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看丁玲的小说创作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看丁玲的小说创作
的 ,性 别 差 异 是 在 后 天 社 会 结 构
和 文化 因素 的作 用 下形 成 的 , 要
使 得 男 女 平 等 ,就 必 须 改 善 社 会 结 构 ,使 社 会 制 度 更 有 利 于 女 性 身 心 的健 康 发 展 。“ 女 性 主义 批 评
始 终 围 绕 着 对 父 权 制 的批 判 和 建
具 有 个 性 精 神 的 女 性 形 象 , 为 文
学 画 廊 平 添 了浓 墨重 彩 的一 笔 。
了反 映土改运 动的作品 : 《 太 阳照
在桑干河上》 。丁玲 还 以 自己母 亲 为原 型 创 作 了 《 母亲 》 这 部 影 响 深 远 的 小 说 。在 丁 玲 复 出 之 后 所 进
这 位 在 文 坛 上 有 着 深 远 影 响 的 女 作 家 ,她 以 自己 独 特 的 艺 术 方 式 进 行 文 学 创 作 , 以其 丰 富 的 人 生
进行文学创作的一大际遇 , 《 讲
话 》前丁玲 的创作 思想重 回 “ 五 四” 时的启蒙 主 旨, 文 本 主 人 公 再 次 聚 焦 于 女 性 的身 上 , 创作 了《 我
义批 评 观 察 和分 析 问 题 的 重 要 视 角 ,男 性 和 女 性 无 论 在 心 理 气 质
还 是 社 会 角 色 或 社 会 地 位 上 的 差 异, 都不是先天 的 , 而 是 后 天 文 化
阅历和较独 特 的生命 体验 ,在呼
应 文 学 主 流 的 前 提 下 ,创 作 出 了 具 有 丰 富 思 想 内 涵 与 独 特 风 格 的
论资 源 、 精 神品格 、 目标诉 求上 的 革命 性和反抗 性 ,已经 被有效 地
植 入 到 当代 中 国 的 批 评 理 论 话 语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叛 逆 的 绝 叫 者 ,莎 菲 女 士 是 一 位 个 人 主
哲 、 行侠 、 者 、 女特 点集于 一身 , 独 弱 淑 卑 贱 与 高 贵 集 于 一 身 ” 她 早 期 的小 说 , 。 如
《 珂 》《 毛姑娘》 《 暑假 中》《 梦 、阿 、在 、 自杀
日记》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 等 以女性内心
陈独秀 的《 的妇女 解放观 》胡适 的《 我 , 易
生 主 义 》 《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的 贞 、贞 , 我 烈 观 》 出女 性 自我 解 放 的思 想 。在 这 种 提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出现 了 以冰 心 、 隐 、 叔 庐 凌
情 感 的 肯定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 中的 莎 菲 大 胆 流 露 出 对 自我 的肯 定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菲 追 寻 地说 :是 的 , 了解 我 自己 , 莎 “ 我
女 性 意 识 首 先 是 女 性 对 自我 欲 望 与
象 的 审视 与 反 思 。 《 珂》 《 毛姑 娘 》 在 梦 、阿 、 《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作 品 中 , 性 形 象 不 莎 等 男 再 显得 高 大 、 伟 , 而显 得有 点猥 琐 、 俊 反 矮
小 、 乏 责 任 感 . 的甚 至 成 为 女 性 戏 弄 缺 有
不 过 是 一 个 女 性 十 足 的 人 , 人 只 把 心 思 女
的对 象 。作 者 主要 刻 画 了两 类 男 性 : 类 一
男 性 以 苇弟 为代 表 。 类 男 性 身 上 显 示 出 这 女 性 化 的特 征 。他 们 多 愁 善 感 , 有 一 颗 虽 善 良 的心 , 缺 乏 博 得 女 性倾 慕 的伟 岸 身 却 躯 ; 一 类男性 以凌吉 士为代表 , 类 男 另 这 性 虽具有非凡 的外表 ,他 , 生人 , “ 这 我将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无论是睡眠同性恋还是死亡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一方面展示了现代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她们觉醒后的迷惘如果说梦珂莎菲阿毛是因为自己与外在社会秩序不协调而毁灭了自己的生命的话那么自杀日记小火轮等作品却展现出女性意识觉醒后对生命不可知力量的迷惘与恐惧个体生命在面对强大力量的命运时显示了它的脆弱与渺小自杀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自杀日记中的伊萨非但没有获得自杀却被房东老太太所缠把自己的自杀日记交给老太太去换钱抵房租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对自己命运的挣扎不仅没有使她追求到理想的生活反而扼杀了自己的生命小火轮中的节大姐不怕世俗道德指责大胆与有妇之夫的昆山相爱可新娘却不是她而是昆山一次酒后胡闹认识的女性真诚去爱者得到的却是命运的捉弄与欺骗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既是现实人生的热烈的追求者又是自我感性生命的大胆表现者她们身上体现了五四个人解放下的女性的心路历程她们凭着自己的感性去把握生活而且在这种坦荡直率的人生态度中透露她们身上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孤独与苦闷她们与世俗生活不断的抗争又体现了一种悲剧精神尼采认为
昏地倒上了床, 不久便昏昏地迷睡过去 了”。 《日》中的伊萨,“熹微的晨光刚把窗 上的玻璃变白的时候,在床上睡还不久的 伊萨便醒了。 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早就 失去了天真的女人,脸色因为太缺少阳光 的缘故,已由黄转成苍白,简直是病态的 颜色了”。 同性恋是莎菲女士们对抗社会 生存秩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莎菲女士 日记》中的莎菲:“为了蕴姊千依百顺地疼 我,我便装病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为了想 蕴姊抚摩我,我伏在桌上想到一些小不满 意的事而哼哼唧唧地哭。 ”莎菲女士的同 性恋生活方式是她们在理想之爱不能实 现而出现的扭曲、反常的生活状态。
女性意识首先是女性对自我欲望与 情感的肯定。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 求。 莎菲追寻地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 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人,女人只把心思 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 他。 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 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

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

”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

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

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与不凡,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析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茅盾心理的代表者。

1. 小说中的男性在丁玲的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中不再有传统的强者色彩。

2.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颠倒了传统男权文化中男女两性的审美关系,将男性物品化。

从“被爱”到“看”的转换。

在一定程度上将男性“物品化”了,这种男性柔美化的描写往往会赋予审美主体一种心理优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带女权色彩的女性XX。

3. 丁玲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还表现为她对女性存在方式的再认识,她笔下的女性多是自主自X自尊自强的女性。

这主要体现在她让莎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所爱。

4. 另外对女性存在方式的重新确认,还夹杂着一种女性本位的大胆道德反叛。

丁玲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创作使,男性被置于受贬的位置上,这其实是女权主义者的一种偏颇。

5. 由于女性意识强烈,对男性的歧视,对男性的失望,在丁玲的早期作品,还有表现女性同性恋生活的题材,如《暑假中》《岁暮》,而同性恋可以说是对异性失望而疏离的一种极端形式。

②反映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30年代初,丁玲的小说创作发生变化,个体解放主题的淡化与阶级解放主题的强化,《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革命+恋爱。

③为工农代言:中篇小说《水》是丁玲作品转换方向和内容的重要标志。

④飞向新天地:毛泽东《临江仙》,“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延安时《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敏锐的发现延安存在的问题。

⑤在逆境之中,复出以后代表作《杜晚香》从孟轲,莎菲到杜晚香,勾画出中国女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灵历程史。

激情推动下的理想主义——现实中的颓废——理想与现实中人生的自觉。

???怎么没有①?。

试论丁玲《阿毛姑娘》的女性主义批评

试论丁玲《阿毛姑娘》的女性主义批评

试论丁玲《阿毛姑娘》的女性主义批评推荐文章装扮用英语怎么说热度:丁玲散文集朗诵稿热度:丁玲带朗诵散文集5篇热度: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女性含义的阐释热度: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英语论文开题报告热度:摘要:《阿毛姑娘》是作家丁玲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们写就的一首悲歌、一篇祭文。

阿毛姑娘年轻生命的陨灭显然是又一出“沉默的他者”的悲剧,她是底层人民,是普通农妇,偶然间觉醒了自我,于是挣扎、抗争,但最终还是被铁屋子般的封建男权社会吞噬了。

在她身上有最原始的女性意识的萌芽和最决绝的叛逆。

关键词:丁玲《阿毛姑娘》女性意识女性主义《阿毛姑娘》是丁玲于1928年刊发在《小说月报》上的一篇小说,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姑娘面对外界诱惑而心理失衡最后自杀而亡的故事。

主人公阿毛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乡下女子,是底层人民,似乎并不属于“惊世骇俗”的莎菲们一类,所以一直以来被评论者轻视、忽略,不够重视,甚至曲解。

冯雪峰就认为她是一个向往“资产阶级颓废享乐生活”的“贫农的女儿”。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阿毛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女性主义批评来看,尽管性别批评面对的是整个文学世界,但女性的共同经验使性别批评格外关注同性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表现女性意识,女性世界的作品。

阿毛姑娘是一个反常规人物。

她的思想超越了同阶级那些无欲无求的普通农妇。

作为一个社会底层女性的角色,她的有意识、有思想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从“沉默”到“苏醒”再到最后的“反抗”,这是她由无知后觉醒再到无路可走、不得不自杀的一整个心路历程,更是她作为一个反常规人物的变化体现。

一名女性的无奈和悲哀,在丁玲笔下,完完全全渗透在阿毛姑娘这一反常规形象之中。

即使不像丁玲笔下其他女性角色那样“醒目”,但在不醒目中却展现了这样一个倔强叛逆的孤独灵魂。

一.阿毛的懵懂无知——女性长久的沉默十六岁阿毛的出嫁——小说一开始便到了阿毛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

幼年失母的阿毛自小长养在荒僻贫穷的山谷里,只和老父相伴,环境的闭塞和缺乏母亲的生活示范,使阿毛无知到极点,竟至于在这个“非常的日子”里,“她实在不能了解这嫁人的意义”,只是因为父亲等长辈们都说这嫁是应该的,便“想来总没有错”,接受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分析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分析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分析论文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别写作和女权叙事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

在她早期主要以充满现代意识的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作品里,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作品直到今天也堪称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并产生了持久不衰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影响。

论文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性别写作女性主义“丁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而不是简单地以妇女为题材的作家。

〞①这是美国学者、著名丁玲研究专家白露在其重要论文?〈三八节有感〉和丁玲的女权主义在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在当时极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白露还认为丁玲发表于一九四二年的?“三八节〞有感?为中国第一篇女权宣言。

其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丁玲主要以新型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里,就已经蕴含了丰富而突显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小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称得上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

丁玲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和深远的文学影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顶峰。

丁玲不仅是女性人格尊严的积极维护者,女性主义文本的热情写作者,更是女权思想的无畏实践者,她那些散发着无穷思想、艺术魅力的女性主义文本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探索和生命历程,对我们今天女性的文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人生追求,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影响和无限的启迪意义。

以性爱、情欲为生理根底的两性爱情是人类最鲜艳的生命之花蕊,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妙、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对理想爱情的孜孜以求,是人类最本能、最本质的生命欲求和人生内容。

然而,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束缚,备受男权压迫、统治的女性因重重纲常伦理的非人性的禁锢和束缚,很少有人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她们被男权社会规定为“第二性〞;被视为“花瓶〞、“玩偶〞,甚至送人的“礼物〞;她们最主要被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贞操贞烈的所谓妇德,必须从一而终。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篇: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杨碧雅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这“理想的生活”其实就是莎菲的理想主义的爱情。

丁玲就是在这种潜在的、表层的女性外境遇下,以独特的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展现出莎菲渴望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但又最终落空的心路历程。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展现上。

本文将从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如何表现女性的角色,在社会中展现女性的形象,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她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生育责任。

小说主人公的母亲邱丽英和农村女工小红都是独立,能够自主生活和工作的女性,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在丁玲的描写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影子,而是能够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重的人。

其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

丁玲的小说《庐山谣》中,女性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和婚姻安排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角澄澜,可以拒绝逼婚和跟随男子的命运,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永远的幸福。

通过澄澜的形象,丁玲表现了女性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掌控、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和引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最后,丁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也呼吁了女性的权利和尊重。

在丁玲的小说《水浒传》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是受到质疑、压迫和歧视的。

丁玲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种种弊端和危害。

她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和意识去生活和改变社会。

总体来说,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丰富和立体的,她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丁玲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呼吁读者关注女性权利和尊重女性,让女性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识。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XXX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

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

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

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文革前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女性在革命时期的生活和思想现状。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呈现非常明显,她描绘的女性形象充满了矛盾,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本文将从《太阳照在桑皮大街》和《水害》两篇小说中,探究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太阳照在桑皮大街》中,女性形象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主人公星儿是一个文盲妇女,她不懂得读写,靠卖素馒头维持生计。

星儿的丈夫已经去了前线参加革命,她独力抚养着幼女秀兰。

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对家庭、对人生的思考。

星儿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她却执着地追求知识,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条新的道路。

自从曾经的小皇帝被推翻之后,这样的教育机会已经变得可行。

星儿希望能为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她不被限制在狭小的微末生活中。

她的这种思想火种无论怎样也压不灭。

在小说中,女性形象被塑造得非常具有反叛精神。

虽然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但她们鲜活的生命力却无法被压抑。

她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她们坚信自己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星儿曾说过:“我起早晚上,一边卖馒头,一边挤奶,可是我不这样作,又能变成什么样呢?我也要天下才能好,岂有以伏尸万里之上为荣的古怪事情?”这句话向人们传达了她意识到的自己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丁玲的小说也揭示了女性感情的复杂性。

在《水害》中,女主角小丽的婚姻中存在着极大的不满和矛盾。

小丽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憧憬着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但她却被迫嫁给了一个酒馆老板的不称心的儿子。

小丽的丈夫不仅欺骗她,而且还虐待她。

小丽对于自己的困境表现得深感挫败,但她没有放弃,她并没有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在小说结尾中,她宣传并组织人们抗击水害,她的自我价值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她成为领袖。

通过这两个角色,可以看到丁玲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状的触觉。

她的小说中,女性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但她们仍然展现出强大的信念和自主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论文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性别写作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别写作和女权叙事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

在她早期主要以充满现代意识的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作品里,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作品直到今天也堪称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并产生了持久不衰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影响。

“丁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而不是简单地以妇女为题材的作家。

”①这是美国学者、著名丁玲研究专家白露在其重要论文《〈三八节有感〉和丁玲的女权主义在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在当时极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白露还认为丁玲发表于一九四二年的《“三八节”有感》为中国第一篇女权宣言。

其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丁玲主要以新型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里,就已经蕴含了丰富而突显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小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称得上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

丁玲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和深远的文学影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丁玲不仅是女性人格尊严的积极维护者,女性主义文本的热情写作者,更是女权思想的无畏实践者,她那些散发着无穷思想、艺术魅力的女性主义文本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探索和生命历程,对我们今天女性的文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人生追求,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影响和无限的启迪意义。

以性爱、情欲为生理基础的两性爱情是人类最鲜艳的生命之花蕊,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妙、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对理想爱情的孜孜以求,是人类最本能、最本质的生命欲求和人生内容。

然而,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束缚,备受男权压迫、统治的女性因重重纲常伦理的非人性的禁锢和束缚,很少有人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她们被男权社会规定为“第二性”;被视为“花瓶”、“玩偶”,甚至送人的“礼物”;她们最主要被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贞操贞烈的所谓妇德,必须从一而终。

在这种男权社会性别压迫和性别歧视的巨大阴影之下,女性根本不知“爱情”为何物,更遑论追求和获得爱情。

以反抗封建礼教为使命的“五四”时代浪潮,荡涤了千年封建传统积弊,带来了人性和人欲的一次大解放,也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曦微曙光。

作为第二代“五四”精神之女,初登文坛的丁玲一起笔就摆出了颠覆传统,反抗男权,为女性的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摇旗呐喊的前卫、先锋姿态。

在其处女作《梦珂》以及后来更富魅力的《阿毛姑娘》和《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里(本文所涉及的丁玲作品及作品中的引文,均出自张炯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丁玲文集》——笔者注),她以大胆而“越轨”的笔致,从纯女性的视角,书写女性毫不掩饰的情爱渴求、复杂而微妙的性心理以及对理想爱情虽无望但仍执着的追寻,浓烈而突显的女权意识惊世骇俗,令人耳目一新。

梦珂(《梦珂》)是一个美丽而有个性的青春少女,“长得像一枝兰花,颤蓬蓬的”。

还在家乡酉阳中学读书时,就常常一个人“躲在岩洞里看《西厢》”。

幼年丧母、早熟早慧以及“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孤傲而叛逆的性格。

为摆脱家族为她包办的与姨表兄祖武的婚姻,她以求学为由逃婚到上海。

几年没见到独女的垂垂老父再三写信催她回家,“但想到祖武那粗野样儿,以及家族亲戚中做媳妇们的规矩,又为避免当面与父亲冲突”,她克制了自己想家的念头。

对家族制度和封建婚姻的蔑视和反叛,是梦珂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一步。

而与“红鼻子”教员的冲突,则更显示了她不畏强暴的性格和反抗性别歧视、维护女性人格尊严的性别觉醒意识。

那“红鼻子”教员,“当大众还没有到的时候”悍然猥亵学校雇用的女模特儿。

面对“骇得乱喊乱叫”、“还没有穿好衣服的女模特儿”,慑于“红鼻子”的淫威,男女同学大都“只无声的做出那苦闷的表情”,畏缩不前,不知所措;是梦珂挺身而出,怒斥了“红鼻子”。

为表达自己的义愤,梦珂毅然退学,以示对学校侮辱女性的强烈抗议。

梦珂坠入情网而又奋力拔出进而独闯社会,是其独立人格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她曾与表哥晓淞一见钟情,并一度被他的甜言蜜语和温情体贴所迷惑。

但当她发现晓淞与章太太幽会偷情的卑鄙勾当以后,痛苦万分,“从枕头底下把前天收到的那封甜情蜜意的信抽出来扯得粉碎”。

继之,她又偶然偷听到虽都有情人却还在为追逐占有她而争风吃醋的晓淞与澹明的下流无耻的对话,更为自己被欺骗、被当成玩物、纯洁的爱情蒙受玷污而感到羞辱难当。

梦珂曾对“两性相悦”的“新式恋爱”赞赏有加,并曾对备受丈夫冷落的表嫂“嫁人也等于卖淫,只不过是贱价而又整个的”、“一个妓女也比我好!也值得我去羡慕!”的牢骚感到“大骇”和大惑。

现在,从爱情迷梦中惊醒的梦珂开始意识到了男人社会爱情骗局的可怕和可恶,更对爱情的港湾——婚姻和家庭产生了动摇和幻灭。

于是,她别无选择地,更加勇往直前地走向陌生而险象环生的社会大舞台。

在“圆月剧社”,虽然她经受过初试镜头时晕倒的尴尬,虽然她感到那被打扮出来的自己“简直没有什么不同于那些站在四马路的野鸡”,但她终于以自己挑战社会直面人生的坚忍和勇气,“在这纯肉感的社会里”,“慢慢地可以不怕,可以从容,使她的隐忍力更加强烈,更加伟大”。

反抗环境压迫,追寻理想爱情,是梦珂性格的核心,也是其人生求索的巨大动力。

她从反抗包办婚姻,反抗学校暴行,再到反抗爱情的致命诱惑,终于在不无冷酷的社会上站成一个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能自食其力的现代女性,表现出新一代觉醒的女性彻底摒弃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奴性人格,大力张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体意识,最终掌握自己命运的性别抗争精神。

《阿毛姑娘》是丁玲继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后的又一篇具有丰富思想蕴含和巨大审美价值的重要作品。

小说主人公阿毛在丁玲所成功塑造的系列女性形象中占有特殊地位,她绝不是如一般批评家所误读误解的是一个追求虚荣而不得的自杀者,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反抗意识最强烈的自由人生和理想爱情的殉难者。

她的轻率赴死固然令人扼腕,但她真正实践了冯沅君笔下的女主人公镌华曾经喊出的“不得自由我宁死”的决绝誓言,向扼杀人性自由的封建礼教提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和抗议。

阿毛以十六岁妙龄,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穷僻山沟嫁给西湖边上的青年农民陆小二。

环境的改变,眼界的开阔,城乡的强烈对比以及由于她的“常常好用心思”,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急遽变化——“早就不是从前的阿毛了”,“现在的阿毛不信命了。

现在她把女人的一生,好和歹一概认为系之于丈夫”。

然而,“当她一懂得都是为了钱时,她倒又非常辛勤地做事,只想替她丈夫多帮点忙才好”。

可见,阿毛虽然有“夫贵妻荣”的传统观念,但绝不是好吃懒做的寄生虫,而是任劳任怨地希冀与丈夫共创家业,过上体面的日子。

但陆小二非但不鼓励支持,反而“骂她癫”,从而使阿毛深感泄气、失望。

阿毛不但物质愿望难以得到满足,爱情生活也备受冷落——“一到夜晚,小二倒头就睡熟了”。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了,推了几下他都不醒,她就去拨那眼皮。

小二醒了,但立即在她光赤身上打了一下,并骂着说:‘不要脸的东西,你这小淫妇!’”蒙受羞辱的阿毛渐渐地“对于一切,都彻底的灰心了”。

而且稍有懈怠便遭到婆婆的嘲讽和丈夫的辱骂:“妈啦个B,不做事,就替我滚回去!”小二的庸俗粗暴和常有的非打即骂,使阿毛对他不再抱有幻想,她只想逃离这令她窒息的家和毫无感情的丈夫,“她希望有那么一个可爱的男人,忽然在山上相遇,而那男人爱了她,把她从丈夫那里,公婆那里抢走,于是她就重新做人。

”国立艺术院那位黑高个儿教授的出现,几乎使阿毛美梦成真——他要招阿毛去学校当模特儿,月薪五十几元。

对阿毛来说,这无异于喜从天降,绝处逢生,然而却遭到婆婆的粗暴阻拦。

面对婆婆的淫威,“阿毛忍不住叫了起来:‘我要去的!我要去的!为什么不准我去?’”但“阿婆一掌就把她打在地下了”。

这一掌与阿毛的最后自杀有着必然联系,因为它实际上击碎了阿毛仅存的一线希望。

当次日清晨阿毛在大雾中满山遍野寻找那黑高个儿教授而不见时,她才真的绝望了,因为她以为“那男子,就是她所想象的那个……她只想随那人跑去就好”。

这里难免幼稚、幻想的成分,但面临绝境的阿毛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人生和幸福爱情的决心和行动令人感佩,表明阿毛绝非任人摆布的弱女子,她不愿坐以待毙,她要主动出击,谋求新路和自由人生。

作家对阿毛漫山奔跑找寻黑高个儿教授的情景,作了大篇幅的既写实又极富象征意味的描写,其景其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阿毛在大雾的山中边跑边喊上下寻找的不仅仅是黑高个儿教授,更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和幸福爱情。

但她扑了空,沮丧而归,又遭到丈夫的辱骂和殴打。

此后阿毛越发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终于悒郁成疾,绝望中吞火柴自尽。

阿毛的死,看似性格悲剧抑或是爱情悲剧,但从根本上看,实属社会悲剧、性别悲剧,是禁锢女性人身自由的“三从四德”等宗法礼教,扼杀了她年轻的生命。

阿毛虽死,但她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和人格独立意识永存,阿毛形象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无疑,作家丁玲通过阿毛姑娘及其悲剧命运的描写所要着力展示的,正在于贯穿作家创作始终的社会批判和性别批判意识。

作为“写作的娜拉”,丁玲本身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心理习俗作深刻的精神背叛的叛逆女性”②。

因此,这一精神个性和思想倾向必然体现在她的女性主义文本里面。

在她诸多的充满性别批判的文学作品中,反抗包办婚姻,谋求婚姻自主的文学主题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其女性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她关照女性不幸命运的一个侧重点。

在丁玲笔下,我们几乎看不到婚姻的圆满和爱情的甜蜜,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幅幅充满悲情的黯淡凄惨的婚姻逃难图——梦珂(《梦珂》)为反抗包办婚姻,逃婚到上海后几年不敢回家,忍受着怀乡之苦和思亲之痛;阿毛(《阿毛姑娘》)为挣脱包办婚姻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而白白葬送了十七岁的花季青春;“自立女学”的一群女教员们(《暑假中》)为逃避“被嫁”、“被送”、“被弃”的悲剧命运,只好痛饮“同性恋”的苦酒聊以自慰;而贞贞(《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更为悲惨的命运遭际,则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幅苦难爱情大逃亡的凝重画卷,而“挣扎”和“反抗”,正构成了这幅画卷伤感而沉郁的主色调。

十七岁的花季少女贞贞本来有着甜蜜美好的爱情梦想,她与小学同学、后来是磨房小伙计的憨直青年夏大宝两情相悦,“要好得很”。

但父亲为贪图钱财,强迫她嫁给自己不爱的、年近三十的米铺小老板作填房。

为反抗包办婚姻,她毅然跑到教堂当“姑姑”,显示了她维护人格尊严和爱情理想的坚贞品格。

更为令人感佩的,是她不幸被日军掳去充当军妓后,主动放弃逃离魔窟的机会,服从组织派遣重返魔窟,冒死为抗日武装传递情报。

有一次为送紧急情报,她强忍性病恶化的剧痛,“晚上摸黑一个人来回走了三十里,走一步,痛一步……后来整整睡了一个星期,才又拖着起了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