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课_新闻两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炼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预习,整体把握文章,熟记生字词。

4、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等。

2、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有关新闻简介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叙述,兼有议论、描写。

三、自主预习

1、生字注音

芜湖(wú)击溃(kuì)鄂(è)绥靖(suíjìng)阻遏(è)阌乡(wén)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荻港(dí)

2、词语解释

【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业已】已经。业,已经。”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改正。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

2.要点详析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

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且此段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