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讲课一、教材剖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尝、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拥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经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认识中国现代诗歌的特色,培育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经过朗读吟咏,领会这首诗章法齐整、韵律优美的艺术特色,感觉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剖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建的形象,感觉诗中境界鲜亮,富裕流动性的绘画美。
指引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烂流动的画面美、深邃缠绵的感情美。
进而达到赏识、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剖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累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升,本课侧重经过朗读手段,睁开想像的翅膀来掌握诗歌感情,经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增强合作研究能力,激发提升联想、想像能力,累积精巧的语言;鼓舞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育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崇高的审美情味。
三、教课目的:品读节奏美、意会境界美四、教课要点难点:意会境界美五、课时分派及教课方法:一课时,多媒体讲课六、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早朗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课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他能够任意地选科听课,也能够在景色艳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许下河划船,尽兴沉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归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引导学生学会新诗的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这首诗的诗境之美。
2、领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感悟《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1928年的夏天,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伦敦郊外的康河边长久的踯躅。
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
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的一切都令他留连忘返。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朗读欣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四、朗读练习。
通过反复吟咏,体悟诗境之美。
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指导。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提示]:自古以来离别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学生可就自己所知道的畅所欲言)[提问]:1、《再别康桥》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词在告别对象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2课 诗两首
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二)信息筛选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
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
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意象:金柳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明确:比喻。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1、学习诗人用评议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佳作。
选自猛虎集再别康桥就以音节与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徐志摩志摩写作态度是严肃,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一个。
〞在猛虎集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趣味,做人权威,做人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诗句竟成了他谶语。
他真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
他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 诗两首沉着说课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的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根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化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承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气氛,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确实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
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我喜欢?雨巷?。
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生老师真是我的知音!……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
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生〔齐声〕对!推进新课师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四)
再别康桥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品尝语言,感悟境界,频频吟咏全诗。
2、过程与方法:感觉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育对自然光景的感觉力。
教课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品尝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课难点:鉴赏意象,感悟境界。
教课方法朗读吟咏法,赏识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方经过《雨巷》的学习,品尝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分离”。
分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原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分别”。
冯至《分离》写道:“我们招一挥手,随着分离|我们的世界便分红两个。
”分别时是难过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经是今日的美梦,所爱的终归像手中的沙一般飞扬而去,子夜梦回之际,这“爱分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绘离其他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分离是一种怎样的描绘,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离其他。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从前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1931 年 11 月 19 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终年,34 岁。
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胆怯的世界》等。
胡适有一个归纳性的议论。
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纯真崇奉’,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纯真的崇奉而活。
徐志摩的一世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
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老婆张幼仪;没有结果可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社交花陆小曼。
他的去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致使的。
我们知道在太惋惜了,是吧?三、新月派20 世纪 20 年月的中国新诗派别,以《晨报副刊》为阵地的诗人群。
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1雨巷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体味意境,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3. 教学用具ppt课件4. 标签雨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导入课题。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2.简介作者(幻灯片)戴望舒(1905.3——1950.2),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二、诵读诗歌,感诗歌音韵之美1.自由朗读。
2.朗读欣赏。
示范朗读,师生跟读。
3. 美读展示。
体味情感,把握基调,(哀怨、忧伤、孤寂、惆怅)4.局部诵读。
指导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1至2节诗歌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与语调(舒缓、低沉)三、研读意象,体味意境朦胧之美1.品味意象:油纸伞、雨巷、篱墙、我这些意象又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
这是一条空巷,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而且残破。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如果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种壮美的意境的话,那么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凄美)2.重点研读“丁香”的意象2.本诗那不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于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之中呢?明确: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多媒体显示,并板书)丁香是什么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为读者签名送书1929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有位读者在上海水沫书店买书,选购的书中有一本是戴望舒的《我底记忆》,当他翻开《我底记忆》仔细看目录的时候,戴望舒走向前来,态度很安详地问:“你是哪一间大学念书的?念文学么?”聊了一会儿天,戴望舒便向这位读者请教姓名,这位读者告诉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这位读者,只是从那一叠放在书架上的《我底记忆》的书堆里,抽取了一册,签上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赠给这位读者,叫他不要花钱买了。
这时这位读者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戴望舒。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一)背景链接《雨巷》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戴望舒也被通缉。
《雨巷》正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写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为新诗的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1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因。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而后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大学剑桥大学所在地。
2014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
“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
(**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二)朗读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
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
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一、体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二、体会徐志摩情感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常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要紧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熟悉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成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是仍旧难以知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体面,不行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楚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出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只是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一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美谈,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一辈子真理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非命,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屋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 诗两首【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难点);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重点)3. 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难点)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使用说明】一、基础知识(7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 .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 .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 .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答案 D解析 A 项“栉”应读“zhì”;B 项“溯”应读“sù”;C 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 .积淀 流淌 契合B .积聚 流淌 吻合C .积淀 流露 吻合D .积聚 流露 契合答案 A解析 积淀:积累沉淀。
积聚:积累聚集。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契合:符合。
吻合:完全符合。
基础案 (25分钟) 学生查资料自学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适时补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
“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
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
(**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
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
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
《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
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
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
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
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
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
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
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
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
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
怨的姑娘。
),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
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分析意象
1.篱墙。
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
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
明确:一个女孩子。
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课堂练习:解读课后习题。
(四)复习全文
(五)作业:把剩下的练习完成。
2.预习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