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

--读阎连科《一派胡言》随想

作为一名生于七十年代末期的读者,通过阅读阎连科的海外演讲集《一派胡言》这本书,对作者的写作心路历程及当前文学创作源泉、创作环境、文学的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阅读书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鄙人学识、阅历、悟性有限,可能一些认识比较肤浅,观点难免有失偏颇,在此和各位读书爱好者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望各位多多指教。

首先一点是关于写作环境。我觉得矛盾着力点在于写作与出版、写作与消费的关系上,当然根源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作为阅读爱好者,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某些书籍总是出现阉割版本,某些内容因为出版发行的原因删减部分内容。例如贾平凹的《废都》,九十年代中期很是流行,但是最后被禁掉,现在出版的都是此处省去多少字或者框框代替。还有李承鹏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当初做签名售书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或者干脆取消了。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还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在作祟,即作者所写内容与当局时下宣传的格调不一所致,或者违反了当前文化宣传总体基调,这就是当前中国作家面临的写作环境。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写作,是一种作家的灵魂与情感充分而自由的表达。但是个人绝得在中国,文学总是与政治相关联,文学始终逃脱不了政治的束缚,虽然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文化宣传方面自由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网络媒体、网络作品的出现等等,但是和国外相比,受中国的现行体制、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作家的开放性、自由度还有一定的限制,两者之间关系只不过从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变成了要唱响主旋律,根本性原则还是没有变。这个原则一直在困扰或者说束缚着作家的写作,使得他们在创作之初有众多的顾虑,既考虑大众需求,又考虑出版发行,也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写作有自由、出版有纪律,当然不排除一些有良知的出版商出版一些与时局不协调的书籍。

例如作者所述自己1991年写完《夏日落》这部小说后,曾经遭遇几家退稿,在今天重新去读,作者觉得那只是一篇普通的小说,是一部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只在停滞不前的中国军事文学中有些意义,而在相当丰富的今天中国的当代文学中,其实是可以忽略过去的。可它在1994年年初,被突然禁掉了,理由是它贬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再比如,近年来,有几本书一经某某领导推荐,那绝对在各大书城成为销售第一,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类似的书如《旧制度与大革命》、《苦难辉煌》、《第三次工业革命》、《地球是平的》、《幸福的方法》,这几本书中我只读过第一本,当然这些书写的确实很好,否则高层领导也不会去推荐,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推荐这几本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也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大家应该还记得2013年的南都新年献词事件吧,这个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环境的窘境。

政治可以让作家死去,但是文学可以让作家活过来,例如中国及世界上曾经出现的禁书,还有就是一些作家的书籍在他生前没有被大众接受,但是死后若干年后作品却被大众所欣赏或者官方所推崇,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类似的有很多。

其二谈谈写作的源泉。

今天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时机,但不是写作的环境,不是写作的真正自由,而是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复杂、富裕、矛盾和荒谬的境地。例如之前网络上曝光14岁神童官员,临时工城管、公安人员打人或伤人事件,校长携带女学生开房事件,包括前几天网络曝光某男子举报妻子与官员开房当事官员回应是表妹等新闻,以上种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怪相为我们的当代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或者切入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大众服务。

但是由于文学受政治的影响,导致中国作家的写作成为铁笼中的舞蹈。今天中国作家的

写作,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忌讳,由于时政需要、商业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作品均与现实失去必要联系。用作者一个不准确的比喻来讲就是:我们使用一只眼睛看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一定的松动,但是不是全面的打开,就犹如两扇门只打开了一扇,有一扇门可以自由进出,获得所需自由和光明,但是关闭的另一扇门是社会发展中的暗礁、困境和窘态,却不容许你自由的进出。当然当前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很多,那只是没有触碰到政治底线罢了,即使写了广大读者也看不到。例如曾经的世界禁书,当代大陆禁书等等,有些书即使出版了也有很多地方被删减。

在作家的书房中,有两扇门,一扇是光明,一扇是黑暗,作家为了写作、为了保护他的眼睛,为了他的生活、生存的便利,也还因为一个贪图舒服、享受的人类的惯性的生活习性在作家身上延续,他就喜欢在光明中待着。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到黑暗中去,因为很多时候,作家也是常人。于是大家的作品也就充满了光明、歌声,那么读者也就在生活和阅读中看不到另一半需要反思、怀疑的作品或者内容。从这方面来讲现实反映的全面性就得不到体现,犹如新闻联播内容与网络媒体内容一般,传播内容往往相极而行。

其三,谈谈文学创作的目的。

面对权力,文学成为服务的工具;面对金钱,文学成为百货商场和街头地摊上的廉价商品;面对名利,文学成了影视的附庸和一个作家人生的花边记录这是作者对当前文学创作和作家写作初衷的描述。我觉得这是当前中国写作界一个突出的现象。有些书写的很一般,但是销量很好,因为他迎合了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内容不一定有多大信息量或者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当然由于专业因素所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或者技巧,或者对文学创作有什么里程碑意义等等。在时下中国,所谓文学的美与探索和思考,逐渐被消费所取代,文学创作已失去它的立场和操守。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和作家,关心作品的内容更甚于关心小说的形式。然,每个人的阅读目的不一,因此导致每个人对每部作品的反映不一,包括我个人许多时候看书也是重在看内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都非专业创作者。当作家在说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时,读者却是始终把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形式放在第二位的。例如《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尽管写的不错,但是我觉得商业目的的成分太多,它只是迎合了当前中国人的心理(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以上是我阅读《一派胡言》这本书的一些随想,由于学识、阅历有限,文学修养肤浅,文笔粗糙,思路逻辑不一定清晰准确,有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望和各位交流沟通。建议喜欢读书的朋友读一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可能对我们今后的阅读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