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说。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这样,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狞可怖, ; 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说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 ( ) ②辄默记辄() ③儿痴这样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由 ?( )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进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认为知也。
1.解说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认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谈谈你对北人“强不知认为知”的见解。
(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说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中前两句的是( ) ,最后一句是( ) 。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字音读音履:lǚ边音, 第三声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注释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度duó: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 置:放置,搁在;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之:到……去,往操: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曰: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试题二 1.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答案: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遽--急忙,立即,匆忙; 契--用刀雕刻;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止:动词,停止; 者--……的地方行:前进; .求--寻找; 若--像; 亦:也;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之意: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一、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涉②遽③是④求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试题二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试题一、、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3.⑴ A、C ⑵ 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二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①坠zhuì②遽jù③契qì3、①渡江②这儿③急忙④寻求4、①涉江者②代“舟”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三、1 ①自:从; 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3 记述;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三、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 \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然:这样; 思:想; 也:的;试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诲二人奕鸿鹄将至7.用“∕”划分朗读节奏;使奕秋诲二人奕8.解释加点的字;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 6.huì;hú; 7.使奕秋∕诲二人奕; 8.擅长;只、单;弓箭;共同;9.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0.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四、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试题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3、翻译句子①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②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答案——1: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五、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 坐:因为;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编辑本段解释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二、1 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
”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
”竞斗而讼⑤于社伯⑥。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⑦。
已而⑧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有……者:有个……的人。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
④燔:烤。
⑤讼:争辩是非曲直。
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
⑦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⑧已而:过了一会儿。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弓射之()(2)翔雁燔宜.()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最后的解决办法是______,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买椟(dú)还珠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 hái)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注)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犊:木匣子。
②柜:盒子。
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鬻:卖。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huán hái)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②缀:③饰: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A.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A.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B.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A.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3、未闻是夫子。
未:________ 闻:________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题一 .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得遗金一饼得: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天帝使我长百兽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1.解释①寝:②因:③时:④何以:.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四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
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臂祛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1.解释:①于:②反:③全:④复:2.翻译: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五 .大脖子病人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得大脖子病。
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1.解释:①其:②辄:③异④然:.翻译: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六对牛弹琴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①为:给。
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伏:趴着。
④故:从前。
⑤耳:耳朵听。
⑥鸣: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摇摆。
⑧奋:竖直。
⑨蹀躞:小步走。
1.解释:①为②如故:③鸣:④奋: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得遗金一饼得: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捡到;玷污、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3、保持自己崇高的品行;知错能改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图小利,要做到拾金不昧。
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天帝使我长百兽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