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旅

游管理

世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故宫为例

李婉娜

作者简介:李婉娜,女,1977年5月,汉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区管理、旅游地理课程研究。

项目来源:辽服院级教改课题《“项目教学法”在我院《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1004。

申遗成功后,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如何在确保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保护,为游客提供更优越和轻松的游玩观光体验,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实现智慧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沈阳故宫景区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对策建议。

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杰作,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生存环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掀起“申遗”热,截止到2014年6月,随着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我国共有47处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成为世界遗产的第二大国。沈阳故宫于2004年7月1日作为中国明清故宫扩展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员。“申遗”成功十多年来,沈阳故宫游览人次由2004年的67万人次上升为2013年的128万人次,游客增长率为91%,接近翻番。2014年8月,沈阳故宫一个月内接待的参观人数达到2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创历史新高。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如何在确保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保护,为游客提供更优越和轻松的

游玩观光体验,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实现智慧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沈阳故宫景区发展概况

沈阳故宫又名盛京宫阙,是清入关前的帝王宫殿和入关后的留都宫殿,坐落于沈阳古城中心,紧邻中街繁华地带,是国内仅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清前文化背景下,沈阳故宫神秘而多彩,集满、汉、蒙等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是融合关东少数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杰作。

上个世纪的沈阳故宫经历了四次大的劫难,从世纪之初沙俄侵略军对沈阳故宫的洗劫,到袁世凯政府强征珍宝,从日伪军队使国宝外流,到国民党政府秘密的转运,多灾多难的沈阳故宫到解放前夕基本已经成为一座“空城”。据了解,除了这几次“灭顶之灾”外,若干次小规模的破坏也使沈阳故宫雪上加霜。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迎来了新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为维护和修缮故宫的古建筑连年拨出专款,使过去断壁残垣、野草丛生的故宫建筑群重新恢复了黄瓦朱墙、整洁庄严的昔日风采。沈阳故宫景区的修缮维护在妥善保护历史古迹的同时还为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随后,北京故宫向沈阳故宫调拨了大批文物,使得沈阳故宫文物数量迅速增加,现已达到两万余件,为了解和研究清代历史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随着轿马场、南朝房、奏乐亭等附属建筑的收回,东侧宫墙外消防队的迁移等使得故宫景区恢复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

今日的沈阳故宫,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国家4A 级景区,200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是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但是却集满、汉、蒙等多民族建筑特色于一体。东路建筑是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所建,以大政殿和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为主

体建筑,大政殿是满族特有的“帐殿”,它和王亭的建筑形式源于清初建立的八旗制度,是皇帝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具体反映,清入关后再也没有这种建筑形式出现,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一大创造。中路皇太极时期兴建的建筑大清门、“金銮殿”之称的崇政殿、当年“摩天大楼”凤凰楼、宫高殿低的清宁宫,反映了满族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与宫廷建筑文化完美融合的实物见证。西路是1782年乾隆时期为贮藏《四库全书》及东巡读书、赏戏而增建的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

二、目前沈阳故宫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不断增多的客流量对景区建筑遗产的破坏

沈阳故宫每年客流量都在不断增加,旺季的时候差不多每天要接待游客1万人次,淡季的时候差不多要接待4000人次。这样的游客数量对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据了解,沈阳故宫供游客通行的100余道门槛,由于长期踩踏及风剥雨蚀,变形、脱漆、凹凸磨损等现象极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参观效果。建筑墙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褪色等现象。(二)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

仅以沈阳市民对辽宁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为例,通过景区随机调查访谈发现,426名被访市民中仅有13.3%的人准确知道沈阳故宫、九门口长城等6处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8.5%的市民清楚沈阳一宫两陵为遗产项目,但是对世界遗产项目的价值认识又模糊不清。对世界遗产该如何保护,哪些旅游行为不可取等问题也认识笼统。教育程度、职业、年龄也是市民遗产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人群对沈阳故宫的参观动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应通过对市民遗产喜爱和旅游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后再来制定宣传营销

和管理方案。景区游客的世界遗产保护意识和实际行为间还存在差距,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还时有发生。

(三)一流的遗产没有与之对应的一流的保护、管理和服务机制

政府监管和文物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沈阳故宫博物院、沈河交警大队、沈河中街管委会共同设立通告,确立沈阳故宫南侧为步行街。它的里面有着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建筑个体,378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武功坊。2015年1月23日,一辆大众吉普车先是撞坏路边石墩,后越过故宫西侧禁行警戒线撞到沈阳故宫外步行街上的武功坊南侧中间西面戗柱之上。肇事司机在脱离现场数小时后投案。1999年国家一级文物——沈阳故宫下马碑被撞“粉碎性骨折”一事仍历历在目,这惨痛的前车之鉴后,为何还有文物在重视和保护下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这说明一流的遗产没有相应的一流的保护、管理和服务机制,可见政府监管和文物保护部门的保护力度还应加强。

三、景区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调预防性保护,实现遗产整体性保护

目前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游客的游览需求、景区容量及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过多的游客数量不仅造成景区拥堵,更为严重的是仅仅是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可以使我们的古建筑彩绘、红色墙体变色、甚至脱离。因此景区保护应把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保护放在首位,为了应对游客数量的增多,必须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日常性数字化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整治。对防火、避雷设施、排水设施实施定期监测检查制度,建筑物屋顶及内部结构状况要定期“体检”,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修缮方案。针对一些易损建筑构件进行相关保护,如给各个建筑门槛穿上“黄铜外衣”,不仅美观而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