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精选3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人物形象分析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分析。
3. 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六至第十章)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第六至第十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文言文阅读,作者崔护,内容主要讲述了晋代名士潘安与徐干之间的关系以及潘安的生活经历。
本文的难点在于词句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潘安的生平和徐干与潘安的关系;(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名词、谚语等文化知识;(3)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2. 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陌生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理解;(3)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文物,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性。
2. 预习指导(15分钟)(1)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材料中尝试阅读一些文言文,提高其阅读能力。
(2)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古代文化有关的知识,如古代诗词,古代典故等等。
3. 阅读分析(3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结构,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材料,讨论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涵义。
4. 口语表达(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并彼此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评论或者总结,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在讨论中反复思考文化和文言文的关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图文配合-通过展示古代文物,让学生更贴近古代文化,并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枣核》教案精选

《枣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枣核》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枣核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颗枣核的实物,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枣核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进行课堂交流。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核》2. 人物形象:枣核3. 写作手法:形象描写、对比手法、寓意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文的学习,以《我心中的枣核》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 答案:学生需在作文中体现出枣核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智慧、勇敢、善良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环节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生字词、课文内容等,同时培养朗读、分析等能力。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枣核》教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自学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课前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用圈点法找出值得积累的字词或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中心意思?(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速读课文,思考:1、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说说围绕枣核写了几件事?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第二表现在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旧时同窗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4、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对外人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请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枣核初二语文教案

“枣核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3)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重点词语。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会尊重他人,体会人间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枣核》。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一下家乡的美好。
2.自主学习(1)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枣核》。
(2)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3.合作讨论(1)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
4.分析课文(1)请大家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枣核》,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
(2)分析了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了作者写作手法。
(3)学会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枣核》,背诵课文片段。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课文等方式,使同学们对课文《枣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部分同学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拓展1.结合课文《枣核》,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开展一次家乡文化之旅。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生词和短语列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核》,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角色形象分析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枣核》教案

《枣核》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蹊跷”、“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枣树和枣核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枣核。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情况,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利用工具书。
3.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枣核”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四)深入研读
1.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枣核”?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引导学生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枣核”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枣核》的读后感。
《枣核》教案六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枣核》教案六篇《枣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
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
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枣核,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民间故事特点和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3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故事情节分析4.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1.人物分析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1.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课文主题探讨2.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3.重点句子分析3.1学生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
3.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象征意义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3.1教师提供其他文学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成果。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语文枣核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枣核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枣核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讨论小组分组。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2.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枣核的象征意义及寓意。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枣核的象征意义及寓意。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六、教学内容6.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
7.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8.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象征意义。
9.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枣核》教案

初中语文《枣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 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4. 课堂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与讨论。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与思考。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分享法: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考方向。
2. 课后反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详细批改与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鼓励与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枣核》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人物介绍、作品背景等资料。
3. 阅读材料: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参考资料等。
2. 笔记本电脑:用于教师备课与学生课后学习。
初中语文《枣核》教案

初中语文《枣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核》,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喜欢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以提问、讨论、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枣核》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类似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2. 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枣核》作者及作品背景的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1.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一)教师示范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枣核的特点和用途;2.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利用枣核;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枣核、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铅笔、玩具、绳子等。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一颗枣,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猜测: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1. 讲解: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枣核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枣核是枣果中的种子,通常呈椭圆形,颜色棕黑。
枣核可以通过剪开果实获得,其表面光滑而坚硬。
枣核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可以作为玩具、工艺品的材料,也可以经过加工用于药物或食品等。
2. 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枣核、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铅笔等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利用枣核和其他材料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手工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制作动物、花朵、人物等。
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分享:每个小组在完成作品后,轮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讲解制作过程和创意点。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表扬和建议。
鼓励学生彼此学习和借鉴。
4. 总结:对于学生的作品和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枣核的多样化用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延伸活动:1. 利用枣核制作简易乐器,如手拍、响板、编钟等,并进行合奏或音乐小品表演。
2. 设计有趣的游戏,如用枣核进行投掷游戏,或者利用枣核进行拼图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枣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动手的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自主思维的目标,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教案
教学设想
一颗小小的枣核凝聚了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情,课文结构精巧以小见大,用枣核设置了悬念,并以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了这种感情。
根据本文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课堂设计的流程分五步来实施:第一步预习检查积累运用,侧重于对学生生字词的检验积累词汇为写作服务。
第二步泛读课文理清线索,这是学生统领全文的关键,有助于理解课文巧妙的构思。
第三步选读课文体悟情感,这是归纳文章主题的环节,从大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
第四步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是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这是学习时的一个重点。
最后一步课外作业拓展延伸,则是对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的横向拓展,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精巧的语言及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自读要点:
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自读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同桌互相概述,交流互补。
3、择优为全班示范概述,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引导体会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1、提问:课文开头写了“同窗”向我索要枣核,却迟迟不说出它的用途,这是为什么呢?
(要求在文中圈画批注,用心体会)
2、学生交流。
3、教师点拨明确:课文几处“卖关子”,“故弄玄虚”,不说出枣核的用途,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问,以致引人入胜。
其实,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卖关子”就是设置悬念。
作者在文中故意设
置“疑问”,促使我们在阅读中急切期待了解“同窗”索取“枣核”的用意,从而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
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四、又读课文,引导研究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提示:初读课文时,我们就被文中同窗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为什么呢?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呢?
2、学生研究相关段落,并作好圈画批注。
3、全班交流,明确:
(1)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7—10自然段前投影出示理解课文的问题:
作者把朋友的思乡之情写得十分具体,试在课文中分别找出通过谈话写出朋友思乡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体行动方式的句子?
1思乡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家庭和事业都如意……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2思乡行动方式的词句: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
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
枣核看似细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2) 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4、分组朗读具体表达思乡情意的段落,加深理解。
5、齐读末节,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五、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关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我在设计《枣核》这一课时,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本课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描绘了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尤其是这篇《枣核》,更是一位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是一个炎黄子孙对根的依恋。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理解海外游子深
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情感是人类崇高情感之一种;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人物深沉的感情。
这样,就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并以此来统帅全文的教学。
二、根据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确定教学难点。
对成年人讲,《枣核》一课不论是从语言还是从表达的感情来说,都明白易懂、但对只有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教材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就绝非易事了。
若忽略这一点,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格格不入,面对浓浓的乡情而无动于衷。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经历,缩短与教材的距离,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与教材所表达的乡情产生共鸣。
这样,就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后面乡愁的延伸。
通过余光中和本文的乡愁体会不同的写作手法,最终殊途同归,都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通过不同的作品,看到了我们华夏民族一种最为宝贵的东西——依恋故土,这种对故土的依恋正是海外游子心中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而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在这种情感中完成了“个人→民族→依恋故土→爱国思乡→崇高情感”的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把“爱国思乡”之情定格在“崇高的情感”上,把学生对课文,对生活的认识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