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参考答案(1-5)
教育心理专题-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一、名词解释1 .环境在教育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即把环境指为发生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发生影响的事件之总和。
这个说法在界定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时,一般地强调了两点:(1)通过“发生影响”这个词语,强调我们所说的“环境因素”应该是显然作用于儿童个体的,于是一般就不去考虑山川草木的自然风光了,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影响人而存在的,但是广告媒体得算,因为它们就是为了影响人们而存在的;(2)通过“周围”一词,强调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要具体,于是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概念一般也不在教育心理学里使用,因为相对于儿童个体来说,它们及其影响的方式也太抽象了,但是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儿童同侪之类要讲,因为它们使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像到场所、人员、行为、话语以及可能的人际相互作用。
答案解释:参考答案: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首先尽量利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对象。
当同化不成时,则顺应新对象,修改已有的或创建新的图式。
按照这样的机制,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在各发展阶段之间,儿童的思维有质的不同,教学因此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次序。
按照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或表征世界的工具,因此学校教学应该起着“磨砺”的作用。
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阶段,学校教学尤其要注重磨砺后两种表征能力,并且促进儿童从映像表征过渡到符号表征,为此教学要注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过程于是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
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发展和影响应该理解为儿童在心理上发生的“内化”。
这就提出了如何以使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来促进其“整个人”的发展的重要命题。
为落实这个命题,学校教学非常重要,而一项基本的教学原则可以归结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指出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试题及答案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1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1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1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儿童游戏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儿童这时才开始真正的社会互动..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1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17、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18、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19、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20、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训练观点采择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为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21、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⑴他都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⑵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⑶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答案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四(2018年6月6日)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四(2018年6月6日)第一篇: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四(2018年6月6日)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形考任务四一、名词解释(共7 道试题,共30 分。
)题目1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
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题目2 测量测量: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题目3 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
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题目4 标准差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
②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
③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
④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
⑤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题目53 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题目6 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的行为。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题目7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8 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答: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环境: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图式:XXX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7.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体式格局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取得类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类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方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类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而有大概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另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类似和差异,比方在多子女家庭里,大概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___《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
___《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___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研究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的,而“内化”是指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转化为个体心理结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渐掌握和理解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内化过程是由更有经验的人向不那么有经验的人提供支持和指导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内化是个体认知和研究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___认为,社会文化和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内化”的概念,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并形成概念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复杂,但结果是明显的。
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发展分别是自卑和攻击性行为。
自卑表现为孩子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内心愿望。
攻击性行为则表现为妒忌、敌视和攻击同伴。
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都是多人玩的游戏,但有所不同。
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共同目标,互动主要是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
合作游戏则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组织起来,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是3-6岁,儿童只按照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是6-8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是约8-10岁,儿童开始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是10-12岁,儿童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使观点的表达更客观。
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阶段是约12岁到成人,儿童能够考虑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反应。
___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是,教育者应该在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当前发展水平”指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
教育者应该在这个水平上进行教学,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潜在发展水平”指学生在接受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
2018年XXX《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五份网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XXX《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五份网考试题及答案2018年XXX《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五份网考试题及答案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研究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8.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概念不能用错。
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9.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敏捷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10.合成合成是研究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的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2018年6月6日)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形考任务五•题目1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任选下列题目中的一个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所选题目的不同,论文形式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具体的教案设计。
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1.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谈谈如何根据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设计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3.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4.结合自己的教育或教学的实际,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失败或追悔的实例。
5.从实际教学中任选一则要传授的新知识,确定(1)这个新知识的命题形式;(2)估计学生会激活怎样的已有命题;(3)预定期望学生派生出怎样的新命题.完成上述3点后,把它们连贯起来撰写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6.选择应用某一分数类型的实际案例,运用课程中所学的有关测量与分数的知识对这一分数类型的优劣进行分析。
2、答案:案例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第 1 ― 3 章)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参考答案: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参考答案: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2018年最新整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心理学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12 分)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提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P32、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163、知觉: 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P344、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P255、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时间很长甚至是终生的记忆,从理论上说长时记忆可以是永久存在的。
P756、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P80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 分)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C、冯特创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P72、属于普通心理学的是(C情绪心理学)P103、注意的集中性表现在(B、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P614、在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广度是(C、5—9 )个单位。
735、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这属于(D、注意的分配)P626、“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这是( C 、错觉)P457、人们的知觉能把当前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东西在主观上进行补充,着说 明人的知觉有(B 、整体性 )P358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B 、编码一存储一提取 ) P69 9、 遗忘曲线表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B 、先快后慢 )P77 10、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B 、个别)属性的反映。
P25 三、 多项选择(每小题 2分,共 10分。
)1 、心理学是一门( ABC ) P6-8A 、研究脑功能的科学B 、实验性的科学C 边缘性的科学2、下列属于弗洛伊德的贡献的是( ABC ) P14A 、提出潜意识的概念B 、梦的分析C 、人 格结构理论3、注意的种类有( ABC ) P64四、 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 1、 试述心理学的功能。
P18答: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 升生活质量。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和发展的规律。
它涉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是学生追求学习目标的动力来源。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形成新的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4、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有一种维持认知一致性的倾向,当新信息与现有认知冲突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个体为了消除这种失调,会采取行动以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5、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成就的信念和判断。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和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2)为教师提供评估和诊断学生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依据;(3)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4)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的建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2)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将学生对其他学科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给予恰当的反馈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4)提供挑战性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至任务4是客观题,任务5是主观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一)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发展不同。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对遗传产生作用。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遗传与环境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同时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
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018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答案与题目
2018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答案与题目多选题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B.解释C.验证D.预测E.控制单选题2、近年来,随着我国承办各种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增多,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及社会工作者都意识到志愿者专业管理的重要性。
以下对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与类型越来越多元化B.志愿者在奉献时间、知识和技能时,更重视自我的收获C.志愿者机构的专业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意愿D.社会越来越关注志愿服务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单选题3、社会策划模式也注重居民参与,但计划的作出则是<>的任务。
A.社区居民B.社区领导者C.社区工作者D.社会工作者简答题4、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单选题5、正确运用倾听技术的做法是<>。
A.在听的同时,一边翻阅笔记,一边点头示意B.完全的倾听,不对求助者的述说做任何评价,也不做任何表示C.在倾听时,不只注意求助者的言语,同时也要注意非言语的信息D.在倾听时用一些言语表达自己很关注求助者讲述的话题,比如说:|我明白了,你做得很对。
|单选题6、对某筛检试验进行评价,应用该试验对210,名患者和810名非患者检测的结果是:真阳性为165例,假阳性为80例,真阴性为730例,假阴性为45例。
该试验的约登指数为A.68.7%B.78.6%C.84.4%D.87.7%E.90.1%单选题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单选题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单选题9、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单选题10、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是<>。
2018年 教育心理专题 电大答案 形考一
1.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 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 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 从而诀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 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 却都带有诀定近视的隐性基因, 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 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 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2018年6月6日)知识讲解
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2018年6月6日)•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形考任务五•题目1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任选下列题目中的一个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所选题目的不同,论文形式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具体的教案设计。
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1.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谈谈如何根据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设计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3.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4.结合自己的教育或教学的实际,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失败或追悔的实例。
5.从实际教学中任选一则要传授的新知识,确定(1)这个新知识的命题形式;(2)估计学生会激活怎样的已有命题;(3)预定期望学生派生出怎样的新命题。
完成上述3点后,把它们连贯起来撰写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6.选择应用某一分数类型的实际案例,运用课程中所学的有关测量与分数的知识对这一分数类型的优劣进行分析。
2、答案:案例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参考答案(1-5)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
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
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
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
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教育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⑴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三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⑵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有很大差异。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
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
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
体现在: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
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
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
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维果茨基的最近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
根据这个概念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
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为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⑴他都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
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⑵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
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⑶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学习定义中“经验”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化”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持久”表明短暂的变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
2.自发恢复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
3.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是指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框架里被宽泛地定义为“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猜测、推想另一对象的出现。
9.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记忆里。
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的。
”10.行为-结局期望是认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现为肯定或猜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
二、简答题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⑴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未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栩栩如生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
⑵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
⑶人有牢固的特殊记忆能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件,并且能够回忆起和浮现出记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