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环境的治理机理

合集下载

探讨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

探讨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

探讨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作者:徐美玲贺文学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水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随之出现的水污染、水浪费等问题也相应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技术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水污染;水浪费;治理技术与策略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愈加严峻,全国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和使用中的水污染、水浪费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匮乏问题。

本文从我国水资源现状、水污染和水浪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策略,以供参考。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约占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四分之一。

目前,在我国的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70%以上,工业和城市用水所占比重不足30%,而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农业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

此外,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环境问题。

水环境问题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水污染和水浪费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地表水污染普遍,水体有机污染严重,湖泊营养化问题突出等现象,水环境令人担忧。

目前看来,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十分严峻,河流、淡水湖泊和海洋等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如黄河、长江等河流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断流、河道阻塞等问题。

部分地区还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已引起了地面下沉、塌陷和海水入侵等地质问题。

水浪费和水污染的成因:(1)工业污染严重,所占比重较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企业和工厂一味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水资源的长远永续的有效循环利用,经常违背客观规律,对水资源采用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浪费,导致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机理研究

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机理研究

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机理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中,水环境的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湿地系统自然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的、环保的处理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湿地系统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水环境生态功能。

有研究表明,湿地系统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其中最主要的净化机理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等。

下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物理净化湿地系统的物理净化主要来自于湿地中植物和土壤的作用。

湿地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的方式,将水体中悬浮物和有机物等颗粒物质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能够吸收水体中的一些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如铅、镉等,从而达到物理净化的目的。

此外,湿地中的土壤也能够起到沉淀和滤波的作用,将水中的微小悬浮颗粒过滤掉,使其沉淀于土壤中。

二、化学净化湿地中的化学净化主要指通过水中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反应来净化水体。

然而,湿地系统中化学净化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且有很大的随机性。

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化学净化的效果,但总体而言,湿地系统中的显性化学净化作用很小,主要还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生理特性来进行净化的。

三、生物净化湿地系统的生物净化主要是指通过生物物种对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元素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的过程。

湿地系统中的生物物种主要包括植物和微生物。

植物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同时还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的条件。

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生物净化的最主要执行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微生物,如蚯蚓、蜗牛等;另一类是微观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能够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盐和水,完成生物降解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将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转化为硝酸盐、氮气、水等无害物质。

浅析城乡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浅析城乡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 为机理 、以水资源统 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 。 水务主要包 括: 水资源 、 城 乡防洪 、 灌溉、城乡供水 、 用 水、 排水、 污水处理 与回收利用、 农 田水利 、 水土保持 、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 目前我 国使用 的水务 的概念 有别 于水 务公 司的服务 形式 ,也 不同 于把 分别 由建 设、交通 、 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 的城市防 洪 、城镇供水 、 排水 、污水处理 、航运等方 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 , 而应该 以 水循环为机理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 的 涉水事务 。 ( -)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 管理所 涉及 的各项职 能和各 个 环节之间协调 、统一的管理机制 ,即对 区域 的防洪、排涝 、供水、需水 、节水、水资源 保护 、 污水处理及其回用 、农 田水利、水土 保持 、 农村水电 、 地下水 回灌等 实行统一规 划 、统一取水许可 、统一配置 、统一调渡 、 统一管理。也就是说 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 量负责。 二 、水务 一体化 的优越 性
设。
不配套 , 使 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 些难题 。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 面,虽然取得
了一定进展 , 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 善。 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 程, 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 的一项重要任务 。 ( 五)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一些 过去 的行政法规和政策 已经不能适 应现状 , 急需修订完善 ,同时 , 新 的形势还要求制定 新的政 策法规体 系来保证 改革 与发 展 的有 序进行 。 f 六) 管理技术 和管理水平有待提 高。高 水平 的管理人才缺乏 , 管理信息化 、现代化 程度 较低 .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 , 水务 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 四 、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 按照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 ,完善体制 , 创新机制 , 开拓进取 , 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 体化改革工作 。

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的研究

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的研究

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的研究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被排放到水环境中,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命健康,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理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而水体环境中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污染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生物降解的原理及优势生物降解是指生物体对污染物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相比于其他治理方式,生物降解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生物降解不需要额外投入能量和物质,是一种节省资源的治理方式。

其次,生物降解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对环境污染最小。

最后,生物降解可以降解多种复杂有机物,且可选择性强,仅对目标物质进行分解。

生物降解的机理和方式有很多,但本文主要介绍两种有效的生物降解机理:微生物代谢和生物吸附转移。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微生物代谢的生物降解机理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体,生长速度快、代谢强、代谢过程可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降解中。

微生物代谢后,可使化合物逐步加氧分解、断链,最终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代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步:降解化合物到微生物能够利用的中间产物,然后进一步降解中间产物,直到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

例如,污染物质甲苯的生物降解过程中,首先由厌氧菌降解甲苯为对二甲苯,再被厌氧菌降解为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

最后,这三种化合物被革兰氏阳性菌降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分解效率会随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如 pH值、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三、生物吸附转移的生物降解机理生物吸附转移是将微生物和固体载体相结合,使污染物质与固体载体之间通过生物和化学作用发生相互作用,完成污染物质的降解、转化和去除。

常见的固体载体有活性碳、粘土等,其中以活性碳应用最为广泛。

生物吸附转移的降解机理是: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扩散进入液相,在微生物种类丰富的活性碳中发生降解。

微生物附着在活性碳表面,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作用,分解其有机成分,并对化合物表面具有选择性吸附。

水污染治理水生植物净化机理

水污染治理水生植物净化机理

水污染治理水生植物净化机理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出现了很多的工业污水。

若这些工业废水未通过治理或是处理不达标而排进河流或湖泊之后,将会引起水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人民正常用水的安全性,而且将对环境产生污染,威胁到生物的健康生存。

所以,水质问题已变成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绊脚石。

近几年,为处理这个问题,诸多专家与学者探究怎样取得高效低能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植被慢慢进到他们的视野范围。

他们发现部分水生植被具备类型多、布局广、繁殖迅速等特征,并且可以在满足本身生长要求的基础上改善水污染情况,既可以使水环境取得美观可欣赏的成效,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水环境。

此外,借助水生植被来处理水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能耗,值得深入推广与使用。

一、水生植被的类型水生植被包括水草类植被、苔蘇类、高等藻类等等。

探究表明,在处置水污染问题方面可以起到显著效果的是水草类植被,这类植被具备比其他水生植被相对较为发达的结构,体型方面较为高大。

水草类植被种类多的特征,使之在处置水污染情况上适用在多种状态下的水质环境中,所以要对这类水生植被进行深度探究。

二、水污染处理方面水生植被的净化机理根据水生植被的外表形态特点能分成挺水、浮叶、漂浮以及沉水植被四类。

不同水生植被对污水的净化功能也不一样。

研究表明,在氮成分的吸收方面,芦苇的吸收功能要优于浮叶四角菱与金鱼藻;在磷成分的吸收方面,芦苇的吸收功能也由于金鱼藻与浮叶四角磷,所以芦苇对N、P的吸收能力很好,能用于水质净化。

2.1 物理机理水生植被结合其整体力量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流速,使得悬浮固体向下游传输速度变慢,进而更好沉降,也可以有效减小风浪对水下世界带来的影响。

2.2 吸收机理水生植被是以吸取氮磷钾物质作为存货的养分,而且可以将其固定于体内。

为防止水生植被由于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物质,大面积繁殖,导致水底溶氧量不够,在应用水生植被吸收机理净化水源时,应当保障水生植被以前体内的氮磷钾养分被清除。

2.3 富集机理水生植被的生命力旺盛,可以在严重污染且具备富集金属离子的水体中生存,具有较强的耐污性能。

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综合性水资源管理方法(以下简称IWRM)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办法。

这种水资源管理的整体论源自于Dublin-Rio定律(UNCED,Rio de Janeiro,1992)。

该定律指出: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脆弱的;同时,它对维持人类生命、经济发展和环境需求又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管理需要包括领导者、筹划者和决策管理者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

地中海沿岸的21个国家共有427,000,000人口,其中145,000,000的人口和每年外来的180,000,000旅游者就生活在近海地带。

到2025年,这个人口基数将会攀升17~19%,旅游者将增加40%,预计到2010年,其中的11个环地中海国家将会用掉它们可更新水资源的50%,至2025年,其中的8个国家,这个预计的比例将超过100%,其它的3个国家也会超出50%。

同时,地中海地区又正遭受着平均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减少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有关积极地实施优化水资源管理、增加水的循环再利用和降低地下水咸化等方面措施。

欧盟国家和一些权威性国际环境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倡导切实可行的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其中包括循环再利用水资源,减缓地下水资源退化,经济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废水和非淡水资源以及通过利用地方水循环工程增加可饮用水的利用等策略。

这些现有的管理方法正激励着更为灵活、更富有活力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涌现。

一、专业水文地质知识在开发新的地下水资源中的综合应用有效的地下水管理需要可靠的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拿柏林为例来说,生物砂滤池技术和含水层补给都是有效的低成本解决饮用水问题的方法,也都是解决未来柏林水资源供给问题的尚佳方案,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它们必定是富有潜力的实用性技术。

在柏林,地下水是主要的水资源,每天要有620,000立方米的水量供给家庭生活和工业生产。

其中,70%的水资源来自于生物池砂滤和地下水人工补给。

这是因为,地表水通过生物砂滤处理渗透到地下,补给了含水层,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市民用水的质量。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在人类过度开发和污染的情况下,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达到解决水体污染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一些专家开始关注和研究水体生物和水中生物群落的生态学规律和功能,探讨了微生物处理和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价值。

2、中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环保技术手段,国内外开始研究和探索水生态修复技术。

例如,日本研究出了一种湿地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砷和铬等重金属的污染,美国建立了一种沼泽湿地系统,可以对污秽水进行恢复。

3、成熟期阶段21世纪初至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一个热点。

生态修复的技术逐渐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更多的产业界、科学家和专家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1、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建起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效率高、维护容易等特点。

2、沉淀处理技术沉淀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流量和水质,将含有悬浮物或沉淀物的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从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种技术适用于污水的初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3、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体中的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生物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生态学机理对水环境进行修复。

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也就出现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但是有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仍然非常紧缺。

因此,相关的企业单位应该做好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的规划设计,最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为社会节约更多的资源。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概述,并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的挑战,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及水空间规划设计,希望为相关的部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利用;水空间;规划设计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1.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如果想要长久进行发展,那么就应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承载着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其中的规划布局也会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分配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必须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的监管,结合当地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能够避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1.2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水资源紧缺已经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制约着国家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培育起新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将水资源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最优化分配,实现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下水环境保护的挑战现阶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过度使用水资源,不仅严重破坏了水环境,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相关的单位部门在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工作时,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大自然的恢复能力,并且还应该针对当前的水资源污染、生活用水浪费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样也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水中有机物污染与清理的机理及技术

水中有机物污染与清理的机理及技术

水中有机物污染与清理的机理及技术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水中有机物(OM)污染是目前水环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OM污染不仅会给水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有必要对水中OM污染的机理和清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建立高效的治理方案。

一、水中OM污染的机理水中OM污染指的是水中存在的各种天然或人为的含氧和不含氧化合物,如石油、农药、柴油等,其化学结构和毒性各异。

OM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业污染等,这些污染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OM。

OM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通过溶解和悬浮两种方式存在于水体中。

其中,溶解OM是水中OM的主要组分,而悬浮OM相对较小。

OM通过溶解和悬浮两种方式存在于水体中的形态不同,因此污染物释放的方式和治理技术也略有不同。

二、水中OM污染清理技术1.“化学氧化还原”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水处理技术之一,可以有效地降解OM污染物。

该技术主要通过添加氧化还原剂使OM的化学键断裂,从而将OM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其中,常用的氧化还原剂有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

2.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是目前常用的水处理技术之一,可以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降解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反应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界的湿地生态系统,另一种是人工制造的生物处理系统。

生物反应器可分为生物过滤器和生物反应器两种类型。

生物过滤器是利用自然矿物质过滤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对水中OM进行净化的一种技术。

而生物反应器则是利用生物处理技术将水中OM降解成无害物质的一种技术。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膜、悬浮生物等方式去除OM,其效果十分显著。

3.吸附吸附是目前常用的OM污染物清理技术之一,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毒或有害的OM污染物。

吸附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将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对水中OM进行净化。

吸附剂是一种具有活性表面的物质,可在水处理系统中有效地吸附OM污染物。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的机理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的机理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的机理水源是人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也随之愈发严重。

水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饮用水受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

因此,基于人们对于水资源保护的强烈需求,如何有效地治理水污染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主要从水生植物角度讨论如何通过利用水生植物来治理水污染问题。

1.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水生植物主要指生长在水中及其附近的植物,包括水生草、水生花、水生蕨类等。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和光合作用为周围环境提供氧气,同时可以净化水中的污染物,使水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

其次,水生植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适合生长的栖息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的机理水生植物对于治理水污染具有显著的作用。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影响水中的污染物质和改善水环境。

2.1 吸收污染物质水生植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如氮、磷等,以及其他污染物质,如铜、镉、铅等。

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是水污染的主要源之一,而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将其转化为生物体内的物质,并通过其代谢作用清除水中的有机物,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营养物质浓度来抑制有害藻类的过度生长。

2.2 释放抗菌物质水生植物还可以分泌出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可以抑制水生微生物和有害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减少水产品质波动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2.3 促进微生物生长水生植物作为生物体存在于水中,它们的根系能够为周围的微生物微生物提供生长的环境,从而促进水中的微生物生长,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物质,改善水的透明度和水质。

2.4 改善水体环境水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摄取CO2、释放O2等作用来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水体的生态状况,提高水质。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分析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分析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分析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已经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有机污染物污染。

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会破坏水生生物的存活环境,而且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因此,进行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而生物降解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生物降解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有机物质,将其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在水中,生物降解机制是由一系列微生物相互作用和代谢所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物降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然后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第一阶段:有机污染物结构的分解在水环境中,微生物会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

首先,一些外部酶和细胞外酶会分解有机物质的大分子结构,将其分解成较小的有机物质。

然后,这些分子将会进一步分解成简单的代谢产物,例如CO2、水和无机盐等。

第二阶段: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在此阶段,分解后的物质会被微生物代谢转化为能量和新的细胞物质。

这些代谢物会被微生物进食和分解,进而被转化成更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水、无机氮和无机磷等代谢产物,最终形成了一整个微生物质量的循环。

对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一些特殊的细菌在降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可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细菌,这些细菌将污染物中的芳香环进行代谢分解。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氨氧化细菌可以将亚硝酸根转化为硝酸盐离子,这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

还有一些使用生物降解方法的技术,可以对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治理。

这些技术包括生物膜反应器(BMR)和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工作原理是将水通过一些滤料,滤料表面生长着菌群,这些细菌代谢分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

而BMR则是将生物滤池和生物反应器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在反应器内让水有机物质降解过程进一步深化。

总之,生物降解对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技术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人工湿地是一种采用湿地植被和土壤作为废水处理介质,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进行废水净化的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田排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因其低成本、易于操作和对环境友好而备受关注。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和土壤过滤等过程。

首先,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吸收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湿地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并提供废水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

植物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元素,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有机质或沉积物。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可以拦截悬浮物和颗粒污染物,减少其在水体中的浓度。

其次,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湿地植被的根系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境,使微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通过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元素,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称为生物分解,该过程产生的废物可用作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

最后,土壤过滤也是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的重要机理之一。

湿地底部的土壤层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和物理过滤的方式去除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和微量污染物。

土壤颗粒的表面可以吸附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起到降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净化废水。

土壤对颗粒物的截留作用还可消除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废水变得清澈透明。

虽然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复杂多样,但其总体效果是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和土壤过滤等一系列过程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湿地需要根据废水的性质和水量来选择不同的湿地类型和植被种类,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同时,定期维护和管理也是确保人工湿地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借助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和土壤过滤等过程,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或截留下来,实现废水的净化处理。

湿地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湿地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湿地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湿地是具有特殊水文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地理单元。

由于湿地水环境的特殊性质,它们对周围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有着极为复杂而丰富的影响。

本文将从湿地过程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以及机理研究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湿地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1、湿地的水文过程湿地具有多水源、多水文环节的特点,常常做为降解和过滤其他地区非点源污染物质的功能区。

湿地内部的多水源包括降雨、地下水和确认仅有的水源,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表现出来。

由于降雨水的游离水量要比地下水少,而农业和城市发展加重了地质条件的利用,导致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这些不合理地质开采使得湿地的水系统不断收缩梳理。

湿地对水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地的地下水走向常为西南-东北向,这是由于降雨和河流水源的方向所决定的。

由于湿地的保护,水循环依然稳定,西南的地下水可以被补给,并往东北流动。

湿地内的枯水沟、季节性水道、沼泽等水景是农田排水的集水区和缓冲区,这种“菜天水”是净化和调蓄作用非常明显的水景建设。

湿地中的水源退水检测,还有icp(模拟通用电气油,具有高渗透性和高质子沟通率)进行模拟,这些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都有独特的特点。

2、湿地的水质过程湿地具有水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机理——净化水质,其特点是较高的生物质和生物多样性以及连续性和稳定性。

湿地中的植物、昆虫、微生物等细胞都具有吸附、沉积物、分解、酶活等生物过程作用,对有机物、无机物和氮磷等腐植物质质下分解质,有显著的生物降解作用。

它通过将其作为自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来影响以及干涉着水质的质量和变化。

湿地还可以通过植物养分的吸收作用来利用周围水环境资源,调节水体养分,使湿地成为了净化水环境的“天然过滤器”。

其中微生物是湿地水质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使湿地变为利于生物分解作用的低氧区。

3、湿地的水态过程湿地的水体动态特性是在湿地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由其发结构所掌控。

湿地的水体经过了特定的划动过程,从抵御颠簸的水路到亚型分化并最终润湿树林,并朝向河谷下方流淌,通过对水体的加速平滑和稳态调节,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连续的水循环系统。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18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污染及防治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之一,又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基础。

因此,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1.1供水量分析从1997~2004年的8年中,我国多年平均供水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年,其中最大供水量为5623亿立方米/年,发生在1997年;最小供水量为5320亿立方米/年,发生在2003年,二者相差303亿米,8年中供水总量略有波动,变化不大。

水源构成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供水量)。

8年中,各种水源供水量有所起伏但相差较小,地表水多年平均供水量为4448亿立方米/年,占多年平均供水总量的80.58%,地下水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060亿立方米/年,占多年平均供水总量的19.04%,其它水源多年平均供水量为21亿立方米/年,占多年平均供水总量的0.39%。

1.2用水量分析从1997~2004年的8年中,我国用水总量基本维持在5500亿立方米/年左右,没有太大变化。

生活用水量呈现上升趋势,生活用水量由1997年的525亿立方米/年,平稳地增加到2004年的649亿立方米/年,年均增长率为15.5%;农林牧渔用水量波动起伏差别不大,多年平均用水量为3740亿立方米/年,趋势减少;工业用水量,多年平均用水量为1155亿立方米/年,趋势缓慢增加;从2003年开始有少量的生态用水量。

在总用水量中,农林牧渔、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量所占比例差别较大,其中农林牧渔多年平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7.2%,工业多年平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0.8%,生活多年平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6%,生态多年平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5%。

f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理诱导因素和污染治理措施

f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理诱导因素和污染治理措施

f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理诱导因素和污染治理措施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超过自然水体负荷容纳能力而引起的植物生长异常、水质退化等问题。

它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理、诱导因素和污染治理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理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理是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化肥、农药、废水和污水等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废物排放,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

这些营养物质的积累可刺激水生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侵蚀、泥沙淤积、湖泊底泥再悬浮等作用也会导致水体内的富营养化。

这些物质带入水体后,与水中的大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有机物质,进一步促进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除了机理,诱导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因素是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和旅游等。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使用、农药施用以及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都会将大量的营养物质引入水体。

工业活动中的废水排放和气溶胶沉降也是诱导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排水系统和下水道的建设使得人类产生的废物更容易进入水体。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富营养化的风险,如大量游客排放的废物、船只船底的废物以及礁区的捕鱼和浮潜活动等,都会使水体的营养负荷升高。

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源头控制、营养物质净化和生态恢复等措施。

源头控制是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包括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进农田排水系统和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可以降低农业活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

此外,加强工业和城市废水的处理也是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

营养物质净化主要通过生物和物理方法去除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

例如,人工湿地、生物滤池和藻类生物技术等方法可用于降低水体中的氮和磷浓度。

水资源自然净化利用研究及系统构建

水资源自然净化利用研究及系统构建

5期田岳林:水资源自然净化利用研究及系统构建37污水自然净化系统f一。

1:{j;i;;;;寻一一一…。

l水处理系统,稳定塘l藤雨翮蹶藏瓢{E一一l—l联合处理系统;统是德国本兹劳(Bunzlau)的废水灌溉系统,从1531年运行已沿用至今,第一座有记录的塘系统是于19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以生态系统自然净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有关生物稳定塘的建造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80一t990年是我国稳定塘处理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稳定塘遍布全国各地[7]。

1.2系统作用机理利用自然净化处理污水是指以环境本身自净能力为根本动力,当污水进入自然环境介质后,污染物会经由物理作用、生物化学分解反应及自然的转变迁移等作用得以消减或去除[8]。

污水自然净化系统是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将系统中各个环节优化组合,当形成有机整体的功能在层次结构上协调时,整体功能将远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整个系统属于生态工程的范畴[1]。

目前,污水自然净化系统已成为世界上能够对废/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投资和能耗最低廉的污水深度处理系统之一。

2系统方案构建2.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即北京市昌平区东沙河上游河道所在地区(N40。

12’15.6”,E116。

15740.3”),属温榆河支流,位于昌平卫星城与昌平新城东部新区之间[91,水环境功能目标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质标准[10。

作为北运河水系的上源,温榆河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唯一发源于境内的河流,也是维系昌平区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动脉”,但由于多年来污水直排和清洁补水匮乏,现状温榆河及东沙河水体水质为劣V类。

东沙河自十三陵水库以下至北沙河全长约13.3km,总流域面积约287.2km2,京密引水渠通过倒虹吸穿过东沙河,并将东沙河分为上下游河道,分别长约6.6km和6.7km。

地理位置及系统方案平面布置见图2。

图2地理位置及系统方案平面布置图东沙河上游河道为综合利用水域段,多年的采砂历程使原来的河床变为现状大面积坑塘。

流域水资源治理网络的运行机理研究

流域水资源治理网络的运行机理研究

其他发达国家的水 资源管理 经验 也表明 ,流域是水 质控 制 规划 的地 理 单 元 ,以流 域 为 单 位 对 水 资 源 进 行统 一 的规 划 治 理 更 符 合 水 资 源 的特 征 。因此 ,流 域水资源治理无论 在理论研究 还是在实践 应用 上 , 都 已经成 为水 资 源治 理 中的核 心 内容之 一 。 相 比较 于 分 部 门 、分 区域 的 水 资 源 治 理 体 制 , 流域 水 资源 治理 牵 涉 更 多 的相 关 方 ,社 会 影 响 的范 围更加广泛 ,治理 的复杂性也更 高。对于流域水资 源治理 而 言 ,网络 化 已经 是 其 主要 的结 构 特 征 。总 的说来 ,流域 水 资源治 理 的 网络化 包含 了以下涵 义 : 第 一 ,流 域水 资 源 治 理包 括 了众 多 利 益 有 别 的
中 图 分 类 号 :F 0 2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1 9— 17— 6 0 0— 65 2 1 )1 0 9 0
St udy o he Op r to M e ha s o sn W a e s ur e Go e n c t r n t e a i n c nim fBa i t r Re o c v r an e Ne wo k
2l 年第 1 0 1 9期
si
dT 。
。 。 。 。t h R
di1 .9 9 ji n 10 79 .0 1 .4 o:0 3 6/.s . 00— 6 5 2 1. 9 0 7 s 1
流域 水资源治理 网络 的运行机理研究
张 阳,范从林 ,周 海炜
( 河海 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 20 9 ) 10 8
t s He c rte p r o eo r vn e p roma c f i . c n e f up s fi o i gt e r n e o o h mp h f BWRG, i s al eb s d o h d n i c t n a d a a y i f r t h l b a e n te i e t i ai n n lss o f o B RG n t r .I h o e n n e n t r p rii a t n h i t r r a iain lrl t n h p r w mp r n a — W ewo k n t e g v r a c ewo k, a t p n sa d te ri e —o g n z t a eai s i sae t o i o t t c c n o o a f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及微生物作用来处理污水的一种技术手段。

近年来,由于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清洁水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

在一个人工湿地系统中,水流通过湿地植被、底床填料等吸附物的作用,去除了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湿地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底部的氧气供应,并产生微小的气泡,促进气液的交换,优化污水中氧的供应。

同时,湿地植物通过吸取底栖生物的有机物和释放氧气来刺激细菌存在并发酵,生物作用在气候物质中创造化学反应,因此,将有害的物质降解为无害的形式。

生物净化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核心机理。

湿地植物通过根系与附着其上的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

湿地植物的根系提供表面积大、微生物生息条件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分泌出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来源。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氮的硝化和反硝化等复杂的代谢过程,将有机物和氮等污染物从污水中去除。

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高效的处理体系。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湿地植物的选择。

植物的生长速度、根系的发育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

其次是底床填料的选择。

底床填料的渗透性和吸附性能在处理污水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填料可以提供大量的微生物生存地,吸附和分解污染物。

此外,湿地的水流和气候条件,污水进水质量,操作与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堆积使水流的通过路径降低,导致阻力增大,降低了湿地的通氧能力。

此时就需要定期维护并修剪湿地植物,清除淤积的污泥,以确保其长期高效的性能。

矿山地下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机理及防治

矿山地下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机理及防治

矿山地下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机理及防治广西桂林541213摘要:在分析矿山地下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机理的前提下,对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相关的调查内容,探讨减轻矿山开采时对地下水影响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下开采;地下水;影响评价;防治措施在矿山地下开采期间,产生一些废水,水一般会降低矿山地下的灰尘密度的,还有一些则是进行矿山地下开凿岩石使用的,这些废水一般都会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排放,所以矿山的地下开采一般不会对地下水的水质所造成影响,矿山地下开采一般会对地下水的流场造成影响,地下开采时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位一旦下降就会引起矿山地下一系列的地质问题的发生和改变,容易出现地下塌陷,开裂等问题。

对矿区附近的居民,农作物,植物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井下突水事故。

1 影响机理分析矿山地下开采期间对地下水环境是否有影响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主要看开采时影响的范围和对附近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而影响的范围一般是水平方向,在开采期间,地下水会逐渐的形成一个漏斗状大坑,可以用地下水形成的大坑来进行范围的划定;影响程度通过观察开采时矿石顶板到地表面垂直方向岩层中地下水的流失程度,其次,通过岩层被破坏的厚度也可以来判断被影响的程度。

1.1影响范围的预测在矿山地下开采时,开采区域是采空区,地下水一般会存在于岩石空隙中,在地下的岩壁缝隙里含有的地下水在水的挤压下渗入采空区,使得周围的岩层中的地下水减少,导致附近的岩层地下水水位下降。

地下开采会以矿井为中心形成一个漏斗的区域,这个地形会改变岩层中原有的地下水含量,让地下水集中起来,改变地下水的补给,流向和排泄方式,这个漏斗还会随着开采的深度逐渐变大,严重改变了地下水原有的均匀分布,改变了排泄与供给的方式,可能使地表的植物和农作物因为供水不足而导致枯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则会使部分村子里的井水和山泉出现枯竭。

在进行开采前必须进行前期的探测,在地下的一些未知区域,比如开采区域接近溶洞、含水层、断层或者与水库等相连接,未经前期的探测很可能造成矿洞塌陷和突水等事故,对矿井工人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环境的治理机理
发表时间:2019-09-11T14:40:57.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黄娜[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方面领域逐步实现现代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水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身份证号:45033219871206xxxx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方面领域逐步实现现代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水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文针对水资源环境治理的方式方法展开论述,从生产方式这一主要矛盾入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意在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

从而实现我国水资源的科学综合治理。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治理;机理引言
近代以来,中国各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长期透支有限自然资源的生态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殆尽,城市建设换来的是绿色植被砍伐、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水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环境治理成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水质恶化的局面。

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困境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地区,其中水环境恶化一度威胁到了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目前的水资源环境治理的常规方法效果并不显著,且陷入治水困境。

一、我国水资源治理难的原因
水环境治理工作迟迟得不到有效开展,无论是传统低成本优势的转变、企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还是政府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均面临诸多矛盾与困境,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环境治理的成效。

其收益与成本始终达不到一个合理的划分效果。

我国水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源自环境成本外部化及其所致的“搭便车”问题,导致企业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这是世界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源自资源要素非市场化问题,导致资源要素的粗放式使用,这是我国的特殊问题。

以上两种原因共同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企业治污缺乏内生动力水环境,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

从企业角度讲,经济利益取向决定企业缺乏环保动机,区域环保标准的降低,监管松懈,企业偷排,或者污染罚款低于自己的治污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向自然水体中排放污染物,通过向自然界排污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

第二,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质量和性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昂贵的环保技术生产的产品和便宜的非环保技术生产的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上,购买后者产品就是理性选择。

消费者只偏好于价格便宜的产品,而并不在乎其生产技术是否环保。

每个消费者都希望“搭便车”,通过别人购买环保产品改善生态环境而受益,如果环保企业得不到应有收益,终将限制环保生产,助长水环境污染。

第三,再从水流域角度看,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因外部性而面临利益冲突,下游的水环境需求会对上游的经济发展形成制约,枯水时期上游地区也会因蓄水而对下游用水造成压力,跨流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水污染治理更具难度。

第四,低水平竞争与治水成本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但是很多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参与国内外竞争,实现了本土企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

低成本优势的背后体现了资源要素驱动的传统模式,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然而,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却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境,薄利多销的低水平竞争成为众多企业的无奈选择。

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一方面促使企业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甚至以牺牲长期生态效益换取短期经济利润,从而造成大量水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得企业在水环境治理上力不从心,大量中小企业原本就处在微薄利润或者盈亏平衡点附近,水环境治理会对其造成成本冲击而破产。

因此,在低水平竞争策略下实施水环境治理,不仅使得企业难以化解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而且会削弱浙江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二、水环境治理机理
1、在思想认识上把生态资本视为富民资本,习总书记最早在浙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否认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通过水环境治理促进有效投资,如生态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新兴产业投资等,将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2、建立水环境治理的倒逼机制,解决市场主体治污动力缺失的问题。

各地通过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引导中小企业集中入园、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水环境优化目标。

以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推动物质投入的减量化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生态化,就是调整传统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向着合理化、均衡化、高级化演进。

3、创新跨流域治水的联动机制。

将国内各区域的水资源治理有效联合起来,统一进行规划整治,确保每一条河、每个河段都有河长,治水的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克服水环境治理中的跨流域外部性问题。

4、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大有可为”相结合。

一方面在各级政府成立针对水资源治理的工作组,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的整体实施,另一方面加强水资源交易机制和补偿机制试点,弥补市场失灵局限,尝试在水环境治理中找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平衡点。

基于以上举措,浙江的水资源环境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5、减量循环提高利用效率经济生态化,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交换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通过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循环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经济生态化是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增长方式的一种帕累托改进,旨在有效减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资源使用的高效化。

6、水环境治理必须要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货币补偿相对称,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实质上是对因生态保护产生的机会成本和因环境治理付出的额外成本的补偿,是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体现,也是环境治理外部性内部化的成本依据。

7、以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低附加值环节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是水环境污染最为集中的领域。

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就是通过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加工度,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从而直接减少生产环节污染物排放,实现水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

产业层次的高端化表现为价值链条向外延伸、加工深度显著提高、生产规模合理发展。

延伸价值链条,可使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向高端的设计、研发和营销转变,产品附加价值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提高加工深度,即依靠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使低端、初级、廉价的制造品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态产品转变;优化生产规模,即通过企业的规模扩张,提升企业生态竞争力和创新力,以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生态保护能力。

结语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一不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但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资源环境,是全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

面对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制约水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我们要因地制宜,探索出中国水资源治理的新路,合理治水、合理建设发展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娟,田华峰,薛丽芳.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演化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6)
[2]郭志仪,姚慧玲.中国工业水污染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9
[3]张兵兵,沈满洪.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J]2015.02
[4]张宇,蒋殿春.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2014.01
[5]郑海燕.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4)
[6]马海良,施陈玲,王若梅.江苏省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J].水利经济.201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