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
民国11年(1922年)冬,美国新闻记者奥斯邦(E . G . Osborn)以亚洲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无线电公司经理的名义与旅日华侨曾君合作,以华人资本借美商名义,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建立一座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并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销售接收机。翌年1月23日晚8时电台开播,轰动上海,几天销出无线电接收机(后改名为收音机)约500台,上海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收音机。这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和第一家销售无线电接收机的公司。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北洋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无线电机制造厂创办,用进口零件组装成七灯交流收音机。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3年10月8日,苏祖斐、苏祖圭、苏祖修、苏祖国、苏祖尧、苏祖光等姐弟7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国内首家民族资本无线电公司,公司先后设立制造厂、门市部、修理部、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编辑出版部,制造供应无线电零件、器材和图书,并自行设计制造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1952年7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亚南制造厂合并,更名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9月,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第二制造厂改名为上海亚美电器二厂,专业生产电子仪器。1957年5月改名上海亚美电器厂。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1年,程权等人创办业余无线电研究社。民国23年,开始生产纸质无线电感零件,并出版《无线电三日刊》及矿石、电子管收音机等无线电知识普及小丛书。民国22年1月5日亚美公司创办《中国无线电》(半月刊),民国27年改为月刊,民国31年3月5日发行第10卷第3期后宣告停刊。该刊不间断发行近10年。
民国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自行设计、生产出国内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中波收音机,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收音机商品化的企业。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各项技术指标可与舶来品媲美,售价仅及舶来品一半,颇受顾客欢迎。该公司先后面市的还有1641型四灯和5TS5、5TS6型二波段收音机,其设计符合国情,电源变压器完全按照50周率标准,使用经久,因而在与洋机激烈竞争中,逐步创出了“亚美”老牌的社会信誉。
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民国19年10月开设)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绍敦电机公司(民国14年5月创办)、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声望较好的有亚美、模范乐、良
友等品牌。其中亚尔电工社生产的模范乐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于民国26年开始出口到暹罗(今泰国),成为中国生产出口收音机的首家工厂。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民国31年12月18日,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六灯以下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亚美公司改行生产“三角牌”自行车链条,利闻无线电行(始创于民国28年11月)改缝自行车坐垫。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恢复电台广播业务和无线电产品生产。同时新增了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利闻无线电行于民国37年11月更名为利闻无线电机厂,解放后,逐步成为生产扬声器的专业厂,1959年7月,并入东方电工厂,1960年8月,该厂扬声器车间转并为上海无线电十一厂;收音机、扩大机部分转并为上海无线电二厂)、复旦电机厂、万利电机厂、天和电化工业社、中兴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商。
民国35年6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总办事处迁至上海,筹建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总办事处改组成为公司的总管理处。7月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所迁来上海。翌年7月1日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解放后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接管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等机构。1949年6月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改名为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并迅速恢复生产。1950年5月3日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和大中华唱片厂等4家电讯工厂迁往北京,支援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的建设)筹建工作完成。所属研究室扩编成研究所(这是上海唯一的有关无线电技术的研究所。建国后,该所归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领导,改名为上海电工研究所,1952年秋,迁往北京)并增设生产车间,先后生产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电子管高档收音机、交流稳压器和收音、自动换片的收音电唱两用机等产品。
民国36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从1949~1952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无线电私营企业,生产状况普遍好转,全市新增电讯器材制造企业558家,职工增至2032人。从1952~1955年,收音机产量增长了10倍。
1952年7月21日,以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广播材料科(服务部)为基础,扩建成为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 1953年4月,更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1955年1月,再次更名为国营上海广播器材厂。1955年2月该厂生产出第一批国产化155型五灯电子管收音机。8月率先采用流水线生产上海牌354、355型五灯二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翌年4月开始出口。上海完成了收音机的国产化。1957年,该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高级轿车配套生产汽车收音机,1958年9月,研制成功上海牌382型自动调谐汽车收音机,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自动调谐的宝塔形高频线圈的绕制技术,并首次采用鞭状天线的制造工艺。382型机于1959年投产,至1960年止,共生产了643台。1958年4月,该厂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一级收音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一等奖。该产品共生产58773台,其中外销6700台,1961年该产品转给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1958年在131型基础上该厂还生产了531型七灯四波段超外差落地式收音机和532型14灯全波段超外差式广播收音、唱片、录音三用落地机,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机标准。在1953年到1957年间,该厂收音机总产量占同期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25.6%,部分产品出口国外。1952~1959年,该厂主要民用产品是收音机和扩音机,其中收音机共研制生产了13种58个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