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课题:劝学复习教案年级:九年级学科:综合素质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长期复习的必要性;2. 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有效复习;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的重要性和复习的价值;2.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复习内容;3. 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投影仪;2. 复习资料和学习方法的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提问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对学习的态度。

Step 2:学习的重要性和复习的价值(1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实例,向学生阐述学习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复习对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价值。

Step 3: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复习内容(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的方法,如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和周计划;2. 引导学生了解复习内容的选择标准,如关注重点和难点,结合错题和作业。

Step 4: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归纳总结法、朗读法、练习题法等;2. 演示学习方法的操作步骤,并提供练习与指导。

Step 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10分钟)1. 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案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2.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Step 6: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申学习的重要性和复习的价值,鼓励学生坚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并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反馈。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长期复习的必要性,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求,增加实践和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目标1.通过课前预,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研究观。

二、教案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本课注重文言文的积累和诵读。

预导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XXX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一)文化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

)教师: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教师: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XXX,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文言文的研究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文言文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生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注意节奏。

2.二读:理解比喻,领悟道理教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注意理解比喻,领悟道理。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

3.感悟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

2.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的深入理解。

2.将文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2.分析文章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3.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二、课堂讲解1.深入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文章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实践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分析文章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劝学》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将文章精神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诵和默写。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诵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章。

2.分析文章的默写要点,提高学生的默写能力。

三、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章背诵和默写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他的侄子韩愈学习。

2. 文章结构分析:导入、本论、结论三部分。

3. 重点词语解释:勉、博、笃、志、行等。

4. 重点句子解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不器。

”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入《劝学》这篇文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韵律,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3.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韩愈的生平、文章结构分析等。

3. 讨论材料:提供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4. 作业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韩愈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文章中的观点,提高自身素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文章主旨和意义。

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

文章的结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劝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的开篇,感受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

2. 提问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劝学》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 解读《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劝学》,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讨论《劝学》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和意义。

第三章:思想解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的意义等。

2. 探讨《劝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劝学》中的重要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劝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将《劝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实践意义,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运用到个人成长和人生规划中。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劝学》思想的经历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生活中。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2. 反思个人在学习《劝学》过程中的认识和成长。

教学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4.假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借用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利用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假如、如 D.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5.闻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B.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C.初闻涕泪满衣裳 听说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使 ……上级 听见
代词 第二人称 (通“尔”) (你的;你) 某所, 而母立于兹
练习,指出下面“而”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表修饰, “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连词,表转折, “却” 3连词,表并列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连词,顺承, “然后“ 4.骊山北构而西折 5连词,表假设, ”如果”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连词,表转折, “却“ 7连词,表顺承, “接着” 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就”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连词,顺承, 9连词,表并列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连词,表修饰, “地” 10.掩口胡卢而笑 11代词, “你的” 11.而母立于兹 12连词,表修饰, “地” 12.夜缒而出 13连词,表因果关系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
持之以恒
写作素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 成为现实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他 輮使之然也 (它) 人非生而知之者(事理) 活用为第一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指示代词,表近指:之二虫又何知(这,此)

《劝学》优质课教案

《劝学》优质课教案

《劝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证结构。

2.领悟作者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2.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文言文阅读。

2.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劝学》2.课件或黑板3.学生笔记本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哪些观点对你启发最大?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劝学》,背诵重点句子。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荀子的生平和《劝学》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

3.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排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哪些观点对你启发最大?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老师讲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4. 学生翻译课文,老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学生讨论文章的主旨,分享自己的理解。

6. 老师总结并给出自己的解读。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章: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中的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2. 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学习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3. 学生总结文章中的学习方法,老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学习方法,分享讨论结果。

6. 老师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指导。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章:学习态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 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认识和改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学习态度的深入理解和改变。

2.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1. 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态度。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学习态度的理解和体会。

4. 老师讲解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培养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3)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文本解析:逐段讲解《劝学》的内容,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3. 核心思想阐述:阐述《劝学》所传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人生价值观。

4. 现实意义探讨: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劝学》中的道理如何指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现实意义探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将《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劝学》的背诵情况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

3. 现实意义应用:评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劝学》道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朱熹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者朱熹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3)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公开课教案:《劝学》

公开课教案:《劝学》

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__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_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__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__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__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2.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和句式。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2.分析文章对现代人的启示,如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等。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拓展1.介绍荀子的其他作品,如《性恶论》、《天论》等。

2.分析《劝学》与其他作品的关系,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荀子及其思想的看法。

2.分析《劝学》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劝学》的理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小结2.回顾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三、课后拓展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勤奋学习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

高中语文《劝学》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一、导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有的地主,他不认识字经常吃亏,为了不让他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识字。

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二横,三字是三横,地主儿子看这么简单,把书一扔跑去见地主,说父亲父亲自己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地主把教书先生辞退了。

有一天,地主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到家里,地主要儿子写一份请帖,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请帖,父亲觉得很奇怪,便去儿子的书房看看为何还没有写完,儿子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何他偏偏姓万啊,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500画,听完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不断地读书。

读书很重要,不要骄傲。

这则笑话讽刺的是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自以为很聪明的人,那怎么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劝学,便是2000多年前荀子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他到底对我们说了哪些求学的道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劝学》。

荀子作者简介荀子书解释劝学题目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劝告,师:他回答的非常正确,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一首美妙的音乐,在别样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听劝学歌曲我看很多同学都跟着歌曲轻轻合唱,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大家对这首诗的读音及翻译还有不会的地方吗?生:没有师: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伟大的荀子在书中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指导呢?首先来看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生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已指的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在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这既是对求学过程中一个从无到有的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学有所成的人的一个提醒,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应该终身学习。

这个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紧接着第二段,荀子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论证方法,来继续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生:比喻论证师: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劝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劝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劝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着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复习《劝学》【教学目标】1、梳理文言知识2、复习内容、特点3、积累关于学习的名句【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教学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任务:1、先复习后讲评。

布置学生完成《劝学》复习提纲。

2、带着话题来上课。

“100字写作小素材”任选一个话题写在小作文本上,也可自选话题。

话题:①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教材梳理【思路结构】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即回答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一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一是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仍然阐释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后,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应怎样学习:一是要善于积累;一是用心要专一。

也就是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设喻方法】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二、文言字词句复习(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pù,晒干)(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三)文言常用虚词“而”和“焉”的用法归纳1.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②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③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2.焉: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提高学生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重要观点和名言。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4.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考试要求。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劝学》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对《劝学》的掌握程度,包括对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第1段课文分析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輮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3、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1、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分析写作特色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四、借鉴学习,课堂练笔五.课堂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1、 熟背《劝学》全文(必做)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劝学》详解荀 况君子..(有学问修养的有 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一种染 料),取之.(代词,青)于.(介词,从)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蓼蓝,可制染叶子料),而.(连词,表转折)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动词凝结)之.(代词,冰),而.(连词,表转折)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 但寒于.(介词,比)水。

木直中.(符合)绳,輮.(通“煣火熨木”,用使弯曲)以.(介词,把)(省 “之”)为.(动词,制)轮,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其.(代木,作定语)曲中规(测圆的工具)。

虽.(连词即使)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之.(代词,它(木))然.(代词这样)也。

故.(连词所以)木受绳则.(连词,承接,表 就)直,金(金属)就.(动词,近,靠接 近) 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砺.(磨刀石)则.(连词,承接,表 就)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名作状,每天)参.(验,检查)省.(省察) 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乎.(介词,于(对))己,则.(连词,假设结表 果)知明(通“智,智慧” )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就智慧明达, 行动不犯错误了。

吾尝.(曾经)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助词不译)所学..(所字结学习的构,收获)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助词不译)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招,臂非加长也,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连词,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声音宏里指大)也,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连词,表转折)闻者彰.(明显)。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连词,表转折)致.(达到)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不是脚走得快, 却能到达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 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介词,向)物.(外物,种客观指各条件)也。

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从那里);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兼词,从那里);积善成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德,而.(连词,表承接)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

故.(连词所以)不积跬.(古代的半步)步,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无以..(没有用…的办来…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所走的一天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

锲而.(连词,、假设有如果 之意)舍之.(代词,“锲”),朽木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不折;锲而.(连词,、假设有如果 之意)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利.(定语后置), 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强.(定语后置),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下.(名作状,向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蟹六跪.(蟹脚)而.(连词,表并列)二螯.(蟹钳),非蛇鳝之.(助词,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复习要点一、注释词语:君子..(有学问修养的有 人)曰:学不可以已。

青.(靛青,一种染 料),取之于蓝.(蓼蓝,可制染叶子料),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通“煣火熨木”,用使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动词,近,靠接 近)砺.(磨刀石)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验,检查)省.(省察)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声音宏里指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种客观指各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 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的半步)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所走的一天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蟹六跪.(蟹脚)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文言虚词:之:青,取之.(代词,青)于蓝 冰,水为之.(代词,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代词,它(木))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助词不译)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助词不译)博见也。

蚓无爪牙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利,筋骨之.(助词,后置的定语标志)强 非蛇鳝之.(助词,的)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