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审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一及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一一、试论成就出彩人生的途径是什么80分答:一成就出彩人生要具备三个条件: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与历史同向..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青年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那么他所创造的就是多彩的青春..二成就出彩人生要通过社会实践来现实;要通过事业来展现..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出人物;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高鹜远、畏惧劳苦、贪图安逸;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是什么20分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了法的本质;1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统阶级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把本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来泊使全体社会致遵守..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的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活条件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二一、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80分答: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二、简述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20分答:包括以下法律部门:1宪法..2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3程序法律部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三一、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80分答:第一;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德是指与国家、民族、社会、组织、集体等有关的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层面;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第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第三;家庭美德..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家庭美德的规范既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第四;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二、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请问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些种类 20分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政治权利和自由;2人身权利和自由;3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4宗教信仰自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我说课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将从课程分析、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课程特⾊和课改思路等七个⽅⾯进⾏说课。
⼀、课程分析(⼀)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案设置的。
这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学⽣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学⽣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门公共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密联系⼤学⽣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系列⼈⽣课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了阐述。
教材对于帮助⼤学⽣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我修养,促进⼤学⽣德智体美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1、总⽬标:围绕社会对⾼职⼈才培养要求,结合本校校训,以正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帮助学⽣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四有新⼈。
2、知识⽬标:(1)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法。
(2)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法律素质。
3、能⼒⽬标:“⽴志、树德、做⼈”,选择成才之路,做到德才兼备,使学⽣具备⼀定的理论阐述表达能⼒、分析综合能⼒、规划⾃⼰的⼈⽣的能⼒、团结合作的能⼒、调适⾃我适应⽣存的能⼒、⾃觉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求全⾯发展。
4、素质⽬标:主要是培养学⽣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的奉献意识、善于与⼈协作的团队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以及健全的⼈格和基本的法律素质,更好地促进⾼职学⽣成长成才和终⾝发展。
2021春期国开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宪法知识答案
2021春期国开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宪法知识答案宪法知识1.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答:宪法是法,作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法律的共同特点,但它又是特殊的法。
这些特殊性包括:①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普通法律作为部门法,调整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
”②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所以,宪法所具有的就不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③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了体现宪法的严肃性,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数国家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程序。
2.我国现行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我国现行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有: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什么?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式制定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历了3次全面修改和7次部分修改。
3次全面修改形成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k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现行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次部分修改包括对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2次部分修改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5次部分修改。
2024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与内涵。
2. 掌握绪论部分的核心要点,包括课程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2. 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课程导入(10分钟)1. 引言: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 背景介绍: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第二部分:概念解析(15分钟)1. 思想道德修养:解释其定义,强调其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和谐的作用。
2. 法律基础:阐述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课程意义与目标(10分钟)1. 意义阐释:分析本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 目标定位:明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新闻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思考。
2. 学生分享对案例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知识讲解(2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绪论中的关键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记录重点信息,进行实时讨论。
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分小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进行课程的展望。
四、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总结性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课程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教材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
国开学习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教学提纲
进入“国开学习网”进入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点击“终结考试”,在“试卷一试卷二试卷三”任选其一答题(只能选其中一份试卷作答,做两份试卷无效),点击其中一份试卷阅题,关闭试卷后进入答题框里答题。
试卷一题目与答案如下。
试卷答题文字录入方法:复制用(Ctrl-C),粘贴到答题框用(Ctrl-V)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A(开卷)一、结合个人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80分)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0分)一答: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主观条件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至关重要。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人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
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打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人的自身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个人来说的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未必如此。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风华正茂,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
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春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二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春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D4. B5. C6. C7. B8. A9. D10. B二、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错误4. 正确5. 错误6. 正确7. 正确8. 错误9. 正确10. 错误三、简答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有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最高法律地位是宪法。
(2)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方略,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3)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
(4)强化司法独立和公正审判、促进公正司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2. 什么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违反行政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制裁的一种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勒令改正、限制人身自由等措施。
3. 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行使权力。
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
(2)保证民主、公正、透明。
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要遵循民主、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权力行使不霸权、不滥用。
(3)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被侵犯。
(4)服务公共利益。
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四、论述题1. 解释刑法中的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轻信、过于自信、不负责任等行为,在没有达到犯罪故意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造成违法后果,结果导致了刑法规定的违法后果,而构成的犯罪行为。
2019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A(开卷)终结性考试参考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A(开卷)一、结合个人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80分)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
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
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①人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
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
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
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
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社 会 , 培 养 合格 人 才 服务 )“ 为 ; 四个 提 高 ” 提 高 教 是 学 的针 对 性 、 效 性 、 收 力 和 感 染 力 。以 职 业 特 色 实 吸
育 部 《 于全 面提 高 高等 职业 教 育 教学 质量 的若 干 关 意 见 》 确 提 出 “ 程 建 设 与 改 革 是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明 课 的核心 , 是 教学 改革 的重点 和难 点 ” 也 。为 深 入 推 进 课 程 建 设 与 改革 , 我们 开 展 了具 有 高 职 特 点 的《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和 法 律 基 础 》 程 教 学 设 计 改 革 与 实践 。 课
收 稿 日期 :0 2 0 — 3 2 1— 3 0
基金项 目: 湖北 省教育厅专项课题( 0 ly 0 1 2 1jt 5 ) z 作者简介 : 叶朝(9 8 ) 男 , 16 一 , 湖北襄阳人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叶 朝
教 育 和 引导 学生 正确 认识 个 人 与他 人 、 人 与 社会 个
和 国 家 的 关 系 , 立 崇 高 的 人 生 理 想 和 以集 体 主 义 树 为 核 心 的 人 生 价 值 观 ;正 确 处 理 好 理 想 与 现 实 、 权 利 与义 务 、 人 与集 体 、 争 与 合作 、 由与 纪 律 、 个 竞 自 友 谊 与 爱 情 、 习 与 工 作 等 关 系 ; 承 和 发 扬 中华 学 继 传 统 美 德 , 化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 成 良 好 的 道 德 品 强 形 质 ; 学 生 不 断 加 强 自我 修 养 、 求 人 格 的 完 美 ; 使 追 树 立 社 会 主 义法 律 意识 、 制 观 念 , 养 学 生 的诚 信 法 培 品 质 、 业精 神 、 任 意识 和遵 纪 守法 意识 , 导 学 敬 责 引 生 懂 得 应 该 立 足 于 中 国 国 情 , 个 人 的 成 才 与 我 国 把 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的实 际结 合 起 来 ,为 专业 学 习提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二试题及答案新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二试题及答案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二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考试试卷一一、材料分析题(80分)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可以通过自我隔离把客观风险与主观焦虑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医务工作者则选择了“逆行气当很多人在家中安全隔离时,大批白衣天使却走出家门,坚守工作岗位,用生命守护生命。
疫情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风险更高,工作环节更复杂,工作强度更大。
面对这些严峻考验,医务工作者不负人民重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
材料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
““国家的兴盛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 “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给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相应得到多少回报,这里的价值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
如今是给社会带来较多物质价值的是科研人员、医生、军人、工程师等,他们工作一生不及明星一天的收入;给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作家不再受推崇,致使如今难出思想大家。
不要说什么存在即合理,这明明就很不合理。
”请回答:1 .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及其含义是什么?答: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
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
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成才的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3、成才该具备哪些因素?(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各具功能、格局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6、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7、理想的概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8、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9、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10、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只因大学生做什么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8.3.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8.3.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8.3.1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爱情经历各不相同,它既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能给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烦恼。
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想干嘛就干嘛,它要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
在恋爱中,我们要遵守哪些道德规范呢?1、尊重人格平等恋爱双方不能失去自我,而要保持人格平等和个性的独立。
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所以,当双方不能继续恋爱关系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和克制,好聚好散。
2、自觉承担责任爱情价虽高,责任无旁贷。
无论对方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贫穷还是富有,双方都要自己承担责任,缺乏责任的爱情,一切都是零。
3、文明相亲相爱相互爱慕加相互亲近加相互尊重加行为得体等于文明恋爱。
因此,相亲相爱要遵守社会公德。
在我们周围,也常常会有一些不遵守公德的恋爱方式:如在大街上、马路边甚至校园内,举止不得体,既影响社会公德,又让恋爱双方处于被人非议的地步。
4、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爱情不等于友情,在与异性交往中,要区分好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
如果能很好地区分友情和爱情,我们的受益将是无穷大。
相反,误把友情当爱情,只能给双方平添很多烦恼。
5、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有些同学奉行爱情主义至上,这样很容易导致对人生目标的误解。
大学校园里,因为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关系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因失恋而悲观厌世、行为失控的例子并不少见。
6、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有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奉行金钱主义至上,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过于追求功利化,车子、房子、票子不离口;有人恋爱“唯外表论”,片面追求外在形象,“白富美”和“高大帅”已成为很多年轻人择偶的标准。
这样的爱情观,很难收获真挚的爱情。
7、不能只重过程不顾结果如果把爱情当游戏,就像一首歌里唱道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既伤了对方,也会伤害自己。
8、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恋爱是双方熟悉和感情协调的过程,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稿)要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重点单选多选题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反映法的本质特征的是法律概念.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中最主要部分是法律规范。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
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宗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维系道德是靠:内在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证据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及时高效。
行政行为的效力有: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民事诉讼主体包括:法院、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不属于仲裁范围的纠纷有: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
名誉权属于人格权,荣誉权属于身份权,二者同属于人身权。
多选扩展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终结性考试一 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A(开卷)一、结合个人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80分)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0分)答: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就是通过规定国家权力的界限和组织方式,来实现对人民权利的制度化保障。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宪法存在的必要。
约束政府权力,保护个人权利,乃是宪法的核心问题。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
宪法是国家颁布的法律中的一种,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是宪法和普通法律又有所不同,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指宪法在法律方面的特有属性。
也就是它同普通法律的不同之处,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出了宪法是根本法的特性的。
第一,宪法的内容是关于国家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宪法所规定的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权的组织形式,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体系及组织活动原则等等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制度。
其他普通法律所涉及的内容仅是国家和社会中某一特定方面的问题,属于局部性的社会现象和法律关系,如教育法只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刑法解决犯罪与刑罚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宪法的内容上看,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它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的地位。
第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都必须服从宪法,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无效。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精神相违背。
第五章第六章道德部分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 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 展。
(三)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
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的 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交往 的频率。
(四)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 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 率日益提高,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参加志愿 者服务等公益事业,都是大学生了 解社会,回报社会,拓展能力,实 践锻炼的渠道和方式,必将提升自 身、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加快成 长。
1、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 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 面广的优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 刃剑,它既可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 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 生活中为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 要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 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各行其是、随心所 欲,社会就处于混乱 状态。没有秩序和规 则,社会不可能得到 发展。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 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产秩序、商业 秩序、流通秩序、交通秩序等;
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出现相互交叉,公共 秩序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
公共秩序所涉及的范围:工作秩序、教
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一切公共生活领
域都需要有相应的秩序。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 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 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 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性与主动性,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 内化” 导行” 从 和“ ,
关 系
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体系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 结构和主旨内容, 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及学生的接
“ 基础” 课教材是经过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 , 经过许多专 受程度。教材一旦进入教学过程 , 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风格 家的反复讨论、 斟酌、 修改、 修订后形成的, 而且编写提纲是 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对其进行解读 , 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赋 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的, 在内容上体现了培养大学生思 予教材新的 生命力。 因此,基础” “ 课教师一定要坚持教材内 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逻辑体系是非常清晰和 容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要以教材为基础 , 以大纲为标准, 结合
众的喝彩一样, 虽然对教材本质的认识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前 动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 网络多媒体教学法、 研究式教学法、
提, 但教学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运用教材的过程。当然, 每位 参与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突显问题” “ 教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自己的逻辑顺序, 都有 因此, 不必死板地 学法、五动教学法” 即动脑、 “ ( 动嘴、 动手、 动腿、 动情教学
一
。
爱, 终身受益” 的目标要求 , 笔者认为, 中正确认识并处 路、 教学 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按一般规律 , 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理好几个关系至关重要。 根源于教材内容的结构之中, 如果随意变动教材的设计理
一
、
教 学 内容 的规 定 性 与 教 学 方 法 的 多样 化 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国庆假期不文明现象:
苏州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生活比文凭更重要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致毕业生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学习 2、生活 3、社会活动 4、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5、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6、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7、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 苏霍姆林斯基: “美是道德纯洁﹑ 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大学生 全面发展。
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形象
•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问题:为什么开这门课?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得到一流的专业训练, 却不知同情心、正义感、廉耻为何物;如 果他善于思辨却无法判断“有所谓,有所 不为”的行为分际;如果“道德”在他的 价值观里没有一个指导的地位,我们只不 过在培养将来很有能力危害社会的人罢了。 ----- 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
问题:为什么开这门课?
学
习
(1)沉潜自己: 如果你大学三年毕业后,能够拿出来 和别人炫耀的依然是考上大学的荣耀,那 你的大学就是失败的。 沉潜自己,找到方向,开始行动,而 不是空想。 (2)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比重 如果你只能做到学号课堂知识,那你的 收获会少的可怜。 (3)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生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的意义和方法
基于OBE理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研究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2020年36期30基于OBE 理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党建强(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1],这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和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基础”课教师要胜任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专业素质、饱满的工作热情,更需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改革。
OBE 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在培养目标上注重毕业生的能力和品质、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反向设计”原则等,对于提升 “基础”课教学的亲和力、实效性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方面需求和期待、有效实现“基础”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OBE 理念的内涵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的提出缘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问责、对学校教育是否能够提供适合学生未来生活的职业和角色的疑虑。
OBE 理念经美国学者William Spady 提出后,很快成为推进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Spady 在其OBE 理念的代表作《基于产出的教育:关键问题与答案》一书中,将OBE 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培养目标,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2]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有明确的成果导向意识,对学生毕业时达到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有清晰的构想,然后寻求适宜的课程结构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OBE 理念强调如下四个问题:(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这实际形成了“定义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果”的 OBE 结构框架。
2020年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目的】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自己手中有限的资金花得合理等值理性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更是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与体会.自从我们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自理.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个人消费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选取了这一主题展开了问卷调查.【社会实践时间】【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元以上的人占2%,月费用5-1元的人,占5左右%,月费用5元以下的人,占3%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同学们的消费重点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整个消费结构中人际消费恋爱消费所占比重过大,成为消费大头,电子产品消费也逐步上升.而学习之初伙食费支出相对下降,虽然同学总体消费偏低,但是消费结构内部出现不平衡,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有以下各项消费支出总额与其所说的总消费支出两者并不一致,从侧面反映出同学对自己平日开支没有数.虽然从我们现实的消费层面上看不出有明显重品牌的倾向,但不代表以后没有,毕竟目前得消费方式极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特殊消费群体我们大学生应该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上舒适物质上合适的生活,无计划的消费方式,不平横的消费结构不利于我们形成比较规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被调查对象中36%的同学说不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消费类型,39%的同学是超前消费型,"今朝有酒今朝醉"形的消费方式,不考虑长久,他对我们得生活影响就更加严重了,我们反对超前消费,也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性消费提"量入为出,合理消费".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了健康的消费观念,同时我们也建议,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同学们的理财教育提高我们的财商,通过不断努力使我们大学生能够合情消费.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目的与要求】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了解、体验有关人生、理想、爱国、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社会实践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用两周进行.第一周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工作流程并教学实践活动;第二周总结、撰写实践报告、制作PPT等.【参考题目】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采访学长、老师、名人的大学生活与感悟.调查8个人的成长轨迹.参观桂林市区爱国主义基地.5调查桂林市区企业、农村的民生问题.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礼仪行为与观念调查.8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旁听法庭审理案件.【社会实践目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手机已经为其代表之一.高中或许有些同学因学习原因手机的使用受限,但在大学校园里,无手机不生活,尤其是在校园网覆盖下,手机成为使用面最广的通讯工具.然而,大学生如何使用手机,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以及身体,这些是我们现在想弄清的问题.抱着这些疑问,我们在我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这个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子命题进行了抽样调查【社会实践时间】14周至15周【社会实践题目】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调查方法由调查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问卷内容,制作成电子版调查问卷.打印及复印问卷.利用放学的人流高峰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完成后,由全体小组成员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问卷内容见附录本次调查共发放2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153份.调查结果具体如下调查对象中男女大约各半.其中大一6人,大二41人,大三29人,大四23人.调查内容及分析大学生手机价位和品牌情况通过调查显示有63%同学的手机价位在8-16元之间,17%的同学手机价位在16-2元之间,9%的同学手机价格在8元以下,还有11%同学手机价格在2元以上.在这些同学之中,有62%的同学选择三星这一牌子,其他的如苹果5%,三星11%,还有22%的同学使用的是国产品牌手机.最近几年,三星公司以其产品质量好、功能多、外行美观,适合学生使用而受到多数同学的青睐.同样,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国产的手机如华为和中兴功能也很不错,价格也不高,也越来越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有数据显示,同学们对山寨机的看法褒贬不一,18%的同学选择支持,11%的同学选择反对,71%的同学对山寨机的看法无所谓.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就大学生现在的手机使用情况来看,有48%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有38%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上网,还有14%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看电子书.在课堂上,有4%的同学偶尔玩手机,37%的人一般,14%的人经常玩手机,还有9%的人上课手机不离手.从这两方面看,大学生在手机的利用使用方面还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人使用手机主要是娱乐休闲.调查数据还显示有6%的同学选择的服务商是移动,21%的同学选择联通,还有19%的同学选择电信.绝大多数人选择中国移动作为服务商,因为在桂电,中国移动信号好、网点也多,同时中国移动的服务业务也比较多,被大多数大学生所喜欢.每天总共使用手机时间的多少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学感觉难以确定,因此只是估计了一下时间,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各个选项中只有4%的同学选择了半小时以下.28%的同学觉得自己每天使用手机大概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的是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人数最多的则是选择了两小时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8%.他们多数是在煲电话粥,或者了上网.而根据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使用手机上网对视网膜的伤害.因此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的同学在这方面有点过度了.对手机辐射的认识手机辐射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远远高于固定电话,使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受损、睡眠紊乱、头痛、癫痫及血压上升的现象.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者是否了解这些电磁污染呢在参与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完全不清楚手机辐射",表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手机辐射.可是只有2%的人知道自己手机的辐射值,并且没人知道手机辐射在多少范围内安全,也没人知道我国对手机辐射的相关规定.在众多手机使用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初略知道个大概,清楚危害却不重视危害,在桂电这个工科院校尚且如此,可见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普及刻不容缓.大部分人是知道一些手机防辐射的方法的,最简单最彻底的方法是减少手机的使用度.不过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手机使用者数量仍在高速增长.接近三分之二的手机用户直言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不会考虑手机辐射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反映出,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还是有很多没有注意或者说引起重视,甚至一些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去改变.课堂上使用手机在不讨论调查结果前也可以很现实的说,这是我们现在大学生的一大问题."手机党"一词应该也是这么由来的.而调查结果可以说很好的验证了这一说法.每个同学都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而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一般会玩的选项,具体来说是63%的同学.只有18%的同学选择没有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习惯,另外还有19%的同学选择了逢课必玩.可以说,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时很严重的大学生每月话费消费情况调查中显示,就手机话费的消费情况看,有64%的同学每月的话费在5元以下,19%的同学每月话费在5-8元之间,11%的同学每月话费在8-1元之间,还有6%的同学月话费在1元以上.而有53%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在3-5元之间,有4%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在5-7元,还有少部分人每月生活费在7元以上.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手机话费在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可以看出,理性消费还是占据了大多数,但是这其中也有些特例,某学生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时和我们提到,自己和寝室的一个室友,由于异地恋"打"的火热,每个月煲电话粥话费得3多.这或许就不是理性的恋爱以及消费了吧或许应该引起我们的担忧.调查体会这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和对手机购买以及消费等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本次问卷调查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同学们对于手机的认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基于此,结合广外问卷提供的情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关于购买手机的建议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是每年都有调查显示,我们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最多的国家.虽然说手机现在不是奢侈品,但是建议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节约的意识.手机能够不更换就尽量不更换,即使更换一个手机对某些同学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们还应该摒弃那种为跟上时代,赶上潮流,或者为了体验新款而更换手机的理由.另外,我们还建议我们的同学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国产手机上,虽然它们现在大部分还不及国外那些名牌,但是你们的支持会成为它们不竭的发展动力,最终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何况,如今的国产机一取得不小的进步.关于使用手机的建议现在手机功能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同学手机使用的频率以及时间都持续的增加.在此,要求大家不要使用手机是不可能也不科学的,但我们希望大家掌握一个度,使用时间和场合的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有很多同学没有这个意识,每天使用两个多小时以上.要知道现在的手机辐射还是很大的,使用时间过长对身体的影响将会非常的大.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同学喜欢睡觉时将手机放在枕头旁,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希望有这习惯的人能够予以纠正.再者,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要使用手机,很多人说因为老师讲的没意思所以自己才玩手机的,其实堕落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不应该从老师身上找借口.端正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才是解决的方式!当然,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予以一定的监督,会有更好的效果.关于手机话费的建议对于手机话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不应该予以太多评论,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们必须遵循的一点,那就是节约.对于电话过多的同学来说,或许可以选择亲情包,长话包之类的,或者也可以试试微信,QQ在线通话之类的方式.对于短信比较多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短信包.这些都是节约的措施.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吧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摘要一个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心对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大学生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大部分.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并总结原因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大学生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而社会公德心则是一个人履行社会公德要求的意识和行动.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当遇到有关社会公德这方面问题时是否能按照社会公德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社会公德为自己的的行事准则.具有一颗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不仅是当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一个人个人素质和人格力量的体现.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现状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有关人士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总体情况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大学生公德心缺乏的原因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虽然看似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情况还算良好.但鉴于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情况是否是值得我们感到欣慰的.我们也同样看到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是知之甚少的.就此,我们来总结一下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其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如今已是社会比较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沉迷与金钱的世界,从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即使是在相对比较单纯的学生当中,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干部的评选,奖、助学金的评定,实习机会的争夺,都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无比身心疲惫.有谁还来关注这些被认为是冠冕堂皇的社会公德呢其二,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8后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今正处于工作或上大学的年龄.在家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是小公主的孩子,从来都是其他人围着他们在转,又怎么会培养好一种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品貌呢其三,学校教育力度还不够.学校应该多举办这方面的讲座,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彻底的让社会公德心深入人心.让同学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一、知行统一.当代青年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青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皮亚杰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自律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道德行为.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所具有的,它们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这个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才会使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自我磨练.荀子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行,圣心备焉."⑦这说明,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所谓自我磨练就是要通过善的积累,不断巩固强化,逐渐凝固成优良的品德.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的道德意志的磨炼,只有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磨炼,人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三、内省.所谓"内省",指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内省的修养方法,是一种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排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财富、地位、相貌等因素,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更真实”。
反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无控制性使人失去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所以网络上充斥着欺骗、暴力、黄色等信息,使人类的道德水平下降。
”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1)从网络与人类道德水平角度分析双方的观点。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的场域,形成了虚拟社会。
网络环境既给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带来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的缺失。
网络的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交融汇聚,使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文化差异与冲突,面对网络社会的各种思潮、价值标准,通常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导致道德认知的模糊;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以致部分人脱离现实社会,造成道德情感的冷漠;面对网络上新鲜刺激、混乱复杂的信息和一些“新潮”的观念,人们原有道德意志、信念发生动摇,从而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
本文对造成网民道德人格缺失的因素进行归因,从网络环境、文化、制度和现实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角度分析,提出了解决网络道德人格重塑的对策和建议。
(2)提出自己关于网络技术与人类道德发展之间的看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巨大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发展的巨大杠杆,表现在,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更了伦理道德标准,第三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伦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伦理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消极力行现象,使伦理学陷入了困惑。
2、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会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将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
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
他一下车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第,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
2007年9月4日,鼓楼区法院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处彭宇赔偿老太部分医疗费用。
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1)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
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
本条主要针对见义勇为者受到侵害的请求权,与本法第三十一条中“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的规定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条是关于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免遭损害而见义勇为者的请求权,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是紧急避险人为避免自己或者他人人身、财产损失而损害了他人的财物时不承担责任的情形;第二,本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见义勇为者,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紧急避险人之外的人;第三,本条不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的情形,而第三十一条中的紧急避险既包括人的行为引起的险情,也包括自然原因引起的险情。
本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免遭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所规定的精神一脉相承。
最高人民法院也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材料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单纯的道德义务,并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二、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某市发布《2012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录用通知》,该通知规定: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
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具体名额参见各招录部门)。
请问:以上《通知》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答题思路:逐条分析《通知》中不符合我国《宪法》及《劳动法》规定的内容。
1,要求中的“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和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违反劳动法中就业平等权,涉嫌就业歧视;2,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违反宪法中公民的尊严,涉嫌人身歧视。
3.其中“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违反宪法男女平等的规定。
2、王某与李某均为20周岁,两人约好去丁某家行窃,由王某在外面放哨和接应,李某进入丁某家中行窃。
当李某窃得现金五万元与一只金表准备逃走时,恰好碰到了有事回家的丁某,李某为了逃走猛击丁某头部。
王某由于看到了丁某回家,未接应李某早早逃走了。
请问:(1)王某与李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2)王某与李某分别犯什么罪?答题思路:(1)构成共同犯罪的条件:刑事责任年龄和共同的主管故意。
依部分犯罪共同说,二人是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依“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二人均要承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
本案应该是共犯里面最复杂的部分-事中共犯,也就是承继共犯。
由王某的行为还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既遂,赵某就加入进来,构成事中的实行犯。
所以王某赵某犯罪后果一并承担责任(2)分别犯的罪行根据《刑法》回答。
我认为本案中王与李之间没有意思联络,虽然李上前帮助王但是只是出于赵主观上的意愿,而王并不知道(因李是王饭店的一名顾客,王并不认识李),按照片面共犯的理论,李构成片面共犯,假如赵某的伤由王某造成,则王某和李某二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假如赵某的伤由李某的行为造成,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
但是现有证据不能证实究竟是谁的行为造成赵某的重伤的情况下,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王某无罪,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赵某的刑事责任。
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两者均系成年人在盗窃中有共同主观故意及行为符合共同犯罪要件,对于李某伤害丁某的行为只是其个人的犯罪,对李某的伤害行为王某事先不知情且未参与,所以由李某一人承担故意伤害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奥运会之后,北京的鸟巢与水立方成了旅游的热门景区,在随后几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报载最高的旅游人数一天达50多万。
然而,一些不自觉的游人把“鸟巢变成了垃圾场”,有一些人在草地席地而坐,一些废弃的包装纸或塑料袋散落在青青的草地上,显得格外扎眼。
“鸟巢”旁的广场上的照明灯1周就有20余盏被毁,外围还存在偷灯现象。
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怎么做答题思路:结合社会公德的内容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作答。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答:1?、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交往公德,其核心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信用的公德特征;2?、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公德,其核心是树立社会责任意识;3?、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人类环境公德,即生态道德,其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答题思路:结合人生观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
总的来说,人生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2)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理想等;(3)对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在这三个内容中,人为什么活着即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支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一个没有树立起正确人生观的人,他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等等,正由于此,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说明,一些过去长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老干部,到了即将离退休的时候,往往发生贪污受贿陷入犯罪深渊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个人和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即将离任时,不是考虑到应当为人民多做好事,而是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打算,要为自己和儿女考虑后路等等。
应当说,他们之所以会犯严重的错误,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造成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