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
近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的近现代转变
•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争论 • 林则徐主持编译 《 四洲志 》 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 洋务运动 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
富强之术。 “中体西用”
• 维新派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
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为代表的改良派,从西方文化中搬来了进化论、民权 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主张仿效日本明 治维新和俄国彼得改革,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 家。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这种主 张。 在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 宣传家已不借助传统 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邹容的 《 革命军 》 , 陈天华的 《 狮子吼 》 、 《 猛回头 》
• 胡蝶(1907——1989)
• 女演员。原名胡瑞华。
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 女教师、女演员、娼妓、 舞女、阔小姐、劳动妇 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 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 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 敦厚、娇美风雅,一度 被观众评为“电影皇 后”。胡蝶横跨默片和 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 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 秀的演员之一。
• 黎莉莉(1915——2005)
• 中国电影演员,1915年
生于北平。原名钱蓁蓁。 1926年,在影片《燕山 侠隐》中第一次扮演角色。 1927年,她移居上海, 父亲送她进黎锦晖主办的 中华歌舞团学习歌舞,此 团后改名为明月歌舞团。 她随团曾到过南洋一带演 出,由于她表演出色,与 王人美、胡蝶被称为歌舞 三杰。
• 周旋(1920——1957)
•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
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 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 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 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 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 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 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 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 语流行曲的人,也会对她 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加上电 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 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 青睐与关注。
中国文化的五种象征
长城
中国
功夫,又称中国功 夫、中国传统武术,以 功夫,是民族智 “制止侵袭”为技术导 慧的结晶,是汉族传 向、进而认识人与自然、 统文化的体现,是世 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 界上独一无二的“武 化方式和个人修为。 化”。它讲究刚柔并 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影响 济,内外兼修,既有 广泛,不仅出现了大量中国 刚健雄美的外形,更 功夫题材的中外影视作品, 有深邃典雅的内涵, 更有少林、太极、咏春拳等 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 中国功夫在全球广泛传扬。 和宇宙的参悟,是汉 目前,在全国得到较全面保 族劳动人民长期积累 留与发扬的中国传统功夫。 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大熊猫在中国人的 心目中都是忠厚、平和的形象, 是和平、吉祥的象征。被誉为中 国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与北京2008“绿色奥运、科技 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理念完 全吻合,因而作为奥运吉祥物展 示给全世界。大熊猫作为世界和 平及生态环保的象征被我国用来 馈赠友好国家,以促进中国与世 界、中国西部与海内外的深入交 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 关注和认同。大熊猫不仅是四川 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的一张名 片。
中国文化的 五种象征
五种文化象征
• • • • • 龙 熊猫 功夫 京剧 长城
龙作为中国古人集 多种动物和天地融 合创造的一种神物, 实质是祖先对自然 力的神化和升华。 人们普遍认为龙是 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具有强大能力的 精神象征,是优秀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 标志。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龙脉: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 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是指有龙之血缘 的传承人,华夏子孙。 二月初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 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龙凤呈祥:用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 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 贞爱情。 赛龙舟:龙舟赛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 俗活动,常在端午节时举行。
走向文化综合_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概观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走向文化综合——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概观施战军20世纪的中国文学步入40年代,也就走向了文化综合时期。
30年代后半期,民族战争的烽火燃烧着中国大地,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高于一切,有着清醒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文学家都随着救亡战争的鼓点用作品展示自己良知的心跳。
随着抗战速胜喧嚷的消寂,文学开始沉潜下来,接通文化启蒙的企望和实现文化再造的意愿,在创作中开始有了自觉的表现。
一、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向生命哲学突进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力求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展示人类心灵的丰富性,使文学由笼统的“为人生”发展深化到对于生命存在的专注,从而突破了五四文学模式,具有较为鲜明的“为人类”的性质。
这期间,巴金的《憩园》、《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钱钟书的《围城》以及徐、无名氏、张爱玲等人的都市文学作品,在深重博大的背景之中,活动的几乎全是小人物,不再像五四文学创作中重视与主体对应形象充满激情的塑造,而是专注于人类的生存,并尽量作出哲学意义上的思考,相对拉开了创作主体与历史的距离。
此时的巴金摆脱了青春激情的表述,由“青年的巴金”向“中年的巴金”迈进,无论是继续写旧家庭没落状况,还是描摹抗战时期的现实,都是没有英雄的凡人琐事,是一群带着“血和痰”的“萎顿生命”;老舍的创作对于小市民的描写则充满反思意味,“国民性”问题又被重提;曹禺的《北京人》意在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作总清算,通过主要人物愫芳、曾文清的内心冲突,寄托了作者在冷酷恶浊的环境中,对生活意义的坚忍追索,表现民族精神的沉寂与再生;钱钟生的创作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加以现代哲学的感悟,却带有超然物外的传统士大夫的精神贵族气,两者错综统一于作品之中,这种奇妙的结缘可以看做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融通的一种表征,突出地展示了一类知识分子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生存的思考。
这一时期,最生动地体现走向文化综合这样一种“先锋性”追求的,是向生命哲学层面突进这一翼,其主要创作力量,是以现代主义为基本特色的作家流派,代表作家是徐、无名氏、张爱玲等。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祖国的灿烂文化
苏州园林
四合院
•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 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 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 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 院。
四大发明
•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 指的是《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 是《诗经》《书经》《礼经》 《易经》《春秋经》,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 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 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 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 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 老子——他所撰述的《道 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 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 想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孟子——著有《孟子》 • 王夫子——及其著作《周
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传统思想
•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史。
•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 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 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 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 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 五行学说。
四合院
•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 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 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 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 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 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 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 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艺术内涵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发展历程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
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
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中国旗袍的领式经历了交领、矩领、直领、盘领、圆领、立领等变化。
旗袍的领型花样百出,领的高度先高后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领风气之先,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而至耳,拢住下巴,美化了脸型。
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女学生爱穿无领旗袍,因为样式新颖、俏皮,引得社会上的其它女性也纷纷效仿。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论争及历史性转型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论争及历史性转型作者:张颖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社会风云突变、各种思潮异彩纷呈并最终做出抉择的十年。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重建模式。
伴随着军事上的凯歌行进,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轮廓渐显,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主导性思想文化,完成了40年代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型。
关键词: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论争;文化转型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2-0105-02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社会风云突变、各种思潮异彩纷呈并做出最终抉择的十年。
这十年内,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文化重建模式并进行了激烈论争。
伴随着军事上的凯歌行进,中共所坚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轮廓渐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逐渐深入人心。
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是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近代启蒙和马克思主义动员教育,更是对未来社会文化取向的厘定,完成了中国文化的重大转型。
一、国民党蒋介石专制文化的重建与“尊孔”复古老调的重弹“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利用民族主义高涨之机。
在整个40年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内连续掀起复古和反共运动。
妄图建立绝对权威的专制文化模式,以维护其独裁统治。
出于专制独裁、权威主义的需要,蒋介石以孙中山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大肆歪曲孙中山的文化主张。
重建起自己的一套“力行哲学”体系。
用所谓的“良知”、“知难行易”和“诚”的唯心哲学来蒙骗和愚弄民众。
企图通过对传统思想的变形解读来树立一种文化范式,完成其专制文化的重建。
一方面,继续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提出了所谓的“伦理建设”,即恢复中国固有的德性,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和“礼义廉耻”四维。
在1943年,他抛出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要求国人领悟“行易哲学,一致起而力行”,极力美化传统伦理哲学,宣称:“我们中国古来的伦理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相系相维之道,有详密精深的研究。
传统文化之中国四大国粹,样样都是经典!
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
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它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武术还有其他名称:功夫,武功和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划分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术的擂台形势式,套路则为武术的表演形式。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书法为中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日本人称之为“汉方医学”。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评述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思潮。
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首要职志和根本特征。
因此,越是在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的民族、国度,其表现就越强烈。
从时间序列及思想流变上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流派。
清末民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
代表人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粹派。
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故此,他们致力于经传的章句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订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欲从复兴中国的古学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意识。
他们区分中国文化为国学和君学,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民主自由的内容;君学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功名利禄和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和国粹派一样,康有为也主要是把他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孔教,作为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加以认同的,他力图通过设儒学为国教,立孔子为教主,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借此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为代表。
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
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中华文化改良过多的例子
中华文化改良过多的例子说到旗袍,我们都不陌生,旗袍,又称旗袍,是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粹。
关于旗袍的定义和产生时间有很多争议,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生活和审美的变化,旗袍也在不断的改良进步。
它是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最绚丽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一、旗袍的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旗袍的起源是在20世纪,至于确切的年份,以前的研究是模糊的。
在清代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女性不能表现出身体的曲线。
那时候的旗袍采用直线,胸部、肩部、腰部和臀部完全挺直。
这使旗袍成为一种平面服饰,让给盘扣的设计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
从1840年到近代,清朝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许多沿海大城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西方文化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诸多潜在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中国旗袍流行了20多年。
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这使得旗袍完全摆脱旧的风格,使女性的身体曲线充分显示出来。
这时的青布旗袍在学生中最流行,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几乎成为新一代中国女性的典型服装。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和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的正式服装。
20世纪八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现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
此时的旗袍修长,与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的剪影相一致。
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原本的局限,演化成一种“中西结合”的新装。
如莲花领、西式翻领、莲花袖等元素也加入其中,这些改革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自由,旗袍的原始公式不再需要遵循。
这使得它进入了国际服装的大家庭,可以与各种现代服装相结合,旗袍在这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现代化”了。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定型。
风靡全球的旗袍是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典型代表。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灾难,也是旗袍的灾难。
使旗袍的发展产生诸多阻碍。
到了90年代,新时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发生了变化。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论30-40年代巴蜀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巴蜀地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变革,这种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在30-40年代,巴蜀地区的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外,还出现了话剧、电影等新 的艺术形式。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为巴蜀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
徐中约
徐中约是30-4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 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他的著作《中国近代史》等,对中国近代史的研 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30-40年代巴蜀文化的特色与 影响
巴蜀文化的特色
地域特色浓厚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环境独特,山川秀丽,自然风光优美 。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巴蜀文化独特的自然观和审美情趣。
文化,巴蜀地区的 抗战文化十分活跃,涌现出大量 抗战文艺作品,激励了民众的抗
战热情。
教育发展
随着抗战和地方自治的需要,巴蜀 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 级学校和培训机构大量涌现。
学术研究
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学术研究也 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历史、 文学、哲学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具 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详细描述
巴蜀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多元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融合了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文化景观和人文传统。同时,巴蜀文化也具有多元性 ,它吸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此外,巴蜀文化还具有开放性,它 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 了持久的生命力。
巴蜀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起源、发展、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概况(英文版)Unit 11 Chinese Opera and Martial Arts[精]
Shao lin and temple-based martial arts
The Shaolin style of wushu is regarded as amongst the first institutionalized Chinese martial arts.
References of martial arts practice in Shaolin appear in various literary genres of the late Ming: the epitaphs of Shaolin warrior monks, martial-arts manuals, military encyclopedias, historical writings, travelogues, fiction and poetry.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 combines many art forms. Apart from singing and recitation, it include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poetry, dancing, pantomime, elaborate costumes and make-up, acrobatics and martial arts. It has no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opera or operettas of the West, and it is much more than mere opera or operettas in the usual sense.
The Dilemma of Beijing Opera Today
中国著名的古文化
中国著名的古文化
中国著名的古文化有很多,以下是部分推荐:
1.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以渭、洛、汾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
他们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器精致,主要日用器为陶器,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
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2.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为代表。
他们的房屋多为地面建筑,墓葬中常有青铜器随葬。
3. 殷墟文化:商代晚期的文化,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为代表。
殷墟文化展现了商代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建筑水平。
4.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5. 汉长安城遗址:汉代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西安西北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遗址内有许多宫殿、庙宇和民居,展示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城市规划的特色。
6.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部的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拥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佛像。
这些艺术品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古代中国的艺术精神。
这些古文化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进程。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30年代文学类: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
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
时间:1931主要成员: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主张:倾向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刊物:《光明》《战地》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名称:新感觉派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时间:主要成员: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主张:新感觉主义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1第 1 页共8 页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代表人:沈从文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有文字以来,书法便受到重视。汉末魏晋时出现 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诸侯贵族学校,书画艺术成为主要的 学习内容,对书法艺术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 之后,开科取士,选贤用能,考试考察内容主要是身(形 体)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推理)四大项。而且 唐代的皇帝大都注重书法,这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 还为书法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入仕升迁之途。 宋元以后,书家辈出,碑帖众多,一般的人也有条件研读 古人书法,要读书作官,就必须先练出一笔好字。渐渐 “馆阁体”风行,书法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在这一时期, 书法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其艺术性。
各国互办文化节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孔子学院计划已启动,全球将建百所“孔 子学院”“汉办”特别强调:在汉语教学方面, 它是最正规、最主要的渠道。孔子学院的总部 将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 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基本任 务是支持当地的中文教学。
谢谢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 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 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 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 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 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 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 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 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 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 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 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武术图片欣赏
中国书画享誉世界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 也称字画。书,即是俗话说的所 谓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 一般写字,只求正确无讹,在应 用上不发生错误即可。倘若图书 馆和博物馆把一般人写的字收藏 起来,没有这个必要。图书馆和 博物馆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 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 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 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
中华女性内衣的百年时尚文化
中华女性内衣的百年时尚文化作者:赵玉玲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1、清朝肚兜清朝时期,一方面,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强;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审美意识里,美的胸部,都像尤三姐那样的“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含而不露。
所以女子不但不隆胸,反而束胸。
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
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材质以棉、丝绸居多。
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
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2、民国小马甲民国初年,女人的身体也是不能外露的,即使是睡觉也要穿着长过膝盖的长背心特别是胸部,必须用布条扎成平胸。
但是,一些追求个性解放的女人开始试穿一种用小马甲代替捆胸的布条。
小马甲最初在妓女中流行,随后良家妇女也逐渐效仿,很快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短小的小马甲前片,缀有一排密扣,将胸乳紧紧扣住,这还是束胸的花样,系好后不利于胸部发育。
时至今日,肚兜经过改良,也掀起时尚的风潮。
一些女明星的礼服就就巧妙地结合了肚兜的元素,这也是“内衣外穿”的一种形式。
3、三四十年代:肚兜退场与极致曲线胸罩当时被称为“义乳”。
当时西式乳罩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因其与中国传统的肚兜、抹胸大不相同,并未立刻被中国女性所接受。
电影女明星再次成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
据说阮玲玉是最早穿戴乳罩的女性之一。
1914年美国女子克劳斯贝用两块手绢和一条窄缎带制作了第一副胸罩,束乳而不压胸,而且突出了胸部,显得胸部更加圆润挺拔。
这种曲线的风韵之美,立即受到新潮人物追捧。
女装开始追求性感风情,袒胸露臂成为女性服装的时尚潮流。
4、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禁锢到“三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劳动是美,简朴是美,乳罩等表现女性性感的服饰被禁止。
因为当时与苏联友好,服饰也受苏联影响。
女性内衣主要是传统的苏式乳罩。
内衣尺寸偏大,不适合中国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清华之外,其他散布各地的大学,特别是一些国立大学,如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对各地的学术研究都起到了稳定和推进作用。事实上,被今天视为经典性的30年代文学研究论著,许多是大学的讲稿或由讲稿修订而成,其作者则多半在大学任教。这一现象,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史最基本的特征。反过来讲,这一文化现象说明,离开大学和现代学术研究机构来研究20世纪学术史(包括文学研究的进程),对影响学术史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的阐释,就会缺乏说服力。譬如,为什么30、4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一般都是以史见长,如小说史研究、批评史研究、文学史研究等。这种研究格式大概与大学教学以史为线的系统讲授方式有某种联系。再譬如一些学者的研究之间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关系,但假如将各种研究深入对比的话,就会发现研究者之间在大学、研究机构中任职,就近交流,往往会相互影响。如30、40年代清华学者注重材料阅读、体验的治学风格,实际上与20年代梁启超、王国维开创的学风有关,而30年代像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继续这种学风,使得清华培养的学生以及相关的学者都沾染上这种研究风气。因此,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沿革及源流,应该看到大学和学术机构对一个时期学术研究的整体影响作用。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来源:热点论文 [ 2009-3-29 15:16:27 ] 作者:杨扬 编辑:论文 寅恪从史学的角度对唐代诗歌、小说的研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朱自清对“言志”、“载道”说的历史梳理、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夏承焘的唐宋词研究、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锺书的古典诗文鉴赏,的确都是堪称典范的专家研究。因此,回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进展,应该首先注意到学术研究队伍的构成、变化以及带给一个时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转贴于 热点论文网
与北大并峙的另一学术机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原为留美预备学校,主要以培训英语为主,直至1928年才确定为大学。首任校长是罗家伦。罗家伦为“五四”时期北大的学生领袖和“新潮”社的骨干,后留学欧美,与胡适是师生关系,与傅斯年、俞平伯、顾颉刚、毛子水等同为“新潮”社的战友。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很容易对“学术独立”等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产生共鸣。所以,他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新清华的生命在于“学术独立”(注:罗家伦在《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演讲中说:“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要为中国在国际间求独立自由平等。要国家在国家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把美国庚款兴办的清华学校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正是这个深意。我今天在就职宣誓的誓词中,特别提出学术独立四个字,也正是认清这个深意。”参见《清华大学校史资料》第2卷(上),P199,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罗家伦后,清华校长几易人选。1931年12月,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由此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执掌期,也由此拉开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最辉煌的建设序幕。梅贻琦是早期清华培养的留美学生,有较长的国内国外的教育管理经验,同时,他的不少同学、朋友多为著名学者。所以,“学术独立”的思想自然而然在他的治校计划中保持并发扬光大。(注:参见梅贻琦的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收入刘述礼、黄延复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P9~1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清华大学人文学者的研究中兴,得力于梅贻琦校长。清华大学不仅拥有像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这样大师级的学者,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培养出了像钱锺书这样的学术大师以及一大批著名的人文学者。这种人文研究的鼎盛气象,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观。清华的治学风格,与北大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差别。这就是清华的人文学者注重材料功夫,强调史料的挖掘和发现。对于新理论、新方法,力求通过具体问题的
二、30、40年代的学术研究机构
大学和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学术研究可以摆脱大学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影响而单独存在,中国文学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而中国现代学术机构首先当推北京大学。虽然北京大学是在蔡元培手里完成现代转型的,但在20年代前期,北大曾一度陷于困境。那些“五四”时期的文化风云人物,差不多都离开了。1920年陈独秀逃离北京到上海,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7年4月,李大钊被害。同年,刚从日本回国的胡适被迫滞留上海,随后几年在沪上靠教书撰稿为生。(注:1928年1月22日,丁文江函告胡适不要回北京,因天津当局审判并杀害高仁山,判词中牵涉到胡适。1929年9月4日,胡适复信周作人,说:“我此时不想到北京来,有几层原因,一是怕搬穷……二是因为二年以来住惯了物质设备较高的上海,回看北京的尘土有点畏惧……三是党部有人攻击我,我不愿连累北大做反革命的逋逃菽。”参见《胡适往来书信集》(上),P459,P543~544,中华书局,1983。)经济上北洋政府忙于军阀混战,克扣教育经费,教师的薪水长期拖延不发,以至北京高校爆发教师集体向政府索薪的风潮。可以说,在北伐结束之前,中国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定,学术结构的建设也处于停顿状态。一些学人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虽然对当时的学术起到推进作用,但无论规模还是社会影响,都还是有限的,更不要说研究基金的资助了。直到北伐结束,2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1930年11月,胡适重新回到北京大学,1931年1月,蒋梦麟执掌北大校长,聘任胡适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随后,聘任大批留学人员到北大任教,并颁布《国立北京大学学则》。蒋梦麟有美国留学背景,思想上倾向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早在20年代初发表的《北大之精神》中,他就倡导“大肚包容的精神”和“思想自由的精神”。这种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他治理北大的活动中。正是由于他的支持,胡适才得以在30年代的北京大学全面实施自己的学术计划。(注:陶希圣曾说:“北京大学居北平国立八校之首,蒋梦麟校长之镇定与胡适院长之智慧,二者相并,使北大发挥其领导作用。”“校务会议不过讨论一般校务。”“国立各大学之间另有聚餐在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内随时举行,有梦麟北大校长,梅月涵(贻琦)清华校长,适之及枚荪两院长……清华会餐席上,适之先生是其间的中心,梦麟是决定一切之人。北大6年的安定,乃至国立八校6年的延续,没有梦麟与适之的存在与活动,是想象不到的。”转引自耿云志编《胡适评传》,P227~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整个30年代的前6年,在胡适的学术生涯中,可以说是继“五四”之后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确定了他几乎一生的研究领域,也就是说,凡是胡适在未来年代中想要研究的学术问题,在30年代前6年基本都涉及了。诸如中古思想史研究、文学史研究、《水经注》研究、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等等。在文学研究上,他虽然没有像研究思想史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但对孙楷第的中国小说研究的提携和推荐,对郑振铎、陈寅恪《西游记》小说研究成果的关注,都是30年代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而且,像胡适这样身处学术主流中心位置的重要人物,他的推荐、介绍,往往会使某种研究和研究者较为顺利地获得学术上的发展。如傅斯年、朱光潜等进入北大就得力于他。傅斯年之所以在1926年回国后很快获得中山大学教授的聘书并兼任中文、历史两系主任之职,后又担任语言历史研究所筹备主任,表面上看,是朱家骅的推荐,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傅斯年与胡适的关系。如果不是傅斯年与胡适的关系密切,思想投合,傅斯年是不可能这样容易就获得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的重要位置,更不用说后来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之职了。同样,朱光潜1933年回国,当时国内学术界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也得力于胡适。(注:据朱光潜说:是他的同学徐中舒将朱光潜的《诗论》讲稿交胡适阅读后,胡适聘任朱为北京大学教授。而且,后来筹备《文学杂志》,因朱光潜不像胡适等招人耳目,就由朱担任主编。参见《作者自传》,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其他,像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周作人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直接间接都与胡适有关。所以,所谓北京大学的影响实际上是体现了包括胡适在内的一些重要学术人物的学术计划在3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
三、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
就具体的研究而言,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整体上是朝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后来被当做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专业方向,如文学史、小说史、文学批评史、新文学史、戏曲史、俗文学史、晚清小说史、词学研究等等,大都在这一时期,确立起自己在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有些专业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早,如中国文学史研究、小说史研究、戏曲史研究、唐诗研究、楚辞研究等,但其中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各大学中文系作为专业课程普遍开设,大概是在30、40年代。而且,这种研方面,研究的发展使得某种专题研究上升到一种专业知识的水平,成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常识。如小说史、文学批评史在以往的大学教学中是根本没有的,就是一般研究文学的人也不觉得缺乏小说史、批评史方面的知识是一种职业缺憾。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假如还是不了解中国小说史、批评史,在文学研究中不涉及这方面的知识,一定无法适应当时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将被现代学术所淘汰。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钱本人是以中国传统的诗文为文学正宗的,所以在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一开始不论康、梁,也不讲陈独秀、胡适,辟首便是“方民国之肇造也,一时言文章老宿者,首推湘谭王kǎi@①运云”。即便如此,钱基博在书中论及具体的文学史现象和作家作品时,也不得不涉及到传统诗文之外的文体类型。如,书中不仅设立了“曲”这一章节,而且还有“新文学”这一编。在“新文学”一编中,专设一章谈“白话文”,其中涉及到周树人(鲁迅)的小说翻译和小说创作。(注:钱基博认为,“有摹仿欧文而谥之曰欧化的国语文学者,始倡于周树人之译西洋小说”,“而树人著小说,工为写实,每于琐细见精神,读之者哭笑不得”。参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P55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这说明小说不仅成为文学史编撰体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对小说的文学史评价必须建立在小说研究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如果还是以传统诗文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小说,并缺乏小说研究的常识的话,就会像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评价鲁迅小说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因对研究对象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研究隔膜。从现代学科的分类角度来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我们会注意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方面,还是延续了20年代“整理国故”的思路,即用现代的学术眼光重新审视和估价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价值。所以,差不多所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态度。从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自序》、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总论》、林庚的《中国文学史·自序》和朱自清先生评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三人的批评史所体现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态度看,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强调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研究思路几乎是一致的。最极端的如闻一多先生,他从20年代后期开始至40年代中期,差不多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潜心中国文学史研究,而在回顾自己的这种钻“故纸堆”的研究经历时,闻一多说:“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药方了。”(注:1943年11月25日闻一多致臧克家的信,收入《闻一多全集·书信》(12卷),P380,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换句话说,他研究中国文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病症。当然,在涉及具体的文学研究问题时,30、40年代的研究者较之以往的学者更加理性,他们基本上跳出了“信古”和“疑古”、“文言”和“白话”、“死文学”和“活文学”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