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写给未来的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6位中国科学家写给未来的信

站在南极看宇宙什么样?月亮上建基地我们还需走几步?暗能量啥时候能为我们所用?人类潜入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AI是否会威胁人类,让世界遁入“黑客帝国”?

曾几何时,上班拥挤的地铁上,漫天繁星下的夜晚,手机那端的你,是否萌生过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早春三月,中国首都北京,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5000余名代表委员围绕着这个国家未来的方方面面,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在此吹响了“冲锋号”,与未来对话。

本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科幻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联合邀请到这当中的六位,带着你的问题,向着宇宙、向着海洋、向着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世界、向着拥有无尽可能性的科技未来发问。

提笔交心,见信如晤。未来,是我们的老朋友。给老朋友的信,我们知道,心中默念并不过瘾。

于是,我们挑选出一位胸怀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来角色的演员,一位以笔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家,一位传递中国声音的记者,一位立志要把未来“管起来”的科幻迷,一位以艺术致敬未来的教师,把这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小心拆开,一字一句读给你们听。

展信佳,

收到请回答。

《写给月亮的一封信》

亲爱的月亮朋友:

此时此刻,我从距你38万公里的地球发出这封信。作为这颗蓝色星球上仰望着你的一名科学家,我研究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远地感知”成为这门科技最浪漫的注释。

中国,这个古老的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东方大国,已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用于国土的遥感,同时建有北京密云、新疆喀什和海南三亚3个陆地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面积覆盖中国陆海全部领土和亚洲70%的疆土,去年又建成了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获取并正在获取地球表面大量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如今大到观测全球环境、海洋调查,小到监测城市违建,遗产保护等工作,都能见到遥感的影子。

我们毕生在为地球“探测者”寻找一个更好的角度,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抬头看到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古以来,有酒的地方就有你,有你的地方就有诗。从东到西,阴晴圆缺,你始终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你是人类最熟悉的晚间朋友。

然而,你亦是陌生。千百年来,人类的望远镜无数次落定在你的身上,想看清你的倩影,一艘艘宇宙飞船经过你遇见你,向你发出好奇的信号。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脚印第一次印在你的土地上。即便如此,你依旧存在着许多秘密,正如你的背面,充满着神秘。

每天围绕地球转动的你能否成为一个“天然对地观测卫星”,在上面安装遥感设备,为我们观测地球?这真是一个开脑洞的想法。

为此,我们开始了努力,“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已成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项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前期仔细的论证,研究月基对地观测科学目标。近一二年,我们将这一想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表达了要在月基对地观测领域展开合作的意愿。

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实现这样伟大的合作了吧。月球基地上飘扬着各国的旗帜,不同类型的遥感仪器同时工作。从这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我们可以获取地球板块构造厘米、分米级的变化信息,为地震研究提供依据;可以研究东亚沙尘暴和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全球变化寻找佐证;可以借此平台,为地外文明研究带来新的数据。

当然,你自然不是我们征服宇宙的终点,只会是一个美丽的中转站,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在另一个星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你看清楚。

遥感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

2017年3月

《给久远未来的地球主宰者》

久远未来的地球主宰者:

这是一只来自2017年的漂流瓶。你是谁?是另一个文明物种在勘察人类的废墟,奇怪于我们在自然界搭起的“蜂巢”与“蚁穴”,还是已经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新人类,在研究“可怕祖先”的遗迹?

以宏观演化的视角,地球上每个物种从开端到灭绝平均“寿命”在200万年左右。作为已经走过十几万年的智人,必然会担忧命运这件大事。

几亿年以来,海平面的升降已有许多个旋回;历史上完全无冰期,海平面曾上升数百米之高,只剩下少量的高地。从长周期来看,我们刚刚走出极冷期,进入间冰期,但最近100多年来气候变化加快,让我们很担心间冰期会被打断,一旦走出冰期,南极洲冰盖融化,海平面将快速上升。

在我目力所及的历史,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群的伤害已触目惊心。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几万年来,从非洲到欧亚到美洲,造成大量其他物种的灭绝。尤其是现代人类的短短几百年,大量开发利用土地、矿产、化石能源,造成水、大气、土壤的快速损害,未来人类生存环境堪忧。

生态系统的崩溃是否会到来?冰盖消失以后淹没城市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温室效应是不是“伪命题”的争议有没有答案?

在我看来,自然的力量远超出人类的想象。人类自身的很多行为让自己越来越依赖于特定的环境。人类的这种“特化”对自己非常不利,一旦我们适应的环境消失了,我们来得及应对吗?这只是对地球环境而言,更不用说星际环境了。即使征服火星,也同样要适应新的环境,而人造的环境总是非常有限的。

人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一切,对大自然来说,非常渺小。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也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很多“同伴物种”,生存能力、延续能力可能比人类要强的多。人类主宰世界、降服自然的状态,总归有一个结束。问题在于,大自然的“重启”按钮究竟什么时候摁下。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要放眼百万年,作为人大代表,我要考虑当下。现在的人类是否像当年的恐龙一样主宰着世界,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傲视群雄,体量越来越大。但如何避免恐龙的命运,检视我们发展中的问题,最后与大自然协同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也正在做着。

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

2017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