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学大会-2013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等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等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等作者:来源:《计算机辅助工程》2011年第03期2011年8月22日,“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近2 400人出席此次大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中国力学大会2011”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邀请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为期3天,共收录论文2 256篇,设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集中展示我国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交流探讨力学学科的前沿问题,促进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NUMECA公司与中航商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仲夏,NUMECA公司与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商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至此,中航商发成为NUMECA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继SNECMA,RR,P&W 和GE后的又一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中航商发是我国大型客机发动机项目的责任主体和总承制单位,是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她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世界最前沿的工具和成果,与NUMECA这个成熟的国际化公司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加速其研发进程.《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实例教程》出版发行近年来,LMS b AMESim国内用户数量激增,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LM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研培训中心曾于2006年出版《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入门到精通》一书.该书得到广大工程师的好评,为国内工程师熟练掌握多领域系统仿真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LMS b AMESim在技术开发上的不断突破,LMS b AMESim在软件平台、分析工具、Modelica支持、软件接口以及专用的解决方案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帮助国内工程师尽快掌握和应用这些新功能,LM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研培训中心对《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入门到精通》进行全面升级修订,改版为《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实例教程》和《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参考手册》,后者将在2011年底出版发行.第20卷第3期2011年9月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Vol.20 No.3Sept. 2011NUMECA助力高校科研,为期3周培训圆满结束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助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CFD软件教学水平,回馈高校对NUMECA一直以来的支持,NUMECA公司于2011年7月12日开始推出为期3周、涉及7个行业的免费培训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参加此次培训.在此次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接受风电、水力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CFD解决方案的专业培训.NUMECA助力高校科研,为期3周培训圆满结束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助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CFD软件教学水平,回馈高校对NUMECA一直以来的支持,NUMECA公司于2011年7月12日开始推出为期3周、涉及7个行业的免费培训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参加此次培训.在此次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接受风电、水力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CFD解决方案的专业培训.。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成立,首任院长张子林。
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拟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规划的‘581任务组’。随后,中科院力学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上天’设计院。10月其总体部、结构部和发动机部迁至上海,对外称机电设计院,1959年研制工作中止。
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华园内组建动力研究室,室主任吴仲华。1960年该室并入中科院力学所,1984年单独建所。
公元1957年
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钱伟长分别作“论技术科学”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于1952年2月10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钱学森,选举理事35人。会后相继成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大连7个地方分会。
郭永怀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
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2月,五院下属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该室1959年发展为研究所(701所)。
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提供重要实施方案。
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第37项“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与力学关系密切。同时还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力学学科规划,确认力学为一级学科。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及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参与了力学专业的规划的调研、制定。钱学森任综合组组长。
中国在上海建成摇曳水池。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公元1955年
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理学专家回国。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协办中国力学大会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协办中国力学大会
【 1 4 ] 李 华 ,曾庆 元 .关于 考 虑 剪切 变 形 的 影 响 计 增 刊) , 1 9 9 9 : 1 4 1 1 4 4 .
(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 刊 供稿 )
专 题研 讨会 。
“ MS 1 5 航 天 飞行 器 结构 强度 与 动力 学 环境 研 究 ”专题 研 讨会 共 收到 中 国科 学 院力 学研 究 所 、北京 航 空航 天大 学 、北 京理 工 大学 、北 京 工业 大 学 、哈 尔滨 工业 大 学 、哈 尔滨 工程 大 学 、 西 北 工业大 学 、南京航 空 航天 大 学 、大连 理 工大 学 、国防科 技大 学 、中 国运 载 火箭技 术研 究 院 、 中 国空 间技术 研 究 院 、上海 航天 技 术研 究 院 、上海 飞机 设计研 究 院等 高 等 院校和 科研 院所 的论 文7 0余篇 ,经 过专 家评 审 筛选 ,共 录用 参 会论 文 6 l 篇。 专题研 讨 会 在两 个分 会 场 同时 进行 ,分 别 由北 京 强度 环境 研 究所 可靠 性 与环 境 工程 技术 重 点实 验 室李 海波 研 究员 、王建 民研 究 员 ,哈尔 滨 工业 大 学曹 登庆 教 授 、于 开平 教授 ,北京 理工
Co mp u t e r me t h o d s i n a p p l i e d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i r n g , 2 01 2 , 2 3 7 : 2 4 4 — 2 5 9 .
[ 1 3 ] 梁吉鹏,马斌捷 . 复合材料层和 结构层 问应 力分析综述[ J ] . 强度与环境, 2 0 1 3 , 4 0 ( 2 ) : 3 3 . 4 2 .

中国力学的发展史 简介

中国力学的发展史 简介

中国力学的发展史中国力学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文化和哲学紧密相连。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力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机械、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力学知识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工程经验。

例如,在建筑领域,中国古代建筑师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了土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如平衡、力矩、稳定性等。

在机械领域,中国古代的机械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如指南针、浑天仪、水钟等,这些都离不开力学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弩箭、抛石机等武器的设计制造也体现了力学原理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力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例如,《墨经》中有关力学的论述,涉及到力的定义、性质、作用等,与现代力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章算术》中也有许多关于力学的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心、研究杠杆平衡等。

此外,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对力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对于理解力学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力学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与世界接轨。

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将西方的力学知识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力学知识相互交流和融合。

同时,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力学知识,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力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力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相继成立,力学研究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力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如爆炸力学、生物力学、环境力学等。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力学合作与交流,推动力学的全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力学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力学将继续秉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全球力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召开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召开
大 会 开 幕 式 的 还 有 国 家 最 高 科 学 技 术
本 次大会 为期 3 天, 吴 有生 院士、
郑 晓静 院士、 锁志刚院士、 王 成教授 、
奖获得者、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郑哲敏 , 国家知 识产权 局党组书记 、 局 长, 中国力学学 会副理事 长 申长雨 , 中 国科协党组成 员兼学会学术部部长、 企
郑晓静 院士荣 获第十届周培源 力学奖
突出贡献 ,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郑晓静院 士荣获第十届周培源力学奖。国家最高 科技 奖获得者、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理 事长 郑哲 敏 先生 为郑 晓静 院士颁 奖。 北京大学 裴永茂、 浙 江大学王宏涛 、 清 华大学李群仰、 西安交通大学徐峰获得 中国力学学 会 第十五 届中国 力学青 年
科技 奖。
开幕 式 由中国力学学 会副 理事 长 方岱 宁院士主持。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
常务副 主席 、 书 记 处 第 一 书 记 尚勇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会 党 组 书记 、 中国 力学 学会 理 事长 杨卫 , 北 京 理 工 大 学 校长胡海岩, 中国 科 学 院 力学 研 究 所 所 长秦伟 , 国际 理 论 与应 用 力学 联 盟秘 书
前沿, 为建 设 世 界科 技 强 国 贡 献 自己 的

位专 家学者在9 7 个专题 研讨 会 中做 报
份 力量 。} . S
2 01 7 0 9 总第2 1 9 期
6 1

业 工作 办 公 室 主任 宋 军 , 中 国力 学 学 会
何 国威 教授 、 冯西桥教 授、 廖世俊 教授 做 大会特 邀报告, 同时还有数百位专家
学 者在 1 7 个分 会 场做 邀请 报告 , 数 千

中国力学学会发展史

中国力学学会发展史
“ 国中学生趣味力 学制作邀请赛 ”、 “ 国深空轨 全 全 道 设计竞赛 ”;并不定 期举办 区域性趣 味力学竞 赛、
济 的结合 ,推动力 学为 国民经济建 设服务 ,为加速 实 现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做 出贡献 。 中 国力学 学会 现有 团体 会员 单位 4 余 个 ,有 个 O
专iI 栏 On cm u
The i or oft hi H st y he C nese oci y S et of
Theor i et caland ppled echani A i M cs
【 国 力学学 会 发 展 史 l 】
中国力学学会 供稿
中 国力 学学会在钱学森 、周 培源、钱伟长 、郭永 中 国力学 学会 主办 的学 术期 刊有 1 种 ,其 中英 7
除 申请承办大型 国际组 织例会 外,例 如:2 1 0 2年承办 “ 2 第 3届世 界力学 家大 会 (C I 2 1 )”、2 1 02 03 年承 办 “ 1 国际断裂大会 (C I )”,还不 定 第 3届 IF3 期 地承 办 I T U AM 专 题研讨 会和 暑期 学校 ,并 与 国际 学术组织共 同主办 学术会议及组织 中国力学学会 自成 体 系 的系列 国际会 议。多年来在 国 内召开 了百余 次不 同学科不 同规模 的 国际学术会议 ,提高学科 的国际影
中国力学学会是 由全 国力学科学技 术工作者 自愿 结 成的、依法登记注 册的、非营利 的学术性法人社会 团体 ,是发展我 国力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 力量 , 是中 国科学技 术协会 的组成部分 ,任 务是 团结和组 织 全 国力学科 技工作者开展 国际、国 内学术交流 ,促进 民间科技合 作和交流 ;创 办力学刊物 ,促进力 学学科
中国 力学 学会 每 年举 办 各 种类 型 的 国 内学 术会 议、讲 座,促进全 国力 学工作者之 间的学术交流 ;每

2013-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表

2013-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表
2014年中国学术会议预告表
序号 1
2 3 4 5
会议名称
美国经济学会2014年年度会议 2014冬季全球商业和金融会议 第12届夏威夷艺术与人文国际会议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bstorm, Storm, and Space Weather 第24届AAS/AIAA航天飞行力学会议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 物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 康复医学,体育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基础物理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光学,光电子学 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 建筑学与建筑技术,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建筑学与建筑技术,土木工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加 工与处理 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仿真技 术 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动物食品科学,计算机 应用技术,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 术 动植物微生物学,民族学 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自然地理、城市与区域 地理 运筹学与控制论,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天体 物理、测量及天文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与技 术,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自然地理、城市与区域地理,环境地理与全球 变化,农林基础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建筑学与建 筑技术,岩土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动力机械工程,土 木工程,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 光学,光电子学
62
第29届国际园艺大会
63
第20届国际质谱大会
64 65
欧洲区域科学协会2014年年会 第14届欧洲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大会
66
第29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
67

中国力学学会2015、16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

中国力学学会2015、16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

2. 传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精
神;
3.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
团体赛研讨
4. 实验教学设备展示与交流.
24 弹塑性动力学理 1. 弹塑性本构关系理论研究;
8月
70
论、数值模拟及 2. 弹塑性材料的损伤和断裂;
工程应用
3. 弹塑性动力学的数值方法;
学术会议
4. 弹塑性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讨会
新进展;
3. 活动构造与板块动力学数值模拟;
4. 地幔对流与地球深部物理的数值建模
与模拟等.
50–60
16 第 7 届全国力学 力学史与方法论范围内,结合教学和科研 7 月
150
史与方法论学术 的方法、经验和体会.
12–14 日
研讨会
17 第 11 届 中 国 1. CAE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7 月
07 固体力学与多学 1. 生物力学与生医工程;
科交叉学术研讨 2. 软材料力学与柔性器件设计;

3. 微纳米力学与先进制造;
4.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5月
30
15–17 日
08 实验力学新方法 1. 实验力学方法走向工程应用的标准 5 月
50
新技术及其在重 化;
15–18 日
大工程中的应用 2. 实验力学方法与产业界结合;
多目标的探测;
2. 学术研讨会暨竞赛颁奖大会.
05 第 15 届全国非 1.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线性振动会议暨 2. 非线性振动理论与应用; 第 12 届全国非 3. 运动稳定性理论与控制; 线性动力学和运 4. 多体动力学与控制等. 动稳定性学术会 议
5月
400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杨亚政1,冯西桥2,詹世革3,陈常青2,许春晓2,姚明辉4,赵建福5,梁军6,郭旭7,赵红平21. 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2.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4.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124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北京10019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01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1会议概况2009年8月24~26日,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5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办的一次学术盛会。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共同交流探讨近两年我国力学各分支学科的新进展。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分别致词。

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克智先生获得“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陈少华、陈伟球、冯西桥、康国政、郭旭、季葆华、梁军、张田忠8位青年学者分别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南京理工大学姜峣等53名同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 Copy Right Reserved.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二、三等奖;清华大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获团体赛二等奖,吉林大学等9所高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大赛组织奖。

本次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其中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特邀报告。

液晶高聚物的合成及应用方法探讨

液晶高聚物的合成及应用方法探讨

液晶高聚物的合成及应用方法探讨发布时间:2022-07-22T01:23:50.966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第3月第5期作者:鲍永锋[导读] 虽然液晶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材料的使用时间只有十几年,但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种鲍永锋(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虽然液晶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材料的使用时间只有十几年,但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种含有液晶性能的化合物就已经被发现,并在显示和光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医学检测、温度探测和气体分析等。

随着当今世界液晶领域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全球各地研究人员的极大重视,受到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液晶高聚物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本文主要讨论了除天然高分子外,含有液晶性能的刚性链高聚物的合成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液晶高聚物;合成原理;应用方法1 前言有机低分子和高聚物的溶液状态被称为液晶,其不仅含有液态的流动性,而且含有固态的序列性,且其有序状态处于同类的液体和晶体间是其主要特点。

根据结构序列情况,可以将液晶分为向列相、胆甾相以及近晶相三种。

另外,随着外界环境的刺激,液晶会改变自身的状态。

因此,根据液晶的变化可以判断外界环境变化,包括温度磁场等物理变化甚至化学变化。

不同类型的刚性链高分子含有的高分子液晶特点不同,因此研究人员对高分子液晶的研究极其重视。

2 液晶高聚物的合成2.1 合成的基本原理液晶高聚物的不同相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形式是固体和液晶态之间相互转化以及液晶态和各向同性液体之间相互转化。

理论研究发现,轴比低于6.4的刚性链高聚物在熔融时可以转化为各向同性液体,而轴比高于6.4的刚性链高聚物在熔融温度过高时会先分解,且可以在一定的溶剂中转化为液晶态溶液。

这一现象对溶剂的浓度、温度以及聚合物的分子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2.2 主链型液晶高聚物的合成一般情况下,主链型液晶高聚物运用缩聚的方法进行合成。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简介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简介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简介王正道;杨亚政;冯西桥;季葆华;周济福;陶建军;柯燎亮;冯雪;陈伟球;汤亚南;詹世革【期刊名称】《力学进展》【年(卷),期】2011(041)006【摘要】1会议概况rn值此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和明年即将在北京举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一2012)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承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总页数】16页(P760-775)【作者】王正道;杨亚政;冯西桥;季葆华;周济福;陶建军;柯燎亮;冯雪;陈伟球;汤亚南;詹世革【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北京100044;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北京100871;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北京100044;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杭州310027;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26【相关文献】1.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薄膜、涂层及界面力学”专题研讨会第1轮通知 [J],2.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 [J],3.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一轮通知(征稿通知) [J],4.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一轮通知(征稿通知) [J],5.传承钱学森精神共创自动化未来——记201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及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 [J], 宋文芳;吴浪;王圣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

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王江峰;张攀峰;詹世革【摘要】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该项会议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庄逢甘、张涵信、周恒、崔尔杰、李家春、吴有生等院士和前辈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目前已成为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刊名称】《力学进展》【年(卷),期】2011(041)006【总页数】3页(P757-759)【关键词】流体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交流;空气动力;数理科学;科学问题【作者】王江峰;张攀峰;詹世革【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南京210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5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该项会议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庄逢甘、张涵信、周恒、崔尔杰、李家春、吴有生等院士和前辈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目前已成为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自1998年第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以来,该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钟山脚下召开,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承办.本届研讨会参会代表37人,其中特邀代表 4人,其余均为40岁以下流体力学青年代表,分别来自全国1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詹世革研究员和张攀峰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许希武教授出席了本届会议的开幕式并致欢迎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邓小刚总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夕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宁教授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大会报告,从学术研究、专业发展等方面与青年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本届研讨会共有28位青年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研究方向涉及湍流、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及流体力学基础、气动噪声、实验空气动力学等.湍流依然是流体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诸多青年代表针对湍流问题展开了讨论.例如,天津大学的黄章峰做了湍流入流条件在强迫转捩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将由时间模式直接数值模拟(TDNS)得到的充分发展湍流流场以适当方式转换成空间模式直接数值模拟(SDNS)的入口流场,通过在入口处引入包含湍流信息的扰动来仿真湍流发生器.分析了添加扰动的位置和幅值大小对流场的影响,研究了带有三个压缩折角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下表面发生强迫转捩的可能性.北京大学的史一蓬做了多尺度自相似和湍流封闭模型的学术报告,揭示了湍流级串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在惯性区内,湍流脉动强度满足 SL94标度律的同时,湍流速度脉动结构类的概率密度具有尺度不变性.北京大学的肖左利做了大尺度剪切对Kolmogorov湍流结构的影响研究的报告,采用伪谱方法对较低 Reynolds数的 Kolmogorov湍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并对外加大尺度剪切力作用下湍流运动的一些特征量和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天津大学的苏彩虹做了考虑慢声波感受性的超音速小攻角尖锥边界层的转捩预报的报告,对马赫数3.5的超声速小攻角圆锥边界层的转捩预测进行了研究. 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及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方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崔凯做了高超声速飞行器优化设计和多点分析的学术报告,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三维一体化构型,提出基于外形修正量的参数化方法,并在飞行条件及约束条件下开展了以最大升阻比为目标的优化设计.国防科技大学的柳军做了类HYFLY轴对称高超声速飞行器级间泄流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学术报告,采用“双时间步”方法,对轴对称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盲腔流场的级间段泄流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开展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成鹏做了咽式进气道高超声速风洞试验与流场分析的学术报告,从吸气式高超声速低阻高推力气动布局的概念出发,研究了一种三维曲面内收缩咽式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和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方法.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钱炜祺做了表面热流辨识方法在转捩位置测量中的应用初步研究的报告,提出了基于表面热流辨识方法确定转捩位置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在给出二维传热模型表面热流辨识算法的基础上,对两个算例进行了仿真辨识分析.在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方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袁先旭做了飞行器俯仰动态失稳的Hopf分叉理论分析与数值验证的报告,研究表明航天飞行器再入时,如果仅有一个配平攻角,随马赫数改变,其配平攻角处的俯仰姿态动态失稳一般对应于Hopf分叉,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攀峰做了直射流等离子体 Gurney襟翼增升技术的报告,通过求解 Reynolds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组(RANS),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绕流结构以及,NJPGF 对NACA0012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装置可以产生稳定的合成射流,其与传统合成射流流场特性相同.清华大学的陈海昕做了大型客机增升构型短舱扰流片分析与设计的报告,以大型客机增升装置为背景,针对复杂增升构型气动设计的典型问题—–短舱扰流片问题,通过数值模拟进行精细的分析并开展设计研究,并采用自行开发的结构网格 RANS程序NSAWET进行数值分析.清华大学的肖志祥做了起落架类非定常大范围分离流动预测的学术报告,使用基于两方程k–ω-SST 湍流模式的DDES方法,发展与之匹配、高精度且自适应耗散的空间离散格式,预测串列双圆柱及基准起落架低速非定常绕流,获得了平均场、瞬时场、湍流场、脉动压力等信息,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水动力学方向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上海交通大学的胡文蓉在沉浮翼推力来源方面作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外形翼沉浮运动的推力来源.上海大学的卢东强做了两层流体中水波与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相互作用的报告,利用本征函数展开匹配法,研究了有限深两层流体中,入射的长峰重力波与漂浮在流体表面的弹性薄板的水弹性相互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本龙做了地震海啸生成和爬高特性的研究,采用完全非线性高色散Boussinesq方程模拟了由海底变形激发海啸的特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余永亮做了流体动力学中的虚功率原理的报告,在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推导出了流体动力学中的虚功率原理,并根据虚速度场的任意性,令虚速度场为势流,从而得到了虚功率原理的推论.在计算流体力学及数值模拟技术方面,清华大学的李启兵通过对速度分布函数的高阶展开和对计算网格单元内初值的高阶重构,发展了三阶精度多维 BGK格式,并采用典型算例进行了验证.浙江大学的余钊圣采用虚拟区域方法对水平槽道中的大颗粒悬浮流动进行了双重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槽道雷诺数为 5000时两种不同尺寸的颗粒在不同沉降系数和体积浓度下对湍流场的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吕宏强做了多段翼型气动噪声数值模拟研究的报告,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CFD)和计算声学(CAA)的混合技术路线进行复杂外形绕流激励的气动噪声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维建做了带气膜的发动机导向叶片热气防冰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的报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发动机导向叶片热气防冰系统进行了改进研究,并进行了三维水滴撞击特性计算,并完成了导向叶片外和防冰腔内流动换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戴绍仕做了格栅形式对海底阀箱剪切层振荡特性的影响分析的报告,以不可压缩 Navier–Stokes方程为控制方程,采用LES(larger eddy simulation)湍流模形,采用simple算法对均匀流场中具有不同格栅形式的海底阀箱的剪切层振荡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并与无格栅时的阀箱情况进行对比.复旦大学的杨爱民做了基于人工压缩方法的不可压自由面流动数值模拟的报告,对人工压缩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不可压自由面流动问题,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对比分析结果.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王春做了小尺寸自适应氢氧脉冲爆轰发动机设计和验证的报告,探过和研究了小尺寸氢氧脉冲爆轰发动机设计方法及其自适应控制原理,并在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实现了脉冲爆轰发动机的高频连续运行.在多相流和流体力学基础理论方面, 中国计量学院的于明州做了工业纳米颗粒多相流测量及数值模型构建的报告, 基于欧盟NANOPARTICLE-PROJECT实验平台,对由不同尺度谱颗粒系统组成的分散体系进行实验测量,并针对双峰系统颗粒动力学演变过程、颗粒壁面湍动以及热扩散沉积、复杂系统发生源信息获取等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高鹏做了复合液滴在固体壁面上的铺展和破碎的报告,采用相场方法数值模拟了复合液滴在固体壁面上的铺展过程,揭示了铺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液滴形态改变,特别是证明了即使没有外部流场,复合液滴也会在固体表面出现自发破碎的现象.浙江大学的邹建锋做了高速流场中固体颗粒的运动特性研究的报告,对锋面追踪算法的具体实现作了简要介绍,对该方法在保持介质界面锋利性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数值测试,展示了锋面追踪算法在模拟类似运动边界问题方面的可行性.中国计量学院的王昊利做了基于Micro-PIV技术的微通道三维流场测量的报告,利用显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Micro-PIV)对长直微通道和 T型分支通道内的流场进行三维测量,为了验证流场测量的准确性,利用获得的三维速度分布对微通道截面进行离散积分计算出微通道截面的流量,并将实测流量与注射泵的标准流量进行比较,得到了相符的结果,表明实测的三维速度场有较高精度.浙江大学邵雪明做了基于FD/MST方法的颗粒介电泳直接数值模拟的报告,提出了一种可精确模拟颗粒介电泳的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颗粒所受的介电力基于Maxwell应力张量方法,并采用尖锐界面法来处理颗粒边界上物理量的跳跃,而颗粒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则采用直接力虚拟区域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颗粒的捕捉,行波介电泳输运,以及非均匀电场中不同电参数颗粒的分类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在本届研讨会的闭幕式上,与会代表就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青年流体力学工作者的成长、基金申请、研讨会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詹世革研究员与青年代表之间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并对会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指出:(1)研讨会已成为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重要的交流平台,要坚持办下去并不断完善;(2)本届会议所报告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当前流体力学的前沿问题,代表了当前国内青年流体力学研究的最高水平;(3)青年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规划、勇于坚持;(4)对基础研究方向的凝练,要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用于工程;(5)青年学者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同行交流,特别是国际范围小同行的交流.本届研讨会两天半的会期紧张而有序,讨论热烈,交流细致充分,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在北京举行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the13th

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在北京举行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the13th

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在北京举行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简称ICF13)于2013年6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此次大会是中国自1977年加入国际断裂学会以来,首次承办该组织的最高级别会议,也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大会由国际断裂学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Fracture,ICF)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香港断裂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结构完整性联盟、中国金属学会联合承办,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湘潭大学、同济大学支持与协办。

大会主席由现任国际断裂学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和香港科技大学张统一院士,秘书长为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杨亚政研究员。

国际断裂大会是断裂学科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其内容涉及断裂学科的方方面面,如断裂力学、断裂与疲劳机制、断裂实验技术、工程应用等。

本届大会共收到投稿1216篇,到会宣讲近800篇。

会议为期5天,分为15篇大会特邀报告(包括开幕式荣誉报告、闭幕式荣誉报告、主席荣誉报告和12篇大会报告)、54个主题论坛和15个专题研讨会进行交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断裂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大会开幕式于6月17日上午举行,大会秘书长冯西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国际断裂学会主席Alberto Carpinteri,本届大会主席余寿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8月22日~8月24日,中国力学大会2022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近2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括30多位两院院士和20余名大学校长出席此次大会。

此次大会是中国力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

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

中国力学大会2022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8月22日上午在哈尔滨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致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钱学森之子、中国人民总装备部钱永刚,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收录论文2256篇。

大会设立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

主会场安排报告9篇,分别在8月22日上午和23日上午进行。

来自国内和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低维纳米结构、软活性材料、岩石力学、生物力学、复合材料、湍流、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大会邀请报告。

特别地,大会还邀请郑哲敏先生回顾了钱老关于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以及钱老关于应用力学的精辟见解。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哈弗大学锁志刚教授、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包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夏克青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分别作题为《科学与应用力学》、《发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有关几个问题的探究》、《低维纳米结构的模拟与实验研究》、SoftActiveMaterials:WhenMechanicsMeetsChemistry、《孔隙岩体分形重构与能量灾变分析》、CellandMolecularBiomechanics:PerspectivesandChallenges、《超常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服役行为》、《湍流热对流研究进展》、《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等大会特邀报告。

“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

“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

第5期李道奎等:一道力学竞赛题的多种解法及其相关问题讨论547当圆环发生变形时,0<ϕ π,由式(26)必然要求sin ψ−ϕ2 =0,即ψ−n π+ϕ2(n =0,±1,±2,···),根据题目的物理含义,取n =0,可得中性轴为ψ=ϕ2(27)式(27)代表的横截面内通过截面形心的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在横截面转角从0增大到ϕ的过程中,中性轴的位置离开z 轴从0增大到ϕ2.4.4应力应变分布设横截面上的合弯矩与z 轴负方向成夹角β,如图3所示,则由式(7)和式(9)可以得到tan β=M y M z =1−cos ϕsin ϕ=tan ϕ2(28)即β=ϕ2,说明合弯矩的矢量方向与中性轴同向.同时,式(25)给出了圆环横截面上任一点在某一给定横截面转角ϕ下的环向正应变与正应力,其中,ρsin ψ−ϕ2 为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此处的距离为带正负号的距离),而其余各项与该点在截面内的位置无关,因此,圆环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环向正应变、正应力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5结论本文给出了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试题中第13题的多种解法,并对大位移的影响、功与能的计算方法、中性轴的位置、应力应变分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本题可以有分析法和能量法等多种解法,但要注意对圆环的变形、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特别需要考虑大位移引起的截面上各点位置变化.另外,原型题解答认为在圆环横截面上只有弯矩M z 是错误的.(2)当广义力F 与其相应位移δ不成线性关系时,外力功不能采用W =12F δ来计算,而只能采用积分形式W = δ0F d θ来计算;但外力势能并不受外载荷与相应位移之间关系的影响,无论F 与δ是否成线性关系,均可以采用V p =−F δ来计算.(3)本题中的圆环在m 作用下,发生大位移小变形,内部受力与变形过程是这样的:横截面在m的作用下发生绕形心的旋转,截面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且从z 轴开始绕着截面形心逆时针旋转,在横截面转角从0增大到ϕ的过程中,中性轴的位置离开z 轴从0增大到ϕ2,截面内的合弯矩矢量方向与中性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各点的应力、应变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参考文献1竞赛组委会.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试题2张行编著.材料力学分析方法.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责任编辑:周冬冬)“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会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学术活动纪要“第八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HMM-VIII)暨全国力学学术大会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于2017年8月13—1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承办.整个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开幕,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晓静院士致开幕词,随后进行特邀报告;第二阶段:在力学大会作为分会场,分别于15日上午及16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其中16日为两个平行分组报告,有近40名专家学者与会报告.会议还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单位的力学界资深教授、活跃在力学科研与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以及力学专业研究生参加,成为学术氛围最热烈的分会场之一.548力学与实践2017年第39卷在学术交流过程中,17位力学前辈做了精彩纷呈的大会邀请报告:武际可教授指出力学几何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介绍了黎曼几何、辛几何以及对偶等概念在力学中的应用,尤其指出目前力学专业教学需提高对微分几何等数学知识的重视;王大钧教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坚持做报告,和大家分享了他对结构力学定性理论研究方法和科学美的感悟;王敏中教授身体力行华罗庚先生名言“弄斧到班门,耍刀在关庙”,风趣地回忆了他与9组力学高手“过招”的佚事;余寿文教授讨论了固体力学间断问题的研究方法,指出间断区域应受到关注,重点介绍了“放大镜”和“均匀连续化”两种极为有用的方法;徐秉业教授探讨塑性力学的教学方法和塑性力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朱克勤教授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线,回顾了俄罗斯和前苏联力学学科发展以及欧拉、伯努利、朗道、柯尔莫哥洛夫等力学家的成长之路;隋允康教授深情追思恩师钱令希先生,回顾了钱先生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大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重要贡献;钟万勰院士分享了对浅水波机械激波的深刻理解;姜锡权教授以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和轻气炮为例,介绍了材料动态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史;王振东教授首先回忆了与周培源先生交往的故事以及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历史,接着通过泰勒、冯诺依曼和谢多夫估算原子弹爆炸当量的故事,说明量纲分析方法的强大能力;刘延柱教授回顾了德国工程力学大师马格努斯的生平以及在刚体动力学、陀螺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程昌钧教授详细介绍了钱伟长先生博士论文“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所获得的重要成就;嵇醒教授的报告认为弹塑性应力强度因子并不存在,以及他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身体原因,嵇醒教授临时未能成行,由同济大学朱峰博士代为报告);戴世强教授从两本力学科普著作《院士谈力学》和《流体力学通论》谈起,阐释了全景式力学科普书籍在力学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作用;余同希教授从力学的多个分支方向讨论了如何确定撞击力的问题;吴昌华教授叙述了物理学各种基本粒子的发现历史;张鸿庆教授阐释了他关于不同文化及其在数学力学中应用的理解.在大会分组报告中,与会的中青年学者分别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力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史、科研和教学方法论,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力学学科发展史、著名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和贡献等.陈海波、段慧玲分别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史与现状;王柏懿回顾了创建初期的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白欣、杨绍琼、刘俊丽等报告了不同时期国内力学教育、研究、专业建设、著作和办刊等的研究成果;殷雅俊、龙运佳、游阳明、顾娟、糜长稳、王建祥等分享了对不同力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叶红玲、董璐、张伟伟等介绍了各自在力学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宝贵经验.最后,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晓静院士和党支部书记刘俊丽分别致辞,简要总结了本次会议,希望经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涌现出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并期待两年后的重逢.会议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大家对东道主北京大学工学院唐少强教授团队师生们为会议所做的大量细致而有效的会务工作、以及中国力学学会和力学大会组委会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委员会长期形成的尊老携青的风尚不仅继续发扬而且不断加强,这次会议因作为中国力学大会分会场,考虑到退休老教授的经费困难,申请中国力学学会为七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免交注册费,而且北京大学工学院为外埠老先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食宿与交通条件.(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供稿)。

周培源力学比赛题目

周培源力学比赛题目

周培源力学比赛题目一力学比赛简介在各门科学中,力学和数学是最为基础和妨碍范围最广的两门学科,也是关系最为紧密的两门学科。

简练的讲数理化乾坤生可统一归纳为物理科学,形象的讲,物理科学是一根梁,力学和数学算是两根支柱。

1988年第一届全国少年力学比赛,每四年进行一次,后来受到周培源基金会的支持,改名周培源大学生力学比赛,1996年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比赛,2007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

力学比赛宗旨:推动作为基础课的力学教学,增加学生对力学学科的兴趣,活跃教学与学习氛围,发觉人才,吸引全社会对力学学科的关注与投入。

比赛题目特点,总体新颖有味,难度适中,简明又富于启示性,特殊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赛题是亮点。

比赛题目环绕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举行。

材料力学以理论力学知识为基础,两门课程紧密相关。

理论力学要紧研究刚体,材料力学研究变形体,两门课程在力学模型和分析办法方面都有所别同。

应认真研究和了解两门课程在理论模型和办法方面的联系与区不。

力学建模是别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材料力学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力学建模要求对实际咨询题的力学机制有深刻明白,要求有把握全局的定性分析能力。

从别同的角度切入,同一工程咨询题的力学模型也许具有多样性,对关键因素的提炼有别同见解,造成结果有所差不,不过精度之差,而非正确与错误之不。

二近几届力学比赛题目分析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比赛,出题学校是清华大学,个人卷满分120分,时刻三小时,试题总共四题,每道题设置三个咨询题,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科目的内容和分数都是各占一半。

别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混合咨询题。

本次试题的风格是趣味性,灵便性和发散性,特点是,把学生所熟悉的力学咨询题改写成未经加工提炼的状态,如此学生看到的是“咨询题”或“现象”,而别再是熟悉的“习题”了。

因此特殊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解题技巧是否灵便,观看能力是否敏锐,建模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咨询题时能否抓住咨询题的核心,直截了当洞察咨询题实质的能力。

中国力学大会-2013参会通知

中国力学大会-2013参会通知

琳)
中国力学学会 2013 年 6 月 15 日
西安交通大学 2013 年 6 月 15 日
7
CCTAM2013
中国力学大会-2013 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职称
□ 大会邀请报告
参会
□ 分会场邀请报告,分会场名称:
类别
□ 专题研讨会报告,专题研讨会名称:
□ 没有文章
□ 10 号楼、12 号楼
□ 豪华标准间 □ 豪华单间 □ 豪华套房
结构拓扑优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展望 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从材料的孔结构设计谈如何开展原创性力学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与高温气体流动研究进展 Molecular Biomechanics
6
CCTAM2013
6. 吕 坚
7. 胡更开 8. 滕 斌
香港城市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多尺度应变非局域化原理的高强高韧金属材料原子 与纳米尺度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 波传播控制与超材料设计
为了保证参会质量,请参会代表认真做好宣读论文的准备。会议室将提供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各一 台,如果您有其它要求,请事先与会务组联系。
七、 大会邀请报告
1. 程耿东 2. 郑晓静 3. 卢天健 4. 姜宗林 5. 朱 承
大连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请大家根据需求选择房间类型,因宾馆房型、房间数量有限,宾馆将按收到回执的先后安排住房,如
您所选房型已全部预定,宾馆将给您安排其它房型,届时宾馆将提前通知您。丈八宾馆总台咨询电话:
029-68899681,68899682,68899683(打电话时请说明参加“2013-中国力学大会”)。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学会的名称:中国力学学会。

英文译名: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缩写:CSTAM)。

第二条中国力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由全国力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发展我国力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公德,提倡辩证唯物主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力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力学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力学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四条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机关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路15号。

第二章业务范围第六条本会的业务范围:(一)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非营利的科技展览,促进民间科技合作;(二)推举会员代表本会或专业委员会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及其活动;(三)编辑、出版、发行力学科技书籍报刊及相关的音像制品;(四)开展力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继续教育;(五)交流力学教育和培养力学人才的经验,促进力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六)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力学科技工作者;(七)推广力学研究成果,为力学工作者面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八)对国家重要的科技政策、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问题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政策建议;(九)接受委托承担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十)维护本会会员与学会活动有关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了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成果。他着重指出,高超声速空天 飞行器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工程,亟需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的提出、发展与支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承教授的报告“Molecular Biomechanics”, 首先强调分 子生物力学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内容, 即生物大分子的机械力学性能研究以及 运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细胞的分子生物学。 他举例说明了分子生物力学中与机 械传感和机械转导有关的研究进展,包括采用力学方法量测生物化学反应、观察 蛋白质构象变化、调控分子离解、分析细胞表面受配体相互作用与细胞内信号活 动的协同等。 香港城市大学吕坚教授的报告“基于多尺度应变非局域化原理的高强高韧金 属材料原子与纳米尺度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系统总结了其课题组与合 作者近年来在高强高韧纳米金属材料、 金属玻璃断裂机制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和增 韧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各种新发展的纳米材料在汽车、低碳能源、生 物医学、微机械、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及纳米材料超轻先进结构集成设计 的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的报告“波传播控制与超材料设计”, 指出利用波动 方程的全局坐标变换形式的不变性可建立空间与材料的等价关系, 从而为波传播 控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一套简洁有效的方法。他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思路, 然后利用力学变形场的概念统一对该方法进行描述, 重点探讨对弹性波传播控制 的方法,研究了通过变形场的调节实现设计材料参数的简化和优化。针对电磁和 声波超材料,重点介绍了相关的物理机理和实现方法,具体讨论了声波超材料的 微结构设计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滕斌教授的报告“深海工程水动力学问题及其分析”, 指出波浪 与海上工程结构和装备的相互作用问题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水波问题的非线 性,还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和几何形状有关,传统的拟静态方法和准动力法不 再适合,必须开展波浪与结构物的真正非线性时域动力耦合分析。在报告中,他 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多个重大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5
纹表面有任意荷载作用的界面裂纹、 双材料 Dugdale 模型界面裂纹及疲劳裂纹扩 展等问题的分析。李世海采用 Lagrange 方程统一表述力学问题,并针对固体力 学问题, 基于应变强度分布准则和破裂场特征长度给出了表征断裂过程的建立方 程的方法。 计算固体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会设有计算力学分会场 1 个及直接相关的专题研讨会 4 个。“计算力学”分会场安排了 18 个邀请报告。姚 振汉对边界元法的计算误差、离散误差和常见的模型误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 出了保证精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李刚针对结构多目标全局拓扑优化问 题,考察了算法的收敛性和计算效率并提出了算法的改进。邱志平介绍了基于 POD 方法与区间数学理论的区间随机本征正交分解方法的研究成果,并给出有 工程背景的算例。邱吉宝开展了太阳能帆板动力学中的动力刚化问题研究,建议 了在非惯性系中研究该类问题的一种途径。 隋允康讨论了结构拓扑优化问题求解 中的自适应调整约束值到位方法,实现了迭代过程的收敛性控制。岑松给出了一 种采用杂交应力函数的单元,可高效模拟准静态裂纹扩展问题。亢战提出和求解 了薄壁结构阻尼材料最优布局的动力学拓扑优化列式, 并基于复模态展开提出了 非比例阻尼下动响应灵敏度分析算法。 张雄基于三维质点法发展了基于减聚力模 型的延性断裂数值模拟方法并预测了带孔金属试件的裂纹扩展等问题。 冯志强介 绍了计算力学软件平台与图形用户界面的研发并讨论了自主 CAE 软件研发。王 东东提出了一种结构振动分析的新型超收敛等几何方法, 通过构造高阶质量矩阵 提高振动频率的计算精度。 高效伟给出了一种基于同时消元回代法的大型线性方 程组迭代求解法,讨论了求解复杂问题的迭代收敛性。袁明武等开展了基于解析 试函数的三角形厚薄通用板单元显式格式的研究, 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其良好 性能。在“无网格及边界元法”专题研讨会上,共安排了 32 个学术报告。如,刘 岩介绍了基于物质点法的泡沫铝微观结构生成及宏观力学性质研究; 姚林泉基于 方向的无网格法和有限元法耦合的三维板方法分析了层合板弯曲问题; 牛忠荣发 展了弹性力学边界元法高阶单元几乎奇异积分的半解析算法。在“科学与工程计 算中的模型验证与确认”专题讨论会上,共有 24 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其中庄茁 介绍了基于连续体壳扩展有限元的面向目标误差估计方法, 以及壳体断裂问题扩 展有限元仿真的可靠性; 陈华从三方面对如何提高数值模拟软件置信度进行了探
中国力学大会-2013 简介
陈伟球 1,郭 郑 跃 6,刘 旭 2,赵建福 3,许春晓 4,王青云 5,赵红平 4 洋 7,汤亚南 7,詹世革 8,杨亚政 7,冯西桥 4
1.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杭州 310027 2.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 116024 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4.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 100084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6.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州 510275 7. 中国力学学会,北京 100190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 100085
2
及其交叉学科的重大研究进展和重要发展趋势;分会场邀请报告 271 个,侧重于 交流各分支学科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专题研讨会报告 1921 个,涉及力学 学科的基础、前沿、热点、应用等研究,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 现状。
2.1. 大会特邀报告 第八届周培源力学奖获得者、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的报告“结构拓扑优 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展望”,回顾了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发展历程,指出将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转化为材料在设计空间内的分布这一思想突破了不同拓扑 间不能通过连续变换相互转换的数学困难, 引发了三十多年持续的拓扑优化研究 热潮,也伴生出了目标和约束在拓扑变化时的连续性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奇异最 优解、 非对称最优解等特殊理论问题。 结构拓扑优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工具, 推进了制造数字化的步伐,在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需求中 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的报告“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系统 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依托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大气 边界层流场的湍流结构、沙粒带电机理和风沙电场、风沙流以及风成沙丘场演化 规律等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强调在研究跨尺度问题的演化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 系统微观量的统计分析,也要关注对系统微观过程的统计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卢天健教授的报告“从材料的孔结构设计谈如何开展原创性力 学研究”,从超轻多孔材料研究的历史演化观点出发,指出超轻多孔材料成为结 构材料必须使其孔形貌呈现为周期点阵结构, 而力学在这一认识的形成中扮演了 关键作用。在“需求-设计-制备-性能”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下,其课题组将超轻 多孔材料的结构功能与吸能、传热、降噪等功能特性结合起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 究,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而且成功实现了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多个 关键工程应用。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的报告“高超声速飞行与高温气体流动 研究进展”,从三大主要关键问题,即高焓气体流动实验模拟、飞行器气动力学/ 热规律与气动布局、超声速燃烧与推进技术入手,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
1. 会议概况 2013 年 8 月 19~21 日, “中国力学大会-2013”在历史文化古城西安隆重举行。 此次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和承办,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有近 50 家力学相关单位参与协办。“中国力学 大会”系列会议始于 2005 年,此后隔年召开,已成为力学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前 沿的窗口、联结不同学科的纽带、展示研究风采的舞台,是中国力学界的“奥林 匹克”。 大会吸引了近 2900 位代表参加,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力学科技工作者和海外 专家学者。 本次大会是继“中国力学大会-2011 暨钱学森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 之后力学界又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 充分显示了我国力学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 景象。大会在西安召开,不仅对全国力学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陕 西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8 月 19 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陕西大会堂举行。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冯西 桥主持开幕式,理事长胡海岩致开幕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
(/)。由于大会内容十分丰富,而本文篇幅 有限,加之作者难免有所疏忽,内容不全面或不准确之处,敬请谅解和指正。
2. 大会主要内容介绍 本次大会的学术活动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邀系统性、前瞻性为主,力求反映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42003).
1
务副主任汲培文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大会随后举行颁 奖仪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获得“第八届周培源力学奖”, 柯 燎亮、曲绍兴、王记增、魏宇杰、郑跃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同济大学祝卫亮等 40 名同学获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特等奖 和一等奖,山东科技大学等 40 所高校获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 赛各奖项,北京市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四川大学获优 秀组织奖,四川大学秦世伦获特殊贡献奖。 大会学术委员会共收到论文摘要 2485 篇,最后录用 2200 篇,数量超出以往 历届会议。大会设 1 个主会场,15 个分会场和 71 个专题研讨会。主会场邀请程 耿东等八位著名力学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主题涉及结构优化、风沙环境、材料 设计、高超声速、分子生物力学、海洋工程等多个方面。15 个分会场涵盖了流 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爆炸力学、环境力学、 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物理力学、电子电磁器件力学、流变学等传统力学学科 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 二百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分会场邀请报告会上交流 各自学科近期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会议还设立力学教学改革成果分会场, 介绍在工程教育认证、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新思路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本次大会交流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界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 科学前沿的研究及教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展现了力学与物理、 数学、材料、生命、能源、化学、信息、医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揭示了力学 对航空、航天、机械、化工、环境、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巨大推动作 用。 本文对中国力学大会-2013 的学术报告内容进行概要总结与评述,以便力学 界同仁和读者了解本次大会和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 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力学学 会 办 公 室 编 著 的 论 文 摘 要 集 和 中 国 力 学 大 会 -2013 主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