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简介
煤矿冲击地压基本常识
第一部分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及其危害性1、冲击地压的机理是什么?答: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地瞬间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
2、列举几个你所认为是冲击矿压的现象?答:(答案只要能和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吻合即可)例如:煤岩体被突然抛出,巨浪及气浪,煤(岩)体遭破坏,伴随着震动和声响,在煤(岩)体边缘可能出现裂缝,震动时还可能发生粉尘飞扬,并伴有煤(岩)喷出或散落在巷中的现象等。
3、什么是矿震?答:矿震是指由于开采活动引起的矿山岩层震动,它是巷道周围介质突然在一瞬间发生震动,同时伴有巨大声响、冲击波、弹性回跳等现象,但不发生煤岩抛出的一种弹性能释放现象。
它是矿山岩层冲击式破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天然地震不同,其发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与天然地震相比,震中浅、强度小,震动范围宽,从弱的几百米到强的几百、甚至几千公里。
4、什么是煤炮?答:煤炮是指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岩体震动、顶板断裂或小范围岩体变形卸压所产生的声响,是矿震的一种显现形式。
它是煤岩体在卸压所产生的,有时可能会引起最小的,实际上可以不考虑的巷道压缩,支架变形,或某个地点岩体的零星破坏。
5、什么是冲击地压?答: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发生过程短暂,持续震动时间不超过几十秒。
6、什么是破坏性冲击地压?答:造成停产八小时以上或发生大型机电设备损坏以及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等的冲击地压称为破坏性冲击地压。
7、冲击地压和冒顶有啥关系?答:冲击地压和冒顶有一种互为逆向的现象,易于冒顶的地方很少发生冲击地压,易于发生冲击地压的地方很少有冒顶现象。
因为煤层顶板极破碎时易于冒落,不易于对煤体加载,不能形成高度应力集中,破碎顶板本身也不能积聚能量。
冲击地压概念
冲击地压概念
冲击地压是指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或施工参数不恰当等原因,导致地层发生变形和破坏,使地下的土体向施工工作面主动运动,并对工作面和支护结构施加强烈的水平和垂直荷载,从而产生的地压现象。
冲击地压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灾害,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如地质条件恶劣、施工工艺不完善、预处理不当等。
冲击地压对施工工作面和支护结构的破坏严重,给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危害。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冲击地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固地层、改善工艺、优化施工参数等。
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地质勘探技术、地下水调控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对地下工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避免和减少冲击地压的发生。
总之,冲击地压是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工程施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为此,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冲击地压的发生,确保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 1 -。
冲击地压概念
冲击地压概念
冲击地压是指在地面上施工过程中,由于重型机械和施工物料的移动所产生的地面动荷载,导致地下土层受到压缩和变形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造成损害,同时也会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冲击地压是由地面载荷、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其中,地面载荷是指由于施工机械和物料对地面施加的静态荷载,动态荷载则是指由于机械和物料在地面上移动而产生的动态荷载,而静态荷载则是由于地面上的人工填筑物或天然岩土层的自重所产生的
荷载。
为了有效地控制冲击地压的危害,需要在施工前对地下土层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和分析,以确定土层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性,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地质工程措施。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加固土层、控制施工机械和物料的速度和载重等,以减少地面荷载对土层的压缩和变形影响。
总之,冲击地压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相应的地质勘探和工程措施,以达到科学合理的施工效果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 1 -。
冲击地压基础知识
1、什么是冲击地压?答:冲击地压是聚积在矿井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
(井巷或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的释放而产生的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2、冲击地压有什么危害?答:冲击地压除了破坏巷道、支架和设备外还会引发其他矿井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干扰通风系统,严重时会造成地面震动和建筑物破坏等。
因此,冲击地压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3、冲击地压有什么特点?答:(1)突发性。
无预兆,过程短暂,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十秒,难于准确预报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2)瞬时震动性。
像爆炸强烈震动,重型设备被移动,人员被弹起摔倒,震动波及范围可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地面有地震感觉(3)巨大破坏性。
大量煤体突然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4)复杂性。
各种条件和采煤方法均出现过4、冲击地压如何进行分级?答: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可将冲击地压分为三级:(1)轻微冲击(I级)。
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2)中等冲击(II级)。
抛出煤量在10—50t,震级在1 —2级;(3)强烈冲击(III级)。
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
5、冲击地压对矿工有什么影响?答:发生冲击地压后,人员受伤的主要部位是脑部,占91%,其次是胸部的机械损坏,包括肋骨折断等,占60%,而内部器官的损坏主要是肺、心、胃等,占18%,再次是上下肢的折断。
6、什么是煤岩层的冲击倾向性?答:煤岩层的冲击倾向是指煤岩层产生冲击式破坏的能力。
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是煤层发生冲击地压的必要条件。
有强烈冲击倾向的煤岩层及有中等冲击倾向的煤层统称为有冲击倾向的煤层。
经鉴定我矿 1 煤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9 煤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1煤与9煤顶板为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岩层。
冲击地压概述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4、非煤开采中的冲击地压 在世界的采矿实践中,冲击地压现象不仅发生在煤矿,也 发生在其他矿物的开采过程中。除前述苏联的实例外,开采 金属矿发生冲击地压的还有;捷克的普希勃拉姆多种金属共 生矿床、奥地利的铅锌矿、美国的铜矿、加拿大的铜镍矿和 金矿、印度科拉尔矿区的金矿和采深超过3000 m的南非的维 持瓦切尔斯兰德金矿。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强烈的冲 击地压发生在盐矿中,破坏面积达1~3 km2,震动传播距离 达几百千米。例如,1958年民主德国维尔钾盐公司台尔曼矿 所发生的冲击地压,曾被莫斯科、土耳其和两班牙的地震站 记录到。此外,冲击地压还发生在露天矿中。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最严重而且防治工作最有成效的国家是 苏联、波兰和德国。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1、苏联 苏联的冲击地压最早于1 947年发生在吉谢罗夫矿区,此后共有9个矿 区出现了冲击地压问题。 发生冲击地压的一般条件是:初始深度为400~1860 m,煤厚为0.5~ 20 m,在各种倾角、各种煤种(包括褐煤)中都记录到冲击地压现象。多 数情况下顶板为坚硬砂岩,也有一些煤田是破碎顶板。开采技术条件涉 及到刀柱式或长壁式等开采方法,充填或垮落等顶板管理方法.整层或 分层开采情况。 自1 951年起,全苏地质力学及矿山测量研究院、其他研究单位和高等 院校等几十个单位,配合国家技术监察部门与生产单位,一起着手解决 煤矿的冲击地压问题。经过25年的努力,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防治冲击地
冲击地压及矿震
冲击地压及矿震㈠冲击地压冲击地压是压力超过煤岩体的强度极限,聚积在巷道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动力将煤岩体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冲击地压还会引发其他矿井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干扰通风系统等。
它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对于冲击地压现象,世界各国,以及不同的行业,称谓也不一样,常见的有“岩爆”、“煤爆”、“冲击矿压”、“冲击地压”、“矿山冲击”等,本书采用“冲击地压”这个术语。
1. 冲击地压的分类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的矿山动力现象,其生成环境、发生地点、宏观和微观上的显现形态多种多样,显现强度和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差也很大。
冲击地压的分类方法较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⑴根据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将冲击地压分为微冲击、弱冲击、中等冲击、强烈冲击以及灾害性冲击五个等级(表3-7-1)表3-7-1 按能量特征分类表①微冲击表现为小范围岩石抛出和矿体微震动,包括射落和微震。
射落是表面的局部破坏,表现为单个煤(岩)块弹出,并伴有射击的声响。
微震是母体深部不产生粉碎和抛出的局部破坏,常伴有声响和岩体微震动。
②弱冲击少量煤(岩)抛出的局部破坏,伴有明显的声响和地震效应,但不造成严重损害。
③中等冲击急剧的脆性破坏,抛出大量岩石,形成气浪,造成几米长的巷道支架损坏和垮落,推移或损坏机电设备。
④强烈冲击使长达几十米的巷道支架破坏的垮落,损坏机电设备,需要大量的修复工作。
⑤灾害性冲击使整个采区或一个水平内的巷道发生垮落。
个别情况下波及全矿,造成整个矿井报废。
⑵根据显现强度及其对煤和岩层、支架、设备的破坏程度,分为弹射、煤炮(深部冲击)、微冲击以及强冲击四类。
①弹射单个碎块从煤岩体表面弹射出来,并伴有强烈的声响。
②煤炮(深部冲击)深部的煤岩体发生破坏,但煤或岩石不向已采空间内抛出,只有片帮或散落现象,岩体震动,伴有声响,有时产生煤尘。
第一章 冲击地压概述
第一章冲击地压概述第一节冲击地压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一、冲击地压的概念冲击地压属矿井动力现象,是矿山压力的一种特殊显现形式。
可以定义为:矿山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的释放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简单地讲,冲击地压就是煤(岩)体的突然破坏现象。
它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冲击地压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煤矿和不同书刊中有不同的称谓,常见的有“冲击矿压”、“矿山冲击”、“煤爆”等。
在具体矿山地质条件下,矿井的开拓准备方式、开采方法及其工艺参数一经确定,也就基本确定了采场和巷道支架上的载荷特征和数值。
随着采掘工作的展开,采场和巷道附近岩石中可能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形和破坏过程,导致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的发生。
这些过程的组合、范围和强度可能各不相同,采掘巷道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有的巷道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有的巷道掘出后很快就失去稳定性。
采场和巷道围岩的破坏规模和延续时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规模上可以是围岩产生破裂直至波及地表的大范围岩层移动;延时上可以是几周、几个月或几年的缓慢破坏,直至突然发生冲击式破坏。
破坏过程也是随着岩石的力学性质、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
因此,研究采场和巷道围岩破坏现象的实质,对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的矿山压力现象及其显现规律,诸如顶底板闭合、支架折损、冒顶、片帮和底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等,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特殊的矿山压力现象,例如,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煤和瓦斯突出、矿震等矿山四大动力现象,对生产及矿工安全都具有很大威胁。
这些现象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呈现明显的动力特征,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是发生机理各异,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可以互为诱发因素,都具有动力特征,并且存在介于两种动力现象之间的“中间型”动力现象。
目前,上述动力现象等有关术语的运用已渐趋统一。
冲击地压的同义词有岩爆、煤爆、矿山冲击、岩石突出等。
煤矿开采中的冲击地压与支护措施
加强支护施工管理
总结词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确 保支护施工质量和安全。
详细描述
支护施工是矿井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加 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通过 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和 安全教育、实施质量责任制等方式,确保支 护施工质量和安全。同时,应加强施工现场 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
分布状态。
地质构造影响
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岩体的 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容易形成 应力集中区域,增加发生冲击地
压的风险。
煤岩体性质
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 征和含水率等也是影响冲击地压
发生的重要因素。
2023
PART 02
冲击地压的危害
REPORTING
对人员安全的危害
人员伤亡
冲击地压可能导致顶板垮落、煤 块飞溅,对现场作业人员造成直 接伤害。
,成功避免了人员时释放高压气体、增加支护强度等
措施。
经验总结
03
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团队协作是成功应对冲击地压的关键。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某矿支护失效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某矿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支护结构突然失效,造成巷道变形和坍 塌。
原因分析
支护设计不合理,材料强度不足,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
教训总结
应加强支护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
某矿成功应对冲击地压的案例
案例概述
01
某矿在开采过程中遭遇冲击地压,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心理压力
频繁或严重的冲击地压可能给矿 工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工作积极 性和效率。
《冲击地压课件》课件
挑战分析:面对复杂的 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和应对能力
应对策略:加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 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在冲 击地压领域的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
结论:未来研究方向与挑 战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冲击 地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需要加强研究和实 践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冲击地压课件》PPT 课件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冲击地压概述
02
冲击地压监测与预测 技术
0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04
冲击地压应急处置与 救援技术
05
冲击地压安全教育与 培训
06
添加章节标题
冲击地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冲击地压是矿山压力的一种显现形式
分类:按发生机理可分为岩爆型冲击地压和矿震型冲击地压
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
危害程度: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影响范围:可能波及整个矿区或更大范围 影响因素: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等 预防措施:加强监测、采取工程措施等
冲击地压监测与 预测技术
监测方法与技术手段
钻屑法:通过钻 探获取岩屑,分 析岩屑粒度和数 量判断冲击地压 危险
电磁辐射监测法: 利用岩石破裂时 产生的电磁辐射 信号进行监测
应急处置与救援实践案例
某矿冲击地压事故案例 应急处置措施与救援过程 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 类似案例分析与比较
冲击地压安全教 育与培训
安全意识培养与宣传教育
冲击地压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宣传教育在冲击地压安全中的作用 安全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培训效果评估:通 过考试、问卷调查 等方式对培训效果 进行评估
冲击地压简介
冲击地压,也称为岩爆,是矿山开采中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动力现象。
它是由于岩石体内应力的瞬间释放而导致的突发性、猛烈的岩石破裂和弹射。
一、冲击地压的产生原因冲击地压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地质因素:岩石的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和应力状态是决定冲击地压发生的基本因素。
某些岩石,如硬岩和脆性岩石,由于其强度高、弹性大,容易积蓄大量的弹性变形能,当这些能量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
开采因素:开采深度、开采方法、开采顺序等都会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石的应力状态变得更加复杂,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环境因素:地震、爆破等外部动力因素也可能诱发冲击地压。
二、冲击地压的危害冲击地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员伤亡:冲击地压发生时,岩石的瞬间破裂和弹射会对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设备损坏:冲击地压产生的强烈震动和冲击波会对周围的设备、设施造成损坏,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
生产中断:冲击地压发生后,往往需要对现场进行清理和修复,这将导致生产中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安全隐患:冲击地压的发生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安全隐患,如瓦斯突出、火灾等,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严重性。
三、国内外安全事故1)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冲击地压事故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的冲击地压事故是近年来国内最为严重的矿山灾害之一。
该事故发生在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事故共造成214人死亡,30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
这起冲击地压事故给采矿带来的具体危害包括:工程体破坏:冲击地压发生时,巷道的支架被强大的冲击力摧毁,大量的煤和岩石涌入巷道,导致巷道堵塞。
这不仅使救援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也给后续的清理和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设备损坏:冲击地压产生的强烈震动导致矿井内的通风、排水、提升等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很多设备无法继续使用。
这不仅影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也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冲击地压课件》课件
理论研究
完善冲击地压理论体系
深入研究冲击地压的成因、发生机制和演化规律,构建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框 架。
冲击地压与煤岩力学性质关系
探讨煤岩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技术研究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
研发更为准确、可靠的监测预警技术 ,提高对冲击地压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能力。
ERA
监测预警
01
02
03
冲击地压监测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系 统,实时监测岩体应力、 应变和振动等参数,及时 发现地压异常现象。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运用数值模拟和反演等 技术手段,预测冲击地压 发生的风险。
预警系统
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 ,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 布预警信息,指导作业人 员采取防范措施。
度应力等。
脆性岩石
地下岩体多为脆性岩石,如砂 岩、页岩和石灰岩等,这些岩 石在达到其强度极限时容易发 生破坏。
地质构造
地下存在断层、节理、裂隙等 地质构造,这些构造使得岩体 中的应力分布不均,容易引发 冲击地压。
开采技术
采掘工程破坏了地下岩体的原 始应力平衡,形成了高应力集 中区域,增加了发生冲击地压
卸压解危
爆破卸压
通过爆破方式破坏岩体应力集中区域 ,降低岩体应力水平,预防冲击地压 的发生。
注水卸压
向岩体注水,增加岩体的自重和湿度 ,降低岩体的应力水平,同时软化岩 体,减小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钻孔卸压
在岩体中钻孔,通过孔内钻屑和气体 排出,降低孔周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 。
安全防护
制定应急预案
冲击地压分类
根据发生条件
可分为自重冲击地压和构造冲击 地压。自重冲击地压是由地下岩 体自重引起的,构造冲击地压是 由地下岩体构造应力引起的。
冲击地压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它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岩爆,轻微的岩爆仅有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烈度达7一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
岩爆可瞬间突然发生,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
发生岩爆的条件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由于地下工程活动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平衡状态,岩体中积聚的能量导致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
发生条件:在硬脆岩体高地应力地区,硐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
发生原因: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的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
防治措施:应力解除、注水软化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防爆支护等。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
岩爆-简介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当岩体中聚积的高弹性应变能大于岩石破坏所消耗的能量时,破坏了岩体结构的平衡,多余的能量导致岩石爆裂,使岩石碎片从岩体中剥离、崩出。
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轻微的岩爆仅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
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一般持续几天或几个月。
发生岩爆的原因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
这时一旦地下工程破坏了岩体的平衡,强大的能量把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
预防岩爆的方法是应力解除法、注水软化法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支护。
[1]岩爆-产生的条件1.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当该部分能量超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2.围岩坚硬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且具有较高的脆性和弹性,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当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3.埋深较大(一般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且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4.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 5.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大型洞室群岔洞较多的地下工程,或断面变化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的地带。
《冲击地压及其防治》课件
冲击地压发生时,巷道内的设备、支架等设施可 能遭到破坏,造成经济损失。
生产中断
冲击地压可能造成巷道堵塞,影响正常的采掘作 业,导致生产中断。
02
冲击地压机理
Chapter
冲击地压形成原因
01
02
03
地质构造
冲击地压的形成与地壳构 造活动密切相关,如断层 、褶皱等地质构造容易引 发冲击地压。
监测设备
采用应力传感器、加速度计、位 移计等设备,实时监测煤岩体的 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 取冲击地压发生前的异常信息, 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系统
建立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 异常信息,自动或人工判断是否 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 施。
04
冲击地压案例分析
启示
加强采空区安全管理,合理选择开采技术,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矿工安全 意识等措施是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提高我国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05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与成果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随着对冲击地压机理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技术。目前,国内外在冲击地 压机理、预测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水位、压力以及 流动方向等因素也可能影 响冲击地压的发生。
冲击地压发生过程
孕育阶段
发生阶段
在地质构造和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 煤岩体逐渐积累能量。
破裂和能量释放产生冲击波和抛射物 ,形成冲击地压现象。
触发阶段
当煤岩体所受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极限 时,发生破裂和能量释放。
冲击地压释义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这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冲击地压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在一定高应力条件下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垮落或抛出现象,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经常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人员伤亡,对安全生产威胁巨大。
[1]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
以后在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冲击地压现象时有发生。
在中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强度不断加大,冲击地压矿井分布越来越广,北京、抚顺、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多次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并导致人员伤亡。
据不完全统计,国有矿井有冲击地压纪录的矿井有150多处,随着开采向深部转移,冲击地压问题将更加严重、更加突出、更为普遍。
由于冲击地压问题极为复杂,国内外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符合实际的冲击地压发生及破坏过程的理论,因而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并不完备。
[2]突发性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具有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具有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基础知识
1、什么是冲击地压?答:冲击地压是聚积在矿井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
(井巷或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的释放而产生的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2、冲击地压有什么危害?答:冲击地压除了破坏巷道、支架和设备外还会引发其他矿井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干扰通风系统,严重时会造成地面震动和建筑物破坏等。
因此,冲击地压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3、冲击地压有什么特点?答:(1)突发性。
无预兆,过程短暂,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十秒,难于准确预报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2)瞬时震动性。
像爆炸强烈震动,重型设备被移动,人员被弹起摔倒,震动波及范围可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地面有地震感觉(3)巨大破坏性。
大量煤体突然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4)复杂性。
各种条件和采煤方法均出现过4、冲击地压如何进行分级?答: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可将冲击地压分为三级:(1)轻微冲击(I级)。
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2)中等冲击(II级)。
抛出煤量在10—50t,震级在1—2级;(3)强烈冲击(III级)。
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
5、冲击地压对矿工有什么影响?答:发生冲击地压后,人员受伤的主要部位是脑部,占91%,其次是胸部的机械损坏,包括肋骨折断等,占60%,而内部器官的损坏主要是肺、心、胃等,占18%,再次是上下肢的折断。
6、什么是煤岩层的冲击倾向性?答:煤岩层的冲击倾向是指煤岩层产生冲击式破坏的能力。
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是煤层发生冲击地压的必要条件。
有强烈冲击倾向的煤岩层及有中等冲击倾向的煤层统称为有冲击倾向的煤层。
经鉴定我矿1煤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9煤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1煤与9煤顶板为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岩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击地压简介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1992年以前,我国有50余个煤矿发生了冲击地压。
比较突出的有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煤矿、抚顺矿务局龙风煤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煤矿、四川省天池煤矿和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等。
2008年6月5日15时57分,河南省渑池县果园乡附近发生3.5级地震,3分钟后,义煤集团公司千秋煤矿突发冲击地压,造成750米——850米处巷道瞬间被毁,正在该段修理巷道的20名矿工被困井下。
冲击地压发生后,义煤集团公司迅速成立了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抢险救援。
截至6月6日4时,20名被困矿工中,9人死亡,11人获救。
获救矿工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生命危险。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
以后在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冲击地压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冲击地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
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抚顺、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的许多矿井,都先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征1、突发性。
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
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3、具有破坏性。
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4、具有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只是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
冲击地压的分类冲击地压可根据应力状态、显现强度和发生的不同地点和位置进行分类。
1、根据原岩(煤)体的应力状态分类(1)重力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极小构造应力影响的条件下引起的冲击地压。
如枣庄、抚顺、开滦等矿区发生的冲击地压。
(2)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构造应力(构造应力远远超过岩层自重应力)的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如北票矿务局和天池煤矿发生的冲击地压。
(3)中间型或重力~构造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2、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分类(1)弹射。
一些单个碎块从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煤或岩体上射落,并伴有强烈声响,属于微冲击现象。
(2)矿震。
它是煤、岩内部的冲击地压,即深部的煤或岩体发生破坏,煤、岩并不向已采空间抛出,只有片带或塌落现象,但煤或岩体产生明显震动,伴有巨大声响,有时产生煤尘。
较弱的矿震称为微震,也称为煤炮。
(3)弱冲击。
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破坏性不很大,对支架、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没有损坏;围岩产生震动,一般震级在2.2级以下,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
部分煤或岩石急剧破碎,大量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震动,震级在2.3级以上,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和产生冲击波。
3、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分类(1)轻微冲击: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的冲击地压。
(2)中等冲击:抛出煤量在10t~50t以下,震级在1级~2级的冲击地压。
(3)强烈冲击: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的冲击地压。
一般面波震级Ms=1时,矿区附近部分居民有震感;Ms=2时,对井上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Ms>2时,地面建筑物将出现明显裂缝破坏。
4、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分类(1)煤体冲击。
发生在煤体内,根据冲击深度和强度又分为表面、浅部和深部冲击。
(2)围岩冲击。
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根据位置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冲击地压成因的机理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和失稳理论。
1、强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是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其机理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见图1)。
由于平行于层面的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
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
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
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2、能量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其破坏所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
刚性理论也是一种能量理论,它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即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大于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的能量时,将发生冲击地压。
但这种理论并未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发生了冲击地压。
3、冲击倾向理论该理论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煤体的冲击倾向度大于实验所确定的极限值。
可利用一些试验或实测指标对发生冲击矿压可能程度进行估计或预测,这种指标的量度称为冲击倾向度。
其条件是:介质实际的冲击倾向度大于规定的极限值。
这些指标主要有:弹性变形指数、有效冲击能指数、极限刚度比、破坏速度指数等。
上述三种理论提出了发生冲击地压的三个准则,即强度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
其中强度准则是煤体破坏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是突然破坏准则。
三个准则同时成立,才是产生冲击地压的充分必要条件。
4、失稳理论近年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
在非稳定的平衡状态中,一旦遇有外界微小扰动,则有可能失稳,从而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即冲击地压。
由此,介质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发生冲击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有时外载未达到峰值强度,但由于煤岩的蠕变性质,在长期作用下其变形会随时间而增大,进入软化阶段。
这种静疲劳现象,可以使介质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失稳过程中系统所释放的能量可使煤岩从静态变为动态过程,即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
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煤岩结构和力学特性等。
开采深度的加大使地应力值增加。
一般在达到一定开采深度后才开始发生冲击地压,此深度称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
临界深度值随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大于200 m,总的趋势是随采深增加,冲击危险性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随采深增加,原岩应力增大的缘故。
地质构造如褶曲、断裂、煤层倾角及厚度突然变化等也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
宽缓向斜轴部易于形成冲击地压;断裂如是一个开采边界,若回采方向朝向断层面,则冲击危险增加;煤层倾角和厚度局部突然变化地带,实际是局部地质构造应力积聚地带,因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煤岩结构及性能也是冲击地压影响的主要因素。
坚硬、厚层、整体性强的顶板(老顶),易形成冲击地压;直接顶厚度适中、与老顶组合性好、不易冒落,冲击危险较大;煤的强度高、弹性模量大、含水量低、变质程度高、暗煤比例大,一般冲击倾向较强。
2、开采技术因素开采多煤层时,任何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如开采程序不合理、本层回采不干净、相邻两层开采错距不合适等,均对防治冲击地压不利。
从防治冲击地压的角度而言,璧式开采优于柱式开采,旱采优于水采,直线工作面优于曲线工作面,冒落法优于充填法。
煤柱和开采边界是最主要的应力集中因素,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这些因素的有害影响。
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冲击地压往往伴随着井下生产过程的某些工序(如爆破、冒顶、采煤等)而发生,这些因素称为诱导因素。
诱导因素本身的能量可能很小,但其诱发冲击地压而释放的能量及其破坏性却很大。
因而,诱导因素也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冲击地压的预报(一)WET法该方法是波兰采矿研究总院提出的,用于测定煤层冲击倾向。
WET为弹性能与永久变形消耗能之比。
波兰采矿研究总院规定:WET>5为强冲击倾向;2<WET<5为弱冲击倾向;WET<2为无冲击倾向。
该方法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基本适于我国情况,可作为煤层冲击倾向鉴定指标之一。
(二)弹性变形法它是前苏联矿山测量研究院提出的用于测定冲击地压的方法。
即在载荷不小于强度极限80%的条件下,用反复加载和卸载循环得到的弹性变形量与总变形量之比(K),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
当K≥0.7时,有发生冲击地压的危险。
(三) 煤岩强度和弹性系数法该方法是用煤岩的单向抗压强度或弹性模量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经常用作辅助指标。
其指标的界限值必须根据各矿井的试样进行试验确定。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冲击危险程度和采取措施后的实际效率,可采用钻粉率指标法、地音法、微震法等方法确定”。
1、钻粉率指标法钻粉率指标法又称为钻粉率指数法或钻孔检验法。
它是用小直径(42mm~45mm)钻孔,根据打钻不同深度时排出的钻屑量及其变化规律来判断岩体内应力集中情况,鉴别发生冲击地压的倾向和位置。
在钻进过程中,在规定的防范深度范围内,出现危险煤粉量测值或钻杆被卡死的现象,则认为具有冲击危险,应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
2、地音、微震监测法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开裂破坏过程中,必然以脉冲形式释放弹性能,产生应力波或声发射现象。
这种声发射亦称为地音。
显然,声发射信号的强弱反映了煤岩体破坏时的能量释放过程。
由此可知,地音监测法的原理是,用微震仪或拾震器连续或间断地监测岩体的地音现象。
根据测得的地音波或微震波的变化规律与正常波的对比,判断煤层或岩体发生冲击倾向度。
[例5—1]山东肥城矿务局陶庄煤矿用微震仪研究了发生冲击矿压的规律,结论为:微震由小而大,间有大小起伏,次数和声响频繁;在一组密集的微震之后变得平静,是产生冲击矿压的前兆现象;稀疏和分散的微震是正常应力释放现象,无冲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