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
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
”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
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闹。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
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3.教师管理措施不当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出过激性行为。
虽然惩罚能暂时控制课堂,但这显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好方法。
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诱发攻击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4.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那么,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这些问题行为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情绪稳定,学习动力强。
很多时候,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和谐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一些学生性格叛逆、情绪不稳定,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
2.自身情绪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情绪问题的干扰,如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焦虑等,这些情绪问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大声喧哗等。
3.社交压力社交压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困扰,长期以来,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有时学生会为了取悦同学而表现出问题行为,以此来获得同学的认可。
4.缺乏自制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制能力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在课堂上,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缺乏耐心、自我放纵、爱玩、不尊重他人等。
5.教学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式,比如单一的讲授、过分的批评等,这些教学方式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1.家校合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2.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从而减少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3.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规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持有效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1.学生个体因素: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2.学习环境因素: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难度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3.社交因素: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学间的群体行为等对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4.外部因素: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社会事件等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产生影响。
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管理策略:1.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创建一个鼓励互动和合作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到尊重。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积极行为。
2.设计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制定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保持注意力。
•提供具有适度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建立信任和尊重。
•注意个别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4.实施行为管理策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预期的行为和责任。
•建立一套奖惩机制,对于符合规定和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纠正和学习反思。
5.针对个体学生的问题:•识别并解决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需求或问题。
例如,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家长沟通等。
6.及时沟通:•与学生和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鼓励和支持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
具体的管理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和被关心。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3. 家庭和社会背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4.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5. 如何应对课堂问题行为6.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7.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课堂问题行为8.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及活动,促进学习与发展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10. 开展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不符合教学规范、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源于学生个体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包括:睡觉、调皮、吵闹、抄作业、打架、抢答等。
要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需要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心理状态、学习方式、学习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
例如,学生睡觉可能是因为缺乏睡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调皮可能是因为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无聊;吵闹可能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冲突或竞争,导致情绪不稳定等。
应对策略是指在分析完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之后,采取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应对策略包括:
1.调整教学方式: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方式、形式等,提
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减少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
2.建立规则和惩罚机制:通过建立纪律规范,明确课堂行
为规范,并对违反规范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范。
1.及时调节学生情绪: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采取
调节学生情绪的措施,例如,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引导学
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安抚情绪。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
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身心锻炼,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
情感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良的行为,比如打闹、吵闹、不守纪律等问题。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整个教学氛围。
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行为的原因1. 个体原因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个体原因。
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导致学生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也可能是学生自身性格特点,比如好动、不听话等;还有可能是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这些个体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
除了个体因素外,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还与群体因素密切相关。
学生在团体中会产生相互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在打闹、吵闹,就会勾起学生的跟风心理,导致他们也跟着参与其中。
这种群体效应会进一步放大问题行为的范围和影响力。
3. 教学原因课堂问题行为还可能与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学环境杂乱无序,学生会容易产生不尊重的行为。
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和影响力。
二、预防策略探讨针对以上的问题行为原因,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预防策略,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 个体因素的关怀与引导对于个体原因导致的问题行为,我们需要重视起来。
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方案。
对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对于好动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过多的能量;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考试指导。
针对群体因素产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可以通过班级会议、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例如发呆、上课玩手机、打瞌睡、打闹等等,这些问题行为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影响,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素质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一、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水平、生理状态、家庭背景等都可能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
2.课堂环境因素:课堂环境对学生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桌椅布置等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3.课程设计因素:如果课程内容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或者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也会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4.教育管理因素: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方法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而学校的教育管理也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毫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二、预防策略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增强学生认真听课的动力,减少不良的问题行为。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新奇和有趣,从而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科学严格的教育管理:教师需要在学校规章和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行为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批评。
4. 必要的奖惩制度:学生不良的行为需要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同时也需要对他们的积极表现给予必要的奖励。
只有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态度的好转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合,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校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约束家长不要传递不良信息给孩子,让学生在优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三、结语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现,解决问题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
目的是为了建立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打闹扰乱、无礼指责等。
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认真探索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产生原因1.个体因素: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更难集中注意力。
此外,个体的特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也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吸引人、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因素,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4.同伴因素: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受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闹、讲话等。
二、应对措施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装饰课堂、挂墙报、设置课堂角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任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4.个别辅导和关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准备课前材料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效果。
6.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违反秩序、影响教学进程和其他同学学习的行为。
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主动干扰类,包括随意说话、嬉笑打闹、走神、做小动作等;二是消极抵制类,包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按要求完成作业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个体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和学习态度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对课堂活动不感兴趣或难以适应。
教学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内容过于琐碎、声音单调、板书不清晰等,会让学生失去关注的动力。
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家庭对孩子学业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等都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为了有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合作等,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设置明确的课堂规则和纪律。
教师应在开学之初明确告知学生课堂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并向学生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违反规则对课堂的影响。
教师要严格执行规则,及时制止和处理违规行为,以维护课堂秩序。
增强家校合作。
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问题行为,并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时间管理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
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的学习和秩序要求,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包括个体因素、教学因素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设置明确的课堂规则、增强家校合作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策略来预防和管理问题行为,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干扰其他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违背学生守则及教师的合理要求以及一些不适当的退缩、羞怯、应付反应等。
职高的数学课与职高的专业关联不大,但又是课程标准中必须开设的。
作为一名职高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看到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包括下列两种行为:1、过度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与课无关的话题,有些学生做其它课的作业,有些学生习惯性的搭话,甚至有些学生玩手机,有些女学照镜子化妆。
2、不足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的问题讨论,有些学生不做习题,不执行教师的合理的活动安排等。
二、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从一名职高教师的视角来观察,职高学生的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1)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由于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和在招生工作中总是把职业中学的录取批次放在最后,这些学生一直以来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
因此在课堂上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2)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这一点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而职高的数学课程设置标准却变化不大,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学生的基础学很差,初中的数学没学好,他们在数学课上就像听天书,时间长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自觉。
(3)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相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来说,职高的数学课理论性有所加强,内容相对枯燥,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调动课堂气氛还行,可是大部分职高的数学教师认为职高学生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注重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模仿程度和复制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需要,这样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相对就开始降低,那么学生难免就对学习的兴趣开始降低。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干预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干预策略作者:张红燕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8期摘要: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行为会对课堂效果造成各种影响,好的行为可提升课堂气氛,但有些问题行为则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关键词:小学;课堂问题行为;解决措施小学生表现欲强烈,其课堂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外向型,即为引起他人注意而产生的行为,如恶作剧、随意离开位置、打架等;另一方面为内向型,即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却不影响他人的行為,如摆弄物品、不与人沟通、做小动作等。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产生原因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若某些因素对学生思维造成影响,则会引发课堂问题出现。
第一,自身因素影响。
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理解,有些学生由于外在因素影响,自制力较差,导致出现课堂问题。
第二,教师因素影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些教师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会对其进行体罚,甚至言语讽刺,这样做会打击学生自尊心,导致学生厌学心理出现。
第三,家庭因素影响。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长期处在孤独感之中,可能直接导致心理焦虑,进而引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二、有效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1.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是维持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纽带,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以领导者身份单方面向学生下达命令,并要求其必须完成,给学生带来被支配的感觉。
为此,教师应做出相应改变,从思想观念开始,将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从目前教育改革工作来看,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应促进其思维发展,鼓励思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在其心中树立高大形象。
当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采取主动沟通的方式,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提供相应建议[1]。
由于小学生的“听话”行为往往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沟通,让学生相信自己,从而减少课堂问题的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它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愈来愈多的受到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问题行为的类型、起因和管理策略上进行探讨,以便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忙。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管理策略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常常碰到而又超级敏感的问题,处置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咱们要对其进行深切研究。
一、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及判断标准(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目前人们对课堂问题行为尚未统一的熟悉,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不尽一致。
一些心理学家按照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偏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外显性大,可见度高,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解决性行为。
这些行为是很容易被发觉的,主要表现为同窗之间推撞、争吵、挑衅等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吹哨子、做鬼脸等扰乱秩序的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等抗拒行为;故意顶撞班干部、乃至老师、破坏课堂纪律。
内向性问题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显性弱、可见度低的行为,教师要注意明察秋毫。
如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愣走神,胡思乱想,注意力涣散害怕提问等畏缩性行为;乱写乱画,剽窃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表现不明显,但只要略加留意,仍是逃不过教师的慧眼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是妨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不良行为,咱们应该重视考究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
从而踊跃有效的避免它的发生或对其进行处置。
笔者以为,客观地判评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课堂问题行为,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年幼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2)频率,此种行为是不是常常发生。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对策4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对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干扰教学的现象,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学生单方面引起的.其实不然,实际上与教师、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课堂上教学内容,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都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寻求其他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如果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优秀的学生早就把该内容弄懂,导致他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去;如果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太难,差的学生如同听天书,就破罐子破摔,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做白日梦;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自己达不到,屡遭挫折、失败,同样造成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二、教师方面的因素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遵循“严师出高徒”而滥用惩罚手段.惩罚虽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若不加分析地惩罚,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其他一概不管,这样课堂纪律必然散漫.有的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当问题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责怪学生,严厉惩处,而很少进行自我反省,这更会加剧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变本加厉.三、校外各种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一些夫妻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吵架,互相指责,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部分家长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惯,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稍有不顺其意就产生问题行为.此外,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要大.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类孩子得到的关爱不健全,容易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在课堂上更容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大致由以上几种因素造成,当然还有更多因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课堂问题行为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则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提几点拙见.一是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抑制问题恶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对他的注意,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大声说话.这时教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应当进行“冷处理”,不予关注,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当学生出现更严重的行为,如,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则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独自反省,课后才进行处理.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二是运用德育关怀,促进问题行为的有效转化.发现问题行为,教师要用诚心和耐心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和情感沟通,通过思想工作达到目的,其过程是无形无规则的,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要敏锐地捕捉问题行为学生的“闪光点”,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教育全班同学建立互帮互助的温暖的集体氛围.教师应建立与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三是采取措施事先预防.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课堂上突发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课讲得绘声绘色、富有吸引力,那么其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就相对偏低,反之就偏高.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行为,事后再去解决它就比较麻烦.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在先,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若缺乏吸引力,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容易引发问题行为.探究课题尽量取材于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时,列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你一定熟悉这种现象,生活中常用的刀具,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就会变钝,用起来很费劲.如果把刀刃磨薄,刀具就会锋利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解释这个现象需要压强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当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例关系.根据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反比例关系,你能解释为什么重型坦克、推土机要在轮子上安装又宽又长的履带?为什么超载的车辆很容易爆胎?这些内容源于生活,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这样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了,减小问题发生率,起到预防作用.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课堂问题的成因可以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因及相应的管理策略探究:
1. 学生的个人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个人原因而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缺乏兴趣、不理解课程内容、语言障碍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 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
2. 教学方法与教师因素:
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例如教师讲解不清晰、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良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提供清晰明了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
-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
3. 课堂环境因素:
课堂环境也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嘈杂的环境、座位安排不当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的宁静和秩序;
- 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听讲;
- 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如适当的照明和温度。
总之,管理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解决问题。
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支持,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是有效的管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
因和干预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
“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
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
的儿童,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
他相对的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在无人的情况下。
因此,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培养儿童的延缓满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不健康的需要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
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学业的成功获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赞赏;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则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
奥芦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笔者认为,这三种内驱力不仅指向学习活动,也指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
有些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检测”老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惩罚和给予何种惩罚。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限度检测”。
因此,戴·冯塔纳(D.Fontana)建议教师用一些建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企图通过实施课堂问题行为,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来巩固自己在同
伴集体中的威望,以使自己尽快被非正式的小群体所接纳,满足自己已经转移了的附属内驱力。
3.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时,学生会因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而苦恼,其行为表现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入注意,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或故意触犯行为。
教师对这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多,强度会加深,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只有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想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才能有所改变。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社会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
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学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
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
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
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
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比如,大声说话、讲废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
当教师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
因此,教师本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失。
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原本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办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
当学生经常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予表扬和奖励。
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
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
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性行为。
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
就会提高。
同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
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
使胆怯、害羞、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归属感。
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班级的主人,认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努力为班级服务,努力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改善自己的学习。
(2)根据学生中的强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他会用更加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帮助给予回报;另外,学生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付出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3)建立并强化简单的班级常规。
班级常规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并自觉遵照执行。
经常口头提醒学生遵守班级规则,要用肯定的句式提醒学生。
比如“小明,请认真听讲”就比“小明,不要讲话”更能提醒学生改善问题行为。
(4)确保教师行为的一贯与公平。
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