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有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动态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用途的多宜性、多用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社会性。

2、广义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3、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

4、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 等降雨量线在土地利用上的意义是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在土地利用上的意义是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5、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肥力(土性)具有两面性。

6、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要素主要有: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7、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衡量土地的数量结构常用指标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等。

8、一片森林被火烧以后,由迹地→森林,土地类型演替类别主要包括自然演替、时间演、正向、节律性演替。

9、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包括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

光温生产潜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值;光温水生产潜力又叫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又叫农业生产潜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下限值。

10、土地的资产特性包括商品性、产权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土地具有养育、仓储、承载、景等四大功能。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2014-12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2014-12

⼟地资源学思考题2014-12《⼟地资源学》思考题张舵整理1.⼟地、⼟地资源概念以及⼟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地:是由地球陆地表层⼀定⽴体空间内的⽓候、⼟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及植被等⾃然要素构成的⾃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了⼈类活动对其利⽤和改造的结果。

因此,⼟地⼜是⼀个⾃然经济综合体(Physical-Economic Complex)。

(2)⼟地资源:在⼀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的⼟地。

(3)⼟地资源的基本特征(8个):⼟地⽣产⼒、区域差异性、可更新性、动态性、多功能性、⼟地资源优化配置、资产性和增值性。

2.⼟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科学理论:解释功能、应⽤功能科学研究:认识⾃然、利⽤⾃然(1)⼟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1)⼟地、⼟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2)⼟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与⼟地⽣态系统特征研究。

(2)⼟地类型和⼟地资源类型:⼟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1)⼟地类型和⼟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2)⼟地类型和⼟地资源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3)⼟地类型和⼟地资源类型的相互关系(3)⼟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1)⼟地资源调查2)⼟地资源评价(4)⼟地⽣产潜⼒与⼟地⼈⼝承载⼒:⼈与⼟地的定量关系研究1)⼟地⽣产潜⼒分析⽅法2)⼟地的投⼊与产出分析3)⼈⼝承载能⼒分析4)⼟地利⽤中长期规划5)基本农⽥保护规划6)粮⾷安全与耕地保护战略(5)区域⼟地资源的开发利⽤研究1)区域⼟地利⽤优化模式研究2)区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和开发(6)⼟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1)⼟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地资源数量上的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

2)⼟地资源管理:⼟地利⽤的空间布局、规划、地籍(技术管理)⼟地利⽤动态监测国⼟规划与经济决策(宏观调控)⼟地管理制度与体系(制度和法规)3.⼟地资源学研究应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地资源学的常⽤研究⽅法有哪些?(1)思维模式: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思维、⾃然伦理思维、动态思维、⽣态经济思维(2)常⽤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景观⽣态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分析⽅法4.影响⼟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的⽓候要素有哪些⽅⾯?太阳辐射(光)、热量(温)、降⽔(⽔)三个⽅⾯5.从⼤、中、⼩区域三个⾓度论述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地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地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2.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我国960万km2 的土地上,各自然要素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区高纬度区,高原区平原区,一年中季最高,季最低;我国地形处于西东,降雨量一般自向递减。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

4土地的属性包括、、、、、。

5 土地资源各自然要素有着明显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一般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区高纬度区,高原区平原区,一年中季最高,季最低;我国地形处于西东,降雨量一般自向递减,并在同一地区的高地形部位区低地形部位区。

6 地下水水质按矿化度的大小可分为、、、、五个方面。

7、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8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为、、、四个阶段。

9根据利用与管理方式将耕地分为、两种类型。

二、选择题1.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准备工作包括编写任务书、组织专业队伍、收集资料、()。

A.准备仪器与工具B.汽车C.图纸D.食宿2.土地资源评价原则为生产性、综合型、主导因素、针对性、比较性、()。

A.合理性B.相对稳定性C.效益性D.限制性3.土地资源是当前和可预见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的土地。

A. 不利用B.改良C. 利用D.复垦4.交通用地指数指()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A. 公路B. 交通C. 铁路D.航运5.农用地是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A. 草地B.设施农用地C. 田坎D.养殖水面6. 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光、温、()及风力资源。

A. 水B. 地下水C. 雪D.降雨7.光照指标分为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A. 光照时间B. 光照天数C. 光照长度D. 光照成分8. 后备土地资源指目前()开发利用,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土地。

A. 已经B. 适宜C. 矿藏D. 没有9. 跟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可分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思考题2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思考题2

土地资源学第二章思考题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每一大类按成因又可以细分,如高原可以分为堆积高原(如黄土高原),熔岩高原(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等,平原可以分为冲积平原、山麓堆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山的国度,而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兼而有之。

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6.1%(其中高原、山地和丘陵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9%、43.5%和11.7%),平原和盆地则占土地总面积的33.9%。

就地势而言。

海拔<500m的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25.2%。

500~1000m的占16.9%,1000~1500m 的占18.2%,1500~2000m的占6.8%,2000~3000m的占7.0%,>3000m的占25.9%。

不同的地貌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表1),从而深刻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引自林培,1996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

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但各种成因不同的平原对农业的影响也不一样。

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山地与丘陵山地与丘陵的区别首先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m者为山地。

由于山地相对高差大,往往因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垂直地带性分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垂直布局,这种现象在丘陵地区少有。

其次是山地沟谷切割较深,地形轮廓明显,陡坡难以利用;而丘陵则地形浑圆,形成缓丘宽谷,在宽谷中分布一些较好的农业耕作区,如南方丘陵地区,往往在丘陵之间分布有大片的水田或梯田。

当然,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由于都存在着相对高差和坡度,因而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根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外表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根底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根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根底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根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开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开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效劳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根底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平安的综合研究1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根底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根底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标准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标准学科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阐述了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土地资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3.影响土地资源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因素有哪些?4.从大、中、小区域的角度探讨了地貌因素对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举个例子。

5.地质条件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性?6、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条件?7.探讨了土壤因子对土地资源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8.哪些因素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9、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何考虑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利用区位选择?10、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相互关系。

11.阐述了土地类型的分类体系、原则和命名方法。

12.简要介绍了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分类方法。

1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4、什么是土地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评价?一般有哪几种形式?15、以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为例简要说明土地评价的程序。

16.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土壤和水生产力、光温土壤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和农业生态区。

17、阐述农业生态区法的方法论,并说明应用农业生态区法分析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工作过程。

18.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如何确定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19.影响土地资源使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20.结合我国土地管理现状,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意义。

21、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22.什么是陆地生态系统?它的特点是什么?23.说明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流程;并简要论述了它对解决我国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土地资源学答案(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有限性、固定性、动态性、永续性、多宜性、多用性。

2、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地貌、人为活动地域分异规律。

4、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5、区域性、组合分配、冰川、两面性。

6、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7、数量结构、数量结构、频率比、多样性指数。

8、时间演替、正向演替、节律性演替。

9、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0、商品性、增值性、养育、景观。

11、河流、沼泽、潜水、承压水、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

12、积温、无霜期、多年极端低温、土地制度、风俗习惯。

13、土地刻面、限区、土地型、土地立地、土地系统。

14、植被、土壤、地貌、频率比、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15、适宜纳、适宜类、指标类、指标组、指标类、土地经济分析和土地经济效果分析。

16、光温水土生产力、太阳总辐射、水分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17、结构、功能、恢复植被及保护其环境功能。

18、生产性、动态性、多功能性、伦理观、系统理论、价值理论。

19、光照长度、光照质量、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分、pH值、土地制度、风俗习惯、人口及劳动力。

20、土地点、土地组、土地类、土地系统。

21、主导因素、实用、面积比、多样性指数、平均面积、分割度、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节律性演替与非节律性演替。

22、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指标组和具体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经济分析。

23、光温水土生产力、温度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24、有序性、自组性、自然适宜性、新适宜性。

25、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自然经济综合体、水文、土壤。

26、(土地)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27、光(太阳辐射)、水(降水)、积温、积温不等效。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土地资源学的定义?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5.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6.简述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土地资源的产生与特征1.简述土地资源的演变规律。

2.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土地资源的功能及特征?4.如何认识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及其意义?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的?2.土地地表形态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3.地表水与潜水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功能?5.土地资源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第四章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观1.简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2.如何认识土地资源伦理观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土地资源系统观的指导意义有那些?4.土地资源价值构成?5.简述土地资源的价值组成及其核算?6.比较土地资源产权与一般商品产权的特殊性。

第五章土地类型调查1.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的表述?2.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类型有何异同及关系?3.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是什么?4.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5.简述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关键技术?第六章土地利用调查与分类1.土地利用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目的及任务有哪些?2.简述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特征?3.简述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的一般方法?5.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6.简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内容?第七章土地资源评价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2.如何理解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实质及依据是什么?4.试述评价因素选择与权重确定对土地资源评价成果与应用的影响?5.土地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方式?他们的特点和使用场合是什么?6.简述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中指数法的评价过程?7.试比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和FAO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特点?8.简述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匹配方法。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有土地面积的、土地位置的、土地质量的、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的、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社会性。

2、广义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3、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

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母质、水文或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

4、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 等降雨量线在土地利用上的意义是。

800mm等雨量线在土地利用上的意义是。

5、地学要素为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等。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肥力(土性)具有。

6、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要素主要有:、、、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7、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衡量土地的常用指标有:面积比、、分异度、、优势度等。

8、一片森林被火烧以后,由迹地→森林,土地类型演替类别主要包括自然演替、、、。

9、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包括光合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值;光温水生产潜力又叫气候生产潜力、又叫农业生产潜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下限值。

10、土地的资产特性包括、产权性、、不动产性。

土地具有、仓储、承载、等四大功能。

11、地表水主要包括、湖泊、和冰川等水体。

地下水主要包括包气带水、、。

土壤的综合性状主要包括、、土壤的适宜性。

12、衡量热量特征的重要指标有温度、、、生长期与。

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因素有、政策和法律、、文化素质、人口及劳动力。

13、以英国CWM切尔为代表的土地分级系统包括土地点、、土地系统;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包括相、、地方;我国土地分级系统包括土地组、、土地类或、土地单元、。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填空题答案AEZ的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是()×()×()(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土壤适宜性评级)、(投入水平)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人口/资源的平衡发展,必须要贯彻()与()两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保护耕地持续土地利用的技术管理手段——土地利用规是包括()、()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内部设计)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一般主要取决于山体与含有水汽的风向关系,迎风坡则产生(),降水量较大;背风坡则产生(),降水量较小而干旱。

地形雨焚风地形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和()等四个方面地势一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割切程度积温是指一年之内≥0℃的温度的观测统计总和和≥10℃的温度的观测统计总和,分别代表()作物和()作物种植所需的积温总和。

耐寒喜温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土地复垦是()使其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整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大支柱是()、()、()()和()。

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承受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态系统概念是()与()的生态学基础(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与()的匹配比较。

(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资源的土地壤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主要()和()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土壤肥力性状土地资源调查的“三S”技术、是()、()和()(遥感技术一RS)、(地理信息系统——G1S)(全球是位系统——GPS)中国耕地面积的主要特点()总量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小二、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答案基本农田保护是指()。

A.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农田B.保证粮食与社会基础需要,而且具有良好基本农田设施的基本农田BC.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急需的,具有良好农田基础设施的一切农田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包括的三大方面是()。

《土地资源学》章节复习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地资源学》章节复习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2.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3.简述土地资源与土壤、土地、国土之间的差别?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第一章霍论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研内容有哪雛?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霆为基础,以土地类晁、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陥,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跪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霉利用土地。

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类晁、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隨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霖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4)土地关系。

2.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雛特霆?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需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土地的特霆:(1)土地面积的有限霆(2)土地位置的固定霆(3)土地质量的动态霆(4)土地利用的永霉霆(5)土地用途的多宜霆与多用霆(6)土地的不可代替霆(7)土地的社会霆3.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土地资源之间的差别?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需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1)土地与土壤它与土地的区别在于它是土地的组成要素:单纯的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壤的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一部分;土壤的结构是土地结构的一部分(2)土地与国土它与土地的区别:从范围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 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土地资源的利用B. 土地资源的保护C.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D. 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答案:C2. 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土地所有权B.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C. 评估土地资源潜力D. 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A. 系统性原则B. 动态性原则C. 可持续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 土地资源的数量B. 土地资源的质量C. 土地资源的分布D. 土地资源的利用答案:ABCD2.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包括()。

A. 土地适宜性评价B.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C. 土地经济评价D. 土地环境评价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答案:正确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不破坏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步骤。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的步骤包括:确定调查范围和目的、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考察、数据整理与分析、编制调查报告。

2. 描述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涉及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评价、经济属性评价、社会属性评价以及环境属性评价。

五、论述题1. 论述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答案: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4、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5、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6、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8、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9、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但不考虑利用类型时,主要指土地固有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1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4、作物光合生产力——是指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CO2和土壤等)、作物密度以及管理水平等都处于最适宜的状况时,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产量。

15、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1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17、作物光温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

18、农业生态区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与投入的高低,在此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位,以人均消耗进行计算,以评价其一定行政单位的人口承载力。

19、土地资源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20、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21、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同级)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23、作物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5、土地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26、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27、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

28、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29、土地适宜性评价比配——是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30、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1、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

3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是指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33、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34、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的过程。

35、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指土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以及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

二、辨析题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依据是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是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4、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及二级学科的关系土地科学为一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5、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或称土地资源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两者属不同概念,但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首先,两者都是针对一定用途或一定经营管理措施,只不过前者针对性强(用途范围小或具体),土地潜力评价针对性弱(用途范围大或不具体)。

其次,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潜力级的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即单项土地潜力评价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

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三、简答题1、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①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②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③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④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⑤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⑥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农业生态区法方法步骤①编绘气候、土壤、作物及耕地资源相同比例尺图②编绘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③在生态区图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④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基础图上叠加耕地资源图,并计算一定行政单位内耕地、草地、水土的土地生产力,最后统计出总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基础上考虑经济投入水平。

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3、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阶段。

按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可将土地资源利用分为四个阶段。

a人对土地依存关系的原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b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c土地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d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4、土地类型调查的意义。

a是全面收集编纂、存储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自然属性资料、社会属性资料)b为土地评价提供基础资料c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d有利于深化对地表自然地课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1)建立立体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观( 2 )协调土地利用运行系统( 3 )开展土地利用耦合效益评价( 4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6、土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水平结构方面:①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的分布,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②与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土地类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③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单元结构,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分布模式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