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4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可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请从炼字或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中一联。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这两句都是讥讽语气,针对白居易的诗歌来说的。
《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虎旅鸣宵柝”烘托出逃难时主人公的狼狈慌乱,失去了权势的唐玄宗,只能“空闻”宵柝,“虎旅”也不能保障他和贵妃的安全了,他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无人来告诉他时间,也不知道爱妃是何时去世的,形其痛苦凄凉之情。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四十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高一人教版诗两首教案
高一人教版诗两首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第2课诗两首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掌握从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2.品味《再别康桥》的音乐性,学习其用韵细密精巧,节奏和谐循环的音韵美。
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领会时代精神。
1.雨巷,即下着绵绵细雨的小巷,是诗中“我”与“丁香姑娘”相逢又擦肩而过的地方,用这一意象作为诗题,引人遐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2.再别康桥,“康桥”现在一般译为“剑桥”,是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再别”意味着是故地重游,充满眷恋意味。
1.戴望舒(1905—1950)(1)雨巷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
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徐志摩(1897—1931)(1)远涉重洋的求学者。
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2)新月派代表诗人。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的成就不亚于诗歌,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二)信息筛选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
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
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意象:金柳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明确:比喻。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两首》教案雨巷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久、悠久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色彩,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诗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控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诵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进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遭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说明是“文学文体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应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寻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陋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流连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寻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第一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诵,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设生活敲诈了你》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比方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形?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高中诗两首教案
高中诗两首教案第一首诗歌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留恋之情。
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通过讨论诗人的背景信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之后,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几句与原诗风格相仿的诗句,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二首诗歌我们选择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诗歌,然后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
随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
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讨论话题,比如“你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在设计这两首诗歌的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再次,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指导;要强调诗歌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上述两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诗歌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让诗歌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
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人物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
笔名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
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
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
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序)。
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Word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
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
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
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
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 ) 彳亍..( )..( ) 寂寥凄婉..( )..( ) 颓圮( ) 惆怅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太息凄婉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2014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
“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
(**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二)朗读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
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
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2014年秋高中语文 1.2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雨巷》[教材分析]《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
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某某》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策略]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思乡、亲情。
(3)诗歌的形式特点:五言绝句、对仗工整。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的主题分析:登高远望、感慨时光。
(3)诗歌的形式特点:七言绝句、意象丰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特点。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与欣赏: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 模仿与创作:让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诗歌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诗歌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分析两首诗歌,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生将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3. 学生将能够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李白的《静夜思》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歌的复印件。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探究(15分钟):1. 分发《静夜思》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歌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例如押韵、对仗、比喻、拟人等。
3.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5分钟):1. 展示一些现代诗歌的例子,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别和共同点,例如表达方式、主题内容等。
创作(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
2. 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提示,例如选择一个主题、运用修辞手法等。
3.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
总结(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进行互动评论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3.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创作一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走近诗人1、出示朱熹名言。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同学们读读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出示朱熹的名字)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朱熹你又了解多少?(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2、简介诗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观书有感)二、交流展示,感受诗篇1、齐读课题。
2、学情调查(出示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为(2)指名读诗;边划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
(3)指导朗读问句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了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①理解“渠”、“如许”②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过渡: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如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三、合作探究,体味诗意1、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同桌讨论)(通过插图,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诗),齐读一、二句诗,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高一语文《诗两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设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这首诗。
⑵品味诗歌的语言,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⑶诗歌的两局部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问题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刻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教师备题:
⑴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⑵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思念?
4、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好这首诗。
5、体验反思:
6、比拟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生自主阅读《未选择的路》,并将其与《假设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拟。
(比拟两文在内容、态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教学步骤】一、导语(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
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1、默读。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2、朗读。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⑴教师放录音。
⑵学生各自练读。
⑶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
师生共同评价。
⑷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
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
1940年俩人离婚。
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
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
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
1950年二月去世。
)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
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
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
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
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
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
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
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