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质量先行——“德国制造”给“中国制造2025”的借鉴
德国工业4
第四次工业革命 系统基于信息物理融 合
18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现在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
德国工业4.0
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预计投资2亿 欧元。
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 程学的智慧工厂
2010年左右云计算、大数据、 2010年后CPS系统、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 智能制造
辅助——ICT主要是
计算机成为制造业的 辅助工具
集成——计算机、 软件、通信、网 络与制造技术相 集成, 生产自动 化程度不断提升 融合——ICT在 制造业全产业链 全面融合渗透, 制造的外延和生 产模式全面变革
4.0
工 业 三 大 趋 势
生产网络
制造 运行管理系统( MOM)将帮助生 产价值链中的供应 商获得并交换实时 的生产信息。供应 商所提供的全部零 部件都将在正确的 时间以正确的顺序 到达生产线。
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
在未来, 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将在虚拟世界被设计、仿真以及 优化, 为真实的物理世界包括物料、产品、工厂等建立起一个高度 仿真的数字“双胞胎”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是资源效率利用比较低,能耗 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
四是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低端 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能 力比较差。
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 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2.0)
——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 的生产方式变革, 被称为第二次 工业革命, 进入工业2.0时代。
——汽车、石油、钢铁等重化工 行业得到迅速发展。
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 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立
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立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立南方日报2016-04-27 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成立,将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
罗湛贤摄佛山在中德合作上再上新台阶。
柏林时间4月25日中午,2016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3号馆,在中国特色的舞狮暖场后,由佛山市发起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这也是佛山、江门、株洲等中方的11座城市和德方的亚琛、因戈尔施塔特等7座城市首次携手在德国整体亮相。
作为联盟发起城市代表,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在致辞演讲中表示,这是世界制造业“量”与“质”的握手。
今后,联盟将以工业服务为目标,为中小企业进行跨国合作、中欧经济往来提供帮助与支持,推动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到国际经贸交往合作中。
这一联盟成立也得到了德国的高度重视。
德国前国务秘书、德国PKS公共关系和战略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弗里德黑尔姆·奥斯特、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蒂亚斯·马赫尼希等相继出席,并在致辞中表示对联盟城市的期待。
“全球化也是联盟化,要想走远,必须一群人一起走。
佛山又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德国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员奥斯特评论说。
中德18座城市搭建区域合作“朋友圈” 柏林时间25日上午10点半左右,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主宾国元首巡馆和推介之后,位于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3号馆的“全球商业及市场展”已经开始人流涌动。
在展馆一个侧门位置旁,由中德工业服务区与国家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联合设立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展区颇为醒目。
该展区面积约10平方米,展示了佛山、江门、株洲等11座中方城市相关背景资料。
与其正对的,还有昆山德国工业园、中国(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天津武清开发区等中德合作的重要阵地。
两小时后,在这里,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展区正式启动。
德国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大 国 向制 造 强 国的转 变 , 必须从 法律 法规 、 业标 准 、 工培 训 、 化重 塑等 多方 也 行 职 文
面 , 行 全方位 设 计。 进 关键词 : 国 ; 品质量 ; 德 产 管理 体 系 ; 系统工程 中图分 类 号 : 1 / 7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5— 1 1 2 1 ) 1— 0 3— 5 F31 A 2 9 3 5 ( 0 2 5 0 3 0
根 据 《 品 法 》, 论 是 国 产 或 进 口食 品 , 包 装 食 无 其
标签 都要 注 明 商标 、 品成 分 、 效 期 和质 量 认 食 有
●
l
l
l
可 的显 著标 志 。作 为 维 护 食 品 安 全 的另 一 项 重
严 格 的质量 认证 制 度 和 中立 公 正 的 认 证 机 构等
的质 量 管 理 体 系 和 价 值 体 系 , 是 形 成 当 今 “ 国 这 德 制 造 ” 品质 质 量 ( 德 国质 量 ”) 法 宝 。 高 “ 的 ( ) 格 完 备 的 法 律 法 规 是 形 成 “ 国 质 一 严 德 量 ” 制度 保 障 。 的 德 国指导 产 品 质 量 管 理 的基 本 理 念 是 流程
德 国是 世 界 上 少 有 的在 进 入 发 达 国 家 行 列 以 后 , 造 业 仍 然 保 持 了很 高 比重 的 国 家 , 国产 品 制 德
决 定 结 果 。 为 保 证 产 品 质 量 , 国 有 一 整 套 法 律 德 法 规 、 业 标 准 以及 质 量 认 证 等 制 度 体 系 , 形 行 并 成 了 产 品 质 量 事 前 管 理 、 中监 控 和 事 后 处 理 的 事
全面解读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智能生产 • 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 3D打印以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 应用等
工业4.0——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
Industry 4.0——德国高科技战略计划 两大主题:智慧工厂、智能生产 三个设想:产品、设施、管理 产品:集成有动态数字存储器、感知和通信能力, 承载着在其整个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种必 需信息 设施:由整个生产价值链所集成,可实现自组织 管理:能够根据当前的状况灵活决定生产过程
2.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走向高端
家电、汽车、飞机等装备制造一步步走向高端。
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收入的86.7%,占出口总量的95.09%; 制造业世界第一,占20%。
中国制造的问题
产品中低端、低价位竞争。
中国制造2025
解读德国 工业4.0
工业4.0——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
Industry 4.0
——德国高科技战略计划首位
信息物联系统
复 杂 程 度
工业革命4.0
电子、IT、工业机 器人 工业革命3.0
电力广泛应用 蒸汽机 工业革命2.0
1784 18世纪末 20世纪初
工业革命1.0
时间
工业4.0——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 基于物联网与服务的智能环境 发展过程
工业4.0——从智慧工厂到智能生产
工业4.0自动化-信息物理系统(CPS)
服务
CPS:系统中的物理对象和相应的虚拟对象通 过泛在信息网络进行通信
算法
Cyber:算法和服务,服务的动态集成 和服务提供商,并跨越边界进行信息交流 Cyber:包括3D模型,仿真模型,文档,关系 ,工作条件等数据能够通过可变信息网络在任 何地方和任何时间进行搜集 Physcial:在生产系统中的人和自动化模块具有 智能化、自我解释、自我意识、自我诊断、交 互评估能力
借鉴“德国制造”发展历程浅谈对质量提升的几点启发
借鉴“德国制造”发展历程浅谈对质量提升的几点启发罗佳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70摘要:“德国制造”是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但“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却是一个百年漫长的过程。
其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也对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品质有所启发。
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还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与英、法这样的西欧早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一个“迟到者”。
1920 年代中期,德国企业界认识到德国的优势不在于大规模生产,而在于用技术工人的人力优势满足市场的精细化需求——这正是现代德国生产模式的缘起。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1926年在德国成立的“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是目前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前身,在第二年就有了 21 个成员国,各种全国性标准被推广到各行各业,用来提高商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动质量提升,造就“德国制造”品牌的关键。
德国人踏踏实实研究和制定标准,顺应了二次工业革命标准化大生产的需要。
1950 年代,战后德国重新推广外向型经济。
德国企业家重新拾起 1920 年代中期的精细化生产理念,将主要市场瞄准那些不满足于流水线普通产品的中高端消费者和有特别需求的企业用户。
机械、发电、化工等领域本就是德国的专长,这些出口商品往往本身就自带着“高级”属性,在战后迅速复苏的欧洲极受欢迎。
除了有大众、西门子等大型公司,一些高度专门化的中小型企业也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这些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经营范围极为狭窄,与大众消费并不直接相关。
但这些公司往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实力极强,有隐形冠军之称。
精英家族企业引领了社会的进步,许多世界著名品牌传承百年,为“德国制造”奠定根基。
质量被德国企业看成是最为重要的信誉保证,很多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经营百年而不倒,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高标准的行业标准化组织、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和中立公正的认证机构等中介,在创造“德国制造”声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作者:鲁纯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2013年4月,在汉诺威召开的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业4.0”公布了研究成果,其目的是掀起新一轮制造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与突破。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的是通过特殊政策和制度优势,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借鉴德国“工业4.0”,中国应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国际交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国制造2025”实施细则和配套计划制定、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智能;互联网+;制造强国2013年4月,全球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德国的汉诺威召开,会上,德国发布“工业4.0”,以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突出创新驱动,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创造,推出中国质量。
有人称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德国“工业4.0”“工业4.0”由德国率先提出,是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工业4.0”是指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将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
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四大主题”和“八项举措”。
“智能+网络化”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智能制造”包含生产、产品、装备、服务和管理智能化五个方面。
基于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工业4.0”通过采用双重战略来增强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
起支撑作用的三大集成分别是:①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智能工厂内建成生产的纵向集成;②信息共享以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③关注全社会价值网络的实现,达成德国制造业的横向集成。
德国制造业的借鉴
德国制造业为长盛不衰!中国制造业加油!!第一,工业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
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的研究,开设包括古典学科直至国民经济的所有学科,而工业大学则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享有良好的声誉,尤其受外国留学生的欢迎。
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又一种有德国特征的学校也发展起来了,甚至还被国外模仿,即应用科学大学。
在德国,如今有1/3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在若干联邦州的所谓“职业学院”,后者与企业紧密合作。
就应用科学大学而言,它主要因为是进入职场的快车道(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制通常为三年)以及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这两点吸引学生就读。
组织紧凑的专业课程和学业考试使得缩短平均学习时间成为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性;在大约200所应用科学大学里也从事科学研究,只不过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以应用为目的,并且贴近工业生产。
第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别具一格。
大致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国家认可的350种培训职业的某一职业。
这种进入职业生活的方式有别于在许多国家都很普及的纯粹的学校式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2-3 .5年。
同时,企业提供的培训得到了跨企业课程和额外培训内容的支持。
培训的费用由向学徒支付报酬的企业以及提供职业学校经费的国家来承担。
目前,有大约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
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
在德国,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无职业或无培训位置的年轻人的比例相对较低,这比例在15-19岁年龄段的人中仅为4.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
第三,善待员工。
德国政府和企业认为,幸福员工才能支撑起一个幸福企业,而一个个幸福企业才能产生幸福G D P,让员工感到幸福,是所有企业必须所做的事。
员工的幸福,不仅是工资的提高,更是其真实才能的上升,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技术工人都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品牌满意度,甚至国家制造业的强盛。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分享
智能电力
3.
智能建筑
智能产品
工业4.0不仅是传统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延 伸,而是开启了一个人&物相连,物&物相连 的大连接世界。
2-1 工业4.0的主要建设内容
“1”个网络 信息物理系统网络 9大技术支柱
智能工厂
“2”大主题
智能生产
“3”项集成
横向集成 纵向集成 “8”项计划
标准化 参考架构 管理复杂系统 工业宽带基础 安全和保障
制造管理系统
CPS系统;生产全程数字管理:异地工厂/车间网络化连接,机器 间实现完全互联,完全自动化,生产过程全程可追踪
智能物流 个人客户 小批量定制 单品定制
直接与市场对接、高度定 制化、按需生产、对设计 具有更强的要求
设计服务 定制设计 设计工具 标准件零 配件供货 智能 物流 3D扫描 超高速3D打印
2-6 九大技术支柱
9大技术支柱
工业互联网 云计算 工业大数据 知识型工作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 3D 工业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打印 在未来,工业机器人在工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非常大。 工业企业很多数据目前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通过建设工业 企业仅有的资源完全无法胜任数据爆炸的时代的信息处理, 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变成数据企业,通过工业数据的分析,可 知识型工作以前是人来完成,在未来智能制造将会取代人进 3D 未来机器和机器互联,这些数据保存在云端,数据之间的 过去是人来操作机器,机器智能化之后,机器可以主导、指 通过图纸不断迭代和改善来完成制造的时代结束,通过虚拟 打印是制造史上最大的技术突破,未来只有一个人、两 物联网获得大量生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实现增值。 云计算将会使企业具有无限计算能力。 以重新来分析机器的运行以及效率提升。 行部分创造性劳动。 个人的工厂会产生, 安全防范性至关重要。 挥生产,人工智能将对世界产生巨大改变。 现实,整个产品在生产前已经经过无数次改善,生产效率急剧提 3D打印的快速应用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高。
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经验借鉴德国制造业自上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不但占据着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还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大的份额和市场影响力。
那么,德国能够成为制造业强国,具体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一、专注于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德国制造业非常注重产品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
其制造出来的机器和设备,以其创新性、可靠性、精度、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低维护成本而著称。
德国制造业注重研发投入,他们在制造过程中几乎不考虑压缩制造成本,在产品研发上不遗余力,花费大量时间在改进和优化机器和设备上,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同时,德国人注重研究制造生产线,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流程,使其更高效、生产成本更低。
二、坚持技工教育技术工作和技工教育在德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德国人把技术工作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技工教育则是德国培养技术人才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
德国的技工教育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工艺学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等多种形式。
德国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技工教育体系,并有专业的技工教育师资力量,让德国不断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供给。
三、注重出口被称为德国制造业的重要经验,其实就是德国注重出口的战略。
德国制造业的经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受到全球关注,德国制造业通过了全球范围的认证,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和受到的好评非常亮眼。
德国的制造业企业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展销会,并广泛参与各个市场的推广活动,从而获取市场份额,拓展市场规模,为德国离开世界制造强国一步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科研和创新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注重科研和创新,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投入,并与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合作,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德国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并向企业提供一定的研发经费,以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例如,每年德国政府都会向企业提供以创新支持为目的的研究与支撑基金,并且这一政策一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佚名
【期刊名称】《工具展望》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重点都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总页数】1页(P1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德国总统访华加快“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 [J],
2.德国工业4.0技术和中国制造2025完美结合--德国工业4.0技术无线数据传输与控制系统 [J], ;
3.德国工业
4.0握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在京举办[J], 杨启森; 朱辉杰
4.“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 [J], 纪成君;陈迪
5.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与我国塑料机械行业 [J], 李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制造”应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支持创建 “ 个体企业” 。2 0 0 8 欧洲一体化 “ 领头羊” 的德国在政策、 法 执政时期 , 均重视通过市场规律来 自动 规模改革 ,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政府为了保 律、 管理和员工教育及企业文化方面的特 调控经济发展, 强调公平与竞争以及企 年 ,
6 8 J中 国 报 道2 0 1 3 f i - 3 , E J总 第1 0 9 期
德国产品虽因生产成本高而在价格 上普遍高于 日本和美国产品, 但依然备
受海 内 外客 户青 睐 , 其 重要 原 因之 一便
注重教育和技术研发 良好 的 信 誉 。 目前 ,
教 育是 德 国制造 业得 以持续 稳定 发 德国工业标准化学会下设逾 1 2 0 个标准
‘ ‘ 中国制造" 应向 “ 德 国制造" 学 习什 么
当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时 , 或许是时候反观 、 思考和借鉴早 已步入后现代 化和 后工业化时代的德 国的发展模式 了 。从德 国制 造业的发展之路 中我们可 以发 现, 学会 “ 在创新 中求发展 ” 是其成功的精髓所在 , 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 , 也涉及体 制与理念的与 时俱进 。
6 0 0 个 工作 委 员会 , 制 定 的 双 委 员会 和近 3 德国制造业得到 良好发展, 背后主 展 的 立足 之本 。德 国 不仅注 重提 升 “
冶金、 化工、 电 职业教育的地位 , 现有 4 5 0 多个行 标准几乎涉及建筑工程、 要推手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法 轨制” 工、 环境保护 、 运输等各个领域, 6 0 0 0 多 律保障。1 9 5 7 年, 联邦议会为 了保障企 业均对 员工的职 业能 力作 出明确规定 ,
1 9 6 3 年, 为 了保 证对 全德 经 济发 展作 出
【推荐下载】我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喜结连理”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
张小只机械知识库我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喜结连理”
5月3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
李克强说,中方愿将“我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发展战略更好对接,深化制造业、能源、航空、创新、中小企业等合作。
希望德方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大飞机C919取得欧盟适航认证提供支持。
“我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促成大量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联姻。
未来中德两国企业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我国对德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存量88.27亿美元。
同一年,德国对华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举一些例子,比如近年来,华为与思爱普公司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的“工业4.0”,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所合作打造天津洗衣机智能化互联工厂,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一大批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升级。
这说明,“我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过程,也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支撑力量,但是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不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因此,我国工业4.0智能化改造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而李克强总理倡导效仿德国模式,推出的我国版工业4.0模式,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期。
德国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
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成为中国 政府和企业的一大任务。
二、德国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
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
人口成本 上升
从事制造业意愿 降低
造业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
中国创造 中国质量
制造强国、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
中国品牌
二、德国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工业4.0 VS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相同点:
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不同点:
德国:直接实施工业4.0 仅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智能制 造规划、两化融合规划相当 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订的措施 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产业技术比较 好。在两化融合,在信息化推动“互 联网+”各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 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既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还要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始终贯穿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两化 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需要顾及规 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个 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德国工业4.0
•德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工业4.0
二、德国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
大国战略
当“工业4.0”上升为德国的民族战略、由默克尔总理亲自代言, 并把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时,中国工信部正在狠狠推动“中国制造
2025”,李克强总理也担任了“中国制造2025”的超级推销员,五次出
访累计带回了近1400亿美元的大单。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发展历程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综述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综述作者:晏越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6期摘要:“工业4.0”是以智能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我国规划用三十年时间建造成世界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产业借鉴德国“工业4.0”的战略方针,结合中国制造业现有的行情,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方面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而采取一些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中国新型工业化;世界制造强国德国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主要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
德国工业以品质精良而著称,做工精细,技术领先,但成本较高。
德国工业4.0的提出将是工业战略性的革命,而中国也需要工业根本性的革命,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通过制定三个十年计划,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工业接轨,从此走向世界先进工业领域,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由世界制造大国转变为世界制造强国,使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1 德国工业4.01.1 从工业1.0到工业4.0根据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定义,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分别源于机械化、电力、信息技术。
1)工业1.0。
18世纪末期,用各种机床代替手工劳动生产机械产品,如制造蒸汽机,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称为工业1.0时代。
2)工业2.0。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界普遍采用流水线制造大批量的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工电子技术。
这一时期称为工业2.0时代。
3)工业3.0。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界,进一步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这一时期被称为工业3.0时代。
4)工业4.0。
从现在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工业开始应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很多工业产品将采用预测性制造方式和主控式创新思维方式为用户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近日,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时谈起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工业工程领域中时下热点的话题,对此,我也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查找了相关的论文和背景资料,我了解到当前,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相继出台,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企业如何在此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
德国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优势领域主要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
德国工业以技术领先、品质精良而著称,但成本较高。
德国工业4.0,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
其描绘了制造业未来的前景,提出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 4.0 的提出将成为工业战略性的革命,而中国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工业革命,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为主。
但是,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等原因,一直处于多制造、少创造的尴尬地位。
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为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该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
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 2025 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工业接轨,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实现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最新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资料
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
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
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
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
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1.基础性。
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
德国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启示作者:崔静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第02期二战后德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其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3年时,德国更是率先提出了“工业4.0”,即全面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一体,被称为人类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呼之欲出。
同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旨在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把中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
借鉴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发展经验,对促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基于此,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剖析了中国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问题及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发展的经验分析(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着德国重工业、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德国铁路运输网络发达,是欧洲交通道路核心部分之一。
德国拥有33721公里的铁路,位居欧盟国家之首。
上世纪经历不断改革,形成国家控股、私有化运营的模式,为促进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德国已建成30多个铁路货运中心,2014年运输货物总计3.97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4%,加之航运、水运、陆运的协调互补、无障碍衔接,形成了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了德国产品以高效率、低价格的方式运往世界各地。
德国法兰克福机场是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港之一,2014年,德国航空货运量达到40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9.8%。
德国水路网络总长约7500公里,已建立100多个现代化的公共海海港,2014年海运货量达到3.12亿吨,尤其是内河航运非常发达,74个大城市都有水路连接,2014年内河航运量达到2.76亿吨,仅莱茵河就承担了约三分之二的运输量。
另外,德国公路网全长2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发达已有六十余年,达到1.26万公里,大部分不收费、小部分不限速,为德国成为著名汽车品牌故乡奠定了基础,目前德国汽车工业增加值约占德国GDP的五分之一。
“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
“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作者:纪成君,陈迪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第2期纪成君,陈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眼摘要演德国工业4.0 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 将“智能制造” 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便是依靠互联网与工业之间的紧密协同与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紧抓未来制造业革新的先机。
“中国制造2025” 可借鉴德国工业4.0 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经验,从促进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积聚和吸引高端人才、重视信息安全、大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进而逐步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为制造业强国。
眼关键词演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中图分类号] F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6)02-0050-06收稿日期: 2015-09-10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6-2-1 11:37:33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煤业集团煤炭绿色供应链系统优化研究》(L14CGL036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业缘关系网络影响小规模农户收入的机制研究》(w2014056)资助。
作者简介:纪成君(196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陈迪(1989-),女,山东菏泽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
一、“中国制造2025” 提出:演进脉络与战略背景“十六大报告” 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的理念,而“十七大报告” 在此基础上把其升级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地迅速发展。
而德国制造业则因其稳定和可靠的质量以及差异化的创新趋势而享誉全球。
当“中国制造”遇上“德国制造”,这两个制造业的结合将有什么效果?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特点。
中国制造业被普遍认为是便宜和规模化。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的生产能力,以及使用工业技术先进的高效生产工具和技术。
中国很少停滞不前,有着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且可以迅速地转变产品线,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产品范围广,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而德国制造业以品质和精益生产著称,德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支配地位,这得益于德国强大的技术支持、高质量享誉全球的产品和卓越的生产工艺。
通过其精益生产和智能工厂技术的整合,德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高效生产和最小化人工干预的生产方式,如此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还可以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
如果这两个制造业的特点得以结合,它们将会互补,缺点互补,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制造业体系。
中国的主要挑战在于质量控制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缺点是,从设计到制造大批量生产,这可能导致质量控制的差异性。
质量不公或甚至差劣的产品将减少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和逐渐失去消费者。
但是,德国的品牌形象和精益生产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德国的主要挑战在于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扩大。
德国制造业的缺点是他们可能会在生产力上缺少成本效益。
由于德国的制造企业所面临的运营成本较高,他们很难在价格上与中国的制造业相互竞争。
然而,此时中国的规模系统可以帮助德国获得高效生产的优势和产品的生产强度,如此的结合可以带来共同的进步。
因此,我认为在技术发达和逐渐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可以合作,增加其优点的互补,减少其缺陷,形成一个新型的制造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 对 策及 建 议 。
1 “ 德 国制 造 ” 的质 量 之 路
在德 国工业 4 . 0战略中没有强调产 品的质量 问题 , 这并不 意味着德 国人不重视质量 , 而是德 国早在工业 2 . 0的阶段就解 决了质量 问题 。“ 德 国制造” 以其先进 的技术 、 可靠的质量以及
个 主要 的 内容 就 是 提 升 我 国 制 造 业 质 量 和 品 牌 , 强调现 在要 “ 补 上 质 量 这 一课 ” 。那 么 , 应该怎么来补呢? 3 “ 德 国 制 造” 给“ 中国 制 造 ” 的 质 量 启 示 重 视技 术 工 人 的 培 养 和 国 际 化 管 理 人 才 的 培 育 。德 国 的 职 业 培 训 是 非 常专 业 、 严格 和精细 的, 能 够 保 证 学 生 获 得 全 面
0 引 言
家, 然而 中国整体制 造业竞 争力排 名仅位 居第 1 3位。除 了创 新能力不强 、 产业结 构不合理等 问题 , 其中, 以产 品的质量 问题
尤 为 突 出 。 国 家监 督 抽 查 产 品 质 量 不 合格 率 高 达 1 0 %, 制 造 业
通用 电气前 C E O杰克 - 韦尔奇 曾说 , 质量是 我们对 付外
制造” 采取 的是偷窃设计 、 复制产 品、 伪造厂商等不光彩 的手段
参与市场竞争 , 因而遭到了世界市 场的不满 和唾弃 , 后 来 德 国 人暗下决心 , 要 让 德 国销 售 到 世 界 各 国 的产 品都 要 比本 土 货 的
质量意识放 在首 位。通过 基础 教 育 、 高 等教 育 和职 业教
国竞 争最 有 力 的 武 器 , 是 我们 保 持 增 长 和 盈 利 的唯 一 途 径 。 国
家主席习近平在 2 0 1 4年访德期 间也曾指出 , 中国需要 “ 德 国质
量” , 德 国发 展 也 离 不 开 中 国市 场 和 “ 中 国速 度 ” 。 对 于 制 造 业
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 2 0 0 0亿元 。产品质量 问题 已成为影响
育, 以 及各 种媒 体 的宣 传 , 广泛 、 持续 地传 递质量 意识 , 使 质量
口碑还要好。在这个信念和 目标 的驱动下 , 德 国人 特别是德国
工 人 凭 借 其 严 谨 的态 度 、 标准化 的工作流程一度 成为“ 德 国 制
“ 中国制造” 走 向世界市场核 心竞争力 的一个重要 因素。设备 落后 、 质量不过关 、 产品附加价值 低 、 配套服务 缺乏 、 国际化人 才 匮乏 、 行业标准与 国际不接轨 、 质量认证体系不完善等 等 , 都 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 中国制造” 的品质。没有好 的品质 , 当然 也不可能培育出 国际化的品牌 。 因此 , 在这种情 况下 , 我 国提 出 了“ 中国制造 2 0 2 5 ” , 它是 “ 中国制造” 未来发展的路线 图 , 旨在使 中国通过三个十年计划 中的第一个 十年时间跻身现代化 工业强 国之列。当然 , 其 中一
来讲 , 产品质量就是基石 , 是保证 , 是生命线 , 没有好的 、 稳定 的
产 品 品 质 就不 能 拥 有 持续 的竞 争 优 势 , 也 就 不 可 能 培 育 出具 有
国际影响力的 品牌 , 企业也 不能走强走 远。“ 中国制造 2 0 2 5 ” 战略纲领的五大核心 内容之一就强调“ 质量为先” , 本文通过 比 较德 国制造的质量之路和“ 中国制造” 的现状 , 以及对中国制造
2 0 2 5战略为基础 , 着重从质量 问题 出发 , 对比德 国制造和 中国制造的质量差异 , 提 出“中国制造” 的发展建议 。
关键词 : 德 国制 造 ;中 国制 造 2 0 2 5 ; 质 量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8 5 5 4 . 2 0 1 5 . 0 7 . 2 3 1
这 必 将 给 中国制 造 业 带 来 巨大 的挑 战 。 中国 虽然 已成 为 全 球 第 一 制 造 大 国 , 但还 不是强 国, 为 了改 变 这 一 现 状 , 中 国提 出 了“ 中 国制 造 2 0 2 5 ” 的 制造 强 国建设 战略 。“ 中 国制 造 ” 的 产 品 质 量 问题 还 很 突 出 , 因此 , 以德 国 工 业 4 . 0和 中 国制 造
的、 基本 的、 可操作性 的职业技能 , 为将来成为技术工 人打下坚
实 的基 础 , 中 国在 这 一 点 上 应 向 德 国 学 习 , 同 时 学 校 和 企 业 应 的管 理 人 才 , 这 对 中 国本 土 企 业 更 好 、 更稳 地“ 走 出去”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义: 最好的质量 、 公平的交易 、 有保障的工作 岗位 以及世 界顶 级 通力协作来培养复合 型的 、 具有 国际视野 、 理解 中西文化 差异
独 特 的设 计 , 早 已成 为 世 界 市 场 上 “ 质量和信誉 ” 的代 名 词 , 也
树立了德 国“ 高实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 ” 的“ 双高” 产 品制造 和 出口强国的地位 。如 今一提 到“ 德 国制 造 ” , 就 代表着 四层 含
标准。当然 , “ 德 国制 造 ” 的荣誉并非 与生俱来 , 早 期 的“ 德 国
技 术与 市 场
2 0 1 5 年第2 2 卷第7 期
专 题 研 究
中 国 制 造 质 量 先 行
“ 德 国制 造 " 给“ 中国制造 2 0 2 5 " 的借 鉴
张 琳
( 四川 大学 锦 城 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1 7 3 1 )
摘 要: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 德 国为了应对美国和 日本制造 业的竞争 , 提 出了“ 工业 4 . 0 ” 的国家级 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