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单
测量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长度测量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掌握使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
2. 了解长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其分析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长度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
本实验通过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等工具,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析测量误差。
三、实验仪器1. 刻度尺:量程100mm,精度0.1mm。
2. 游标卡尺:量程150mm,精度0.02mm。
3. 待测物体:一根直尺,长度约为30cm。
四、实验步骤1. 使用刻度尺测量待测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3. 分别计算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对误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刻度尺测量结果:第一次测量:30.2cm第二次测量:30.1cm平均值:30.15cm标准差:0.05cm相对误差:0.16%2. 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第一次测量:30.20cm第二次测量:30.18cm平均值:30.19cm标准差:0.01cm相对误差:0.03%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刻度尺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时,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仪器本身的精度限制;(2)人为因素,如读数误差、操作误差等。
2. 对比刻度尺和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游标卡尺的精度更高,相对误差更小。
这说明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减小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3. 实验中,我们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对误差,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
平均值反映了测量结果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相对误差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通过使用刻度尺和游标卡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分析测量误差,了解了误差来源及其分析方法。
3.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一年级实验报告单
一年级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土壤。
2. 学会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
1. 两株相同种类且生长状况相近的植物幼苗(如绿豆苗)。
2. 两个花盆,里面装有适量的土壤。
3. 水。
4. 可以遮挡阳光的纸盒。
四、实验步骤。
1. 将两株植物幼苗分别种在两个花盆中,并标记为A组和B组。
2. 给A组植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按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 把B组植物放在纸盒内,纸盒上开一个小口通风,同样每天按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使其处于阴暗环境。
4.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观察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它们的高度、叶片颜色和数量等变化。
五、实验记录。
观察日期A组(阳光充足)B组(阴暗环境)第1天幼苗高度约5厘米,叶片嫩绿,有2片叶子幼苗高度约5厘米,叶片嫩绿,有2片叶子。
第3天高度约7厘米,叶片颜色变深绿,有3片叶子高度约6厘米,叶片颜色较浅绿,有2片叶子。
第5天高度约9厘米,叶片宽大,有4片叶子高度约7厘米,叶片较小,有3片叶子。
第7天高度约12厘米,茎粗壮,叶片翠绿且茂密,有5片叶子高度约8厘米,茎较细,叶片有点发黄,有3片叶子。
六、实验结论。
1.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健康,叶片颜色更绿,数量更多,茎也更粗壮。
2. 水和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为两组植物都有浇水且种在土壤中,如果缺少水或者土壤,植物可能无法正常生长。
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您能告诉我更详细的关于这个实验报告单的要求,例如是哪个学科的实验、有没有特殊的实验条件等,我会为您提供更准确的内容。
实验报告单格式范文
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简要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和理论。
三、实验器材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及其规格。
1.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2.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3. 器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四、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确保步骤清晰、完整。
1.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2.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3.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数据。
| 序号 | 数据名称 | 数值 || ---- | -------- | ---- || 1 | 数据一 | || 2 | 数据二 | || 3 | 数据三 | || ... | ... | ... |2.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六、实验结果简要描述实验结果,包括实验现象、数据变化等。
七、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阐述实验目的是否达成,对实验原理的验证程度等。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验结束后应进行的清理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3. 其他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九、实验心得体会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等。
教育实验报告单模板
教育实验报告单模板
实验概述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或知识]。
实验步骤
1. [步骤1]
2. [步骤2]
3. [步骤3]
4. [步骤4]
5. [步骤5]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
实验分析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结论1]
2. [结论2]
3. [结论3]
实验评价
本实验的优点有:
- [优点1]
- [优点2]
- [优点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有:
- [不足之处1]
- [不足之处2]
- [不足之处3]
实验改进
针对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1. [改进1]
2. [改进2]
3. [改进3]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实验主题],并对[实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分析与评价不断改进自己。
希望通过实验能够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能力,提高我们的[能力或知识]。
实验签名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 [参考文献3]。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探究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高中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师:王老师实验班级:高一(1)班实验目的:1. 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实验原理: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反应方程式为:\[ \text{Zn} + \text{H}_2\text{SO}_4 \rightarrow \text{ZnSO}_4 +\text{H}_2 \uparrow \]实验仪器:1. 锌粒2. 稀硫酸3. 试管4. 单孔橡皮塞5. 水槽6. 火柴7. 集气瓶8. 澄清石灰水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滴管实验步骤:1. 将锌粒放入试管中。
2.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3. 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并用集气瓶收集氢气。
4.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氢气,观察火焰颜色。
5.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将集气瓶中的氢气导入烧杯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1.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逐渐增多,速度加快。
2.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点燃氢气,火焰为淡蓝色。
4. 将氢气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气。
2. 氢气具有可燃性,火焰为淡蓝色。
3. 氢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讨论:1. 氢气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选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该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等领域。
3. 在进行氢气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爆炸事故。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中,我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未能及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导致部分氢气逸散。
2. 在点燃氢气时,我未能及时关闭酒精灯,导致火焰过大,影响实验效果。
改进措施:1. 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提前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避免氢气逸散。
实验报告模单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1)仪器名称及型号(2)仪器名称及型号……2. 试剂:(1)试剂名称及浓度(2)试剂名称及浓度……3. 其他材料:(1)材料名称及规格(2)材料名称及规格……五、实验步骤1. 第一步骤(1)具体操作(2)观察现象(3)数据记录……2. 第二步骤(1)具体操作(2)观察现象(3)数据记录…………六、实验数据及处理1. 实验数据记录(1)表格形式记录实验数据(2)图表形式展示实验数据……2. 数据处理(1)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2)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现象描述(2)实验数据总结……2. 结果分析(1)实验现象解释(2)数据结果分析(3)实验结论……八、讨论与结论1. 讨论内容(1)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相符程度(2)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局限性……2. 结论(1)实验目的达成情况(2)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3)实验结论总结九、参考文献[1] 作者. 文章标题[J]. 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 作者. 文章标题[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十、致谢感谢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助教以及实验同组成员的协助和支持。
十一、附录1. 实验原始数据2. 实验过程中的照片、图表等……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内容可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实验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二、实验目的1. 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可以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植物细胞切片;3. 载玻片;4. 封片胶;5. 吸水纸;6. 滴管;7. 试剂瓶。
五、实验步骤1. 将植物细胞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封片胶固定;2.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首先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3. 观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4.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及其特点;5. 清洁显微镜,整理实验器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2.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层,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3. 细胞膜包裹在细胞壁内,控制物质的进出;4.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内,含有多种细胞器,负责细胞的代谢活动;5. 细胞核位于细胞质内,是细胞的遗传中心;6. 液泡位于细胞质内,储存水分和营养物质。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了其功能。
显微镜是研究细胞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细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八、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要保持稳定的姿势,避免抖动;2. 观察细胞时,要注意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试剂的保存和实验器材的清洁;4. 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要准确记录,以便分析。
九、个人总结本次实验让我了解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了我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掌握了观察细胞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生物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为探索生命奥秘贡献力量。
科学实验报告_共10篇 .doc
★科学实验报告_共10篇范文一: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完整版)实验报告单模板
(完整版)实验报告单模板
1. 实验目的
填写实验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可以包括实验的背景知识和目标。
2. 实验器材和药品
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清单,包括名称、规格和数量。
3. 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的顺序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
具体操作过程。
4. 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
5. 数据处理及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取实验数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计算和解释。
6.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
7. 实验心得体会
个人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的总结和反思,对实验的改进和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8.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列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9. 参考文献
引用实验中使用的文献资料,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10. 附录
包括实验中所用到的相关资料、附件、图表、数据等内容。
以上为实验报告的模板,可以根据具体实验的需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希望对你的实验报告写作有所帮助!。
混合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混合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张三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质混合后的化学反应。
2. 观察并记录混合物颜色、气味、沉淀等变化。
3. 分析混合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观察混合物在混合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混合物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1. 烧杯(100mL)2个2. 玻璃棒2根3. 量筒(10mL)1个4. 氢氧化钠溶液(0.1mol/L)10mL5. 硫酸铜溶液(0.1mol/L)10mL6. 盐酸(1mol/L)10mL7. 氯化钠溶液(0.1mol/L)10mL8. 氢氧化钠固体9. 稀硫酸10. 氯化钡溶液(0.1mol/L)实验步骤:1. 在烧杯A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2. 在烧杯B中加入10mL硫酸铜溶液,搅拌均匀。
3. 将烧杯A和烧杯B中的溶液同时倒入烧杯C中,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4. 在烧杯D中加入10mL盐酸,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5. 在烧杯E中加入10mL氯化钠溶液,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6. 在烧杯F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7. 在烧杯G中加入10mL稀硫酸,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8. 在烧杯H中加入10mL氯化钡溶液,观察混合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1. 烧杯C中溶液混合后,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2. 烧杯D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3. 烧杯E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氯化钠与氢氧化钠、硫酸铜、盐酸、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4. 烧杯F中溶液混合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与氯化钡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钡沉淀。
5. 烧杯G中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钡溶液均不发生反应。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实验材料:花盆、土壤、种子(如绿豆、向日葵等)、水、尺子、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在花盆中装入适量的土壤。
2、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
3、适量浇水,使土壤湿润但不过于潮湿。
4、每天定时观察并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日期|植物高度(厘米)|生长情况描述||||||第一天|0|种子刚刚种下,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天|0|仍未发芽。
||第三天|05|有几颗种子开始发芽,冒出了嫩绿的芽尖。
||第四天|12|芽苗继续生长,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第五天|20|叶子增多,茎干变粗。
||第六天|28|植株生长明显,更加健壮。
|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土壤。
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会发芽并逐渐长大。
实验二:溶解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材料:食盐、白糖、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搅拌棒、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在四个玻璃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水。
2、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食盐,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其溶解情况。
3、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并观察。
4、向第三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沙子,搅拌后观察。
5、向第四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食用油,搅拌后观察。
实验记录:|物质|是否溶解|溶解速度||||||食盐|是|较快||白糖|是|较快||沙子|否|不溶解||食用油|否|浮在水面上|实验结论:食盐和白糖能在水中溶解,而沙子和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材料:闹钟、玻璃罩、抽气泵、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将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泵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抽气情况|声音大小|||||未抽气|清晰响亮||抽气中|逐渐变小||抽完气|几乎听不到|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感官实验的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感官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感官实验室实验者:XXX实验助手: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感官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感官实验,提高对感官刺激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3. 探讨感官刺激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官实验是通过人为地操纵各种感官刺激,观察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以研究感官功能、心理和生理机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中,个体在特定条件下接受不同类型的感官刺激,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个体的反应,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感官实验装置、计时器、录音笔等。
2. 实验材料:不同味道的饮料、不同颜色的食物、不同音量的音乐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相同。
2.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2)对实验对象进行感官训练,使其适应实验环境。
(3)依次进行以下感官实验:a. 味觉实验:品尝不同味道的饮料,记录实验对象的辨别能力。
b. 视觉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食物,记录实验对象的辨别能力。
c. 听觉实验:聆听不同音量的音乐,记录实验对象的辨别能力。
(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了解感官刺激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味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对酸甜苦辣等基本味道的辨别能力较强,但对特殊味道的辨别能力较弱。
这说明味觉对基本味道的敏感度较高,而对特殊味道的敏感度较低。
2. 视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对颜色的辨别能力较强,对颜色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这说明视觉在感知颜色方面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3. 听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对音量的辨别能力较强,对音量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这说明听觉在感知音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4. 心理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感官刺激对个体心理有一定影响。
当实验对象接受不同类型的感官刺激时,其心理状态、情绪和认知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变化。
中学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物质溶解度的规律实验日期:2021年10月25日实验班级:八年级(1)班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 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 量筒(10mL、25mL);3. 玻璃棒;4. 恒温水浴锅;5. 温度计;6. 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等固体物质;7. 蒸馏水。
实验步骤:1. 将烧杯放在恒温水浴锅中,调节温度至25℃,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2. 分别取10g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等固体物质,分别放入4个烧杯中;3. 向每个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使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物质充分溶解;4. 观察并记录每个烧杯中溶解的固体物质的质量;5. 重复步骤2-4,分别将温度调节至35℃、45℃、55℃,重复实验;6. 计算每个温度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实验结果:温度/℃ | 砂糖溶解度/g | 食盐溶解度/g | 硝酸钾溶解度/g | 蔗糖溶解度/g--------|--------------|--------------|----------------|--------------25 | 25 | 36 | 31 | 2035 | 30 | 41 | 36 | 2245 | 35 | 46 | 41 | 2455 | 40 | 51 | 46 | 26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砂糖、食盐、硝酸钾、蔗糖的溶解度均有所增加;2.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3.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4. 砂糖和蔗糖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每升高10℃,溶解度增加5g。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一)
笔杆滑动快慢用力大小
有橡胶套的笔杆
无橡胶套的笔杆
实验说明:一只手捏住笔杆一端,另一只手从笔杆的一端滑向另一端。
比较两支笔的不同感受。
实验报告单(二)
笔杆推动快慢用力大小
有橡胶套的笔杆
无橡胶套的笔杆
实验说明:分别将两支笔按在桌上,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前推动,比较两支笔的不同感受。
实验报告单(三)
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平板测力计的格数
玻璃用测力计匀速拉动重物
木板用测力计匀速拉动重物
毛巾用测力计匀速拉动重物
砂纸用测力计匀速拉动重物
实验说明:用平板测力计拉动重物分别在玻璃、木板、毛巾和砂纸上匀速前进,然后看测力计上的刻度是多少,就知道摩擦力是多少了。
注意事项:要匀速直线运动;注意实验安全;记下重物运动时测力计的刻度。
汇报:我们用测力计拉着重物在玻璃上匀速前进,测出的摩擦力是()格;在木板上是()格;在毛巾上是()格;在砂纸上是()格。
我们的结论是: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有关系的。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溶液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溶液配制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X号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及配制方法;2. 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混合物。
本实验旨在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通过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步骤,使溶质与溶剂充分混合,得到所需的溶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滤纸等。
2. 试剂:氯化钠(NaCl)、蒸馏水、盐酸(HCl)、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清洁实验台面,准备好所需试剂。
2. 称量: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记录称量结果。
3. 溶解:将称量好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4. 转移:将溶解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冲洗烧杯,将冲洗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5. 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附近,用滴定管滴加至刻度线,摇匀。
6. 标签:在容量瓶上贴上标签,注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等信息。
7. 检查:检查溶液是否均匀,有无沉淀或悬浮物。
五、实验结果1. 溶液名称:氯化钠溶液2. 浓度:0.1mol/L3. 配制日期:2021年X月X日4. 溶液颜色:无色5. 溶液透明度:透明六、实验讨论1. 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注意避免溶液溅出,造成实验误差。
2. 使用玻璃棒搅拌时,力度要适中,以免损坏容量瓶。
3. 定容时,注意观察刻度线,确保溶液浓度准确。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通过实验,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提高了安全意识,为今后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四年级上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光线传播的路径一、实验目的1.理解光的传播路径;2.掌握光线传播的方式;3.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和探究。
二、实验材料1.手电筒;2.透明玻璃;3.透明塑料板;4.草地;5.实验报告纸。
三、实验步骤1.将手电筒打开,并照射到透明玻璃上,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记录观察结果。
2.将手电筒照射到透明塑料板上,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记录观察结果。
3.将手电筒照射到草地上,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按照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透明的物体时,可以穿过物体并向前传播。
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线会发生改变方向。
五、实验结果1.在透明玻璃上照射光线时,发现光线可以穿透玻璃,并且直线传播。
2.在透明塑料板上照射光线时,同样发现光线可以穿透塑料板,并且直线传播。
3.在草地上照射光线时,发现光线在草地上会发生散射,传播路径并不是直线。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光线在透明的物体上可以穿透并且向前传播,传播路径为直线。
2.光线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发生反射,光线会改变方向。
3.光线在草地上会发生散射,传播路径并不是直线。
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光线的传播路径会受到物体透明程度的影响。
透明度越高的物体光线传播路径越直线,透明度越低的物体光线会发生散射。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的传播路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线在透明物体上可以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物体上会发生反射,而在草地上会散射。
八、实验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光的传播方式,并且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和探究。
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
这次实验让我们对光线的传播路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标准的生物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2.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3. 掌握光合作用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实验中,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片、蒸馏水、碘液、酒精、烧杯、镊子、剪刀、酒精灯、计时器、光源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量筒、滴管、烧杯、酒精灯、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新鲜菠菜叶片若干,将其洗净,用剪刀剪成约1cm²的小块;2. 设置实验组:将菠菜叶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另一组为实验组(在黑暗条件下);3. 观察实验组:将实验组菠菜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叶片颜色变化;4. 观察对照组:将对照组菠菜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叶片颜色变化;5. 比较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菠菜叶片的颜色变化,记录数据;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强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实验组菠菜叶片在黑暗条件下,颜色逐渐变黄,说明光合作用较弱;- 对照组菠菜叶片在正常光照条件下,颜色保持绿色,说明光合作用较强。
2. 分析:-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组在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弱,叶片颜色变黄;- 对照组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叶片颜色保持绿色。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植物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叶片颜色保持绿色;在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弱,叶片颜色变黄。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污染实验材料;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数据要如实记录,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单编制(3篇)
第1篇一、实验报告单概述实验报告单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
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单旨在规范实验报告的编制,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
二、实验报告单编制要求1. 格式规范实验报告单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编制,包括封面、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
(1)封面:包括实验名称、实验者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指导教师等信息。
(2)目录:列出实验报告单中各章节的标题和页码。
(3)正文: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论等部分。
(4)附录:包括实验数据表格、实验照片、实验视频等辅助材料。
2. 内容完整实验报告单应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阐述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2)实验原理: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阐述实验的原理和计算公式。
(3)实验器材:列出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并说明其性能和规格。
(4)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的步骤,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
(6)实验结果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7)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回答实验目的,对实验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
3. 语言表达准确实验报告单的语言应准确、简洁、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和模糊不清的词汇。
(1)术语使用规范:正确使用专业术语,避免使用错别字。
(2)句子结构完整:句子结构完整,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3)逻辑清晰:阐述观点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4. 格式美观实验报告单的排版应美观大方,符合规范要求。
(1)字体:正文使用宋体,字号为小四;标题使用黑体,字号为三号。
(2)行距:行距为1.5倍行距。
(3)页边距:页边距为上下左右各2.5厘米。
(4)表格:表格使用三线表,表格标题居中。
三、实验报告单编制步骤1. 实验准备(1)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单大学
一、实验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3. 培养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验证物理定律,使学生对物理实验有更深入的理解。
具体实验原理如下:1.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2. 动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 能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四、实验仪器与器材1.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质量;2. 刻度尺:用于测量长度;3. 弹簧秤:用于测量力;4. 秒表:用于测量时间;5. 计算器:用于计算数据;6. 实验台:用于放置实验器材。
五、实验步骤1. 调整天平,确保其水平;2.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3.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4. 使用弹簧秤测量力;5.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6. 记录实验数据;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8.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物理定律。
六、实验数据1. 物体质量:m = 1.00 kg2. 物体长度:L = 0.50 m3. 力:F = 5.00 N4. 时间:t = 1.00 s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 a = F/m = 5.00 N / 1.00 kg = 5.00 m/s²;2.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计算物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动量变化量Δp = F t = 5.00 N 1.00 s = 5.00 kg·m/s;3.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物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量ΔE = 0.5 m v² = 0.5 1.00 kg (5.00 m/s)² = 12.50 J;4.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物理定律。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标: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
实验步骤: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目标: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
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内。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
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4、修订计划小组讨论,论证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计划更完善、更科学。
5、实施计划依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作好记录。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选用实验的种子最好是当年的新种子。
2、在利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简单的对比实验,可不设对照,只考虑控制因素的有无,互为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目标: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材料用具:种子若干,培养皿,纱布,温度计。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3、制定计划(1)选取什么样的种子作为样本?(2)选取种子的数量应该是多少?(3)该如何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4、实施计划(1)发芽。
选择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在其底部铺上2~4层纱布或滤纸,加入适量的水,使纱布或滤纸湿润。
从被监测的样品中随机抽取一定的数量的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或滤纸上,控制好温度。
(2)记录。
每天观察一次,保证培养皿内湿润,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量。
连续观察7天左右。
(3)计算。
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监测的种子数x100%(4)重复。
重复测定1~2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1、实验中必须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以排除环境对种子发芽率的干扰。
2、为了使抽样监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是情况,抽样时应随机选取,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四: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菜豆种子,培养皿,纱布,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
实验步骤:1、根毛的准备先将玉米种子浸泡24小时,吸水后放在培养皿中,加盖两层湿纱布,置于25℃条件下。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1)用镊子轻轻揭去种子表面的纱布,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密密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一段幼根。
3、用肉眼观察根尖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注意事项:1、用种子培养生根时,培养皿内要经常加适量的水,以保持湿润。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时,动作要轻,不要触碰根毛,以免影响继续观察。
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由于标本较大,需慢慢上下移动切片,依次看到每一部分的结构。
实验五:探究根靠哪部分生长活动目的:探究植物的根是靠哪部分生长的。
材料用具:已生根的幼苗,笔,废物缸。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哪部分生长伸长的?2、作出假设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根尖生长伸长的。
4、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1)取菜豆种子使其萌发。
(2)当幼根长到1.5cm左右时,在幼根上面间距相等的细线。
(3)继续培养,让幼根继续生长。
(4)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细线间距离的变化。
(5)分析结果得出根靠哪部分伸长生长的结论。
注意事项: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认真,不要损伤根尖。
实验六: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活动目的:1、尝试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吸收水分的能力。
2、通过比较、探究,发现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材料用具:几株大小相似的植物,豌豆或其他带有比较完整根的植株。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2、作出假设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毛。
3、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4、实施实验设计5、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6、结果分析7、得出结论注意事项: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要有重复,以求更加准确。
实验七: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活动目的: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材料用具:植物的块茎,小刀,清水,食盐,白糖,量筒,天平等。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能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交换?植物细胞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失水,什么样的环境中吸水?2、作出假设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3、制定计划(1)选择几个大小差不多的植物块茎,编号并做标记。
(2)准备出5种不同液体:清水、稀盐水、浓盐水、稀糖水和浓糖水。
(3)在不同块茎上的洞中分别加入以上5种液体,并做好标记。
(4)在洞口加上保鲜膜以防止水分蒸发。
(5)将块茎洞中的液体用吸管完全吸出来,放在量筒中比较,观察吸出来的液体比原来加进去的液体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6)在彻底吸干洞中的液体后,将块茎放在天平上称量,对比处理前的称量结果,看看每一块块茎的重量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
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结果。
5、分析结论认真统计记录的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所选择的块茎状态应该一致,不能将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取来的不同植物块茎混在一起做实验。
2、在比较不同处理后块茎重量的变化幅度时,应该考虑到块茎本身大小的影响。
实验八:区分芽的类型并观察芽的结构实验目的:1、了解芽的种类,了解叶芽的结构。
2、通过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用具:着生叶芽的杨柳枝条,叶芽,放大镜,刀片,镊子。
实验步骤:1、区分芽的类型(1)观察杨树的枝条,就能看到枝条上明显地分出节和节间,每个节上有叶痕。
(2)观察侧芽着生的部位,观察侧芽排列的顺序。
(3)观察顶芽着生的部位,观察芽的外观。
(4)仔细观察,分辨出叶芽和花芽。
2、观察芽的结构(1)取一个叶芽,用刀片吧侧芽纵剖开,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再用放大镜观察芽的芽轴、幼叶、叶原基结构及各自的着生部位。
(2)用镊子仔细去掉幼叶,观察在每个幼叶的叶腋部都生有的芽原基结构。
(3)用镊子去尽所有的幼叶后,观察在芽轴的顶端露出什么的生长点结构。
(4)标注个部分名称,并分析枝条的各部分是由芽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
注意事项: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注意对照挂图进行观察。
实验九: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2、通过实验结果理解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材料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纸片,透明的塑料片或薄膜,曲别针,酒精,小烧杯,大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管,试管夹,镊子,清水,碘液,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1、植物材料的处理实验前一天,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德尔淀粉运走、耗尽。
用剪刀将黑纸剪成一定样式,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再用曲别针夹住,在同一个叶片的另一个部位按照同样方法夹一个用透明的塑料片或薄片。
把花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2、验证绿叶产生淀粉(1)摘下经过处理的叶片,取下黑纸片和透明塑料片。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进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隔水加热。
(3)撤去并熄灭酒精灯,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
(4)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用滴管向叶片滴加碘液,放置几分钟。
(5)用清水把碘液冲掉,仔细观察叶色的变化。
注意事项:1、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时,一定要隔水加热。
2、酒精极易燃烧,在加热大烧杯时,一定要加石棉网。
3、隔水加热需要一定时间,要认真观察绿叶的颜色变化。
实验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活动目的:确定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材料用具:天竺葵,大广口瓶,小烧杯,盐酸,石灰石,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等。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制定计划(1)植物材料的处理①取三盆在黑暗条件下放置两天的天竺葵,放在三个编好号的玻璃钟罩的底座上。
②1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盖上钟罩,并用凡士林密封钟罩与底座之间的缝隙。
③2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5%的盐酸,在盐酸中放入石灰石,迅速盖上钟罩并密封。
④3号钟罩内的培养皿中直接放些水,作为对照。
(2)观察结果将三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过几个小时后,将钟罩取下。
从三株植物上各取一个叶片,脱去叶绿素,加碘水染色,比较三个叶片的颜色有什么差别。
4、实施计划5、分析结论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用的钟罩较大、较重,又是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
2、盐酸和氢氧化钠都会伤害皮肤,一旦沾到身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3、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一定要在二者混合后迅速盖上钟罩,以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漏到外面。
实验十一:徒手制作叶的横切临时装片并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目的:1、练习制作徒手切片。
2、学会识别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等结构,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
3、初步学会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新鲜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笔毛,小块木板,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等。
实验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注意事项:1、切片有横切和纵切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