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建筑)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

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

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

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

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

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

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

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

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

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

(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

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

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

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

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

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

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

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佛学
1.佛教 1.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清规戒 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 律、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情感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其本质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佛教的 全部学说,都是围绕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 全部学说,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是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佛教与中国哲学
儒、释、道 心性论 人生观 道德观
佛教与中国文学
小说 诗、词
佛教与中国民俗
崇法礼佛 因果报应 民间诸神

佛教与健身养生
坐禅、 坐禅、瑜伽 饮食 武术
《西游记》 西游记》 唐僧, 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红楼梦》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对中国文化和风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和风俗的影响

2010-12-20 10:18:28来自: iloverose文珠法师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

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

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佛塔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想和艺术。

佛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化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接纳佛教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汉朝皇帝的支持和赞同。

佛教教义的普遍性和对人类解脱的承诺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信仰和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寄托。

2.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融合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

佛教与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义、修行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交融。

中国佛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文化。

二、佛塔的特点和历史意义佛塔是佛教寺庙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佛塔的建造和形式多样,每种佛塔都代表着特定的佛教教义和纪念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佛塔形式及其历史意义。

1. 佛塔的形式和构造佛塔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宝塔、石窟、大佛像等。

宝塔是一种多层的建筑,通常由砖石等材料建造而成。

宝塔的每层都有特定的形状和意义,如下层表示地狱,中层表示凡间,上层表示天堂。

石窟是由山崖岩石中开凿的洞窟,内部壁画和雕塑多用于佛教仪式和教义的宣传。

大佛像是指用金属、石材或其他材料制造的高大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象征。

2. 佛塔的历史意义佛塔不仅是佛教建筑的代表,也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教义的历史意义。

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塔通常被视为佛陀的降世地,也是修行和礼佛的场所。

佛塔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和信仰安慰,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

三、佛教文化与佛塔的现代影响佛教文化和佛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上,还延伸到了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佛教的传入、艺术表达、建筑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输入。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平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平等观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佛教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精神境界,追求超脱尘世的美感。

在佛教绘画中,经常出现的譬喻性表达手法,使得画面具有超越尘世的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平和和静态的形象表示佛的智慧和慈悲。

另外,佛教音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中的佛乐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冥想,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传承佛教思想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寺庙一般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殿堂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殿堂的层次分明,屋檐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寺庙内外的各类雕塑都以佛教教义为主题,从小到大,从壁龛到塔刹,无一不体现着佛教的理念和智慧。

此外,佛教寺庙的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取势自然,使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得以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5
3、九龙灌顶
山西大同云冈石
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太子降生后,天 降九条龙为其沐 浴。
6
4、阿私陀占相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 为太子占相,仙人预 言道:“这位太子如 果在家,将来可以做 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 为引导众生觉悟的佛 陀。”
19
“乘”,一般解释为“车辆”、 “乘载”、“运度”之意,梵文原意 有“道路”或“事业”的意思。 “大乘”意思就是“伟大的车辆”或 “在大道行进的事业”,能运送众生 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小乘”就是指只能运载一人的车辆或 仅能容许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
20
大乘佛教: 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 小乘佛教 : 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 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
9
7、降魔成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释迦太子舍弃了折磨肉 体的苦修,选择了中道。 于是,他来到菩提伽耶 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 了七天七夜的入定,战 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 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 的本质,获得了解脱。 他成了现代的佛祖。

10
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塔
11
8、初转法轮
佛教与中国 文化
一、 印度佛教及其传入
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Sakyamuni )出生于古 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罗拉 科特附近)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 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 Gautama, 也 译瞿昙),名悉达多(Siddhattha)。佛 教 称 为 之 为 “ 佛 ” 或 “ 佛 陀 ” ( Buddha ),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 人。
1、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 后摩耶夫人,梦见了一 位菩萨骑着白象,在光 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 鲜花的的簇拥下,从空 中降下,进入了她的寝 宫。她因此而怀孕了。

佛教艺术简析

佛教艺术简析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doc)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doc)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刘敦桢世界上无论何种民族之建筑,在中世纪以前,其发达之主要精神原因,皆不出政治与宗教二者。

然政治势力,究不若宗教之富于普遍性,故就沟通各民族之文化,影响于建筑方面言之,则政治恒难通及宗教。

此现象非但欧洲如是,即印度与中国,亦无不同出一轨。

我国古代宗教虽以释、道并著,然道教在历史上素以式微不振见称,其与我国文化发生密切关系者,当推佛教为最。

佛教自西汉末期,经西域诸国辗转传来,至东汉、三国之际,渐就萌葱。

晋元康以降,群雄割据,战乱相寻者,前后近三百年。

史称当时人民,相与祝发出家,假托沙门,以图幸免锋镝徭役之苦。

故自晋安、肖齐以后,佛教之发达,几如水之赴壑,其势不可复阻,降及隋、唐,号称全盛。

在此时期内,营造寺、塔之风,披靡全国。

此等建筑之外现,大都采引印度与西域式样,以表现宗教之特有形式。

然时间既久,泽布风遍,其影响遂不仅限于此。

故自佛教东来以后,我国建筑受此文化之浸濡,实甚深广。

虽然,中国建筑受佛教影响究竟至何程度,此洵为不易解决之问题。

盖建筑学在古代中国,数千年来恒视为卑不足道之匠技,除北末李明仲所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与清雍正间所颁《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七十四卷外,几无专门纪述之书。

至于秦、汉以前之建筑,久已沦为尘壤,化作烟风。

今之幸存者,大都为六朝以后之造物,然亦任其支撑于荒烟蔓草间,剥落颓圯,迄乏系统之调查。

兹篇所述,系以现有资料为准,暂分装饰、雕刻与构造二类讨论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阅者谅焉。

(一)装饰、雕刻建筑之起源,肇于人类之庇护躯体,故上古时代建筑,祗求祗御凛冽之气候与凶猛之野兽。

《易》所谓:“上栋下宇,以俟风雨”者是也。

其后人群演进,1踵事增华,始于建筑之表面,涂以色彩,描以画图,裏以锦绣,垂以幕帷。

然以上种种,俱属平面之装饰,至于利用雕刻等立体形象,以文饰建筑物者,其时代则远在上述各项艺术昌明以后。

我国秦、汉以前之建筑,亦大抵利用色彩与图绘者多,面采取雕刻诸技艺者少。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中国建筑和艺术的瑰宝。

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各异,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一、木结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佛教寺院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木结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因此在建造过程中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

佛教寺院的建筑师和工匠常常运用密集的榫卯结构和互相咬合的椽子来确保建筑的稳固和持久。

这种建筑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木材的优势和美感。

另外,中国佛教寺院常常在建筑上运用彩绘、雕刻和雕塑等技法,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二、山水与寺院布局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常常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景。

这与佛教文化中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密不可分。

寺院常常修建在山间、水边或其他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寺院的建筑中。

比如,古代杭州灵隐寺就是建在山腰之上,寺内有瀑布流淌,给人以清幽的感觉。

这种布局不仅使佛教寺院成为信仰和禅修的场所,也让游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三、殿堂与塔庙的艺术特色中国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和塔庙,它们是佛教寺院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大殿是举行仪式和供奉佛像的场所,通常分为正殿和侧殿。

正殿通常较高,屋顶多为重檐和抬梁式,呈现出雄伟壮丽的气势。

殿内的佛像和壁画也是佛教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制和雕塑工艺精湛,常常栩栩如生。

塔庙则是用来保存佛经和舍利子的地方,塔的形状也因地区和历史背景而异。

有的塔形状如莲花,有的则呈现出多层式的宝塔形状。

宝塔的建筑多用砖石或木材搭建,外表常常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和佛教象征。

九华山的宝塔就是典型的中国佛教塔庙建筑,它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雕刻使其成为一大景观。

四、文化交融与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仅仅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还吸收了汉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建筑风水学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

建筑风水学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

建筑文化论文建筑风水学论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这一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佛教; 佛教寺院; 舍宅为寺1.佛教产生的原源及保护佛教建筑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其它还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庙宇、住宅、祭祀和宗教建筑,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意义和作用等。

当然这些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有关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以保护现存佛教建筑。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受到传统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6世纪)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高潮。

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的思想,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密宗佛教特别讲究仪规,对设坛、供奉、诵咒、授戒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内部管理与组织也十分严密,佛寺中不仅有总管和尚,而且还设有管纪律,查违法,领众颂经,管理学经,辩论,考试等方面的专职喇嘛。

由于实行政教合一,不仅寺院中僧职也起到官职作用,总管还代表寺院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

密宗佛教的节日有正月的祁愿法会,四月的佛诞生,六月的雪场节,七月的望果节,这些节日由于与当时民间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因而持续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这些佛节也几乎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西方净土变》

(2)本生故事:描绘释迦牟尼前生所做的善 业功德。
《尸毗王本生割肉茂鸽》

(3)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小千 佛、飞天。

(4)供养人像:出钱修窟人的画像。

莫高窟塑像
王道士的是非功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二、佛寺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建于东汉年间。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三国时代 的朱士行。他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南朝各代统治者都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萧 衍最为突出。
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教、道教皆 来源于佛教。 大力发展寺院经济。 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云冈石窟、敦煌、 龙门石窟及佛塔、佛寺、佛像都在这一时期 大力建造。

禅宗


禅,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一般叫禅定。此法 是将心专注,一心参究,以期证悟。 禅宗,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形成于唐代,以专修 禅定为主,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 由此得名。 禅宗公案,前辈禅师获得禅悟体验的言行记录,久 而久之成为坐禅者转迷开悟的指示。
印度禅的初祖——迦叶 公案:拈花微笑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
中国禅的初祖——菩提达摩(公案:达摩面 壁) 中国禅的二祖——慧可(公案:断臂求法)

禅宗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为慧能。 公案:风动还是幡动 《坛经》,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慧能 言行录。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 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 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 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龙八部》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 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两汉之际
“汉明求法” 《四十二章经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 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 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 “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 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 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 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 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 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 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出三藏记集》卷六)
6、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7、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游记》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浅谈佛教对诗歌、绘画和建筑的影响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慈恩寺法堂
4.藏经阁(楼)
开 封 大 相 国 寺 藏 经 楼
5.配 殿
东配殿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 之神:① “十八伽蓝神” ②伽蓝堂即是“土 地堂” ③近世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 ④因 “祇树给孤独园”,伽蓝殿正中是波斯 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
西配殿祖师殿,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 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 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禅宗 清规的制定者)。












西 方 广 目 天 王
北 方 多 闻 天 王
2.弥勒像多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 故后人塑像供奉。
契此,又号长汀子。 常以杖荷一布袋, 见物则乞,故人称 布袋和尚。师能示 人吉凶,颇能预知 时雨。后梁贞明二 年(916)三月,师 将示寂,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 身千百亿;时时示 时人,时人自不 识。”
北朝:
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 东魏、北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 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寺院兴废
隋文帝重兴佛寺:大兴善寺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从武德初到贞观末,全国佛寺达 3716所。高宗乾封元年(666)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 寺。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大云 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 龙兴二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 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 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 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 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 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
“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 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
“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 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
印度那烂 陀寺遗址
中国佛寺
寺、院、庙、庵
“寺”:本为古代官署名。《汉书·元帝纪》 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太常 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 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 为寺。
《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西僧 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 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置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 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 殿有伽q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 等。
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 (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 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 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 水堂(旦过寮)
大大自 北
印度佛寺
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 围绕,殿内正面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 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
在中印度,精舍数目颇多。如王舍城有五处, 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 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其中,佛在世 时建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祇园 精舍乃印度最早的寺院。而华氏城鸡园寺、 那烂陀寺、阿旃陀石窟寺等,更是著名的佛 教圣地。


严 寺 五 方 佛
山 西 大 同
主尊两侧,常有“胁 侍”,即左右近侍。
释迦佛的近侍,一般 为老“迦叶”、少 “阿难”两大弟子。
或两菩萨:文殊、普 贤(华严三圣)
殿内东西两侧,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佛坛 背后常供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尊观 音菩萨像。

两 侧 十 八 罗 汉 像
乐 山 凌 云 寺 大 雄 宝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 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而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 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 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 寺、唐之开元寺。
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 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掌心托宝珠(或药丸),左手施九品印; 右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于脐下,掌心托宝
塔,右手施九品印。
弥勒佛 释迦佛 燃灯佛
(3)供五尊佛
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 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尊为东 方阿閦chu4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 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 佛,表事业。
涅槃相
正定隆兴寺毗卢佛
(2)供三尊佛
“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 即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
①横三世佛(空间):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 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 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 表示接引众生。
其二为说法相:结 跏趺坐,左手横放 在左脚上,右手向 上屈指呈环形,名 为“说法印”。
其三为立像,左手下垂, 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 “旃檀佛像”。下垂手 势名“与愿印”,表示 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 手势名“施无畏印”, 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释迦佛在世时,优填王 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 象雕成此像。此是有佛 像之始。后来仿制的也 叫旃檀佛像。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 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 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 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 遂转而专指高塔。
寺院兴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
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
萧梁2846所,陈朝1232所。
一、寺院建构的演变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 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 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 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 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 净无极园等。
在印度梵语中,相当于“寺院”的有四:
殿
3.法 堂
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 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除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 钟鼓。法座(狮子座)供演说佛法之用。左钟 右鼓,供上堂说法前击鼓鸣钟所用。法座后 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 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 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
3.韦驮,又作塞建陀 天、私建陀天、建 陀天、韦驮天,或 称韦将军、韦天将 军。为大乘佛教伽 蓝之守护神,南方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之一,也是四天王 三十二将中的首将。
3.正 殿:
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供奉佛
陀的大殿。
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
栖霞寺毗卢宝殿
“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 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 死魔、自在天魔等“四魔”。
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 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②竖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 去佛迦叶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唐代横三世佛 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掌心托钵; 左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结跏趺坐,右手施禅定印于脐下,
佛教与建筑
魏鸿雁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 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 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 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 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 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 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 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 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 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 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 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钟雄南 京
楼宝而 殿北 、有
大 钟
观 音 殿 、 藏 经 楼 、
山 门 、 天 王 殿 、

西安大慈恩寺
1. 山门
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 “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 “无作门”,故又称“三门” 。通常寺院为 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 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禅院十刹: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 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 (南京灵谷寺),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 五雪窦山资圣寺(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 寺,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 宝林寺(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吴县),十天台山 国清寺(浙江临海)。
少林寺山门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 部”)像。其形象面貌雄伟,作忿怒相, 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 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 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 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2.天王殿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 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左右供 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 (护法神),面向北。
依住寺者而分,有僧寺、尼寺之别。
依宗派而分,有禅院(禅宗)、教院(天 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 (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 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寺院兴废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 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邺建初寺(孙吴赤 乌十年即公元247年,孙权为康僧会造)、 武昌昌乐寺、慧宝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 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小 寺4万余所,命26万僧尼还俗。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 尼,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