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上海,世纪]分析20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音乐艺术: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音乐艺术: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 引言1.1 概述音乐艺术一直是人类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表达方式,而爵士乐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在其独特的韵律和和声编排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篇文章将探讨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对其在音乐界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给出本文的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可以期待得到的结果。
正文将详细地讲述爵士乐的起源、早期发展以及现代爵士乐的演进过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对于爵士乐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1.3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与探索,本文旨在了解爵士乐从诞生到发展至今所经历的各个重要阶段,并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格变迁。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门优秀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对音乐发展的历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2. 正文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爵士乐则是音乐艺术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种形式。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个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并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音乐流派。
3. 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1 起源爵士乐起源于美国的黑人社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迅速兴起。
它融合了非洲、欧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音乐传统,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通过混合民间音乐、圣歌、工作歌曲和美国南方音乐等元素,爵士乐营造出自由奔放、富有表达力和即兴创作空间巨大的声音背景。
3.2 早期发展爵士乐在20世纪初逐渐在美国各地流行起来。
在新奥尔良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黑人社区的音乐家们开始在酒吧、舞厅和咖啡馆等场所演奏。
一些早期著名的爵士乐家如巴迪·鲁德、克里斯蒂安·奥尔曼以及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人通过他们的才华和创新,为爵士乐铺平了道路。
3.3 现代爵士乐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爵士乐不断演变并融入更多的音乐风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以上海为中心,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爵士风格。
本文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
爵士乐首次出现在上海时,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它的特点是强调节奏感和即兴演奏,注重个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爵士乐使用的乐器包括萨克斯管、小号、钢琴、贝斯、鼓等。
在上海时代曲中,爵士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上。
首先,爵士风格给上海时代曲带来了新颖的曲调。
传统的中国音乐曲调通常以七个音阶为基础,而爵士音乐则使用了更多的音阶和和弦变化,使得曲调更为复杂多样。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很多使用了爵士乐元素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夜上海》等。
其次,爵士风格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带来了改变。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许多使用了上行音阶、下行音阶和大量的乐句变化的演奏技巧。
这些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爵士乐通常注重个人的即兴演奏,这也反映在了一些上海时代曲的演奏风格中。
最后,爵士乐的乐器运用也对上海时代曲产生了影响。
萨克斯管作为爵士乐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在上海时代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独特音色和灵活性为上海时代曲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同时,钢琴在上海时代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还常常演奏出爵士乐风格的即兴演奏。
总的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爵士风格的出现和影响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爵士乐的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都在上海时代曲中得到了体现。
正是这种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综上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爵士乐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
爵士乐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一、引言爵士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融合了非洲、欧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本文将对爵士乐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二、爵士乐的起源和发展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南部地区,是一种融合了非洲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
随着非洲奴隶被带到美国,他们将自己的音乐传承下来,并与当地的音乐进行了融合。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爵士乐开始崭露头角,并很快传播到了全美国各地。
20世纪初期,爵士乐开始在美国各地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富有活力的音乐形式。
爵士音乐家们通过他们的创作和演奏,将这种音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爵士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新奥尔良爵士、芝加哥爵士、斯瓦希尔爵士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三、爵士乐的艺术特点爵士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即兴演奏、蓝调和复调等元素。
爵士乐曲目通常由一段主题和一系列即兴演奏的过渡部分组成,乐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灵感进行即兴发挥。
这种即兴演奏的形式使得每次演出都具有独特性,吸引了许多观众的青睐。
蓝调是爵士乐中常用的和弦进行,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力。
爵士乐演奏中常常会出现蓝调音阶和蓝调音程,使得音乐更具深情和充满感染力。
另外,复调也是爵士乐的一个重要特点,乐队中的不同乐器可以同时演奏不同的旋律,形成复杂而有趣的音乐效果。
四、爵士乐的影响和传播爵士乐在20世纪初期开始传播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吸引了许多当地音乐家和听众。
爵士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一环。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乐队,如迪克西兰、艾拉·费兹杰拉德等,都曾受到爵士乐的启发,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爵士乐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音乐形式,爵士乐在消除种族隔阂、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jazz基本元素及解释
jazz基本元素及解释
摘要:
一、爵士乐简介
1.爵士乐的起源
2.爵士乐的特点
二、爵士乐的基本元素
1.旋律
2.和声
3.节奏
三、爵士乐的乐器
1.钢琴
2.吉他
3.小号
4.萨克斯风
5.低音提琴
四、爵士乐的发展历程
1.早期爵士乐
2.摇摆爵士乐
3.现代爵士乐
五、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
1.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
2.中国爵士乐的发展现状
正文:
爵士乐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新的音乐风格。
它以即兴演奏为特点,强调音乐家个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爵士乐的基本元素包括旋律、和声和节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爵士乐独特的音乐语言。
爵士乐的乐器丰富多样,包括钢琴、吉他、小号、萨克斯风和低音提琴等。
这些乐器在爵士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爵士乐的美妙旋律。
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爵士乐、摇摆爵士乐和现代爵士乐三个阶段。
早期爵士乐以新奥尔良为发源地,音乐风格较为简单,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
摇摆爵士乐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兴起的一种音乐风格,以明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为特点。
现代爵士乐则更加注重音乐的创新和实验性,不断突破传统爵士乐的界限。
爵士乐传入中国后,迅速在中国音乐界引起了一股热潮。
许多中国音乐家开始学习爵士乐,并在传统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元素,创作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爵士乐作品。
爵士音乐在中国(上海)的传承与现状研究
爵士音乐在中国(上海)的传承与现状研究早在20世纪初,“爵士”音乐伴随着洋务运动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有利的社会环境、经济优势等因素促使“爵士”乐迅速成为了一种“时髦音乐”。
虽然在1949年到1980年间,爵士音乐的发展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搁置,但1980年起,爵士音乐又开始在上海出现并发展。
2004年9月,“爵士”音乐正式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的课堂,这一方面反映了热爱“爵士”音乐的人群正在激增,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爵士”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和独特性的音乐类型,它的出现迎合了更多人对音乐作品更加通俗化、流行化但却不失水准并又有据可依的要求。
本文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与探究:第一章回顾“爵士”音乐在美国的风格发展概况;第二章阐述了1920年-1949年“爵士”音乐在中国(上海)的发展概况;第三章对“爵士”音乐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进行阶段性的研究。
首先,本文简述了“爵士”音乐的起源和各时期的风格介绍,分析了“爵士”音乐的产生价值,对“爵士”音乐进行初步定义。
其次,通过梳理“爵士”音乐在上海地区各时期的发展状态,分析了“爵士”音乐在上海产生的原因以及“爵士”音乐在传入初期的局限性。
最后,通过简单概述“爵士”音乐的发展现状,对“爵士”音乐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首位“爵士乐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经历,希望为上海“爵士”音乐的发展和普及工作尽微薄之力。
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
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作者:李唯一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我们如今说的流行音乐,这是指一种深受大众热爱,并且通俗易懂,易于在当今社会流传的音乐体裁。
这种音乐实质就是抒发情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通常将人生感悟,恋爱经历,怀念往日,向往未来这些题材作为创作的思路。
流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娱乐大众,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效应在其中。
19世纪末上世纪初爵士乐兴起,并成为了世界性的流行音乐,这样的流行风潮也慢慢的挂到了中国,并且逐渐在中国乐坛发展生根。
在上世纪30年代变产生了在当时成之为“家庭爱情歌曲”或“时代曲”的作曲家,作品和歌星。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关键词:流行音;通俗易懂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86-01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期阶段我们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从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开始起步的,当时为了歌舞的演出的需要,黎锦晖先生谱写出了例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等最早的爱情歌曲。
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流行歌曲其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民间小调为基调来发展的,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其作品用西洋乐队伴奏的时候其也借鉴了爵士乐节奏的特点,并且融合的十分和谐。
早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还有徐如辉先生,他先后创作了《永别了,我的弟弟》、《阁楼上的小姐》、《卖油条》、《夜月之歌》等等。
在那时还有许多著名的歌星,如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首唱者黎锦晖的女儿黎明辉;当时“明月歌剧社”的“四大天王”之一的王人美,她的代表作如《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其他还有黎莉莉,薛玲仙,胡笳等。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段的流行音乐结合了更多的听觉和视觉效果,特别黎锦光和陈歌辛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使当时的流行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浪漫温柔。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一、爵士乐在上海的缘起及初步演变爵士乐于20 世纪20 年代传入中国上海,在其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爵士音乐人和爱好者。
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记载:“爵士乐是在20 世纪20 年代由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传入中国上海的。
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 电台,ECO 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1)奥斯邦从美国所带来的爵士乐曲,随着电波飘散在老上海的洋房和里弄之中,使上海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这种外来的全新音乐形式。
爵士乐在最初进驻上海之时,正值爵士乐摇摆乐风格在美国最为流行之际,因此,在上海进行爵士乐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大乐队(Big Band),这样的大乐队人数编制大都在10 人左右,有些更大的乐队的人数能够达到20 人甚至更多,这些乐队在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小号、萨克斯风、钢琴、低音提琴、长号、爵士鼓等;在演奏方式上,乐队大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乐谱进行演奏,并在演奏的过程之中,加入即兴的表演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乐队的演奏方式和乐曲的表现形式。
演奏乐曲本身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整齐,主要以四小节或者八小节的方整乐句为主。
同时,为了伴舞的需要,乐队所演奏的歌曲一般都带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在和声部分则主要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
早期在上海的爵士乐队基本上都在舞厅之中进行演出,所演奏的爵士乐曲大都是为宾客进行伴舞所用,当时上海比较有名气的舞厅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这些乐队中的乐师,大都是以菲律宾人为主的外籍乐师。
孙琴安在《上海百乐门传奇》中这样记述:“当然,菲律宾乐手能够如此娴熟的进行爵士乐的演奏与当时菲律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当时的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殖民地。
因而,美国的爵士乐曲很快就传入到了菲律宾,或许菲律宾是爵士乐在亚洲的最先登陆地点。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浅析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现状
浅析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现状爵士乐是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产生的一种音乐风格,它融合了非洲音乐、欧洲音乐以及美国本土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爵士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即兴表演而闻名,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音乐形式。
自从爵士乐问世以来,它对全球的音乐、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我国。
本文将从爵士乐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我国爵士乐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爵士乐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音乐界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爵士乐充满了自由、活力和创新的精神,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韵律,而不仅仅是歌词和旋律。
这种创新的精神对我国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我国音乐产业的繁荣和多样化发展。
爵士乐的出现也对我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爵士乐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不同音乐元素的风格,它吸收了非洲、欧洲和美国本土的音乐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种融合的精神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人们通过学习和表演爵士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
爵士乐的出现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爵士乐以其独特的即兴表演和个性化的演绎方式而闻名,它教会人们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观念。
在我国,爵士乐的出现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艺术和文化生活,培养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为我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爵士乐的发展现状也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爵士乐在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我国的爵士乐表演和演出市场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爵士乐音乐厂牌和演出机构涌现出来,为爵士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机会。
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审美变迁的意义阐释
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审美变迁的意义阐释一、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爵士音乐是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南部黑人社区流行起来的音乐形式,它融合了非洲传统音乐、美国南部民间音乐以及欧洲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十世纪初,爵士音乐传入中国,受到了中国音乐人的关注和追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爵士音乐开始迅速发展,很多中国的音乐家都尝试着将爵士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爵士乐。
从那时起,中国爵士音乐逐渐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中国音乐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对中国音乐审美的影响1. 音乐形式的多样化中国爵士音乐的出现使得中国音乐的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传统的中国音乐重视旋律和节奏的美感,而爵士音乐注重即兴和变奏,对于和声和节奏的处理更加灵活多变。
这种风格的音乐形式,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音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富有表现力。
2. 对音乐创作的启发中国爵士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爵士音乐的即兴创作和变奏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中国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得中国音乐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性和表现力。
爵士音乐的曲式和和声体系也为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创新。
3. 对听众审美观念的改变1. 促进中国音乐的创新发展2. 丰富中国音乐的表现方式3. 拓展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四、结语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审美变迁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中国爵士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在音乐形式上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更在音乐创作和听众审美观念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变。
中国爵士音乐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方式,也为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十世纪中国爵士音乐审美变迁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也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70Βιβλιοθήκη 一、爵士乐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爵士乐的形成与风格发展历程 爵士乐是以乐队组合形式为表现的民族大融合的一种美国古典 音乐,它是非洲民间音乐文化与美国移民音乐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的 产物。爵士乐的风格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岁月,爵士乐的雏形 是新奥尔良古典爵士乐,该种音乐的典型特征就是乐队规模较小, 展现的情感比较欢快活跃。在新奥尔良古典爵士乐的基础上又建立 了一个新的分支-芝加哥狄克西兰爵士乐,该种音乐更加强调乐曲的 动感和热烈气氛。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结合爵士乐的特征出现了 摇摆爵士乐,结合人们的舞蹈爱好,展现了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摇 摆风格。为了摆脱摇摆爵士乐固有的束缚,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少 年逐渐形成波普爵士乐风格,即兴创作是波普爵士乐最大的特点。 随着爵士乐舞台咆哮风格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主流爵士乐。随后爵 士乐又经历了冷爵士乐与西海岸爵士乐,硬波爵士乐,自由爵士乐 和先锋派爵士乐,融合爵士乐的发展。 (二)爵士乐的特征 爵士乐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即兴演奏,即演奏者在不超出乐曲 限度和单位的前提下对原曲进行的展开演奏。二是,超常的演奏技 法,即能够将即兴演奏发挥到极佳效果的手法。 二、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爵士乐首次传入中国是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爵士乐传入中国 的上海,从此开启了爵士乐的中国旅程。当时的武汉,广州,上海 等地方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爵士乐队和一批具有专业水准 的爵士乐手。虽然爵士乐作为西方舶来品,但是当时并没有受到人 们的排斥,反而迅速的的融入了中国民众的生活。在当时上海的大 街小巷会经常听到爵士乐的演奏,同时这种音乐也影响了中国一代 青年人的价值观念。随着舞厅,电影院,百货公司等文化产品的崛 起,爵士乐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大众的青睐。与西方爵士乐的不同的 是,老上海的爵士乐主要以国语乐曲演奏为主,如当时比较流行的 爵士乐曲《夜上海》, 《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给人们留下了时代的 痕迹。此时的爵士乐已经具备中国音乐的的特质,因为它融合了中 国的特色文化,这样就逐步形成具备东方誉为的新爵士乐体系,这 不但给中国大众带来不同特色的音乐享受,同时还丰富了爵士乐的 内涵。随后爵士乐在中国出现了一个30年之久的销声匿迹,这是由 于当时的战争因素,导致爵士乐淡出中国的视线。一直到上个世纪 七十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爵士乐如雨后春笋一般在 中国发展起来。1980年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号手周万荣组建了老年 爵士乐队,层风靡上海。随着爵士乐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传播,爵
谈爵士乐流入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是油炸的蚕豆》 ; 其次,爵士乐对中国歌手的演唱方式也有着一定 的影响。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歌手歌唱时讲究发音气息与共鸣, 强调字正腔圆,规则很多、讲究也很多。但是当下有许多歌手受到 爵士乐即兴演奏的影响,完全可以抛下传统的演唱观念和方法,而 使用更加创新的唱法对歌曲进行诠释;最后,爵士乐对中国钢琴也 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许多听众喜欢爵士钢琴更多于欧洲古典 钢琴,这一现象使得许多专业的音乐家也对爵士钢琴进行研究,并 创造出许多的艺术成果。在音乐教育方面,古典钢琴曲目也不再是 “垄断”钢琴课堂的“霸主”,爵士钢琴曲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课 堂之上,激发学生多样性的听觉思维。 (三)爵士乐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 在爵士乐在中国发展的初期,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见 爵士乐的旋律,这种旋律不是完全的西方文化,而是将爵士乐进行 了国语化的创造。当时流行起来的爵士乐曲有《夜上海》、 《玫瑰玫 瑰我爱你》等,这时的爵士乐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内容 之中,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爵士乐体 系,不仅对当时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爵士 乐本身的体系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爵士乐的根在 中国土地上越扎越深,其本土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爵士 乐不断的追随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产生变化,吸收着中国传统艺术 与民间艺术的精髓与特色,将整个爵士音乐体系不断的扩大和丰富 起来。可以说,爵士乐与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 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爵士乐的内在精神已经逐渐转 化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无法剥离的具体内容。在未来,爵士乐 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合还将会更加的深入与成熟,给予音乐 与社会文化更为积极的影响,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三、结语 爵士乐流入中国的几十年以来,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同时又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之下,与中国本土的审美特点进行 了民族化的融合。总而言之,爵士音乐在我国音乐土壤中不断的蔓 延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音乐的活力,使得听众的视野更加开 阔,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爵士乐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更是给 爵士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爵士乐应 当不断沿着本土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不断给人们带来 更多的惊喜。■
爵士乐的发展及中国现代音乐中的爵士元素
爵士乐的发展及中国现代音乐中的爵士元素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被融入其中。
其中,爵士乐音乐元素在中国现代音乐中的使用逐渐普及。
那么,作为一种发源地为美国的音乐,爵士乐是如何得到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爵士乐的发展及中国现代音乐中的爵士元素。
1、爵士乐起源及发展1.1、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诞生于美国南部的黑人社区,音乐师们从非洲音乐、布鲁斯音乐、迪克西兰音乐和传统吹奏音乐中汲取灵感,并赋予其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而演进而来。
1.2、爵士乐的发展爵士乐在20世纪初逐渐流行起来,其创作和演奏形式由最开始的即兴演奏逐渐发展成了更加成熟稳定的形式,并且适合在舞台上演奏。
1900年,白人音乐家昆西亚德尔发明出了爵士乐乐器萨克斯管,这标志着爵士乐走向公众,并且更为丰富多彩。
20世纪30年代,爵士乐以及独立的编曲技巧开始出现,并且乐团也开始越来越大,音乐也变得更为复杂。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听众们对于爵士音乐的兴趣逐渐降低,然而爵士音乐的发展却还没有停止,并且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许多乐迷的喜爱。
2、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2.1、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30年代,爵士乐逐渐进入了中国,并且受到年轻乐迷的青睐。
当时,一些在上海开设的夜总会开始引进爵士乐乐团,如老友记,卡尔顿等。
而且,随着电影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在配乐中加入爵士乐的元素,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是否梦中》等。
2.2、爵士乐对于中国音乐的影响爵士乐的到来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十分深远,它不仅从节奏、和声和表现形式上影响了中国现代音乐,而且也富有启发性。
可以说,爵士乐帮助中国音乐从传统音乐中解放出来,让中国音乐以更加自由的姿态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
3、现代音乐中的爵士元素3.1、爵士乐的节奏风格爵士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复杂的节奏型,也成为了现代音乐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元素之一。
这种节奏型融合了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等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爵士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理论知识: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特点
音乐理论知识: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特点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特点爵士乐是一种充满自由、创意和灵感的音乐形式,它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于美国南方的黑人社区。
自那时起,它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成为了当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特点。
爵士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美国南部。
在这个时期,美国南方的黑人社区开始受到欧洲古典音乐、非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包括蓝调、黑人福音音乐、布鲁斯等等。
其中蓝调又是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20世纪初期,爵士乐开始在美国的城市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著名音乐家杰克逊和约翰逊组建的猫头鹰爵士乐队便是当时最著名的爵士乐队之一。
自此之后,爵士乐成为了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爵士乐的音乐特点非常独特。
它十分自由,充满了即兴创作的成分。
爵士乐曲目往往是由一个基本的乐旋律和一些乐器即兴演奏的即兴段落组成的。
爵士乐乐器的演奏也非常独特。
一些主要的乐器包括萨克斯管、小号、钢琴和鼓。
这些乐器会以特殊的方式进行演奏,以使得音乐在氛围和韵律方面更加多样化和本土化。
爵士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曲目非常具有自由性。
爵士乐家在演奏爵士乐时,很少会完全按照乐曲原本的写法去演奏。
相反,他们会在应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添加自己的即兴演奏和感官反应。
总之,爵士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它的基础在于黑人南方社区创建的一些音乐形式,如蓝调和布鲁斯等。
爵士乐在20世纪初期成为了美国的主要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它的音乐特点包括自由、创造性和充满灵感,使它成为了当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一、爵士乐在上海的缘起及初步演变爵士乐于20 世纪20 年代传入中国上海,在其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爵士音乐人和爱好者。
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记载:“爵士乐是在20 世纪20 年代由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传入中国上海的。
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 电台,ECO 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1)奥斯邦从美国所带来的爵士乐曲,随着电波飘散在老上海的洋房和里弄之中,使上海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这种外来的全新音乐形式。
爵士乐在最初进驻上海之时,正值爵士乐摇摆乐风格在美国最为流行之际,因此,在上海进行爵士乐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大乐队(Big Band),这样的大乐队人数编制大都在10 人左右,有些更大的乐队的人数能够达到20 人甚至更多,这些乐队在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小号、萨克斯风、钢琴、低音提琴、长号、爵士鼓等;在演奏方式上,乐队大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乐谱进行演奏,并在演奏的过程之中,加入即兴的表演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乐队的演奏方式和乐曲的表现形式。
演奏乐曲本身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整齐,主要以四小节或者八小节的方整乐句为主。
同时,为了伴舞的需要,乐队所演奏的歌曲一般都带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在和声部分则主要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
早期在上海的爵士乐队基本上都在舞厅之中进行演出,所演奏的爵士乐曲大都是为宾客进行伴舞所用,当时上海比较有名气的舞厅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这些乐队中的乐师,大都是以菲律宾人为主的外籍乐师。
孙琴安在《上海百乐门传奇》中这样记述:“当然,菲律宾乐手能够如此娴熟的进行爵士乐的演奏与当时菲律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当时的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殖民地。
因而,美国的爵士乐曲很快就传入到了菲律宾,或许菲律宾是爵士乐在亚洲的最先登陆地点。
浅谈爵士乐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爵士乐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在中国的发展作者:韩溪来源:《大观》2017年第05期摘要:爵士乐作为一种起源于20世纪美国新奥尔良的音乐,以为特有的音乐风格迅速的发展。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国被迫开放港口。
自此,西方的各种文化不断地进行传播,其中也包括了爵士音乐。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爵士乐的起源,风格,以及在中国独特的发展过程,让人们重新认识爵士乐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对整个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爵士乐;爵士元素;中国爵士音乐爵士音乐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不仅是来自于非洲的音乐风格,它更是和美国本土的音乐风格相融合。
从最早的融合美国本土的雷格泰姆相结合并发展壮大,到后来和世界各种音乐风格的融合,爵士觉本身吸收了太多元素。
正因如此,爵士音乐也反过来对世界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爵士乐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三十年代,由上海传入。
最初进入中国,国人并没有排斥这种外来的音乐风格,积极的融合中国民间曲调进行爵士歌曲的创作,相继出现《夜来香》、《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优秀的爵士歌曲。
之后,爵士音乐又在香港、台湾快速的发展,推动了港台流行音乐的发展。
到了90年代末,越来越到的中国作曲家、乐手、歌手积极的进行爵士乐的创作和表演。
我们要努力寻找在当代的中国如何将爵士音乐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找到二者的连接点。
一、爵士乐的发展(一)爵士乐的发展背景爵士乐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新奥尔良这座城市,最初,新奥尔良港口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管理这座城市。
布鲁斯音乐的出现,作为了一个爵士乐的源头。
“布鲁斯是一种美国音乐。
具有诗韵的结构形式,是受西非黑人奴隶音乐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是西非黑奴19世纪来自美国南方以后,用他们自己特有的音乐表达方式创造的一种惆怅的歌曲风格”布鲁斯音乐以其独特的四拍子节拍、切分节奏、布鲁斯音阶、七和弦等被人们所了解。
(二)爵士乐的发展爵士乐从最初的产生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太多与其他音乐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它以自身强大的音乐活力不断的影响着世界,不断的与世界的音乐脉搏相一致,同时兼顾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
浅谈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浅谈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者:肖雅菁来源:《锋绘》2019年第02期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爵士乐诞生于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
因此最先有了新奥尔良爵士,之后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爵士风格。
爵士乐的诞生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形式,还给全世界的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还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为主。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爵士乐首先传入中国上海,给中国的音乐家在创作上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直到今天,爵士乐对中国流行乐坛产生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关键词:爵士乐;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1 爵士乐的起源1.1 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它吸取了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的特点,以丰富的切分和自由的即兴为其赢得了流行音乐“王者”的地位。
爵士乐源于非洲黑人传统民谣,这种黑人民谣不受传统古典音乐结构的束缚,没有八股的分析公式,不掩藏人们的内心情感,在歌曲中直陈想法,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直探听者的心底。
同时,那种不追求完美协调音响、喜欢制造嘈杂热闹效果,多变的切分节奏以及即兴加花变奏的黑人音乐风格,是以往以白人为主导的古典音乐中所未曾听闻的,因此,它吸引很多白人音乐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尝试着将白人的音乐元素揉入黑人音乐里,进而搭建出极为复杂且多层次、多变化的音乐类型,这种音乐类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爵士乐。
1.2 爵士乐的音乐特征(1)从大音阶来讲,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平时讲是降半音,实际上不到半音)。
有时第五级(Sol)音也降半音。
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由于有以上这些特点,按这种方法形成的音阶,人们称之为”布鲁斯音阶”。
(2)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颠倒;(3)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4)从歌词、曲调结构上讲,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
老上海的爵士乐
老上海的爵士乐老上海的爵士乐朱争平朱争平爵士乐作为世界性的大众音乐传入中国是从上海开始的。
回顾老上海爵士乐的历史,对于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丰富城市音乐生活极富意义。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祥于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
爵士乐音乐的根基来自“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以后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40年代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90年代的“新经典主义”等。
进入新世纪后,虽然爵士乐在不断演变、融合、发展,但每一种爵士风格都依然活跃在今天的舞台上。
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演进,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与古典音乐相提并论的世界性音乐。
爵士乐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上海。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
奥斯邦带来的爵士乐随着电波飘散在老上海的洋房和里弄,使上海人开始接触这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1933年,百乐门舞厅开张,标志着上海都市娱乐业鼎盛时代的到来,洋人爵士乐队和菲律宾乐手活跃在百乐门及上海各大舞厅。
老上海的爱乐者钟情起这种有着浓郁都市情调的音乐,并开始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爵士乐。
绍兴路5号是幢西班牙风格的房子,主人朱季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这幢房子里诞生了上海第一支家庭爵士乐队。
乐队先由朱家子弟为主,后在上海法租界生活的瑞典、美国、苏联的爵士乐发烧友陆续加入。
乐队不仅为家族的教堂和派对演奏爵士乐,还常常外出演奏,倾倒了大批喜欢爵士乐的上海年轻人。
一次,上海工部局在金城大剧院举办音乐会,朱家乐队胜出其他三支洋人专业乐队荣获第一。
这支家庭乐队成为上海最早呼应爵士乐的青春之声。
金怀祖是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物理系的中国学生,又名吉米金。
他于1946年组建了16人编制的Jimmy King爵士乐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一、爵士乐在上海的缘起及初步演变爵士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传入中国上海,在其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爵士音乐人和爱好者。
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记载:爵士乐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由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传入中国上海的。
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 电台,ECO 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1)奥斯邦从美国所带来的爵士乐曲,随着电波飘散在老上海的洋房和里弄之中,使上海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这种外来的全新音乐形式。
爵士乐在最初进驻上海之时,正值爵士乐摇摆乐风格在美国最为流行之际,因此,在上海进行爵士乐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大乐队(Big Band),这样的大乐队人数编制大都在10 人左右,有些更大的乐队的人数能够达到 20 人甚至更多,这些乐队在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小号、萨克斯风、钢琴、低音提琴、长号、爵士鼓等;在演奏方式上,乐队大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乐谱进行演奏,并在演奏的过程之中,加入即兴的表演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乐队的演奏方式和乐曲的表现形式。
演奏乐曲本身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整齐,主要以四小节或者八小节的方整乐句为主。
同时,为了伴舞的需要,乐队所演奏的歌曲一般都带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在和声部分则主要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
早期在上海的爵士乐队基本上都在舞厅之中进行演出,所演奏的爵士乐曲大都是为宾客进行伴舞所用,当时上海比较有名气的舞厅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这些乐队中的乐师,大都是以菲律宾人为主的外籍乐师。
孙琴安在《上海百乐门传奇》中这样记述:当然,菲律宾乐手能够如此娴熟的进行爵士乐的演奏与当时菲律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当时的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殖民地。
因而,美国的爵士乐曲很快就传入到了菲律宾,或许菲律宾是爵士乐在亚洲的最先登陆地点。
(2)随着爵士乐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菲律宾的爵士乐队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娱乐场所,都不惜重金聘请菲律宾来的爵士乐队,而这些爵士乐手很快就散布到了亚洲各个国家,这其中就有不少人从菲律宾来到中国香港,之后经由广州又辗转来到上海,并成了上海第一批菲律宾籍的外籍爵士乐师。
1933 年,上海百乐门舞厅正式成立,百乐门舞厅的开张标志着上海都市娱乐业鼎盛时期的到来,众多以菲律宾籍为首的外籍乐师和乐队相继登陆上海滩,这些外籍爵士乐师,凭借着高超的演奏技巧,很快就在上海滩的各大舞厅之内站稳脚跟,像百乐门、仙乐都等上海滩一流的舞厅,更是菲律宾乐师的天下,这些菲籍乐师的爵士乐演奏水准大都较高,因此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为的就是能够听到这些纯正美妙的爵士乐曲。
这些舞厅中,比较著名的菲人乐队主要有:提诺乐队、康妮乐队、罗平乐队,鲍比诺乐队等。
同时,这些乐队成员的薪酬大都较高,一班好的乐队乐师人数大都在 18 人左右,开支在 5000-6000 元不等,每名乐师能够分得 270-300 元左右的酬劳。
而百乐门当时新年晚宴的票价只有15 元,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也不过 40-80 元而已,就连百乐门中优秀的舞女,一个月的收入也仅有 3600 元,较小规模乐队的开支也要 600-700 元左右,这样的薪金待遇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可观的。
(3)在大批外籍乐师逐渐占领上海滩的各个舞厅之后,开始逐渐有华人的面孔出现在舞台之上,其中最早的是华人鼓手梁敏、萨克斯风演奏者郑荣初、邱宗良、小号手郑广伟以及何达。
这一时期,爵士乐凭借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音乐特质,被越来越多的上海民众所熟知。
虽然舞厅商业化模式的介入,使得爵士乐的艺术内涵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并没有改变爵士乐的本质属性。
爵士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并没有成为工业艺术的产品,它的生机和创造力使得它能够独立于媚俗之外,继续行使着艺术本身的职责,此时作为艺术形式的爵士乐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和不同的音乐精神,越来越多民众希望,通过爵士乐来使自己疲惫的心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到一丝安宁。
事实上,一种新的爵士乐风格的产生和形成的内在原因,并非来自音乐本身,外界社会环境以及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同样能够促进音乐本身的发展。
而随着爵士乐内涵的不断更新,爵士乐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其影响力已经从美国本土逐渐扩进到东方的上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认识并了解爵士乐,这是爵士乐独特音乐精神的又一次延伸,他已经开始脱离了固有的传统文化概念,从深层次的艺术文化形态中逐步丰富着音乐精神的内涵。
二、老上海爵士乐队的产生及进一步发展熊月之先生在《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中指出:著名音乐家梅百器先生 ( Maestro MarioPaci)于 1919 年 9 月在上海组建了一支由 26 名乐师构成的交响管弦乐队(26 人中有 17 人是欧洲人)。
1919 年至 1929 年的 10 年间,梅百器先生在继续管理交响管弦乐队的同时,一并管理了:弦乐四重奏乐队(String quarter,1920)、爵士乐队(Jazz band,1920、1934 年改名为舞厅乐队 Dance Orchestra)、万国商团乐队(1923 年)和铜管乐队。
(4)而管弦乐队中所演奏的曲目也不仅限于古典音乐范畴,在每星期五的下午还举办可以一边喝茶一边享受音乐的品茗音乐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中的乐师组成爵士乐队,登场并进行爵士乐曲的演奏,这样的爵士乐演奏使得品茗会变成了一场盛大的爵士宴会。
由乐队成员组成的爵士乐队的演奏也广受好评,由此,在上海当地举办的各种活动之中会经常邀请管弦乐队的成员组成临时的爵士乐队,并进行爵士乐曲的演奏。
但熊月之先生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及第一支爵士乐队的相应字眼,因此,我们并不能够根据熊月之先生书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断定梅百器先生所管理的乐队是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
为此,笔者查阅了由烁渊、曹畏所撰写的文章《中国土地上第一支西洋乐队漫记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变迁》,文中指出:一八八一年,上海滩出现了一支公共乐队,主要由长期居住在中国上海的菲律宾外籍演奏者近三十人组成,全操铜管乐器,负有为在沪的外国人庆典祝捷及仪仗队吹吹打打之责,这支铜管乐队,就是上海交响乐团最早的前身。
它像一架巨型的留声机,将西方音乐传到远东古国,催促中华民族萌发西洋音乐的种子,并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乐曲相结合。
(5)烁渊、曹畏在文中所提及的上海的公共乐队,和现代传统意义上的爵士乐队还有所区别,其艺术内涵、审美精神以及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上都有别于正规的爵士乐队,但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已经开始逐步趋于之后正规的爵士乐队。
因此,本文认为:烁渊,曹畏在文中所提及的上海的公共乐队,可以被认为是上海爵士乐队的前身,为了进一步验证公共乐队的身世之谜,笔者查阅了熊月之先生的著作《上海的外国人 (18421949)》一书,书中指出:1878 年 -1879 年,他们的乐器传给了由(私立)上海体育基金自助的一个公共乐队。
当地有个叫让雷马萨特的先生,受命领导该乐队,他乘船南下中国香港,然后成功抵达马尼拉,寻找菲律宾乐师。
然而,促使乐队成立的那种巨大的公众需求并没有反映在票房收入上,就连乐师本身的管理也是困难重重。
(6)从上述两篇文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按照时间的节点进行计算,公共乐队的产生要早于梅百器先生所管理的管弦乐队,但就爵士乐本身的音乐属性、艺术内涵和演奏形式等方面来看,梅百器先生所管理的管弦乐队和现代传统意义上的爵士乐队则更为相近。
因此,本文认为:1920 年,梅百器先生所管理的管弦乐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
据《上海特写》1946 年记载,全美爵士协会给当时英国百代公司音乐编辑黎锦光发来电报称:要他组织一个纯粹的中国人的爵士乐队,到美国演奏中国化的爵士乐曲。
由全美爵士协会负责乐队乐师以及相关人员的吃住及接送,并用所售门票的部分作为酬劳。
乐队队员预定为二十五人,暂定名为上海爵士大乐队,明年正月里出国,先到南洋一带去表演一番,同时还邀请著名摄影名家翁飞鹏君替他们沿途拍照,并兼任洋译工作。
(7)这里从中不难看出,作为爵士乐发源国家的美国,对于上海爵士乐的态度是肯定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爵士乐手所演奏的爵士乐和美国本土的爵士乐较为相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人从上海的爵士乐中解读了更多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这种现状的产生,不仅仅是爵士乐其中的艺术特质,能够和上海兼容并包的文化相结合,更是爵士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必须要经历的必要环节,东方的文化底蕴,上海本土的特色文化,永远是爵士乐需要融入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幻和自我批判的。
爵士乐产生之初的文化内涵中就包括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音乐传统、不同国界等因素,因此在美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爵士乐就必须要融入更多的元素,才能够适应历史的潮流和发展,而显然,在中国上海这片文明大陆之上,具备爵士乐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之中所需要的内在文化特征。
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全新的文化氛围,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及音乐风格,使得爵士乐和上海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历史必然的趋势,爵士乐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以一种音乐形式出现在美国的,而当爵士乐在传入上海并在上海更新的过程之中,爵士乐所展现出的更多的文化艺术的属性,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爵士乐在传入上海之后,能够迅速的和上海文化结合,并开始了爵士乐自身的进一步演进变化。
同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物理系的中国学生金怀祖(又名吉米金)组建了由 16 人构成的爵士乐队Jimmy King,当时百乐门的老板郁格菲曾经聘请吉米金的乐队到百乐门演奏。
邱处机在其主编的《摩登岁月》一书中,就对吉米金的爵士乐队的编制进行了记述:吉米金乐队,当时是完全按照标准美国爵士乐队的编制进行组合,三个铜管、三个萨克斯风、加上节奏钢琴、贝斯、鼓。
而且吉米金本人也在菲律宾的乐队进行过学习,深知乐谱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不惜工本专程在美国订货,购买最新的爵士乐谱,以便在舞厅之中进行演奏。
(8)这支全部由华人组成的爵士乐队一炮打响,使百乐门名噪一时。
吉米金乐队成为上海第一支华人专业爵士乐队,改变了长期以来上海滩乐队由外籍乐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9)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上海公共乐队是爵士乐队的前身,梅百器先生所管理的管弦乐队则可以被认为是上海第一支爵士乐队,而后来中国学生金怀祖所组建的乐队,则是中国第一支全部由华人构成的爵士乐队。
从熊月之先生在书中的论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爵士乐在上海最初的发展并不顺利,爵士乐中内在属性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美学特质并没有很快地被中国民众认可,其音乐特征也没有很好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但这些客观的因素并没有能够影响爵士乐之后在上海的发展,爵士乐凭借其艺术内涵之中的包容性,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过程之中,逐渐融入了上海民众的生活,逐渐吸收了东方的古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