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语文第八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8 美丽的颜色 导学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8 美丽的颜色  导学案1

8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1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

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铃()札()厉()愉()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八课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一句话目标读懂文章,理清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感受写法之妙。

一、课前一赛掌握文学常识,粗通文意,点燃学习激情1.选择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胡髭.(zī) 长髯.(rán) 一绺.绺(liǔ) 鬈.发(quán)B.黝.黑(yǒu) 粗劣.(liè) 滞.留(zhì穹.顶( qióng)C.可憎.(zèng) 蒙味.(mèi) 貂.皮(diāo) 酒肆.(sì)D.掠.过(lüè) 颌.首(hàn) 锃.亮(zèng) 轩.昂(xuān)2.根据自学的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了解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______国作家。

他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已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

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___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二、独立自主学习细读文章,抓住人物待征,感受作者巧妙的写法。

3.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2)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4.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1)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邻桌互对、质疑解感、分享交流、探究引导。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8课《短文两篇 》(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8课《短文两篇 》(教师版)

厦门五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2012级语文学科教学案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主备杨荣珍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备课组成员课题: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2.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难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作者表现的思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瞬.间(shùn )旸.谷(yáng)tǎng使(倘)一cuō(撮)皓.月(hào )姮娥..(héng)(é)3.整体感知:请简单复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

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日》这篇课文出现了2个意象:飞蛾,夸父,你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了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飞蛾——扑火而死;夸父——逐日这里,火与日实际上成了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不懈地追求光明和温暖,在光明、温暖与生命之间,他们一致舍弃生命,选择光明和温暖。

重庆市渝北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重庆市渝北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word课题 短文两篇——《日》《月》短文两篇课型 新课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巴金及作品和本文的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重点难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通过朗诵,读出那日月的赞美之情。

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朗读和合作探究日月的光、热和冷。

点 导学思路学习难点理解《日》《月》的主题以“读”带动课文理解。

等级初评优 ( )良 ( ) 合格( )不合格( )导学过程共案(集体讨论)年月日个案(教师补充) 年月日一、 课前学习( 20 分钟左右)(A 级)目标导航记住巴金及作品。

记住本文的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知识巴金:原名 李尧棠 ,某某某某人,现当代著名 文学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 家 》 《 春 》 《 秋 》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引起巨大反响。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 1940—1941 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1/5word而发。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间(shùn)旸.谷(yáng)一撮.(cuō,zuǒ) 皓.月(hào)倘.使(tǎng)浸.润( jìn ) 姮.娥.(hénɡ é) 夸.父(kuā)2.课文理解⑴《日》这篇短文通过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 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 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 这篇短文, 通过对 寒冷月光入侵 的细腻感受, 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 姮蛾 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1 消息二则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讲授法、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果让时间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背景介绍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意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签(qiān)订歼(jiā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1.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ú)湖摧枯.(gǔ)拉朽B溃.(kuì)退繁.(fán)昌C获.(huò) 港锐不可当.(dāng) D 歼.(jiān)灭要塞.(sāi)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第【1】篇〗【导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沸腾(fèi)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已整理(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已整理(全册)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第二课时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xt>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用心爱心专心1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1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4.学习用课文中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写作。

一、自主学习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国籍)作家。

擅长写、。

2.字词掌握:给加点的字注音胡髭.( ) 长髯.( ) 鬈.( ) 发黝.( ) 禁锢.( ) 颀()长锃.( )亮甲胄.( ) 粲.( )然盎.( )然犀.( )利一绺( )头发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造句:粗制滥造: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藏污纳垢:颔首低眉:3.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课文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好处?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二、交流讨论:1.自读练习三,了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请找出文中采用夸张手法描写胡子等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示例:“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抢单核金刚刀,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胡子:眉毛:须发:皮肤:三、互动释疑: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对托尔斯泰(尤其是眼睛)进行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及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五、合作探究(一)理解下了句子的含义,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学案

8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难点:1.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

2.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细读课文,按照要求进行批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试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用“_____”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请将你认为理解困难的词语用“┄┄┄┄”在文章中画出来,并在旁边提出你的问题。

用“?”批在该语句的旁边。

3.文章前后内容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

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二、预习任务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三、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台阶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烦躁.( ) 涎.水( ) 门槛.()
啃.()黏.性()蹿.()撬.()磕.()揩.()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
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学习研讨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
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拓展学习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