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将高怀德扬州后裔谱系及分布初探

合集下载

高家将世系表

高家将世系表

三高家将第一代:高谭胜(高郢)、高岳第二代:(1)高谭胜之子:、高定(2)高岳之子:高登第三代:(1)高文举之子:高顺励(2)高登之子:高仲武第四代:(1)高顺励之子:白马印枪高思继、高思祥(3)高仲武之子:高冕第五代:(1)高思继之子:高行周(2)高思祥之子:高行圭(3)高冕之子:高霸第六代:(1)高行周之子:东平王高怀德、平东王镇殿王高怀亮(2)高行圭之子:高文玉(3)高霸之子:高乾第七代:(1)东平王高怀德之子:震国王永平侯高琼(高君保)、(高瑶)高处恭、(高玖)高处俊(2)平东王镇殿王高怀亮之子:平东王长平侯高璟(高君佩高钰)、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继和、高继密、高继隆、高继元、高继荀、高继芳、高继融、高继丰、高继敏、高继昌第八代:(1)震国王永平侯高琼之子:平东王高锦(高振升)、高旺(高振青)、高美玉(女)、高彩霞(女)(万花楼长胜王石延超之孙狄青五虎将之一石玉的妻子)(2)平东王长平侯高璟之子:高明(高振猛)(3)高瑶之子:高继盛(4)高玖之子:高继武(5)高处恭之子:高永能(6)高继勋之子:高遵裕(7)高继伦之子:高遵甫(8)高岳之子:高暄(高耀)第九代:(1)平东王高锦之子:平东王高增、高珍、高魁、高锈、东平王高勇、高延琪(女)(2)高旺之子:高洪保(3)高永能之子:高世亮(4)高遵甫之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高莺嬛(女)(5)高暄之子:高翮(高子羽)第十代:(1)平东王高增之子:金毛虎高英、镇国王高廷赞(出自《第一奇女》《十粒金丹》《宋史奇书》中的人物)(2)东平王高勇之子:高安、高明、定国侯高标、高显(3)高世亮之子:高昌裔(4)高翮之子:高迁(高国宾)(1)金毛虎高英之子:平南王高捷(2)镇国王高廷赞之子:第一奇女高梦鸾(女)(出自《第一奇女》《十粒金丹》《宋史奇书》中的人物)(3)高昌裔之子:高世则(5)高迁之子:高瑾第十二代:(1)高捷之子:高雄(高茗君)(2)高瑾:高履行(高愍)第十三代:(1)高雄之子:高禛(2)高继武之子:高遵衢、高遵恪(3)高履行之子:高士廉、高士戬、高士丕(4)高公泰、高公绘、高公纪、高公绶、高公景、高公庠、高公谏、高公景、高公应、高公正、高公从、高公杰第十四代:(1)高禛之子:高庞、高青(2)高公泰之子:高世则、高世英(3)高公绘之子:高世定(4)高公纪之子:高世则、高世赏(5)高公绶之子:高世云(6)高公纨之子:高世闶(7)高公景之子:高世杰(8)高公庠之子:高世祚(9)高公谏之子:高世由(10)高公景之子:高世选第十五代:(1)高庞之子:高风(评书戏文中《说岳后传》《铁伞怪侠》高庞的儿子)(2)高世英之子:高道安(3)高世定之子:高不愚(4)高世则之子:高百之、高千之第十六代:(1)高道安之子:高翥(2)高千之之子:高子蕃高家女将第一代:白马印枪将高思继之妻:白茹碧第二代:高行周之妻:杨梦茔第三代:(1)东平王高怀德之妻:老阴五女之一征南侯赵玉娇(赵美容赵公主赵太君)(2)平东王镇殿王高怀亮之妻:老阴五女之一讨南侯李翠华(李太君)(3)之妻:高继勋之妻:康定金、郭少茹、王苑芳第四代:(1)震国王高琼之妻:少阴五女之一刘金定、李芝珊、李芝瑚(2)平东王高璟之妻:少阴五女之一郁生香(3)高旺之妻:张兰英第五代:(1)平东王高锦之妻:长平侯石玉兰(长胜王石延超之孙女)(2)高洪宝之妻:耶律羞珍(耶律鞑婆羞珍公主)(3)高遵甫之妻:曹苗容(4)其他:高美玉、高彩霞第六代:(1)高增之妻:狄玉兰(2)东平王高勇之妻:陆月红(3)其他:高延琪、高莺嬛(女)第七代:镇国王高廷赞之妻:杨玉绣(出自《第一奇女》《十粒金丹》《宋史奇书》中的人物)、伏瑶瑞(出自《第一奇女》《十粒金丹》《宋史奇书》中的人物,在《宋史奇书》还有个名字叫扶姚仙)第八代:其他:第一奇女高梦鸾。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全国胡氏族谱2009年03月01日星期日 17:20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浙江地区:浙江地区胡氏族谱目录(含字派,始迁祖信息)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文章传世。

本支派排行字:福禄永远,子孙必昌,显达登科,奕世名扬,光前裕后,长发其祥。

始迁祖胡森,迁缙云县,历33代左右,始祖胡满字派: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允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福寿吉祥。

始迁祖邦供,宋宣和间自越州迁东阳南岭,奉越州始祖仲文为一世祖,仲文祖凤公为东晋东阳太守,为山东青州人字派: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始迁祖御公,元代自永康义乌迁永康凤林,御上祖元初自永康乌石迁义乌字派:家传贻忠孝,世泽衍淳良,敦厚崇高尚,贤能永叶芳始迁祖文质公,南宋末自台州迁永康龙山字派:国上师位,家崇儒门。

讲艺立言,浚明爽曙。

达义滋蘩,永瞻先觉。

顾惟后昆,彝伦攸叙。

时来必亨,运通斯正。

敷宣武术,发扬文令。

庶士承风,群才仰镜。

浙江省温州苍南之胡氏字辈:崇-孚-宗-尔-迎-延-永-光-正-志-嘉-振-德-万-载-斯-增-金-玉-其-音科-名-联-登浙江省乐清柳市镇,字辈有:明修光万志,经立绍其昌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自南梁祐公算起,到27世才开始有字辈。

似乎比较迟了,从27世到53世,字辈分别为:彝伦叙昭穆常棣集光华康泰兴仁德贤良道义嘉恭敬崇谦让经纶--------,目前已排到纶字辈。

以后的字辈老祖宗也已****如下:经纶立纪纲学修全性善勋业永诒芳承克宏祖训诗礼振家邦勤俭树清芬信睦福泽长安徽地区:始祖胡邦海,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迁于六安。

六世祖嘉瑞公立:字派:维业隆千古家声复见昌栽培由祖德力守继书香(未出)大清乾隆四十二年由三世政公派下十二世筠,宽,苏三人谨志重录,十三世起用。

扬州常氏忠武祠堂及后裔综考

扬州常氏忠武祠堂及后裔综考

扬州常氏忠武祠堂及后裔综考作者:常大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7期【摘要】坐落在扬州市江都境内的常氏宗祠,始建于明中期,清末期移址,后来逐渐衰败直至拆除。

常氏后裔对祖先的记忆也随着祠堂的消失逐渐淡漠,本文通过走访当地常氏族人、查阅相关史料,探索出扬州常氏支系始祖及世系字辈。

对于研究常遇春家族史、明前期历史文化、江都地域史均有裨益。

【关键词】常府巷;常家沙;常遇春【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祠堂,祭祀宗祖的场所,在家族内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彰显着家族光辉的荣耀,维系着族支亲情的稳定。

扬州常氏宗祠,坐落于扬州市江都区高汉村。

解放后因历史原因被拆除,在实地考察、访谈常氏族人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对扬州常氏宗祠做了初步考证。

为研究忠武常氏家训、家规,常遇春家族史、明前期历史文化、扬州地域史均有裨益。

(为命名扬州市江都区高汉村忠武常氏后裔们,以下简称“扬州常氏”)一、宗族的记忆扬州常氏宗祠,号“忠武”,原建在长江中的沙洲——“常家沙”上。

由于没有堤坝,每当江潮上涨,临水的陆地被潮水冲击,时常会出现涝灾或者坍江。

扬州常氏族人常益林(1832-1905年),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当地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在族内较有威信。

1865年,常家沙经多次坍塌,陆地面积逐渐减小,江水距常氏宗祠愈来愈近,随时有可能坍入江中损失殆尽。

常益林知晓祠堂对家族重要性,在和族人商议后决定将祠堂迁出常家沙。

于是,将祠堂拆卸、材料装船,待江水涨潮时起航,顺着长江岔流水道,迁至北面40里外的高汉村。

由于江水来势凶猛,搬迁迫在眉睫,幸好扬州常氏人多且齐心协力,将原本较长的耗时大大缩短。

至今,扬州常氏流传有“一夜之间移址高汉建成祠堂”的传说。

随后十年时间,常家沙全部坍入江中,族人陆续迁出,现居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浦头镇、塘头镇、郭村镇,扬中市新坝镇、泰州市刁铺镇、口岸镇、罡阳镇、泰兴市七圩镇、八圩镇,泰州市姜堰区姜堰镇,常州市武进区于塘镇等镇。

北宋名将高怀德家世考

北宋名将高怀德家世考

北宋名将高怀德家世考
高路加
【期刊名称】《史学月刊》
【年(卷),期】1999()4
【总页数】3页(P113-115)
【关键词】怀德;高氏;北宋;南淮阳;宰相世系;渤海;家族世系;江苏扬州;伯祖父;新唐书
【作者】高路加
【作者单位】广州师范学院岭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清初宁夏籍名将赵良栋家世考 [J], 马建民
2.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 [J], 李清华
3.北宋陶弼家世略考 [J], 覃红双;周扬志
4.北宋梁子美家世略考 [J], 郭凯冉
5.北宋王尚恭家世及生平考述--以馆藏王尚恭及其夫人席氏墓志铭为例 [J], 盖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曹彬现存后裔支系一览

宋代曹彬现存后裔支系一览

宋代曹彬现存后裔⽀系⼀览宋代曹彬现存后裔⽀系⼀览1河北邢台宁晋曹⽒始迁祖彬五⼦玘(即曹皇后之⽗),今已繁衍⾄28代。

2河北丰润曹⽒始迁祖曹端明(曹孝庆曾孙,曹彬九代孙)3河南泌阳曹⽒始迁祖曹明祖三兄弟(曹彬⼗五代孙),4浙江余姚道塘(清慎堂)曹⽒始迁祖曹诗(曹彬曾孙曹琮之孙曹牷之⼦)5浙江⾦华校墙曹⽒始迁祖曹睢(曹彬之孙曹修古之第六世孙曹睢)6浙江⾦华⽩云曹⽒始迁祖曹宠(曹彬后裔)7江苏南通武惠堂曹⽒始迁祖曹崇寿(曹彬⼗代孙)8江苏南通海安始迁祖曹尚勇是南通通州⼀世祖曹均佑第六世孙,曹均佑为曹彬第⼗三世孙、曹尚勇为第⼗九世孙。

9江苏⽆锡(三桂堂)曹⽒始迁祖曹鹤轩(曹彬⼗世孙)10江苏镇江(世德堂)京⼝曹⽒始迁祖曹朴(曹彬之后裔)11江苏常熟福⼭(毓秀堂)曹⽒始迁祖曹钰(曹彬之五世孙)12江苏扬州维扬江都(武惠堂)曹⽒始迁祖曹仁(曹彬第⼗九代孙)13江苏⽆锡(燕贻堂)锡⼭曹⽒始迁祖曹坤(曹彬⼗⼆代孙曹友闻后裔)14江苏南通武惠堂曹⽒始迁祖曹彬五世孙曹珏15江苏南通州余西场始迁祖曹玹,字⼦华,⽣于1498年(曹彬后裔)16江苏徐州沛县济阳义门曹⽒始迁祖曹⼤成(彬公⼗五世孙)明洪武年间迁⼊17南京栖江苏霞区⼤村曹⽒忠和堂始迁祖曹贵⼆(曹彬⼗五代孙,曹玮第⼗四代孙)曹彬——曹玮(彬之第三⼦)——曹修⽂(讳俌,曹玮长⼦)——曹觐——曹畸——曹⾼——曹⼀中——曹祰(曹⼀中次⼦)——曹宜——曹万四——曹⼗三(曹万四次⼦)——曹宗⼆(曹⼗三次⼦)——曹淳七(曹宗⼆次⼦)——曹忠千(曹淳七次⼦)——曹⼗⼆(曹忠千第三⼦)——曹贵⼆。

18安徽合肥庐江新渡“孝友堂”和新河“怀德堂” 分迁⼀世祖都是谦公、越公(曹彬⼗代孙,有异议)19安徽怀宁曹⽒谯国郡贮书堂曹⽒(曹彬后裔)20江西⼤余左拔(平阳堂)曹⽒始迁祖曹允信(曹彬⼗六世孙曹桂之⼋世孙)21江西省信丰县曹⽒始迁祖曹公达(曹彬⼗六世孙,据说与曹桂是兄弟)22江西宜春市上⾼县马湖曹⽒⼀世祖曹筠。

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

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

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上源西周齐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则家族,本表据史记、新唐书、氏族志等史书和各地高氏名谱修成,没有确凿根据请不要擅自修改)姜姓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01世齐太公(姜尚,字子牙)02世齐丁公(姜彶)03世齐乙公(姜得)04世齐癸公(姜慈母)05世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06世齐武公(姜寿,献公子)07世齐厉公(姜无忌)08世齐文公(姜赤)09世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10世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11世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谥敬仲)12世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13世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高酀14世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酀子)15世姜虿(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16世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子丽(厚子)、高张(偃子)17世高止(子丽子,字子容,出齐奔燕)、高良夫(张子)18世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19世高鱼(竖子)20世高彄臧21世高石22世高般23世高赫、高赭24世高宽(赫子)、高穹(赭子)25世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26世高奉名(峻子)27世高鼎28世高邑29世高成30世高则31世高不疑、高不识32世高兴(不疑子)33世高然34世高晖35世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36世高茂37世高瑞38世高褒(字宣仁)39世高韦40世高承(韦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孙,广陵高氏始祖)41世高延(承子,字庆寿)42世高纳(字孝才)43世高达(字式远)44世高约、高乂、高隐、高汉45世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46世高展、高敬、高泰(庆子)47世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48世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49世高振(佑子)、高树、高翻(谧之子)50世高表(振子)、高欢(东魏宰相)、高琛(树子)、高岳(翻子)51世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52世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53世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54世高璇、高瑾(履行子)55世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56世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迁子)57世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58世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59世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60世高定、高文举(郢子)、高仲武(登子)61世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62世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63世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64世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高文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65世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66世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琼孙)67世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68世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69世高世则(公纪子)、高世英、高世杰70世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日照高氏家族群! !群号8843034。

全国各省顾姓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顾姓辈分收集

顾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安徽宿州平安枣树林顾氏家谱辈分一览表新大成永兆学玉景怀明运泽恒龙庆祝安乐兴邦纪绪繁昌祖业万年红登久秉尚盛树民立启志宝福修德荣华茂向光彩曾耀训佳征2江苏邳州辈分从十七世起雍家绍顺庆善继光良法兴华春常沛成新平安然文扬培从3四川南充市嘉陵区顾姓字辈唯诚仕友开,文武德太平4宿州三官村学起景怀明玉5宝应夏集辈分长,在,秀,春,6顾氏一支德永光嗣宗,承天克士兴敦笃广储懋,肃怀肇嘉征7安徽寿县广成先祖月后者玉英贤8辽宁凤城顾氏字辈:文德奎元广继世克忠长9江苏启东顾姓廷、家(稼、嘉)、锦(金、静)10四川省盐亭县的字辈是:灯、元、国、学、勤、世、代、启、明、星11崇明西沙鸿、方、中、和、位。

12江苏淮安“德荫堂”,修、大、学、保、善、锦13明德堂顾四十代(新增四十代)仁厚为怀永成世德贤良继起光振家声在朝辅治时圣道隆显忠兴孝保大定功于万斯年受天恩荣14江苏宝应顾家村辈分玉,宝,云,夕(锡),学,士15江苏滨海县顾氏家族辈分克正家生忠孝为本必有达人16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茶棚村西,广,明,忠,子17广东普宁流沙溪心村顾氏世/太/日/兴/隆/义/高/延/先/进18山东邹城辈分如下:德荣广世仲承天克士兴敦都光绪茂叙怀照家贞19河北蛟河县族谱玉,振,金,声,仁,凤,德,华,生,平,世,寿,山,瑞,雪,安,德,守,成,吉,庆,家20宁波北仑新矸镇家庭锡百祥21江苏如东字派20至30个是:怀才用理国,登宗季守诚。

22河南杞县宪书允广照23贵州一支字辈:天开文星照世太国朝清仁伦成大道光明永远新24湖北十堰的一顾氏分支明枝大发天,仁君国太安。

25四川仪陇前13辈谱学国惟承仕,天开永正朝,文登恒26贵州凯里永,先,业,光,昌27贵州安顺国政天龙几26贵州盘县石桥镇字辈国、维、世、有、典、长27湖北随州荣宗光祖德28四川达州吉,庆,万,国,永,昌29安徽霍邱顾姓辈分从、廷、胜、士30苏阜宁顾氏宗谱从七世起辈字守(国)、体(廷、胤)、可(臣)、必、自、士(学)、人(仁、延)、汉(之、思、朝)、景(汝、祥)、乃、宝、正、名、善、有、余、庆。

金代肇州考

金代肇州考

金代肇州考
杨中华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2()3
【摘要】《金史·地理志》记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

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

” 关于肇州的地理位置,目前有几种说法:一种观点倾向于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吐什吐村址;另一种观点认为,金元两代肇州均在肇东市八里城;
【总页数】4页(P85-88)
【关键词】金代;肇州;《金史·地理志》;出河店战役;地理位置
【作者】杨中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县史志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4
【相关文献】
1.关于金代肇州海西西陆路部分驿站的考证 [J], 颜祥林
2.关于金代肇州地理位置的探讨 [J], 樊恒发
3.金代京兆府学登科进士辑考——以西安碑林藏金代进士题名碑二种为据 [J], 路远
4.金代肇州城考略 [J], 吕国明; 李学明
5.金代泰州、肇州考 [J], 张柏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要]宋氏族谱字辈录

[会要]宋氏族谱字辈录

宋氏族谱字辈录宋氏族谱字辈辑录(安徽省)宋英泽辑录★安徽省安徽省:克-孝-崇。

安徽省〖自山东省迁徙〗:首-贺-之-立-廷-维-道-家-声-远。

合肥市〖自定远县朱湾镇迁居〗:金-家-有-成-广-兆-得-孙。

合肥市〖祖籍定远县朱湾镇“富美堂”〗: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继-清-明-永-立-光-华。

合肥市:世-珍-贵-华-传-国-永-清。

合肥市:如-养-新。

合肥市〖由河南永城迁来〗:德-义-善。

庐阳区〖来自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

由来自婺源的第64世再兴公迁入合肥,再兴公次子,第65世山公迁入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

瑶海区大兴镇伏龙社居委伏北村〖“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都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瑶海区城东乡鹅塘六车坡(河西宋)宋大郢村:家-发-志-道-大-启-尔-宇-克-明-俊-德。

蜀山区包河区大圩镇宋村〖“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都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长丰县:从-德-学-士-广-继-庆-克-传。

肥东县大店宋大郢〖“并第堂”,先祖宋大禹,传从江西迁来,今合肥、巢湖、全椒、庐江、福建、广东、北京、徐州均有后人〗:道-德-大-元-明-文-章-立-世-珍-桂-华-传(清)-国(福)-永-金-斗-振-家-声。

肥西县:家-继-志-朝。

肥西县〖原合肥坝上街“双忠堂”〗:玉-人-言-心-良-天-公-世-光-裕-之-子-继-其-芳-德-业-执-中-具-邦-家-有-余-昌-永-作-升-平-瑞。

(同定远县)芜湖市〖祖籍安徽肥东“大明堂”〗:帮-加-有-道。

蚌埠市:天-廉-同-在-家-常-早-启。

江都百家姓探源(朱姓)

江都百家姓探源(朱姓)

寻根问祖江都百家姓氏探源(朱姓)江都区作为扬州市辖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众多家族的根基所在。

朱氏源流朱姓有史可稽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出自以朱木为图腾朱氏族,出自蜘蛛族的传人,出自古天子朱襄之后,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出自舜臣朱虎之后,出自宋国微子启之后,出自邾国曹侠之后,还有改姓、赐姓而来的朱姓。

江都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

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

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

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江都朱氏江都朱姓人口有四万多人,与朱有关的地名有朱家伙、朱合村、朱楼村、朱套村、朱家庄、朱家塘、朱梅荡、朱家营、朱孟庄、朱庄、朱家舍、朱家圩、朱北庄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来源的江都朱姓9支,以朱熹后裔居多,还有北宋名臣朱光庭后裔。

朱熹后裔五支:一是大桥朱氏:始祖晋朱有年,明朝朱熹八世孙朱旺一从苏州阊门迁居大桥,为大桥朱氏始迁祖。

朱旺一生八子,朱兴一住黄花领,朱兴二住朱家塘,朱兴四住白沙西,朱兴六住白沙北,朱兴八住中闸。

名派:居正光先泽、名高俊德扬、秉智安邦泰、贤能启万昌、有道方成志、时余庆茂长、敦本兴仁义、习礼发其祥。

二是大桥朱氏:明朝朱熹八世孙朱旺三从苏州阊门迁居维扬之东乡江都大桥章墅,子孙昌盛,由大桥章墅散居到桑家庄、朱家套、三新庄、七里甸等处。

从第七世起字派:邦国世元福泽绵、上德朝恩承大三是曹王朱氏:始祖:宋朱植,明朝洪武六年(1374年),朱熹六世孙朱胜一,迁徙到维扬之东沙曹王庙西境朱家伙,后裔朱兴四(东分祖)、朱兴五(西分祖)。

四是李墅河朱氏:朱熹十九世孙朱道兴,其父为朱松十九世朱大业,元顺帝朝避刘福通之乱,由马家渡迁徙维扬,后迁居南新洲。

“唐宋八大家”后裔的发现

“唐宋八大家”后裔的发现

“唐宋八大家”后裔的发现
柳哲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唐宋八大文学家的文学杰作,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对他们的生平和学术,学术界的研究作品不计其数。

但由于50年代以来,大陆一度对宗亲之间的联谊活动视为封建活动,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柳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发现古蜀三星堆王族后裔——对今鱼凫王中都后裔的田野调查报告 [J], 贾银忠
2.明代卫所《武职选簿》发现王景弘后裔新史料 [J], 张金红;徐斌
3.我国甘肃永昌县发现古罗马人后裔 [J], 冯卓慧
4.“唐宋八大家”后裔京城“结盟” [J], 殷晓章
5.广州发现唐代“番客”后裔的新证据 [J], 保延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氏名将之北宋高怀德传奇!

高氏名将之北宋高怀德传奇!

高氏名将之北宋高怀德传奇!北宋王朝时期,出了不少才干和谋略过人的传奇人物,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宋初名将高怀德,为大宋王朝的安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史书及现代的影视作品都有对高怀德的赞颂,如评书《赵匡胤演义》里的高怀德。

据载,高怀德家族是五代时期有名的将门之家,他在18岁时就随父亲高行周从军北征。

其父高行周是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著名地方将领,后汉、后周两代更被封王。

高怀德的爷爷辈高思继兄弟三人也以武勇称雄北方边疆。

高怀德从军后,因功先后任后晋罗州刺史、集州刺史、信州刺史等官。

后汉时,高行周移镇魏博、天平,朝廷以高怀德为忠州刺史。

后周初,后周太祖郭威曾赐给高怀德衣带、彩缯、鞍勒马等物,其父高行周死后,高怀德被任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后改任铁骑都指挥使等职。

在后周与北汉的斗争中,高怀德作为柴荣的先锋虞候顺利攻克高平,立下战功。

此后,高怀德多次随柴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得柴荣喜爱。

有一次,柴荣因观察敌情,远远看见一位将领追击南唐军队,竟夺其槊而还,柴荣询问左右,才知道是高怀德,于是将他召至行在慰劳,许以节铖。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后,升任高怀德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任任江宁军节度,后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高怀德立下拥立之功,成为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原始功臣之一。

赵匡胤登基后,任命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

后来赵匡胤又将妹妹燕国长公主嫁于高怀德为妻,加封驸马都尉。

李筠在上党反叛后,赵匡胤御驾亲征,先命令高怀德率所部与石守信联合进攻,结果在泽州南攻破李筠部队。

反叛平定后,高怀德因战功升任为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后跟随宋太祖平定扬州。

公元961年(建隆二年),赵匡胤发动杯酒释兵权后,高怀德被改任归德军节度。

自此后,高怀德和石守信等一样过起了悠哉悠哉的享福生活。

高怀德生平除了行军打仗,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善于音律,能够自己作曲,且曲韵十分精妙;另一个就是喜好射猎,说他曾经三五天露宿野外,猎获数百只狐狸、野兔等猎物,有时他甚至对客人不打声招呼就走,带领几十随从由旁门到郊外去打猎。

宋史·高怀德传(2)原文

宋史·高怀德传(2)原文

宋史·高怀德传(2)原文高行周逝世后,怀德被任命为东西班都指挥使,兼领吉州利史.太原刘崇入设,周世宗发兵征讨,命怀德担任先烽都虞候、胜利攻尧高平,因功升迁铁骑右厢都指挥fkl兼任果州团练使(后来);眼从周世宗征讨淮南,屯任招安使.激战于庐州城下,斩首七百多人不久升任左厢都指挥使、果任岳州防脚使。

南唐将领刘仁蟾占据寿春,舒元占据紫金山,修建连珠寨互为支援,来抵抗后周军队.周世宗命令高怀德率领属下几十名亲信骑马侦察敌军的营垒高怀德在夜里渡过淮河,天亮时,敌军才发觉,出来和高怀德作战,高怀德以少敌众,擒住敌人的一个副将回来了。

全部探明了对方阵势的强弱,把这些情况票告周世宗第二天,周世宗在淮河边骑马观察敌阵的形势.回来的路上,见到一位将领追击践众,夺下敌人的架才拍马返回世宗命令身边的人前去询问,正是高怀德。

把他叫到行宫进行慰劳,许诺授予他符节与节械,以加重权力宋太祖即位,授子高怀德殿前副都点检之职,转而镇守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姿了宣祖的女儿燕国卜公主,加封附马都时。

李药在上党叛乱,皇帝将要亲征,先命令高怀德率领所部兵马与石守信进攻,在泽州南击溃李药战事平定后,因为战功升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欠尉.宋太宗即位,加封怀德为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春、高怀德染病,太宗诏令太医王元枯、道士马志去他的府印治疗、七弃七月,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朝廷追赠他为中书令,追封为渤海郡王,谧号为武穆高怀德是将门之子,熟悉军事,不喜欢读书生性简朴真率,不构小节.擅长音律,自己创作新曲,作曲极为粉妙。

喜欢期箭打猎,(高怀德)曾经三五天在野外露宿,有时当着客人面不作掉就起身,从旁门出去率领数十骑到郊外追逐飞禽走兽.论曰:宋太祖用黄袍加身的暗示,使他的将领自愿解除了兵权,以保全他们的富贵.高怀德驰马打猎毫无限度,难道不也是以此来自隐才能吗?。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
姜庄高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家族,其世代谱系记录了数百年来家族成员的血脉传承和家族发展历程,是该家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据《姜庄高氏世代谱系》记载,姜庄高氏家族可以追溯至唐朝,其始祖姜庄高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政治家。

自此,姜庄高氏家族逐渐成为一支显赫的大族。

他们在历代的统治者和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世代谱系中,记录了姜庄高氏家族的人数、姓名、职业、成就等详细信息。

通过世代谱系,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姜庄高氏家族的兴衰沉浮、家族成员的重大事件和成就,以及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还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的价值观和家风家训。

其中蕴含着对家族成员的期望和教育,对家族荣誉和传统的珍视,对家族团结和传承的重视。

这些价值观和家风家训对于姜庄高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姜庄高氏世代谱系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了姜庄高氏家族的一部重要宝藏,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世代谱系的研读和传承,姜庄高氏家族的血脉和文化得以延续,家族精神和传统也将得到传承和发扬。

高駢的野心——晚唐的朝廷、淮南節度使和揚州社會

高駢的野心——晚唐的朝廷、淮南節度使和揚州社會

高駢的野心晚唐的朝廷、淮南節度使和揚州社會陳烽軒提要:《資治通鑑》記載,黄巢起義(878—884)期間,原官軍都統、淮南節度使高駢與唐廷交惡,使唐朝失去對東南財源的控制,加速其滅亡,而經濟大都會揚州也隨之中衰。

《新唐書》將高駢寫入《叛臣傳》,依據有養敵自重、辱駡皇帝、不入貢賦、勸進僞主等。

《叛臣傳》體現北宋的道德評價標準,而非晚唐的政治語境。

高駢出身神策軍系統,其權力源自唐廷,本身在淮南缺乏根基,周邊有周寶等强敵,幕府内部亦矛盾尖鋭。

高駢扶植混迹於揚州並熟悉當地事務的吕用之等人,以鞏固對揚州和淮南的治理,但以失敗告終。

揚州的中衰使東南的政治重心從江淮轉移到兩浙,楊行密與錢錫兩集團成爲主要勢力。

關鍵詞:高駢《桂苑筆耕集》《廣陵妖亂志》節義觀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十二月五日甲申,黄巢的軍隊攻入長安城,唐天子倉皇逃離,王朝就此步入窮途。

①唐朝的崩潰,最直接①《資治通鑑》卷二五四唐紀七O僖宗廣明元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頁82眇一8240。

-242-中華丈史論叢(2020.4,總第一四O期)表現爲政治權威的喪失,及其直屬軍隊神策軍的解體。

然而就經濟根源而言,還在於東南財源的失控。

①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東南財源的失控是由一關鍵事件導致的。

中和二年(882),唐廷曾經與淮南節度使高駢(879-887年在任)爆發激烈的衝突。

因認爲高駢勤王不力,唐廷在此年連續罷免其都統和鹽鐵使的職務,高駢憤而命幕僚顧雲代草上表發泄不滿,並對唐廷在應對黄巢軍隊時的一系列舉措提出嚴厲的質疑。

高駢的上表引起唐廷强烈的反彈.僖宗命宰相鄭畋草擬詔書,對高駢上表的内容進行逐條批駁。

雙方關係就此破裂,高駢“臣節既虧,自是貢賦遂絶”。

②那麽這一事件的文本是否可信?高駢是否有野心、有能力和唐廷對抗?揚州當地社會在此又起到什麽作用?相信對此事件的討論,有助於我們了解唐朝走向奔潰的過程,並加深對中古時期的朝廷、地方行政長官、當地社會關係的認識。

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扬州知州考

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扬州知州考

Dec. 2019Vol. 37,No. 42019年12月 第37卷第4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扬州知州考蒋荣飓(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摘要:基于李之亮的《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一书,考证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六十余年间扬州知州的任职情况。

首先,经考证得出李之亮的扬州知州年表中受朝廷任命却未任扬州,因去世或改任他官者共有 四人:范雍、苏舜元、沈遷、狄裴;其次,因史料缺失或错讹,考证未得朝廷任命亦未任职扬州,却仍被李之亮列入年表者三人:李兑、富弼、裴煜;最后对年表中王琪、韩缜、朱寿隆、徐绶、鲜于俛等多位扬州知州的任职时间 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扬州知州;任期考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536(2019)04 - 0017 - 05李之亮的《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一书,开篇 即有两宋时期的历任扬州知州年表,历数北宋仁宗 天圣元年(1023)至神宗元丰八年(1085),仅六十余年间共有54人任扬州知州[1]9-18,但经过考证54位 知州其实并未全部到任。

首先,有些官员虽得朝廷任命,然未及赴任,便已去世,或改任他地官守;其 次,表中所列部分官员仅万历《扬州府志>[2]378 _379中载有其名,未见其他史籍记载佐证,而有其他史料佐 证的官员,其相关记载亦有讹误之处。

最后,因上述 两种原因,导致有些知州任扬时间存在偏差,本文将 对此类官员的任期进行相关考证。

—、受命未任经考证,曾得到扬州知州的任命,却并未实际到任的共有四人,即范雍、苏舜元、沈適以及狄莱。

范 雍、苏舜元、沈適皆是因在上任之前改任他官,才导致未至扬州赴任,而狄裴是因去世才未任扬。

(一)范雍《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将范雍知扬州时间 雍明道二年(1033),[1]1°其下引《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佐证云:“(明道二年四月己未) 枢密副使、礼部侍郎范雍罢为户部侍郎、知荆南府, 寻改扬州,又改陕州。

宋将高怀德扬州后裔谱系及分布初探

宋将高怀德扬州后裔谱系及分布初探

宋将高怀德扬州后裔谱系及分布初探◇高 俊高怀德,字藏用,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死后追授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后周显德七年(960)与赵普、石守信等发动“陈桥兵变”,因拥立宋太祖赵匡胤有功,升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随太祖平定扬州。

后太祖“杯酒释兵权”,授予闲职,给予丰厚待遇。

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和众将联姻,将其妹嫁给高怀德,封怀德为驸马都尉,居住在河南开封。

《维扬高氏宗谱》中记载:“宋祖龙兴,怀德公以帝室姻娅居于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高怀德的后人迁居高家堰(今淮阴高家堰)。

后又继续南迁,至今江苏扬州、镇江、常州、宜兴等地均有许多高姓家族自认为高怀德的后裔。

《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维扬高氏宗谱》记载的后人均认为是北宋名臣高怀德后裔。

南宋末度宗时,元兵入侵,高怀德后裔都统制高秉忠(字贯日),因受权奸贾似道排斥,弃官避于江左之金陵(今南京),秉忠公也就是扬州高氏的共同始祖。

高秉忠传二世尚志(字大受),国学生;传三世栋(字子隆)、标(字名扬);栋公传四世獬(字君犯)、豸(字君玉)、冠(字君锡);獬传五世明三、豸传五世明一、冠传五世明二。

后分为四支分别是:东分支始祖标,北分支始祖明三,西分支始祖明一,南分支始祖明二。

两谱的世系总图见下表:其中西分支明一公之后代,迁往淮阴高家堰。

因此,扬州高怀德、高秉忠的后裔分为三支,分别是北分明三公支、南分明二公支和东分标公支。

兹作介绍如下:南分祖明二公,后改名九二,据《维扬高氏宗谱》记载,其后代有迁居润州(今镇江)者,有徙居杭家集西蔡家桥者,有徙居张纲镇南乡者,有徙居安阜柳洲者,有徙居丁家州、济州、常家州者,有迁居课洲裕民、佛感、连城等洲者。

由此可见,九二公后裔大部分在今邗江北洲等地区。

据笔者走访调查,邗江头桥高家庄、姚港,镇江四摆渡、五摆渡等地方均有九二公之后裔。

九二公之后传二世峤、峦;传三世浩、海、澍,其后子孙日益繁盛,不一一列举。

兴化掌故丛谈:“高阁老”的家世与后代

兴化掌故丛谈:“高阁老”的家世与后代

兴化掌故丛谈:“⾼阁⽼”的家世与后代若从四牌楼往南⾏,跨过南市河上始建于南宋的“县桥”,便可进⼊“中正街”。

中正街因通往⼩南门“中正门”⽽得名,街上有⼀座“益恭坊”。

益恭坊是⼀座朴素坚实的⽯质牌坊,为明初“五朝元⽼”⾼穀⽽⽴。

益恭坊东侧便是⾼穀故居,其整体风貌与普通民居⽆异,县志称其“湫隘特甚”,这也是⾼穀⼀⽣为官清廉的体现。

⾼家祖籍河南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市⼀带),先祖⾼彬仕于宋,因随宋⾼宗赵构南渡徙居扬州。

⾼穀曾祖⽗名叫⾼明,“怀才抱道,晦迹不仕”。

祖⽗⾼椿,字寿之,号鹾隐,元末时为避兵乱迁居苏州。

张⼠诚屡聘之不应,于明朝定⿍后返回江北,遂⼊籍为兴化⼈。

⾼椿⽣有四⼦。

长⼦⾼迪,字元吉,刻苦好学,曾随⽗、祖奔波于兵乱扰攘之间,未曾⼀⽇荒废读书,于明洪武⼗七年(1384)举于乡,次年(1385)免会试、赐进⼠出⾝,官授乐昌县主簿;⼜被赐予儒籍,⾼家兴盛由此开启。

次⼦⾼烜,字元晖,由荐辟任⼯部主事。

三⼦⾼焯,字元昭,遍游燕楚吴越,所⾄之处皆有题咏,著有《菊轩集》。

四⼦⾼燧,字元昕,亦以才能称誉当时。

⾼燧双⽬失明,精通易学。

侄⼉⾼穀将要出⽣时,⾼燧算了⼀卦,说是“如得⾠,他⽇必宰相。

”已⽽果然如其所⾔,⼈称⾼燧为“神见先⽣”。

三⼦⾼焯即⾼穀之⽗。

⾼穀⾃幼承⽗亲教诲,举⽌如⽼成⼈。

⾼焯对此颇感惊讶,10岁时便送其⼊兴化县学读书。

⾼穀发奋攻读,⾼中明永乐⼗三年(1415)进⼠,选庶吉⼠,授中书舍⼈,于景泰七年(1456)晋升谨⾝殿⼤学⼠兼东阁⼤学⼠,为次辅。

⾼穀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故有“五朝元⽼”或“⾼阁⽼”之称。

⾼穀弟兄三⼈,长兄⾼⽲、弟弟⾼稷。

⾼稷,字世良,为⼈清正耿直,不乐仕进。

当⾼穀贵为朝官时,⾼稷为了避嫌,从未登门造访。

他⼀⽣布⾐蔬⾷,以读书、养花⾃娱,⼈称“素庵先⽣”。

⾼穀的正室夫⼈郭妙宁是四叔⾼燧为其选中的,郭妙宁是兴化名医郭⼠敏长⼥,后诰封“⼀品夫⼈”。

⾼穀有⾼峘、⾼岗、⾼岐三⼦,长⼦⾼峘荫封为户部员外郎。

高淳杨氏

高淳杨氏

龙虎网报道】杨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

今年6月17日,本报《杨家将后裔聚居高淳》报道了在高淳县淳溪镇、阳江镇居住着一部分杨家将的后人。

8月24日,本报《溧水骆山村惊现西周杨氏家谱》一文称,溧水县骆山村杨姓家族的家谱整整有14本,全部是线装,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广告:ad_top>昨天,高淳县桠溪镇一位居民给本报打来电话称,桠溪一个村民家藏有42本家谱,完整记录了他们这个杨姓分支从西周来的延续,他们和本报报道过的两处杨氏后裔应该是同一个祖先的不同后代分支,而且在该镇中村还有杨家祖先建于800年前的古井。

村民家留有42本家谱杨青是桠溪镇中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58岁,记者去时他已在家里等候。

“仔细算来,杨氏从西周杨伯侨开始,到我这一代已经是103代。

”杨师傅搬出了一本本颜色发绿的家谱,大开本的家谱都是线装本,这些家谱看起来成色很新,仔细数数一共29本。

“这些家谱都是我复印来的,当时我们29个分支都有家谱,每个分支都是42本,可惜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毁了不少,最后只完整保留有一套42本的。

”杨师傅介绍,当时这户人家为了保留下整套家谱,用塑料袋将家谱装起来,藏在山洞里。

这唯一的一套也在桠溪,42本家谱是在1946年最后一次修的谱。

他去复印订装了其中的29本,其他的13本也要陆续复印装订过来。

“42本家谱,完整记载了中村这个分支从西周到现在的情况,中间跨越近3000年的历史。

”杨师傅说,家谱不但记录了杨氏的历史、谱序、姓名,还收录了各朝各代对杨氏人的封官通知、各代名人的故事,甚至还记录了家训、家规、死后埋葬的地点,可谓研究“杨”姓的百科全书。

高淳、溧水杨姓是一家从杨氏家谱上看,杨家的始祖是西周武王的二儿子杨伯侨,杨伯侨本姓姬,因被分封于杨,称杨侯,后人也就跟着姓杨。

自杨伯侨后,杨姓逐渐延展。

在历史长河中,杨氏出现了许多名人。

杨氏第19代杨敞,据称是司马迁的女婿,很有才华。

第24世杨震是杨氏族谱上比较重要的名人,官至宰相,而且他的父亲等也是高官。

高怀德简介,名人故事

高怀德简介,名人故事

高怀德简介,名人故事高怀德个人资料高怀德简介,名人故事精心整理中文名:高怀德别名:字藏用谥号:武穆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北宋所处时代:北宋时期出生地:常山真定出生时间:公元 926 年逝世时间:公元 982 年职业:将领职位:殿前副都点检、武胜军节度使爵位:渤海郡王成就:破辽败南唐;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高怀德简介高怀德,字藏用,常山真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

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死后追封渤海郡王。

葬于永安县。

高怀德生平简介高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南)人,五代末、宋初大将。

精心整理高怀德出身将门,武勇过人。

青年时从军,后晋开运元年(944),随父出战,被辽军围于戚城(今河南濮阳北),临危不惧,单骑奋击,挟父突出重围,以功领罗州刺史。

后周显德元年(954),任先锋都虞候,从周世宗柴荣于高平(今属山西)南败北汉军,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

三年李筠简介,从征南唐,率军战于庐州(今合肥)城下,杀700 余人,旋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四年,周世宗复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南唐军筑连环寨据守,奉命侦察其营,率数十骑乘夜渡淮,拂晓突临寿州城下,擒其裨将,察明南唐军虚实,深受世宗赏识。

六年,随世宗攻辽,升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授宁江军节度使。

后因拥立赵匡胤称帝,擢殿前副都点检。

宋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联合北汉反宋,高怀德与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石守信率前军平定李筠之乱。

五月,于泽州(今山西晋城)南,破李筠军 3 万,俘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杀其宣徽使、监军卢赞。

十月,参加平定扬州(今属江苏)李重进叛乱。

二年,罢殿前副都点检,迁归德军节度使。

开宝六年(973),加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宋太宗灭北汉。

七年李筠简介,病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将高怀德扬州后裔谱系及分布初探
◇高 俊
高怀德,字藏用,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死后追授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后周显德七年(960)与赵普、石守信等发动“陈桥兵变”,因拥立宋太祖赵匡胤有功,升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随太祖平定扬州。

后太祖“杯酒释兵权”,授予闲职,给予丰厚待遇。

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和众将联姻,将其妹嫁给高怀德,封怀德为驸马都尉,居住在河南开封。

《维扬高氏宗谱》中记载:“宋祖龙兴,怀德公以帝室姻娅居于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高怀德的后人迁居高家堰(今淮阴高家堰)。

后又继续南迁,至今江苏扬州、镇江、常州、宜兴等地均有许多高姓家族自认为高怀德的后裔。

《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维扬高氏宗谱》记载的后人均认为是北宋名臣高怀德后裔。

南宋末度宗时,元兵入侵,高怀德后裔都统制高秉忠(字贯日),因受权奸贾似道排斥,弃官避于江左之金陵(今南京),秉忠公也就是扬州高氏的共同始祖。

高秉忠传二世尚志(字大受),国学生;传三世栋(字子隆)、标(字名扬);栋公传四世獬(字君犯)、豸(字君玉)、冠(字君锡);獬传五世明三、豸传五世明一、冠传五世明二。

后分为四支分别是:东分支始祖标,北分支始祖明三,西分支始祖明一,南分支始祖明二。

两谱的世系总图见下表:
其中西分支明一公之后代,迁往淮阴高家堰。

因此,扬州高怀德、高秉忠的后裔分为三支,分别是北分明三公支、南分明二公支和东分标公支。

兹作介绍如下:
南分祖明二公,后改名九二,据《维扬高氏宗谱》记载,其后代有迁居润州(今镇江)者,有徙居杭家集西蔡家桥者,有徙居张纲镇南乡者,有徙居安阜柳洲者,有徙居丁家州、济州、常家州者,有迁居课洲裕民、佛感、连城等洲者。

由此可见,九二公后裔大部分在今邗江北洲等地区。

据笔者走访调查,邗江头桥高家庄、姚港,镇江四摆渡、五摆渡等地方均有九二公之后裔。

九二公之后传二世峤、峦;传三世浩、海、澍,其后子孙日益繁盛,不一一列举。

九二公支字辈是:连徵国瑞、履义敦仁。

笔者是履字辈,维扬谱为九二公第二十一世孙,秉忠公第二十五世孙,据高路加教授《高姓全史》推断,当为高怀德第三十世孙。

北分祖明三公,据《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记载:明三公娶江宁刘氏为妻,生子崘、岳、嵩。

三兄弟自金陵渡江北迁扬州南门,后来子孙迁居各地。

高崘之孙高辉由扬州迁张纲沟,后迁居江北蔡家桥,其后人高守裕带领家族定居于长江中的保固、益国、永凝、裕民、旧业等沙洲;高嵩的后人迁往南京;高岳的后人迁往小坝;还有迁往兴化、泰州、徽州、六合的,不一一列举。

据笔者了解,现邗江李典、镇江丹徒均有明三公的后裔。

据《开沙高氏耀南公支谱》的记载,秉忠公传六世孙崘、嵩、岳,于洪武十八年迁江都。

崘、岳之孙辉、耀,于正统十二年始自江都徙
东乡开沙,耀因沙坍又迁之越河圩。

此谱的记载与《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的内容吻合且衔接。

明三公一支的字辈于清嘉庆六年编订,分别是:永必如文元、荣惟德厚敦、承宗崇振大、长步玉廷尊。

另有江都丁伙高氏称,据《高氏族谱》记载,他们是宋朝开国元勋高怀德的嫡系子孙,不知他们属于怀德祖的哪一支,有待查证。

前年有苏州高氏和笔者联系,说手上有《维扬江都高氏重修族谱》残本,因残缺一世至四世,所以是不是标公之后,存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