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志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
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
”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
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
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
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
“君子于言无所苟矣。
”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知其不可,苟欲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
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
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②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们月,安而乐之。
始予至无窒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國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患:愤恨,怨恨,怨情。
高三语文: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
如需改劫,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趣,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环境史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迄今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史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这是一个有不少解释和答案但依然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窃以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需要从根本上深入展开,亦即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明了环境史的特色和史学意义。
探寻环境史研究的根本问题,需要从环境史兴起的根源上讲起。
一定意义上,环境史是一些美国历史学者在环境问题严峻以至被称为“生态危机”这一现实压力下,开始接受生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事务”而兴起、发展的。
自然,是环境史及其研究的根本所在。
乍看起来,由于环境史学者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对“自然是什么”似乎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无论如何、环境史学者逐步学会如何突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成见,懂得向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完整地思考、辨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撰述相关历史。
环境史学者从生态学家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无法创造的一切。
他们还发现,“河流、城市、农场、空气和海洋的状况总是在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会拖着我们前行。
”他们还从历史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通过“脆弱性”认识到它们如何“交相害”。
一方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容易受到大灾难和几乎看不见的小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也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问题或“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即是明证。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翻译下列句子①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②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A. 直堕其履圯下圯桥B. 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却击退C.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悉熟悉D. 高祖离困者数矣离通“罹” 遭遇【答案】C【解析】(1)C项该句翻译为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土谋刺秦王悉全、都【答案】A【解析】(2)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整句话的翻译为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本题中“矣”为句末语气词因此要在“矣”后断开排除B、D两项“谷城山下黄石”指“谷城山下的黄石” 作“即我矣”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D【解析】(3)D项“张良魁梧奇伟”表述错误由原文“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知张良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答案】(4)①浅薄无知的小人让我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我就可以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②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解析】(4)①鲰生浅薄无知的小人距通“拒” 把守内接纳王称王②见表被动故所以诛诛杀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诗歌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A. 诗歌前四句点题叙写诗人陪同北海太守李邕游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历下亭B. “云山已发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出宴会之兴盛C. 诗歌第七八两句描写宴饮的环境竹色波光清凉交映给宴会增添了雅兴和趣味D. 全诗寄情一场文人盛宴叙事简洁议论精警体现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1)B项“云山已发兴”意思是云山美景助发雅性并非“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答案】(2)①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②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③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④对不管地位高低都要受外物的支配和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解析】(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后四句的大意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写历下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但红日西沉宴会将散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以及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贵贱俱物役” 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抒发了诗人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从公难重过” 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则抒发了诗人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据此理解作答即可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名言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筷子的文化内涵?请简要说明A. 材料一中国汉字从“箸”到“筷” 是依据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提出的猜想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与实际生活有关B. 材料二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大约也受其影响C.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的是东亚文化圈内部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不同D.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答案】B【解析】(1)B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原文是赞誉【答案】D【解析】(2)A项蔡元培的说法是想力证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温和和爱好和平“讽刺和嘲笑”描述用词过重B项“是文化糟粕”是一个很武断的判断而且也于文无据“必然”这个表述也太绝对C项“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答案】C【解析】(3)材料三既强调了文化的差异性又强调了文化的融合性主张多元文化融合A项强调的是文化的粉饰功能B项强调的是文化对于人类的启蒙开化作用D项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而不是强调不同文化的融合故选C【答案】(4)①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来展示筷子的文化内涵②对比论证把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解析】(4)材料二提到“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 作者在这里举出了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写出了筷子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中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 运用对比论证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4.(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A. 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B.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C.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D.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答案】A【解析】(1)B项“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错材料二原文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C项“其内涵是相同的……平衡性”错根据材料二“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可知中国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故选A【答案】B【解析】(2)A项“它就将成为……”已然变未然材料一原文是“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材料二中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故选B【答案】D【解析】(3)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只有D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故选D【答案】(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解析】(4)解答本题时可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二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明确话题提出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的观点中间六段具体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内容后两段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传播方式在论述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传统名句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据此联系材料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答案】(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解析】(5)结合题干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材料三筛选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在民间扎根”及“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真正走向了世界”等信息联系相关的日常积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即可5.(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3)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5.(4)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A. 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团火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 “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 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 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 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答案】C【解析】(1)C项分析有误第一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是“我”在电梯中对她的观察从“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来看律子没做手术是“后来”发生的与“我”在电梯中看到律子的目光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与她是否害怕做手术无关第二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从原文“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和“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来看律子的心理应该与她看“新郎新娘”和将穿“新娘礼服”有关与她是否提前一天穿和服无关【答案】D【解析】(2)D项“扭转”有误这段文字之前写“我”去京都看律子这段文字之后写“我”在京都某饭店大厅看到律子情节发展是顺承关系且律子的先天性心脏病并未治愈她还是可能随时死去人物的命运也没有扭转【答案】(3)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因为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解析】(3)对服饰的描写无非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解答此题就要去思考和服与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什么关系小姑娘身裹美丽的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上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暗示了小女孩悲剧的命运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和服象征着成熟的生命、美好的期待、幸福的人生但包裹着的是无法挽回的脆弱的生命以及无法获得幸福的人律子作为模特穿上和服衬托了她因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随时死去的命运所以和服“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答案】(4)第一问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第二问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解析】(4)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氛围”和“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实际上是在探讨小说的主题和小说主题是如何表现的小说主题主要通过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提炼概括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归纳总结小说写了一位先天性没有胆液输送管的小女孩夭折写了律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随时可能死去从这两个人物不难归纳出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情与不公的主题至于如何表现主题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出现了几大段的景物(幻影、秋雨)环境描写除此之外就是小女孩和律子的故事所以自然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6.(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义凛然竟然往往天衣无缝B. 慷慨赴义甚至常常自圆其说C. 慷慨赴义竟然常常天衣无缝D. 大义凛然甚至往往自圆其说【答案】D【解析】(1)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慷慨赴义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第一处此处形容美国将霸权行为包装得正义庄严应选“大义凛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第二处此处形容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是进一步的事例应选“甚至”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第三处此处形容一个空口袋在里面空空、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条件下立不起来是时常存在的应选“往往”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第四处此处形容语言游戏再怎么重复也不会没有漏洞应选“自圆其说”故选D【答案】C【解析】(2)根据上文“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和下文“这是一大错误”推断这句话的主语应是“美国” 排除A、D两项“忽略”的宾语应是“好处” 排除B项故选C【答案】B【解析】(3)原句共有两个错误一是“借强力肆意”语序不当应是“肆意借强力” 排除C、D两项二是“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搭配不当应是“给……带来冲击” 排除A项故选B7.(1)将________________7.(2)将________________7.(3)将________________7.(4)将________________7.(5)将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霸主”改为“大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题目已经指出语段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 且”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 要求“指出并改正”仔细阅读这封短信可发现①“霸主” 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此处是说屠呦呦是医学界著名的专家表达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大家” ②“忝列” 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为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此处是说屠呦呦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降低身份答应成为自己生物社团顾问中一员“忝列”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屈就” ③“绵薄之力” 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是谦词此处是说屠呦呦为自己生物社团发展提供指导帮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指导帮助” ④“佼佼者” 指美好、突出的人物也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此处是用来形容自己生物社团成员抬高了身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爱好者” ⑤“编安” 是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此处是生物社团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信不是对普通的编辑问候因此“编安”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安康”【答案】(2)将“忝列”改为“屈就”【解析】【答案】(3)将“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解析】【答案】(4)将“佼佼者”改为“爱好者”【解析】【答案】(5)将“编安”改为“安康”【解析】8.(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8.(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黄沙漫天妥善杀鸡取卵如火如荼B. 黄沙漫天妥当以卵击石如日中天C. 过眼云烟妥善杀鸡取卵如日中天D. 过眼云烟妥当以卵击石如火如荼【答案】A【解析】(1)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形容“楼兰古城” 故选“黄沙漫天”妥善稳妥完善的恰当的妥当稳妥适当结合语境故选“妥善”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跟“竭泽而渔”意思相近的故选“杀鸡取卵”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形容“环保公益活动”多、盛故选“如火如荼”故选A【答案】D【解析】(2)A项“疮痍”与“创伤”重复B项句序不当C项“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故选D【答案】C【解析】(3)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两项“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A、D 两项故选C。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的青色草浪,在风中起伏。
草是竹节草和黑麦草,簇拥着翻卷。
晌午后的微雨,也是青黛色的。
远处的岛屿,像隐在烟雨之中的帆船。
这里是初夏的“鄱阳湖草海”——香油洲,面积很大。
再过两个月,鄱阳湖就会进入丰水期,湖水将慢慢上涨,将草洲,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而水下的草甸将成为鱼类觅食的天堂。
大自然神秘莫测,它的力量是的。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了古赣江下游的河谷盆地。
至一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断块上升后形成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
因与鄱阳山相接,山的名字就被拿来给湖命名,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条虬曲的动脉,盘踞在江西大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子民。
最终,这五大水系注入鄱阳湖,与长江相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望无际吞噬不可名状健壮B.一览无余吞噬不可思议粗壮C.一览无余吞没不可名状健壮D.一望无际吞没不可思议粗壮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好香的饭菜,——听到雨声了吗?”老陈低声说道。
洪迈《夷坚志-侠妇人》阅读答案试题
洪迈《夷坚志|侠妇人》阅读答案试题侠妇人洪迈董国度字元卿,饶州人,宣和六年进士第,调莱州胶水簿。
会北兵动,留家于乡,独处官所。
中原陷,不得归,弃官走村落,颇与逆旅主人相得。
怜其贫穷,为买一妾,不知何许人也。
性慧解,有姿色,见董贫,则以治生为己任。
罄家所有,买磨驴七八头,麦数十斛,每得面,自骑人市鬻之。
至晚,负钱以归,如是三年,获利益多,有田宅矣。
董与母妻隔别滋久,消息皆不通,居常思戚,意绪无聊。
妾叩其故。
董嬖爱已深戚,不复隐,为言:“我故南官也。
一家皆在乡里,身独漂泊,茫无归期。
每一想念,心乱欲死。
”妾曰:“如是,何不早告我?我兄善为人谋事,旦夕且至,请为君筹之。
”旬日,果有客,长身虬须,骑大马,驱车十余乘过门。
妾曰:“吾兄至矣。
”出迎拜,使董相见,叙姻戚之礼。
留饮。
至夜,妾始言前事,以属客。
是时虏令:“凡宋官亡命,许自陈,匿不言而被首者,死。
”董业已漏泄,又疑两人欲图己,大悔惧,乃绐曰:“毋之。
”客忿然怒,且笑曰:“以女弟托质数年,相与如骨肉,故冒禁欲致君南归,而见疑如此,倘中道有变,且累我。
当取君告身与我,以为信。
不然,天明执告官矣。
”董亦惧,自分必死,探囊中文书,悉与之。
终夕涕泣,一听于客。
客去。
明日,控一马来,曰:“行矣。
”董请妾与俱。
妾曰:“适有故,须少留。
明年当相寻。
吾手制一衲袍赠君,君谨服之,唯吾兄马首所向。
若返国,兄或取数十万钱相赠,当勿取。
如不可却,则举袍示之。
彼尝受我恩,今送君归,未足以报德,当复护我去,万一受其献,则彼责已塞,无复护我矣。
善守此袍,毋失也。
”董愕然,怪其语不伦,且虑邻里知觉,辄挥泪上马,疾驰到海上,有大舟临解维,客麾使登。
遽南行,略无资粮道路之费,茫不知所为。
舟中奉侍甚谨,具食,不相同询。
才达南岸,客已先在水滨,邀请旗亭,相劳苦,出黄金二十两,曰:“以是为太夫人寿。
”董忆妾语,力辞之。
客不可,曰:“赤手还国,欲与妻子饿死耶?”强留金而出。
董追挽之,示以袍。
客曰:“吾智果出彼下!吾事殊未了,明年挈君丽人来。
夷坚志文言文翻译
原文:《夷坚志》卷之一,记一事云:绍兴间,有王生者,家于越州。
一日,王生游于城西,见一老妪,衣褐,携一幼女,年可五六岁,颜貌端丽,容色娇艳。
王生异之,遂问其由。
妪曰:“吾名阿娇,年已八十有五,携幼女以归乡也。
途中遇盗,盗欲害吾女,吾哀求之,盗遂释吾女而去。
吾欲归乡,不知路途遥远,故在此求宿。
”王生闻之,怜其老妪,遂留宿于家。
次日,王生与妪女同游。
妪女善歌,歌声婉转,悦耳动听。
王生心悦,遂与妪女结为兄妹。
自是之后,王生每日与妪女游乐,不知岁月之过。
一日,王生偶过一寺,见一僧,眉目慈祥,王生遂与僧交谈。
僧问王生:“汝与阿娇结为兄妹,可曾相爱?”王生答曰:“吾与阿娇情同兄妹,并无他意。
”僧曰:“汝虽无他意,然阿娇乃仙子也,汝凡人岂可与之相恋?”王生惊愕,遂问:“仙子?吾不知何为仙子。
”僧曰:“仙子者,乃天地间神灵之女,与凡人不同,汝岂可轻易与之交往?”王生听罢,心中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不久,王生病重,阿娇日夜守候,悉心照料。
一日,王生醒来,见阿娇泪眼婆娑,便问:“汝何故哭泣?”阿娇答曰:“吾知汝命不久矣,故而哭泣。
”王生闻言,心中悲痛,遂对阿娇说:“吾愿与你同生共死,不知汝意如何?”阿娇微笑,泪眼含情,答曰:“吾亦愿与汝同生共死,只是吾为仙子,汝为凡人,恐不能长相厮守。
”不久,王生病逝,阿娇悲痛欲绝。
僧人至,安慰阿娇,并告诉她:“汝女虽为仙子,然汝爱女之心,感动天地,故得转世为人,与汝团聚。
”阿娇听罢,喜极而泣,遂拜谢僧人。
译文:《夷坚志》第一卷中记载了一件事:绍兴年间,有位名叫王生的,住在越州。
有一天,王生在城西游玩,看到一个老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容貌端庄美丽,脸色娇艳。
王生感到很奇怪,便询问原因。
老妇人说:“我名叫阿娇,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带着小女孩回乡。
在路上遇到强盗,强盗想伤害我的女儿,我哀求他们,强盗才放走了我的女儿。
我想回乡,但不知道路途遥远,所以在这里找地方过夜。
”王生听后,同情这位老妇人,便留她在家里过夜。
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逸挥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逸挥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古诗文阅读:共7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
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绍以为骑都尉。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
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
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
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
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
唯世子燔翳①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
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
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湖北省宜昌市王家畈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宜昌市王家畈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迂”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泪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国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頂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客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嘀其糟而啜其酶?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并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
“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制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礼记》看来,“礼”是高于“仁”的。
《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由此可见,连“仁”也是以“礼”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礼”为基础的政治。
“礼”与中国古代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爵位制度、土地制度及其他各种政治制度,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
“礼”与法制也有密切关系。
“法”源于“礼”,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管子·枢言》云:“法出于礼。
”“礼”被赋予了强制力便是“法”。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教化工具,“法”是一种事后的惩罚措施。
“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别贵贱、序尊卑;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共同遵守礼的有关规范。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
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
如王莽在建立新朝的过程中,以《周礼》为据,改革诸项制度;西魏末年,苏绰辅佐权臣宇文泰,依据《周礼》进行官制改革;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礼》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
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并且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思想样态。
江西省永丰中学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永丰中学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之,而搏髀②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祁。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③,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 最新模考 (原卷版)
冲刺小卷10 文言文阅读.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届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④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duō)拾取,采取。
②刻露:清楚的显露出来。
③本:根据。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掇幽芳而荫.乔木(___)A.树荫B.遮盖(2)道.其风俗之美(____)A.规律、道理B.说、叙述C.引导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曰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4.《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于同一时期,根据课内所学与上文的《丰乐亭记》节选文字,简述两文表现的作者情怀的异同之处。
二、(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城县贼陈昌言为临安新城县尉,邑境恶少杀一人伤一人,逋逃未获,保伍坐.系者十数,陈祷于县松溪神,又诉于天曰:“某平生不敢私.祷,唯父母之疾,则或刲股,或灼臂,于请祷之私,无所不尽,舍是,虽自身及妻子事,亦未尝敢渎神!今凶贼手刃两人累其乡党族姻,故为百里齐民请命愿上天鉴之。
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其渊源有自。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官学、私学紧密相关,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而“君子”是联结二者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官学,是指周朝官方之学,官学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贵族子弟,也包含平民百姓。
官学主要教授《诗》《书》《礼》《乐》。
官学的教授内容与孔子开创的私学之教并非没有关联,孔子曾教诲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传授七十子之徒“礼乐之教”,都说明了私学和官学的共通性。
开办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地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
但官学随着周室的东迁而逐渐没落,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严重失能。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孔子曾说“学在四夷”,感叹官学的没落。
官学没落,私学便乘势兴起并延续了官学的职能,先秦儒家君子观念正是在这一趋势下,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
孔子大力提倡私学,主张君子“文”“质”兼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君子文化。
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君子”的培养理念,与周代的官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从培养目的上看,官学追求“德行”“道艺”与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一致。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
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
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
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
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无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
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
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
2021届宜昌市五峰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宜昌市五峰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
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
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
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
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
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
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
”已,闻朝臣切谏皆不纳。
复疏,疏入,不报。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
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
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
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
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
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
”顷之,帝召玺。
玺曰:“御史在,臣不敢擅离。
”乃更召嵩。
嵩谓钦曰:“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
”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
”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
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
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
”奏未达,使者复来。
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
”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
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
”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
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
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
帝微服自徳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
钦闻,追之,已不及。
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
钦感愤,西望痛哭。
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
明年,帝从宣府还。
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8-2019芝华中学高三年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
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
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
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
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
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
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
2024年杭州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一模测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4年杭州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一模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
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
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
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②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③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
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
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
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
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
夷坚丁志原文及翻译
夷坚丁志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
乾道七年.缙云陈由义.自闽入广.省其父提舶司.过潮阳.见土人言比岁惠州太守挈家从福州赴官.道出于此.此地多野象.数百为群.方秋成之际.乡民畏其蹂食禾稻.张设陷穽于田间.使不可犯.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群合围惠守于中.阅半日不解.惠之迓卒一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保伍悟象意.亟率众负稻谷.积于四旁.象望见犹不顾.俟所积满欲.始解围往食之.其祸乃脱.盖象以计取食.故攻其所必救.尨然异类.有智如此.然为潮之害.端不在鳄鱼下也.由义说。
翻译如下:
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缙云(今浙江丽水)人陈由义,从福建去广州探望他的父亲。
船过潮阳(今潮州)时,他听到了当地一个群象围攻太守的故事,很是有趣。
惠州太守带着家小从福州去上任,路过潮阳。
这里有很多野象,几百头一群,每逢秋收,老百姓害怕它们来践踏庄稼,于是就在田里弄些陷阱阻止它们,野象们得不到食物,非常愤怒,它们就成群地围住惠州太守,大半天都不散去。
从惠州来迎接太守的随从兵士有一两百人,也无计可施。
太守的家人又惊又怕,甚至有人惊吓而死。
地方的保长伍长们,他们知道大象的用意,便带人背着稻谷堆到大象的周围,象们也不理睬,直到堆积的稻谷满足了它们,大象才散开去吃稻谷,太守于是得以解围。
大象用计谋来获得食物,所以攻击人们必须要救助的人,这么庞大的兽类,竟有如此的智慧,但它对潮州一带的危害,实在不比鳄鱼轻。
2019-2020学年黄冈市麻城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黄冈市麻城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
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
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洪迈《夷坚志》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这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有删改)材料二:谢石既以相著名,尝游丹阳,见道姑行市中,执巨扇,其上大书"拆字如神”,石笑曰:“此术岂有胜我者?何物老媪敢尔!”呼之入室,书"石”字示之。
姑曰:"为名不成,得召却退,逢皮则破,遇卒则碎。
”石视之不乐,然心服其言。
明日,访所在,无识之者,盖异人也。
建炎中,石为利路一尉,武将王进邀之饮,使拆其名,石曰:"家欲走,若图事必败。
"时进以谋叛结党欲发,不以其语为然。
将起乱之夕,乳媪谕垣告官,逮捕下狱,始叹息曰:“悔不用谢石之言。
"郡守疑石同谋,而知反不告,亦逮治,坐削籍黥配蓬州。
后询王进乡里,乃沧州南皮,且起于卒伍,悉如道姑言。
泊至蓬,因过天庆观,逢樵夫负薪憩门左,石兼能相术,熟视之曰:“神清、骨清、气清,得非神仙乎?”樵径前,挽发骂曰:“汝正缘口多坏了,今日尚敢妄说?”批其颊至再,乃去。
旁人相惊,争拂石面,石问何为,则黥文已灭矣。
郡即给据俾自便。
《春渚纪闻》录云:“石初入京师,以拆朝字为十月十日大贵人之故得官。
”别一说云:徽宗书“问”字,命一隶持往石密批于侧缄封之戒其到家方可发封。
隶归奏,上启读,乃曰:“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
”遂补承信郎。
有道士闻其事,亦以“问”字占,石曰:“门虽大,只有一口。
”道士愕然。
盖他黄冠,唯童仆数辈。
犹未以为奇,复书“器”字,倩俗人往占,曰:“人口空多,皆在户外。
”于是大服之。
(选自洪迈《夷坚志》,有删改)[注]《夷坚志》,文言志怪小说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命A一B隶C持D往E石F密G批H于I侧J缄K封L之M戒N其O到P家Q方R可S 发T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熟视之曰”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夷坚志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奇士陈俞,字信仲,临川人。
自京师落第归,过谒伯姊,值其家病疫,闭门待尽,不许人来,人亦无肯至者。
俞欲入,姊止之曰:“吾家不幸,罹此大疫,付之于命,无可奈何,何为甘心召祸?”
俞不听,推户径前,见门内所奉神像,香火甚肃,乃巫者所设也。
俞为姊言:“凡疫所起,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安可复加闭塞,不通内
外!”即取所携苏合香丸十余枚,煎汤一大锅,先自饮一杯,然后请姊及一家长少各饮之。
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巫入,
讶门开而具撤,作色甚怒。
俞奋身出,掀髯瞪眼,叱之曰:“汝何物人,
敢至此!此家子弟皆幼,病者满屋,汝以邪术炫惑,使之弥旬弗愈,用意
安在?是直欲为盗尔!”顾仆缚之,巫犹哓哓辩析,将致之官,始引伏请罪。
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
于是鞭之三十,尽焚其器具而逐之。
邻里骇慑,争前非诮,俞笑不答。
翌日,姊一家脱然,诮者乃服。
又尝适县,遇凶人凌弱者,气盖一市。
为之不平,运拳捶之死而遁。
会建炎初元大赦获免。
后累举恩得缙云主簿以卒。
终身不娶妻妾,亦
奇士也。
(选自宋洪迈《夷坚志》,有删改)
【注】①弥:满,超过。
②哓哓(xiāo):争辩的声音。
③诮:责问。
④累举:连续应举。
⑤主簿:官名。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过谒伯姊(拜访)
B. 讶门开而具撤(惊讶)
C. 是直欲为盗尔(只,仅仅)
D.争前非诮(责怪,非难)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将致之官辍耕之垄上
C. 尽焚其器具而逐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为之不平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
(2)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
阅读理解答案:
19.B(3分)
20.AD(4分,各2分)
21.(1)(陈俞)把剩下的汤在房壁上下洒了一遍,撤掉了巫师的器具,端正地坐着来等待巫师。
(2)陈俞解开他绑着的绳子,让他自己陈述自己的罪过,(他)请求私下受罚。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