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
温州文化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东晋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
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分)(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
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
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
(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
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2分)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温州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温州端午节:龙舟比赛、踩高跷和吃粽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
在温州,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龙舟比赛、踩高跷和吃粽子。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是温州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龙舟比赛:传承千年的民俗竞技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是中国的传统民俗竞技。
据传,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将领屈原在被贪官污吏陷害后自尽投汨罗江。
楚国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捞尸,以示哀悼和纪念。
为防止鱼虾蛇蚁等水中生物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扔进江中,而后又在江中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
这一传说被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端午节龙舟比赛的源头。
龙舟比赛是一项集体竞技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在比赛中,选手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划完一定距离,这需要运动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协作。
在比赛现场,观众们可以欣赏到龙舟的壮观、选手的激情和团队协作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踩高跷:独特的民俗游戏踩高跷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民俗游戏,是温州人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
踩高跷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活动,是一种通过比拼踩高跷的高低和稳定性来展示个人技能和勇气的游戏。
参与者要站在两根高约一米的竹子上,步履稳健地前行,中途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舞蹈等。
这项游戏需要技巧、平衡力和勇气,因此备受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的喜爱。
踩高跷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如舞蹈、音乐、服饰等,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游戏。
在温州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踩高跷比赛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项独特的民俗游戏。
三、吃粽子:传统美食的文化传承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一种既方便实用又富有文化内涵的食品。
温州传统节日习俗汇总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清早,温州人有“行香”的习俗 俗话说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的最为吉利,以此就有了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 古时的行香习俗,逐渐演化为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的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 无论是何种吃法,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这天,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包含着送旧迎新的意思
(六)温州人端午节节日风俗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 薄饼煎成又薄又圆的面饼,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直到大蒜软烂为止 民间传说早餐空腹食用大蒜、鸡蛋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七)温州人中秋节节日风俗
农历八月正是秋季来临的季节,这时的气温也将从热到凉慢慢 转变,所以八月的民间谚语与天象有关的较多
(二)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传承时间最长久的 一个传统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想看看我们温 州的春节怎么过的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的打“开门炮” 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 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味着可解除一年的不吉利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禁止生火 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合而为一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古时候,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饼,以猪肉,笋丝为馅,俗话称为“清明扁儿” 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 吃牙蛳、苔——牙蛳,传说儿童吃了可以坚固牙齿,明目清神
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温州清明节
温州清明节
《温州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的重要
节日。
而在温州,清明节更显得格外重要。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清明节到来之际,温州人民会前往祖先的坟墓,为他们献上鲜花、清洁墓地,祭拜先人。
这一传统被世代传承,让温州的清明节成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另外,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即扫墓。
许多温州人会
趁着假期回乡扫墓,重新铺设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这让清明节成为了家庭团聚的黄金时刻。
此外,许多人也会买来美食,为祖先祭拜。
温州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扫先人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
递家族情感的节日。
在这一天,家人团聚,怀念亲人,传承温州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缅怀先人,感悟生命的可贵,也让温州的清明节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温州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
承和生命的启示。
每一年的这一天,温州人都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也让这个古老的传统延续至今。
温州夏至习俗
温州夏至习俗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阴历6月21日或22日,也就是太阳直射黄经90度的时候。
在中国的南方城市温州,夏至有着独特而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凝聚了温州人对夏至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一、尊重自然温州人对夏至有着深深的敬重,他们将夏至视为夏季的开始和万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节气到来之前,人们会提前做好准备,清扫庭院,悬挂谷子、瓜果等象征丰收的物品,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二、吃饺子夏至这天的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饺子。
温州人认为夏至吃饺子可以消灾避邪,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在夏至这一天,几乎每个温州家庭都会包饺子。
包饺子被视为一种欢聚的方式,家人们可以一起参与进来,围坐在一起,亲手包出一个个饺子,既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夜泛舟温州地处东海之滨,夏至之夜,温州人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夜泛舟。
当夜幕降临,温州的海滩上会挤满了人们,他们带上食物、水果和乐器,选择一艘小船,出海畅游。
在海上观赏夕阳西下,感受微风拂面,欣赏到海上的美景和宜人的氛围,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四、冬瓜灯在夏至的前一天夜晚,温州人会制作一种特殊的夏至习俗灯,叫做冬瓜灯。
制作冬瓜灯的材料是用冬瓜或稻草制成的人形,上面插满了葱、姜和蒜头。
温州人相信这些食物具有驱邪和消灾的功效,可以保护家人平安。
制作完成后,他们在家门口、阳台或院子里点燃冬瓜灯,希望夏天安宁、风调雨顺。
五、喝艾叶茶夏至这天,温州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饮用艾叶茶。
艾叶被认为有驱邪和防病的功效,喝艾叶茶可以清除体内湿气、增强体质。
在夏至这天,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叶,将其晒干后泡水,饮用艾叶茶,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六、麦穗戴顶夏至这天,温州人还有一个民间趣味活动,那就是麦穗戴顶。
在夏至这天的早晨,人们会去田间地头采摘一些新鲜的麦穗,然后将麦穗戴在头上,象征着丰收和好运。
除了戴在头顶上,有些人还会将麦穗装饰在帽子上或绑在自行车的前面,用来庆祝夏日的到来。
温州特色文化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民俗反映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温州民俗。
一、花烛节花烛节是温州传统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温州各地的村庄、社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放烟火、吃吃美食、赏赏花灯等,还有传统的“踩板子”表演。
踩板子是一种民间舞蹈,一队人手持扁担,在板子上跳跃,配合鼓乐和歌声,非常热闹有趣。
花烛节的起源并不清楚,据说是源于道教传说。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温州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喜庆豁达的精神。
二、状元洞状元洞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状元洞是一处古代科举考场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清代乡试的考场,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还会举行状元洞文化节等活动。
状元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因为战乱,福建省的科举考场被迫迁至温州。
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温州一直是全省乡试的考场,状元洞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温州科举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三、慕容故里慕容故里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鲜卑族文化遗址。
据考古学家考证,慕容故里是北魏时期慕容氏部族的居所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中心。
慕容故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慕容部赏金牌、石雕贵族墓主人像、古琴、田野铜人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慕容氏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寿康节寿康节是温州年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温州人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节日,与“吃长寿面”等风俗有关。
在寿康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糕点、饼干等食品,从家人到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祝愿对方健康长寿。
此外,在寿康节还有一种特别的游戏——“切蛋”,参赛者手持一把小刀,将鸡蛋剥开,用虎口夹住一个半个的鸡蛋,然后互相比拼,看谁拿到的破损程度最低。
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
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篇一:温州是中国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1. 温州传统文化习俗温州传统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 做年夜饭:温州人通常在农历新年的除夕夜吃年夜饭,这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繁荣。
- 红包: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给孩子和晚辈送红包,里面装有一些钱作为祝福。
- 打糍粑:温州地区的糍粑是一种传统的美食,通常在春节期间食用。
2. 温州古建筑温州古建筑群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江氏古宅:位于鹿城区江滨南路,是温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宅之一。
- 南江大木楼:位于鹿城区南江街,是温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木构建筑之一。
- 乐清柳市古镇:位于乐清市柳市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习俗。
3. 温州民间故事温州民间故事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白蛇传: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 温州方言故事:温州方言是中国传统汉语方言之一,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讲述了温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
4. 温州文化艺术温州文化艺术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 温州画派:温州画派是中国著名的绘画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的画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 温州音乐:温州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乐器特色而闻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温州传统舞蹈:温州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著称。
以上是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它们不仅反映了温州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二:温州是中国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温州文化遗产包括许多传统手工艺、习俗和节日,以及历史建筑和景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温州文化遗产的资料:1. 温州传统手工艺品:温州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绣品、陶瓷、木雕、石雕、剪纸、织物等。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温州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市政府在2006年开始编制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经收录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技艺类1. 温州木雕:温州木雕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而逐步形成。
它以雕刻各种动植物、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2. 温州剪纸:温州剪纸是一种用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出各种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图案的民间艺术。
它具有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等特点。
3. 温州绣球:温州绣球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为主要内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4. 温州银器:温州银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而闻名。
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是温州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传统节庆类1. 温州龙舟节: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时期而形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各个水域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2. 温州蚶江水灯节:温州蚶江水灯节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唐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在蚶江河两岸会点燃成千上万盏水灯,形成美丽壮观的景象。
3. 温州春季庙会:温州春季庙会是温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时期而形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各个寺庙和街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三、传统表演类1. 温州梆子戏:温州梆子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2. 温州民间舞蹈:温州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其优美的舞姿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而闻名。
温州过年吃松糕的历史故事
温州过年吃松糕的历史故事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尤其在过年这个重要的节日,温州人有一种传统习俗,那就是吃松糕。
松糕是一种用糯米、红糖、糖浆等原料制作的传统糕点,口感软糯,甜香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而温州过年吃松糕的传统则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温州有一个叫李文华的年轻人,他非常聪明、勤奋,却生活贫困。
每天他都要早早起床,去田里干活,为了生活,他辛苦地耕种着自己的一块小田地。
但是每天的收获却总是那么微薄,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过年的时候,李文华更是感到了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他看着别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自己却只能独自一人度过。
就在这时,他听说了一个关于松糕的传说。
传说中,在远古时代,有个叫松泉的老翁,他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最喜欢吃的便是用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糕点。
他精心熬煮糯米,混合红糖和香草,搅拌成均匀的面团,再放入开水中蒸熟,待糕点冷却后便可食用。
因为他的松糕做得特别好吃,整个村子的人都感到很羡慕。
传说有了一百年,渐渐地人们不再知道这个美味的松糕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样一种美味的食品。
但是有一天,老翁去世了,传说中的松糕也从此消失了。
渐渐地,人们渐渐忘了这个传说,后来便也没有人去追寻了。
李文华听了这个传说后,心中有了一丝希望。
他希望能重现那个传说中的松糕,并且用这个糕点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在田间研究这个传说中的松糕的制作方法,无论是在寒风中埋头苦干,还是在酷热的夏天煤炉旁敲研着各种糕点的新制法。
经过数次尝试,他终于成功了。
他用自己的糯米和红糖,熬制出了传说中的香甜松糕。
这个松糕既软糯又甜香,味道极其美味。
李文华并没有吝啬,他将自己制作的松糕带到了村子的人们面前,那一阵甜香的味道立刻引来了村子里的人们。
他们一口接一口地吃着,满足地表扬着这个美味无比的松糕。
在这一年的年味里,每个家庭都迎来了块松糕,伴随着甜甜的回味。
李文华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村里最有名的糕点师傅。
温州的风俗
温州的风俗有:
1、正月灯:农历正月,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度春节。
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的活动最热闹,各式民俗灯艺纷呈辉映,可谓“万家灯火不夜天”。
2、二月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温州人习惯叫鸢。
农历二月,风和日丽,正是孩子们野外放风筝的好时光。
3、四月四做做戏:农家最闲是四月。
所以在这个时节,剧团都纷纷下乡演出。
孩子们也最喜欢跟随大人去看戏,凑热闹。
4、五月五过重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温州人俗称“重五”。
民间过重五节,不仅要吃粽子、吃鸡蛋、插菖蒲,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
温州中秋节习俗
温州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温州也有自己的中秋节习俗。
具体来说,温州中秋节的习俗主要包括赏月、赏菊、嫦娥奔月等活动。
以下是一些温州地区的中秋节习俗介绍:
1. 赏月:中秋节当晚,家人会一同赏月。
在温州,人们会在园林、客厅、庭院等地方设立月亮形状的灯笼,点亮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瓜子、柚子等食品,一边赏月一边欢聚。
2. 赏菊:中秋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温州人会去花坛、公园等地方欣赏花展,并品尝菊花酒。
3. 嫦娥奔月:温州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也包括嫦娥奔月的故事表演。
人们会穿上传统汉服,扮演嫦娥、吴刚等角色,表演嫦娥奔月的传说,通过歌舞、戏曲等方式来表达对中秋节的祝福和祭奠。
4. 剪纸:温州中秋节还有剪纸的习俗,人们会用剪纸的方式制作各种中秋主题的纸质装饰品,如月亮、孔雀等,用以装点家庭和庆祝节日。
5. 烧香祭祀: 中秋节这一天,温州人也会烧香祭祀祖先。
他们
先点燃蜡烛和香炉,随后烧上纸钱、食品和饮料,以供奉祖先,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以上是一些温州中秋节的习俗,这些习俗既融入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又展现了温州地区的特色。
温州的民风民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猪油糕
这其实是一个糯米团,把它摊成薄薄的, 放在猪油里煎到外皮稍脆时就可以吃了, 吃时撒上些白糖,然后用粽子叶包着,猪 油糕简单而古朴,为一代代的温州人所喜 爱,它并没有象温州的其它小吃那样有那 种特别通俗的“招牌”店,而是分散在各 个简单而古朴的小巷里。
白蛇烧饼
又名葱油熏酥烧饼。传说此饼的创制者是一 位喜穿白衣的女子,因而称此饼为白蛇烧饼。白 蛇烧饼以每50公斤面粉用8.5公斤猪油揉成酥 面;馅心也很讲究,将猪肥膘肉切成条,加盐腌 渍3天,切丁;甜酱瓜切丁;虾米浸酒后切末, 加芝麻油拌匀。将面粉和水加熟猪油,揿成圆形 皮子,裹入咸肉、甜酱瓜、虾米、葱等,包成饼 生坯,取饴糖水刷在饼面上,撒上芝麻。待烧饼 炉升温至约200℃时,将烧饼生坯贴在炉壁上, 烘至饼呈淡黄色时,封住炉口,再焖烘约5分钟 出炉。出炉的饼色呈淡黄色,入口酥化,酥松味 香。
(三月初三至初十拦街福)
温州此俗,起于何时,尚无实考,据清 乾隆《永嘉县志》载:“二月朔,通衢 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 之,至三月望日止。”可见,此俗在清 初已盛行。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 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 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现在的拦 街福都在温州城内的锦江路一带进行了, 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女人街]
温州市区内有一条渐趋繁荣的“女人 街”—纱帽河商业街。街上许多店摊 的老板是女人,亦做女人的生意,诸 如美容、美发、化妆品、干鲜花、结 婚礼服等。店号也取伊人、风姿、晨 虹、爱丽之类,在这条街上转悠的也 多半是女人。女老板熟谙经营业务, 在销售时常谈美说装扮,免费提供咨 询服务,招来女顾客。
[二月二芥莱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 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 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 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 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最新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
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春联: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
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
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十、穿新衣: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小学三年级作文妈祖节的传说与庆祝活动
妈祖节的传说与庆祝活动每年七月二十三日,是中国浙江温州一带的传统节日——妈祖节。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纷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目的是向妈祖表达崇敬之情并祈福。
据传说,妈祖是一个出生于南宋时期的女子,她名叫林默娘,是闽南地区人。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善良的品质。
她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难,保佑他们平安出海和丰收。
后来,她成为了一位仙女,化名妈祖,成为渔民们心中的守护神。
妈祖节的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游祖祭祖大典。
当天早上,人们会身着盛装前往妈祖庙,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捧鲜花和祭品,虔诚地向妈祖祈祷。
之后,游祖队会踏上一艘精美的妈祖船,载着妈祖神像在海上巡游。
人们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舞动着彩带,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共同欢庆妈祖的圣诞。
妈祖船在海上游行的故事充满着趣味。
传说,妈祖船上有一种神奇能力的鱼,只要人们需要,它们就会主动被捕捉上船,当成祭祀的神物。
有一年,一位小男孩跟随游祖队上了妈祖船,他非常喜欢那些鱼,特别想要一条带回家。
他紧紧盯着其中一条鱼,却一不小心把它吓飞。
小男孩急忙跑向船头,决定去追那只鱼。
意外的是,他跑到船头的时候,却发现那条鱼停在了船尾。
小男孩追了又追,那条鱼却总是停在他最远的地方。
最后,在鱼儿消失的地方,小男孩发现了一颗精美的珍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
妈祖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故事、庆祝活动、祈福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妈祖的勇敢善良和渔民们对她的崇敬,构成了妈祖节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向妈祖祈福,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平安幸福的未来。
妈祖节的传说与庆祝活动令人陶醉,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庆典形式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团结。
无论是故事中的小男孩还是参与游祖的人们,他们都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未来的妈祖节里,我期待能够亲眼见证这一盛大节日的庆祝活动,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
1、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
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
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
水村人。
生而聪颖,幼悟玄机。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
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椒江区”有哪些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
”椒江区”有哪些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椒江区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辖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这些节日和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椒江区的历史文化,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椒江区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科普: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椒江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椒江区的人们会纪念和祭拜已经逝去的亲人。
他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清理和扫墓,并在墓前献上鲜花和食品。
此外,人们还会参加各种传统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神等。
清明节也是椒江区人民欣赏春景和享受休闲的好时机。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在椒江区,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包粽子的活动。
龙舟比赛是椒江区最具观赏性的传统体育赛事之一,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参赛队伍。
此外,包粽子也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椒江区的居民会用粽叶包裹糯米、肉类和豆沙等食材,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粽子。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在椒江区,人们会举行赏月和吃月饼的活动。
家人会一起聚餐,观赏明亮的月亮,并分享月饼。
此外,中秋节也是椒江区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的好时机,居民们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舞龙舞狮、民间歌舞等。
四、年俗活动除了传统节日,椒江区还有许多年俗活动。
例如,春节期间,椒江区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元宵节也是一年中值得期待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五、户外民俗活动椒江区还有多种户外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
这些活动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勇敢和技艺。
椒江区的居民会展开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
总结起来,椒江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从清明节、端午节到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此外,年俗活动和户外民俗活动也为椒江区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即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 腊月初开始,民家就已为过年作准备;下 旬至除夕,更有各种民俗活动。 捣年糕 自十二月半起,民间开始捣制米糕、含糖 的称“糖糕”。不含精称“水晶糕”昔时 良灿米制成、糖糕制成各种形状有印有状 元图像,也有制成元宝状、大型塘糕元宝, 重数斤,上插银花摆设于中堂。有些人家 制糕、桶糕、炊糕诸种米制食品。
晒酱油肉和鳗鲞
•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 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 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 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 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 用,别有风味。过去, 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 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 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 挂着酱油肉、酱油鸭、 酱油鸡。
• 购年货 每至腊月,家家户户忙于添响各种食品、 衣服、用具。至年边更大量购置鱼肉鸡及 糖果、贫苦人家不惜典当衣物置食品过年。 解放后,每至年边,商业部门举办商品展 销,让利于居民。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
九月初九重阳节,为登高节日。男男女女 登上山巅,饱览秋色、各家还制作登糕馈 赠外与儿童。登糕谐“登高”,也称作 ‘重阳糕”,意含步步高升。糕为米制, 由大小不一圆形糕垒塔状,上插米塑戏曲 人物和金旗银花,为儿童所喜爱。
冬至吃汤圆
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 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 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 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 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 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 说法。
二月二芥菜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 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则说,“取芥 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 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清明祭祖
公历4月4日或6日
做清明饼 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做粉,馅以猪肉、笋丝 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有的人家,还向田塍 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先炊熟,晒干, 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面粉,制饼,俗叫“蒿饼”。在泰 顺,先一日以鼠曲叶(俗曰绵菜)或蓬蒿和米粉馅糖为馒头, 谓之“蒸糍”。清明日这天不举火,以冷食为果腹之物,这即 古代为纪念介子推自焚绵山以采取寒食之遗意。
温州风俗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开门炮:初一清晨,家家户户放双声爆仗和百子炮,预 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食年糕:早餐多食年糕。“糕”与“高”谐音,谓“一 年高一年”。 拜年: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 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 “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贺辞。拜年活动一直延 续到正月半、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 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团拜,以减少百拜繁冗。
送元宝:
• 农村有“送元宝”者,在春节期间,两人搭档, 手持铜钱串和万年青树枝,挨门念《送元宝》谣。 一人念祝福辞,一人应“好”。如“元宝进道 坛——好!”“金银满上间——好!”温州有谚 “正月初一送元宝,讲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长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称为“燎 火盘”。孩儿跳火堆和燃放烟花取乐。善男信女 联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 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 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 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 密切的关系。
七夕(农历7月初七)
•
七月初七为乞巧书、各家用米粉制成舌状糖糕, 称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 “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搭桥,帮 助织女星渡过银河。 • 旧时传说,人们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 绵绵情话。
中秋赏月(农历八月十五)
•
亲友间互送有空心月饼与直径 逾尺大月饼。 这天,在外地亲人尽可能回家,团聚欢宴。宴席 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鸭等菜。夜晚,各 家备月饼瓜果,在中庭赏月至深夜。中秋之夜,, 人们带上吃的水果、月饼、饮料等食物,划船到 永中河泥荡公园的河中央去赏月,据传说,可以 看到一张金交椅在水中出现。
贴对联
送灶神
• 腊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 也称“小年夜”、送灶神时,在灶头放水 果、糕点与麦芽糖,请灶神“上天言好事, 落地保平安”、麦芽糖是必备供品,说灶 神嘴被粘住,不会说人家坏话。祭后糖果 分给儿童、此俗已废。
分岁· 守岁· 压岁
• 农历岁末,俗称‘“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 迢也回乡与家人团聚。晚祀祖,摆分岁酒,即年 夜饭、菜肴主富,有芋头、鱼(都含“年年有余” 意)、年糕;十冷盆盛于红高脚碗内,表示“十 全十美”、这夜居民住舍各处遍点红烛、油灯称 作“岁灯”、家长给幼辈分压钱(也叫压祟钱), 置于枕下。纳福避邪、晚间全家大小围坐灯前, 谈笑嘻戏以“守岁”。至午放“关门炮”。 70年代后期电视机普及各户,守岁改为观赏电视 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温州称“重五节”。 裹粽 端午家家裹粽。种类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莲子火腿棕、淮百 粽和蚕豆粽等。农村人以早稻秆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称作 “灰汤粽”、端午前一两天,出嫁女儿必送粽给娘家。娘家回 赠纸扇、香囊等物。 划龙舟 温州东部平原,河道交错,几乎各村都置龙舟。南宋叶适诗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划龙舟从五月初一开 始、至初十前后结束。 赛龙舟时,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岸上 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壮观。解放前,常发生两舟斗殴与观众拥 挤坍桥落水事件。民国23年(1934)和建国前夕,永嘉藤桥、 梧诞因龙舟相撞引起斗殴,溺死41人、自南来至民因,历代政 府都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
• 70年代末,温州划龙舟复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导,消除 迷信色彩。加强安全措施,遂成为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扮台阁 台阁有水陆两种。 水上台阁为彩舟、舟长而阔,上装楼台,周插彩旗、台 上有男女装扮戏曲人物,形象生动、舟前后置秋千架, 有幼童饰龙大,上下翻荡。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 台阁在乐声中缓行,见岸上挂出红绸时,乃进退各三次 已而收红。市区几座庙宇均备有台阁,以蝉街方仁殿最 有名。 陆台阁以木板为台,亦坐一组戏曲人物,由多人肩扛 (后改在板车上搭台)游行,此项活动在元宵或拦街福 肘举行。
正月做戏
元宵
•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也称上元节、灯节。从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 止,城乡开展舞龙灯活动。十四至十六是“正灯” 日子为舞龙灯活动高潮、常见龙灯有布龙、纱龙、 凳板龙和首饰龙。龙灯队穿街走巷,至大户人家 庭院舞龙、“参龙”。 “参龙”时,灯师在鼓乐声中唱龙灯歌,为该产 主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套式,灯师针对户主姓 名,身份,即兴添加歌词、各地还有调马灯、舞 鱼灯、摹狮子,踏高跷、扮柳翠等项文娱活动。 洞头渔民是日还放“孔明灯”、灯系油光纸做, 中纳浸油火*头纸,点燃后,气体膨胀,红灯冉冉 升起,飘向海空,场景十分壮观。
• 避邪驱疫 端午,大户人家中堂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菖 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丝线,称“长命缕”。 • 挂艾叶菖蒲 饮雄黄酒 佩香囊。 •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 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 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 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插柳和踏青 这天家家门上插上柳枝,儿童头上也戴着缀有花 朵的柳枝圈儿,祖先墓上也要插柳枝。妇女则采柳叶 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东瓯见闻录》中 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 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 扫墓 在温州一带祭奠先人坟墓时,坟头栽木,用红绿纸剪成 钱形,编成长串,约一尺五六寸,叫做“挂柳钱”。祭毕, 要向坟外空地上掘点泥来,加于坟上,叫做“加土”。同时, 还要分清明饼给山上墓边的牧童。祭余物品,要带会去,宴 享亲族,叫做“享馂”。扫墓归来,还要折几支松树和映山 红花带回家去作为吉祥之兆。前者表示长寿,后者表示子孙 满堂。这天,还要祭拜祖宗。
新年酒:
• 春节间,各家摆“新年酒”宴请亲友。新年酒 无一定规格,时间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间。瑞 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摆酒。 开笔:初一,读书人裁一红纸,上写祝贺新年 诗句,或写“新春开笔,大吉大利”字样,叫 做“开笔”。 开市:春节间一般商店都不开业,居民所需食 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购置。初三四后,各 店陆续开市。开市时张红挂彩,鸣放鞭炮。近 几十年来,许多商店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营 业,或同行业轮流开门应市。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 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 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 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 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 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 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 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 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 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 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