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产业关联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 进一步阐述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行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 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1980年后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 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1)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 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产业关联度分析
四川省房地产行业产业关联度分析摘要:从产业关联角度,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四川省地产的带动效应和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进而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表,计算相关系数,揭示四川省房地产对其他产业的定量关系;最后从达到明确并得到四川省也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主要产业类型;房地产业的带动效应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目标出发,提出四川省地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关联度分析投入产出表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融资量大、产业链长、波及面广等特点。
虽然房地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各种阐述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适度优先发展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相对都缺少较为专门的、系统的分析。
通过研究四川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定量分析四川省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推拉效果;确定四川省与房地产业关联度大的主要产业类型;定量反映成都地区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成都地区房地产业发展问题,给出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2.1理论方法与模型房地产业界定: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为对象开发经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产业关联理论: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关系,产业关联理论是对产业之机的联系进行量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理论,揭示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发生的数量比例上的规律性。
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每个产业的生产都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同样将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
产业后向关系数:直接消耗系数——a ij=x ij /x j(其中a ij是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x ij是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直接消耗值; x j是第j产业的总产值。
从产业关联效应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 息和 新 材料 产 业 投 入 产 出表 是 在 我 国 “ 口径 ” 全 投 入产 出表 4 2个部 门 的部 门分类 基础上 ,结 合各 自 产 业 的定 义和 特 点 ,将 国 民经 济 部 门 分别 划 分 为生
增长有突破 带动作 用高新技术产业及行 业,同时提 出它们各 自发展 的策略 。
关键词 :高新技 术产业;投入产 出模型 ;带动度 系数 ;感应度 系数
中 图分 类 号 :F 7 .4 2 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Re e r h o t e De eo m e t r a e o g - e h I u t y i s a c n h v l p n alStat g m fHi h— t c nd s r n Ch n Ac o di o Co ne to f c ft n s t i a c r ng t n c i n Efe to he I du r y
h v e t n u n e o c n mi go t n c ia a d p t owad d v lp n t tg o r s o d n l. a e g a f e c n e o o c r w h i h n us f r r e eo me t r e c re p n i gy r il n sa y
2 G a gi cdm f ine ann 307,C i ) . unx A ae yo ec ,N n i 5 00 c S g hn a
Ab t a t F c sn n b oo y n o mai na d n w mae a f ih—tc n u t ,t ep p r sa l h st ec re p n ・ sr c : o u i g o ilg ,if r t n e tr o g o i l h e h i d sr h a e t bi e h o r s o d y e s
我国乳业产业关联分析——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指数和产业部门后 向关联指数来 测算; 产业关联 的
部 门结构 由分 配 系数 和消耗 系数 来 描述 ; 于 产 业 关
另一个指标完全消耗系数刻 画了包含部 门之间
通常用此指标 关联的波及效应 , 用影 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刻 间接关联作用 的后 向完全关联程度 , 画某产业总体波及效果 , 用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的 描述部门间的间接关联作用 。
最 终依 赖 度 来 描 述 产 业 波 及 的生 产 结பைடு நூலகம்构 与 需 求 结
构。
完全消耗系数 , 通常记为 b 是指第 j 产品部门 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 时 , 对第 i 品部门货物 产
或服 务 的直 接 消耗 和间 接消 耗 之 和 。利用 直 接消耗
B= (b ):( —A) 一I ; ; I ~ () 5
内蒙古 财经学 院学报
21 年 01
第 2期
我国乳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
基 于 20 07年 中 国投 入 产 出表
郝晓燕, 巩 芳
005 ) 10 1
( 内蒙古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摘
要] 现代产业 经济 发展 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 间以及产业 内部之 间的关联 日益 密切 , 因此有必要客 观度量我 国
3 乳 联 特征 及 波及 效 果 进 行 了测 算 并 提 出 了相 应 的对 国产业部 门划 分 为 15个 产 品部 门 , 业 在 表 中为 液体乳及 乳制 品制 造业 , 门代码 为 09 部 1。 策, 如张 国富等 (09 分 析 了河 南 省农 产 品加 工业 20 ) ( ) 究方 法 二 研 的产业关联 和产业 波 及 效 应 ; 徐盈 之 等 (00 对 我 21) 本研 究应 用投 人 产 出 法 , 产业 关 联 的总 体 效 从 国钢铁行业 的产业关 联特征及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应、 产业关 联 的部 门结 构 、 业关 联 的波及 效应 三 个 产 究; 贾学明等(09 测算 了浙江省现代服务业 的关 20 ) 方面来描 述我 国乳 业 对 国民经 济不 同产业 产 生 的供
产业关联分析课件
网络分析
03
通过对产业网络结构的分析和模拟,揭示产业之间的
关联模式。
产业关联分析的定性方法
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调查,了解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情况和发展 趋势。
案例分析
通过对特定产业的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产业之间的关 联情况和演化规律。
政策分析
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分析,评估政策对不同产业 之间的关联影响。
Chapter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横向
各部门生产活动的产出以及中间使用
列
各部门生产的总产
纵向
各部门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以及最终使用
行
各部门生产的中间使用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指标
01
直接消耗系数
反映一个部门生产单 位产品需要消耗其他 部门多少产品
02
完全消耗系数
反映一个部门生产单 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 和间接消耗其他部门 多少产品
06
产业关联的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技术创新对产业关联的影响
总结词:正向影响
VS
详细描述: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关 联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各产业间的 协同效应。新技术如互联网、人工智 能等的应用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更加紧密,促进了信息共享、流程优 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环保政策对产业关联的影响
财政收入政策的影响
财政收入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收费等方式影响产业 关联。例如,降低某个产业的税收可以鼓励该产业 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货币政策对产业关联的影响
利率政策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 产业关联。例如,降低利率可以鼓励 投资和消费,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
货币供应政策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优选资料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全球化下的产业关联效应
全球化下的产业关联效应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产业关联效应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产业关联效应就是通过对不同行业产业链的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依存关系。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产业关联效应分为“内生性效应”、“外生性效应”和“城市聚集效应”。
其中内生性效应主要是指公司内部的互动关系,如原材料供应和销售;外生性效应则是指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而城市聚集效应则是指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内的企业互动关系所导致的增长效应。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的开放和贸易的自由化,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紧密联系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例如,在汽车行业中,汽车制造商需要与零部件供应商和原材料生产商进行密切合作,以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同样,在信息技术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以确保软件和硬件的兼容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此外,产业关联效应还能够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例如,在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制造业聚集区。
在这个地区,电子、纺织、玩具和汽车制造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带动了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这种城市聚集效应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还带来了更多投资、更高的人才流动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然而,产业关联效应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一些高技术行业的生产极度依赖部分原材料,市场需求变化或政治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瘫痪,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转。
此外,一些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可能导致产业链的不平衡,限制了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在应对这些问题方面,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各行业加强协作与创新,并促进与国际市场的紧密互动。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控制供应链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链生态循环。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金融业产业关联分析
金融业感应度 系数 表示 当整 个经济 系统中各行业 的最终 需求都增加 1 个单位时 ,金融业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
它反映了整个经济系统中各行业对金融业的需求程度 , 也既金
融 业 对 其 他 产业 的 前 向 关 联程 度 。 显 然 , 感应 度 系数 越 大 表 明
消耗 占其中间投入总量的 7 . %。 02 9 从基本流量表看 , 金融业总投入 14 1 亿 元 , 98. 0 中间投入额
T 为影 响力系数 ,i j q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 的第 i 、 { I A) 行 第j 列的值。
三 、 融业 的 投 入产 出结 构 分 析 金
6 4 .亿元 , 097 占总投入的 3 . 1 %。总产出中, 中间使用外 , 1 除 最终 使用 4 7 .亿元 , 3 21 其他项的使用额为 5 2 5. 7亿元 , 占比例 均较 所
理
论 探
索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C O N
【 要 】 金 融 危 机 , 卷 全 球 并 给 全世 界 的 经 济 发 展 带上 摘 席
枷 锁 , 足 以 见 证 金 融 业 与 整 个 经 济 体 系 ,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这 与
所有部 门的产 出去向为行 、投入来 源为列 而组成 的棋盘式表 格, 主要说明 两个基本关 系 : 一是每一 部1 的总产 出等 于它所 l _ ]
济 其他 部 门之 间 相 互 依 存 、 互 制 约 的 数 量 关 系。 相
【 键 词 】投 入 产 出 关
一
金 融业
产 业 关联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男 , , 江苏海安人 , 南京大学经 济学 院博士后 , 研究方 向为 产业经济学 、 )男 , , 江苏连云港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
能源与环境经济学 ; 姜彩楼( 97 17 一
创新 经 济领 域 的研 究 。
一
1 — 7
刘瑞翔
姜彩楼
经济全球化 背景 下我 国产业 关联特征分析
到以下结论 :1 价格波动导致能源类产业和第三产业感应度 系数普遍下降, () 工 业部 门感应度 系数 有所提 升 , 口比例较 高的行 业 感应 度 系数 出现 下 降 ; 2 高 进 ()
技 术行 业影 响力有 所 下降 , 第三产 业对 于 中国经 济的影响 力 日益增加 , 筑业影 建 响 力 系数 上升 到 国民 经济 的前 列 ;3 19 ( ) 9 7到 2 0 0 7十 年 来 , 业部 门在 国民 经 工
下中国产业关联特征 。除此之外 , 本文的创新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1 ( )我们利用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 (o7年 中国投入产 出表 》 ( o 2 最新数 据 , 究 了 中国当前 的 产业 关 联 特征 ;2 研 ( )为 了能 够研 究 中 国在 全
( 月 双
2 1 第 5期 ( 第 4 0 0年 总 8期 )
经济 全 球化 背景下 我 国产业关 联 特 征 分 析
— —
基 于 19 -2 0 9 7 07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 出表 的研 究
口 刘瑞0 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0 3 2 江苏 南京 2 04 ) 104
求驱 动 , 对外 依赖 程度 过高 , 面 临 国外 市场波 动所 带来 的风 险。 因而 , 将 进一 步 分 析产 业 结 构变 动 与 经济增 长之 间 的关 系 , 对于我 国经济 增长 方式 的转变 与产业 升级 ,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 产业关 联分 析是借 助于投 入产 出表 对产业 之 间在生 产 、 配 、 换 上发 生 的 联 系进 行分 析 研究 , 分 交 从 而 为认识一 国国民经济 各产 业部 门的 比例关 系及其 特征 , 而为 经济 预测 、 进 经济计 划 和产业 政策服 务u 。该 方法 于 2 纪 3 代 由列 昂锡 夫首创 , J 0世 0年 并很 快在 各 国得 到广 泛应用 。对 于 中国经济 而言 , Lu 用 18 j利 97~19 的数 据 分析 了 中 国经 济产 出增 长 与结 构 变 化 的原 因 J李强 、 天 栋则 将 时 92年 , 薛 间区间扩 大到 18 93~19 95年 , 过可 比价投 人产 出数据 分析 了 中国产业关 联 特征 ¨ 。与 以上 研究 仅 通 3 ]
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行业特征研究——来自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证据
M U un l J - i ,LAIDe s e g n -h n 2
(. c o l f b rE o o c ,C ptl ies yo c n mis n uies e ig1 07 ,C ia 1 S h o o c n mis a i v ri f o o c dB s s ,B in 0 0 0 hn ; o La a Un t E a n j
2 S h o f cn mi n uies mi s ain,B in o ma nvri ,B in 08 5 hn ) . c o l o o c a dB sns oE s Ad n t t i r o e igN r l i es y e ig1 0 7 ,C ia j U t j
r l so h g e h oo y ma u a t r g a d p o u t e d sr u ie,a d r sd n e vc n u t . h g o t f g n mo o o i- ei n i h t c n lg n f cu n n r d c i , i i t e i v tb v n e i e ts r i e i d s y T e r w h o e i n p l r wa s t n u ty w l r d c mp o me t w ih w l n th p e n lw w g e vc d sr . h e om f n p l t n u t n o il i i d sr i e u e e ly n , h c i o a p n i o a e s r ie i u t T e r fr o c l l n y mo o o i i id s a d s c a sc y r
s r i e i d sr t e e h n e n fr lt n b t e n i d sr n e i e a d t e p o t n o o s me e p ca o u a e i e t , e c n u t v y, h n a c me t ea i e w e n u t a d s r c h r moi c n u , s e i f rr r lr s n s o o y v n o f l d a e h l o mp o me t r wt . r e p f re ly n o h g Ke r s y wo d :Emp o me t l sii ;Av r g mp o me t l p ir ly n a t t e cy e a ee ly n t l ;Ma gn l mp o me t l p i r mu i e r i a e ly n t l mu i e
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
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毛广雄;周文清;蔡安宁【摘要】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密度的变化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多向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要求,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存在较稳定的三角关系.基于江苏省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将产业部门划分为敏感关联型、影响关联型、感应关联型和迟钝关联型4种类型,并从制造业中选取13个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苏省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为3个阶段: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快速增长、产业链深化阶段;苏中地区接受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苏北地区承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04【总页数】9页(P323-330,341)【关键词】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转移;江苏省【作者】毛广雄;周文清;蔡安宁【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密度、距离和分割是描述世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地理变迁特点的3个维度.其中,密度维度是地方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地理因素[1].Ying Lowrey 最早提出企业密度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密度和地方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2].Ellison的研究表明经济活动密度大的地区产业可以通过共享中间产品、共享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及知识外溢来降低成本[3],Ciccone和Ha11的研究发现就业密度每提高1倍则其劳动生产率提高6%[4],张妍云[5]、范剑勇[6]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江栋等利用199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认为我国企业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性的正影响[7].企业密度增容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外部表现[8],地方经济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密度的高低.地区企业密度提高,促使产业密度、地区经济密度和就业密度的增加,经济活动日趋集中.同时,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关联逐步加强,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当企业密度过高时,企业为了避免因激烈竞争带来的不经济,地区经济繁荣的企业逐渐向毗邻地区外溢,尤其是基于地区的经济差和利益差,企业向能够获得更多外部经济利益的地区转移、集中、集聚,产业集群化转移就此发生.产业集群化转移既包括产业以集群的方式整体转移[9-13],也包括产业出于重塑比较优势和寻求竞争优势而趋向于转移到具有或可以形成同类产业集群的区域[14].在此背景下,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集群化转移成为研究地方经济的新视角,然而,学界基于这三者关系研究地方经济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试图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江苏的实证研究来分析其时空规律,可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和产业集群化转移提出决策依据.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的承载力有客观限度,因而其所能承载的企业密度是有限定的.区域内经济由弱到强发展的过程是企业密度由小变大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企业间的联系也由无组织向有组织的有机联系发展;企业间的关系也经历基本不相关、合作与竞争的阶段[15],但当区域内的企业密度临近或超过区域资源的承载力时[16],产业集群化转移随之发生,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容量限制的客观要求.首先,企业密度的变化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研究显示,密度因素影响着集群波动[17],企业密度和企业扩张进入某一地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由合法化和竞争共同作用形成的倒U型关系[18],企业数量的增多一方面导致集群成本优势逐渐明显,这时产业集群化转入易于发生;但另一方面也导致集群网络成本增加,企业间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产业集群化转出同样易于发生.其次,多向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要求.产业联系和空间临近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志,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是定量辨识产业集群的常用方法之一[19].从理论上讲,产业集聚背后的两种力量分别是“制造业的前向联系”和“制造业的后向联系”[20],转移企业通过深化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或多样化合作,可以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同时,企业具有内在冲动集聚转移在一起生产进而获得“市场规模效应”,于是,产业集群化转移就此发生.最后,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存在较稳定的三角关系.企业在特定地理单元经历单个企业向多个企业—低密度—高密度—扩散降低密度4个阶段的发展.同时,企业间经历了无明显功能联系—单向产业链延伸—多向关联—关联转移的阶段.企业密度与功能联系的相互促进,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产生,进而促进区域非均衡和螺旋式的发展而形成产业集群,当集群密度过高而产生不经济效益时,最终推进产业集群化转移.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深入,地区间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产业集聚状况将发生显著变化,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状况,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形成较稳定的三角关系(图1).2.1 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自2006~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江苏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投入产出表(2002、2007年)和相关年份的江苏省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2 主要研究方法直接消耗系数,其计算公式为:Aij=xij/xj(i,j=1,2,…,n)完全消耗系数,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计算公式如下:B=(I-A)-1-I影响力系数[21-22]的计算公式如下:设,其元素公式如下:其中ij为矩阵的第j列之和; ij为矩阵各列之和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是指一个产业的后向联系,若大于1,表示该产业部门对其它部门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即该产业部门对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发展过程中易形成产业集群;若小于1则反之.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ij为矩阵的第i行之和ij为矩阵各行之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是指一个产业的前向联系,若大于1,表示该产业部门受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大,其产品主要用做中间产品,集群化发展的可能性较大;若小于1则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程度往往较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域产业转移为重点而展开,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首先,省域经济的梯度性.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企业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诸因素叠加的影响,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其次,省域产业转移的代表性和先导性.江苏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亦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但其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加之地域上相临,因而产业集群化转移现象较为典型并有一定的先导性.同时,本文借鉴范剑勇的“开放型小国经济”以及区域产业转移衡量方法中的相对比较思想[23],根据各地区相应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该行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化,对江苏省域产业集群化相对转移状况进行衡量.3.1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部门界定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江苏省2002年和2007年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1),根据赫希曼判别标准[24],依据两个系数是否大于1将产业部门划分为:敏感关联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影响关联型(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感应关联型(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和迟钝关联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其次,选取2002年和2007年敏感关联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拉力和推力都很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推动的关键性产业)和影响关联型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的产业部门,以“拉力”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的叠合部门.最后,选取13个产业部门的企业密度数据来分析产业集群化转移,包括:纺织,纺织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羽绒,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文教体育用品,橡胶和塑料,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业,医药制造业等,并分别用z1~z13分别标识.表1说明:为了方便统计将农林牧渔,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及其它矿采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纺织,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木材加工及家具,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学,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制品,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工艺品及其它,废品废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研究与试验发展,综合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42个产业部门分别用z1~z42标号.3.2 企业密度的影响首先,从整体格局看,以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江苏省第二、三产业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南部地区,苏南和苏北企业密度的空间差异明显,存在明显的高低值区域.从法人单位数来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占总数的56.7%;过渡地带苏中地区占总数的20.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占总数的23.1%.从产业活动单位来看,苏南占总数的55.7%;苏中占总数的20.4%;苏北占总数的23.9%.从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来看,苏南占总数的41.1%;苏中占总数的27.0%,苏北占总数的31.9%(表2).其次,从时空角度看,2008~2012年期间,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均在10个/km2以上,苏中地区企业密度处于5~10个/km2,而苏北地区企业密度处于2~5个/km2.三大区域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企业密度显有降低,都呈现出的增长趋势.苏南地区增长较快,苏中和苏北紧跟苏南同步增减,但速度较慢(图2).企业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高值与低值,苏南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心、企业集聚的高地;徐州、连云港两地依托资源优势是企业集聚的又一个重要地区.苏北地区的淮安、宿迁、盐城与苏中的扬州、泰州大部分地区是企业密度的低洼地.但近几年企业密度高值区域不断由苏南地区向北部地区推进.企业密度在江苏省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省情客观上为江苏省域产业集群化转移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第三,从行业角度看.苏南地区纺织、通用、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关联性强的行业为重要产业(表3和表4).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集群化趋势正在不断强化,企业密度最大增幅达0.04个/km2.相反,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业不断下滑,出现不断集群化转移的态势.如常州通用设备制造业由2009年的最高值0.224下降为0.120.苏中地区纺织、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等企业密度与同期其它产业相比居前列.同时,苏北地区集群化发展明显的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农副食品加工及纺织业.如徐州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盐城的机械产业、宿迁的木业纺织业、连云港的医药产业、淮安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密度较大,集聚程度较高.但苏北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密度都是绝对低值.结合2006年和2012年z1~z13的经济密度图发现:经济密度在三大区域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图3).2006年经济密度的高值区域显著集中在企业密度较高的苏南地区,而低值区域则分布在企业密度低的盐城、宿迁、淮安和连云港.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三大区域的经济密度由极化主导逐渐趋于相对均衡,其中与发达的苏南地区毗邻城市如扬州、泰州经济密度明显变大.无疑,增长极的溢出效应有效消除了部分因企业密度发展不平衡以及纳克斯循环所带来诸多区域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产业集群化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3.3 产业关联的影响首先,从整体格局看.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8%.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强辐射、强制约与强辐射、弱制约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较强的产业部门)占全省产值的62.6%.由于不同的地理空间单元存在着不同的区域效应,同时空间成本也制约产业集群.这也正是江苏省南北区域内产业部门间的利益差构成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如:企业分布的集中度差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工资、地租、产业联系等.其次,从时空角度看苏南地区产业部门聚集度高,发展势头强,形成以苏锡常宁为核心的经济中心且向北呈现明显梯度.淮安、宿迁和徐州则明显低于省内平均水平,沿海沿江地带的连云港、扬州等依托区位集群化现象明显.为进一步了解产业关联与集群与转移趋势,列出2006~2012年产业部门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百分比变化幅度最大的5市进行分析(表5),其中,苏州的金属制品业下降37.3个百分点,对比2006年和2012年该行业前三位中出现了两个苏中城市,徐州增速提升,说明该行业出现由苏南向苏中和苏北集群化转移,且主要集中在敏感关联型产业部门,苏中地区的增长明显快于苏北.3.4 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过程综合以上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江苏产业集群化转移由发达的苏南地区不断向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推进,以苏中地区为过渡带,江苏省内企业总量不断增加,先是集中分布江苏省南部,随后省内出现整体转移的现象;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化转移遵循产业梯度转移,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明显.苏南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向苏南本区域及其周边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部分转移,苏南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等高劳动密集型部分产业向苏中集群化转移,苏南地区纺织服装业向宿迁、淮安等地整体集群化转移,苏南机电、化工、医药、机械电子向苏中地区集群化转移.根据江苏省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格局及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图4).第一阶段: 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快速增长、产业链深化阶段.2006年前后,先发的苏南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雄厚的经济实力,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战略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形成了部分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如苏州、无锡的纺织服装集群.第二阶段: 苏中地区接受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2006~2012年,随苏南地区集聚发展水平的加快,劳动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恶化、地价升高等,出现集聚不经济效益.企业以苏南为中心的高地向外围地区不断地进行产业集群化转移,毗邻的苏中地区以依托优越的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紧密的区域分工合作及较小的文化差异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多以敏感关联型产业为主,如苏南的纺织业集群化转移到南通海安等地.第三阶段: 苏北地区承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近年来,随着苏南的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以及苏北等承接地吸引力增强(如:劳动力丰富、产业分工专业化、产业链前后向联系紧密等),企业开始加速向苏北集群化转移.产业集群化转移主要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力关联型产业为主,如苏州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在向苏中、苏北集群化整体转移的背景下,扬州、徐州该产业部门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提升11.2和6.2个百分点.基于企业密度、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的关系,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密度的变化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多向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要求,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存在较稳定的三角关系.2) 江苏企业密度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先发的苏南地区,上述地区的部分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出现向苏中、苏北等后发地区集群化转移的趋势,以苏中地区为过渡区,部分迟钝关联型产业也开始呈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从总体上看,经济密度在三大区域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产业集群化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3) 基于江苏省内南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梯度,其产业集群化转移过程可分为三阶段: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快速增长、产业链深化阶段;苏中地区接受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苏北地区承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藉以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并受限于特定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普查数据,虽辅以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加以补充,但数据分析的连续性不足和滞后性问题客观存在,因而有关江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过程及阶段性特征的总结尚显不足,而江苏省内的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就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仍然值得深入分析,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此外,对于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研究未来可从企业产值密度和密度分布函数、产业链关联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面加以深化,以深入探讨企业密度和产业关联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及影响效应.【相关文献】[1] 世界银行.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概述[M].胡光宇,毛其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5-168.[2] Lowrey Y.Business Den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Well-Being. New York: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eeting in Philadelphia,2005:1-24.[3] Ellison G E, Glaeser, Kerr W. 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R]. working paper, 2007.[4] Ciccone A, Hall R E. Productivity and the 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54-70.[5] 张妍云. 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23-24.[6] 范剑勇.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J].管理世界,2009(8): 165-187.[7] 江栋,王丽霞,张峁.企业密度、创业与经济增长[J].经济论坛,2009(24): 49-51.[8] 曹钰.价值链视角的集群企业共生密度增容[J]. 统计与决策,2012(10):178-181.[9] 李小建.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36.[10] 蒙丹.以集群转移的模式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J].商场现代化,2007(6): 258-259.[11] 丘兆逸.实施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西部经济腾飞[J].探索,2006(1): 146-149.[12] 毛广雄.产业集群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 2011,20(2):97-106.[13] 吉敏,胡汉辉.苏南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式跨国转移发展的构想[J].软科学,2009,23(2):93-96.[14]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5-44.[15] Baum J A C,Mezias S J. Localized Competi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ailure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1898~1990[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37(4):580-604.[16] Bruseo S. The Emilian Model: Productive Decentralization and SocialIntegra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omics, 1982, 6(2):167-184.[17] 刘峰.企业集群的密度制约模型与集群波动研究[J].理论学刊,2004(10):79-80.[18] 郭骁.种群密度、企业异质与创新强度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1(6):66-71.[19]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2.[20]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21] 商勇.基于投入产出的河南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3(12):46-52.[22] 周松兰,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5):107-111.[23]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88.[24] 张燕冰,卞家宏.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及实证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02,19(5):15-19.。
浙江省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物 硫 业 111 1 .8 6 信息传蝻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0 59 9 .98
116 8 .90
12 19 .40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蟹故业
1 39 1 . 8 1
064 8 . 1 3
0 568 。 8 3
09 ∞8 ,3
造纸印刷厦 文救体曹用品制造业 石恤加工、缚焦度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工业
非金属矿物 制品业 鱼属冶炼及 压廷加工业 垒属制品业
13 2 1 .08 0 60 4 .88 12 20 _ 1 2 11 2 1 .26
15 38 . 0 5
h + b ( = ,,, n i i 1 3…,) , 2 j
服务需求的程度 。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
三
A
i i
式 中:S 产业 部 门受其 他产 业 部 门影响 的感 i 为i 应 度 系数 ;Ai IA i — )中的第 i 为( 行第jO 系数 。 Y的
食品制造及烟孳加工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鞍帽皮革羽皱及其 制品业 术材 加工压 象具制造业
09 50 .8 2 0. 9 1 9 40 i6 04 .60 0. 9 0i 66
0. 2 3 4 05
0 6 56 . 74 08 06 .0 3 0 3 55 . 35 0 9 19 . 78
1感 应度 系数 和影 响力 系数 。感 应 度系数 是反 .
映一 个 产 业 对其 他 产 业 的前 向关 联 程 度 的经 济 参
数 ,前 向关 联程 度是 指其他 部 门对一个 部 门产 品或
析 中起着 重要作 用 ,它 能深刻 反映一 个部 门 的生 产 与本 部 门和其 他部 门发生 的经 济数量 关 系。 完全 消耗 系数 的经济 含义是 指某 产业部 门单 位 产 品的生 产对各 个产 业部 门产 品的直 接消耗 量 和间 接 消耗量 的总 和 。计 算公式 为 :
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
( )旅 游业 直接后 向关联 与 完全后 向 关联 产 业分析 一
对某产业 的直接后向关联产业 的分析 , 一般使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 , 也称 为投入系 数, 记为 口 (,= , ,… ,) 它是指在生产经 营过程中第 i 123 n , J 产品( 产业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 或) 的第 i 品产业 货物 或服 务 的价值 量 。直接 消 耗系数 反 映 了生产 过程 中产 出 与直 接 消耗之 间共 同消 产 长 的线性比例关系。直接消耗 系数的值越大 , 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公式为 :
》
疙(月 ) 双刊
22 第 期总 5 ) 0 年 1(第6 1 期
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
— —
以 中 国旅 游 业 为例
天二‘ 吴 三 忙 J
( 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 , 北京
10 8 ) 00 3
摘要: 本文 以 中国旅 游业 为例 , 究 了产业 关联 与产 业波及 效应 , 究表 明 : 1 中国旅 游 业 同 国 研 研 () 民经 济其他 产业存 在 广泛的 关联 , 关联 产业 比重 呈上升 趋势 ;2 中 国旅 游业对 “ 、 、 ” 且 () 吃 住 行 等相 关
径 ]即“ , 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 、 组团和散客旅游服务的行业 , 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 旅游计划和建
议、 日程 安排 、 导游 、 宿 和交通 等 服务 ” 食 的部 门( 国家 统计局 ,08 。 20 )
二 、中国旅 游 业的产 业 关联 分析
产业 关 联是 指 国 民经 济各 产业 在社 会再 生产 过程 中所 形成 的直接 和 间接 的相 互 依存 、 互 制 约 相 的经 济联 系 ] 。产 业关 联分 为前 向关 联 和后 向关联 , 向关联 是 指某 产 业对 那 些 将本 产业 的产 品 直 前 接 或 间接作 为投 入 品 的产 业 的影 响 , 向关 联是 指 一个 产业 对 那 些 向其 直 接或 间 接 供应 产 品 的产 业 后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
加大经济结构 调整力度 , 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 变 ,是后金 融危机 时代 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 点。 在 国 际金 融危机 冲击 下服 务业 比重过低 问题反 映 尤其 明显 ,加快 发展服务业 ,要鼓励服务创新 ,优
究起步较 晚 , 但近年 来研究成 果数量增长较 快 。国
内学者主 要围绕 国外相 关理论综述 、国际、国内地
[ 收稿 日期】2 1—12 ( 0 01—0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 9 J 0 7 ;秦 皂岛市软科 学计划项 目 (0 0 1 6 ) 0B Y 8 ) 2 10 A4 4 【 作者简介]谢姝琳 (9 3一) 18 ,女,辽宁开原人,燕山大学 图书馆研究实习员 ,硕士;房俊峰 (9 1一) 18 ,男,山东乐 陵人 ,燕 } 山大 学经济管理学 院研究实习员,硕 士。
务业 的认识及 国民经 济生产 核算 的统计 问题 。 “李
流业、 高技 术服务业 和商务服 务业等 四大生产性服 务业是基本 一致 的 。
2 数据 来源 . 本文 基本数 据来源 于 国家 统计局 2 0 公布 0 9年
冠霖 曾利用 中国 19 的投入 产 出表 将服务 业 中 9 7年
第 1 卷 第 2期 2
2 1 年 6月 01
燕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J J 哲
Junl f as a nv rt (hlsp yadS c l cec d in o ra Y nhnU iesy P i o h n oi ine io) o i o aS E t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这些创新活动又会进一步加 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业竞争与产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0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融合的定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 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 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 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要点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 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要点二
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 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 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原则
包括地域分工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 条件、生态环境等。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产业关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考虑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产业间的冲突和浪费。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 特征。例如,在重化工业时期,大型企业占 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形成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对产业结构的影 响
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 业结构具有反作用。合理的产业组织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则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的发展和进 步。因此,优化和调整产业组织是推动产业
石油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果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的案例
关键词 : 陕西石油产业 ; 产业 关联 ;产业波及
中 图分 类号 : 4 7 2 F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6 5 2 1 ) 5— 0 1 0 10 54 ( 0 2 0 0 1 — 8
0 引 言
石 油产 业是 陕西 省八 大支柱 产业 中能 源化工 工业 的主要 组成 部 分 , 陕西 省 经 济发 展 中发挥 着 重 在 要 作用 , 是拉 动 陕西省 工业增 长 的 主要 力 量 。但 是 , 油 产业 在 陕 西 省 国民经 济 发 展 中的关 联 效 益 如 石
基金项 目 : 陕西教育厅项 目( 7K 9 ) 0 J 08 。
西安石 油大 学学报 (会 学 ) 社 科 版
表 1 20 0 7年 陕 西省 石 油 产 业 投 入 系数
2卷5 1 期
资料来源 : 据 2 0 根 0 7年陕 西省投入产 出表计算所得 。
苟三勇 : 油产 业的产 业关联 与产 业波及 效果 实证分析 石
1 陕西省石油产 业的关联性分析
在经济活动中, 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 复杂和密切 的技术经济联 系, 这种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 中被称之为产业关联 。 可以认为, …∞ 产业关联 的实质 , 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1 1 陕西 省石 油产 业 的投 入结 构 .
投人 结构 可 以用投 入系数 来衡 量 , 的经 济含 义是 指某 一 产业 生 产 每单 位 产 品直 接 消耗 的各个 产 它 业部 门产 品 的数量 。石 油产业 投入 系数 反 映了其他 产 业 以 中间产 品投 入 形 式投 入 到 石油 产 业 的情 况 , 反 映 了石 油产 业与各 个 产业部 门之 间生 产技术 上 的联 系和产 业结构 的变动情 况 。 j 西省 20 _6 2 陕 0直接 消耗 较多 的产业 有 : 生 、 1产 卫 社会 保 障和社 会 福利 业 以及 金 属冶 炼及 压延 加 工业 , 它们 对 石油 和天 然 气 开采 业 的投 入 系数 超 过 了 0 0 ; 次是 电力 热力 的生产 和 供应 .3 其 业、 石油 加工 炼焦及 核燃 料加 工业 、 通用 专用 设备 制造 业 , 们对 石 油 和天 然 气 开采 业 的投入 系数 介 于 它 0 0 00 .1~ .3之间 ; 除此之 外 , 他 产 业产 品被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开 采 业 直 接 消耗 的 比较少 , 入 系 数 均 在 其 投
2007十大牛股和妖股
1ST仁和(000650)年终涨幅:1399.23%,最大涨幅1667.39% (截至12月17日)上涨主题词:一步登天07年最牛的牛股非ST仁和莫属。
该股在2007年全年最大涨幅达到过1677.39%,鹤立鸡群。
ST仁和之所以能够上涨超过16倍,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该股自2006年4月28日起因为股改停牌,而一停就是一年,直至07年3月 29日完成股改复牌,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牛行情,因此该股上演了惊人的报复性上涨行情。
ST仁和停牌时价格为1.48元,而复牌当天以 10.11元开盘,最高摸至14.99元,收盘价为14.04元。
其次,ST仁和完成重组后,主营业务从化纤转为医药,立刻扭亏为盈,而大股东预期注入的资产包括妇炎洁和闪亮滴眼露等全国知名的药物,该预期在股改后把股价一度推上18.70元的高峰。
另外,由于仁和赞助07年全国超级男生节目,因此市场品牌一炮而红。
不过, ST仁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原大股东及关联方偿还公司欠款而冲回的大额坏账准备,其2006年主营收入只有2494.34万元,若扣除大额坏账准备冲回等非经常性损益19930.43万元后,公司实际亏损6900.26万元。
这样的公司,如果其大股东置入的资产不能发挥效益,其市场前景其实并不佳。
因此公司股价“登天”之后经历持续振荡难以突破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2ST棱光(600629)年终涨幅:1054.55%,最大涨幅1387.60% (截至12月17日)上涨主题词:资产整合ST棱光的股价飚涨,得益于停牌许久后的报复性上涨和资产重组带来的基本面改观。
该股由于种种原因背负了高达7亿元的巨额债务,因此股改难度艰巨。
在上海市各有关部门和公司大股东上海建材集团的努力下,公司不但债务问题解决,而且上海建材集团还注入了上海洋山港基混凝土有限公司49%股权、上海浦龙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50%股权和上海阿姆斯壮建筑制品有限公司20%股权,三块资产打包评估作价1.11亿元,作为股改的对价,而这些资产未来预期的价值则远超 1.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