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Word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他有著名的三本书:《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与猜想》(1961)。

其中《怎样解题》一书被译成17种文字。

波利亚提供的“怎样解题”表(第48-49页)分四步:1.了解问题;2.拟订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

弗赖登塔尔认识的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些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数学化: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和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再创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核心过程是数学过程再现。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挑战答: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些望而生畏,他们感到许多选修课的内容他们并没有学过,许多课程他们没法开设。

比如,高中选修课系列3涉及高等数学,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

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许多使教师感到难堪,有的他们没法回答,有的他们回答不清楚。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1.直接数学活动经验;3.间接数学活动经验;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4.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

基础教育部分一.“标准”有哪些改革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教育目标方面:培养爱国精神和“四有新人”等。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轻一代的影响。”“这种影响总是当前的和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无意的 影响从未停止过。 人从任何社会活动中都可能获得知识和见解,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 产生影响。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教育学概论测试题Word版

教育学概论测试题Word版

绪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拉伊 D 、杜威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作者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巴班斯基 D 、杜威 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理想国》 D 、《论演说家的培养》 4、《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夸美纽斯 D 、昆体良 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 、教育现象 B 、教育问题 C 、教育规律 D 、心理活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以下有关教育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

B 、教育规律是主观的。

C 、人们既不能认识教育规律,也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D 、人们既能认识教育规律,也能制造教育规律。

E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2、下面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教育方针政策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B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并能代替教育规律。

C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但并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D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绝不等同的。

E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可以等同的。

3、下面属于杜威观点的是: A 、教育即生活B 、教育即社会 C 、教育即生长D 、从做中学 E 、以学科为中心 4、下面关于系统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整体的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B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C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D 、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系统。

E 、最优化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5、下面属于教育实验法种类的是: A 、单组实验法 B 、等组实验法 C 、循环实验法 D 、系统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科学。

《教育学概论》word版

《教育学概论》word版

第一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那么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揭示了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在其《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教育的起源。

(三)劳动起源论持这种观点的有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

高等教育概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

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❶西周大学❷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❸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①★欧洲中世纪大学:❶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❷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❸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❹德国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❺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②★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并通过“莫里尔法案”。

、“增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它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

具体为:❶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❷进行科学研究,发展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定义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

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

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

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8.德育过程的定义答: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l教育概论

l教育概论

第一章:教育系统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复合主体论)1.教育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2.他们的地位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他们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3.在教和学的不同活动中;教----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着,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

学-----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是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教育内容的特点:A.目的性和预定性。

B,有认识价值,也有形成人的价值。

C,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D,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分别与学生和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教育物资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和教育辅助手段。

教育活动的分类: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三、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四层,从上到下逐级内化)第一层(宏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

(确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学制、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第二层(中观):上一层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明确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第三层(微观):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和行为。

第四层(微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发展。

教育系统的功能:1.影响社会发展。

2.影响个体发展。

教育概论word版

教育概论word版

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说法1:研究对象单一说●研究“教育现象”说----¡°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事实”说----¡°教育事实¡±中只有被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事实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规律”说----¡°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本身要研究的对象。

●研究“教育问题”说----¡°教育问题¡±是反映教育事实与价值期望之间的矛盾。

说法2:研究对象综合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总结教育经验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总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在教育事实、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研究价值的选择与研究条件的可能,从反映理想与矛盾差距的教育问题入手,探讨教育的或然性联系。

㈡教育学的定义存在多种说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总结教育经验的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总结:教育学是在教育事实存在、教育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人的教育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学理㈠教育学学理的内容A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义、学科基础与学科性质、研究范式与价值;B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本质、要素与属性、功能与价值;C教育的基本关系----教-人关系:人发展的内涵、动力、身心特点及其教育制约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教-社关系:社会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这些因素及其发展的影响;D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依据、教育目的的类型与当代发展;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E教育主体论---教师的性质与定位、教师的资格与专业发展;学生的内涵与地位、权利、社会化;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发展;F教育客体论---教育内容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课程的概念与特点、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G教育控制论---国家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管理、学制结构分析、校本管理、班级管理。

(完整word版)教育概论(叶澜)

(完整word版)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

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
1、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养和基本要求 2、确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和基础 3、反思、诊断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批 评的需要

教学内容



一、关于教育的感性认识 二、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第一章)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 (第二、三章) 1、纵向 (古代、近代、现代社会与教育) 2、横向 (人口、社会物质生产、政治、文化等社会 子系统与教育)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五章) 1、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2、各人生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五、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
1.你认为这场冲突是否可以避免?教师应如何处理才不至 于扩大事态? 2.一旦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应如何化解?

第一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成 为生活常用词,似乎每个人对于教育都能说 出个一二三,其实不然,越是你认为简单的 东西,越是难以界定,即使现在全世界教育 界对于教育概念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定义。因为教育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的社会系统。 复杂开放:悠久历史、复杂结构、多重联系。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 需要)
教育目的——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 念地存在存在着地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需要取得的结果, 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 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制约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 系及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教育价值等。 教育目的受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 —— 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 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 评价。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

3、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的学者是XXX。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研究。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 2.27%;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经常使用的筛查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苗助短”,这是自然与催化并进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儿童内部固有的不利条件。

13、理疗师偏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XXX。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研究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是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三、名词说明(每小题2分,共10分)1、动力型困难学生p1622、任务阐发法3、填平补缺充实法p3874、资本课堂计划p735、盲相p284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觉停滞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酿成的一种外部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1行走时异常状态,2重复性呆板动作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何谓构音障碍?举例说明四种构音错误。

P2192、如何理解教师的培训要顺应新的要求?P223、举出4种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K12教育文档)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K12教育文档)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育概论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内容封闭。

教育方法机械。

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

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具有科学性.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东方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5。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课时:4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

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

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3.学习者:在终身教育时代中包括青少年,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象。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

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按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复杂的开放系统:相对于简单的封闭系统而言,指存在着两个以上内存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第一节“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概念界定的困难提醒我们:第一,在给“教育”这个概念作界定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复杂性,不要以偏代全;第二,要选择合理的角度,通过界定概念,把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的,同时,又能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从“教育”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活动。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提出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20世纪20年代初在英国出版的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存在着和人类两代人之间类似的“教”与“学”的现象。

然而,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却大不相同。

把人跟动物的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的是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社会性。

而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社会性上。

尽管在教育人时要考虑到人也是生物,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人之所以需要教育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1、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所谓动物的“教育”(不是人对动物的训练)只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局限于动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特为的“传授”,它不可能把“类”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因而也不可能通过“教育”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

2、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交卷时间:2020-06-15 10:04:01一、单选题1.(2分)________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A. 教学• B. 教育• C. 自学• D. 智育2.(2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_________首先提出的。

•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杜威• D. 赫尔巴特3.(2分)班主任的()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

• A. 指导性工作• B. 决策性工作• C. 常规事务性工作• D. 协调性工作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 义务教育又称普及教育• B. 义务教育具有自愿性和免费性• C. 义务教育既是个人的义务,也是国家的义务。

• D. 我国现在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5.(2分)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______ __• A. 教育理论知识•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C. 文化学科知识•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6.(2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________•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融合课程7.(2分)_______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A. 教学• B. 教育• C. 自学• D. 智育(2分)下列关于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教育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 B. 教育发展个体的谋生技能。

• C. 教育会阻碍个体的良性发展。

• D. 教育增进个体的幸福感9.(2分)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_______• A. 个人本位• B. 指导性• C. 现代• D. 社会本位10.(2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传播环境的是()• A. 校园环境• B. 教室环境• C. 学风• D. 教师11.(2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

•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人口(2分)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 A. 阶段性和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和可变性• D.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13.(2分)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 B. 工具性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14.(2分)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15.(2分)“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属于哪种观点?• A. 单因素论• B. 多因素论• C. 内发论• D. 外铄论二、多选题1.(3分)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的起源论的是:_________• A. 劳动起源论• B. 社会起源论• C. 生活起源论• D. 生物起源论2.(3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 )• A. 班主任的权威• B. 班主任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C. 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D. 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E. 班主任的地位、职权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_______。

• A.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B. 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C. 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D. 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4.(3分)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_______________• A. 关注每一位学生• B.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5.(3分)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 A. 强制性• B. 宏观性• C. 历史性• D. 理想性三、填空题1.(2分)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2分)教育目的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

3.(2分)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4.(2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年19956.(2分)现代社会教育的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民族性。

7.(2分)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可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德育活动8.(2分)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9.(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10.(2分)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四、判断题1.(2分)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2分)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3.(2分)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4.(2分)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5.(2分)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五、简答题1.(10分)案例1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案例2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案例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案例1 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2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3 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1.(15分)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意义分别如下:(1)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教育国际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国际化,全球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②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国际化,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烈,科技合作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国际化推动了各领域的国际化;③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为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

(2)教育国际化的内涵①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地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②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还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③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3)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教育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具有双重意义,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

①发展的机遇。

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的国际化使教育市场开放,弥补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

第二,教育国际化使国际教育会议的举行日益频繁,国际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

这样可以增强各国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吸取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教育发展。

第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知识和教育管理方式。

第四,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国内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②冲击和挑战。

教育国际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加剧了国际间教育的不平等。

第二,国际商业化思潮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会对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学校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第四,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和价值领域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会扩大。

总之,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对教育发展具有机遇和冲击双重影响。

在此,任何国家都要做好应付它的准备,要对教育国际化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整理为word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