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漫谈雷雨:高中语文《雷雨》教案心得分享
漫谈雷雨:高中语文《雷雨》教案心得分享《雷雨》是一部久负盛名的中国话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也涉及到了这部杰作,并且老师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教学资源,下面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这个教学过程的感受和心得。
1.学习雷雨有助于理解现代文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研究文学是为了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而现代文学则更加经常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表现自我内心的感受。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集合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揭露了当时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
学习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变革、文化融合等内容。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中不同角色的命运、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观念的混乱背景,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2.多元教学策略提高理解效果在学习雷雨的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比如通过文本分析、语言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戏剧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效果。
这些策略可以激发我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我们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
例如,在戏剧表演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了解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压力,更加深度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引出更加有深度的思考和话题,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
3.作品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重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了《雷雨》这个文本的美学价值(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冲突、意象、语言等),同时也要关注作品对于现实生活和时代社会的反映和启示。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这部杰作不仅展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习这部作品,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历程的理解,对于形成我们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更有利。
《雷雨》是一部充满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杰作,通过学习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自由地探索现代文学、社会发展、文化融合、个体命运等问题,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探究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曹禺的一部话剧,讲述了周朴园家族的悲剧。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揭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
周朴园、四儿、繁漪等人物性格鲜明,他们的命运悲剧让我深感痛心。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的压迫下发生了扭曲,这让我对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被剧中的情感描绘所打动。
曹禺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周朴园家族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他们的情感虽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情感的承诺,这让我深深地感动。
最后,我被剧中的主题所启发。
剧作通过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社会不仅仅是公平和正义,更是压迫和剥削。
只有真诚地对待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深具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浅析《雷雨》
浅析《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历经86年的风雨洗礼依旧耀眼夺目,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祖师爷”,它就是曹禺先生的《雷雨》。
1933年,23岁的曹禺在《文学季刊》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这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曹禺先生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种压抑深深扎进了曹禺先生的心里,他是一个敏感、温柔却也软弱、忧郁的人,这种性格特征同样反映在了他的创作当中。
《雷雨》讲述了在封建家族——周家,发生的一系列爱恨纠葛,八个人,以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在叙述封建家族的矛盾中,痛斥封建统治对人的迫害。
用一句话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所有人的爱在雷雨中爆发,又在雷雨中消亡。
一、活在名字里的救赎曹禺先生起名字很讲究,每个人都在名字里有活脱脱的形象,比如周冲,他的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鲜活自如,有朝气、有冲劲儿;周萍和侍萍,两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像浮萍一样,无所依存,注定了他们悲剧的一生;鲁贵,无论从身份还是言谈都与“贵”字丝毫不搭边,却有着这部剧中最富贵的名字。
再比如说,蘩漪,漪,涟漪,本身就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字,蘩,本义是白蒿,谐音“繁”又偏偏有着繁荣旺盛的意味,这也暗示着,蘩漪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曹禺说过,在这八个人物里面,“最早想出来,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蘩漪,其次是周冲。
其他人都是后来编出来的。
”也就是说,没有蘩漪这个角色,或许就没有雷雨这个故事。
蘩漪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读选段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女人,读全文的时候你又会发现,繁漪接受过旧式教育,诗文略通,也会画几笔画,生得雪白细弱,有气质,很会管理家庭,是个很象样的主妇。
同时她也接受过一点西式教育,她不是鲁妈那种温存顺从的旧式女性,更不是四凤那种天真烂漫的十八岁少女,她是一位有着很强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一直在以她的方式反抗,反抗周朴园的古板与封建,反抗周萍的绝情与懦弱。
周朴园的古板让整个周家死气沉沉,她在极端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甚至她也要遵循着周朴园对侍萍的“那点愧疚”,无论多么闷热,在夏天也不可以开窗,湿热的烦闷和夏季的躁动成为了她青春的全部。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1500字《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从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剧作《雷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旧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上。
通过“司马黎”家族的故事,曹禺揭示了权力、金钱和利益在旧社会中的腐朽和扭曲。
剧中的各个人物都因为自私和欲望而堕落,人性被毫不留情地放大。
例如,坚持信仰和正义的小雷子,被家庭背叛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杀人凶手。
剧作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直面人性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力图唤醒观众对旧社会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曹禺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的杜少甫,也有卑鄙无耻的司马翎,还有深爱家庭的雷娘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具体和深入,每一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动机。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曹禺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冲突,展现了旧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对小雷子的冷漠,以及杜少甫对司马黎家庭的操控和算计,无不显示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恶劣。
最后,剧作《雷雨》还展现了曹禺深厚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简洁、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曹禺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鲜明有力。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威胁,直接道出了她的邪恶和变态;小雷子谋杀杜少甫时的对白简短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剧本中的舞台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时空的切换,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对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冷酷无情进行揭示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及舞台情节的安排,曹禺成功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的现代话剧作品,通过对家庭、爱情、权力和道德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在《雷雨》中,作者通过对李田馥一家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的矛盾和冲突,让我意识到家庭关系中隐藏的复杂性和深刻。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让我深刻领悟到个人的道德选择对社会的影响之重要。
通过阅读《雷雨》,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矛盾和挣扎。
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问题,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美好的时刻。
总的来说,读完《雷雨》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让我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作品的思想深邃,情感细腻,对人性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剖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
该剧通过展现一个家庭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和欲望,而这些秘密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中,我对繁漪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她的命运也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惨的。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悲惨。
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除此之外,《雷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作者通过精湛的戏剧技巧,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同时,剧中的对话也非常精彩,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对《雷雨》的评价
对《雷雨》的评价
读完《雷雨》,我这心里就像被一场暴风雨席卷过,久久不能平静。
曹禺先生可真是个厉害的“故事魔法师”,把这几家人的爱恨情仇搅得像一团乱麻,让我看得那叫一个揪心。
周朴园这人,表面上一本正经,像个老古板,可实际上呢,他以前干的那些事儿,抛弃鲁侍萍,简直就是个“爱情大坏蛋”。
鲁侍萍也是个苦命的女人,被命运捉弄,一辈子都活在痛苦里,就像在黑暗的深渊里挣扎,怎么也爬不出来。
再看看周萍和繁漪,这关系乱得像个迷宫。
周萍想摆脱繁漪,繁漪却死死抓住不放,两个人就像两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互相折磨。
还有那无辜的四凤,就像一朵娇嫩的小花,被卷入这场风暴,最后被无情地摧残。
这整个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炸弹”,在那个压抑的周公馆里轰然爆炸。
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吐槽,这人物怎么都这么纠结,这么痛苦呢?可又不得不佩服曹禺先生对人性的刻画,太深刻了!他把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无奈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哀。
《雷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残酷。
虽然看得我心里沉甸甸的,但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看完就忘不掉的经典之作啊!。
阅读《雷雨》体会
阅读《雷雨》体会《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情节,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
本文将分享我阅读《雷雨》所获得的体会。
首先,我认为《雷雨》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人性问题。
封建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其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人性上变得突出,曹禺通过剧中人物的表现,深刻地描绘了这个颇具思想性的时代。
比如说,剧中展现了家庭、爱情和权力等各种因素在封建社会中的交织关系,人物的命运被牢牢地束缚在这些力量之中,在这种束缚当中,每个人都是被动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例如,苏小妹之所以最终苦恋着许四多,而忽视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心爱慕,正是被家庭的利益、习俗和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桎梏了。
其次,我认为,曹禺在《雷雨》中精心构造的地域气息十分突出。
曹禺的创作始终注重区域性文化特点,以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舞台情境当中。
在《雷雨》中,舞台背景设置在南方某个小镇,从舞台语言、角色着装和道具,到舞台布景,都极为贴近南方水乡的情景。
比如说,苏小妹描绘其家乡当地风景的时候,就犹如一幅画一般,让读者一下子进入了南方静谧安详的氛围之中。
此外,我认为,《雷雨》也是一部富有情感体验的作品。
曹禺的剧作一直以严谨的剧本、新颖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刻画为其特点,在《雷雨》中,其描绘出了苏小妹所承载的无尽的矛盾和痛苦。
这种痛苦并不只是源于现实的环境和命运,更体现在其内心世界的焦虑和迷茫中。
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味到当时矛盾的人性和难以挣脱的命运之重。
最后,我认为《雷雨》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意义深刻的作品。
曹禺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深刻地挖掘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女性地位等问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部经典剧作中获取不少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阅读《雷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精神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现代戏剧的魅力,也可从中得到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雷雨》悲剧的分析
《雷雨》悲剧的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作品以大家族的悲剧命运和社会阶级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杨绛阶级丫鬟文化和家族命运的沉重主题。
本文将对《雷雨》这部戏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悲剧因素和创作手法。
一、家族悲剧的主题《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徐家的命运展开。
徐家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家庭:家中有统治家庭的父亲、强势的母亲,还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子女。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徐家逐渐走向了悲剧。
第一个悲剧因素是贫富之间的矛盾。
徐家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享受着好处。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使得徐家的命运逐渐走向没落。
另一个悲剧因素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
徐家的三个子女中,大儿子建设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因为家庭的壮举而无法顺利发展。
二闺女爱新是个既聪明又独立的女性,但却因为家庭的桎梏而无法顺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小的儿子经学压力逐渐变得自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创作手法的运用《雷雨》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手法为该剧增加了悲剧色彩。
其中,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戏剧中,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精彩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此外,曹禺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冲突和矛盾。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些戏剧化和夸张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雷雨》作为一部以家族命运和社会问题为背景的戏剧,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曹禺通过《雷雨》这部戏剧,将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展现出来。
他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唤醒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雷雨主题思想
雷雨主题思想雷雨》的主题《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当时作者虽然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的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写本质方面。
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更可以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
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对人物的性格的把握相当的准确,《雷雨》接受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
1935年首次在日本上演,到现在,成了最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
我生长在封建气氛很农的家庭里,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核心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使我感到可厌、可恨,不能自制,写《雷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只有一个反封建的思想,便开始思索结构,有时甚至动了笔。
我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怕感情流失掉。
我先写的第三幕周萍到四凤家敲窗户的一段,后写周朴园逼繁漪吃药,再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看起来,像是拼凑,但实际上我有了一个详尽的结构,我心中反封建的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夏竹《创作的回顾--曹禺谈自己的剧作》)。
雷雨的主题内容
雷雨的主题内容一、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
该剧于1934年首次公演,以其深入揭示人性、社会矛盾和家庭关系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雷雨》的主题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二、主题内容1. 爱情与婚姻《雷雨》以爱情与婚姻为主要线索,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包办婚姻和婚姻不幸的问题。
曹禺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夫妻关系,揭示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苏小姐与孙大哥之间的不幸婚姻,苏小姐被迫结婚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苏小姐与刘铁匠之间的纯洁爱情,却因为社会舆论而不得不放弃。
2.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雷雨》通过揭示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刻画了富家女苏小姐与工人刘铁匠之间的爱情,凸显了社会阶级差距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剧中反映了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等社会运动,以及富贵与贫穷之间的冲突。
这些描写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3. 人性的复杂性《雷雨》通过塑造各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
苏小姐虽然身处封建礼教下被迫结婚,但她仍然保持着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刘铁匠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4. 家庭关系与道德观念《雷雨》通过家庭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曹禺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如苏小姐的家庭和刘铁匠的家庭,展示了传统道德观念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剧中的家庭关系也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5. 梦想与现实《雷雨》以梦想与现实为主题,揭示了个人梦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
剧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他们却常常被现实所打击。
苏小姐和刘铁匠都渴望自由和幸福,但他们最终都无法摆脱社会压力和束缚。
三、结论《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爱情与婚姻、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人性复杂性、家庭关系与道德观念以及梦想与现实等多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1920年代上海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雷雨》进行文学评论。
从情节上看,《雷雨》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家族命运。
故事发生在上海的一个豪门世家——严家,主要围绕着严家的三个女儿展开。
大女儿严淑婉为了家族利益被迫嫁给了淫荡无耻的严立业,却最终不幸被杀害;二女儿严淑英则为了逃避家族的束缚而选择了自杀;最小的女儿严淑贞则因父亲的不负责任和社会的压迫,最终销声匿迹。
通过这些悲剧的命运安排,曹禺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虚伪、黑暗的一面,以及女性在家族和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伤害。
人物形象是《雷雨》的一大亮点。
严家的三个女儿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严淑婉是典型的受害者,她渴望真爱却最终堕入了深渊;严淑英则是一个反叛者,她对家族的束缚感到厌倦,选择了自杀来逃避现实;严淑贞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父亲的背叛和社会的压迫下,选择了逃离。
曹禺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她们在不公平中的反抗和挣扎。
从主题上看,《雷雨》深刻揭示了上海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中,严家的家族利益至上、道德沦丧的形象,以及社会上的贪婪、欺诈和残忍,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曹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呼吁人们反思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以及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性。
《雷雨》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话剧作品,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看,《雷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曹禺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上海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对于社会道德的拷问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一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雷雨的主题内容
雷雨的主题内容1. 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首演于1934年。
该剧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富豪家庭的婚姻破裂和家族衰落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本文将围绕《雷雨》这个主题,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分析。
2. 剧情梗概《雷雨》以名叫许广陵的富商家庭为主线,讲述了家族成员之间因金钱、权力和爱情而发生纷争的故事。
许广陵是一个富有且有权势的人物,在他身边有两个妻子:正妻李氏和小妾秋桐。
李氏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许仙和二儿子许宝麟。
秋桐则与许宝麟私通,并生下一女孩小倩。
故事开始时,许仙准备与程蝶衣结婚,但被父亲反对。
许宝麟因对李氏不满,与秋桐私奔。
两人被迫返回,但秋桐却被许广陵杀害。
许仙得知自己的母亲被父亲杀害后,决定报复,将许广陵杀死。
3. 主题探究3.1 金钱与权力的腐败《雷雨》通过描绘富豪家庭的生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展现了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腐化影响。
在剧中,许广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不惜利用权谋和暴力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对待妻子和儿子都是冷酷无情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3.2 婚姻与爱情的破裂《雷雨》中描绘了多个婚姻关系的破裂和婚外情的存在。
许广陵同时拥有正妻和小妾,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导致了家庭内部的纷争和矛盾。
另外,许宝麟与秋桐的私奔也暴露了婚姻的虚伪和不稳定性。
3.3 道德沦丧与人性的丑恶《雷雨》通过展示许广陵的冷酷和残忍,以及其他角色的自私和欺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道德沦丧和人性的丑恶。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人们失去了良知和道德底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3.4 家族衰落与社会变革《雷雨》通过许广陵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剧烈变革。
富豪家庭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旧有的道德观念被颠覆,新一代年轻人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
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社会即将迎来巨大的变革。
4. 总结《雷雨》是一部展现金钱、权力、婚姻、爱情、道德和社会变革等主题内容的话剧作品。
《雷雨》心得体会 《雷雨》心得体会
《雷雨》心得体会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通过展现上层社会家庭中的权力、欲望和道德观念的冲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纠结。
在观看《雷雨》这部戏剧时,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
人性的复杂性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没有将人物刻板地分成善恶两种,而是将每个人物都赋予了多重特性。
比如,冯世云这个角色,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英俊、聪明、正直的男子,但实际上他却痴迷于权力,甚至不惜背叛亲人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意识到人并不简单地可以被划分为好与坏,而是存在着许多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道德观念的冲突《雷雨》中,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上层社会家庭中道德观念的冲突。
举一个例子,孟琦与丁秀云的婚姻问题引起了他们之间的争执。
孟琦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而丁秀云则强调婚姻应该是家庭的盛事,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受。
这种对道德观念的冲突使我思考到,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和社会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每个人对道德的认识和追求都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化的观念会导致争议和纠纷。
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为一部反映旧中国社会的作品,《雷雨》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在剧中,金龙煤矿的贪污丑闻暴露了上层社会权力的腐败和利益的纠缠。
这个故事让我对旧中国社会的不公和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当今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权力运作问题。
《雷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使我对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关注。
个人选择与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面临着个人选择与命运的艰难抉择。
比如宣传部长冯世云在利益和家庭之间选择时,最终选择了背叛亲人去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而孟琦则选择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坚持认为婚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这些个人选择不仅对人物自己产生了影响,也改变了他们周围人的命运。
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
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话剧《雷雨》的主题和意义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先生创作,于1934年初次演出。
这部话剧以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四个家庭、六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了爱情、婚姻、家族、阶级、道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话剧《雷雨》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的对抗与碰撞。
全剧的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在情节中稳步推进着观众的思考和情感的波动。
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在传统家族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冲击中,人的价值观更加的多样化,社会也更加的复杂。
首先,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范家在家族制度中的伦理关系是封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式思想没能根深蒂固下来。
但是,类似于孙夫人这样的新型人物,带着一些新的思想照进了这个传统的家庭中。
孙夫人对母亲语如隔岸,说:以我们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谁亚于谁,父母兄弟姐妹只是个次序问题罢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当时这还是一种颇为激进的言论,但是它点出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理念。
在这整剧的情节中表现出来的,除了露宿深秋夜的冷酷,也有深深的教训。
家族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在它们产生冲突的同时,说明了岛国社会的一些矛盾生动的形象。
其次,作为一个充满了“男权”意识的时代,爱情和婚姻是话剧《雷雨》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对于当时的男女,离婚是荒诞的事,而又谁能保证夫妻二人始终和睦?这其中的心理矛盾无法言明白。
愈发是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
早期,雨果和邢老太太不允许自己的女儿——范妮的和当前有婚约的周娘子离婚,事实上这是传统中国所要求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范妮发掘了自己的价值观,也最后决定自己的婚姻与生活。
还有一个比婚姻、家庭更为深刻、更为具有道德意义的,那就是对阶级问题的思考。
范妮和雷雨的观众深受感动的美,就是两人的高尚风范,他们不问阶级、贵贱,只以才学人品为论断一个人的价值。
总之,话剧《雷雨》是一部拓宽思想、抒发情感、传播文化、照亮灵魂的艺术力作。
雷雨主题的理解
雷雨主题的理解《对〈雷雨〉主题的独特理解》《雷雨》,这就像一场大戏,在那个封建礼教的舞台上噼里啪啦地演着。
咋理解这《雷雨》的主题呢?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鸟笼子里的各种挣扎。
你看剧里的人啊,一个个好像被命运的丝线紧紧缠住,扭来扭去都挣不脱。
先说说周朴园这号人物,他就是封建大家长的典型。
我瞅着他,就像看到一只老得掉毛但仍然威风凛凛的老母鸡,护着自己那腐朽的“领地”。
他满嘴的规矩、门第,实际上呢,内心就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
他对侍萍的感情,那真不是啥美好的爱情回忆,而是一种占有的延续。
他在自己打造的那个封建“鸟笼子”里,按自己的意愿摆弄其他人的命运。
繁漪可就不一样了,她是笼子里那只想要高飞的鸟。
被困在这压抑的周公馆里,她的爱情被扼杀,个性被泯灭。
她就像是一颗被裹在厚厚的淤泥里的珍珠,想通过和周萍的爱恋来透出点光亮、挣脱一点束缚。
可是呢,她这种反抗就像小蚂蚁要撼动大树,是那么的无力。
她的反抗和周朴园的专制两种力量碰撞在一起,就好像两只斗鸡掐架,闹得整个周公馆鸡飞狗跳。
这整个周公馆啊,就像一个坏掉的高压锅。
每个人都在里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被封建礼教这座大山死死地压着。
里面的年轻人,像周冲,他就像一股清新但又有点傻气的小风吹进这个高压锅。
他对四凤的爱情,单纯得有点不切实际。
或许他以为爱情就是一阵温暖的风,可以扫清这屋子里的阴霾,可他不知道这风不够强劲啊,一下子就会被黑暗吞噬。
而四凤呢,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就像一朵无辜的小花,长在乱草丛中。
本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却被命运这个调皮的小鬼搞得晕头转向,最后只能成为这一场雷雨悲剧里的牺牲品。
要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雷雨》可不光是周家的那点事儿。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糜烂和痛苦。
每个人的无奈、挣扎、反抗,都是对那种封建旧制度的无声控诉。
这雷雨下得好啊,把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晃晃悠悠地震荡了一下,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希望要从那云层后面透出来了。
总之啊,《雷雨》这个剧,它讲述的绝不是简单的爱恨情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也许写到未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窟,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专制蛮横,他逼迫繁漪喝药,为了体现自己的命令的权威性。
再加上《雷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无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极力想有所作为,无奈抵抗不过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因此两方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而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因此《雷雨》的主题中绝对有对社会问题地揭示,即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残忍地扼杀。
但如果只视《雷雨》为一部社会问题的悲剧或者过分强调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的话,那就使《雷雨》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
总之,社会悲剧的揭示作为《雷雨》主题的一部分对《雷雨》主题的艺术价值是有很大贡献的。
当然,是在不夸大其作用的前提下。
二.命运悲剧最高级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往往不能用语言清晰地形容,而且作者与读者的感受可能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不能将评论家的意见看做成终结性的,轻信甚至盲目地认同他们的观点。
如果我们从尊重《雷雨》创作的原始状态出发,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雷雨>序》在研究《雷雨》主题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直接触摸到作者的想法。
其中,有很多处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雷雨》的感受。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象征着一种渺茫不可知的神秘。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神秘的氛围始终笼罩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甚至是作品之外的读者。
阴沉的天、潮湿闷热的空气、不停歇的闪电和最终无法避免的山洪暴发般的雷雨。
这些自然意象的变化无不一一指向人们的情感,外界气象变化万千正是神秘莫测的无常的命运的象征。
《雷雨》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种不可能的可能。
从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开始,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之间的乱伦之爱,爱上了年轻的四凤——他的妹妹四凤!周朴园和鲁大海针锋相对,当鲁大海气急败坏地与周朴园争吵时,他也无法想到眼前这个做尽了坏事的资产阶级头目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一些看似完全不会在生活中发生的情节在《雷雨》中一幕幕地真实地上演着,让我们不想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
正迷惑时,曹禺解答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样呼号也难脱这黑暗的坑。
”命运的悲剧就是如此发生的。
从繁漪和周朴园两个人物身上也能看出作者在《雷雨》中对命运悲剧的主题的揭示。
曹禺是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他们如同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悲剧中的人物都不乏真情,包括周朴园,但却形成了一个陷落泥沼的连环套,无论他们怎么挣扎,都逃不出命运的捆绑。
繁漪就是一个“陷落”的典型。
我十分喜欢曹禺在《<雷雨>序》中对繁漪的诉说:“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
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作为整个作品中唯一一个无法让我用同情来形容的女人,她给人留下的感受除了爱就是恨。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间接制造了这些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心碎的苦难。
与此同时,她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她不愿意就这样抑郁终身受人摆布,因此勇敢地反抗,这时的她是坚决的、强悍的。
但是在周萍面前,她又是那么无力,她甚至说:“萍,好了。
这一次我求你。
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
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
”③她拼命地想抓住最后的这根救命稻草,但她却被命运困住,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可怕的连环套。
繁漪的形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如克吕泰墨斯特拉和美狄亚,而曹禺的创作也的确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渺小的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冲破命运的牢笼这一血淋淋的可怕现实。
关于周朴园形象的争论也有很多,而谈到他的形象我们就不得不将之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联系起来。
建国后的版本在很长时间里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当然,这与演出的难度有很大的关系。
而作者也在《<雷雨>序》中表达了自己有关写作序幕和尾声的独特用意:“仿佛有希腊悲剧chorus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而我从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则更多是周朴园的命运。
如果说周朴园之前屋内维持原样的摆设、衬衣上补的梅花和周萍名字中的“萍”字都无法充分说明他对侍萍不是“简单地玩弄”④而是有真爱的话,那么短短的几百字的序幕和尾声则映射出了他有人性、有爱的一面。
作为唯一的醒者看着她们死的死疯的疯,只有自己承受着这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的经历。
十年的光景,周公馆变成了教堂附设的医院,周朴园从周公馆的大主人变成了两个病人唯一的亲属。
这是他想要的结果吗?我觉得并不是。
在猛烈的“雷雨”之后,在一切都回归平静之后,我们在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这位可怜的老人,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命运对人的主宰。
曾经呼风唤雨,历来只会主宰别人命运的周朴园始终都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到最后连忏悔都不配,这难道不是命运悲剧这一主题最好的体现吗?当然,这里“命运的悲剧”和“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命运悲剧是就《雷雨》揭示的主题而言的。
而曹禺在《雷雨》中并没有想要表达或渗透“宿命论”的思想。
无论如何,《雷雨》主题中对命运悲剧地揭示是相当动人的。
三、以命运悲剧为主导,《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重读《雷雨》,我仍然觉得它与中国传统古典戏剧如《窦娥冤》所不同的是,《雷雨》的主题中有对社会悲剧的揭示,但侧重点绝不在此。
反而是对命运悲剧的揭示,对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根本性的人生困境的表现占了上风。
对于社会悲剧的揭示是由于作者处于时代之中,他敏锐的艺术眼光不可能不觉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对命运悲剧的揭示才是真正从作者的笔尖缓缓流淌出来,想要让我们体会和感受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构成了《雷雨》的主题,如性格的悲剧,当然是以繁漪的性格为代表的。
正是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它排演的难度,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
而从《雷雨》演出的发展来看,我们也能看出人们对它的主题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
就从建国后的几次演出来看,导演们对它的处理不尽相同。
“早在1958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由吴仞之教授导演的《雷雨》将主题放在道德观念方面,把主题思想归为次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
这次演出,在当时的上海也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鸣。
”⑤而我认为如此处理虽没有错误,但是似乎有些局限了。
“而后,上海戏剧已故校长朱端均教授导演的《雷雨》,则以其独到的见解,重新做了解释和处理。
他力求将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统一起来,这种独具一格的处理曾经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赏。
”虽然后来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争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对《雷雨》主题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之后,1982年丁小平承担了重排话剧《雷雨》的导演任务。
他认为“《雷雨》是有特色的现实主义,是一部富有强烈命运色彩、深刻社会内容、反应旧时代的悲剧。
”“可见,雷雨绝不是作者纯客观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作者激情爆发的表现,内在情绪的戏剧化。
”他的这段话就标志着《雷雨》话剧演出由外在的现实内容向内在心理的重大转变。
由于《雷雨》主题内涵过于丰富,很难在舞台上完全呈现出来,丁小平导演于是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表现了未出场的第九个角色——雷雨。
由此可见,《雷雨》的主题是不断被深化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社会悲剧地描摹刻画,而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相结合的统一体。
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一眼就能被看穿就不能称其为伟大。
每一次读《雷雨》虽然不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但都能让我对“悲剧”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正是它深刻而又广阔的主题构成了这一部让我们怎么说都说不尽的《雷雨》。
①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②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③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④黄万华.《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⑤丁小平.《第九个角色——<雷雨>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参考文献:[1] 曹禺. 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2] 钱理群.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3] 王兴平. 曹禺研究专集. 福建: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4] 孔范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5] 黄万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6] 丁小平. 第九个角色——《雷雨》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7] 陈军. 再谈《雷雨》的主题. 中华艺术丛论. 2007年第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