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类发展根本动力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现象的反映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4.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D.重要作用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7.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8.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生产,D.是否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 )。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
2023年天津市高考思想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天津市高考思想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1. 题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以下哪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推动力?答案: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题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答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但也允许和鼓励其他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 题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答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
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简答题1. 题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作用和地位是什么?答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总章程。
宪法的地位是确立国家国体和政体的法律,是国家权力的基本依据,具有不可违背和超越的特殊地位。
2. 题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目标和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武器。
社会发展动力原理
社会发展动力原理社会发展动力原理是指促使社会发展前进的各种力量和因素。
社会发展动力原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力量和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并驱使社会在不同领域实现进步和变革。
1. 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动力之一。
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为社会提供了资源和财富,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改善社会福利。
2. 科技创新: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改善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社会可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精神动力。
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和认同感。
同时,文化创新也能够带来社会的艺术、科学、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发展,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性。
4.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社会组织和运行的基本规则和机制。
良好的社会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优质教育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6. 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的民主、公平和公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动力原理是社会持续前进的基本原则和动力因素。
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繁荣、进步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大学马原机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是由谁创立的?A. 卡尔·马克思B.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C.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D. 亚当·斯密答案:C2.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自然辩证法》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历史学、法学、人类学C.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D. 文学、艺术、宗教答案:C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阶级斗争答案:C6.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B. 实现社会公平C. 实现共产主义D. 实现世界和平答案:C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其中剩余价值是指?A. 工人创造的价值B. 工人工资C. 资本家从工人那里获取的额外价值D. 资本家的利润答案:C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生产方式的变革D. 文化传承答案:C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A. 唯一动力B. 重要动力C. 根本动力D. 不是动力答案:C10.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宗教性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ACD)A. 科学性B. 抽象性C. 革命性D. 实践性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ABC)。
时代精神的精华测试测试题及答案.doc
高二政治时代精神的精华测试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
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上述事实说明A.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B.一定形态的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C.哲学既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又属于经济和社会范畴D.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这充分体现了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对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有反作用③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④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
这一观点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4.辩证法思想在古代就有,但那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向世人表明,我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
”(恩格斯)即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永恒发展,不是人们的主观猜测,或是纯粹的概念演绎,而是物质世界的本性。
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B.辩证法思想自古就有C.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与人们的思想行为无关D.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纯粹的概念演绎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
大学马原考试题库24年
大学马原考试题库24年大学马原考试题库24年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价值规律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哲学的贫困》D. 《反杜林论》4.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生产关系C. 生产力D. 社会革命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C.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二、多选题6.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法学7.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的先导C. 社会存在的条件D. 社会存在的结果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包括()A. 工人阶级的解放B. 消灭私有制C. 实现共产主义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D.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过剩10.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A. 公有制B. 计划经济C. 按劳分配D. 按需分配三、判断题11.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2.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直线上升的,不存在曲折和反复。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生产关系D. 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变化D. 多样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因为()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先导D.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源泉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E. 自然辩证法答案:A B E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阶级之间的矛盾E.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答案:A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A. 目的B. 手段C. 动力D. 结果E. 条件答案:A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实践性,即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辩证性,即它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3)历史性,即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10.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工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工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生产力的发展C. 社会革命D. 科技进步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存在主义答案:D...20.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A. 1844年B. 1846年C. 1848年D. 1850年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则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策略。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如何解释商品价值的?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地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视角,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论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答案: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大一马哲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马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A. 辩证的观点B. 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矛盾的观点答案:C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多样性B. 物质性C. 可知性D. 客观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多样性D. 可分性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是()A. 物质的属性B. 物质的反映C. 物质的运动形式D. 物质的外在表现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A. 反映B. 创造C. 决定D. 改造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A. 创造者B. 旁观者C. 领导者D. 被领导者答案:A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途径是()A. 个人奋斗C. 社会革命D. 无产阶级专政答案:C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A. 一个理想的社会B. 一个空想的社会C. 一个必然实现的社会D. 一个遥远的社会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C. 革命性D. 系统性答案:ABC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物质C.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D. 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答案:AC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和集体的矛盾答案:AB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包括()A. 政治解放B. 社会解放C. 思想解放D. 经济解放答案:ABD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包括()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简论人的全面发展
62010年第25卷第3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
但是,对于怎样才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却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1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人的全面发展等同于人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人的物质创造力强弱高低来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
甚至把金钱的积累和权力的膨胀作为人的发展的标尺,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物质创造上,从而以一种主子的姿态向大自然拼命索取。
遗憾的是,当人们面对着自我创造的那些令人眩目的物质财富时,却难有全面发展的喜悦,反而产生一种失乐园的忧郁。
实质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三重含义:1)是唤醒沉睡在人的自身内的各种潜在的本质力量,比如属于智力范畴的各种能力、脑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的毅力、无畏、体力等,并使之获得最充分的表现和最全面的发展。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
2)是人在自然成长过程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全面发挥人的内在潜能,丰富和提高人的才能。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
这一点必须注重,所以,只看课本学习是不行的。
3)是人类能力的发展。
人不仅要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而且还要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主人。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完美的人性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性之真是人的本质显露的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人性之善是社会化的人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调节的最高价值;人性之美是真与善有机结合的形象化。
真、善、美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人性真谛,展示出人性的迷人光彩。
因此,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之真,应该是指大自然对人性的一种规定性——合规律性,它确定人的自然价值。
这种规定性确立了人的地位并非凌驾自然之上,而是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自然,都要参与自然的进化运动,尽管自然进化对人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让位于社会进化,但是人类无法消除坚固的生物亚结构的实际存在和潜在影响,人性之真便是强调人与自然的新和谐。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五大基本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五观。
本文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五观。
一、唯物辩证法观唯物辩证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
唯物辩证法观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矛盾运动,并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的联系。
这一观点对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二、历史唯物主义观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一观点对于分析社会各个阶级的利益冲突以及预测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观。
社会主义观强调,建设一个无阶级社会,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前进的阶段,是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
四、阶级斗争观阶级斗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
阶级斗争观指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前进的。
社会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政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应该成为社会的主导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阶级斗争观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五、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理想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观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的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观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奋斗,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五观相辅相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原题库汇总-学习通马原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德国古典哲学 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 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B)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A.辩证法 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BCE)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E.唯物史观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4.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表述是( ABCD )A.是马恩创立并由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B.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C.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BC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B.无产阶级的壮大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BC )A.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C.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D.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7.下列哪些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AB)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当·斯密D.欧文8.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C.实事求是D.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三、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2011年1月31日修改)1-5 BBCCA 6-10 CACCD 11-15 DCCDB16-20 BABBD 21-25 AAACD 26-28 ADC一、单项选择题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8.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1.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个观点是( )。
A.相对主义B.诡辩论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2.真理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自考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资本家的投资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商品的交换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进步D. 文化传承答案:B3.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价值D. 劳动和资本答案:C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生产力的过剩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答案:C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同富裕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D. 全面发展生产力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和策略,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 论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从而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与生产过程、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四个方面: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与生产过程相异化,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异化。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在不同的经济结构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8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A、唯一标准B、最高标准C、普遍标准D、特殊标准3、社会革命根源于()A、生产力的发展状况B、社会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5、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8、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 )A.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B. 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C.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简论新时代制度建设的五个维度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0年第9期简论新时代制度建设的五个维度崔慧娟(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摘要】在人类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发展和创新,而制度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因此,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新时代加强制度建设的号角,通过了作为新时代制度建设指南的重要《决定》。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完成新时代制度建设这项任务的前提基础就是要对新时代制度建设理论体系的内在维度有着清晰的理论认知。
新时代制度建设是一个由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以及实践维度五个维度构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把握制度理论内在维度,厘清制度实践整体逻辑,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新时代需要、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制度建设,具有深远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新时代;维度古人云:“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指的是健全各项制度是治理国家,使人民安然有序的基础。
[1]现代社会的运行及发展更需要制度的框架作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又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制度建设作为一项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其内在结构包含着主体、客体、价值、历史和实践等内容(图1),集中回答了谁来建设、建设什么、建设价值、建设定位以及建设路径等制度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
厘清这些维度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新时代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内在地包含着全员参与的主体维度、结构合理的客体维度、“多样一体”的价值维度、前途远大的历史维度,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
图1:新时代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图一、全员参与的主体维度制度建设由谁来进行,回答的是制度建设的主体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
新时代制度建设既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实践活动,又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认识活动,同时又是推进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时代制度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参与、共同完成。
马原习题-第三章
2A
7C
3D
8C
4C
9D
5B
10D
6C
11C
16B
12C
17D
13D
18B
14B
15B
2019/3/10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E 3、ABC
2、ABCDE
2019/3/10
三、辨析题
1、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9/3/10
第三章
2019/3/10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019/3/10
2、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意识形态 D、人口因素
)
2019/3/10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 识形态范围的是( )
)
2019/3/10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 在于人民群众 (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019/3/10
1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唯
物史观基础是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理
2019/3/10
1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
2019/3/10
14、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人类理性 B、社会基本矛盾 C、社会革命 D、阶级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我们大家在上高中或者来到大学,或许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也许想过或者跟老师探讨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呢?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我也思考,我想大家也有想过,那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
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更深层意义的解释。
诚然,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客观动力是显而易见的,无可非议,但动力背后仍然有动力,它们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最终动力或根本动力应是隐藏在它们背后,本课题将从我们忽视的需要来阐述回答这一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人类的需要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它在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
所谓需要,是指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索取状态,它表明了人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必然趋向,并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力的源泉。
需要作为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原始动因,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注与分析,进人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最终实现历史观的革命变革。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阐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同时这些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种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讲他们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生产产生的前提则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即对“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的需要。
虽然这个前提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忽视了它,就很难理解生产是何以产生和为什么产生的,从而也就难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的内在依据。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总结他的唯物史观伟大发现时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此论述进一步指明了人的需要的真实存在和重视人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意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论述中可以看出,需要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需要是生产的前提和目的,是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并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生产的发展会受到什么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生产不能离开需要,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基本矛盾说”与“生产力说”脱离人的需要抽象空洞地谈论历史发展动力,这就极易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好象人的生产活动是无意义、无目的的盲目活动,而作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则是些只懂劳作不知享受的机器人,而非有欲有求的血肉之躯,社会历史是一群无血无肉、无欲无求的自然物的机械运动。
这种忽略、无视主体创造历史的根据,只重结果不问原因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历史现实的,也根本抹煞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它不能说明,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进行生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是何以激发出来的。
事实上,人的需要作为人们劳动的动因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就人类个体来说,不为满足自身一定需要的劳动是无法忍受的,即使奴隶的劳动也以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为前提;就人类社会来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需要都是一个绝对前提,这个前提必然制约着它的一切活动,决定了社会必须生产以及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理论界通常所讲的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看法固然不错,但停留在这一历史的表象和浮层远远不够,应该开掘出更深层次更为基本的东西来。
追踪溯源、穷根究底才是真正科学的精神。
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活动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人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
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渴望对需要的满足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可以讲是人类为满足需要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
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的生产关系,则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社会结合形式。
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是“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心,即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方式。
而上层建筑只不过是保障统治集团的需要得以充分满足的物质与思想工具。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诸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人的需要须臾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需要是原因,而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是结果。
从总体上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最为深刻的东西,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有社会就有人,有人就会有人的需要。
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深化。
需要的无限性,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找满足需要的新途径,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而拼搏、奋进的历史。
斯大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解决落后的生产水平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充分满足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二、我对当前一些观点的看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解释,同时对于共产主义的运动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此,马克思说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里,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生产力是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同样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反过来,马克思说: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而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
马克思这里说得很清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反作用也用了“决定性”这个词。
事实上,这里已经出现了二重悖论。
所谓决定,表示了派生性,就是因果关系。
从逻辑上讲,已经被决定了,就没有了自主活动的任何余地,那么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对生产力发生所谓的反作用。
直接地说,结果不可能对原因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结果不可能去改变原因。
就算有反作用,更不会出现决定性的反作用。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同属生产的两个方面,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生产,我们人类进行生产的动力何在?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为了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再次,我要从一些现实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来论述这一点,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他们的社会形态出现了跳跃式发展,有的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是怎样认识和一问题的呢?这种社会的转变显然是生产关系的转变。
然而底下的生产力仍使得社会很落后,不是生产力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而是生产关系造就了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就促进社会的发展,那么,二者不适应时呢,就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社会的落后。
因此,我认为与其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倒不如说是身缠里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个用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也就是一个尺度,而不能称其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列宁指出,所谓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
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是说,阶级斗争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指得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显然不对,阶级的产生是在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产生的。
那么原始社会它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显然这是人类为了生存和自我夫人发展的需要同自然相斗争,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各种因素的合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认为各种因素的合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认为这位研究学祖的观点,让人听了不为有点牵强,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然人听了找不到头绪,在认识这一问题上有些茫然,假如是这样的话,也就是是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谈到任何问题,就都可以用这一观点“合力”来解决,这就必然导致学术问题上的混乱。
“合力”就好比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一样,逐渐走向唯理论的错误旋涡中。
我想恩格斯所说的“各种因素的的合力”中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等,导致这些因素的原因,无非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致。
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
所谓生存: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
生存的事物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生物的生存.例如:人,动物,植物,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