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城市建设
城市设计的相关历史背景
城市设计的相关历史背景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大概是怎么样的呢?在美国学者郎的著作《城市设计mdash;mdash;美国经验》中指出,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概念和方法,是不会永远存在而终有消亡的一天。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期,出现城市面貌混乱等诸多方面问题,城市设计概念随着大规模的结构性的城市建设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多时的(Civic Design)等概念被取代。
其后多年的实践证明,城市设计针对结构性的城市形态调整相对非常有效。
城市是人类意志的产物,如科斯托夫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所说,城市是人为的而非自发的。
对城市的设计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城市形态的方式不外乎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意志的投射,设计作为前者居多。
作为正式学科,当代城市设计的确立是以哈佛大学20世纪60年代设置专业为标志,其中以凯文middot;林奇为代表。
林奇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规划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一生中致力于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实践和教育,论著很多。
其中1960年出版的《城市形象》一书,已再版了16次,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学校城市设计课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林奇认为:严格地讲城市设计应该是市区设计,它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或园林建筑学之间。
市区设计不仅是用地规划、设计控制、公共空间建设,还包括更重要的方面,即活动和特色计划、环境模式创造和促进环境教育和建设参与,因此它又涉及到法律、社会、经济和政治。
他认为,市区设计不应仅仅限于建筑师或园林建筑师,应是一种公共教育。
从事市区设计工作的人有两种类型:一是过程管理型;二是开发设计型。
无论如何,市区设计应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课,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去搞设计。
他还指出:市区设计教育应偏重于规划方面,这是市区设计工作的基础。
如规划过程、形体环境开发、设施布置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等等,设计师至少应该知道如何设计。
本着这一思想,林奇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系与城市规划研究系之间创建了环境设计中心,该中心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系。
二战后德国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
二战后德国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二战结束后,德国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德国不仅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还背负着残酷的战争罪行。
然而,这个曾经的犯罪国家在战后展示了令世界瞩目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的能力。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德国被盟国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掌控。
这个分割将德国直接投入到了二战盟军之间的紧张关系之中。
然而,尽管面临着分割和监管,德国人民在战后的政治重建中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态度。
德国的战后政治重建以民主为基础。
随着盟军的干预和推动,德国开始逐步恢复民主制度。
在西德,由于盟军的支持,他们很快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
西德的政府通过重建经济和加强民主进程,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并使国家逐渐走上了繁荣与发展的轨道。
而东德则遭受了苏联占领军的长期统治,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恢复自主。
尽管东德的发展步伐较慢,但他们仍然在努力追赶西德的发展速度。
除了政治重建,德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重建。
在二战后的混乱时期,德国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被摧毁,城市被炸成废墟。
然而,德国人民展现了惊人的恢复能力。
他们开始着手重建城市和基础设施,恢复生产能力,并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劳动力也逐渐恢复了活力,帮助德国经济复苏。
在战后的社会重建中,德国还积极推动了国际合作。
作为战败国,德国人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以弥补过去的过错。
他们加入联合国和欧盟,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这种积极的合作努力为德国实现战后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通过战后的政治和社会重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
德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为世界所称道。
此外,德国还在环境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德国的战后建设经验也成为世界各国战后重建的范例。
战后的德国政治与社会重建无论是在范围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战后重建[1]
⏹第十六章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战后社会状况和恢复重建⏹1.战后面临的任务:⏹战后欧洲与日本面临的的任务:一是要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建设;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二)英国战后重建⏹英国在战后的恢复重建中做的比较好。
英国本身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率先看到要适应工业社会发展必须对大城市人口无限增长加以控制;⏹战前英国已经对一些城市进行了规划,战争结束后这些城市的修建和重建按照原有规划有条理地进行。
⏹ 1. 大伦敦规划⏹⑴规划内容:⏹规划方案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个圈层——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内圈是控制工业、改造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制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人口密度;⏹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供应新鲜蔬菜和农副产品,圈内严格控制建设;⏹外圈计划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接受中心地区的疏散人口,另外还扩建了原有的20多个旧城镇。
⏹⑵规划结构⏹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系统,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⑶规划不足⏹ a. 新城建设并未能有效吸引市中心人口;⏹ b. 新城建设投资大,新城人口大都来自于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 c. 规划还对60年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伦敦中心区的第三产业大量涌现,大量居民每天去伦敦市区上班的时间长;⏹ d. 伦敦市区工业迁出后,没有进行有效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e. 距市中心3—10公里的区域内环形和放射行形的道路上汇集了大量的车流,交通负荷不断增长;⏹ f. 铁路和快速干道延伸至郊区后,沿交通线路又自发修建了大批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控制。
⏹⑷规划影响⏹体现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观点;⏹规划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协调解决中心城市各种矛盾的同时,通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发展卫星城方式解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和工业问题,探索了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城市发展的出路,对20世纪40—50年代各国大城市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2. 新城建设:⏹(1).背景介绍:⏹新城建设是二战结束后英国等一些国家开展的一种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1.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一直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指导导致的一系列“城市病”。
严格来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在二战之后发展的。
国内外很多学者倾向于将“城市更新”划分为“推倒重建、邻里修复、经济复原与公私合伙制、多方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将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整理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和6个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化为政府、社区等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概念由城市改造转变为城市再生的有机更新理念,城市更新的模式由大规模推倒重建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公众参与的社区微更新实践。
第一阶段大都是由政府主导,其重点内容是大规模的拆除运动;到了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公私合作的更新计划,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由大规模拆除转变为循序渐进更新,注重公众参与及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第三阶段,非政府组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进行更新;第四阶段,更新的管治模式开始强调社区的参与,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
二战后,欧美城市更新的第一阶段,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原有城市空间格局被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阶段对于过去以“物质环境改善”为单目标的“形体规划式”更新开始了反思思潮,为接下来的“人本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始出现富有人文色彩的社区规划。
第三阶段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进行城市更新,这种方式缺乏对社区民众的需求的关注。
最后一阶段,“自下而上”的多方合作的方式,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工作,共同建设家园。
目前欧美城市更新最主要的方式是“社区规划”和“自愿式更新”,并且已经形成完善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城市更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概况国内对城市更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相对较晚,从 1949 年经济转型期开始,实践层面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二战后的伦敦重建与重生
二战后的伦敦重建与重生二战期间,伦敦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大批房屋、桥梁和公共设施被摧毁,城市面貌几近废墟。
然而,伦敦人民在战争的阴霾中展现出了坚韧和团结的力量,他们积极投入到重建的工作中,使伦敦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活力。
重建的第一步是处理废墟和恢复基础设施。
废墟中心区域的清理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成千上万的工人投入到这项重要的任务中。
他们用辛勤劳动,将废墟清除出一条条宽敞的道路,打开交通要道。
同时,桥梁和隧道等关键设施也得到了修复和重建,这为城市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基础。
重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住房建设。
大量的民宅在战争中被摧毁或严重损毁,许多伦敦人被迫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为了解决住房危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建设高质量的住宅。
大量的公共住宅项目启动,以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
同时,私人住宅也得到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居住环境的改善。
伦敦的重建还关注了公共设施的恢复和发展。
战争期间,许多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被毁或受损。
在战后,政府将公共设施的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学校和医院得到了迅速重建和扩建,将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公园和休闲区的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和宜人的休闲场所。
在城市经济的重建方面,伦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战后,伦敦迅速恢复了经济活力,成为全球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为了吸引投资和促进贸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资本涌入伦敦。
同时,政府还鼓励本土企业的发展,通过扶持产业和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使伦敦成为创业和创新的热土。
除了城市建设,伦敦的文化和艺术也在战后经历了一次重大复兴。
伦敦的剧院、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纷纷重启,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
伦敦音乐厅和歌剧院的重建项目也吸引了世界顶级艺术家和演出团体,使伦敦成为国际上备受瞩目的文化中心。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伦敦经历了艰苦的重建过程,但伦敦人民勇敢地面对挑战,通过坚韧和团结的努力,使这座城市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
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二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庞大的战争遗留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了当时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战后经济重建抗日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成为废墟,农田荒芜。
因此,战后经济重建成为了当务之急。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重工业、加强农业生产、推动城市建设等。
此外,政府还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政治整顿战后,中国政府对国内政治进行了整顿。
首先,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人民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次,政府进行了反腐败运动,清除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战后社会调整战后社会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
首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恢复和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加强了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权益保护。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战后对战犯的处理在战后处置中,对战犯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了战犯审判机构,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
这些审判不仅是对战犯的惩罚,更是对历史的正义追求。
通过这些审判,中国政府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和对和平正义的追求。
五、战后国际关系调整战后,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了国际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首先,政府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
其次,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争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和地位。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抗日胜利后的战后处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任务。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法国政府于 1850年通过了干预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
这一时期住房政策重点聚焦于住房卫生标准的制定,政府并未参与具体住房建设。
2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历程2.1 1945—1970年代中期:应对战后住房短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2.1.1 发展背景在战争损毁、既有住房缺乏维护、战后人口大量涌入等因素下,战后法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相应问题。
2.1.2 政策历程1948年法国颁布了规范社会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
1949年法国“廉价住房机构”(HBM)更名为“低租金住房机构”(HLM)。
该机构是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的主体,承担社会住房开发、建设、出租、出售、维护、管理等职责。
195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优先城市化地区”(ZUP)政策。
政策重点解决社会住房快速建设中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完善“优先城市化地区”社会住房综合设施配套问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法国社会住房建设快速发展,至1970年代末,共完成约80万套社会住房建设。
2.1.3 规划与设计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住房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选址多位于城市郊区,规划布局多采用柯布西耶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概念。
价格低廉、施工快捷的装配式工业化住房,以及外形设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被大量采用,以满足快速、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2.2 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鼓励多样化供给及改造衰败社会住房阶段2.2.1 发展背景1970年代中期法国住房数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
多样化的社会住房需求开始显现。
此外,部分社会住房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上述区域的住房品质及环境加速衰败,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3 政策历程为应对上述新出现的问题,法国政府从两方面着手,完善了相关的社会住房政策。
1977年政府设立“住房个人补助”(APL),鼓励社会住房的多样化供给。
重大外城建史考研总复习
三、1918~1945年欧美城市的城市建设及理论
1、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 3、社区运动、邻里单位和划区理论 4、区域规划 5、雅典宪章 6、广亩城市 7、带形与指状城市 8、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 9、苏联社会主义城市 重点:1、勒.柯布西耶的主要思想及明日城市、光辉城市的特点 2、霍华德、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3、田园城市、卫星城市、新城的建设特点 4、恩温的卫星城市的主要内容 5、雷德伯恩体系 6、邻里单位理论 7、赖特的广亩城市 8、中心地理论 9、增长极理论 10、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及先进性、局限性。 11、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特点及图示 勒.柯布西耶在20年代提出的两个著名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什么?表明了他的什么规划思想? 简述4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疏解大都市空间结构的主要规划理论及实例 光明城 带形城市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时代的局限性?
第七讲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
1、战后的城市重建 2、新城建设 3、 “功能城市”的城市建设实践:印度昌迪加尔、巴西巴西利亚 重点:1、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 昌迪加尔规划 朗科恩新点 在卫星城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西方规划师们如何解决城市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与工作机会这两种要素的矛盾?
重点: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特征 2、威尼斯及圣马克广场特点 3、锡耶纳坎波广场特点 4、佛罗伦萨及西格诺里亚广场特点 试从选址、城墙、主要建筑、道路、广场等方面简要概括西方中世纪城市布局的特点 欧洲中世纪城镇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由此带来什么样的城市特色? 论述欧洲中世纪以后城市变化的功能化特征 简述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的特征
五、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华盛顿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12 0037 0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收稿日期:2008 01 02作者简介:王志凌(1981 ),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王志凌摘 要: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时期西方主流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以传统的城市设计为主的规划理论向系统和理性程序理论转变、规划师的角色转换等两个主要转变,并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分析其产生及演变的根源。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城市设计,系统,理性程序中图分类号:T U 981文献标识码:A1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城乡规划在战后时期就主要被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与设计行为,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镇规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2)城市设计是城镇规划的核心;3)城镇规划需要编制总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
由于城镇规划被当作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
在二战后早期,大多数城镇规划从业者是 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 ,特别强调将城镇规划作为城市设计。
在吉伯勒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一书中,作者将整个新城总体规划深化成了详细设计。
正如埃里克#里德在1987年表示,城镇规划的实践不是完全依赖经验性研究和理论,规划编制和决策大部分是基于直觉的,或者是那些有关城市形态与布局的过于简单化的美学概念。
在如何有效地协调城市丰富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这些审美概念体现了空间形态决定论者的构思。
2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2.1 乌托邦式综合规划乌托邦主义一般而言都是非常典型的注重功能设计的现代主义(如戈涅的工业城市、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等),根据这种想法,未来城市依托单一用途的庞大街区进行组织,在不同街区之间有快速干道相连,在形式上表现为均质排列的单纯几何形功能性建筑。
2.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中存在着浓厚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即 反城市化 的立场。
二战后的重建与国际秩序
二战后的重建与国际秩序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开始面对庞大的重建任务,并试图重新塑造国际秩序。
本文将探讨战后重建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战后重建的背景二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许多国家经济几乎崩溃,城市基础设施被摧毁,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此,战后重建成为了当务之急。
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重建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二、欧洲重建驱动力在欧洲,驱动重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首先,欧洲国家希望通过重建来恢复经济增长,重建破碎的社会结构。
其次,欧洲国家希望通过重建来防范共产主义的扩散。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开始实施,为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马歇尔计划不仅帮助了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建,还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随着欧盟的建立,欧洲国家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三、亚洲的战后重建在亚洲,二战后仍然存在着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
这些地区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极为贫困。
在亚洲,战后重建也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建设规划来改善人民生活,例如,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经济重建。
亚洲国家还通过加强地区合作和共同发展,来推动亚洲地区的重建与发展。
四、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彻底改变了国际秩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国际体系的核心。
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后重建和国际秩序重塑的关键角色。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帮助欧洲和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重建与发展,巩固了其国际领导地位。
同时,苏联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内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苏联试图通过扩大势力范围来塑造战后的国际秩序。
五、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在国际组织方面,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其次,在国际经济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加强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柏林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柏林作为战争的重要战场和苏联的军事占领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建压力。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努力下,柏林经历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重建与发展时期。
本文将对二战后柏林的重建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后重建的挑战二战后,柏林面临着战争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市建筑严重毁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崩溃,人们面临着无家可归和生活困境。
同时,苏联占领军的控制和管理对柏林的重建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重建计划的制定针对战后柏林的重建问题,各界开始着手制定重建计划。
重建计划的制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城市规划和建筑重建。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重建,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城市的功能和美观。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在柏林的重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方案为柏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绿化环境和人居舒适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建筑重建的成就柏林的建筑重建工作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重现战前的辉煌和历史,柏林选择了重建毁坏的历史建筑,如勃兰登堡门和博物馆岛,以及兴建新的建筑,如国会大厦和柏林电视塔。
这些重建和新建的建筑,不仅恢复了柏林的城市形象,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五.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是柏林重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发展本土产业,柏林成功地重塑了自己的经济体系。
特别是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柏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六.文化复兴的重要性文化复兴也是柏林重建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节的举办,柏林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七.柏林的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柏林在重建的基础上,逐渐迈向了现代化建设。
高楼大厦的兴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城市管理的良好运作,使得柏林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形象与功能
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形象与功能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形象与功能战争带来的破坏不仅仅是人们的生命财产,更是对城市形象与功能的摧毁。
在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中,重建城市形象与功能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战争后城市规划中的挑战以及如何重建城市形象与功能的方法。
一、挑战战争后的城市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之一是破坏的巨大程度。
战争行为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损毁,建筑物的倒塌以及道路的毁损。
城市的一些重要的功能,如教育、医疗和交通等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破坏给城市的形象和功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重建城市形象重建城市形象是战后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建筑物设计:新建筑物的设计要与城市的传统和现代特色相结合。
这既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现代风貌。
2. 绿化与景观: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园和绿地的建设是重建城市形象的关键。
3. 艺术与文化:艺术和文化活动对于重建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文化节庆等活动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重建城市功能除了重建城市形象,重建城市功能也是战后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战争破坏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如电力、水源、交通等。
重建时,需要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2. 医疗保健:在重建城市功能过程中,医疗保健设施的恢复和建设尤为重要。
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可以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幸福。
3. 教育体系:重建教育体系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新建学校、培训机构以及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都是重建城市功能的关键。
四、成功案例在过去的历史中,一些城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重建成功地改善了城市的形象和功能。
以下是几个成功案例:1. 柏林:二战后的柏林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困境。
然而,通过在统一后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推动现代化,柏林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形象和功能。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三、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明显地转向 对公共部门规划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讨论,并因此导致以问题为核心 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特征。1980年形成了5个主要议题:城市经 济的衰退与复苏;社会不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全球生态危机与可 持续发展;全球环境的美学品质;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正”规划。
一、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市规 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以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2)城市设计是城 市规划的核心,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3)城市规划涉及到编制 “总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 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形成“终极状态”规划,同时对建筑或其他 人工结构环境进行设计。 与以上观点相应的内容是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行为,这种行为 本身不是政治性的,或者至少它不带任何特定的政治价值观或承诺。大 多数城市规划从业者是“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同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方面。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准则提出的背景是激进的社会变革和保守情怀的 文化。 规划的基本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理论, 一是关于城市规划寻求创造何种城市环境的理论。以上理论可以通过当 时盛行的四项规划准则得以说明:1)乌托邦式综合规划。希望能够通 过物质和设计的城市规划将所有的问题都一块解决,并普遍抱有进步思 想,认为应当将历史发展形成的现状城市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清理,为新 的城市发展让路;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对未来城市抱有渴望乡村
二、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 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 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 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 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 的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 治过程”。
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与和平建设
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与和平建设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和和平建设的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减少紧张局势并确保战争不再爆发,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战后重建和促进和平建设。
本文将讨论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和和平建设的重要措施。
1. 战后重建1.1 经济重建在战争中,各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被炸毁,农田和工厂遭到损毁。
为了重建经济,各国推行了一揽子经济政策,例如制定了重建计划、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和援助等。
马歇尔计划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美国通过提供财政援助和经济支持来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
1.2 基础设施重建战争破坏了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桥梁、铁路和港口。
为了重建基础设施,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通过修复和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国家能够改善交通运输、促进商品流通、创造就业机会并恢复生产力。
1.3 城市重建许多城市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建筑物被摧毁,居民流离失所。
为了重建城市,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房屋、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以提供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
2. 和平建设2.1 国际组织的建立为了确保战争不再发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和北约。
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解决全球性问题。
北约是为了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确保共同防御和安全。
2.2 和平协议的签署在二战结束后,各国通过签署和平协议以解决领土争端和冲突。
例如,巴黎和约结束了二战后日本的占领,通过恢复日本主权建立了和平秩序。
柏林墙的倒塌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国家通过谈判和外交协商解决了分裂的问题。
2.3 军事裁军为了减少紧张局势并缓解冲突,各国进行了军事裁军,减少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签署了一系列裁军条约,限制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数量和部署。
2.4 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和平与理解,各国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加深联系。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随着中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全国人民迎来了持久和平的机会。
在抗战过程中,中国的许多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重建这些城市并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和规划政策。
一、战后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抗战过程中,许多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战争的摧毁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瘫痪和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战后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城市的基础设施,重建住宅和商业区,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和就业机会。
二、规划的重要性为了重建城市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规划工作需要从城市的整体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来考虑,以确保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1. 合理布局:新建城市需要在资源分配和市政设施建设上进行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人性化设计:城市规划需要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福祉,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人性化设计包括合理的交通系统、公共绿地、医疗和教育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3. 保护历史遗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将其融入到现代城市设计中,让城市保留独特的历史风貌。
四、重建和规划的实践1. 重建老城区:在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将重建老城区作为重要任务。
这些老城区一方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政府通过修复和改造老建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地保护了老城区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2. 新建现代城市:除了重建老城区,中国政府还着手规划和建设一些新的现代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位于战争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人民提供了现代化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口流入。
3. 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城市建设和规划不仅仅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重视环境保护。
南京大屠杀:战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遗产与传承
南京大屠杀:战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遗产与传承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罪行,给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战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遗产和传承也是不可否认的,带给了南京一些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首先,南京大屠杀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的遗产是反战意识。
战争给南京的居民造成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和伤害,这让人们对战争和暴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南京开始重视军事设施的布局,充分考虑到城市防御和安全的因素。
另外,城市建设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建设健康、文明、美丽的城市。
可以说,南京大屠杀使得城市规划与建设更加注重和平与民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美好城市。
其次,南京大屠杀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传承是历史记忆,用来警示后人。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让人们记住了那段黑暗的历史。
南京作为大屠杀的发生地,通过对历史的传承和纪念,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和惨痛。
南京修建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陈列展览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和残忍性。
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铭记历史,提醒我们不能重蹈覆辙,珍惜和平,珍惜生命。
最后,南京大屠杀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传承还体现在和平主义精神的弘扬。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战争则是社会破坏的根源。
南京大屠杀是战争给南京造成的巨大伤害,也使得人们更加珍视和平。
南京通过弘扬和平主义的精神来传承和发扬南京大屠杀的遗产。
每年的南京和平发展论坛就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让国际社会能够共同讨论和推进和平发展的议题。
南京还设立了和平研究院和和平奖,旨在培养和发现那些为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这些举措都彰显了南京对和平的追求和传承。
总之,南京大屠杀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遗产与传承,让人们更加强烈地反对战争、珍视和平、重视历史记忆。
二战后城市规划与实践
战后重建工作
大伦敦规划
01
英国的城市规划 哈洛新城
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
市中心商业步行街
大伦敦规划
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地 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大伦敦规划 汲取了.霍华德和.格迪斯等人的关于 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范围 的聚集城市的概念。
世纪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世纪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 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 家,在交通、通讯现代化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
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 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 即人口由集中的各个城市点的形式 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 的形成,这是城市发展新阶段的表现。 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相互作 用使西方国家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城市用地平面布置的形式。自年代以来,那些 历史悠久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区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人口、工业、商业等向郊区和周围地区扩散,造 成郊区城镇化的现象,城市核心地区却处在衰退之中。但也有些国家(苏联东欧),其大城市地区 的中心城市和郊区都在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地区也如此。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另 一特征是向城市群 发展,在西欧,工业区密集,人口密度大,各城镇之间距离缩短,一个城市群 积聚着数十个法律上的城市和居民点,城市群已成为居民点组合的主要形式
考文垂市中心平面
考文垂商业步行街
这两个中心商业步行区的设计是战后英国对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现代化城镇第一批设计完好 的步行区。 考文垂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车路与步行区划分很清楚,汽车可在步行区周围通行,设停车 场。市中心广场在商业中心东西步行街的终端,这个广场将商业步行区域文化中心连接。 斯蒂文内奇
国外城市更新的研究
城市更新把旧城区大量低矮的建筑物成片成片 地拆除,在原地上建起高层建筑群,容纳的人 口成倍增加,使对降低城市人口不利。人口密 度的增加,也增加了基础设施的负载,尤其是 增加道路上车辆的负载。道路的车辆负载增加, 使汽车速度下降。纽约市本世纪初马车速度为 每小时11.7英里,到70年代下降到平均6英。 汽车在城市街头不是穿梭,而是爬行,• 是蠕 动。交通的拥塞给企业带来外部成本,城市蒙 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城市因此损失数百亿 美元。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40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41
更新后,在城市代之以结构呆板、毫无 地方物色的高层建筑物及千篇一律的城 市方格布局,毫无欣赏价值,使到城市 的旅游感到沮丧和压抑。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42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43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30
城市更新破坏了社区固有的社会支持网 络。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成员只有通 过家庭、组织机构及其他成员,才能获 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及心理的满足。构 成社会支持网络的节点,诸如亲友、邻 居、组织机构等对于个人的物质与精神 生活来源极为重要,可视一种经济资源。 一些研究表明,内城区低收者十分重视 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关系及街坊关系, 相互间具有较深的感情,邻里与社区归 属意识极强。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33
2019/3/30
贵州财经学院科研处
34
城市更新衰败地区居民摧毁家园,影响 到具体家庭获得城市资源,给被改造地 居民带来灾难。城市更新地区居民许多 领事于接近中心的地利出租忘怀开设商 店或从事其他职业活动。原来的居住区 被夷为平地后,绝大多人不能从事原来 的职业,也就推动了地利的基础。在美 国城市人口素质远远低于郊区,由于受 教育少,要另辟蹊径,实在困难重重, 就业艰难,很多人只好靠国家救济为生。
南京大屠的战后重建
南京大屠的战后重建南京大屠杀的战后重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成为了一片废墟,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回忆下更是备受摧残。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军队对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屠杀事件,给南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正是在这片废墟上,南京的重建工作开始了。
一、遗址保护与纪念建设南京大屠杀的遗址保护工作是战后重建的首要任务之一。
废墟中留下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象征,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了解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的建设和保护工作经历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以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历史真相和愿景。
此外,南京市还兴建了一座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人民团结的象征,以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二、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在南京大屠杀的废墟上,战后重建也注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的建设。
南京的道路、桥梁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因为战争遭到严重破坏,所以重建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和建设。
此外,在城市的重建规划中,注重了住房建设的面积和品质,以提供给居民更好的居住条件。
三、经济恢复与发展南京大屠杀后,城市的经济几乎完全崩溃,赔偿和救济工作成为战后重建中的重要任务。
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经济恢复方案,以恢复南京的经济活力。
首先,政府实施了一揽子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恢复。
其次,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对工业、农业和商业等领域的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南京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推动对外合作和开放,为经济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教育和文化重建南京大屠杀后,教育和文化的重建也是战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等高校重新开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学术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人才。
此外,南京市还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重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振兴了南京的文化氛围。
总结:南京大屠杀的战后重建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但南京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成功地将废墟变成了繁荣兴盛的城市。
空间转型和经济转型——二战后芝加哥中心区再开发
黄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芝加哥 在 战后 成 功地 实现 了从 传统 制造 业
为 中・ 向现 代服 务业 为 中・ 的经 济转型 ,被认 为 是 美国 多元化城 市经 济的典 范。 本文从 公共政 策
1 历史背景
在二战后5 年里 .美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战争而推迟 的大量建设为战 0
i d s r o mo e n s r i e i d s r . i a e n u ty t d r e v c n u ty Th sp p r
r v e e h r c s f e e e o me t fp sw a e iw d t e p o e so d v l p n o t r r o
Ab t a t Th t fCh c g sc n i e e sa s r c : e Ci o i a o i o sd r d a y
mo e f c n mi i e s y s c a u c e e d l e o o cd v ri i ei h ss c e d d i o t n t n
后 的美 国经 济带 来 了繁 荣 .但 是战 后 的 增长 也 凸显 了城市 问题 :新兴 郊 区 的繁 荣 和 旧 有 城市 的枯 萎 。一 方 面 .工 业化 带 来 城市 人 口膨 胀 和 环境 恶 化 .中产 阶级 白人 开始 大 规模 搬 离 拥挤 的 中心 区 .迁移 到 新开 发 的郊 区 .大 量涌 进城 市 的新 移 民 ( 主要是 黑 人和 其 它 少数 族裔 ) .替代 了白人 原 来的 位置 .城 市 面对 更 多 的住房 、医疗 ,教 育 和福 利 问 题 另一 方 面 .新 的购 物 中心 纷 纷在 郊 区兴 建 .中产 阶级 消费 者 的 大量 流 失导 致 中心 区零 售业 大 幅 度下 滑 .物业 贬值 .税 收 下 降 .城 市 出现 财 政危 机 。 为 了挽 救 中心 区 . 在 联 邦 政府 的资 助 下 .城 市 纷 纷 在 16 - 17 年 代 开展 了城 市 更 新 项 目。 9 0- 9 0 15 年修 订 的 联邦住 宅 法 案允许 1%的联 邦城 市 更新 资金可 以用于 非住 房项 目.地 94 0 方 政 府 以合 适 的价 格 征 用私 人 土 地 .并 将 清理 后 的 土地 降 价 出租 或 出售 给 私人 开 发 商 进 行 合理 利 润 的住 房 开发 。 这个 比例后 来 提 高到 15 年 的 2% .9 1 的3%和 16 年 99 0 16 年 0 97 的3%。 13 年 的联 邦住 宅 法案 原先 以清 除城 市贫 民窟 为 目标 .后 来转 变 为以 中心 区大 5 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述:
50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
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
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 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
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
7、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芬兰塔皮奥拉城市中心、荷兰鹿特丹林巴恩步行街, (见教材P147)。 8、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室内商业街(见教材P148)。
9、日本地下商业街(见教材P149)。
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 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 想上的重大突破。
从电视塔看旅馆区,只有公路,没有街道 巴西联邦政府办公区,一个部门占据一栋楼
5、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教材P146)。
科学城位于新西伯利亚市东约30公里,俄罗斯第一大河鄂毕河从 其南边流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城边通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现有30万人口,3.6万名科学家及科技工业步行区比考文垂更完整,整个市中心全部采用步行区的城
市,它首创了开辟完整步行街的先例而闻名于世。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勒.阿佛尔的重建
概况:勒.阿佛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主要港口城市,市中心战中
全部被毁。战后,佩雷接受战后重建的任务。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
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大伦敦规划的意义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 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 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60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 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规划特点: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 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
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
顷75人; 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 公园隔开。 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6万 人)﹑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 乏城市气氛。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 一、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 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 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以下简要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情况。
1、 英国的战后重建
A、大伦敦规划 1937年,为解决伦敦人口过密问题,成立了“巴洛委员会”,于1940 年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 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19世纪末霍华德和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的"组合 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格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2、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
阿基格拉姆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设想。 3、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
(二)法国
1、1947年佩雷开始勒.阿弗尔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 2、国家资助的卢兹· 勒· 米拉居住区内,人车道路网互不干扰,住房种 类多样。从而宣布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 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受世界瞩目。 3、1961年,巴黎改造规划,限制市中心发展,兴建5个新城。 4、勒· 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提出居住单元)、朗香教堂开始了法国 个性建筑的先河: 5、1958年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之最和薄壳 之最,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创文化娱乐建筑新形式。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2、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见教材P142 )。 坎诺尔德: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为疏散格拉斯哥人口而建的。 在规划上不用邻里单位的布局形式﹐而是在道路系統中将干道引 入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区﹐利用不同的标高实行人车分离﹔ 居住密度加大﹐全城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214人﹐中心地区为每
为有赖特、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现代派人物的支持,走向对理性主义进行 充实与提高阶段。
四、日本
1、恢复期(1945--1950)和成长期(1950--1960) (1)简易住房建设, 1958年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机械施工。 1958—前川国男—晴海公寓(10层),可住院170户,着眼于抗震结 构,造型稍感沉重。 1949—1950----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1947年,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并开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者,有60多个科研机构,是俄罗斯科学分院中最大、科研力最强的分 院。
从工业到农业,从民用到军用,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
础科学领域到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取得 了大量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6、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 护(见教材P146~147)。
古罗马的贸易市场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 墙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4、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 5、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心区改建–
车行与人行分道,三向度组织,空间和发展综合设施的多种用途中
心,使行人不接触机动交通工具,便能享受现代设施。 6、建筑设计方面:
二战期间,美国已摆脱学院派束缚,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并因
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
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 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B、哈洛新城
概况:1947年开始规划,20世纪40年代伦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被誉 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特点:规模小、密度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 道路网为环状加放射状道路组成。
出色实例:林巴恩步行街
2、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不同类型住宅(高低大小 不一),并有规模适当的公共设施相匹配。
3、建筑创作上:坚持创新
50年代——范艾克——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70年代——赫次伯格——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为办公楼
创造了新形式。
三、美国
1、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结构、技 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
二、北欧
(一)瑞典 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规划先行―法令保证规划实施―政府资助 实例:魏林比新区——规划设计非常详细。 (二)丹麦与芬兰(恢复建设从容不迫) 阿尔托:芬兰城市规划工作 丹麦——乌特松、雅各布森——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三)荷兰
1、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坚持规划指导重建,如鹿特丹。
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 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 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 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 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 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 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 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具体规划方案
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 圈,即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的地区; 近郊圈:居住区,建设、绿化良好,弥补内圈绿化不足; 绿带圈:16km,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 止城市向外扩张的屏障; 外圈: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 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
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 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
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
公顷300人。住宅采用2层﹑4~5层乃至 8~12层等多种类型﹐以容纳
较多的人口。
3、朝鲜平壤的重建(见教材P143~144 ) 。 4、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见教材P14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