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应用于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PICC应用及其护理体会

新生儿PICC应用及其护理体会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生理、病理因素需长期静脉输液及营养,PICC有效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并为患儿提供了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故现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广泛应用。
现将PICC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本组病例42例,其中出生体重600-800g5例,801~1000g17例,1001~1200g20例,原发病均为早产儿。
1.1材料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PICC包。
1.2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首选肘部贵要静脉,其次为腋静脉,再选肘部头静脉,如上肢穿刺不成功,再考虑头皮静脉,下肢血管置管易发生肢体血管栓塞,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由于右侧静脉穿刺到上腔的距离相对较短,临床上首选右侧。
本组病例,其中选择右侧贵要静脉19例、头静脉8例、腋静脉7例、左侧贵要静脉5例、头皮静脉3例。
1.3操作步骤将患儿置新生儿辐射抢救床上,测量导管插入长度,按预定置入长度截断导管,常规消毒铺巾,静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抽回血通畅后,退出导入鞘,妥善固定导管,经x线拍片确认导管顶端位置。
顶端最佳位置为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
2 护理2.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属讲解置管的过程及步骤,其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2.2置管前准备全面了解病史,做好环境清洁准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常规检查血象及出凝血时间,选择最佳穿刺的部位和穿刺点。
2.3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应采取综合措施:置管时及置管后及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护理,可有效地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
危重新生儿抵抗力低弱,防御技能差,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会引起继发感染和败血症。
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行穿刺术时严格无菌操作,术野常规铺洞巾,采用0.3﹪碘伏消毒穿刺部位,范围10cm×10cm,操作者戴无菌手套,穿无菌隔离衣。
一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案例分享PPT

鼓励家属参与患儿的护理过程,提高家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家庭支持。
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与反思
01
02
03
沟通不足
在某些情况下,护理人员 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不够充 分,可能导致误解和不满 。
护理记录不完善
部分护理记录不够详细, 导致难以全面了解患儿病 情变化和护理效果。
团队协作需加强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 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需要进 一步加强。
等。
营养护理
01
02
03
根据医生的建议,为患儿提供 充足的营养,保证其正常生长 发育。
鼓励母乳喂养,如需人工喂养 ,选择适合患儿的配方奶,避 免过敏。
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避免食 物污染导致的感染。
心理护理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 的环境,减少外界刺 激,使其安心休息。
对于患儿的情绪反应 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避免情绪波动对病情 的影响。
对未来类似案例的启示和建议
加强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 应对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完善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护理人员与家属之 间的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强化团队协作
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提高整体护 理效果。
THANKS
03
每日为患儿洗澡,使用温和的婴儿沐浴露和润 肤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皮肤护理
01
对患儿的皮肤进行全面 检查,观察是否有红肿 、渗出、糜烂等情况,
及时处理。
02
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涂抹 患儿全身皮肤,保持皮 肤湿润,预防皮肤干燥
和瘙痒。
03
对于破损的皮肤,使用 适当的药膏进行治疗, 如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
一例使用留置针致婴儿严重皮炎的护理体会

每天观察局部皮肤红 、 肿、 及渗液变化情况 。 同时密切监测 患儿 的体
温、 精神状态 、 睡眠及饮食 , 做好必要 的记 录。
时, 常规使用碘伏消毒后包扎 , 此方法 的不足之处是 : 碘 伏容易引起色素
肠炎、 中度脱水 ” 于2 0 1 3 年1 1 月2 4日收住入院 , 查体 : 患儿神 志清 , 眼
窝凹陷, 皮肤 弹性差 , 伴有发热 , 以中高热为主。患儿 四肢 比较肥胖且末 梢血管充盈度差 , 当班护士 即给予右侧颞浅 部常规消毒 、 备皮 , 使用美 国
用力清洗 , 挤 出脓液 , 待干后再均匀涂上莫 匹罗星, 每 日3次, 注意下次涂 抹时 , 先用生理盐 水棉签把表层 的膏液清洗干净 。发生局 部损伤 、 感染
1 病例 介绍
患儿 , 女, 8 月, 住 院号 : 1 3 1 4 6 8 5 , 因“ 腹泻三天” , 诊断为“ 轮状病 毒性
4 体会
由于婴 儿头皮皮肤嫩 , 汗腺 丰富 , 如果 固定 不当 、 护理不 到位 , 容 易
发生皮肤破 损 、 感染 , 严重者 易引起相关并发症 , 造成不可挽 回的后果 。 2 0 1 3 版静疗指南提 出: 小儿尽量不 首选 头皮静脉 , 如确 因实际问题而选 择了头皮静脉 留置 , 也要切实做好 固定 , 护理过程中加强观察 , 每天认真
管时间 、 置管人 , 贴 于敷贴 边缘 , 生理盐水冲管后开始补液 。此后 三天绷
带周 围无肿胀 , 回血 良好 , 液体滴入通常。 三天后 , 护士接液体 时, 家长反 映患儿 昨晚稍有哭 闹, 护士检查 留置 针回血 良 好, 揭开弹力绷带 , 发现纸
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是一种用于新生儿临床应用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面临一些与护理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首先,PICC在新生儿中的插入过程需要高度的技术操作,这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一些新生儿具有较小的血管通径和较脆弱的血管壁,因此在插入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损伤血管。
此外,插入过程中还需注意防止感染的发生,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适当选用适合新生儿的防感染措施。
其次,PICC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
新生儿的皮肤较为娇嫩,容易发生皮肤损伤和感染,因此在固定PICC的敷料选择上应特别注意。
最好选用透气性好、柔软、无过敏性的敷料,避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刺激。
此外,定期更换敷料,保持PICC周围的皮肤清洁和干燥,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PICC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输液速度和液体温度。
新生儿的代谢系统尚不够发达,对体内液体的平衡和温度的调节能力较差。
因此,在给予新生儿输液时,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综合考虑其体重、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按照医嘱规定的速度进行输液,避免过快或过慢引发不良反应。
此外,液体温度也应适当调整,避免给予过热或过凉的液体,以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
此外,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血栓形成和机械性损伤等问题。
新生儿血管内壁光滑度较差,容易在PICC插入的过程中形成血栓,给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在使用PICC时,应严格遵循相关的血栓预防措施,如适时更换导管位置、进行血管冲洗等,减少血栓的发生。
另外,PICC导管细长、柔软,在患儿翻身或移位时容易产生机械性损伤,因此在固定PICC导管时,应选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并经常进行固定装置的检查,确保导管的安全。
最后,PICC在新生儿使用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护理宣教工作。
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护理体会

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20—01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现已普遍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但术肢局部皮肤过敏症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轻者治疗、处理影响化疗进程,重者需拔出导管。
picc 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发生于导管周围的敷贴接触皮肤部位。
我院对发生皮肤过敏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一系列措施预防及促进 picc 过敏性皮炎的痊愈,取得满意效果。
1 picc 过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诊断标准:picc 过敏性皮炎的皮损主要发生于 picc 导管周围的接触部位皮肤,有一定形态,境界清楚,经积极处理缓解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轻度表现为红斑、散在丘疹,轻度瘙痒;中度出现瘙痒加重,有水泡,但无皮肤破损;重度可出现大疮、糜烂、渗出、皮肤破溃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
2 picc 致过敏性皮炎的相关因素①内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及患者自身的高敏体质等。
②外源性因素引起picc 皮肤过敏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有picc 导管、不同贴膜、各种消毒剂的应用及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
3 护理3.1 预防护理3.1.1 心理护理在护士对患者进行 picc 导管护理时应交代注意事项,因此置管前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置管前后的情况及需求,重点告知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向患者详细介绍 picc 置管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的重视意识。
picc 置管成功后,患者是否依从医嘱换药和冲管是影响 picc 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1]。
置管后,患者不但需要护士经常性的观察与护理,还需要护士教会患者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漏、穿刺点有无出现局部皮肤过敏,或伴有皮肤瘙痒,出现皮疹、分泌物等症状,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
3.1.2 加强护理干预①picc 穿刺操作应由取得 picc 资格的专职护士进行,防止因操作不熟练导致感染。
PICC在新生儿科应用的护理体会

PICC在新生儿科应用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7-05-05T09:18:38.6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作者:曾晨[导读]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应用方便。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新生儿静脉输液应用及护理特点。
方法:回顾94例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应用指证及输液治疗和抢救中的优势,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结果:PICC留置2-65天,静脉炎发生率9.5%,堵管8.5%,导管脱出1.0%,感染1.0 %。
结论:PICC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困难,提高抢救成活率。
关键词:PICC;生儿;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应用方便。
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手术患儿,需较长时间静脉补液,或需肠外营养的患儿,尤为适用。
现对我科2014年4月-2015年6月进行置管的94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2015年6月共使用PICC置管患儿共94例,男52例,女42例,年龄30分钟-13天,置管时间生后1天-20天,留置时间2-65天。
出生体重0.8-4.3kg,胎龄26-40周。
诊断有:早产儿极早产儿超极早产儿颅内出血。
1.2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1.9Fr型号的PICC穿刺包1.3方法经医生同意并下达医嘱,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选用1.9Fr型号。
置管部位在患儿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由接受过培训,技术熟练的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执行操作。
1.4操作方法置管流程为:穿刺点测量(患儿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度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
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酒精清洁皮肤,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裁剪导管。
一例PICC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例PICC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过敏性皮炎的处理,总结护理经验。
方法对1例左乳腺癌患者PICC穿刺处周围皮肤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及抗过敏治疗。
结果该患者PICC穿刺处皮肤过敏症状解除。
结论 PICC致过敏性皮肤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加强全身抗过敏治疗,局部皮肤护理及选择合适的教料,可有效减轻及预防皮炎的发生。
关键词:PICC;过敏性皮炎;护理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在血管内长期留置,不但减轻患者每天穿刺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能减少药物给血管带来的刺激和损伤。
但PICC的应用也可能带来各种的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导管堵塞、皮肤过敏等。
PICC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发生于导管周围的敷贴接触皮肤部位。
研究指出[1]部分PICC患者由于汗液刺激、过敏体质、季节因素、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等原因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严重者出现皮疹、水泡等,给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
现将1例PICC致皮肤过敏的患者护理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8岁,因确诊左乳腺癌于2016年4月行左乳癌根治术。
于2016年5月2日于右侧上臂贵要静脉行PCC置管术,术程顺利。
患者使用化疗药物为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及氟尿嘧啶泵维持48小时,疗程为20天一次,共8个疗程。
在治疗期间,患者每周进行常规PICC维护:给予75%酒精和0.5%的碘伏进行消毒,应用“3M”贴膜固定导管。
在患者第六次化疗的时候出现皮肤过敏,表现为贴膜下皮肤瘙痒,可见散在皮疹及水泡。
给予常规消毒后,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雷夫洛尔)纱布湿敷2分钟,再给予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4mg纱布湿敷1分钟,待干,给予无菌纱布固定。
给予西替立嗪片口服,并嘱患者勿抓挠,勿食虾蟹等易过敏性以及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两天后患者瘙痒及皮疹较前消退,给予同样方法再次进行处理,两日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这时只采取地塞米松湿敷,仍用纱布敷料固定。
1例新生儿医用粘胶皮肤相关性损伤的护理体会

1例新生儿医用粘胶皮肤相关性损伤的护理体会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总结了1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护理要点为制定个体化的皮肤护理方案,促进皮损的快速愈合。
通过3次换药,患儿皮损区域完全愈合,未出现皮肤挛缩及瘢痕。
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护理新生儿与儿童及成人的皮肤特点不同,新生儿皮肤角质层及真皮层薄,皮肤屏障功能脆弱,皮脂腺较少,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易受损。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中的发生率最高。
国际皮肤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将MARSI定义为:医用粘胶移除后,皮肤出现持续30 min甚至更长时间的红斑伴或不伴水泡、糜烂或撕裂等皮肤异常的症状。
MARSI的类型主要有机械性损伤、皮炎、浸渍及毛囊炎等[1]。
有学者提出,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的愈合新观点。
上皮细胞必须在湿润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增长,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目前,湿性愈合已成为伤口的标准处理方法[2]。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先天性有机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代谢病,皮肤黏膜常表现为皮脱屑、烫伤样皮肤等[3]。
本文报道了1例MMA新生儿皮肤损伤基于湿性愈合理论的护理方法,现将护理过程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儿男,6天,因“腹泻2天,奶量下降伴嗜睡1天”入院。
患儿系第1胎第1产,剖宫产娩出,胎龄39+2周,出生体重2660g。
入院查体:神萎、反应低下,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全身肤干伴脱屑,可见烫伤样皮肤改变;右侧头部可见瘀斑,呼吸急促,可见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颈竖差,四肢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未引出,其余正常。
辅助检查:血清总胆红素340.4umol/L,间接胆红素327.3umol/L。
应用PICC新生儿护理体会

应用PICC新生儿的护理体会【关键词】 picc;新生儿;护理;并发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3-01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是从外周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的置管术,因其操作简便、安全、耐高渗等特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容易产生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移位等并发症。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08.7至2012.12月共为310例新生儿实施了picc置管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10例新生儿,胎龄32-37周,平均胎龄34周;体重1.3-5kg,平均体重3.6kg。
2 护理2.1 置管前护理人员准备成立picc标准化护理操作组,制作标准化操作卡,对穿刺方法、步骤、后期护理等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操作步骤、清楚各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穿刺选择理想的外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据报道贵要静脉的穿刺成功率是最高的[1]。
选择合适的导管,测量导管插入的长度。
严格无菌操作,消毒皮肤后,以15度-30度的穿刺角度直刺血管,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2.3 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3.1 导管感染导管感染是picc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本组患儿共有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
预防的关键是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敷料、定时冲洗管道,密切观察,一旦患儿有感染的迹象应及早拔除导管并酌情应用抗生素,据报道导管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2.3.2 静脉炎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组患儿出现11例静脉炎,发生率为3.5%。
常见的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picc的静脉炎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
预防措施包括:①提高护士的穿刺技巧,血管选择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为主,穿刺时速度不宜过快,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龙琼芳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年(卷),期】2012(022)007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患儿加强皮肤护理和日常护理,做好院感的控制和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结果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明显,家属能安心配合治疗.结论有效的治疗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患儿痊愈的关键.
【总页数】1页(P2034-2034)
【作者】龙琼芳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湖北,鄂州,4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J], 龙琼芳;
2.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J], 冉宪俊
3.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J], 李淑芹;王长芹;王芳
4.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J], 仇卫兵;姜婷
5.PICC应用于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体会 [J], 邓玉英;邓宜雅;官卫媚;郭碧清;黄荣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PICC置管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PICC置管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PICC)在小儿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6例符合置管指征进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应用PICC 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中1次性穿刺成功14例, 2-3次穿刺成功2例。
置管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无1例出现导管脱落和断裂。
结论:小儿采用PICC置管成功率高, 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小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的工作量,非常适用于长期输液的危重患儿,所以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新生儿;护理体会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主要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技术。
具有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以及耐高渗等优点,可以明显减轻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同时又可以保证静脉营养的及时供给,是给患儿提供静脉通道较理想的方法[1-2]。
它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3]。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6例符合置管指征进行PICC 置管术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应用PICC 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16例患儿,其中男9例,女7例;5例胎龄27-30周,11例胎龄31-37周;12例体重为900g-1800g,4例体重≥1800。
临床表现:6例患有肺透明膜病,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3例吸入性肺炎,3例低出生体质量儿。
所有患儿由于病情危重,均需建立中、长期的静脉通道,用于抢救用药治疗以及静脉维持高营养。
1.2 治疗方法使用由BD公司生产的 1.9 Fr规格PICC包。
首先将患儿放在已预热的远红外幅射台上连接带心电、呼吸以及经皮检测血氧饱和度的监护仪。
1例PICC置管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PICC置管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20-08-11T03:54:23.55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5期作者:顾海英[导读] 蝶翼部位用胶带固定在贴膜上,避免接触皮肤,延长管固定时采取高抬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压迫。
江苏省江阴市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江阴 214400PICC又称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的导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方法。
临床上主要用于长期需要输液、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和高渗透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脂肪乳等)。
此方法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避免刺激性药物引起的静疗相关并发症,可起到保护患者血管的作用,但毕竟此管留置时间长,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导管的寿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置管后的维护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为了方便PICC置管者的居家护理,我中心从2018年3月开展PICC维护技术以来,出现1例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情况,但经过本人细心的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置管周围皮肤已恢复正常,现将处理方法与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黄湘龙,男性,年龄63岁,食道癌。
患者化疗间歇期出院后在居家护理时发现置管周围皮肤似烫伤样,皮疹,并有痒感,皮损范围与导管在皮肤上固定的形状一致。
2讨论分析针对第一次接触到此种情况,拍照取样发至江阴静疗促进项目群,寻求人民医院静疗专科护士意见,讨论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患者首次置管时间为2018年2月24日,已有179天,长期反复地使用和移除胶带、贴膜;此时正值夏季,透明贴膜已出现卷边、溶胶情况,贴膜周围残胶明显;患者化疗后抵抗力下降,局部皮肤防御能力减弱。
3处理方法3.1首先评估导管条件,用无张力方法撕脱透明贴膜,避免皮肤受损。
3.2在有痒感的局部皮疹处用无菌棉棒涂以5mg地塞米松,充分待干。
一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案例分享PPT课件

配方奶喂养
如无法母乳喂养,可选用 适合新生儿的配方奶,确 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
静脉营养支持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 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以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需 求。
预防感染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01
医护人员接触宝宝前后要洗手、戴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确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 ,重者可出现全身性皮肤糜烂、脱屑,甚至伴有发热、感染等全身症状。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轻型 以皮肤红斑、水肿为主,中型可出现局部糜烂、脱屑,重型则表现为全身性皮 肤糜烂、脱屑及全身症状。
05
讨论与展望
案例讨论与启示
01
早期识别与干预
本案例强调了早期识别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重要性,以及及时采取综合
护理干预的必要性。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
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02
多学科团队协作
本案例展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医生、护士、药师等医疗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
80%
护理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 儿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最终康 复出院。
02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 红斑、水肿、糜烂、脱屑为主要特征。
发病原因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 药物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部分患儿有 家族史。
1 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的护理

1 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的护理摘要】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征,其致病菌是凝固酶阳性第二噬菌体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种酶可产生一种溶解毒素—表皮松解毒素致表皮大片脱落。
表现为全身泛发暗红色红斑,表皮起皱,大片表皮脱落,多数患儿皮损触痛明显,可伴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烦躁、嗜睡、腹胀、厌食等全身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蜂窝织炎、肺炎等。
因此做好剥脱性皮炎患儿的监护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我科于2003年12月14日收治1例剥脱性皮炎患儿,入院后行抗感染、皮肤药浴、输注丙种球蛋白、血浆支持治疗,并行保护胃肠粘膜、营养心肌、预防真菌感染等对症及支持治疗,住院18天后,患儿痊愈出院。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14-021 病例介绍患儿,女,8天。
因“脐部流脓2天伴皮肤剥落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天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皮肤红肿、流黄色脓液,无发热、抽搐,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气促,偶有吐奶,大小便正常,在家予以红霉素软膏涂脐部,效欠佳,开始出现皮肤剥落,范围逐渐扩大。
入院时上唇周、脐周皮损范围明显扩大,鼻周、腹股沟、外阴、肛周、颈部可见新的皮损,破溃处潮红,状如烫伤,伴大片表皮剥脱,全身皮肤重度黄染,短时间,皮损面积迅速扩大,波及多处,病情进展迅速,入院后行抗感染、皮肤药浴、输注丙种球蛋白、血浆支持治疗,并行保护胃肠粘膜、营养心肌、预防真菌感染等对症及支持治疗,住院18天后,患儿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 护理2.1皮肤护理2.1.1 暴露疗法因患儿周身皮肤损害较重,故采用暴露疗法。
将患儿裸体放于新生儿暖箱,一方面裸体放置可避免衣物被服与皮肤摩擦,防止皮损加重,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外敷药物沾染衣物,能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更好发挥疗效,其次,暴露疗法可使医务人员随时观察皮肤损伤的程度及皮肤恢复情况,还便于进行各项操作。
1例重症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1例重症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在NICU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例重症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给予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合理喂养、保护性隔离等护理措施。
结果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有全身多处皮肤愈合处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
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住院26天痊愈出院。
结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经严密观察病情、保护性隔离,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护理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或Ritter病﹝1﹞。
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新生儿的一种极为少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
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于2014年2月收治1例该病患儿,全科人员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为目标,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22分钟,因全身脱皮22分钟于2014年2月1日入院。
入院时体查T:不升,HR:150次/分,R:55次/分,WT:3.4Kg。
患儿精神尚可,营养中等,全身皮肤可见大块脱皮,似烫伤样,以颈部、胸腹部、头顶部、背部,四肢关节处明显,脱皮处可见鲜红色创面,无出血。
口唇、口周、颜面部及耳朵可见数个黄豆样大小的面积的红色创面,部分可见红痕,无渗血,膝关节及踝关节可见黄色硬痂。
全身皮肤皮损面积达90%。
鼻腔及双侧眼睑可见黄色分泌物。
入院后抽血检查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
心肌酶:肌酸激酶 585.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184.00 U/L,乳酸脱氢酶 560.00 U/L。
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凝血常规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 1.45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62.60 秒,凝血酶时间21.80 秒,凝血酶原时间 17.40 秒,纤维蛋白原 1.32 g/L。
血液常规+血型(血液):白细胞数目 17.19 10~9/L,红细胞数目 4.58 10~12/L,红细胞压积 48.70 %,淋巴细胞比例 14.54 %,血红蛋白 167.00 g/L,血小板数目 186.00 10~9/L,血型鉴定 O型.Rh阳性,中性粒细胞比例68.14。
PICC相关性接触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PICC相关性接触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硅胶材料制成,因其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易于操作,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长期接受化学性治疗的患者。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置管后,术侧肢体敷贴覆盖下的皮肤会出现相关性接触性皮炎。
有文献显示,应用3M敷贴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5.39%~19.00%[1-2] 。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由于接触外界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为PICC导管及敷贴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
分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其中刺激性占绝大部分,但是两者很难区分。
发生接触性皮炎的诱因包括性别、过敏体质,内环境的改变、季节因素、PICC材料、消毒剂、敷贴、不规范的维护方法。
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小水疱甚至大水疱,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懈,甚至坏死。
通常情况下,经积极处理缓解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临床分度分为三度[3]:轻度仅有轻微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小于5X5CM);中度表现皮肤瘙痒感明显,透明敷料下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大于5X5CM),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为瘙痒难忍,还出现水疱,糜烂、渗出(面积大于10X10CM),抓痒后可使发红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者睡眠差,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治疗效果。
对于不同的分度要采用不同的维护方法[4],轻度患者应该更换敷贴,使用水胶体敷贴处理反应缓解率为68.42%,痊愈妥黏性敷料处理反应缓解率为87.5% ;中度皮炎患者应采用碘伏消毒,再用生理盐水将皮肤上的碘伏清洗干净,待其自然风干,地塞米松一支,用棉棒蘸药液涂于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周两次;重度皮炎的患者可以采用2%碘伏原液消毒,范围20X20cm,充分干燥后,粘贴泡沫敷料爱立敷,或给予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穿刺点使用碘伏消毒,周边皮肤涂擦糖酸莫米松,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伴有感染渗出的患者也可使用美皮康银离子敷料换药。
剥脱性皮炎并感染1例小儿的抢救及护理

患儿 , 女, l 9个月 , 因皮疹 l O d , 发热、 水疱 、 脱皮 6 d在外治疗 无好转 , 来诊收住院。查体 : 体温 ( T ) 3 7 . 6 ℃, 脉搏( P ) 1 2 0 次/ mi n , 呼吸 ( R) 2 4次 / mi n , 体重 1 2 k g , 意识清楚 , 精神极度疲倦 , 呼吸 均匀 、 规则 , 营养稍差 , 全身皮肤 可见较 多脱皮 , 渗 液面 , 以右
鳞屑性皮肤病 _ 1 J , 可 由某些药物 引起 , 还可继发 于其他皮肤病 ,
如异位性 皮炎 、 银屑病 、 接触性皮炎 , 某些淋 巴瘤也可 以引起该 种疾病。 早期诊断 、 治疗对 防止 因感染和液体、 蛋 白质丢失而危 及生命十分重要。 我科于 2 0 0 8 年 3月 1 4日成功抢救 1 例剥脱
பைடு நூலகம்■ 鲳验塞弱
3 讨 论
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 密切了团队协作 。
3 . 1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 的满意度 ,护患相互信任 支
持, 关系融洽。 实施“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 以来 , 护士主动服
3 - 3 全体护 理人 员想办法克服 困难 , 工作 中掀起 “ 头 脑风
暴” , 积极走 到患者身边 , 扑下身子 , 放下 架子 , 全面倡 导“ 以人 为本 ” 的服务理念 。 临床护 士护理患者要实行责任 制 , 为患者提 供 连续 、 全程的护理 服务 , 确保基础护理落到实处 , 使 患者得到 实惠 , 达到了护理服务贴 近患者、 贴近临床 、 贴近社会的满意效 果,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达 9 8 %以上 。
准 确 地 给 予 消炎 药 。
1例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严重感染处理的护理体会

渗的效果研 究 [J].护理学杂志,2013,7(28):11—12. [2] 李敏 ,潘瑞 丽.一例含钾 药液 外渗致 皮下组 织坏死 患者 的
· l16 ·
TODAY NURSE ,M ay,2018,Vo1.25,No.14
1例 PICC置 管后 局 部 皮 肤严 重 感染 处 理 的 护理 体 会
李 雯 杨淑娟 方倩 云 屠耀芬 薛蓉蓉
关键词 :PICC置管 ;局 部皮肤 ;严 重感染 ;护理
中图分 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6411(2018)14—0l16—02
现 临床的肿瘤患者多数会采取 留置 PICC来进行 静脉化疗 , 减少 因穿 刺而带来的痛苦 和减少 化疗药 渗 出的风险 ,但 是在置 管期 间 ,许多患者存在 着置 管后 的并发症 。本 科 收治 的 1例直 肠肿瘤患 者 PICC置管后相继 出现局 部皮肤 严重 湿疹 、糜烂 、渗 液 、痒感 。先通过 明确诊 断 、原 因分 析 、实施措 施逐 步为 患者皮 肤进行护 理 ,后患者 PICC局 部皮肤 情况 较前 明显好 转 ,取得 了 满意 的效 果 ,现报告 如下 。 1 病 例 介 绍
RA以风湿热痹证患者居 多。风、寒 、湿 、热 、痰 、淤等邪气滞 留肢体筋脉 、关节 ,经脉闭阻 ,不通 则痛 ,是本病 的基本病机 。若 素体 阴气不 足 ,有热 内郁 ,与外邪博结 形成湿热 ,耗 伤肝肾之 阴 , 使 筋骨失 去濡养 ,或 风寒湿邪 郁久化 热 ,雍滞经 络关节 ,形成 风 湿 热痹 。在临床 中 ,此类病人尤其 是老年人一旦输液 外渗后 ,发 生静 脉炎 的概率较 其他病例高 ,且 程度重 ,同时还可诱发和加 重
PICC局部皮炎的护理体会

PICC局部皮炎的护理体会作者:邱孝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5期摘要 PICC是一种静脉注输方式,该方式安全性高,有效性强,采用PICC方法注输时,一些外在因素会引发局部皮炎,炎症会影响导管正常运用,同时会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临床上应重视PICC过程中的局部皮炎,护理过程要面面俱到。
本文对于局部皮炎的引发因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以及护理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为临床上护理PICC局部皮炎提供帮助。
关键词 PICC;皮炎;护理对于一些黏性和渗透性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如抗生素、用于化疗的药物等,临床上一般通过PICC方法进行注射和输人,该方法具备很多优点,能够使液体发生向外渗漏的情况减少;患者需要通过对静脉进行反复穿刺,此过程中患者会受到很大痛苦,但通过PICC方法,患者受到的痛苦会大大减轻;在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时,会产生一些并发症,通过PICC方法,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会减小,所以PICC方法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均优于其他输注方法,但是一些外在的因素会引发局部皮炎,一般为接触性皮炎,如敷贴、导管、胶布等,会影响导管的正常运用,同时会使患者在PICC过程中受到更多的痛苦,并能够增加经济负担,所以如果诊断出患者出现局部皮炎,应该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以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使皮炎及时痊愈,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1-3],所以通过查阅文献,简要阐述PICC局部皮炎的引发因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PICC局部皮炎提供帮助。
PICC局部皮炎的引发因素PICC过程中发生局部皮炎可能是因为敷料的透气性太低,血液、药液向外渗漏,局部的代谢产物以及汗液等潮湿物对该部位皮肤产生较大的刺激,外加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刺激时间过长,引发局部皮炎。
也有研究显示,患者的性别、有无过敏体质、患者机体内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所用药物、消毒水等因素都可能在PICC过程中引发局部皮炎,部分患者会对消毒水、敷料等过敏,从而导致PICC局部皮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Kib t eS NiaY, yhr c 1C n cl n o irsoyfr t aa , w MiaaaR,t . of a ed mcocp o a k a o
tedan s fgs i cn e i . nocp ,0 6,8( 1 : h i oi o atc acri vv E d soy 2 0 3 1 ) g s r n o
置等优点得到广 泛 的应 用。其 留置 时 间长短 很 大程 度 上取
决 于 导 管 头 端 的 位 置 , 为 理 想 的 位 置 是 PC 导 管 头 端 位 最 IC
观察敷贴 是否松脱 , 一旦 松脱 随时更换 , 防脱 管 ; 严 更为重要
的是 做 好 导 管 相 关 性 感 染 的 预 防 。 参 考 文 献
1 l 一l l 10 1 4.
固定 的胶 布随着皮 肤 的脱落 而松 脱 , 患儿 体 格较 大 , 身 且 全
皮肤瘙 痒 、 疼痛 , 爱哭闹 , 出汗多 , 胶布 易松 脱 , 予少量 多餐 喂
养 , 减 少 患 儿 的 躁 动 , 时 检 查 PC 导 管 胶 布 的 固 定 情 以 随 IC
道 , 者 所 在 科 室 大 胆 将 PC 笔 IC应 用 于 新 生 儿 剥 脱 性 皮 炎 患 儿 , 得较好效果 , 报告如 下。 取 现
1 病 例 介 绍
患儿 , , , 男 1 d 因全身皮肤脱皮 2d 于 20 3月 1 9 , O9年 8日由 门诊收入 , : 74℃, R 16 ̄/ i ,R 5 查体 T3. H 3 m n R 2 ̄/ i, 42 m nG P ,
了 左 手 前 臂 静 脉 作 穿 刺 点 , 中送 管 较 为 困 难 , 送 人 导 管 术 应 长 度 为 1. m, 际送 人 1. m, 终 x线 定 位 PC 4 5a 实 2 5c 最 IC管 远
端 位于左锁骨 中段上缘 ,IC导管未 能达到理想 的位置 。 PC 由于 患儿皮肤剥脱 明显 , 每天 都有 大量 的皮肤脱 落 以至
mg /L。
毒双手 , 防交 叉感 染 。每次 更换 敷 贴 时严格 无 菌操 作 , 严 手 不可触及 PC IC外露 导管 , 不 可将 已外 露 的导管 送 回血 管 更 内, 严格消毒穿 刺处 及 周 围皮肤 , 干后 贴上 无 菌敷 贴 , 待 7d 更换 肝 素 帽 1次 , 好 的 预 防导 管 相 关 性 感染 , 管 后 予 较 拔 PC I C管端及 血培养 、 果均 为无 菌 生长 , 结 m常 规正 常 ,C P hR
为 1m / 。 g L
本例患儿 PC I C应用 1 , 0d 保证 了药 物 的及 时输入 , 挥 发 了药 物的疗效 , 患儿病 情 得到 有效 控 制 ; 时对 于这样 的患 同 儿在 PC IC置管后敷 贴 的更换 就不 能按 常规 执 行 , 必须 经 常
2 讨论
PC IC以其操作简单 、 全 、 安 并发 症少 、 耐高 渗 、 长时 间 留
管 相 关 血 行 感 染 。接 头 滤 器 处 的操 作 是 PC IC最 常 见 的感 染 来 源 J 对 患 儿 实 行 接 触 性 隔 离 , 触 患 儿前 后 严 格 快 速 消 。 接
累, 并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 。该病 患儿全 身几乎无 一处是
完整 的皮 肤 , 每天 有大片的皮肤脱 落 。静 脉输 液就成 了护理 上最 为棘 手的问题 , 穿刺及固定难 度大 , 随着 皮肤 的脱 落 , 固 定 的胶 布也 随之 松 脱 。为 了提 供 一条 安 全 、 效 的静 脉通 有
[ ]金汉珍 , 1 黄德 珉 , 官希吉. 实用新生 儿学. 3版 . 京 : 民卫 生 第 北 人
出 版社 ,0 2 9 3 2 0 :5 .
于上腔静脉 。该 患 儿 全 身 皮肤 大 片 脱 皮 , 出 鲜 红 的糜 烂 露 面, 血管条件非 常差 , 肘部血 管部位皮 肤糜 烂 明显 , 因此选 择
医学 创 新
21 0 0年 5月
第 7卷 第 1 3期
M d a Invt no hn , y 2 1 , o. o1 e i l noai fC ia Ma: 0 0 V 17N .3 c o
・ 3・ 8
・
护 理 园 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C IC应 用 于新 生 儿 剥 脱 性 皮 炎 1例 的 护 理 体会
作者单位 :1 00广东省珠 海市妇幼保 健院 5 90
通讯作者 : 邓玉英
( 稿 日期 :0 9—1 2 ) 收 20 2— 8 ( 文编辑 : 雄杰) 本 张
邓 玉英 邓 宜雅 官卫媚 郭碧 清 黄 荣旦
【 关键词 】 PC ;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 护理 IC
新 生 儿 剥 脱 性 皮 炎 又 称 葡 萄 球 菌 皮 肤 烫 伤 综 合 征 (tpyoocl saddsi y do e , 特征 为 全身 泛 发 s hlcca cle knsn rm ) 其 a 性暗红色红斑 , 其上 表皮 起 皱 , 大片 表皮 剥脱 。黏膜 常受 伴
孕 3 周 , 体 重 34 g 患 儿 全 身 皮 肤 大 片 脱 皮 , 在 红 9 出生 .5k。 散
斑, 颈部皮肤有轻微渗 出, 口周 充血 、 结痂 、 有皲裂 , 皮损 处取材 检查 G 球菌阳性 。入 院第 2天予 以 PC IC置管术 , 取左手前臂 静脉作穿刺点 , 术中送人 19 r IC管 1. m, .F C P 25a 外露 2c 导管 m, 总长为 1. m, 45c X线定位 PC IC管远端位 于左锁 骨中段上 缘。 患儿经 PC IC维持输液 1 , 身剥脱性 皮炎脱皮 全部退净 , 0d全 住 院 1 愈出院。于 20 7d痊 O9年 3月 2 日拔 出 PC 9 I C管 , 并予 以 PC IC管端血培养 、 结果均为无菌生长, 血常规正常 , R h—C P为 1
况, 一旦松脱及 时更 换胶 布 , 以防脱 管 。笔 者 所在 科室 针对 这一特点 , 选择 6c 7c M透 明敷贴 , m× m 3 用其 中一条小胶布 固定好 圆盘 , 再用 透 明敷贴 以穿 刺点 为 中心 固定 好 PC IC导 管并覆盖 圆盘 , 圆盘处胶 布“ 型交 叉后再 用 易撕宽胶 布 固 V” 定 , 明敷 贴的边缘再用 纸胶 布“ ” 透 # 字型 固定 。 其次 , 常规置管术后 2 4h更换敷料 1次 , 以后 每周 更换 1 次 , 患儿 由于皮肤 脱皮 明显 , 该 固定 好 的胶 布很 容易 因脱 皮 或 出汗而松脱 , 旦发 现敷 贴 有松 动迹 象 , 立 即更 换。 因 一 要 此每 1~ 2d要更换敷贴 1次 , 时甚 至 1d更换 2~3次。 有 感染是剥脱性 皮 炎 的严重 并 发症 , 旦 出现 , 者很 可 一 患 能出现败 血症 , 全 身衰 竭 而 导致 死 亡 。行 PC 致 IC置管 、 输 液、 更换敷料 、 冲管等都有 可能促使 微生 物进 人管道 , 生导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