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亲之道

合集下载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

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

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

“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旳论述素有“礼仪之邦”旳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旳地方,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老式伦理道德旳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浮现了“孝”字。

但这时旳“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旳、自发旳道德观念,还缺少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旳与之相适应旳一系列具体旳道德规定。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旳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旳论述, 赋予了“孝”新旳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旳规定, 形成了一种“孝”旳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伙会发现《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是通过孔子对别人问“孝”旳回答来体现旳。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步间,针对不同旳人问“孝”有着不同旳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旳总结,《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有如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如何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旳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旳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旳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旳,“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诸多学者觉得‘无违’应更多旳指不变化爸爸旳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当涉及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旳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旳“无违”是有针对性旳,孔子之因此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旳特点。

孟懿子旳爸爸是一位杰出旳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叮嘱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一方面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论语》孝内涵考释

《论语》孝内涵考释

《论语》孝内涵考释摘要: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儒家以注重伦理道德而著称于世,“孝”又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含义的阐释,构建了儒家以“亲亲”为基础、“尊尊”为表现的伦理体系。

《论语》中孝的含义除孝养父母、孝顺父母、孝敬父母等基础含义外,还包含孔子对子女面对父母的过失、过错及丧礼等特殊方面的孝道阐释。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发自人本性血缘之亲的孝培养,才能爱人,培养出仁爱之心。

关键词:《论语》孝内涵考释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以及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家国同构的儒家体系中,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起点。

儒家思想将个体修养作为立论的基点,孝则是个体品德最基本的体现,这就是《孝经》中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

”正是在这一思路中,个体的意义逐渐社会化,由此纳入了“家―国―天下”的阶梯,将个体生命逐步放大。

正因如此,历代以来,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注重孝文化的践行和探讨,尤其受明清理学的影响,对孝的内涵的阐释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

近年来,重树传统文化的旗帜,对《论语》中孔子孝内涵考释显然是有意义的。

一、《论语》中孝的基础含义孝本意为子能承其亲、顺其意。

据《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能养父母、顺其意显然是孝最基本的含义。

从《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阐释来看,他把“善事父母”具体解释为孝养父母、孝敬父母、孝顺父母等基础含义。

从《论语》中可知,孔子对孝含义解释的起点是对父母的担忧开始,实质将父母放于心上。

《里仁》篇中孔子指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3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在心上,一方面由于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日益衰老而忧虑。

不仅如此,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孝更是要孝养父母、侍奉父母。

《论语?学而》中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

”[1]4即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

《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孝的句子论语关于孝的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句子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关于孝的句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1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2、大孝终身慕父母。

唯孝顺父母能够解忧。

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世上最崇高的名字,就是您——母亲。

呼唤母亲就是呼唤新生;母亲就是未来世界的象征。

5、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

孝敬能够帮忙你成就很多很多。

做个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真正的人,人们也会赠与你回报。

6、孝顺是什么?孝顺是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孝顺是大山,给人带来依靠;孝顺是宝石,是一笔财富。

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9、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

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11、父母的爱是崇高的爱——只是给予,不求索取。

不溯既往,不讨恩情。

1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13、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用行动传达孝的信息,让我们用行动将中华民族的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同学们,让我们用行动,为孝撑起一片新的蓝天,我们的孝心,绝不能被时代的潮流所冲走;我们的孝心,只能与时俱进,变得更加坚固!14、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15、尊重他人的有职责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16、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1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8、母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摘要: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其内容主要有:一、为什么要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能让国家和平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二、什么是孝?《论语》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是让父母身安心安。

三、怎样行孝?孔子要求子女辈,养父母身,敬父母心。

及时行孝,顺着点父母,非不得已,不离开父母。

关键词:《论语》孝道行孝《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自诞生以来,《论语》如皓月明星,照耀着一代又代人;如清泉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于丹说:“《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种朴素的起点。

”[1]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述而》)《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且集中于前四章中,可见儒家对孝的重视。

《论语》就“孝”阐述了哪些内容呢?一、为什么要孝?孔子重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仁者爱人”,试想:一个人如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不孝敬,对有血缘之亲的兄弟不爱护,他又怎么可能爱苍生万物?孔子生活时代,宗法奴隶制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要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孔子主张先稳定家庭,树立父母的权威,进而延伸到国家、社会的稳定。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一个孝顺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

一个人有孝心,说明他会感恩,讲秩序。

整个社会就是一张关系网,与亲人的关系是起点,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会对整个社会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让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也是参与国家管理。

为国家作贡献,方式有很多种,孔子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孝悌,也是为了国家和平与稳定,为了人们安居乐业。

《孝经》集中阐述了儒家孝道思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了孝的地位,孝是道德根本,教养由此产生。

国学经典《孝经》全文及释译

国学经典《孝经》全文及释译

《孝经》全文及释译《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敬老孝亲文言文翻译

敬老孝亲文言文翻译

《敬老孝亲》古之圣贤,莫不尊老敬亲。

夫老者,国家之宝也;亲者,人之本也。

故孝悌者,天下之大德也。

吾辈后生,宜深明此理,以孝悌为本,以敬老为荣。

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际,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孔子之道,以仁为本,以孝为先。

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此言孝之极致,亦为敬老之要义。

孔子弟子颜回,事亲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孔子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此乃敬老孝亲之典范。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言敬老孝亲,非独事亲,亦事天下之老幼。

吾辈当以此为准则,推己及人,敬天下之老,慈天下之幼。

古有郭巨,家贫孝道,以卖身为奴,以养亲。

亲病,以身为药,愿以身代亲之病。

其孝心感动天地,亲病愈,家道亦兴。

此乃敬老孝亲之至诚。

又有王祥,事亲至孝。

亲病,祥尝药,衣不解带,夜不成寐。

亲病愈,祥喜不自胜,以为亲之病愈,己之福也。

此乃敬老孝亲之至诚。

后世子孙,宜效法古圣先贤,敬老孝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亲以敬,养亲以诚。

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可违也。

父母之教,不可逆也。

父母之养,不可忘也。

敬老孝亲,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孔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道,在于敬养。

敬养之道,在于心。

心诚则敬,心诚则养。

故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今之人,多有悖于敬老孝亲之道。

或有尊长不敬,或有孝道不诚。

此乃道德之衰,风俗之薄。

吾辈当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敬老孝亲,当从吾辈始,传之后世,使孝道不坠。

翻译:《敬老孝亲》古代的圣贤,无不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老人,是国家的宝藏;父母,是人的根本。

因此,孝悌是天下的大德。

我们这些晚辈,应当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以孝悌为本,以敬老为荣。

从前孔子,生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孔子之道,以仁为本,以孝为先。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孝的极致,也是敬老的要义。

孔子的弟子颜回,事亲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孝亲敬老警句名言

孝亲敬老警句名言

孝亲敬老警句名言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 阐述:孟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将对自己亲人的敬爱和关怀扩展到对所有老人和孩子的尊重与照顾,是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在孝亲敬老方面的体现,反映了一种社会理想状态下的人际关系。

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 阐述:孟郊的这句诗把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比作寸草心,把母亲的爱比作春天的阳光。

小草微薄的心意难以报答春日阳光的深情厚谊,生动地表达了子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尽感激,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尽孝,即使这种报答相比于父母的付出总是显得微不足道。

3. “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 阐述:陈元靓的这句话简洁地阐述了孝道的一个重要意义。

子女孝顺,父亲就会心情舒畅。

孝顺的行为能让父母内心感到宽慰,减少他们的忧虑,是一种从父母心理感受角度强调孝道重要性的表述,也反映出家庭关系中子女孝顺对父母情绪的积极影响。

4.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 阐述:庄子的这句话是说侍奉自己的亲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让他们感到安心,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这表明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让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全感,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心境平和,强调了从精神层面尽孝的深度要求。

5.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 阐述:孔子强调子女要清楚知道父母的年龄。

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龄渐长而担心他们的身体。

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孝道中的一种细腻情感,提醒子女关注父母的生命进程,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对父母的年龄变化怀着敬畏之心。

6.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 阐述:孟子认为孝子最高的境界就是尊敬双亲。

尊敬是孝道的核心内涵之一,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恭敬,更是对父母人格、意愿、经验等全方位的敬重。

浅析孔子的“孝”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思想作者:宗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孔子的“孝”思想较之前人更有着独树一帜的高度和内涵,并处处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文章对孔子的孝思想进行分析,以争取挖掘到“孝”在孔子学说中更真实、更深层的意蕴。

关键词:孔子;论语;孝“孝”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

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孝的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无论是在言论中还是在具体的行为上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的思想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诠释。

一、把“孝”和“悌”结合起来孔子首先非常注重孝养父母,他认为尽心尽力供养双亲,应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义务,而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即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各种要求,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父母为抚育子女成长,含辛茹苦,呕心沥血。

待到双亲年老体衰,了女应该把父母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上。

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悌”,认为孝与悌是密不可分的。

悌是由孝派生出来的,意在调整兄弟关系,于是孔子要求弟爱敬、尊重、服从兄,兄慈爱、保护弟,兄弟间应有深厚真挚的感情,而悌的精神最后又应扩大到社会上去,延伸至四海皆兄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家中年老之人,从而推广到尊敬他人长辈,爱护家中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他人儿女。

二、强调敬亲孝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一种直接体现,而以物质奉养为主要内容的“孝行”实际上与人情、人性已经毫无关系,只因它没有精神层面的敬亲、爱亲行为。

孔子认识到了强调孝之“敬”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必须要使得父母长辈真正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才能算实现了“孝”的意义。

由此可见孔了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1. 关于节孝悌诗句有那些,1、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论语》译文: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4、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译文: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译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译文: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文: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译文: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2. 关于孝悌的名言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浅谈《论语》之“孝”道

浅谈《论语》之“孝”道

浅谈《论语》之“孝”道作者:崔冬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对“孝”道的论述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概括来说“孝”即子女秉承先道,赡养并尊敬父母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孝”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规范,是我们所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

本文主要阐述《论语》中的忠孝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礼;恭敬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8-0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中就可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就已经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基础之一。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一)“孝”与从政为官《论语》开篇第二章便提到有子说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孝”在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孝”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治国安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做人持家的根本。

一个人只有做到“孝”,打理好家政才能逐渐拓展到做一个好官,治理好政务,治理好国家,最终平定天下。

(二)“孝”之父引子继《论语》学而篇中有孔子这样一段话,原文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之孝矣”。

此句后在里仁篇也有提及。

这段话非常有深意,在一个人尚未成年正处在成长立志的阶段,需要父母的呵护与指引,确立他的志向;在年轻的时候多多从父辈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扬弃,把父辈们留下来的合理部分继承下来,长期坚持。

此处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对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 ?下面分享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照。

1)孟子曰:“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亲母亲亲,即是仁 ;敬爱兄长即是义。

”出自 (春秋 )《孟子 ;尽心上》。

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爱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 (春秋 )《孟子 ;离娄上》。

3)14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虑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亲母亲受累受累,不要让父亲母亲分担你的忧虑。

出自《劝报亲恩篇》。

4)出入帮助须谨慎,朝夕侍奉莫厌烦。

意思是:父亲母亲出入 (门) 要小心搀扶,早晚侍奉父亲母亲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爹娘眼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好儿男,孝顺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顺又贤惠的名誉。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亲母亲,出门要敬爱兄长。

出自 (春秋 )《论语 ;学而第一》。

7)父亲母亲呼,应勿缓 ;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叫,要赶快答应 ;父亲母亲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 (清)李毓秀1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应当这样的。

出自《孝经》。

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呼叫应声不敢慢,一心一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喊,应马上答应,不能够怠慢,要一心一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亲母亲吃,好衣先给父亲母亲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良。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切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鉴别真切的忠良。

出自《名贤集》。

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5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

这是对双亲‎而言。

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

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

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

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

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论语?为政》)。

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

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

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

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

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

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

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论语中的一大主题。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十个句子:
1.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
2.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篇》)
3.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4.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
5.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篇》)
6.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篇》)
7.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八佾篇》)
8.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9.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10.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学而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孝亲之道》儒家是最强调孝顺的一个学派。

它强调孝顺,绝不只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它认为那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先是商朝人。

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就把它的遗民封在宋国,这宋国就有点像战败国,或者是被取代国家的后代,老百姓的心态都比较委屈,而其他国家的人拿宋国人开玩笑也没关系。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那就是宋国的农夫,但是不敢讲别国农夫的“守株待兔”。

孟子提到有一个人“揠苗助长”,那个农夫也是宋国人,所以当时宋国人蛮委屈的。

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他的祖先在宋国本来可以当国君的,但因为突然发生内乱,他的祖先非常的谦虚就不做,不做之后,后代一路下来就没落得很快。

在古代的传统,叫“五世亲尽”(《孔子家语》),传到第五代亲族关系就停了,别为公族。

就算你是国君的子孙,到第五代以后分出去了,就成为公族。

再往下分,就是一层一层往下走了。

孔子会姓“孔”,是因为他的五世亲尽正好叫孔父嘉,所以后来就以他的孔作为孔氏家族的一个姓。

在孔子出生前,孔子的父亲和他的前两任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在重男轻女的春秋时代,孔子在家人的殷切期待中诞生了。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的大娘、二娘,不让他们来参加丧礼。

所以在孔子二十岁前后,母亲过世了。

他想尽孝心,把父亲跟母亲合葬,但是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就到处请教乡里面年老的长辈,找到之后,把他父母合葬了。

所以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孤儿寡母,可以想象是非常辛苦的。

到成年的时候,母亲过世,后来结婚生子,67岁的时候太太过世,到73岁时他过世,71岁时他儿子也过世了。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天下很不幸的人,但他还是能很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情感的重要,他照样可以说什么叫孝顺。

你不一定有完全的经验,但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在《中庸》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话:孔子说要求一个儿子孝顺父亲,我做不到;要求一个弟弟尊敬兄长,我做不到,因为他的哥哥比他先走了,他哥哥的女儿,孔子是代表父母之命替他哥哥的女儿来举办婚礼,嫁给他一个很好的学生;他说要求一个人做大臣事奉国君,我也没机会,因为他没有官做;最后要求对朋友贤,先对朋友好,朋友再对我好,我也做不到,因为朋友都对他很好。

所以孔子举到四点,五伦里面有四点,孔子认为自己都没做到,他真的没有做到吗?不能怪他,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机会他一定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二、孔子对“孝顺”的解读1.官寰子弟要做到的“孝顺”鲁国最有权力的三家孟氏、叔氏、季氏。

孟氏的一个年轻人,他是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说两个字:无违。

即不要违背礼仪,因为有钱人家,这些贵族有时候就容易太过于铺张,或者太过于节俭,礼的规定有一定的要求。

像最有名的故事,“季氏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孔子受不了。

古时候的天子在重要的祭典,可以有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六十四个童男童女来表演,这是天子的规格;诸侯只有六佾,六佾可以说六八四十八,一佾八人;到大夫,只有四佾,往下降了,所以季氏是个大夫,只能三十二个人。

但季氏在鲁国最有权力,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说反正我有钱,我有人,就在自己的宗庙前面摆出八佾,所以孔子就受不了,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所以,贵族子弟就要守礼,合乎规范,否则秩序就乱掉了。

2.平凡百姓要做到的“孝顺”第一个是奉养父亲、母亲。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你小时候父母把你养大,你现在能够让父母安心过日子,这是应该的,毫无考虑。

第二个是尊敬父亲、母亲。

说到这个尊敬,就很难了。

在《论语》有一句话,引起很多争论,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我的理解很简单,现在所谓的孝顺是奉养父母亲,但是狗跟马对人也能有某种奉养,但是狗跟马不会尊敬别人,狗跟马不会尊敬主人,所以如果你只是奉养父母亲,而没有尊敬父母亲的话的,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第三个是脸色一定要好看。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色难。

色难是脸色的愉悦最困难,我们常说久病无孝子,父母病久了,只好看子女脸色了。

做的时候会发现,父母的话我听了脸色很难看,但是现在还要特别注意,要让脸色好看,让父母感到你心甘情愿去做。

【案例1】曾参孝亲的故事曾参的父亲是曾点,孔子的学生,曾参孝顺他的父亲怎么孝顺,是一个很好的楷模!我现在根据孟子的说法,曾参孝顺父亲,每一顿饭都有酒有肉,吃完毕以后,父亲问他还有吗?一定还有,只要父亲问,一定还有。

曾参就问父亲,吃剩的要给谁?关键就在这里,父亲吃完的剩菜,曾参就问父亲要送给谁,送给那家邻居,邻居有穷人,父亲就说好,今天就送给东边的邻居,明天给哪家的邻居。

后来曾参老了,他的儿子叫曾元,曾元奉养就不一样了,差别就在这里,每一顿饭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把这个饭菜撤出的时候,不再问曾参要给那一家人,然后曾参要问还有没有剩的,没剩的,代表什么,晚餐再吃。

差别就在这里。

奉养父母亲,脸色要好看,让父母在使唤我们的时候也觉得这个孩子很孝顺,没有白养。

【案例2】有一位长辈,他是我父母亲的朋友,他管孩子非常严格,譬如说,他年纪大了,孩子已经就业了,赚钱之后就要给父母生活费。

给父母生活费的时候,不能把钱直接给父母亲,要把钱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请父亲笑纳。

”他父亲看都不看,说:“好吧,放那。

”我们就觉得这父亲好有尊严。

我们家的情况,气氛比较温和,我有时候把钱奉上,给父亲的时候,我父亲是上海人,上海人比较爱面子,我父亲说,不要客气了。

我又说,一定要给您。

他又说不要客气了。

三四次之后,我就说你真的不要吗?他就说,要!这是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管教方式!三、子女与父母相处应遵循的礼节1.孔子与他子女的相处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陈亢跟孔子的儿子伯鱼是朋友,是同学,就问他说,你爸爸在家里有没有教你什么?很多人都想知道孔子在自己家里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补习,教一些秘密的观念。

伯鱼很诚实的说没有。

不过有一天,父亲站在堂前,我从庭前快步走过,这合乎礼貌,父母站在堂前,子女不能大摇大摆的晃,要低头快步走过,结果父亲叫我站住,我就停下来了。

父亲说,你学诗没有啊?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你不学诗,说话就没有凭据,没有水平、内容。

我就退而学诗。

另外一次父亲站在堂前,伯鱼又是快步从堂前走过,说你停下来。

问我学过礼没有啊?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结果这两段话讲完之后。

那个请教伯鱼的同学就很高兴,我问一件事,就知道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跟儿子保持距离。

最后那句话就引起很多人讨论,就好像父亲要跟儿子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效果。

2.亲密关系与教育的成效何者重要如果请教孟子的话,他会认为亲密关系最重要。

如果发展教育,你可以找老师来教,后来发展为一种“易子而教”的想法。

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还是要教的,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是教育的基础。

并且身教加上言教才有它的效果。

3. 继承父亲的意向需三年《论语》有一句话,不太容易理解,叫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父亲的作风在他过世以后,做子女的三年之内不要改。

好,很多人就会说,如果父亲的作风很好,三年之后也不应该改,这跟善恶无关。

譬如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过年过节的时候,拿钱去帮助穷人,现在父亲过世了,我做子女的,继续做三年、继续帮助穷人。

三年之后跟他们说,父亲已经过世三年了,要改我自己的作风,帮助另外一些人。

这就是孔子的原则,继承父亲的意向至少要维持三年,相当长的时间。

4. 父母是否有错儒家并不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一个人结婚生孩子就变父母亲,它对于是不是道德上的调整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稍微修改一下的话,应该是天下无不没有关心子女的父母。

但父母说的都一定对吗?这要看情况而定,以孔子来说,他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发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

真正的孝顺在《孝经》里也说,父母有错,要好好劝阻,像真正的大臣,国君有错,要好好的劝导。

绝不是顺从而已,那是盲目的孝顺,不是儒家主张的。

所以孔子接着说,发现父母要犯错误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但父母要不听我的话,我就继续尊敬父母,内心忧愁,但不要抱怨。

这就是做人子、做人女的孝心之所在。

楚国的大夫,跟孔子说,我们家乡里有一个人叫直躬,非常的正直,他爸爸偷羊,他跑去检举,很正直。

结果孔子说,我们国家的正直跟你们楚国不一样,我们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孔子不是说父亲为儿子隐瞒,说他没偷羊;儿子为父亲隐瞒,说他没偷羊。

孔子不是说这就是正直,而是说这个行为中就有正直。

正直当然是按照法律、公平、正义,但是所有的法律都建立在人性发展的需要上,所以你为了这个正义,说我父亲偷羊,我去检举,那就等于我把父亲当成一般的人了,这就违背了我做子女自然的天性:希望父母快乐,希望父母平安的心理。

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这种自然的天性。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在外面被批评的,这叫做天性。

但是如果被抓到,我们也不会去为他辩护,去撒谎。

【案例3】孟子非常推崇舜,对其推崇的故事多的不得了,后来就有人故意试试孟子的立场,就问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会怎么办?舜是天子,舜的爸爸杀人,舜怎么办呢?孟子替舜回答,说我派法官去抓他,那人又问,舜真的会这么做吗?孟子说,舜其实不会这么做,他把爸爸背着逃到海边,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这是什么回答呢?因为我们会说,舜还是天子必须执法,如果执法的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舜把天子辞掉,就是单纯的儿子,儿子要保护父母亲,背着爸爸逃,你有本事就抓,抓到算我们倒霉,抓不到算我们父子亲情,在海边好好过日子,孟子居然这样回答。

由于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说背着爸爸逃跑,引起了很多人的批判,儒家需要法律,我想这个批判不见得是针对儒家的问题,儒家强调如果我把父母统统检举出来,亲情第一个就受到伤害,但他并没有反对法律。

法律尽量去抓,法律尽量去查,如果法律查到了,我们只好就接受法律制裁,但是作为子女来说,希望父母平安快乐这是天性。

你不能违背这个天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孝顺父母亲是个基础。

如果这个基础没有了,那人跟人相处就赤裸裸了,就只能是严刑峻法了,秦始皇的第二代很快就覆灭了,就因为他完全是法家,推行严刑峻法。

四、“孝顺”的重要性1.“孝顺”在孔孟心中的地位有一次,有人问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呢?孔子的回答很妙,他说《书经》里面讲过一段话,他说一个孝顺父母,又能友爱兄弟,把这个“孝”跟“悌”推广到邻里、乡党、社会,这就是从政。

如果每一家都能孝顺父母亲、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一家安定了,每一家安定了,天下不就治好了?政治不见得你就真得做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