中国民族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 萌 罗梦璠
对民族主义的内涵的几种观点
• (一)情感意识说 • 汉斯· 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
在这 一状态 中,体现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的忠诚。《大不列颠百 科全书的解释,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状态,每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至高 无上的世俗的忠诚。 (二)理念原则说 埃里· 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 1 9世纪初在欧洲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 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能被人 认识,政府的唯一的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 。 (三)行为运动说。 安东尼 · · D 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 “为了一定人群的利益获得 并保持自治、统一与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 ” 。美国学者埃沃拉指出, 民族 主义是 一种政治运动,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其成员首先忠诚于他 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二是这 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wenku.baidu.com•
• •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 第一,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与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挫折感之间的矛盾。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提高, 经济越来越举 足轻重,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中国民族主 义者认为,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全球霸权政策,遏制中国的发展, 并试图分裂中国。这样的判断无疑强烈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尤其是青 年人,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情绪随之高涨。 • 第二,中国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民族主义对于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 于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使其能够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 第三, 全球化对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影响。90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程进一步加深, 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出现愈来愈多的直接利益冲突。 于是, 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 任丙强 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 原因、
特征及其影响 [I]学海, 2004 • 房宁, 王炳权著论民族主义思潮 M 北京: 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宋新伟民族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观点评析 [J] 新疆社会科学, 2007 • 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 理, 2000( 5)
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
• (一)中国的民族主义从开始就是一 个政治概念。
清朝末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辛亥革命之后,原本大多数人盼望着封 建统治的崩溃,民国 的建立可以结束这种局 面。可事与愿违,国家政治 权利进一步腐败,导致地方割据、社会失势的动乱局面。因此,中国民 族主义从产生之日起,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国家重建 的问题,即恢复国家 政治权威的问题。另外,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原有的 进程被打断,逐步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因此 民族主义的另 一个目标就是要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变被动为主动 。 • (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具有多重价值取向 • 随着中华文化的衰落,各种政治思潮涌入,在中国寻找各自的文化基础 。 又因为民族主义的巨大适应力和内聚力,很多思潮多以民族主义为旗帜, 但价值取向却各不相同。如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要求保存传统文化,为 代表的就是新文化运动 时的论战。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则是以革 命运动为手段,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政权 。各种社会力量在 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参与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建构,并赋予中国的民族 主义多重含义。
全球化对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影响。
• 90 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 紧密的
经济联系必然出现愈来愈多的直接利益冲突。西 方已经由现代化初级阶段上的一个遥远的模仿对 象, 变成一个现实的竞争者。在此种情况之下,利 益冲突特别是贸易摩擦, 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着。当 人们满怀期望进入世界市场的时候, 突然发现这个 市场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理想, 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合 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于是, 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及 其发展传播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
•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以苏东剧变, 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为
标志,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的终结; 而在国内, 腐败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不断加强, 权钱勾结凸显了严重 的社会公正失衡。国内外的环境使得政府面对双重的压力, 合法性遭到削弱, 因而政府希望能够有一种思想或理论来 凝聚人心,重建合法性90 年代中期以后, 民族主义以一种 独立话语的态势出现在学术界。它通过批评自由主义来获 得自身的独立性, 并试图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的政治意识形 态。民族主义对于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于本民族的忠诚和 热爱, 使其能够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 •
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
提高, 经济越来越举足轻重, 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 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建立在经济发展上产 生的对外事务方面的自信不断遭受打击, 导致不同 程度的挫折感和屈辱感, 这种感情不自觉地开启了 中国人关于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痛苦记忆的闸门。 民族主义者认为,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全球 霸权政策, 遏制中国的发展, 并试图分裂中国。这 样的判断无疑强烈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 尤其是青 年人, 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情绪随之高涨。
“中国威胁论”
• 虽然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讨论在中国调动整个国内民族情感上来说
是成功的, 但是这些争论实际上会把中国再现成一个对外国有“威胁” 的国家。驳斥“中国威胁论”的结果就会再次产生一系列新的“外来 威胁”, 这将会使中国将世界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国家,国家也由此变 得名正言顺。 • 建构民族认同的方式很多: 称赞中国改革后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 和平文明是一种方式, 通过“中国威胁论”来驳斥国外的批评是另一 种方式。 • 总之,来自于美国、 日本和印度的有关“中国威胁”的警告以及中国 在应对“中国威胁论”时的勇气,在中西方之间或者至少在中国和其他 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太平洋两岸的现实主义者们都 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 这不足为怪。 • 对于外部政治来说, 中国作为一种 “威胁”再次被确认。对于内部政 治来说,这使认同界限在民族空间,而没有跨跃民族或者非民族的认同。
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中的示范作用
• 一、二战后,当代世界民族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格局。
1.在民族结构上表现出民族多,国家少的格局和特点。 2.在国际政治上表现出第三世界崛起的格局和特点。 3.在国际关系上表现出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转型的格局和特点。 4.在意识形态上民族主义浪潮第三次冲击波所形成的格局和特点。 5.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跨国性民族问题蜂起的格局和特点。 • 二、世界中的中国:一个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案例。 1.在民族分离主义作为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极端产物,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负作用越来 越大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所起的内聚作用具有示范意义。中国的团结向世 界表明,尽管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比例不平衡;尽管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边界都十分 鲜明,尽管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有巨大的差距等等,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协调 了民族关系。所以中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所起的内聚作用,对世界各国在协调民 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确实具有示范意义。 2.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第三世界不少国家的贫困化不断加深,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严 重失衡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民族繁荣所起的向心作用具有示范意义。无论从世界看 中国,还是从中国看世界,中国的民族团结对于中国本身来说是保证祖国昌盛和人民 幸福的基本前提,面对世界来说则给世界各民族作出了示范。
中国民族主义的消极方面
• 1.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强烈地情绪化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的压力而出现的。
•
西方压力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侵略。然而, 大多数 民族主义者经过记忆的重构, 将这些转换为资本主义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 因此没有摆 脱传统的情绪化反应模式。 2.中国民族主义陷入致命的内容空洞化境地, 仅仅成为一个巨大而空洞的符号0 ( 许纪 霖语)解决办法。它过分强调国家本位, 将国家视为一个不加划分的。民族主义的情绪 化根本上无法提供关于国家的建设性意见和问题利益主体, 而构成国家的最基本单 位) ) ) 个人却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就决定了民族主义只是在民族国家关系方面表现 出一种情绪、姿态和策略, 但在国家内部如何发展( 经济、政治和文化) 并没有提出任 何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在经济方面的持久动力, 经济中的单位不是 国家、民族, 而是个人。缺乏对个人的关注、尊重和激励而空谈民族, 无法获得这种经 济发展动力。同样, 过分强调民族国家的权力, 忽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也与现代政治发 展趋势相背。但不可否认, 民族主义会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很多方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而其本身并没有提供发展经济或政治的具体方案。 3.中国的民族主义内在建设不足的原因在于它没有从前现代的文化的、种族的认同发展 到民族国家的认同, 没有从本能的爱国主义发展到理性的爱国主义反而忽视以至取代民 族国家的认同, 过分强调本能爱国主义的高尚, 以贬斥理性的爱国主义的功利化。这种 转变必须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以民主的方式来保障国内的个人公民权利, 使其认同 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价值体系和目标。
信息技术的因素
• 当代信息技术对民族主义的传播有积极促进作
用,无论是在国内范围还是在跨国层次上,从 各种电子音像传媒工具到个人电脑和互联网, 当代通讯网络无意在鼓励民族主义穿凿,维持 或者加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联系网,他们既游 离于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政治影响之外也与 更广泛的“洲级或全球文化”相疏离。信息技 术加强了民族主义的无政府力量,中国的象征 性的文字,图像,活动都得以通过这一渠道得 以发展。
对民族主义的内涵的几种观点
• (一)情感意识说 • 汉斯· 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
在这 一状态 中,体现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的忠诚。《大不列颠百 科全书的解释,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状态,每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至高 无上的世俗的忠诚。 (二)理念原则说 埃里· 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 1 9世纪初在欧洲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 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能被人 认识,政府的唯一的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 。 (三)行为运动说。 安东尼 · · D 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 “为了一定人群的利益获得 并保持自治、统一与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 ” 。美国学者埃沃拉指出, 民族 主义是 一种政治运动,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其成员首先忠诚于他 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二是这 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wenku.baidu.com•
• •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 第一,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与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挫折感之间的矛盾。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提高, 经济越来越举 足轻重,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中国民族主 义者认为,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全球霸权政策,遏制中国的发展, 并试图分裂中国。这样的判断无疑强烈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尤其是青 年人,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情绪随之高涨。 • 第二,中国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民族主义对于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 于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使其能够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 第三, 全球化对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影响。90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程进一步加深, 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出现愈来愈多的直接利益冲突。 于是, 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 任丙强 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 原因、
特征及其影响 [I]学海, 2004 • 房宁, 王炳权著论民族主义思潮 M 北京: 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宋新伟民族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观点评析 [J] 新疆社会科学, 2007 • 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 理, 2000( 5)
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
• (一)中国的民族主义从开始就是一 个政治概念。
清朝末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辛亥革命之后,原本大多数人盼望着封 建统治的崩溃,民国 的建立可以结束这种局 面。可事与愿违,国家政治 权利进一步腐败,导致地方割据、社会失势的动乱局面。因此,中国民 族主义从产生之日起,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国家重建 的问题,即恢复国家 政治权威的问题。另外,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原有的 进程被打断,逐步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因此 民族主义的另 一个目标就是要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变被动为主动 。 • (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具有多重价值取向 • 随着中华文化的衰落,各种政治思潮涌入,在中国寻找各自的文化基础 。 又因为民族主义的巨大适应力和内聚力,很多思潮多以民族主义为旗帜, 但价值取向却各不相同。如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要求保存传统文化,为 代表的就是新文化运动 时的论战。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则是以革 命运动为手段,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政权 。各种社会力量在 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参与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建构,并赋予中国的民族 主义多重含义。
全球化对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影响。
• 90 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 紧密的
经济联系必然出现愈来愈多的直接利益冲突。西 方已经由现代化初级阶段上的一个遥远的模仿对 象, 变成一个现实的竞争者。在此种情况之下,利 益冲突特别是贸易摩擦, 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着。当 人们满怀期望进入世界市场的时候, 突然发现这个 市场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理想, 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合 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于是, 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及 其发展传播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
•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以苏东剧变, 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为
标志,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的终结; 而在国内, 腐败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不断加强, 权钱勾结凸显了严重 的社会公正失衡。国内外的环境使得政府面对双重的压力, 合法性遭到削弱, 因而政府希望能够有一种思想或理论来 凝聚人心,重建合法性90 年代中期以后, 民族主义以一种 独立话语的态势出现在学术界。它通过批评自由主义来获 得自身的独立性, 并试图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的政治意识形 态。民族主义对于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于本民族的忠诚和 热爱, 使其能够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 •
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
提高, 经济越来越举足轻重, 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 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建立在经济发展上产 生的对外事务方面的自信不断遭受打击, 导致不同 程度的挫折感和屈辱感, 这种感情不自觉地开启了 中国人关于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痛苦记忆的闸门。 民族主义者认为,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全球 霸权政策, 遏制中国的发展, 并试图分裂中国。这 样的判断无疑强烈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 尤其是青 年人, 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情绪随之高涨。
“中国威胁论”
• 虽然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讨论在中国调动整个国内民族情感上来说
是成功的, 但是这些争论实际上会把中国再现成一个对外国有“威胁” 的国家。驳斥“中国威胁论”的结果就会再次产生一系列新的“外来 威胁”, 这将会使中国将世界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国家,国家也由此变 得名正言顺。 • 建构民族认同的方式很多: 称赞中国改革后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 和平文明是一种方式, 通过“中国威胁论”来驳斥国外的批评是另一 种方式。 • 总之,来自于美国、 日本和印度的有关“中国威胁”的警告以及中国 在应对“中国威胁论”时的勇气,在中西方之间或者至少在中国和其他 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太平洋两岸的现实主义者们都 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 这不足为怪。 • 对于外部政治来说, 中国作为一种 “威胁”再次被确认。对于内部政 治来说,这使认同界限在民族空间,而没有跨跃民族或者非民族的认同。
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中的示范作用
• 一、二战后,当代世界民族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格局。
1.在民族结构上表现出民族多,国家少的格局和特点。 2.在国际政治上表现出第三世界崛起的格局和特点。 3.在国际关系上表现出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转型的格局和特点。 4.在意识形态上民族主义浪潮第三次冲击波所形成的格局和特点。 5.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跨国性民族问题蜂起的格局和特点。 • 二、世界中的中国:一个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案例。 1.在民族分离主义作为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极端产物,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负作用越来 越大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所起的内聚作用具有示范意义。中国的团结向世 界表明,尽管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比例不平衡;尽管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边界都十分 鲜明,尽管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有巨大的差距等等,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协调 了民族关系。所以中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所起的内聚作用,对世界各国在协调民 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确实具有示范意义。 2.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第三世界不少国家的贫困化不断加深,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严 重失衡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民族繁荣所起的向心作用具有示范意义。无论从世界看 中国,还是从中国看世界,中国的民族团结对于中国本身来说是保证祖国昌盛和人民 幸福的基本前提,面对世界来说则给世界各民族作出了示范。
中国民族主义的消极方面
• 1.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强烈地情绪化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的压力而出现的。
•
西方压力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侵略。然而, 大多数 民族主义者经过记忆的重构, 将这些转换为资本主义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 因此没有摆 脱传统的情绪化反应模式。 2.中国民族主义陷入致命的内容空洞化境地, 仅仅成为一个巨大而空洞的符号0 ( 许纪 霖语)解决办法。它过分强调国家本位, 将国家视为一个不加划分的。民族主义的情绪 化根本上无法提供关于国家的建设性意见和问题利益主体, 而构成国家的最基本单 位) ) ) 个人却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就决定了民族主义只是在民族国家关系方面表现 出一种情绪、姿态和策略, 但在国家内部如何发展( 经济、政治和文化) 并没有提出任 何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在经济方面的持久动力, 经济中的单位不是 国家、民族, 而是个人。缺乏对个人的关注、尊重和激励而空谈民族, 无法获得这种经 济发展动力。同样, 过分强调民族国家的权力, 忽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也与现代政治发 展趋势相背。但不可否认, 民族主义会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很多方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而其本身并没有提供发展经济或政治的具体方案。 3.中国的民族主义内在建设不足的原因在于它没有从前现代的文化的、种族的认同发展 到民族国家的认同, 没有从本能的爱国主义发展到理性的爱国主义反而忽视以至取代民 族国家的认同, 过分强调本能爱国主义的高尚, 以贬斥理性的爱国主义的功利化。这种 转变必须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以民主的方式来保障国内的个人公民权利, 使其认同 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价值体系和目标。
信息技术的因素
• 当代信息技术对民族主义的传播有积极促进作
用,无论是在国内范围还是在跨国层次上,从 各种电子音像传媒工具到个人电脑和互联网, 当代通讯网络无意在鼓励民族主义穿凿,维持 或者加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联系网,他们既游 离于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政治影响之外也与 更广泛的“洲级或全球文化”相疏离。信息技 术加强了民族主义的无政府力量,中国的象征 性的文字,图像,活动都得以通过这一渠道得 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