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
农村丧葬文化论文
祭奠:与逝者最后的告别------安庆市宿松县洲头村丧葬礼仪的民俗文化解读关键词:丧葬礼仪治丧孝悌血缘与等级因果报应敬畏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风俗传统的巨大改变。
作为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些传统丧葬礼仪的改变和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谨通过对当下的丧葬礼仪的纪录与分析,力求揭示出一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并通过对其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分析与批判能力。
丧葬活动的主要仪式:当地的丧葬礼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报丧,包括亡者生前的准备直至灵堂完成前;治丧,即从灵堂准备好之后到亡者入土为安之后;守孝,即亡者入土以后亲属所进行的悼念活动。
其实严格的说,从人死后的那一刻开始,亲属所进行的善后活动都应该算是治丧,这就与个人做的阶段划分有了重叠,将其划入报丧阶段是因为治丧是一个系统、繁杂而又理性的活动,需要专门的场地,所以在那之前的一段准备时间——包括心理调整和各项事宜的准备,不论其长短,只要在灵堂未准备好之前,都将其划分为报丧阶段。
一、报丧:一、生前为死后所做的准备不论在哪,谈到死都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但是当地的老人却不时这样的,只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生死都看得开,不但没有这些忌讳,反倒是在聊家常的时候还会偶尔相互讨论,并且早造得自己或是要求子女为自己做些准备——至少要买口棺材(当地叫寿材)。
如果一个老人在六七十岁的时候,子女还没有为其准备好寿材,即使老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不踏实。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子女都是希望长辈长命百岁,并不想早早的就为老人的后事做些准备,但是老人虽无多大奢求,却希望早日准备好一口寿材,免得临了的时候事发仓促,走得不安心。
我的奶奶今年七十九岁,身体还算健康,加上早已不用为后辈操心,生活过得比较安逸,但是早在好几年前就让父亲准备了一口寿材。
中年人并不那么愿意过早的为父母准备好,一是之前说的希望长辈长命百岁的心理,二是将一口棺材放在家里不说占地方,就是那么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放着,也不是算命好东西,说不定还会吓到小孩子的。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
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
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摘要: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丧葬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仪式。
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丧葬风俗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安徽农村,人们非常重视丧葬礼仪,认为它不仅能够安抚死者的灵魂,还能够为生者带来吉祥和安慰。
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特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首先,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非常繁琐,包括死者家属的服装、供品、祭品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强调孝道,死者家属在丧期内要严格遵守孝道礼仪。
最后,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还注重风水,认为好的风水能够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三、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仪式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入殓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死者放入棺木,并用衣物、被褥等物品填充空隙,防止尸体变形。
在出殡环节,死者家属要抬着棺木进行游行,同时要进行哭丧、招魂等仪式。
在安葬环节,死者家属要将棺木放入墓穴,并进行填土、立碑等仪式。
四、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迁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变迁。
一方面,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许多繁琐的环节被省略;另一方面,新的丧葬方式不断涌现,如火化、生态葬等。
这些变化对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怀念。
家乡的风俗 丧葬习俗的礼仪
家乡的风俗丧葬习俗的礼仪在我眼中,故乡的风土人情无疑是独特而珍贵的。
而其中,丧葬习俗更是展现了家乡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之美。
丧葬习俗在我家乡被看作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家乡的人们对此非常重视,遵循着一系列的传统礼仪。
在我家乡,丧葬仪式通常会持续数天。
首先是丧家人需要向亲朋好友发出喜丧告示,告知他们家中有人去世,同时邀请他们前来吊唁。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发出告示外,丧家人也会摆放鞭炮、空香、烛台等物件,以示哀悼之意。
亲友们收到告示后,会带着礼物和钱财前来慰问,以表达对丧家人的关心和支持。
随后,便是安葬仪式。
家乡的安葬仪式十分庄重,一切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是进行灵柩送别仪式,亲友们会聚集在逝者家中,统一穿着素服,戴白花,头戴纸帽,排队沿街护送灵柩前往火化场所。
在这一过程中,亲友们会唱挽歌、祭祀祖宗、烧纸钱,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安葬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下葬仪式。
通常在火化之后,家人会将骨灰装入骨灰盒,以供下葬。
下葬当天,亲友再次聚集在墓地,围绕着坟墓进行吊祭活动。
家乡人们会将食品、水果等供品摆放在坟前,然后进行吊祭祝福,祝愿逝者在阴间得到安宁和幸福。
整个丧葬过程中,礼数细致周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家乡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敬仰。
家乡的丧葬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仪式,更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展现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情感情怀。
这种
独特的礼仪仪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家乡这片土地。
家乡的风俗 丧葬习俗的文化
家乡的风俗丧葬习俗的文化家乡的风俗-丧葬习俗的文化家乡的风俗是一个反映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丧葬习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以下将从我家乡的丧葬习俗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首先,家乡的丧葬习俗注重传统礼仪。
在家乡,丧事从丧家人与长辈商议开始,安排群众和亲友、邻里赶晌做扫墓工作,忙活着也是安燕抒情、寓意深刻。
亲朋好友前来吊唁,要根据丧家的需求变化,有的参加送终科仪式,有的参加换丧家吃饭。
其次,家乡丧葬习俗强调对逝者的哀思。
在家乡,市属立部疼爱家乡民风。
而在丧葬时刻,家乡人们都会沉浸在哀思之中,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追忆。
他们会举行各种悼念仪式,祈祷安宁和祝福,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哀思。
再次,家乡的丧葬习俗弘扬着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丧事举行期间,家乡人们会相互帮助,共同承担丧事的一切安排和工作。
亲朋好友们纷至沓来,共同悼念和慰问,形成了亲情和友情的感人画面,体现了家乡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
最后,家乡的丧葬习俗彰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在家乡,人们从丧葬习俗中所体现出对生死的敬畏和思考,人们会认真对待生死问题,珍视生命,尊重死者,并借此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家乡的丧葬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传统礼仪、哀思、团结互助和生死思考的重视。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习俗传统,不仅体现了家乡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相信在未来的世世代代中,家乡的丧葬习俗仍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农村丧事四言八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村丧事四言八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 农村丧事作为一个重要的乡村文化传统,是农村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事仪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和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农村丧事的背景、习俗与仪式,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与影响,旨在促进对农村社会文化传统的更深入了解,并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介绍了农村丧事的背景和重要性,并阐明了文中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了农村丧事的背景介绍、丧事习俗与仪式的详细描述,以及探讨了这些习俗对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结论部分对农村丧事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强调了习俗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全面探讨农村丧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丧事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深入剖析丧事习俗与仪式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传承和凝聚力的作用。
通过研究农村丧事的背景和社会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为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村丧事习俗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
2.正文2.1 农村丧事的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事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尤其在农村地区更是被广泛重视。
农村丧事作为一种封建礼俗,体现了对祖先和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事不仅仅是家庭的私人事件,更是整个村庄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
农村丧事的背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和家族观念。
孝道作为封建礼教中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子女对父母及祖先尽孝报恩。
丧事仪式则是孝道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仪式的严谨、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思。
另外,农村丧事的背景也与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密不可分。
农村丧事上的规矩
农村丧事上的规矩
农村的丧事处理,在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农村地区通常有自己的丧事处理规矩和习俗,这些规矩和习俗是基于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地方文化特色形成的。
首先,农村丧事上的规矩十分重视丧事的礼仪和程序。
从老人病重到去世,再到葬礼,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礼仪。
例如,在老人病重期间,家人会安排好一切,准备老人的后事。
在老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通知亲友,并请来风水先生或道士为老人做道场。
其次,农村丧事上的规矩也强调孝道。
在丧事期间,孝子贤孙们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孝道规范,如守灵、穿孝服、磕头等。
这些规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也体现了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农村丧事上的规矩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例如,在葬礼上,必须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安放魂幡、香炉等物品;在守灵期间,家人要轮流守在灵前,以确保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在丧事期间,家人要遵守一些特殊的饮食禁忌和行为禁忌,以确保不触怒神灵。
总的来说,农村丧事上的规矩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伦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
规矩和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被广泛地遵守和传承。
中国丧葬文化的内容
中国丧葬文化的内容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乡村,村里的丧葬仪式那可是相当有讲究,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中国丧葬文化。
那时候,村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了。
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子都像是被一层淡淡的哀伤笼罩着。
我跟着大人们去帮忙,其实就是凑个热闹,顺便看看那些新奇的仪式。
首先是报丧,我看到有专门的人,一般是家族里的晚辈,穿着素净的衣服,挨家挨户地去通知。
他们表情严肃,每到一户人家,就会低声地说:“叔/ 婶,咱村的李爷爷走了,后天出殡,您到时候来送送。
” 那声音里满是悲痛。
被通知的人家都会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一边安慰报丧的人,一边说些“节哀顺变” 之类的话。
到了守灵的时候,灵堂就设在老人的堂屋里。
屋里摆满了白色的蜡烛,摇曳的烛光让整个屋子显得有些阴森。
老人的子女们披麻戴孝,跪在灵前。
他们眼睛红肿,时不时地低声哭泣。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也有些酸酸的。
这时候,会有亲戚朋友前来吊唁,他们带着香烛、纸钱等祭品。
一进门,就先对着老人的遗像鞠躬,然后把祭品放在一旁的桌子上。
我记得有个大叔,他平时是个很开朗的人,可在这时候,也是满脸的凝重,他对着老人的子女说:“老爷子走得突然,你们要坚强啊。
” 然后默默地在一旁坐下,陪着守灵。
出殡那天可真是热闹又庄重。
一大早,就有一群人抬着棺材在门口等着。
棺材上盖着一块绣着精美图案的布。
我看到那些抬棺材的人,都是村里的壮劳力,他们的表情很严肃,仿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在出殡前,还有一个摔盆的仪式。
老人的长子,手里捧着一个瓦盆,高高举起,然后用力摔在地上。
那“啪” 的一声,像是在和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接着,送葬的队伍就缓缓出发了。
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个敲锣打鼓的人,他们敲打出的节奏缓慢而沉重,像是在诉说着悲伤。
后面跟着披麻戴孝的亲属,再后面就是抬着棺材的人。
一路上,还有人撒着纸钱,那白色的纸钱在空中飞舞,像是一只只白色的蝴蝶。
我跟在队伍后面,看着这一切,心里想着,这就是老人最后的旅程了。
在葬礼结束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习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安徽是中国的农村大省,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一些内容,供参考。
一、尊重和祭祀先人是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安徽农村,尊重和祭祀先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力量,需要得到敬畏和祭祀。
因此,安徽农村在丧葬风俗中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二、丧事期间的禁忌和礼仪在安徽农村,丧事期间有很多禁忌和礼仪。
在丧家,人们必须戴孝,穿孝服,丧事期间不能举行婚丧嫁娶、祭祀、醉酒、吃肉等活动。
此外,在安徽农村,人们还会为亡者烧纸钱、供奉水果、烛花和食物,以示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丧葬仪式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在亡者家中或者临时搭建的丧棚中举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送别亡者,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怀念。
送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从告别地送到安葬地的仪式,有时会伴随着舞狮、放鞭炮等。
安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埋葬在坟墓中的仪式,通常会有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墓地,进行祭奠和扫墓。
四、寿衣和陪葬品在安徽农村,人们通常会给亡者穿上寿衣。
寿衣是一种纯白色的丧服,代表纯洁和尊严。
此外,陪葬品也是农村丧葬风俗的一部分。
陪葬品通常是一些亡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比如衣物、鞋帽、食物等,以供亡者在阴间使用。
五、祭祀和纪念活动除了丧葬仪式外,安徽农村还有一些祭祀和纪念活动。
比如,每年清明节时,家人会前往墓地扫墓、祭拜亡者,祈求亡者在阴间安宁。
此外,人们还会在亡者的忌日举行祭祀仪式,烧纸钱、供奉食物和烛花,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六、尊重家族和乡土文化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也体现了对家族和乡土文化的尊重。
农民在丧葬仪式中会邀请家族的长辈担任重要的角色,比如主持仪式、挂红布等。
此外,农村丧葬风俗中还融入了一些乡土文化元素,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独特。
总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中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对祖先和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定义说明解析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农村丧葬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家族的生活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传统和文化价值。
长垣作为一个农村地区,其丧葬流程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农村丧葬流程的复杂性:长垣农村丧葬流程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和程序,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定。
从丧亲的通知、吊唁、祭祀、下葬到后续的祭奠活动,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顺序。
3.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影响的农村丧葬流程: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丧葬流程受到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较大。
如尊重长辈,讲究孝道,丧葬过程需要符合礼制等。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农村丧葬流程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农村丧葬流程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长垣农村丧葬流程也在不断改变和调整中。
一方面,现代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渗透到这一传统领域,如使用电子通知代替传统的口头通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丧葬费用问题等。
因此,深入了解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概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农村丧葬流程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农村丧葬流程进行总结,在认识到其问题与改进的同时,强调其意义与价值。
具体而言,在引言部分的概述中,将对农村丧葬流程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如农村丧葬传统、社会经济状况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农村丧葬流程的重要性。
接着,在引言部分的文章结构中,还可以对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进行简要描述,以引导读者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的主要环节中,将详细介绍长垣农村丧葬流程的具体步骤与流程。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中国有句老话“死者为大”或者“入土为安”,在我们今天看来,生老病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认识到这是生命中必有的过程,是自然本质的循环。
但很早以前,我们的原始先民们因不理解而对死亡有着莫大的恐惧,但又不得不面对,于是,他们的丧葬习俗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通往灵魂的归路。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丧与葬,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
作为对死者灵魂的一种抚慰,丧葬有着严格有序的仪:死前预设之仪、临终初丧之仪、入殓成服之仪、出殡安葬之仪、做七祭祀之仪。
而不同的丧葬形态,则隐含着人们对于逝去的灵魂不同的处置方式,有让死者回归大自然的土葬、水葬、天葬、树葬,有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墓葬、塔葬、悬棺葬,还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的火葬、瓮葬等。
同时,与丧葬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相关的文化形态,祭祀。
因而,通常除丧葬礼外还有祭礼。
只不过到今天,祭礼往往被人们用很长一段时间来作为对死者的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实,从刚才列出的丧葬形式我们大概也能看出,中国的丧葬有一套繁复的规定。
例如当家中有人去世时,首先做的事就是烧一个事先准备纸制小人,然后,由死者的子女为死者擦洗身体换上寿服(据说如果不换寿衣的话,死者就是光着身子走的),并将死者移至客厅,并用一块白布蒙住死者脸部,点上长明灯;接下来就请法师作法七天左右,即为逝者超度灵魂。
这个还只是丧葬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入殓、下葬更是复杂我国古代无论官民均十分重视丧葬仪礼,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庇荫后代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丧礼是否办得隆重和符合旧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庇荫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习俗的压力和免祸求福的动机,使丧葬礼仪有愈益复杂铺张的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在种种丧葬仪式中,也贯穿着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与这种怀念混杂着的疾控具有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人们对死亡、葬礼和后世的思考和仪式。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尊重与敬畏:中国丧葬制度强调对死者的尊重与敬畏。
人
们相信生死轮回,认为死者应该得到合适的安葬,以便他
们在来世能够安享幸福。
2.社会和谐:丧葬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道"和
社会和谐的观念。
尽孝敬父母、安葬亲人被视为一种社会
责任,体现了家族间的血缘纽带和社会团结力量。
3.仪式与礼仪:中国丧葬制度注重仪式与礼仪,包括遵循传
统的葬礼程序、衣葬礼仪的规范、哀悼期间的行为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礼仪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尊严、安抚亡者的灵魂,并加强社会的道德纽带。
4.社会责任与规范:丧葬制度强调社会责任和规范。
人们应
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葬礼,尊重社会的规定,避
免过度浪费和炫富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5.祭祀与纪念:丧葬制度中的祭祀活动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能够继承先人的智
慧和福祉,并保持与祖先的联系。
祭祀活动也起到纪念和
追忆亲人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丧葬制度内涵丰富,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
念、家庭和社会团结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仪式、礼仪与传统习俗来表达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精修订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民间丧葬文化是指在民间传统习俗中存在的与丧葬相关的各种风俗和礼仪。
这些民间丧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也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丧葬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首先,民间丧葬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对于死亡,人们常常怀有敬畏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民间丧葬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告别仪式,以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祈福之情。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仪中,人们会举行祭祀、扫墓、祭祖等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其次,民间丧葬文化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将家庭和亲情放在第一位,并强调尊重和关注他人的生活。
因此,在处理丧事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到亲友的感受和利益,努力维护亲情和友情的和谐。
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合适的葬礼仪式和儿女亲友共同守夜等方式,以使逝者得到应有的敬意和内心的慰藉。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禁忌和规范,以避免对逝者的不尊重和不遵守。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民间丧葬文化中,人们往往注重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后代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在处理丧事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到后人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墓地位置和墓地规模等,以保证后人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并维护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
此外,民间丧葬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习俗,以增强家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总之,民间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也代表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丧葬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禁绝火葬结果: 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 实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 土葬,土葬成为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 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3.悬棺葬 • 概念: 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 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 种古老葬俗方式。
• 名称: 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 挂岩子。 • 起源时间: 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 悬棺”距今3400年)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 《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 者以为至孝。” • (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 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 •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 式得到和谐统一。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树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天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 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 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法多 以土葬为主) •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 悖孝道伦理的恶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反常现象: 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 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 土葬习俗的发展趋势。 • 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释氏火化 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 本专题参考书目:
• 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 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5年 • 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年 • 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中国华侨 出版社,1991年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丧亲之后的一系列仪式和尊敬方式,而生命观念则是对于生命的态度、人生意义的看法。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探讨其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并分析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是相对害怕和敬畏的,认为死亡是离人们最近的神秘世界。
因此,丧葬仪式显得非常庄重和庄严。
首先,家人会进行喪家礼,即举行葬礼。
葬礼一般包括丧事公告、遗体告别仪式和后事安排等环节。
家人会穿上素服,以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同时,丧家会请来专业的丧葬人员,进行抚慰灵魂的祭祀仪式,以确保亡者在来世得到平安和安宁。
在此过程中,亲友们可以借此机会互相慰问,并表达在人世间对死者的怀念和思念。
其次,在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还包括了祭祖和祀神的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一直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们相信祖先的存在与祝福,因此,定期举行祭祖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
祭祖仪式通常包括献上食品和祭品,举行祈福仪式和祭拜祖先牌位等环节。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还包括小孩出生满月时的庆典仪式和成年男女的成年礼等,用以庆贺生命的降临和成长。
以上所述的丧葬习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念。
传统文化看重人的生命,将其视为珍贵而有限的资源。
从丧葬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亡者的尊敬和思念,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离去的敬畏之情。
同时,祭祀祖先和祖宗,也表明了对过去生命的回顾和对血脉相传的重视。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祖先的生命相连接,传承着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的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背后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丧葬习俗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用当地的话叫做“老坟葬得
好”,“祖坟冒了青烟”。反之,也会归咎于祖坟的选址出了问
题。坟地是风水先生当时选址的,但对坟墓的维修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家庭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死者下葬的
当时不能将坟墓整理的非常讲究,但往后会慢慢弥补,如坟
其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二)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的负面影响
其实,一味地强调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念,长期将
必然导致该观念在整个丧葬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会处处受制于仪式的种种
安排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尽孝的意图。因此,他们在很大
程度上因为顾及到个人或家族的面子问题,在举办丧礼时,
里就越能表现出她们对死者逝去的伤痛。哭丧之人如若是
死者的同辈,别人会认为她们非常的懂礼;若是死者的晚
辈,则说明她们既懂礼,又孝顺。如果整个葬礼中听不见哭
声,则与死者相关的女眷们会被他人视为不懂礼或不孝,同
时也会让操办丧事的主人家在颜面上大打折扣。
(三)二次葬
所谓二次葬,即人死后将装有尸体的棺木停放在地表
一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
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可见是一
个典型的山区,交通相对落后,尤其是那些地处深山的农村
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新事物、新
理念的影响较小,旧风俗很容易被保留,体现孝道思想的诸
多丧葬礼仪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兹挑选当地农村丧
声大哭了,就能说明她们是非常“懂礼”或“孝顺”了,对她们
自己也是件非常体面的事。这即是典型的“愚孝”。
在人们的传统生死观中,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祖先
灵魂的庇佑与否是其自身及其子孙后辈能否顺利以致于飞
黄腾达的标尺之一。人死后所到的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
是相似的,有自上而下的掌权者,也有贫富差距等等。对灵
此,人们在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基础上,为死者即将在另一
个世界的生活做好准备,“烧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
实,这里所说的“库”,就是请专门的工匠一般用红麻的桔梗
捆扎起来的房屋状的结构,在内部陈设一些必备的“生活用
品”和“家具”,这些物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如衣物、
橱具、柜子、电视机、手表等。“库房”扎好之后,四周再用不
程序而将其直接埋入地下。“这种先停尸后下葬的做法反映
了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表达活人不忍亲人离去的依依
之情”[1]。另据《墨子·节葬下》:“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
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由此推断,春
秋战国之际,在我国南部地区就已出现了先让肌体腐烂,然
后在拾骨埋葬的二次葬俗,而且在当时,人们已经把这种习俗与孝道观念联系起来了。
地的绿化,立碑,用砖、石块和水泥将坟墓加固等。如果出现
坟墓长期失修或坍塌不修的情况,则死者的后辈将被冠以
不孝之骂名,甚至连死者本身也会被咒骂一通,说其“没有
下辈了”之类的话。
二
农村丧葬礼仪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观,其精华
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下,既有其积极意义,
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守灵的同时,还要在正厅大门内侧事先放置的一个谓
之“老盆”的容器里祭烧“表纸”,且边烧边念叨着“×××来领
钱”之类的句子,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如
果子女不在死者身边守着,死者则会显得很孤单,这便意味
着子女“不孝”。
(二)哭丧
(四)满五七
下葬后的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接着是“二七”、“三七”
直至“五七”,“五七”是指下葬后的第五个七天,当地人把这
一天称作“满五七”。“五七”是“头七”至“五七”中最为隆重
的一次祭奠。“五七”这一天要举行的主要的祭奠仪式被称
作“烧库”。按传统观念,人们大都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存
在,现世中的人在逝世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
葬礼仪中与孝道思想相关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守灵
当地葬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
中正厅停放3天。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
“守灵”就是其中的一项。“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
昼夜有人守着。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
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
认为“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无知也,是奸人
之道”。在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积极倡导下,两汉以后的历
朝历代都奉行“慎终追远”,“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
观,认为孝莫重于丧。这种观念代代传承,如今已深深地植
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现今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
区,诸多丧葬礼仪仍然能凸现出较为浓厚的孝道观念。
庭伦理关系。在农村地区,一个大家族可以由很多个同姓支
系构成,每个分支又是由众多个体家庭组合起来的。在日常
生活中,各家顾各家的情形在事实上已非常明显。一般说
来,“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有关常常决定了人们是
否会继承或者珍视传统”。[2]即是说,当牵涉到个体家庭的
实际利益时,人们往往不会顾及家族传统的,因此出现为某
占13亿总人口的11%。超过85%的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
保险,只能依靠家庭。就安徽的情况而言,“目前农村老年人
口已占全省老龄人口的76%。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口的数
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至2050年,全省65岁以
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迅速增长到25.69%”。[3]我国农村经济基
础还相对薄弱,生活质量不高,同时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体
然后鸣放鞭炮,祭烧纸钱,并将酒菜泼洒在坟头。当然,一些
女眷通常会象征性的嚎哭几声。当地习俗有将农历七月十
五定为“鬼节”的说法,既然是阴间的节日,那么身在现世的
子孙下辈为他们已过世长辈的第一个节日做适当的准备自
然是义不容辞的。如果不按期操办,则可能会被民众斥为不
孝之子。
(六)守孝
古人有“三年之丧”一说。孔子弟子子宰认为三年之丧
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增强农
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与
孝道观相联系的丧葬活动此时已成为一种消除社会矛盾的
平台。
其次,它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一种尊老敬老的社
会风尚。从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总态势看,中国社会老龄化
的速度惊人。据有关报道,现在已有1.43亿人超过60岁,
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07)03-0100-02
丧葬礼仪与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自先秦开始,二者便有机地结合起来。古人把送死作
为尽孝的极其重要的标志,《中庸》记载:事死如生,事亡如
存,仁智备矣。儒家是孝道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十分重视
三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的直接体
现。丧葬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地区
是其依存的主体和主要地区,因此,它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有重要影响。民俗有体现真善美和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
为紫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要求开始慢慢变得不严格
起来,不过春联的贴法在当地倒是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三年
之内的这些做法仍然是出于对逝者的尽孝,三年后则基本
上宣告“守孝”的结束。
(七)坟地的选址与坟墓的维修
当地对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因为人们相信祖上
坟地风水的好坏,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子孙如若
某一特定的位置,随后通过自然腐蚀的方式处理尸体,等到
尸体的骨肉完全分离后再收骨埋葬的过程。第一次葬,在地
表停放棺木的地方叫厝基,棺木在此处停放的时间为3年
或更长时间,3年后开棺整理骨骸,然后再埋入地下。地表
停放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显示死者后辈的孝顺。一般情况下
小孩夭折,非正常死亡或死者生前孤身一人,则省去第一道
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有将“烧库”的程序省略掉的情况。
(五)新七月半
“新七月半”是指死者下葬后的第一个农历七月十五。
这一天参加祭奠的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是一次小范围的
祭奠。参加祭奠的人会携带一些礼物至丧主家中,数量较多
的“纸币”是礼物中的重要一项。一般午餐过后的下午,大家
会带上准备好的酒、菜、纸钱和鞭炮之类的物品来到坟地,
魂的信仰使得生者大办丧事以取悦死者,祈求平安。“即使
那些曾在死者生前极为不孝的子女,这时也希望把丧葬仪
式搞得隆重一些,显示他们还是很孝顺的,以求得死者的谅
解,不至于遭受惩罚”。[4]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愚孝”观念。要
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必须要解放思想,用教育的手段普及科
学文化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
(一)体现在丧葬礼仪中的孝道观的正面作用
目前在广大农村,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人际关
系表现为紧张与不和谐,尊老养老敬老的思想观念和传统
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青年一代缺乏基本的养老礼
仪,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与诸
多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的倡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
时常带有十分牵强的意味,往往做出一些自己很不情愿去做
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以此来证明他们是真的“尽孝”了。在外
人看来,他们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孝子”。又如,许多参加丧
礼的女眷,她们是哭丧的主要力量,“哭丧”对她们的要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