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合集下载

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研究报告

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研究报告

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研究报告摘要: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通过对4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其中200例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200例接受传统西医治疗。

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高血压患者的疗效、降压程度以及疗效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而且较传统西医治疗更具可持续性。

这一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Introduction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性血压升高为基本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有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视网膜病变等,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传统的西医治疗以及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进行降压操作是可以缓解患者血压过高的情况,但是无法根治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因血压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其他副作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Materials and Methods1. 受试对象通过对4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筛选分组,其中200例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200例接受传统西医治疗。

受试对象的年龄在45至65岁之间,病程在3年至5年之间,并且未接受过降压药物和中药治疗。

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案(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及西药降压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为,三七薏苡仁茶加蒲公英泡水饮用,每日三次,每次3克;对患有高尿酸血症者,加入越桔和芡实;对患有高脂血症者,加入山茶油;对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入中药膏方进行外用治疗。

治疗期为3个月。

(2)传统西医治疗组:采用传统西医药物治疗,包括针对高血压的降压药物以及营养药物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和优势高血压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当前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它也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命题。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血压水平拥有直接关联,发病人群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同症状。

通过对高血压疾病的深度研究,借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来降低疾病危害,可以成为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概述当人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2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80mmHg时,就会被判定为血压异常。

收缩压和舒张压如果分别大于或等于140mmHg、90mmHg,那么此时患者就可被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显著特征的疾病,这种疾病属于慢性病中的一种。

而高血压疾病又可细化分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前者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作为临床表现,临床上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通过调整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借助一些药物,能够控制血压。

而后者在发病机制、判断标准等方面都与前者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发病因素1.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在发病原因方面的研究并不透彻,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许多专家认为遗传因素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同时也与患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

2.饮食因素在饮食方面,长期摄入高钠盐会导致血压升高。

人每日摄入的食盐不能够超过6g,但是如果摄入食盐数量少于4.5g,又会导致血压过低。

在饮食方面如果食用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也会使人体的血压升高。

3.肥胖因素肥胖人群会加大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概率,当人的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5kg/m2时,则界定为肥胖。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血压水平会逐渐上升。

4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概率会比年轻人群更高。

5.精神因素某些患者由于长期神经紧张或者过度兴奋,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疾病产生。

比如睡眠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等,都会加大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概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护理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护理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4-02【摘要】目的对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78例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规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实施临床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组患者高血压病情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实际临床疗程明显短于常规组。

结论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老年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目前临床上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该类患者在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出现心、脑、肾等各类并发症,是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冠心病的一种主要危险因素。

该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处于“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范畴1。

本次研究中选取78例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病例,对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对其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62至88岁,平均71.1岁;高血压患病时间9个月至15年,平均2.3年;干预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61至90岁,平均72.8岁;高血压患病时间7个月至13年,平均2.9年。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规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实施临床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尽量保证少食肥甘油腻食物,有意识的对体重进行控制,防止过胖,日常饮食应该进行合理搭配,尽可能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动物的内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及瓜果,保证忌烟酒,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日将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g之内。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采用中医治疗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单纯接受西药降压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方案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以及眩晕症状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患者口服西药降压的同时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有利于维持血压稳定,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治疗高血压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伴随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压力加大等的改变,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并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了公众健康。

目前多数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虽然短期内可以降低血压,但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而且长期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高血压隶属于“眩晕”的范畴,机体阴阳失衡是其主要的病机,可分为阴虚肝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等不同类型,调理肺腑,平衡阴阳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1]。

本院治疗的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在分组后给予不同的降压方案治疗,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本次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与备案。

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58.3±7.6)岁;患病时间(2-19)年,平均(6.7±1.7)年。

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43-70)岁,平均(58.1±7.4)岁;患病时间(2-18)年,平均(6.5±1.6)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性。
本研究仅关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 压的短期疗效,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长期疗效和
安全性。
本研究未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 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未来可 以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等角度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
压的作用机制。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 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 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参考文献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 疗效与患者的病情轻重程 度相关,轻中度高血压患 者疗效更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 观察
2023-11-04
目录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概况 •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和讨论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
因素之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在临床 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对其疗 效的评估和比较研究相对较少
结论和讨论
研究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显 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 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具有独 特的优势,能够弥补单纯西医 治疗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能够减 轻患者的药物副作用,提高患 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研究亮点和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设 计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科
学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首次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 血压与传统西医治疗进行了比较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提供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内收治的150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患者施以中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都以4个月作为一个实验周期,比较4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产生情况。

结果:经过一个实验周期的治疗,实验组的血压下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产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如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血压起到更为明显且迅速的改善作用,并且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标签:中西医结合;老年患者;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体中的一种很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诱发多种其他重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占高血压总发病率的5~10%,为了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实验选用了150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实验选取了共150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68.73±3.52)岁,患病时间4~20年,平均(11.58±3.24)年,主要并发症有糖尿病、心脏病、陈旧性脑梗塞等。

将1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部分,实验组男50例,女25例;对照组男50例,女2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全部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服用药物有:氢氯噻嗪4毫克/次,3 次/天;非洛地平缓释片5毫克/天;复方卡托普利片12.5毫克/次,2次/天。

高血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效果

高血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老年;难治性高血压;血压控制水平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高血压疾病,主要指经过药物治疗以及饮食控制后,仍无法降低血压18.6/12.0千帕的高血压疾病。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发病后会诱发肾脏疾病、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期间临洮县中医院治疗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66.5岁。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其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66.1岁。

1.2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西医治疗,主要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10910052;生产厂家: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国药准字:H20057227;生产厂家:南京正大天晴有限责任公司)、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国药准字:H32025391;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治疗。

硝苯地平缓释片采用口服的方法,每次40mg,每天2次。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采用口服的方法,每次1片,每天2次。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药方有:桃仁15g,黄芪30g,红花10g,川穹10g,牛膝15g,甘草6g,钩藤15g,当归15g,枳壳6g,葛根15g,赤芍10g。

用水煎熬,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测,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无效率为2.50%,有效率为17.50%,显效率达80.00%;对照组的治疗无效率为20.00%,有效率为22.50%,显效率为57.50%,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别较大(P<0.05),如表1所示。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治疗前,实验组的收缩压水平(165.8±6.28mmHg)小于对照组(166.1±7.25mmHg)(P>0.05),舒张压水平(98.29±7.38mmHg)高于对照组(97.38±11.59mmHg)(P>0.05),差异较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关键词】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治疗并发症有一定优势。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肝阳易升,肝火易冲。

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肝有赖肾水以滋养,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

主要病因:①情志所伤,长期恼怒忧思,导致肝郁气滞,损伤肝阴,下劫肾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②内伤虚损,可导致肾精不足,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下不制上,头昏视物模糊;③饮食失节,起居失常。

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内生,运化无力,体胖,脉络受阻,或嗜酒,嗜烟,劳逸失度,起居无常,导致眩晕发作;④体质因素,是指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生理功能及特性,适应社会自然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压升。

总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心肾不交”等。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

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强烈的、长期的刺激,导致精神、神经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遗传因素。

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约占50%~60%,多为遗传性缺陷,患者对各种应激的血管反应性增强;③肾脏因素。

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后者具有很强的全身细小动脉持久的收缩作用,升高血压,同时又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醛固酮储留水钠,使血压进一步增高。

此外,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2辨病治疗和辨证施治中医辨证,多从症状、体征入手,一般以“头昏”、“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项强”或“耳鸣”,脉弦或强大,或弦细,或沉细,或细涩,舌质红或淡白,或黯,或瘀点、瘀斑,舌胖大,舌有齿痕,苔黄或厚腻或无苔等进行分析研究,多辨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风痰上扰”等证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98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降压疗效、血压水平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均有较好的降低血压和改善症状的效果,但观察组降压疗效和改善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控制血压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更佳,可明显降低血压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卡托普利;天麻钩藤饮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易并发冠心病、高血脂、肾功能不全、脑卒中等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目前,治疗上仍面临着巨大困难,尚无根除之药,常用方法是维持治疗[1]。

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性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病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35~81岁,平均(60.3±8.9)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11.5±5.2)年。

在患者同意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单用治疗,3次/d,25mg/次,餐前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中药治疗,药方为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包括钩藤20g,天麻、栀子、茯神、黄芩各10g,益母草、夜交藤、桑寄生、川牛膝、杜仲各15g,石决明30g,加水浓煎至200ml,2次/d,100ml/次,早晚分服。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于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 两组。

均予以患者西医治疗,B组添加中医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B组血压水平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A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更为确切,不仅可助患者快速改善症状表现,同时还有助于血压的稳定,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血压水平[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by the same amount of computer.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hil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blood pressure level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group B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the comparison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s more accurate, which can not only help patients quickly improve symptoms, but also help to stabilize blood pressure.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TCM treatment;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hypertension; Clinical effect; Blood pressure level高血压为慢性疾病主要引起心、脑、肾、外周血管、眼底动脉的靶器官损害,也会引起心脏肥厚,致使冠心病、急性心梗、心衰的发生【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健康科学·155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1 高血压产生的原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表现为遗传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对患者的影响等,这都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关键因素。

当患者存在高血压症状之后,前期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患者往往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也使得治疗不及时的情况经常出现,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1.1 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现阶段,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的改变,暴同时,中药治疗也可以对患者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缓解,使得患者耳鸣、乏力、胸闷以及尿频等症状得到有效减轻,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失眠、乏力以及耳鸣等,从中医的角度对高血压症状进行理解,其主要表现为以脉细弦为主,符合中医中的阴虚阳亢的病理。

从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治疗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肾以及心脏功能的失调,从中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想要使最终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就应该从长期调理的治疗方式进行入手。

我们从中医角度对高血压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之所以患有高血压,这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有直接关系。

首先,高血压具有遗传性,中医认为这是由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如果父母的基因存在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代,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的关键因素;其次,情志失调也是导致患者患有高血压症状的关键因素,如果患者存在过度愤怒、长期忧思或者精神紧张等情况,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阴阳失调以及气血逆乱的情况;再次,饮食以及起居无常也是导致患者患高血压的关键原因。

很多人都有饮酒的习惯,但是通常情况下,每次饮酒的量应该控制在二两以内,这样并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危害,并且还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但是很多人都有过量饮酒的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在外应酬的人来说,过量饮酒的现象会经常发生,这对其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高血压的概率也会提升。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论文(共3篇)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论文(共3篇)

---------------------------------------------------------------最新资料推荐------------------------------------------------------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论文(共3篇)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论文(共 3 篇)_药学论文第 1 篇:关于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思考高血压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高血压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继发性高血压是其他疾病的一种症状,如肾脏、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血压升高。

由于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故高血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1991 年全国高血压第三次普查中发现,16 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达 11.88%,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很好的疗效.为了将中药治疗高血压科学化、规范化,我们收集了 1191 个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复方,建立了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并运用计算机编程对中药复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味、药对、药组以及用药规律,希望对临床用药能提供启示和帮助。

1 资料与方法查阅了 1980〜2003 年省级以上的中医药刊物如《中医药信息月报》、《辽宁中医杂志》、《新中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吉林中医药》、《山.西中医》、《湖 I 有中医杂志》、1 / 3《江苏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等共 110 多种,共收集涉及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 1191 个,要求收集的中药复方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

为了提高统计精确度,首先将药名做统一和修正。

把产地不同的药材都统一为同一个药名,药物别名统一为一个常用名。

炮制方法不同的不统一为一类。

把收集到的 1191 个复方按照一致的格式:编号、药方名、药名、用量、单位、备注、参考文献,依次录入 Access 数据库。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巢静06全科06412002摘要: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

随着现代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证明了降压治疗主要在于血压降低的本身和保护心脑肾等免受损害。

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再配合少量西药,起到提高药效的协同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

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发挥各有的特点和优势,以期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最高目标一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发病人数迅速增长,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第一疾病”【1】。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对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2】。

1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属“眩晕”、“肝风”等病证。

首先,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3】,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第3步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和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理。

老年人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老年人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老年人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高血压的防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人高血压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老年人高血压与年轻人高血压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首先,老年人的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季节、情绪、体位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导致血压升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中医对老年人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其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老年人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证型。

此外,痰湿内阻、瘀血阻络等也是常见的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西医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的方法西医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在改善症状、调节体质、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西医则在降低血压、控制危险因素等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

例如,在使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中药调理,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五、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人高血压的具体措施1、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滋阴平肝、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苦瓜、黑木耳、山楂等。

中西医结合治高血压病 1

中西医结合治高血压病 1

中西医结合治高血压病姓名:祁金诺安徽中医学院班级:10中医(2)班摘要:【目的】:根据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论述,以期为临床诊治高血压病和生活发面提供有益帮助。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搜集相关文献以及近几年研究的新成果,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据有关权威杂志报道,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

效果收获奇特,治愈率很好,治疗过后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少,身体的好转也快。

【结论】:结果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病有很好效果,这样更有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的深层次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辨证论治非药物疗法食疗中西结合治疗1、综述: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高血压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高血压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高血压病越来越复杂性,单纯性地用中医和用西医不能解决高血压病的复杂性病变。

伴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关注其治疗效果,更加喜欢运用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多半有心脑肾及血管损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隶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采用了1,2,3三级分类法;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89mmHg,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1]。

2、中西医辩证分析:在中医方面,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高血压病因多系先天禀赋常复因后天身活起居失宜(如饮食,情志失调)引起阴阳失衡而发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例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例临床研究

202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例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结果目•研究结论和贡献•文献和致谢录01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机构和团队具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

国内外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临床病例观察,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0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中医在高血压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调整脏腑功能”等治疗原则,并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国内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各地医疗机构也纷纷开展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提高。

抗高血压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在探索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成为国际医学界关注热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学界人士开始关注并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效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进展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些研究成果显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同时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瓶颈问题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估标准,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探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临床观察的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优势。

首先,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是“虚实”观念。

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患者的病症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

实证型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可以通过降血压药物进行治疗;而虚证型高血压则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和机能减退,这要求通过中药调养身体,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西医治疗高血压通过药物控制血压。

目前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具有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心脏负担、促进尿液排出等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非常有效。

此外,西医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以及避免精神紧张等因素对血压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的温和和谐作用,可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而西药的强效作用,则能够更快速地控制血压。

例如,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可辅助西药减少剂量,并提升患者的耐受性,从而减少了对西药的依赖性。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还注重预防。

通过中医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可提前发现并纠正高血压的早期症状。

同时,中医对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脾胃等方面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存在配伍禁忌等问题,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中医的诊疗标准相对主观,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巧。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规范,以确保临床治疗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容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主要的方式是药物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逐渐应用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纵观临床诸多实践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不在少数。

本文从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疾病的现状出发,阐述了中西医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紧接着又分析了中医和西医各自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常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联合用药;高血压;研究;现状引言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从当前临床对高血压疾病的研究来看,高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容易引起心、胸、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进而进一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渐提升,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形势变得更加紧严峻。

临床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一般都以药物控制为主。

以往西药是高血压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在中医影响例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疾病已经逐渐得到应用和认可,尤其是配合西医治疗的形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1.中西医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1.1西医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1]。

西医认为高血压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诱发因素有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影响因素等。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高血压,另一种是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之后,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也因人而异,并且早期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_0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_0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目的将天麻钩藤饮联合西医治疗措施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本院门诊在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天麻钩藤饮),两组的治疗疗程一共是6周。

并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并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实际症状改善状况并将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治疗以后,全部患者的血压情况都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高血压的改善情况要明显的比对照组患者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在如下指标水平上有了显著的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经过测量有了明显的升高,患者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措施进行干预,所起到的降压效果是显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了很好的缓解,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高血压;天麻钩藤饮;卡托普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疗效高血压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的范畴,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就是患者的血压高于正常的水平,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近年来临床中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的数量在急剧的升高,高血压病会使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受到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是十分的不利的,那么找到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本文将天麻钩藤饮联合西医治疗措施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门诊在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00例。

治疗组男40例,女60例;平均年龄(54.4±8.9)岁;病程2.3~20年,平均病程(10.6±8.7)年;其中对患者实施分级:Ⅰ级:60例,Ⅱ级:4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36-02
【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取长补短,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从肝肾论治,并重视活血化瘀,利尿,化痰,因病施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治疗;肝肾论治
卢笑晖急症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后
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先后师承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卢尚岭周次清丁书文和王阶教授,现任:山东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山东中医急诊学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委员会委员,对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有较为深入的认
识和理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一亿。

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多以眩晕、头痛为主证,中医认为与肝脾肾相关。

1 中西医结合治疗
许多病人只是认可中医或者西医,来到中医院,目的就是要吃
中药,如果用西药会很不理解。

但诊疗上还是中西医结合,确诊需要西
医,有些病人起病之初,处于临界高血压,可无任何症状,经体检测量血压发现,方能进行积极治疗,或者有些眩晕的患者可通过测量血压确诊。

”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

中医降压疗效比较缓慢,患者不解服用中药后血压仍未下降,所以对于只想就诊于中医中药的患者我们都会耐心说明,在用中药治疗其症状的同时加用西药,均以降压为目的。

西药降压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容易产生抗药性和副作用,远期疗效差,中药降压效果虽然不如西医,但标本兼顾,副作用小,对症状改善效果明显,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随时调整用药,不仅仅是治疗血压的问题。

同时在病理上与西医互通,与西药有协同作用,同时能降低西药的副作用。

在高血压发病初期,无靶器官损害时,可单用中药治疗。

患者女,林某,体检发现血压偏高,最初由情绪激动引起,近期血压持续偏高,嘱其调整作息,情绪乐观,用天麻钩藤饮平降肝阳,疗效确切。

2 劝诫患者调整生活作息
各种压力的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紧张,肥胖者的增多,吸烟饮酒等,使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导致患者阴阳失调,气血
紊乱,如七情伤肝,肝郁化火,肝阳上亢;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内生痰浊,上扰清窍,导致头晕头痛。

”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

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定时定量进食,清淡饮食,多吃能保护血管和降压降脂的食物,如芹菜、木耳、山楂等,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戒烟酒,缓解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和焦虑情绪,减少上网次数和时间。

配合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
发生,使治疗事半功倍。

3 调理肝肾
初期多实,从肝论治,以头痛,眩晕为主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类证治裁眩晕》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治宜平肝、疏肝、柔肝、养肝、清肝等。

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白芍合用柴胡,补养肝血,条达肝气,陈皮理气,川芎活血止痛,可用治伴发头痛,改善微循环。

肝郁日久化火心烦口苦的,钩藤降压治疗眩晕,栀子除烦安神,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黄芩,丹皮清肝泻火。

急躁易怒加龙胆草和黄连。

凉肝用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1]患者胡某,女,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150/110mmhg,巅顶痛,头晕沉,健忘,胃脘部胀闷.反酸恶心,腹胀痛,眠差,易醒,下肢沉重,口
干苦,苔薄白微黄脉弦,为肝阳上亢,肝胃不和,治宜平肝潜阳,疏肝和胃。

方用珍珠母30g石决明60g钩藤30g白芍20g柴胡15g 枳实15g清半夏12g夏枯草30g白蒺藜30g乌梢蛇15g。

后期多肾虚,尤其是老年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得高血压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年高肾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维阳。

方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或肾气丸加减,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养肝滋肾并能摄精,山药补益脾阴固肾,枸杞补肾益精,菟丝子,牛膝补肝肾,强腰膝,龟板胶,鹿角胶”阳中求阴”。

顽固性高血压给予茺蔚子,泽泻大量利尿活血化瘀。

肾阴阳俱虚,头晕沉健忘的,益补养下元,给予地黄饮子健脑补肾,女贞子加旱莲草补肾,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附子,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司,痰浊瘀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薏米,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

对于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给予二仙汤加减温肾阳,补肾精,泄相火,调冲任,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滋肾阴,当归养血。

参考文献
[1]路广晁.周次清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j],
1994,9(3):4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