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及应用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神经网络 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 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神经网络实验报告引言: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它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实现模式识别、分类和预测等任务。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效果。

一、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1.1 神经元模型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通过激活函数进行处理后输出。

我们采用的是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它能够将输入信号映射到0到1之间的值。

1.2 神经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的数据,隐藏层用于处理和提取特征,输出层给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隐藏层的数量和每层神经元的数量是根据具体问题而定的。

1.3 反向传播算法反向传播算法是神经网络中最常用的训练算法,它通过计算误差和调整权重来不断优化网络的预测能力。

具体而言,它首先进行前向传播计算得到预测结果,然后计算误差,并通过链式法则将误差反向传播到每个神经元,最后根据误差调整权重。

二、实验设计2.1 数据集选择本次实验选择了一个手写数字识别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手写数字图片和对应的标签。

这个数据集是一个经典的机器学习数据集,可以用来评估神经网络的分类能力。

2.2 神经网络参数设置为了探究神经网络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参数组合进行实验。

主要包括隐藏层数量、每层神经元数量、学习率和训练轮数等。

2.3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将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归一化和标签编码等。

然后,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于训练和评估网络的性能。

接下来,根据不同的参数组合构建神经网络,并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

最后,通过测试集评估网络的分类准确率和损失函数值。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参数优化我们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的实验进行比较,找到了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上表现最好的参数组合。

具体而言,我们发现增加隐藏层数量和神经元数量可以提高网络的分类准确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训练时间。

实验四、RBF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四、RBF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四、RBF神经网络一、实验目的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并验证RBF神经网络的曲线拟合及模式分类能力。

二、实验内容1)用Matlab实现RBF神经网络,并对给定的曲线样本集实现拟合;2)通过改变实验参数,观察和分析影响RBF神经网络的结果与收敛速度的因素;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RBF网络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可以处理系统内的难以解析的规律性,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并有很快的学习收敛速度,已成功应用于非线性函数逼近、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分类、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系统建模、控制和故障诊断等。

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RBF网络学习收敛得比较快。

当网络的一个或多个可调参数(权值或阈值)对任何一个输出都有影响时,这样的网络称为全局逼近网络。

由于对于每次输入,网络上的每一个权值都要调整,从而导致全局逼近网络的学习速度很慢。

BP网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对于输入空间的某个局部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连接权值影响输出,则该网络称为局部逼近网络。

常见的局部逼近网络有RBF网络、小脑模型(CMAC)网络、B样条网络等。

径向基函数解决插值问题完全内插法要求插值函数经过每个样本点,即。

样本点总共有P个。

RBF的方法是要选择P个基函数,每个基函数对应一个训练数据,各基函数形式为,由于距离是径向同性的,因此称为径向基函数。

||X-Xp||表示差向量的模,或者叫2范数。

基于为径向基函数的插值函数为:输入X是个m维的向量,样本容量为P,P>m。

可以看到输入数据点Xp是径向基函数φp的中心。

隐藏层的作用是把向量从低维m映射到高维P,低维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高维就线性可分了。

将插值条件代入:写成向量的形式为,显然Φ是个规模这P对称矩阵,且与X的维度无关,当Φ可逆时,有。

对于一大类函数,当输入的X各不相同时,Φ就是可逆的。

下面的几个函数就属于这“一大类”函数:1)Gauss(高斯)函数2)Reflected Sigmoidal(反常S型)函数3)Inverse multiquadrics(拟多二次)函数σ称为径向基函数的扩展常数,它反应了函数图像的宽度,σ越小,宽度越窄,函数越具有选择性。

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报告一、引言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和通信的计算模型。

神经网络的原理是基于人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通过模拟大量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传递信息,实现了模式识别、分类、回归等任务。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我们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和实验结果。

二、神经网络的原理神经网络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每个神经元都有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神经元的输入通过加权和的方式传递给激活函数,激活函数决定了神经元的输出。

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来学习和适应不同的任务和数据,实现模式识别和分类等功能。

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个阶段。

前向传播是指输入数据通过神经网络,逐层计算输出结果的过程。

反向传播是指根据网络输出和实际标签之间的误差,以梯度下降的方式调整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从而不断改进网络的预测性能。

三、神经网络的应用神经网络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

以下列举了神经网络在各领域的应用:1.计算机视觉:–图像分类:神经网络可以学习识别图像中的不同物体,广泛应用于图像分类任务。

–目标检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边界框和置信度信息,实现对图像中特定目标的检测和定位。

–图像生成:神经网络可以生成具有逼真性的图像,如GAN (生成对抗网络)。

2.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类: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输入文本的特征,将其分类到不同的类别。

–机器翻译:神经网络可以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文本。

–文本生成:神经网络可以生成与给定输入文本相似的新文本。

3.模式识别:–人脸识别:神经网络可以学习并识别人脸的特征,用于人脸识别和认证。

–声音识别:神经网络可以学习并识别不同声音的特征,用于语音识别和指令识别。

四、实验操作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一个包含两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用于手写数字的分类任务。

首先,我们将每个手写数字的图像转化为一维的向量作为输入。

神经网络研究及其应用

神经网络研究及其应用

神经网络研究及其应用神经网络是一种仿生学的计算模型,它能够对输入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操作,并且能够学习和适应新的数据集。

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神经网络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且简单介绍神经网络的原理。

一、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是受到人类神经系统的启发。

神经网络包含了若干层神经元和连接这些神经元的权重。

在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加权运算,然后将得到的结果传递给下一层神经元,直到输出层产生输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网络会不断地对输入数据进行调整,直到得到期望输出结果。

二、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深度学习领域,卷积神经网络(CNN)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任务和人脸识别任务。

CNN通过卷积操作可以提取输入图片的特征,然后通过全连接神经元层来实现图片的分类。

例如,对于人脸识别任务,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提取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特征,比如眼睛、鼻子、嘴巴等区域,然后通过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就可以完成识别任务。

通过不断地输入新数据进行训练,神经网络可以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率。

三、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神经网络被广泛用于机器翻译、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任务。

机器翻译是神经网络最初的应用之一。

现在,Seq2Seq模型被广泛使用来实现翻译,它主要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

编码器将输入翻译语句编码为一个向量,并且将这个向量传递给解码器用于翻译。

解码器不断地生成目标语言中的新单词,直到生成完成翻译任务。

情感分析是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另一种重要应用。

通过使用递归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可以预测某个句子中的情感极性(如正面、负面)。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产品评论、社交媒体分析、客户服务等场景。

四、神经网络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推荐系统是一种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的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人工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人工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工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和分类任务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设置包括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数据预处理、训练网络以及评估网
络性能等步骤。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经典的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作为实验对象。


数据集包含了大量手写数字的灰度图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构建人工
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对这些数字的自动识别。

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了对输入特征的标准化处理、数据集的划分以
及对标签的独热编码等操作。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更好
地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接着,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输入层、隐
藏层和输出层。

通过选择合适的激活函数、损失函数以及优化算法,
我们逐步训练网络,并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在训练集上达到
较高的准确率。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对网络性能进行了评估。

通过在测试集上
进行预测,计算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score等指标,来全面评估人工神经网络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上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
中表现出色,准确率高达95%以上,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这进一步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任务中的强大潜力,展
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和训练,成功实现了对手写数字的自动识别,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挖掘之神经网络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之神经网络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之神经网络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规律。

神经网络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种强大工具,具有处理复杂数据和模式识别的能力,因此对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算法,以及如何运用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分类和预测。

三、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 Python 编程语言和 TensorFlow 深度学习框架。

实验所使用的数据集是来自 UCI 机器学习库的鸢尾花数据集(Iris Dataset),该数据集包含了 150 个鸢尾花样本,每个样本具有四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以及对应的类别标签(分别为山鸢尾、变色鸢尾和维吉尼亚鸢尾)。

四、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和数据归一化。

数据清洗主要是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和异常值,特征工程则是对原始特征进行提取和转换,以提高模型的性能,数据归一化则是将数据的取值范围缩放到一个较小的区间内,以加快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2、模型构建接下来,我们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多层感知机(MLP)神经网络模型。

该模型包含一个输入层、两个隐藏层和一个输出层。

输入层的节点数量等于数据集的特征数量,隐藏层的节点数量分别为 64 和 32,输出层的节点数量等于数据集的类别数量。

模型使用 ReLU 作为激活函数,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Adam 优化器进行参数优化。

3、模型训练然后,我们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

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

训练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合适的训练轮数(epochs)和批次大小(batch size),并实时监控模型的损失和准确率。

BP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BP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BP神经网络实验报告一、引言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输入数据通过多层神经元进行加权计算并经过非线性激活函数的作用,输出结果达到预测或分类的目标。

本实验旨在探究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二、实验方法1.数据集准备本次实验选取了一个包含1000个样本的分类数据集,每个样本有12个特征。

将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精度。

2.神经网络的搭建3.参数的初始化对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进行初始化,常用的初始化方法有随机初始化和Xavier初始化。

本实验采用Xavier初始化方法。

4.前向传播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在神经网络的每一层进行加权计算和激活函数的作用,传递给下一层进行计算。

5.反向传播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通过计算损失函数对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进行调整。

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对参数进行优化,减小损失函数的值。

6.模型评估与验证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测试集,计算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score等指标进行模型评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

经过10次训练迭代后,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证明了BP神经网络在本实验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通过调整隐藏层结点个数和迭代次数进行模型性能优化实验,可以发现隐藏层结点个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较大。

随着隐藏层结点个数的增加,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拟合效果逐渐提升,但过多的结点数会导致模型的复杂度过高,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

因此,选择合适的隐藏层结点个数是模型性能优化的关键。

此外,迭代次数对模型性能也有影响。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拟合效果逐渐提高,但过多的迭代次数也会导致模型过度拟合。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迭代次数,使模型在训练集上有好的拟合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拟合。

四、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搭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分类数据集进行预测和分类。

实训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实训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训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网络的原理和结构。

2. 掌握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方法。

3. 分析不同神经网络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差异。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BP神经网络(1)实验目的:掌握BP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上应用。

(2)实验内容:- 使用Python编程实现BP神经网络。

- 使用MNIST数据集进行手写数字识别。

- 分析不同学习率、隐层神经元个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实验结果:- 在MNIST数据集上,网络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

- 通过调整学习率和隐层神经元个数,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

2. 实验二:卷积神经网络(CNN)(1)实验目的:掌握CNN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在图像分类任务上应用。

(2)实验内容:- 使用Python编程实现CNN。

- 使用CIFAR-10数据集进行图像分类。

- 分析不同卷积核大小、池化层大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实验结果:- 在CIFAR-10数据集上,网络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

- 通过调整卷积核大小和池化层大小,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

3. 实验三:循环神经网络(RNN)(1)实验目的:掌握RNN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在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上应用。

(2)实验内容:- 使用Python编程实现RNN。

- 使用Stock数据集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分析不同隐层神经元个数、学习率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实验结果:- 在Stock数据集上,网络在训练集上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

- 通过调整隐层神经元个数和学习率,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

四、实验分析1. 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相结合的神经网络,适用于回归和分类问题。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电气工程学院神经网络实验报告院系: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二基于BP网络的多层感知器一实验目的:1.理解基于BP网络的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调节算法参数的了解参数的变化对BP多层感知器训练的影响3.了解BP多层感知器的局限性二实验内容:1.根据实验内容推导出输出的计算公式以及误差的计算公式2.使用Matlab编程实现BP多层感知器3.调节学习率η及隐结点的个数,观察对于不同的学习率、不同的隐结点个数时算法的收敛速度4.改用批处理的方法实验权值的收敛,并加入动量项来观察批处理以及改进的的算法对结果和收敛速度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以及过程的推导1. 基本BP 算法的多层感知器模型下面所示是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BP多层感知器的模型,它含有一个隐层。

输出O输出层X0 X下面对误差和权值的调整过程进行推导对于单样本的输入X i则隐层的输出:y i=f1(net j);net j=(x i*v i)输出层的输出:O=f2(net);net=(w i*y i)变换函数:1f1=xe-1+f2=x;当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等时,存在输出误差E1(d-o)2;E=2计算各层的误差:把误差分配到各层以调整各层的权值,所以,各层权值的调整量等于误差E对各权值的负偏导与学习率的乘积,计算得到对权值W 和权值V 的调整量如下: 将上面的式子展开到隐层得: E=21(d-o)2=21[d- f 2(net)]=21[d-f 2( iji i iy w ∑==1)]将上式展开到输入层得: E=21(d-o)2=21[d- f 2(net)]=21[d-f 2( ij i i i w∑==1f 1(i ji i i x v ∑==1))]调整权值的原则是使误差不断地减小,因此应使权值的调整量与误差的梯度下降成正比,即Δw j =-jW E ∂ηΔv j =-jVE∂η计算得到对各权值的调整为:Δw j =η*(d(1,p)-o(1,p))*y(1,i)Δv j = *(d(1,p)-o(1,p))*w(1,i)*y(1,i)*(1-y(1,i))*x(1,p)其中P 为第P 个样本:四 实验步骤Step 1 初始化对权值矩阵W 、V 赋随机数,将样本模式计数器p 和训练次数计数器q 置于1,误差E 置0,学习率η设为0~1 内的小数,网络训练后的精度Emin 设为一个正的小数;Step 2 输入训练样本对,计算各层输出用当前样本X p 、d p 对向量数组X 、d 赋值,用下式计算Y 和O 中各分量 y i =f 1(net j );net j=(x i*v i)O=f2(net j);net=(w i*y i)Step 3 计算网络输出误差设共有P 对训练样本,网络对于不同的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2Step 4 计算各层误差信号:各层的误差信号为误差E对各层权值的偏导Step 5 调整各层权值Δw=η*(d(1,p)-o(1,p))*y(1,i)Δv=*(d(1,p)-o(1,p))*w(1,i)*y(1,i)*(1-y(1,i))*x(1,p)Step 6 检查是否对所有样本完成一次轮训若p<P,计算器p=p+1,q=q+1,返回Step 2, 否则转到Step 7Step 7 检查网络总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当用E RME作为网络的总误差时,若满足E RME<E min,训练结束,否则E 置0,p 置1,返回Step 2。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识别系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本系统的学习开发,对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人工智能和网络神经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构建BP网络实例,熟悉前馈网络的原理及结构。

二、实验原理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简称BP网络)是对非线形可微分函数进行权值训练的多层前向网络。

BP网络可以看作是对多层感知器网络的扩展,即信息的正向传播及误差数据的反向传递。

BP网络主要可以应用于模式分类、函数逼近以及数据压缩等等。

这里使用了一种较为简单的BP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一个实例:数字0到9的识别。

反向传播(BP)算法是一种计算单个权值变化引起网络性能变化值的较为简单的方法。

BP算法过程从输出节点开始,反向地向第一隐含层(即最接近输入层的隐含层)传播由总误差引起的权值修正。

BP网络不仅含有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而且含有一层或多层隐(层)节点。

输入信号先向前传递到隐节点,经过作用后,再把隐节点的输出信息传递到输出节点,最后给出输出结果。

网络拓扑结构三、实验条件1.执行环境在装有Visual C++ 6.0运行库的Windows XP系统上运行。

2.编译环境Microsoft Visual C++ 6.0 。

3.运行方式该程序的可执行文件名为:LwNumRec.exe双击运行进入操作界面:然后进入具体的操作:(1)训练网格首先,打开图像(256色):其次输入归一化宽度与高度:再次对Bp网络参数进行设置:最后进行训练,并输出训练结果:(2)进行识别首先,打开图像(256色);其次输入归一化宽度与高度;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点击“一次性处理”(相当于手动逐步执行步骤1~8);处理后结果:最后,点击“识”或者使用菜单找到相应项来进行识别。

识别的结果为:1.通过BP网络各项参数的不同设置,观察BP算法的学习效果。

2.观察比较BP网络拓扑结构及其它各项参数变化对于训练结果的影响。

实验四、RBF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四、RBF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RBF网络学习收敛得比较快。当网络的一个或多个可调参数(权值或阈值)对任何一个输出都有影响时,这样的网络称为全局逼近网络。由于对于每次输入,网络上的每一个权值都要调整,从而导致全局逼近网络的学习速度很慢。BP网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对于输入空间的某个局部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连接权值影响输出,则该网络称为局部逼近网络。常见的局部逼近网络有RBF网络、小脑模型(CMAC)网络、B样条网络等。
广义RBF网络
Cover定理指出:将复杂的模式分类问题非线性地映射到高维空间将比投影到低维空间更可能线性可分。
广义RBF网络:从输入层到隐藏层相当于是把低维空间的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输入层细胞个数为样本的维度,所以隐藏层细胞个数一定要比输入层细胞个数多。从隐藏层到输出层是对高维空间的数据进行线性分类的过程,可以采用单层感知器常用的那些学习规则,参见神经网络基础和感知器。
寻找逼近函数F(x)通过最小化下面的目标函数来实现:
加式的第一项好理解,这是均方误差,寻找最优的逼近函数,自然要使均方误差最小。第二项是用来控制逼近函数光滑程度的,称为正则化项,λ是正则化参数,D是一个线性微分算子,代表了对F(x)的先验知识。曲率过大(光滑度过低)的F(x)通常具有较大的||DF||值,因此将受到较大的惩罚。
3)Inverse multiquadrics(拟多二次)函数
σ称为径向基函数的扩展常数,它反应了函数图像的宽度,σ越小,宽度越窄,函数越具有选择性。
完全内插存在一些问题:
1)插值曲面必须经过所有样本点,当样本中包含噪声时,神经网络将拟合出一个错误的曲面,从而使泛化能力下降。K,K<P,从样本中选取K个(假设不包含噪声)作为Φ函数的中心。
隐藏层的作用是把向量从低维m映射到高维P,低维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高维就线性可分了。

神经网络_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基本结构;2. 学会使用Python实现神经网络模型;3. 利用神经网络对手写字符进行识别。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背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写字符识别领域,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神经网络模型,对手写字符进行识别。

2. 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的计算模型,由多个神经元组成。

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前一个神经元的输入,通过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给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大量样本,能够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

3.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Python编程语言,使用TensorFlow框架实现神经网络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预处理:从公开数据集中获取手写字符数据,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2)构建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用于接收输入数据,隐藏层用于提取特征,输出层用于输出分类结果。

(3)训练神经网络:使用训练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调整网络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识别手写字符。

(4)测试神经网络:使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测试,评估模型的识别效果。

三、实验步骤与过程1. 数据预处理(1)从公开数据集中获取手写字符数据,如MNIST数据集;(2)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像素值缩放到[0, 1]区间;(3)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约为8:2。

2. 构建神经网络模型(1)输入层:输入层节点数与数据维度相同,本实验中为28×28=784;(2)隐藏层:设计一个隐藏层,节点数为128;(3)输出层:输出层节点数为10,对应10个类别。

3. 训练神经网络(1)定义损失函数:均方误差(MSE);(2)选择优化算法:随机梯度下降(SGD);(3)设置学习率:0.001;(4)训练次数:10000;(5)在训练过程中,每100次迭代输出一次训练损失和准确率。

实训神经网络实验报告总结

实训神经网络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神经网络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掌握神经网络训练和推理的基本方法;3.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神经网络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验内容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神经元结构、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的计算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样本数据,实现对未知数据的分类、回归等任务。

2.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我们学习了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负责接收原始数据,隐含层负责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抽象,输出层负责输出最终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尝试设计了不同层级的神经网络结构,并对比分析了其性能。

3. 神经网络训练方法神经网络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反向传播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反向传播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对比了不同学习率、批量大小等参数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4. 神经网络推理方法神经网络推理方法主要包括前向传播和后向传播。

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将输入数据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得到输出结果;在后向传播过程中,根据输出结果和实际标签,计算损失函数,并更新网络参数。

在实验中,我们实现了神经网络推理过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激活函数对推理结果的影响。

5. 实验案例分析为了加深对神经网络的理解,我们选择了MNIST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进行实验。

通过设计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最终实现了对手写数字的识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神经网络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层级的神经网络结构,包括单层神经网络、多层神经网络等。

结果表明,多层神经网络在性能上优于单层神经网络,尤其是在复杂任务中,多层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表现。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神经网络实验报告引言: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计算模型,它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一种智能化的计算方法。

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方法。

实验一: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 神经元模型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它接收输入信号并通过激活函数将结果传递给下一层神经元。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ReLU函数等。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

2. 前向传播前向传播是神经网络中的一种计算方式,它从输入层开始,逐层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输出,直到输出层得到最终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手动计算前向传播的过程,了解了神经网络中权重和偏置的作用。

3. 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是神经网络中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计算网络输出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并根据误差调整权重和偏置,使网络的输出逼近实际值。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训练了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手写数字的识别。

实验二: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1. 梯度下降法梯度下降法是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通过计算误差对权重和偏置的偏导数,不断调整参数,使误差逐渐减小。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梯度下降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观察了不同学习率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2. 正则化正则化是一种常用的防止过拟合的方法,通过在损失函数中加入正则化项,限制权重的大小,避免模型过于复杂。

实验中,我们通过在神经网络中引入L1和L2正则化项,观察了正则化对模型泛化能力的影响。

3. DropoutDropout是一种常用的正则化方法,通过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丢弃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减少神经元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Dropout方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与没有使用Dropout的模型进行对比。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网络的构建、训练和测试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神经网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内容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1)神经元模型: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它通过接收输入信号、计算加权求和、应用激活函数等方式输出信号。

(2)前向传播:在神经网络中,输入信号通过神经元逐层传递,每层神经元将前一层输出的信号作为输入,并计算输出。

(3)反向传播: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不断调整各层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置,以最小化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

2. 神经网络构建(1)确定网络结构: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

(2)初始化参数:随机初始化各层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置。

3. 神经网络训练(1)选择损失函数: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均方误差(MSE)和交叉熵(CE)等。

(2)选择优化算法:常用的优化算法有梯度下降、Adam、SGD等。

(3)训练过程:将训练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不断调整网络参数,使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4. 神经网络测试(1)选择测试集:从未参与训练的数据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测试集。

(2)测试过程:将测试数据输入网络,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评估网络性能。

三、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实验所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2. 神经网络构建: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网络结构,初始化参数。

3. 神经网络训练:选择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

4. 神经网络测试:将测试数据输入网络,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评估网络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损失函数曲线:观察损失函数随训练轮数的变化趋势,分析网络训练效果。

(2)测试集误差:计算测试集的预测误差,评估网络性能。

2. 结果分析(1)损失函数曲线:从损失函数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训练轮数的增加,损失函数逐渐减小,说明网络训练效果较好。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BP神经网络实验实验名称一级倒立摆实验实验仪器matlab、一级倒立摆实验台系别自动化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2014年4月8日成绩指导老师一级倒立摆实验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Simulink的使用.(2)掌握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设计步骤.(3)了解BP神经网络在实际中的应用.(4)针对简单的实际系统, 能够建立BP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实验原理:1.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是整个神经网络体系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网络结构包含输入层、隐层(可能是多层)和输出层,它的连接方式是同层之间不相连接,相邻层之间单元为全连接型。

这种网络没有反馈存在,实际运行是单向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监督式学习。

前馈型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寻找其映射是靠学习实践的,只要学习数据足够完备,就能够描述任意未知的复杂系统。

因此前馈神经网络为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图1 前馈型神经网络结构2.BP算法原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利用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算法的前馈型网络,BP学习算法实质是求取网络总误差函数的最小值问题[2]。

这种算法采用非线性规划中的最速下降方法,按误差函数的负梯度方向修改权系数,它是梯度下降法在多层前馈网络中的应用。

具体学习算法包括两大过程,其一是输入信号的正向传播过程,其二是输出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过程。

1.正向传播输入的样本从输入层经过隐层单元一层一层进行处理,通过所有的隐层之后,则传向输出层;在逐层处理的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对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产生影响。

在输出层把现行输出和期望输出进行比较,如果现行输出不等于期望输出,则进入反向传播过程。

2.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时,把误差信号按原来正向传播的通路反向传回,并对每个隐层的各个神经元的权系数进行修改,以望误差信号趋向最小。

网络各层的权值改变量,则由传播到该层的误差大小来决定。

神经网络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

神经网络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

神经网络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神经元相互连通的模型,可以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

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学习和识别输入数据的模式,并进行分类、回归、聚类等操作,因此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原理与分类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其中每个神经元将一些输入转化为输出,然后这些输出被传递到下一层神经元。

神经网络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反向传播算法进行的。

反向传播算法是从网络输出开始,计算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差异,并把这个误差逐层往回传,最终到达网络输入层,然后调整每个神经元的权重,以使误差最小化。

根据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神经网络被分为前馈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不同类型。

前馈神经网络是最简单和常用的一种神经网络,其中神经元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排列,信息只能从前往后传递。

递归神经网络具有循环的节点连接,可以处理时序信号,例如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类似于人类视觉系统中的感知层次,可以对图像和视频进行处理,特别适用于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任务。

二、应用场景神经网络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推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在计算机视觉中,神经网络可以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任务。

图像分类是指将图像分为多个类别,例如识别猫和狗的图像。

目标检测是指检测图像中的特定物体,并标记出其位置,例如检测交通标志、行人和车辆。

图像分割是指将图像分成多个区域,并标注每个区域的物体类别,例如医学影像分析中的肿瘤检测。

自然语言处理是指对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和处理,例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

语音识别是将人类语言转化为文本的过程,机器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情感分析是对文本情感进行分类,例如判断评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在推荐系统中,神经网络可以用于个性化推荐,例如电影推荐、商品推荐。

由于用户的兴趣和偏好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推荐系统需要利用用户的历史行为来不断调整推荐结果,提高用户满意度和转化率。

哈工大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哈工大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神经元模型、激活函数、网络结构等。

2. 掌握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算法。

3. 学习使用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分类和回归任务。

4. 提高编程能力,运用Python语言实现神经网络算法。

二、实验内容1. 神经网络基础知识(1)神经元模型:介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2)激活函数:介绍常见的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Tanh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3)网络结构:介绍全连接神经网络(FC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2. 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算法(1)前向传播:介绍神经网络前向传播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输入数据、计算激活值、计算输出值等。

(2)反向传播:介绍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计算梯度、更新权重等。

3. 实验实现(1)使用Python实现神经网络算法,包括初始化参数、前向传播、反向传播、更新权重等。

(2)使用MNIST数据集进行手写数字识别实验,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

(3)使用CIFAR-10数据集进行图像分类实验,进一步验证算法的泛化能力。

三、实验步骤1. 初始化神经网络参数,包括权重和偏置。

2. 使用MNIST数据集进行训练,包括以下步骤:(1)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

(2)进行前向传播,计算输出值。

(3)计算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

(4)进行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5)更新权重和偏置。

3. 使用CIFAR-10数据集进行测试,验证算法的泛化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MNIST数据集实验结果(1)训练集准确率达到99%以上。

(2)验证集准确率达到98%以上。

2. CIFAR-10数据集实验结果(1)训练集准确率达到75%以上。

(2)验证集准确率达到70%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所实现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手写数字识别和图像分类任务。

神经网络及应用 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及应用 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及应用实验报告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班级:adf3班姓名:adsf学号:20sdf实验二、基于BP网络的多层感知器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2. 通过调节算法参数了解参数的变化对于感知器训练的影响3. 了解多层感知器局限性二:实验原理:BP的基本思想:信号的正向传播误差的反向传播–信号的正向传播: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各隐层逐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

–误差的反向传播:将输入误差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传,并将误差分摊给各层的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来作为修正各单元权值的依据。

1.基本BP算法的多层感知器模型:2.BP学习算法的推导:当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等时,存在输出误差E将上面的误差定义式展开至隐层,有进一步展开至输入层,有调整权值的原则是使误差不断地减小,因此应使权值的调整量与误差的梯度下降成正比,即η∈(0,1)表示比例系数,在训练中反应学习速率BP算法属于δ学习规则类,这类算法被称为误差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算法。

三:实验内容:Hermit多项式如下式所示:f(x)=1.1(1-x+2x^2)exp(-x^2/2)采用BP算法设计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多层感知器对该函数进行逼近。

训练样本按以下方法产生:样本数P=100,其中输入样本xi服从区间[-4,4]内的均匀分布,样本输出为F(xi)+ei ,ei为添加的噪声,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0.1的正态分布。

隐层采用Sigmoid激活函数f(x)=1/(1+1/e^x),输出层采用线性激活函数f(x)=x。

注意:输出层采用的线性激活函数,不是Sigmoid激活函数,所以迭代公式需要根据前面的推导过程重新推导。

四:实验步骤:1. 用Matlab编程,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单样本训练BP网络,设置一个停止迭代的误差Emin和最大迭代次数。

在调试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隐层节点数,学习率η,找到收敛速度快且误差小的一组参数。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

神经网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任务1、掌握产生实验数据的方法;2、掌握“时钟”的使用方法,记录程序运行时间;3、掌握评估神经网络学习效果的指标方法;4、模拟神经元模型,理解其工作原理;5、模拟感知机网络,用hebbu规则和B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用实验数据测试两种算法学习效果的差异;6、构建两层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两层ART神经网络或两层hopfield神经网络,并进行测试分析,比较不同网络的差异。

二、实验工具和方法借助软件MATLAB(R2009a)及其神经网络工具箱Neural Network Toolbox V ersion 6.0.2进行实验的仿真和测试。

三、实验过程1、实验数据的产生:假设噪声数据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

首先在变量论域产生100个随机数,并利用函数表达式分别计算其相应函数值,最后分别叠加噪声数据,得到与变量对应的100个实验数据。

(1)函数数据的产生:使用MA TLAB生成均匀随机数的函数rand(m,n),可生成在m行n列的在(0,1)之间符合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x0=rand(1,100);x=100*x0;如此可生成在变量论域(0,100)之间的100个符合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假如用来生成实验数据的函数为2sin=+,输入:y x xy1=x.^2+sin(x)即可得到所需的函数数据。

(2)噪声数据的产生由于噪声数据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使用MATLAB函数randn(m,n),可生成在m行n列的在(0,1)之间符合要求的随机数。

y2=randn(1,100)(3)生成实验数据将实验数据和噪声数据叠加:y=y1+y22、“时钟”的使用方法在编写MATLAB代码的时候,经常需要获知代码执行的实际时间,这就这程序中用到即使函数。

MATLAB里提供了cputime,tic/toc,etime三种方法。

(1)cputime方法返回MATLAB启动以来的CPU时间,可以在程序代码执行前保存当时的CPU时间,然后在程序代码执行结束后用cputime减去之前保存的数值,就可以获取程序实际运行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网络及应用实验报告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班级:adf3班姓名:adsf学号:20sdf实验二、基于BP网络的多层感知器一:实验目的:1.理解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调节算法参数了解参数的变化对于感知器训练的影响3.了解多层感知器局限性二:实验原理:BP的基本思想:信号的正向传播误差的反向传播–信号的正向传播:输入样本从输入层传入,经各隐层逐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

–误差的反向传播:将输入误差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传,并将误差分摊给各层的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来作为修正各单元权值的依据。

1.基本BP算法的多层感知器模型:2.BP学习算法的推导:当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等时,存在输出误差E将上面的误差定义式展开至隐层,有进一步展开至输入层,有调整权值的原则是使误差不断地减小,因此应使权值的调整量与误差的梯度下降成正比,即η∈(0,1)表示比例系数,在训练中反应学习速率BP算法属于δ学习规则类,这类算法被称为误差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算法。

三:实验内容:Hermit多项式如下式所示:f(x)=1.1(1-x+2x^2)exp(-x^2/2)采用BP算法设计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多层感知器对该函数进行逼近。

训练样本按以下方法产生:样本数P=100,其中输入样本xi服从区间[-4,4]内的均匀分布,样本输出为F(xi)+ei,ei为添加的噪声,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0.1的正态分布。

隐层采用Sigmoid激活函数f(x)=1/(1+1/e^x),输出层采用线性激活函数f(x)=x。

注意:输出层采用的线性激活函数,不是Sigmoid激活函数,所以迭代公式需要根据前面的推导过程重新推导。

四:实验步骤:1.用Matlab编程,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单样本训练BP网络,设置一个停止迭代的误差Emin和最大迭代次数。

在调试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隐层节点数,学习率η,找到收敛速度快且误差小的一组参数。

产生均匀分布在区间[-4,4]的测试样本,输入建立的模型得到输出,与Hermit多项式的期望输出进行比较计算总误差(运行5次,取平均值),并记录下每次迭代结束时的迭代次数。

(要求误差计算使用RME,Emin设置为0.1)2.实现解决该问题的批处理训练BP网络,调整参数如上。

产生均匀分布在区间[-4,4]的测试样本,输入建立的模型得到输出,与Hermit多项式的期望输出进行比较计算总误差(运行5次,取平均值),并记录下每次迭代结束时的迭代次数。

3.对批处理训练BP算法增加动量项ΔW(t)=ηδX+αΔW(t-1),α∈(0,1),调整参数如上,记录结果,并与没有带动量项的批处理训练BP算法的结果相比较。

4.对批处理BP算法改变参数:学习率η、迭代次数、隐层节点数,观察算法的收敛发散,以及测试误差的变化(对每个参数取几个不同参数,分别运行5次,结果取平均值)。

五:实验程序:(一):单样本训练BP网络function[epoch,s,Wki,Wij,Wb,Ez]=dyb(lr,Emin,q)%初始化;%lr学习效率;Emin为期望误差最小值;q为隐含层节点数;b=1;sum=0;Ez=[];max_epoch=30000;%max_epoch训练的最大次数;%提供训练集和目标值;x=8.*rand(1,100)-4;y=1.1.*(1-x+2.*x.^2).*exp(-x.^2/2)+0.1*rand(1,100);%初始化Wki,Wij;Wij=rand(1,q);Wki=rand(1,q);Wb=rand(1,q);for epoch=1:max_epochE=0;m=1;oi=0;ok=0;%置隐含层和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初值为零;for m=1:100%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输出;NETi=x(m)*Wij+b*Wb;for t=1:qoi(t)=1/(1+exp(-NETi(t)));end%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NETk=Wki*oi';ok=NETk;%计算误差;E=E+(y(m)-ok)^2;%调整输出层加权系数;deltak=y(m)-ok;Wki=Wki+lr*deltak*oi;%调整隐含层加权系数;deltai=oi.*(1-oi).*(deltak*Wki);Wij=Wij+lr.*deltai.*x(m);Wb=Wb+lr.*deltai;endEz(epoch)=sqrt(E/100);if Ez(epoch)<Eminbreak;endend%计算测试输出;x=linspace(-4,4,100);%给定输入:y=1.1.*(1-x+2.*x.^2).*exp(-x.^2/2)+0.1*rand(1,100);for i=1:100NETi=x(i).*Wij+b*Wb;NETk=0;for t=1:qoi(t)=1/(1+exp(-NETi(t)));NETk=NETk+Wki(t)*oi(t);endok(i)=NETk;sum=sum+(y(i)-ok(i))^2;%输出总误差;ends=sqrt(sum/100);(二):批处理训练BP网络function[epoch,s,Wki,Wij,Wb,Ez]=pcl(lr,Emin,q)%初始化;%lr学习效率;Emin为期望误差最小值;q为隐含层节点数;b=1;sum=0;Ez=[];max_epoch=30000;%max_epoch训练的最大次数;%提供训练集和目标值;x=8.*rand(1,100)-4;y=1.1.*(1-x+2.*x.^2).*exp(-x.^2/2)+0.1*rand(1,100);%初始化Wki,Wij;Wij=rand(1,q);Wki=rand(1,q);Wb=rand(1,q);for epoch=1:max_epochE=0;m=1;cWki=0;cWij=0;cWb=0;%置隐含层和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初值为零;for m=1:100%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输出;NETi=x(m)*Wij+b*Wb;for t=1:qoi(t)=1/(1+exp(-NETi(t)));end%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NETk=Wki*oi';ok=NETk;%计算误差;E=E+(y(m)-ok)^2;%累加输出层加权系数;deltak=y(m)-ok;Wki=Wki+lr*deltak*oi;cWki=cWki+deltak*oi;%累加隐含层加权系数;deltai=oi.*(1-oi).*(deltak*Wki);Wij=Wij+lr.*deltai.*x(m);Wb=Wb+lr.*deltai;cWij=cWij+deltai.*x(m);cWb=cWb+deltai;end%调整输出层加权系数;Wki=Wki+lr/100*cWki;%调整隐含层加权系数;Wij=Wij+lr/100.*cWij;Wb=Wb+lr/100.*cWb;%判断误差;Ez(epoch)=sqrt(E/100);if Ez(epoch)<Eminbreak;endend%计算测试输出;x=linspace(-4,4,100);%给定输入:y=1.1.*(1-x+2.*x.^2).*exp(-x.^2/2)+0.1*rand(1,100); for i=1:100NETi=x(i).*Wij+b*Wb;NETk=0;for t=1:qoi(t)=1/(1+exp(-NETi(t)));NETk=NETk+Wki(t)*oi(t);endok(i)=NETk;sum=sum+(y(i)-ok(i))^2;%输出总误差;ends=sqrt(sum/100);(三):增加动量项的批处理训练BP网络function[epoch,s,Wki,Wij,Wb,Ez]=dlpcl(lr,Emin,q) %初始化;%lr学习效率;Emin为期望误差最小值;q为隐含层节点数;b=1;g=0;h=0;n=rand(1,1);sum=0;Ez=[];max_epoch=30000;%max_epoch训练的最大次数;%提供训练集和目标值;x=8.*rand(1,100)-4;y=1.1.*(1-x+2.*x.^2).*exp(-x.^2/2)+0.1*rand(1,100);%初始化Wki,Wij;Wij=rand(1,q);Wki=rand(1,q);Wb=rand(1,q);for epoch=1:max_epochE=0;m=1;cWki=0;cWij=0;cWb=0;%置隐含层和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初值为零;for m=1:100%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输出;NETi=x(m)*Wij+b*Wb;for t=1:qoi(t)=1/(1+exp(-NETi(t)));end%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NETk=Wki*oi';ok=NETk;%计算误差;E=E+(y(m)-ok)^2;%累加输出层加权系数;deltak=y(m)-ok;Wki=Wki+lr*deltak*oi;cWki=cWki+deltak*oi;%累加隐含层加权系数;deltai=oi.*(1-oi).*(deltak*Wki);Wij=Wij+lr.*deltai.*x(m);Wb=Wb+lr.*deltai;cWij=cWij+deltai.*x(m);cWb=cWb+deltai;end%调整输出层加权系数;Wki=Wki+lr/100*cWki+n*g;g=lr/100*cWki+n*g;%调整隐含层加权系数;Wij=Wij+lr/100.*cWij+n*h;h=lr/100.*cWij+n*h;Wb=Wb+lr/100.*cWb;Ez(epoch)=sqrt(E/100);if Ez(epoch)<Eminbreak;endend%计算测试输出;x=linspace(-4,4,100);%给定输入:y=1.1.*(1-x+2.*x.^2).*exp(-x.^2/2)+0.1*rand(1,100); for i=1:100NETi=x(i).*Wij+b*Wb;NETk=0;for t=1:qoi(t)=1/(1+exp(-NETi(t)));NETk=NETk+Wki(t)*oi(t);endok(i)=NETk;sum=sum+(y(i)-ok(i))^2;%输出总误差;ends=sqrt(sum/100);六:实验数据及处理:最大迭代次数:30000,停止迭代的误差:0.1。

(一):单样本训练BP网络单样本BP算法平均最小误差及其迭代次数:学习率η0.0010.0030.0050.010.050.10.2隐节点数误差0.100720.10490.10570.103070.103160.0990580.1612 4次数10303.44206.43763.61386.21272756.218085.6误差0.100930.100770.105550.108570.104820.0944830.1539 5次数9099.444962588.41555174.8189.66184.4误差0.100850.100570.113770.0992480.102230.102530.1145 7次数8986.82897.41685.4975.4194.8156.4146.8误差0.11160.109770.104810.10730.112060.0920190.2688 8次数11382.63627.22198.4738264.412012076.6误差0.112020.110330.101150.106310.111690.096926 1.1678 10次数11819.43560.21885.6912204.2124.66577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学习效率为0.1,隐节点数为10时收敛速度快且误差比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