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简案
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
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
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ﻫ(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三、鉴赏诗歌,解读情感
1、整体把握情感。诗人情感变化明显,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诗文,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喜)
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
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诗情画意,澄澈空灵,(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提示:情——“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凌”表现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
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
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ﻫ
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ﻫ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诗人悲凉氤氲。(言之成理即可)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
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人生须臾(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羡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
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主”“客”实为一体,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也曾慨叹“人生如梦”。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诗人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探究延展
话题: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有了框架感。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月亮的诗句,分析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深化。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节选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2、课文中有哪些写明月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讨论分析,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