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名解)▲
1.社会的角度
(1)广义: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指思想教育活动
2.个体的角度: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首先,教育具“实践特性”,而非纯粹理念或规则。
(2)其次,教育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另一方面,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3)再次,教育活动具“动力性”,即它在实践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速”作用。
(4)最后,教育行为发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具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教育学/科学解释教育问题(简答)▲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第一,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其主要的研究认为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因此,提出并界定和明确教育问题,是教育科学认识的基本功;第二,教育学作为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而不能使用日常的语言、概念或符号;第三,教育学作为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预设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第四,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由于各个研究者或解释者的立场、理论基础不同,因而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解释,但却不会导致认识论相对主义,只是呼唤不同解释之间的理性的,深层的和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性的竞争,发现最恰当的解释方式。因此,从事教育学研究,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的新的更有效的解释。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名解)▲(先解释功能,再解释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主要回答“教育有什么用”的问题。
(一)首先,关于功能:
•1、从哲学上,功能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
•2、从社会学上,功能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生的作用。
•3、综合上述两点:功能是指由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二)其次,关于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微观上教育表现为一种活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
•2、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不同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愿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1)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的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
•(2)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
•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见后)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定义)(广义和狭义)▲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语气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异同(简答)★(注意概念间的关联性,简答一般为此种类型)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教育方针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那个阶级、那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及其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有:社会依据、人的依据、
【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法国萨特。
此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对立,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此观点认为,社会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和法国的涂尔干。
它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目的绝对化、惟一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