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大家帖]名人与饮食。
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但是由于名人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饮食之间便了有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趣闻轶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为了给大家增添一点“吃”的乐趣,本主题将不定期发出《名人与饮食》帖子。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在我们缅怀领袖的同时,也走进他的饮食生活吧。


大胃 2006-09-08 20:52
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吃的荤菜,当数红烧肉。

1947年,人民解放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打了个大胜仗,俘敌6000余人。已经三天两夜没睡觉的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段时间用脑太多。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要肥的,补补脑子。”

随即,李银桥将此事告诉炊事员高经文。高经文精心烹制的红烧肉,色泽红润,肥而不腻。毛泽东深深吸吮红烧肉特有的香味,情不自禁地赞叹:“啊,好香!”

从此,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毛泽东爱吃红烧肉。每逢大的战役或毛泽东连续工作几昼夜时,身边工作人员就想办法给毛泽东搞到一碗红烧肉。每次,毛泽东都很有食欲。

1949年,济南解放。毛泽东非常高兴,手里挥动着攻克济南的电报,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卫士们。一个卫士调皮地将打胜仗与红烧肉联系起来:“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红烧肉就是补脑子嘛!”

全国解放以后,已不是战争年代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生活,保健医生为了毛泽东的健康长寿,曾就吃红烧肉一事与他“约法三章”:一、以吃瘦肉为主,改变吃肥肉的老习惯;二、以调换口味为主,不能一次吃得过多;三、以补足营养为度,不是天天吃。毛泽东同意了这“约法三章”,一直到1976年去世前,也没有改变吃红烧肉的饮食习惯。


大胃 2006-09-08 20:53
【食后一得】

红烧肉是一道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的常见菜肴。猪肉是大众化的主要荤食,纤维细软,含有较多的脂肪,经热加工后,味道鲜美,质感可口,营养丰富。猪肉是含维生素B1最多的肉类之一。猪肉的脂肪含量为59.8%,比牛羊肉高2.5倍。猪肉的结缔组织较少,蛋白质品质好,所含氨基酸接近人体需要。猪肉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所以,吃红烧肉确有补脑子和强身健体的功效。

但由于猪肉含脂肪量较高,多吃会使胆固醇升高,所以很多人对红烧肉敬而远之。

近年来,研究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文火焐炖两个半小时或四个小时,肥肉中

的内部营养构成就会发生改变,对人体有害的脂肪含量下降41.04%,饱和脂肪酸下降40%~51%,胆固醇减少51.32%。而对人体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却大量增加。所以只要烹调得法,加入适量海带或胡萝卜或大萝卜等含纤维素多的蔬菜,荤素搭配,这样既可饱口福、解馋,对身体也大有裨益。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11 11:23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我想吃什么,就是我身体里缺什么……

我想吃什么,就是我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就能吸收好……

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全听你的我就完了,全不听你的我也不行。

补品能少吃就少吃……战胜疾病,保持健康,主要还得靠自己身体的力量。

我有个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我十分能吃,七分能睡。

运动就其作用说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大胃 2006-09-11 11:24
给我吃些“糙米”

有一次,主席脚痒。他找吴旭君护士长说:“这段时间给我吃精米太多,给我吃些糙米吧。”吴旭君找到管理员吴连登说了此事,这时离开饭的时间已很短了,吴连登赶紧给玉泉山农场的同志打电话,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搞上二两糙米。磨糙米的方法是将稻子用砖头在地上搓去稻壳就行了。这样,当晚就用这种糙米做成了米饭。主席吃了很高兴,此后工作人员就经常给主席做糙米饭吃。

专家点评:毛泽东对营养学方面的知识早有研究。脚一痒,他就知道要吃糙米。糙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具有维持神经与心肌正常功能的作用,并有稳定情绪和增强记忆力及生命活力的作用。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就容易患“脚气病”,缺乏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功能减弱,出现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此外,糙米中还富含膳食纤维,具有润肠通便和降血脂、降胆固醇的作用。


大胃 2006-09-11 11:26
中南海的小鱼小虾

在中南海,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中南海的湖里常年有几只用柳条编织的鱼篓,鱼篓里放上肉类等一些诱饵。这几只鱼篓是专门用来给毛主席捉小鱼小虾的。每天早晨,工作人员去将鱼篓中的小鱼小虾倒出来,趁着新鲜做给主席吃。毛主席每顿饭都会将这些小鱼小虾连皮一起吃掉。这是主席餐桌上常年不断的一道小菜。

有时候中南海的小鱼小虾不够吃,生活管理员就让玉泉山农场的工作人员在稻田里捕捞,以保证毛主席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小鱼小虾。

专家点评:毛泽东餐桌上常年不断有小鱼小虾。毛泽东喜欢吃,这与他年轻时在

湖南家乡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毛泽东的这一饮食爱好,对他的身体健康很有利,既可以补充钙质,又可以补充蛋白质。


大胃 2006-09-11 11:26
“我想吃什么,就是我身体里缺什么”

毛主席吃东西是很随意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有个说法,就是“我想吃什么,就是我的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才能吸收得好,你们谁也不要限制我”。

这就难免要发生一些矛盾。有些医生为了他的健康,自然要提出一些营养方案,这些意见往往会和他老人家发生摩擦。

有人建议他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他说:“你们说的那些山珍海味,我不喜欢吃,我不想吃的东西你们就不要勉强我,我吃了不舒服,就说明我吸收不了……”

来源: 人民网


大胃 2006-09-12 16:43
毛泽东从小就爱吃苦瓜。

有一次,他一边吃一边对身边的人说:“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房前屋后都可以种。好种,也好活。有些人吃不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吃,从小就爱吃,就图它个苦味。”说到这里,毛泽东略微沉思了一会,意味深长地说瓜道苦,感悟人生:“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

还有一次,毛泽东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用餐,餐桌上有一道他很喜欢吃的菜——苦瓜炒鸭子。他又从这道菜生发感慨,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由菜入理,使菜肴的文化得以升华。

他说:“苦瓜对人体最大的好处,就是去火明目。”

说及“去火”,毛泽东说:“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不上火。有时气也上火,这叫虚火。这种人吃点苦瓜很有必要。我这个人也爱上火,不如主动去吃,免得火气太大。火气大,不是伤人,就是伤己噢!”接着,他又这样说及“明目”:“至于明目,更是它的大好处。我现在有点老眼昏花了,时时吃一点,免得看不清事理噢!”

毛泽东没有将“去火”的好处只停留在通常所说的健身上,而是深刻地指出了“火气大”的危害:“不是伤人,就是伤己噢!”也没有将“明目”的好处停留在一般所说的“看清事物”上,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事理”和“事物”的一字之差,阐述其中的哲理。

毛泽东时常语出惊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和主席在一起,既学知识,又长见识。

确实,一道普普通通的“苦瓜炒鸭子”,放到毛泽东的餐桌上,既有饮食养生的医学知识,又有饮食文化的真知灼见,还有不失幽默的自我反省。


大胃 2006-09-12 16:43
【食后一得】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约宋代时传入我国。

苦瓜,味苦性凉,爽口不腻

,食后顿感凉爽舒适。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在瓜类蔬菜中含量较高,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居瓜类之冠。苦瓜的食疗作用明显。李时珍称它“苦、寒、无毒,具有解劳乏,清热去火,清心明目,益气壮阳”之功。现代研究发现,苦瓜中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烹制苦瓜菜肴之前,先将苦瓜切开,用盐稍腌渍或用开水浸泡片刻,能减轻苦味,而苦瓜的营养和风味犹存。

苦瓜的吃法很多,适于煎、煸、烧、炒、拌,可荤吃,可素食,苦中有甜,鲜香可口。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12 20:49
紫苏叶能暖胃、解毒、助消化

据《红墙医生》一书记载,中南海的厨师在给毛主席做鱼虾汤时,喜欢放一些紫苏叶。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张宁医生认为,这是因为紫苏有着散寒解表、暖胃宽中,助消化等功效。

紫苏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这种植物有紫色的、绿色的和白色的,现在绿色的较为多见。紫苏味辛,性温,归脾、肺经。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卷着苏叶吃烤肉会更香,因为烤肉吃多了不易消化,而苏叶具有暖胃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所以用它来卷着吃就可以避免出现那些不舒服的症状。

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日华佗带着徒弟到一个酒铺吃饭,看到一群少年在大吃螃蟹,华佗知道螃蟹性寒,如果吃多了会引起腹部疼痛,就好言相劝。可是这帮少年根本不予理会,继续大口吃螃蟹,结果没一会儿,其中的一位少年就开始喊肚子疼,华佗见状就和徒弟一起到路边找来一些紫苏叶,煮汤给他们喝,紫苏汤一下肚,没多久肚子就不疼了。所以,吃寒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拌着紫苏会更佳。

张医生还给大家推荐了一道紫苏生姜红枣汤,其做法为:第一步,准备原料,取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然后去掉枣核,再把生姜切成片。第二步,将鲜苏叶切成丝和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水开以后改用小火炖30分钟。第三步,将紫苏叶,红枣和姜片捞出来,然后再把红枣挑出来放回锅里,继续用小火煮15分钟,这道汤就做好了。

此外,紫苏茶对睡眠具有一定的辅助调整的功效,很多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睡前喝一杯紫苏茶。有睡眠障碍的读者不妨试试,服用一段时间后就会见效。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16 00:27
1946年2月,毛泽东住在延安的王家坪。有一天,

毛泽东住的窑洞窗户坏了,管理科派来一位60多岁的老木工,窗户修好时,正是吃午饭的时候。毛泽东执意留老木工一起吃饭,乐呵呵地对老木工说:“老人家,不要走嘛,我今天要让你享享口福,在我这里吃一顿‘金银元宝饭’。”
老木工听了,觉得稀奇,不知道这“金银元宝饭”是个什么饭,便不再推辞,留了下来。

不一会儿,“金银元宝饭”端了上来。原来,“金银元宝饭”就是小米掺了一点大米,还有几块红薯。老木工看看这饭,又看看主席,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毛泽东也很开心地笑了。他一边给老木工往碗里盛饭,一边说:“我这金银元宝饭,可是货真价实的哟。小米为金,大米为银,这一块块红薯,就是金元宝。包你味道不错,吃了,四季发财!”

老木工听了毛泽东的话,越发乐不可支,无拘无束地吃了起来。

多数时候,毛泽东只吃“二米饭”。所谓“二米”,就是两个品种的组合,这些品种包括:大米、小米、玉米、红豆、绿豆、红薯、百合、芋头……

如果是小米和大米的组合,一黄一白,就是“金银饭”。

毛泽东用来招待老木工的这顿饭,是“三米饭”。红薯,既粮又菜,粮菜兼用,常被列入“粮油篇”,写进“杂粮”的花名册。

“三米饭”比“二米饭”增加了一米,自然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多了一些营养。


大胃 2006-09-16 00:27
【食后一得】

“金银元宝饭”即“三米”成一饭,是毛泽东饮食结构中“谷类为主”、“食物多样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毛泽东的饮食结构,现在看来完全符合《中国膳食指南》提出的“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要求。

营养专家将毛泽东的饮食概括为“三高四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低糖。这也是现代人应遵循的饮食原则。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22 15:37
闻起来很臭 看起来很脏 吃起来很香

1958年4月12日下午5点钟,湖南省长沙市“老字号”饭店“火宫殿”经理何炳炎,刚检查完饭店楼上一个餐厅的安全设施,就听见喊声:“首长来了!首长来了!”他急忙往楼下跑,迎接首长。这时,他还不知道这位首长是谁。

刚到楼梯口,他一眼就认出了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情不自禁地喊:“毛主席,您好!”

毛泽东笑眯眯地伸出温暖松软的大手,握住何炳炎的手,操着湘潭口音,也向他问好。

何炎炳陪同毛泽东一行来到楼上这间已经准备好的餐厅。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曾多次来过这

里,熟知这里的餐饮特色。这次,他点的菜肴,还是从前的家常口味。其中,有一道菜是臭豆腐。

臭豆腐,源自北京,引入长沙之后,“火宫殿”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进:挑选色泽新鲜、颗粒饱满的黄豆,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用冬菇、香冬笋、曲酒、浏阳豆豉等原料制成的发酵水浸泡,沥干水,小锅慢火油炸,再在豆腐中心钻一小孔,灌入辣椒末、酱油、芝麻油等配制而成。

这番加工出来的臭豆腐,颜色青青,外焦里嫩。味道如何呢?毛泽东一边品尝,一边幽默地说:“火宫殿里的臭豆腐,有三个特点:闻起来很臭,看起来很脏,吃起来很香。”

后来,毛泽东的这句话成了“火宫殿”最好的“广告词”,“火宫殿”的臭豆腐从此名声远扬,经久不衰。


大胃 2006-09-22 15:37
【食后一得】

富有营养的臭豆腐入口,口感香臭共得,妙不可言。

臭豆腐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细菌发酵,蛋白质的水解程度比较高,产生的游离氨基酸特别多,其中有一部分含硫的氨基酸分解成硫化氢和氨,就有臭气产生,这就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原因。这一点少量的硫化氢和氨不至于对人体产生毒害。关键是,臭豆腐在细菌发酵的过程中不能污染任何致病菌。

实验证明,臭卤食品中的许多酵母菌,具有助消化和增强食欲的作用。但是,那种把豆腐泡在泔水里制出来的“假臭豆腐”,是万万不可食用的。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26 14:35
毛泽东不喜欢吃高档的大虾和虾仁,却偏爱小鱼小虾,特别是河沟里的小鱼小虾。

在一般人看来,完全可以吃啥有啥的毛泽东,怎么对山珍海味不以为然?对此,毛泽东自有见解:“所谓的山珍海味,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些东西,本来是老百姓吃的,一旦皇帝老子吃了,它的名望就提高了。所以,那些有权有钱的人,肯定要想方设法弄来吃。吃了皇帝老子吃的东西,自己便成了皇帝,这叫沾光吧。”

他还说:“本人生来不高贵,故高贵之物不敢问津。”在他看来,人吃五谷杂粮、粗茶淡饭,能通便畅气,所以还是不要把自己养娇贵了。

在西柏坡,有一天,毛泽东带着两名警卫人员到野外散步,走到一个水较清的池塘边停住了,警卫员说这池塘里不会有鱼。毛泽东对一个警卫战士说:“咱俩下去捞鱼,如果捞出来鱼,说明你的经验不全面;如果捞不出来鱼,说明你的经验还有普遍性。”结果,两名警卫战士没有让“打赌”的毛泽东下去,他们从池塘里捞出了鱼。毛泽东笑呵呵地在池边指挥:“把池塘里的水搅动起来

,好‘浑水摸鱼’嘛!”不一会儿功夫,捞上来十多条鱼。

无论是生活异常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住进北京中南海,毛泽东口味不改,要求不高,以吃到小鱼小虾为乐。

在中南海,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中南海的湖面上,常年有几只柳条编织的鱼篓,鱼篓里放上诱饵,用这几只鱼篓捉小鱼小虾。工作人员早晨将鱼篓中的小鱼小虾倒出来,趁着新鲜,拿给厨师。有时候,中南海的小鱼小虾不够用,毛泽东就吃玉泉山农场工作人员在稻田里捕捞的小鱼小虾。

小鱼,最大的也不过手指粗,小虾就更小了。毛泽东的厨师变着法儿烹制,增加菜肴花样。比如,小鱼用面粉滚一滚,放到油里一炸,再放点辣椒;小虾米,用萝卜丝烧着吃。毛泽东吃起这些小鱼小虾,流露出很高兴的样子。有一次,他指着桌上的小虾,对厨师程汝明说:“这才是老百姓喜欢吃的东西,我也喜欢吃。”

【食后一得】

鱼和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常食之,既补充了蛋白质,又补充了钙质。

吃鱼,应尽量吃活鱼或刚死不久的新鲜鱼,力求随宰、随做、随吃。长时间保存的鱼,必须进行冷冻处理。吃虾,应在吃前仔细鉴别。不新鲜的虾色泽发红,身软,掉头,尽量不要吃。还有,虾背中的虾肠,应挑去不吃。在健康饮食上主张“猪要叫的,鱼要跳的”,强调了新鲜的重要性。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09-29 20:57
1958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社社长崔希彦时,谈及红薯的种植和产量,他热情地对崔希彦说:“红薯很好吃,我很爱吃。”

对此,《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一时间,毛泽东爱吃红薯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毛泽东说红薯“很好吃”、“很爱吃”,不无养生饮食的科学依据。一是,红薯含有糖、钙、磷、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二是,红薯含有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黏蛋白,能阻止动脉硬化,减少皮下脂肪,对关节腔和浆膜腔有很好的润滑作用;三是,红薯含有较多的淀粉和纤维素,能预防便秘和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四是,红薯是一种碱性食品,能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毛泽东很爱吃红薯,吃的方法也很多:烤红薯,他吃得香甜适口;米饭里掺红薯,他乐于这样的粮菜混吃。

毛泽东的厨师于存说,他1962年至1976年给毛泽东当厨师的14年间,“竟没让他老人家吃上我做过的一顿像样的饭菜,想起来,心里真是难过。”其实,知情的人都知道,这并不能怪于

存,因为毛泽东的食谱向来很简单,用不着于存的精烹细调。正常情况下,毛泽东一餐中四菜一汤,量也不是很多,而且常有几块红薯就算一餐的情况。

毛泽东吃红薯,是从他的故乡开始的。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阔别故乡32年后,回到韶山。在灶屋里,他告诉人们:“过去灶底下还有一个地窑,冬天可以储藏红薯。”

【食后一得】

红薯,也叫白薯、甘薯、番薯、地瓜,是世界上公认的健康长寿食品。

红薯价廉味美、粮菜兼用、老少皆宜。但是,由于红薯含糖量高,还含有氧化酶和粗纤维,食后会在体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易导致胃内产酸,引起腹胀、烧心等症状。所以,吃红薯要讲科学:吃熟不吃生;尽量细加工;一次不可吃得过多;最好与米、面搭配着吃。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0-12 20:21
1960年,毛泽东在湖北武昌的东湖客舍设国宴,招待朝鲜客人。席间,有一道很特殊的菜肴:用萝卜苗和叶柄烧制的一道热菜。

这道菜,在国宴菜谱上没有记载,就是普通农家,一般也不吃萝卜苗,因为它既清苦又粗糙。

然而,毛泽东对这道菜却钟爱有加,还给它起了个颇有来历的名字——娃娃菜。他热情地向朝鲜客人介绍:“这道娃娃菜,营养价值很高。萝卜在中药书上很有地位,叫‘小人参’,很补人哩!”

以“小人参”为原料,制作出来的“娃娃菜”,虽然史料无从稽考,但经毛泽东一番十分风趣的介绍,把餐桌前的人都给逗笑了。

原来,这绝无仅有的“娃娃菜”是毛泽东的“发明”。它与毛泽东“基本吃素”的养生生饮食观不无关系。毛泽东在与保健医生讨论素食时,广征博引,曾提及孔子,他说:“老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几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食物变色变味不吃,烹调不合宜不吃,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这些都很符合卫生嘛!但我觉得还可以‘杂一点、粗一点、土一点’”。粗粮、豆类、薯类、野菜等,毛泽东都很喜欢吃。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吃得素一些,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不过我们不是全素。”


大胃 2006-10-12 20:22
【食后一得】

一般菜谱中,没有“娃娃菜”的记载。它是因原料萝卜被誉为“小人参”而得名。

萝卜,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常用蔬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含有很多糖化酶,能使人体充分吸收营养;萝卜中的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萝卜还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萝卜既可生吃,又可熟吃,能做

出许多别有风味的菜肴。

烹制萝卜菜肴的方法很多,可以氽汤、炖制、腌萝卜干、拌萝卜皮、蒸萝卜丝糕、包萝卜馅饺子……

在一篇赞美萝卜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结尾:“说不完的吃法,挡不住的香味。哇,别忘了放一点萝卜丝!驱寒,更具美味!”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0-19 11:44
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都是碱性食品

孙中山最喜欢喝的汤,名叫“四物汤”,由四种原料配伍: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

孙中山对“四物汤”的评价是:“夫中国食品之发明,如古所称之‘八珍’,非日用寻常所需,固无论矣。即如日用寻常之品,如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实素食之良者,而欧美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正是以诸如此类的事实为根据,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饪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欧美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

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都是个性很弱的烹饪原料,不像辣椒那么辣,没有苦瓜那般苦。这“四物”虽然“少气少味少性”,但用来做汤时,只要汤汁渗透其中,味道就会鲜美可人。

孙中山25岁时,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他不仅擅长西医,对中医学和饮食营养也有很精辟的研究。“四物汤”集四种素食原料之精华而成,是孙中山的饮食营养研究成果之一。至今,“四物汤”仍被营养学家称为素食中的佳品。


大胃 2006-10-19 11:46
【食后一得】

黄花菜有令人喜欢的别名:金针菜、安神菜、忘忧草。黄花菜菜蕾肥大,菜条丰润,富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碱性食品,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去湿利水、凉血除热、止咳消烦、开胸宽膈。

木耳有“蘑菇皇后”的美誉,被公认为“素中之荤、菜中之肉”。木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对消化系统有良好的润滑作用,适合各类人群,是采矿、纺织、理发等特殊行业理想的保健食品。据测定,木耳还是“含铁食品之冠”。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豆腐是我国人民发明的,举世公认。古往今来,豆腐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欢,“既好吃,又滋补”。

豆芽被形容为“白龙之须”、“春蚕之蛰”,大豆在发芽过程中会分解出氨基酸和维生素,其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豆芽入馔,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宋代的《山家清供》、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0-22 19:54

孙中山毕生提倡素食,他一再说到素食的好处:“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认矣。”

素食,相对肉食而言,是指完全以植物类原料制作的食品。这些植物类原料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豆腐。素火腿、素鲍鱼和素鸡、素鸭之类,都是用豆腐制成的。自从有了豆腐,素食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孙中山对豆腐情有独钟。他不仅一生喜欢吃豆腐,还与“豆腐专家”李石曾成为好友。

李石曾,1881年出生于北京。他21岁时,随同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来到法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留法创业的第一人。他的“留法创业”与豆腐有关。

1907年,李石曾出版了法文版《大豆研究》专著,然后又出版了中文版《大豆》一书。就在这一年,李石曾结识孙中山。1908年,由于李石曾对大豆研究的成功,他在巴黎西郊创办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他们生产的豆腐,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万国食品博览会”,被誉为“美味素食”,在会上引起轰动,并很快在欧洲享有盛誉。1909年6月,孙中山来到巴黎,特意参观了李石曾的豆腐加工厂,对李石曾的创业成就备加赞赏。

在孙中山的餐桌上,经常有豆腐菜肴。就连他最喜欢的“四物汤”之中,有黄花菜、木耳,也少不了豆腐这一物,还有豆芽。

来自于豆类的各种各样的豆制品,是素食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素食原料还有植物油、面筋、菇类、藻类、蔬菜类、野菜类、干果类、鲜果类等。这些原料,不仅没有动物性原料的腥膻等异味,而且水分含量大、鲜嫩水灵、口味平淡,可调动各种烹调手段和调味方法,赋予素菜不同的滋味。因此,孙中山认为:“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食后一得】

素食的好处不仅在于净化血液、清洁肠胃、防止血脂增高、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内的沉积,还可以避免便秘和痔疮等疾病的发生。就豆腐而言,它虽然有很多好处,但食用也不要过量。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豆腐含嘌呤较多,嘌呤代谢异常的人多吃豆腐,易导致痛风病的发作,因此痛风病患者应少吃豆腐。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0-27 16:54
炒鳝片、炒马齿苋、炒鸡蛋、炒海带、烧萝卜、铁板里脊、肉片汤,这7道菜,曾是毛泽东用来招待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时间为1959年6月24日。

番茄、雪菜、炒马齿苋、烩芦瓜、烧饼、米饭。这是毛泽东1962年6月1

0日的早餐食谱。

雪菜笋丝、炒海带、炒马齿苋、生煸豆芽、汤面。这是毛泽东1962年7月7日的早餐食谱。

在毛泽东的食谱中,无论款待客人,还是日常饮食,最为多见的,当数马齿苋。毛泽东和马齿苋有着不解之缘。

在韶山毛泽东故居,陈列着保存完好的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这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制作马齿苋、酸泡菜、霉豆腐等菜肴时使用过的器皿。这些菜肴,又被称为“坛子菜”,毛泽东就是吃着这些“坛子菜”长大的。

毛泽东小时候读私塾,有一次,教书的邹先生外出,毛泽东趁机带领同学下塘游泳。这事被邹先生知道后,拿起竹篾片,就要打毛泽东的手心。可转而一想,对毛泽东这样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便说:“我出两个对子,你对得上,免除惩罚,对不上,则要打手心。”邹先生随即说出上联:“濯足。”毛泽东一听便知道邹先生的喻意,仍在气恼他带头在上课时间游泳这件事,便应对道:“修身。”邹先生又想出一个复杂的:“牛皮菜。”毛泽东略加思索,又脱口而出:“马齿苋。”两个对子,都对得天衣无缝!邹先生结束了“以考代罚”,毛泽东免受了一顿皮肉之苦。

在延安时期,由于敌伪封锁,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饮食生活中的几大偏好,如辣椒、霉豆腐、酸泡菜等,时常得不到满足,只有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马齿苋,即使在陕北贫瘠的黄土高坡上,也能采集到。这种生长在沟畔路旁的野菜,在艰难岁月里给毛泽东的饮食带来了很大快慰。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进北京的毛泽东,仍念念不忘马齿苋,时常提出吃马齿苋的要求。对此,保健人员曾感到不安,害怕对主席的健康有害。于是,拿来一些样品,找到有关部门化验,还查阅了各种中草药方面的书籍。化验和查证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言:“马齿苋,既可食,又是药。”

【食后一得】

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止痢消炎、解毒疗疮等功效。我国民间又叫它“长寿菜”、“长命菜”,还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在《救荒本草》、《野菜谱》等古书上,都有以马齿苋为餐饭度过荒年的记载。

马齿苋鲜食、干食均可,做菜当粮都行。制作马齿苋菜肴,可采用炒、拌、卤等多种烹饪技法。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1-03 22:09
鲁迅在北京居住了15年,这使他养成了喜欢北方面食的饮食习惯。在他晚年居住上海时,仍念念不忘北方的面食。许广平曾提出给他请一位北方厨师,因为鲁迅嫌费用太高而作罢。鲁迅时常走进上海的北方饭馆。

饼,是鲁迅最为喜欢的北方面

食之一。在北京时,鲁迅经常吃这样一种饼:白薯切片,加入面粉、鸡蛋,然后油炸。鲁迅还常以这种菜谱上没有的饼招待客人。人们戏称这种饼为“鲁迅饼”。

在“面食之乡”的山西,有一种叫“闻喜煮饼”的名吃,被誉为山西“饼点之王”。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代开始,闻喜煮饼不仅畅销北京、西安、济南、开封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都挂着“闻喜煮饼”的幌子,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喜欢吃北方面食的鲁迅,自然也喜欢吃这种饼,还将它写入小说《彷徨孤独者》之中:“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闻喜煮饼随着鲁迅的小说,更加声名远播。

闻喜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黏,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食后一得】

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相传康熙皇帝巡行路经闻喜时,闻喜官绅为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惟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突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道:“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噪并流传至今。

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即使储存百日以上的时间,绝不会发霉变质,除因油分、蜜分凝结,吃起来不太酥沙利口外,仍然颜色鲜雅,气味芳香。
《健康时报》


大胃 2006-12-19 10:13
周恩来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能嚼出一般人嚼不出来的味道,喝出一般人喝不出来的名堂。人们都愿意和周恩来在一个餐桌上用餐,除了接触和交谈中的愉快,还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

招待外宾时,周恩来能详细地向外宾介绍几十种中国名菜。在宴请客人之前,周恩来经常亲自列出搭配得当的菜谱。平时,周恩来则对“大众菜谱”津津乐道。餐桌上的主食,他会有滋有味地嚼高粱米饭、啃窝头、喝小米稀粥和玉米面糊糊;餐桌上的副食,他喜欢吃南瓜、白菜、红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蔬菜。以萝卜为例,风干萝卜、凉拌萝卜、珊瑚萝卜、清炖萝卜等菜肴和萝卜水饺、萝卜蒸糕,他都情有独钟。

他曾说过:“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那是1958年5月28日,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视察,来到学校食堂时,开饭时间已过。炊事员正忙着收拾碗筷,打扫卫生。他走到一个菜桶旁边,俯下身子,边看边问:“中午的菜没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一一回答,周恩来不停地点头。

笼屉上还剩有没卖完的窝窝头,周恩来走过去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好,我买两个。”周恩来说完,拿着两个窝头在饭厅里随便找个座位,笑着说:“今天中午就在这儿吃吧。吃完饭,接着参观。”他又招呼同来的工作人员:“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来,一起吃吧。我请客。”

转身,他又对炊事员说:“给我来一盘5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末了,还补充一句:“你们千万别再给我做菜。”

炊事员只好按照周总理的吩咐,给他端来一盘萝卜和一小碟咸菜。

周恩来就着萝卜和咸菜,津津有味地吃着窝窝头,还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食后一得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进城,药铺关门”、“萝卜上市,医生没事”、“上床萝卜下床姜——萝卜消食,姜能开胃”。老百姓通过谚语为萝卜评功摆好。药物学家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一口气写下萝卜的九个“可”:“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益者。”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1-05 08:55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86岁逝世,他的高龄与他讲究科学饮食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日前召开的中华养生杰出代表人物交流颁奖大会期间,中国烹饪大师冯志伟先生忆起了郭沫若的饮食养生。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自然喜欢吃辣味的“川菜”。后来,他长期生活在北京,便对“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城里的名馔佳肴和咸菜小吃,都“一视同仁”。他主张菜肴要少而精,所谓“精”,并非山珍海味,而是指搭配恰当,五味调和,营养平衡。他以素食为主,不吃过于油腻的荤食。他经常吃的菜肴有:清炒油菜、海米炒芹菜、清蒸鱼等。他还特别喜欢吃植物的茎、叶、花。

在郭沫若居住的院子里,种着枸杞。他爱吃枸杞开花前的嫩尖,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凉菜:将枸杞嫩尖洗净,略焯一下,加入盐、醋、香油等调料,凉拌;一种是热菜:用葱、姜、蒜炝锅,放入枸杞嫩尖,烹少许料酒,清炒。说来有趣,郭沫若有时还要把焯枸

杞嫩尖的水也要喝掉。

郭沫若吃红薯也与众不同:先用植物油将葱、姜、蒜炸出香味,然后放入新掐来的红薯嫩叶,急速翻炒,再加入盐和料酒。他说这是一道很好吃的素菜。

有一种木槿树,树皮和树花都可入药,有活血润燥的功效。郭沫若则“以药为食”:当夏秋季节木槿树开花时,将木槿树的花采来,加入精盐、香油、味精等调料,制作清汤。他称赞这款清汤美味异常。

食后一得

符合人类健康需要的花卉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花卉植物为原料的食品日益增多。目前常见的花卉食品系列有芦荟系列、仙人掌系列、植物花系列、香草系列、银杏系列、万寿菊系列、红豆杉系列、矮生南瓜系列。它们既可开发成新资源食品,又可开发成花药同源的功能性食品。花卉食品具有预防疾病、维持人体功能平衡和辅助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有益于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1-11 09:09
朱德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享年90岁。朱德得以长寿,除了“运动贵有恒”,还与他的“饮食贵有节”不无关系。

1956年3月,朱德来到云南省昆明市视察工作。在朱德住进宾馆的前几天,厨师们试做一些比较清淡的菜,朱德每顿都吃得很香,称赞这些菜新鲜可口。有一天,厨师专为他做了一个“金雀花炒鸡蛋”。一端上来,他特别高兴,问道:“如今,昆明还有没有马豆荚?”“有,现在就有。”工作人员一听他很喜欢当地的小菜和山野菜,就问:“您过去吃过苦刺花吗?” “吃过,吃过。要放昭通酱炒,非常好吃!”

正在这时,省里来人检查工作,却发现了问题:朱德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接待标准。于是,要求迅速提高伙食标准。

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上了朱德的餐桌。朱德一看不对劲,便批评了管理员,管理员解释说是省里的同志指示他们这样做的。

朱德听了,便放缓了语气,说:“既然这样,这道菜的钱,我付了。下次你们要是再这样搞,我可就要罢吃了。”

以后的几天,朱德的餐桌上,没有了燕窝、银耳之类的名贵菜肴,大多是“拌香椿芽”、“肉丝炒豌豆”、“青豆焖米饭”之类的家常饭菜。他十分满意,每次都寓意深长地说:“还是粗茶淡饭最相宜!”

食后一得

燕窝,有的像白瓷杯,有的像白瓷碗,直径约4厘米左右。它是金丝燕衔食海中小鱼、海藻等生物后,经胃消化腺分泌出的黏液与绒羽筑垒而成的窝巢,被列为与熊掌、鱼翅齐名的山珍海味。现在市场上的燕窝,按形状分类,有燕

盏、燕条、燕饼、燕碎、燕丝、燕球等,价格相差甚远。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1-15 15:44
郭沫若对清真菜一往情深。北京鸿宾楼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清真“老字号”饭庄,现在,经过精心装裱的郭沫若诗作,仍悬挂在客厅里,就连饭庄门前的牌匾,也是出自郭沫若之手。

清真菜按照伊斯兰教教规,饮食禁忌严格,选料严谨,工艺精细,卫生洁净,注重营养,菜式多样。在唐代初期,不少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和“香水之路”来到中国,带来了本国的物产,也带来了穆斯林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禁忌。从此,清真菜在我国迅速发展,也受到非穆斯林的广泛欢迎。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曾住在重庆天官府4号,团结进步文化人士进行抗日救亡运动。每当有客人需要招待时,他便穿过街道,来到对面的天官府11号用餐。这里是一对回族夫妻开的饭馆,虽然设施比较简陋,但制作的清真菜很是地道,原料以牛肉为主,采用清炖、红烧、粉蒸、凉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偏重咸鲜,汁浓味厚,肥而不腻,嫩而不膻,营养丰富。再加上店主仁义,价格公道,甚至允许赊欠,买卖很是兴隆。

一家顾客盈门的饭馆,竟然没有一个招牌——有店无名。郭沫若发现之后,便向店主询问原委,并以店主之名起名为“星临轩”。第二天,郭沫若就把亲笔题写的“星临轩”店名送到店主手中,还特意题词:“此庐虽小,其味隽永。”

“星临轩”招牌打出之后,名气大增,菜肴质量也不断提高:1958年,星临轩的创新菜“凉拌牛肉”被评为重庆市“特殊风味”菜肴;1964年,他们又推出“五香卷子牛肉”,被重庆市有关部门命名为“名小吃”……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路过重庆时,还曾三顾星临轩,看望当年的员工。为了把这家清真饭馆办得更好,郭沫若还特意从北京给星临轩汇来资助款,此事曾被传为佳话。

食后一得

广义上的清真菜,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少数民族食用的菜肴。伊斯兰教认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不仅为了养身,而且还要利于养性。清真菜有严格的饮食禁忌,选料严谨,食品洁净,菜式多样,约有500多种。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1-16 11:17
在位于北京牛街的吐鲁番餐厅2楼,举目可见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书法作品。2006年12月20日上午,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之后,一些来这里用餐的顾客,从评说马季的书法开始,睹物思人,又从名人饮食方面追思马季——走近一代相声大师的饮食生活。

马季喜欢吃面食,特别是炸酱面,尤其喜欢自己亲手做的炸酱面。

他做炸酱面的厨艺“绝活”,是从广播文工说唱团一位姓齐的艺术家那里学来的:宽油炝锅,下肉炸酱,再放入葱花,翻勺起锅。后来,又有朋友向他传授炸酱的窍门:往热油里放几粒大料,炒两下再炸酱,又是一种风味。马季灵机一动,取两家之长,来个二者兼顾,形成了相声同行中颇有些影响的“马记”特色炸酱面。

各种各样的面食原料,马季对玉米面情有独钟。有报道说:“一到玉米上市之际,马季就满世界寻找玉米面去。”平时,他隔三岔五就吃顿蒸窝头。他特别爱吃家乡天津宝坻的名菜“贴饼子熬咸鱼”,并将其演化成手指大小的窝头块,炒锅里的油烧热之后,放入与窝头大小相当的葱花,再与窝头同炒,最后用精盐、味精调味,风味独特。

据知情人说,马季下厨,最拿手的面食作品,是他的“马家饼”。他说:“这饼还是我母亲做得最好,我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真传’。”他烙的这饼,有很多人吃过,都夸味道不错,还送给一个私房菜的名称:马家饼。于是,又有人向马季讨教制饼技术,马季是一脸的诚实:“做马家饼,要紧处是要舍得放肉,还有多多地放葱花……”

在面食以外,马季喜欢吃豆腐,就是在国外演出,也要想法子吃上几次。马季还有一道自己创新的菜肴“带鱼烧豆腐”。这起因于他不宜吃含胆固醇高的带鱼,可又特喜欢那股特有的鱼腥味,于是就来个“鱼汤泡饭,神仙不换”——鱼汤泡豆腐——带鱼烧豆腐。一道菜肴,一举三得:家人多吃鱼大有益,满足了他对鱼腥味的喜好,又不增加胆固醇。

食后一得

归纳起来,马季大师的“饮食经”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大家所借鉴:

粗细搭配营养全面:如炸酱面与蒸窝头。

粮菜混吃绝好搭配:如肉酱与面条,炒窝头与咸鱼,面饼里放肉和葱花。

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如带鱼汤泡豆腐,既满足了自己的口味,也使家人受益。

粗粮细做增进食欲:如炒窝头用等大的葱花同炒,还要用精盐、味精调味。

技法多样保护营养:在文中提到的几样面食中,一共用了炸、蒸、贴、炒、烙、炖等烹饪方法,保护营养的同时又增加了美味。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1-22 10:06
朱德除了爱吃新鲜蔬菜,一般人弃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爱吃的。

在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粮食快吃光了,朱德总司令也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达宿营地之后,朱德仍顾不得休息,去检查战士的吃住情况,路上发现了一些牛蹄、马蹄,他便蹲下身子,对这些蹄子进行仔细地查看,然后

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看样子是不久前通过的先头部队扔掉的。好东西,带回去,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加工一下,就是一顿美餐,足可以给战士们改善一次生活了!”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警卫员怎样加工。

这意外的美食发现和学到的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让警卫员感到十分惊喜。他们收拾起那些牛蹄、马蹄,找到炊事员,按照刚才学会的方法进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里煮,然后把蹄子剖开,再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蹄筋加工好了,按照警卫员的意见,炊事员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汤锅里调味,留下一点给朱总司令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汤。

开饭时,炊事员刚把这碗“高汤”端上餐桌,朱德就闻到了蹄筋诱人的香味,乐呵呵地说:“好香啊!”说着,拿起筷子就准备吃,可他看到这碗里有那么多蹄筋时,关切地向炊事员询问:“大伙儿都吃了没有?”

炊事员见朱德将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脸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连忙解释说:“大家都尝过了,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热吃了吧!”警卫员也在一旁催促:“总司令,你就快趁热吃吧。”

“小鬼,蹄筋本来不多,给我一人这么多,我怎么能吃得下嘛!来,把这碗蹄筋给运输员老马送去。运输员比我们更辛苦,更劳累,应该给他们照顾。”没等警卫员反应过来,蹄筋已经放到他手上了。

“那您……”警卫员还想说什么。

“我?你们回来时,到大锅里给我打一碗菜汤,我不就品尝到蹄筋了吗?”

食后一得

蹄筋,非皮非肉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经油或水发制后,便可烹制高档菜肴。蹄筋可单用,也可与其他原料配用。经发制后的蹄筋,柔糯而不腻,上口润滑,滋味腴鲜,可制作多款名菜。

民间常以蹄筋作为补品。中医处方:蹄筋与核桃仁、冰糖同炖,有健腰膝、长足力的功效。美容师认为,蹄筋还具有美容养肤的妙用。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3-27 09:45
首都博物馆 朱锴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专家,以“新人口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心系民生,治学严谨,几经沉浮,而寿享101岁,堪称“人瑞”。

马寅初没有烟、酒、茶的嗜好。他本生于酿酒世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实亦不尽然,马寅初的父亲决不让孩子沾染酒气。因此,马寅初自幼滴酒不饮,并且保持了一生。此外,马寅初对饮食全无特殊的嗜好,不喝茶,只喝白开水。

马寅初吃饭不挑食,不忌口,但不等于全无规律。他对饮食讲究“随心所欲”,不拘荤素

,并且十分喜欢肉食,鱼、肉、鸡、鸭都视作美味。他同时奉守“适可而止”信条,随心所欲地选择食物种类,但严格控制摄入量。马老所谓“随心所欲”的吃法实际上是有节、有度享受生活的理念。如今,有些人吃素不吃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使生活“滋味”不全,应该学学马老自然达观的境界。

马寅初晚年时还有一个调和荤素的办法,每周安排一天不吃饭菜,只吃水果。他认为,肠胃里会在七日内积存一定的油腻物质,水果可以起到冲解油脂、清新内腹的作用。

晚年马寅初养成了早餐时吃茶叶蛋、燕麦片加牛奶的习惯。牛奶是马寅初长年的营养饮品,午后还要以酸奶作为加餐。他时常提醒儿孙,喝牛奶应该配以少许点心,如此更容易吸收。

马老的长寿除了有饮食方面的道理可循,常年不辍的健身运动和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保养精气的要理。他在晚年仍坚持爬山、长走、洗冷热水浴。

【食后一得】

中国人讲究人情、面子。像马寅初这样社会关系广泛的人物,应酬、饭局自不在少数,而他始终能够坚守自己的生活原则,确实是需要相当的意志与技巧的。百年风雨世情,老人不改淡泊本色,曾作一联,可与世人共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4-16 09:42
中国药膳研究会 单守庆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散文《草炉饼》发表后,被誉为当代饮食文化的精美小品。

写作《草炉饼》,源于张爱玲读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八千岁》。张爱玲总是想不明白“炒炉饼”是怎么“炒”出来的。她在《草炉饼》中回忆当年的情景:“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一角,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张爱玲在台湾看到《八千岁》这篇小说时,才终于搞懂了“炒炉饼”应该是“草炉饼”。她在《草炉饼》中写道:“‘马……草炉饼!’在吴语中,‘买’、‘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就把‘草炉饼’听成了‘炒炉饼’。

草炉饼类似咸烧饼,选用上白的面粉发酵,用猪油、葱末、盐等拌成馅料。面剂揉匀揉透,包入馅料,擀成十厘米大小的圆饼,抹上饴糖水,撒上芝麻。烤制时,先用柴草把烤炉烧热,然后把草灰拨到炉膛两侧,再用茅草烧烤烤炉,用炉膛两侧的冷灰盖住热灰;把炉膛的内壁擦净,饼坯由下而上贴在炉膛上,贴满之后,拨开冷灰,用热草

灰进行烘烤,直到饼呈现金黄色并鼓起,即可出炉。吃的时候,扫去饼面上的浮灰。

【食后一得】

民间出美食。具有鲜明乡村特点的民间美食,重视原料的综合利用,处处显得恬淡而自然,朴实而美味。这也正顺应了当今人们对饮食返璞归真的追求。放开眼界,到民间去吸收、引进、移植,然后进行改良和嫁接、提炼和升华,就能给城里人提供许多新的美食,且有助于增添健康的元素。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4-24 10:02
红烧狮子头,曾作为开国第一宴的主菜,也是周总理生前最爱吃的一道菜。周总理生活很俭朴,却是世人皆知的美食家。他生于淮扬菜的发祥地楚州城,因此对淮扬菜更是情有独钟。

据周恩来生前厨师安振常回忆:“总理最喜欢吃烩干丝、红烧百叶结和红烧狮子头。前两种菜做起来比较简单,而红烧狮子头在选料、配料和制作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周恩来不仅喜欢吃红烧狮子头,而且还经常自己动手做。有人说:“周总理不仅是美食家,而且还是一位做菜高手。”一次他在家中亲自下厨为客人做他的拿手家乡菜“红烧狮子头”,虽然做了一大盘,但很快便一扫而光。当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组组长,后来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徐冰几十年后还回忆说:“周总理在重庆做的那道红烧狮子头的美味确实令朋友们回味了很久很久,有的人终生都不会忘掉。”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5-08 08:43
中国药膳研究会 单守庆

萨其玛、豌豆黄、月饼、蛋糕、三色糕、酥皮点心……出自清宫御膳房的各式点心,轮换着出现在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餐桌上。正因为溥仪喜欢吃糕点,御膳房专门设立点心局。

中秋节之夜,御案中央码的“月饼山”,从上往下,月饼渐大。名为“桃顶”的月饼最小,码于顶端。重20多斤的月饼最大,用于垫底。当夜,溥仪要用最大的月饼行赏,或切开分赏众人,或整块赏给御前大臣。

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就曾受过整块大月饼的奖赏。1981年,笔者的一位朋友来到绍英之子马士良家,亲眼看到这幅摄于20世纪初的“月饼照”,并在当年的《食品科技》杂志上作了一番图文并茂的介绍。从照片上看,是一大一小两块月饼,用尺一量,小的只是大的1/10!

原来,绍英家人在拍照时,特意在宫廷大月饼旁边放了一块民间月饼,以便于比较。仔细端详那块形圆体大、蔚为壮观的清宫大月饼,便会发现月饼上的图案,层次分明,井然有致。最外层是花叶蓓蕾形;第二层,呈良田沃土状;第三层,作八宝图案;最里层为月宫图,殿上的“广寒宫

”三个字,工整清秀;殿门正中,帘幕低垂,绵带微拂;殿门两旁,隔扇雕窗,框亮窗明;殿前玉阶,洁白无瑕,阶梯清晰;殿旁有株参天桂树,枝繁叶茂;玉兔立于桂荫之下,高大翩然,嘴颊两旁的丝丝银须,根根可见。兔正诚捣仙药,药舀中有长生不老之灵芝。

清宫御厨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技艺,将中国古代“月亮上有广寒宫和玉兔”的神话故事再现于中秋月饼之上,构图之美,饰纹之精,内涵之丰,都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

一幅“月饼照”诠译了清代诗人对中秋月饼的赞美:“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前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符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也正是这幅极为珍贵的“月饼照”,不仅让今人看到了清宫月饼的形状和工艺,而且对研究清宫御膳的特色和清宫御厨的技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食后一得】

清宫御膳是一种特殊的膳食,在过去很长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陌生,神秘,甚至误解。随着新时期饮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宫廷御膳这一贯穿古今的烹饪亮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昔日宫廷宴,今日百姓餐。”
《健康时报》


大胃 2007-05-08 08:53
补肾益精 养肝明目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食粥》的诗句,也是他的养生心得。正是他这套坚持每天喝粥的养生经,助他高寿85岁。

粥既能适口,又易消化,既有生津益气之功,又无滞气生痰之弊。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医生欧阳颀介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治脾胃虚寒泄利吐逆等症;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老年人因为新陈代谢逐渐缓慢下来,生理机能渐形衰退,很多食物消化起来较困难,食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陆游在60岁左右时,因肝肾功能欠佳,且眼睛昏花,大夫建议他多吃些枸杞,为此他又作诗“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

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有中药“红宝石”之称。枸杞含有人体必需的糖、蛋白质、粗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磷、铁等营养物质。药理研究证实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改善动脉硬化程度和心肌缺血状态;并能保护肝细胞的新生,改善肝脏功能,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肺结核的治疗有一定效果;还有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