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与研究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第一篇: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个特有的社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违法犯罪类别也呈现出与社会趋同的态势。
探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成因,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掌握大学生违法犯罪动因,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搞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治工作。
我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根源及成因、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类型及特点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已不鲜见,不仅有一般违法行为,而且也有刑事犯罪,甚至经济犯罪和政治犯罪。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犯罪总人数的20%~30%,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5%左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并且青少年犯罪总的态势呈上升的趋势。
按照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及主客体方面的某些特征可以将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划分为:暴力型违法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财产性违法犯罪,如盗窃、诈骗等;性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智能型违法犯罪,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如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
有关资料表明,财产型违法犯罪,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不论是中外各国,都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居于首位。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
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即违法犯罪类型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财产型违法犯罪、暴力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三大类型;违法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淫乱性和凶残性,多围绕“财”、“性”、“霸”等为动机;违法犯罪具有团伙性;违法犯罪具有报复性、突发性,青少年普遍具有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和走极端等特点,其违法犯罪具有报复和突发的特点;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加,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财产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居多,其腐蚀性一般大于男性。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
因此,探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加强防范和帮助这一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剖析。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校园里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网。
但同时,社会的现实与他们的期望产生了巨大落差。
大学生常常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以及社交问题等困扰。
这些问题和挫折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并最终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动机。
另外,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和职业前景不明朗的现实。
这种现状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法途径”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念头。
他们希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得追求的目标,满足物质和社会需求,这种心理状态也成为他们犯罪的一大诱因。
二、心理发展因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发展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塑造和发展中。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良好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模糊和淡化。
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阶段,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同时存在,这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做出一些冲动和暴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超出了他们正常的心理阈限,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
环境对于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校园环境存在着极度的竞争、不良的社交关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可能诱发一些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倾向于产生犯罪行为。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及矫治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及矫治【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矫治展开讨论。
在分析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探讨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
接着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特点,提出预防措施并介绍犯罪的矫治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大学生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呼吁加强预防和矫治工作。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讨论,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促进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矫治、预防措施、社会危害、成因分析、特点分析、全社会关注、预防工作、矫治方法。
1. 引言1.1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还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
犯罪行为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正常的社会运行。
一旦犯罪活动在社会中泛滥,将会导致人们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社会恐慌情绪加剧,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犯罪行为对个人和家庭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受害者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家庭关系可能会因此破裂,导致家庭成员的不幸和痛苦。
犯罪行为还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包括犯罪调查和司法程序的费用、受害者的赔偿费用等,给社会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1.2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在面对诸多诱惑时,往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容易对法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扭曲和行为偏差,从而更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更为深刻,面临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困扰较为突出,这也是导致他们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然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大学生犯罪不仅伤害了他们自己,也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因此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可能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情感困扰、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而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交友圈子等原因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原因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了解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犯罪。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非常重要,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非常必要。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犯罪倾向。
二、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学校应该开设法律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
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修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远离犯罪。
四、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
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
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
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
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
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
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犯罪现象。
那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对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一部分,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稳定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许多家庭存在着家庭纠纷、家暴、离婚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犯罪的倾向。
3. 个人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自卑、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无法良好地融入社会和校园环境,这些心理问题会激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4. 社会环境大学校园的社会环境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地方,但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交往关系,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5.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价值观也很容易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其抵御犯罪的能力。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指导,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大学校园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防止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发生,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本文将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的原因包括:一是个体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导致他们对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
二是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一些人为了排解压力而选择违法犯罪,从而获得短暂的快感。
三是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未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和法律责任,导致其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之中。
社会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诱发其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二是社会对大学生犯罪的宽容和纵容。
一些大学生犯罪行为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有些犯罪行为只是被视而不见,这种宽容态度容易使得大学生误认为违法犯罪是可以无罚的。
三是社会道德观念的淡薄。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导致其对社会规范缺乏认同感。
为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和法律责任。
还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并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
学校还应配备专业的安全保卫人员,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举措。
家庭是个体形成良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关键词: 犯罪原因;教育缺失;心理矛盾内容提要: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
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前居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如今也逐步被卷入社会化、市场化浪潮之中。
入学时的高额收费、毕业时的双向选择,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使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压力。
经济、学习、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不堪重负,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据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
从卢刚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到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这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已不容我们对这个犯罪群体忽视。
以往学者们在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体外因素。
大学生犯罪心理浅谈分析论文
大学生犯罪心理浅谈分析论文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教育与预防,同时,大学生也要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犯罪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犯罪心理论文篇一《试谈大学生校园犯罪心理的社会化原因》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校园犯罪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究竟大学生在犯罪时候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其与社会人员的犯罪心理有何异同?本文将分析大学生校园犯罪时的心理特征,并将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社会人员犯罪心理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以此对大学生校园犯罪心理的社会化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预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学;社会化分析大学生作为没有步入社会的人群,在校园这个象牙塔中,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友爱,很多人在走上社会之后,都怀念大学的单纯和纯粹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的增多,美好的校园已经越来越趋于社会化,现在的校园俨然成为了一个小社会,校园的社会化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大部分时候,社会学家都会以犯罪率来考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社会治安的好坏。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的犯罪率越低,说明该地区的人员素质越高,该地区的治安越好。
现代社会的校园已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人们还在觉得校园是大学生的象牙塔的时候,校园内已经发生了犯罪活动。
每当校园里的大学生有犯罪行为发生的时候,每次都能引发很大的反响,社会都会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但是连续几年,校园大学生犯罪现象并没有明显减少。
对于大学生校园犯罪,和社会上的犯罪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呢?首先,他们都是犯罪行为,任何的犯罪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罪犯,在他们真正决定犯罪时,其实都是一念之差,不管是有预谋,还是无预谋的,都处于一个异常亢奋的状态;再者,所有罪犯在被抓获后,都会表现地非常平静与后悔,平静是因为多日来紧张的神经终于得到休息和放松,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后悔则是平静之后,在恢复常态的时的一种和正常人无异的心理,因为正常人一般不会犯罪;最后,犯罪活动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损失,一般的犯罪行为至少会给自己以及家人痛苦,甚至对2个或者多个家庭都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调适与疏导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调适与疏导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存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心理调适与疏导作为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被重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认同与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冲动欲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引导。
另外,对于一部分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生活自理、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对这些心理压力难以适应,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当下,社会竞争压力颇大,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求职压力很大,一些人在为保持社交地位或满足个人欲望时,可能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心理调适与疏导的重要性心理调适与疏导是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因素带来的困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身问题的所在和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在接受心理调适与疏导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焦虑和负面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专业人员的介入,可以通过个别或群体性的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调适与疏导的实施策略在进行心理调适与疏导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心理调适与疏导的效果。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许多诱惑和困难,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导致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认识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1、人的本性原因: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社交需要是人类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有些大学生缺乏这种本能的社交欲望,他们通常比较孤独,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从而寻求犯罪行为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2、不良社会环境的原因: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众多,大学生经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交友、就业、爱情、权利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对这些因素的认识较低,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他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3、社会心理因素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无法接受现实。
他们会通过暴力、报复等手段来宣泄不满情绪,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遮盖自己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应该认清自己的所在社会地位和责任,具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确保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追求自身的梦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2、提高法制意识:大学生应该学习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确理解“不合法的事情,一不做、二不吃”的真谛,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控制力。
总是让自己沉浸于价值观和人格处于混乱状态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
4、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领悟团队精神,将爱心贡献给社会。
总之,大学生应该时刻注意自身行为,提高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有不满或不安情绪,应该寻求适当的方式去缓解而不是犯罪。
同时,对于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应该持续加强,包括教育、设施等方面,确保大学成为健康学习、自我提升、健康发展的场所。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犯罪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学生犯罪问题是我们亟需重视和解决的一个。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问题的继承和延续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问题的延续和继承,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犯罪行为。
社会上的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想法,从而导致犯罪的产生。
2. 学业压力过大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和学业,一些学生会选择不正当手段来应对学业压力,比如作弊、抄袭等,甚至有些人会通过违法的手段来获取金钱和资源。
学业压力过大使大学生失去了正常的社交和身心发展的时间,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3. 缺乏自我约束和道德观念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道德观念,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认知不足,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够理性地认识。
这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容易犯罪,而且对于犯罪行为没有足够的认知,导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犯罪后果。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不良行为,以及一些犯罪团伙的渗透,都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泥潭之中。
二、预防对策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道法律法规对其社会行为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以及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是社会的栋梁和建设者,但为何会出现犯罪现象呢?本文将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压力过大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日益增大。
许多大学生由于不能应付这些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问题,从而做出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2. 财力不足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来源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学生就会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经济收入,这样也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青少年叛逆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青春期叛逆心理非常严重。
他们往往会因为和家长的矛盾、与同学的矛盾、与老师的矛盾等产生纠纷,为了发泄情绪,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4. 缺乏正确的法治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对法律、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不够,导致部分同学对法律、道德观念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以权谋私、以邪迷正的情况。
5. 缺乏独立意识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下,有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想到走上犯罪的道路来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首要手段,家长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守法好学、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人。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要加强对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认知。
3. 社会引导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舞台,社会的舆论引导对于大学生具有示范和鼓舞作用。
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做到心中有法,常怀敬畏之心。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辅导与干预犯罪是社会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然而,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是社会关注和解决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心理辅导与干预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复杂多样,许多因素会导致大学生陷入犯罪行为。
首先,社会压力是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而这些压力常常会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
当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应对这些压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不良途径来解决问题,甚至滑向犯罪。
其次,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之一。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面对各种各样的友谊、爱情和竞争等问题。
当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遭遇挫折或受到伤害时,一些人可能会采取犯罪行为来寻求报复或释放自己的情绪。
二、心理辅导与干预的重要性心理辅导与干预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首先,心理辅导与干预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和指导,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需求和问题,并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情绪等负面因素。
其次,心理辅导与干预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和挫折感。
很多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或失落时,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
通过心理辅导与干预,他们可以得到专业人士的关怀和支持,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困难。
最后,心理辅导与干预可以防止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早期的干预,及时识别并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机会,降低社会治安风险。
三、心理辅导与干预的措施和建议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采取心理辅导与干预的措施和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组织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大学生犯罪是指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可以从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加强教育引导、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个人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个人的心理、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导致他们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阶段,心理和行为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存在一些控制能力较弱、冲动性较强的问题,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一些大学生压力较大,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容易追求非法的快速发展途径以获得经济利益。
网络和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些信息的泛滥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教育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犯罪行为。
当前,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格教育。
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必要教育,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生活问题,进而采取不法手段获取利益。
为了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处于一个转折期,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并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控和防控,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对犯罪行为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逐渐升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心理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逆反心理社会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期望的束缚之下,大学生常常出于一种反叛的心态而产生逆反情绪,企图通过违法犯罪行为突破、反抗社会的束缚。
这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不满和对个人权利的渴望,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对社会问题的误解和无知而导致不理性的行动。
二、求刺激心理大学生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也是其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一。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从高中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对于新鲜事物和追求刺激的渴望逐渐增强。
而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往往选择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获取更多的刺激和快感。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来源于个体对于生活体验的追求,还可能与低风险、高收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吸引。
三、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大心理特征。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物质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他们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显示自己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存在感。
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在缺乏监管和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在追求名利和享乐的同时,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沼。
四、心理压力释放大学生违法犯罪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心理压力释放。
在高强度学习和就业压力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往往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得到释放。
在压力的支配下,大学生不仅在学业和就业上感到无力和焦虑,更可能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
五、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也是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之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同学、朋友、恋爱等。
在这些人际关系中,大学生可能会遭受欺凌、排挤、背叛等负面现象,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和挫折感。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犯罪率逐渐上升,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造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成长有直接的影响。
一些家庭生活不幸福,亲情薄弱,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可能比较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二、周围环境因素。
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环境中,经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
一些较为脆弱的心理,在没有较为坚定的信仰和心理支撑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因素。
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恶性事件,例如饮酒驾车、吸毒等犯罪行为,这些不良风气和事件的存在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犯罪的倾向。
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从小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注重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的重要教育场所,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自觉性。
三、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大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也需要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安全保障。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和治安管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接受教育。
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在校园内犯罪,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高校的安全与稳定,也威胁到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1.心理压力大随着大学课程的不断加重和社会竞争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些学生为了应对压力,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这些负面情绪不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犯罪想法和行为。
2.道德观念淡薄大学生是社会的新兴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正在不断形成和建立。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其他原因,对道德伦理观念缺乏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模糊和对犯罪的危害性的低估。
3.法律意识淡漠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对于某些违法犯罪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和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
同时,一些大学生也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认识,容易犯下违法行为。
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与引导要预防大学生犯罪,首先应在教育上下功夫。
学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同时,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演习,定期组织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防盗防抢演习等,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建立制度与规范学校和社会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对大学生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度上的保障。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查宿舍、随机抽查等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与研究摘要: 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犯罪原因;教育缺失;心理矛盾中国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
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前居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如今也逐步被卷入社会化、市场化浪潮之中。
入学时的高额收费、毕业时的双向选择,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使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压力。
经济、学习、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不堪重负,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据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而近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
从卢刚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到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这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已不容我们对这个犯罪群体忽视。
以往学者们在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体外因素。
诚然,这些主体外因素对犯罪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犯罪是综合动因的产物,主体外因素必须通过主体内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行为人的有关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
犯罪心理既是生成犯罪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犯罪,分析和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拓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思路,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手机的普及,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使交通更为便捷,信息更为通畅,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密切。
但是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却在拉大,心灵的沟通在减少,内心的世界在关闭,心理的疾病在增加。
一位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过: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
据统计,现代高校大学生里只有20%左右的学生是心理完全正常的,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而且10%左右的学生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卫生部20XX 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有忧虑不安和易于焦虑情绪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不良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力图提出防范大学生犯罪的措施和方法,意在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引发更大范围的理论探讨,进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防范大学生犯罪。
一、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不良心理(一)虚荣心理。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理是指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从物质或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爱慕虚荣的人多为外向型、冲动型、做作型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突出自我,常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浮躁,行为反复易变。
虚荣心强烈的人一般奉行“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有”的信条。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若任其发展,就会为满足虚荣心理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0岁左右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也亟须被他人认同,但若寻求不当,就可能使一些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寻求各种途径满足虚荣心,甚至不惜去违法犯罪。
海淀区检察院首次公布的一项在校大学生犯罪调查表明:从20XX年至20XX年,该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犯罪总计85件,114人。
其中盗窃犯罪占到50%以上,其他涉及罪名还包括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等。
男性学生和外地学生犯罪比例,双双占到此次公布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的80%以上。
通过调查发现,这一部分大学生普遍自我独立性较差,经济上依赖性强,心理上过分虚荣,为了显示比别人强、经济上比较优越,就不择手段,以盗窃、诈骗等犯罪行为获得钱财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些女大学生由于认为通过正常途径赚钱太少,无法满足其虚荣心,便去实施卖淫、诈骗,甚至抢劫等犯罪行为。
(二)攀比心理。
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攀比心理的由来在于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俗语称:“人比人,气死人。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整天读书、学习、做题、考试,确实很苦很累,而一旦上了大学,犹如久压的气酒瓶盖被打开,他们所有的发泄、享受的欲望就像滚滚泡沫从瓶颈喷涌出来,遍地泛滥。
在物质生活上互相攀比,尤其一些女大学生喜欢和别人攀比任何事情,和同学比吃,比穿,比手机,甚至比看谁的男朋友多,比谁的男朋友有钱,有本事,能送自己的东西多。
一切都处于攀比之中,人好像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
不断升级的攀比,使许多学生不堪重负,加大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落差,由此而成为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
目前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又以盗窃、抢劫等财产类犯罪上升幅度最快,其中盗窃案约占70%以上,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里严重的攀比风气所造成。
(三)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指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意图以暴力、语言等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的心理状态,俗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报复心理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些大学生在纠纷中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不能控制过激行为,因为一些小事,心存怨恨,产生报复心理。
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约占整体大学生犯罪案件的30%,这类犯罪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
报复心理极强的大学生多为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对人敌意、多疑,极度自私,易走极端。
比如有的大学生恋爱不成,因爱生恨,伤害、杀害对方;有的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杀害或打伤对方。
(四)嫉妒心理。
妒忌就是一种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的病态心理表现形式,俗称“红眼病”。
在特定情况之下,一个人卓越的声誉、地位、学识,财富、相貌,爱情、家境都可能引起别人的嫉妒。
进人大学的学生,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越感,原来在中学的一些佼佼者们,在强手如云的大学里,也感到自己好多地方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不服气,甚至嫉妒的心理。
具有严重嫉妒的这部分大学生往往爱钻牛角尖,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出落后或者失败的原因,反而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一些学生因妒忌他人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正义感、是非感,失去做人的起码自尊。
尤其一些心胸狭窄而又怀有强烈进取心的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遭受挫折后,就产生极度的嫉妒心理。
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扭曲,人际关系遭受毁坏。
如再受到周围不良影响时,一些大学生就容易因妒贤嫉能便借机诽谤、诬告陷害、破坏、伤害、杀人,陷入犯罪泥潭。
(五)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对事物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正好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管制。
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性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这就是在大学生阶段常见的逆反心理。
其表现有多种,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或否定、对学校和老师教学及行为的偏激评判、对成人和家长的抵触情绪的明显增强、对异性的盲目信任及亲近感增强、对内心世界的封锁、对社会要求的矛盾态度、对社会与家庭的冷漠等等。
逆反心理束缚着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使许多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
有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逆反心理的驱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一)思想幼稚,感情用事。
大学生既是生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期。
有些学生虽然考取了大学,成了大学生,但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且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多溺爱,其性格多任性。
正如美国犯罪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
”{2}对于一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性格孤僻、性情粗暴、急躁,步入大学后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致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
在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纠纷时,往往感情用事,采取偏激的,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从不计后果。
如南京某高校体育系的一男生与女友看电影,不慎与一社会青年发生争执,在工作人员劝阻下,电影开始后争执平息。
可散场时,因女友埋怨他身为体育系的却不能保护自己而一时性起,一脚将对方踢成重伤,险些残废。
(二)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侥幸心理就是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灾害,成了许许多多失败、悲惨生活,甚至违法犯罪的罪魁祸首。
有些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犯罪的,但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地走上了险路。
像包头市的女大学生柴某,就属于这种类型,自己学的就是法律,知法懂法,但偏偏就不会守法,在债主上门不断逼债、父亲不知去向时,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绑架幼童,因一念之差由大学生变成了绑匪。
道德不是靠灌输的,道德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的,是靠自己的行为教育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