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

(一)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kuì)②粮,过雍(yōnɡ)门③,鬻(yù)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lì)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jù)⑨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biàn)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歌:卖唱。

⑤: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客栈。

⑧曼声:拖长声调。

⑨遽:立刻,匆忙。

⑩抃:拍掌,两手相击。

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厚:很多。

赂:赠送财物。

发:送走。

1.【字词理解】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去(已经)B.既去.(离开)C.忘向.之悲也(方向..) D.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2.【内容理解】“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3.【句子理解】解释“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点表达】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联系资料袋中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资料袋:本故事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与本故事相关的成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二)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

至之市⑤,而忘操⑥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⑧,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⑨足?”曰:“宁⑩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

欲:将要,想要。

②履(lǔ):鞋子。

③先:首先,事先。

度(duó):测量,衡量。

④而:表顺承的连词,意为然后。

置:安放,搁。

坐:通假字,通“座”,座位。

⑤至:等到。

之:到……去,往。

⑥操:拿、带。

⑦乃:然后,才。

持:拿、带。

度(dù):量好的尺码。

⑧及:等到。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

⑨以:用。

⑩宁(nìng):副词。

宁可,宁愿。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 (2)置之其坐__________(3)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 (4)吾忘持度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土寇:土匪角:战斗洫:沟渠甫:刚[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自谓可将十万(_____)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______)人几为鱼(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作“祠”。

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与思考。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注释)①轩冕:指车子。

②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喻朋友断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窃见管神色(______)尔非吾友也(_____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管宁为什么要和华歆断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我也懂。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T);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字。

遂________ 亡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蝴蝶泉(明)徐霞客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注释:①东向:向东。

②漱:用水清洗。

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

③可鉴:可以当镜子照。

④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

⑤沼:水池。

⑥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

⑦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

⑧乃已:才停歇。

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清)杨名时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

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学者之于道也,若覃(tán)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注释:①覃思:深思。

②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意思是什么样艰深的学问都能穷究,什么样高远的境界都能达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荀巨伯①探友荀巨伯远②看友人疾,值④胡贼攻郡。

友人语⑤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⑥,子令⑦吾去,败义⑧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⑨?”贼既⑩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⑪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⑫?”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⑬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⑭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⑮有义之国!”遂班军⑯而还,一郡并获全17。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

②远;从远方。

③疾:病。

④值:恰逢。

⑤语(yù):告诉。

⑥相视:看望,照顾。

⑦令:使,让。

⑧败义:损害道义。

⑨耶(yé):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⑩既:已经。

⑪一:全,整个。

⑫独止:一个人留下。

⑬委;舍弃,抛弃。

⑭相谓:相互议论。

⑮入:侵犯。

⑯班军:回师,撤军。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B.贼既至(既然)C.一郡并获全(全)D.遂班军而还(撤军)[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加点字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_________(2)贼既至_______(3)不忍委之______[4]“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荀巨伯这句话体现的美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桃园结义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

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国,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国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思,天人共我!”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

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_______)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_____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人物)在______(地点)结义的故事,其中_______(人物)最大。

这篇文章选自名著《_______》。

[4]该名著中还有哪些小故事呢?请再写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①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枝,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③止,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⑦歌,声振林木,响⑧遏⑨行云⑩。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讴(ōu):歌唱。

②穷:穷尽。

③弗:不。

④饯(jiàn):以酒食送行。

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⑥抚节:按着节拍。

⑦悲:悲壮。

⑧响:声音。

⑨遏:阻住。

⑩行云:飘浮的云。

六年级部编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六年级部编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六年级部编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字义解释。

①执_________ ②亦_________ ③俄有_________ ④至_________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多一点)2. 文言文阅读。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癝食以数百人等。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__)好一一听之(____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癝食以数百人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⑦家君法⑧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按原文内容将“”处补充完整。

[2]本文选自《______》,成语“_______”就出自这个故事,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不适合形容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关系的词语是(_______)A.知音 B.志趣相投 C.知恩图报 D.心有灵犀[4]你能写出一句与友谊有关的名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推敲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

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

左右拥至尹前。

岛俱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对划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是是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三、《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诲:惟:援:俱:“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3、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五、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它是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文中原话)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七、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邓林是指2、夸父追日象征着八、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九、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读音():不肖读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的意思是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的人。

十、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十一、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

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修辞手法。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子的意思是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就的道理。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八、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