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的故事

合集下载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而禅意故事,就像一杯清泉般的甘甜,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平和。

1. 一杯茶的禅意。

在一次茶道表演中,大师端起一杯清茶,缓缓地品尝着。

他告诉学生,品味一杯茶,就是品味生活。

生活就像一杯清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香甜和苦涩。

只有懂得珍惜,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2. 老和尚与小和尚。

一位老和尚和他的小和尚在山间行走。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何为禅意?”老和尚指着前方的一片莲花池塘说,“你看那边的莲花,它虽然生长在泥泞之中,却依然洁净无瑕,这就是禅意。

”禅意并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

3. 拈花微笑。

佛祖曾经在灵山会上,默默地拈起一朵花,微微一笑。

只有弥勒菩萨看懂了佛祖的微笑,于是微微一笑,便传承了拈花微笑的禅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禅意并不需要言语,只需要心领神会,就能领悟其中的真谛。

4. 石头和花朵。

有一位禅师在山间散步,看到一块石头和一朵花。

他问弟子,“你觉得哪个更有禅意?”弟子想了想说,“当然是花朵了。

”禅师笑了笑说,“错了,石头和花朵一样有禅意,只是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

”。

5. 一碗水的禅意。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问他,“我想学禅意,您能教我吗?”禅师拿起一碗水,向里面撒了一些盐,然后让年轻人喝下这碗水。

年轻人喝完后,禅师问他,“尝到了盐的味道吗?”年轻人摇摇头说,“没有。

”禅师笑了笑说,“禅意就像这碗水,当你的心中充满了杂念和烦恼时,就像水里的盐一样,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

6. 割麦子的禅意。

一位农夫在麦田里割麦子,一个过路的僧人问他,“你知道割麦子的禅意吗?”农夫摇摇头说,“不知道。

”僧人笑了笑说,“当你割麦子的时候,只需专注于手中的镰刀和麦子,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这就是割麦子的禅意。

”。

7. 禅意的枯木。

一位禅师在山间看到一棵枯木,他对弟子说,“枯木虽然没有了生机,但它依然屹立在山间,这就是禅意。

解读“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解读“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解读“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禅茶一味”,恐怕是中国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又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二战之后到上世界七十年代,日本重新崛起,对外文化输出。

日本佛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向欧美宣扬佛教文化,而且特别宣扬禅宗与茶文化,因此,在欧美各国,禅茶成为最时髦最新颖的学问,可是对于禅茶宗主国的中国,却被遗忘。

而作为禅茶宗主国的中国,对“禅茶一味”的各种解读,总体感觉:绕来绕去,不知所云。

其实,茶是朴实的,同哥来还原他……禅宗文化普遍的说法是,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或者说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

创始人为达摩,尊为一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称之为“渐悟”。

南宗惠能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称之为“顿悟”。

慧能尊为六组,此后禅宗再无“祖”的说法。

禅宗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魏晋六朝以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韵联,无一不与禅意息息相关,禅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

历代僧人的经验发现,茶有助于人的安静。

魏晋以后,佛教盛行,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现代科学证明了,茶多酚可以提神醒脑。

中国的禅宗,有一悠久的历史,便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

真实的禅者,除了生活和言辞的机趣之外,其德行修正工夫,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

茶文化茶树诞生于中国西南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约在6000年前后,传说神龙氏(也就是炎帝)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禅茶一味的典故

禅茶一味的典故

禅茶一味的典故
禅茶一味,最初出自唐代名僧湛然禅师的一则寓言故事。

据传,
湛然禅师有一次拜访唐玄宗皇帝,皇帝非常崇敬他,便让他带领禅宗
学生在宫中讲学。

湛然禅师在讲学中,拿出一只杯子,放满水后放在
讲桌上,问学生:“这只杯子里是满的还是空的?”有的学生说:
“是满的。

”有的则说:“是空的。

”湛然禅师说:“你们的答案都
是不对的,因为这只杯子不是满的、也不是空的,而是半满半空。


禅师这句话一出口,学生们都恍然大悟。

从此,禅茶一味成为了禅宗学派的一个象征。

后来,陶渊明也引
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抛却尘世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禅茶一味成为了一种追求平静、极简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茶与禅的历史典故

茶与禅的历史典故

茶与禅的历史典故
《茶与禅的那些事儿》
嘿,你们知道不,我特别喜欢研究茶与禅的历史典故。

就说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去一个很有特色的茶馆。

一进去,那氛围,啧啧,古色古香的。

我们找了个位置坐下,服务员就过来问我们喝点啥。

我就说:“来壶你们这儿最有禅意的茶呗!”朋友甲就笑我:“嘿,你还挺会装文艺呢!”我白了他一眼:“这叫有文化,懂不懂呀你!”
不一会儿,茶就上来了,那茶香四溢的。

我们就开始边喝边聊。

朋友乙说:“你们说这茶和禅到底有啥关系呀?”朋友丙接话道:“我觉得吧,喝茶能让人静下心来,就跟禅修似的。

”我点点头:“对对对,就像现在,我们坐在这儿,喝着茶,感觉心里特别平静。


正说着呢,旁边一桌来了个老先生,穿着那种中式的长袍,看着就很有范儿。

他听到我们在讨论茶与禅,就笑着说:“年轻人,茶与禅的渊源可深着呢!”然后他就给我们讲起了一些历史典故,什么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啦,说得我们一愣一愣的。

我们就跟老先生聊了起来,越聊越觉得有意思。

朋友甲还打趣说:“哎呀,今天可真是长见识了,回去可以跟别人吹牛啦!”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次在茶馆的经历,真的让我对茶与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来,一杯小小的茶里,真的蕴含着那么多的禅意和智慧呀!现在每次喝茶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次和朋友们在茶馆的时光,想起那位老先生给我们讲的故事,感觉特别有意思呢!这就是我和茶与禅的故事啦,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呀?。

禅茶故事公案

禅茶故事公案

禅茶故事公案在那云雾缭绕的深山古寺中,住着一位老和尚,法号慧明。

这慧明禅师可是个禅茶的高手,那寺里的茶园,就是他的禅修之地。

我呀,有幸在那古寺小住几日,便目睹了不少与禅茶有关的趣事。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沙弥,名叫觉心,跑来问慧明禅师:“师父,这茶和禅到底有啥关系呢?为啥咱们寺里整天都离不开茶呢?”慧明禅师微微一笑,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觉心来到了茶园。

那茶园里,嫩绿的茶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仿佛一片片绿色的精灵。

慧明禅师蹲下身子,轻轻摘下一片茶叶,对觉心说:“你看这茶叶,从小小的嫩芽长起,历经风雨,就像人在世间的修行。

”觉心挠挠头,眼睛里满是疑惑:“师父,这怎么就像修行呢?”慧明禅师笑着说:“这茶叶生长,要耐得住寂寞,在茶园里默默成长,不能急于求成。

人修行禅道,不也是如此吗?得一步一个脚印,心不能浮躁。

这茶的生长过程,就如同我们禅修的过程,缓慢而坚定。

”这时候,寺里的另一位老和尚,智空和尚走了过来。

他看着觉心懵懂的样子,哈哈一笑:“小沙弥啊,你知道泡茶的时候,那茶叶在水里翻滚的样子像啥吗?”觉心摇摇头。

智空和尚说:“那就像我们的杂念啊,在心里翻腾。

可是呢,当茶叶慢慢舒展,茶香四溢的时候,就好比我们通过禅修,把杂念平息,内心只剩下宁静和智慧。

”觉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觉得这禅茶的学问可真深奥。

又有一次,一个远方来的香客,名叫李施主。

他满脸疲惫,一进寺门就说:“禅师啊,我在尘世中忙忙碌碌,感觉身心俱疲,找不到方向。

”慧明禅师看着他,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泡了一杯茶。

那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茶香弥漫开来。

慧明禅师把茶递给李施主,说:“施主,尝尝这杯茶。

”李施主接过茶,一饮而尽。

慧明禅师摇摇头:“施主,你这样喝茶,可品不出茶的真味。

”李施主很是不解:“禅师,这茶不就是用来解渴的吗?”慧明禅师笑着说:“这茶啊,可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

你看这泡茶的过程,要精心挑选茶叶,用合适的水温,耐心等待茶叶舒展。

这就像生活,你匆匆忙忙,没有用心去对待,怎么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呢?”李施主听了,若有所思。

禅茶文化历史

禅茶文化历史

禅茶文化历史禅茶文化历史禅茶文化是一种结合禅宗和茶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它起源于中国并于传承发展。

禅茶文化将禅宗的思想精髓与茶道的艺术表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禅茶文化的历史演变、核心理念、艺术形式、传统茶具以及影响范围。

通过对禅茶文化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禅茶文化的起源和演变1.1 中国禅宗的发展历程1.1.1 禅宗的起源1.1.2 禅宗的发展与传播1.1.3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 禅宗与茶文化的结合1.2.1 禅宗和茶文化的共同点1.2.2 茶文化进入禅宗寺庙1.2.3 禅茶文化在中国的演变二、禅茶文化的核心理念2.1 禅茶一味2.1.1 心静观叶2.1.2 一味无声2.1.3 体验当下2.2 和敬清寂2.2.1 禅茶与禅修2.2.2 尊重他人与和谐共处2.2.3 追求内心平静与宁静三、禅茶文化的艺术形式3.1 茶道的仪式与讲究3.1.1 茶席布置3.1.2 泡茶过程3.1.3 茶具使用与品鉴3.2 禅茶文化与文人雅士3.2.1 文人墨客与茶文化3.2.2 禅茶诗词与字画四、传统禅茶茶具4.1 茶壶4.1.1 紫砂壶4.1.2 青瓷壶4.2 扁觚(盖碗)4.3 茶盘4.4 茶叶罐4.5 茶杯4.6 茶筅4.7 其他茶具五、禅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范围5.1 禅茶传入5.2 禅茶的发展与流派5.2.1 世阿弥与诗仙禅茶5.2.2 千利众利与千宗室密等禅茶5.3 禅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5.3.1 禅茶艺术家与传统茶道师5.3.2 禅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附件:1、图片素材:禅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茶具等图片。

2、音频素材:禅茶音乐、禅茶茶道表演等音频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禅宗:一种佛教派别,强调通过冥思静坐来实现心灵觉悟。

2、禅茶一味:禅茶文化中追求心流与当下体验的理念。

3、和敬清寂:禅茶文化中讲究尊重他人、追求平静与宁静的理念。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是一种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

严格来说,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茶相关的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现象与茶发生了关联,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文化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在我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一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饮茶的文化性日益体现出来了。

到了南北朝后,茶也进一步得到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唐代佛教禅宗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茶饮的普及,茶禅一体,僧俗转相仿效,饮茶之风日盛。

在中国唐代288年的历史上,曾产生过三位堪称中国佛教茶禅文化先驱的禅茶大师。

一位是享有“茶圣”之誉的陆羽,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自幼在寺院长大,痴迷茶事,专注于植茶、焙茶研究,著《茶经》而留传后世;一位是江西百丈山的释怀海和尚,著有《百丈清规》(又称《禅门规式》)一书,书中对佛门用茶作了严格规范和规定,被佛门广为认同。

另一位则是四川峨眉山华严寺的释昌福禅师,公元845年,创立峨眉茶道,至今已传36代,长达1170多年,他创编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共四册,总字数2512字,这部书稿,除了阐述茶禅同修的佛理禅学,同时详细记载了峨眉山茶叶种植、采摘、焙制、用火、用水、茶器茶具、存贮保管等内容,成为峨眉禅茶一代宗师。

后经峨眉山市禅茶工坊挖掘、整理峨眉山茶史和以峨眉山佛教开创的茶禅文化研究,先后整理成书《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峨眉茶道历代传人》、《峨眉山佛门三道茶》、《峨眉茶道茶法》、《峨眉山佛教禅茶名称据考》、《峨眉山佛门茶禅养生文化据考》等文献,注册商标“宝掌堂”。

茶大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有了新的茶叶生产中心,并出现了很多茶馆,茶饮的社会化得到充分体现。

宋代还风行分茶和斗茶游戏,对茶品的优化和茶艺的精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孔子称赞唯美意境禅意的故事

被孔子称赞唯美意境禅意的故事

被孔子称赞唯美意境禅意的故事一,空杯。

一位学者,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

他将水注入学者的杯中。

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察觉,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学者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你就像这杯子,头脑里已经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

如果你想让我说什么是禅,就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点评:为什么我们很难领悟佛法的真实之义?就是因为所知障太重,成见太深,脑袋里已经没有空间了。

二,放下。

两位禅师路过一处浅滩,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徘徊不前,因为她穿的是丝绸的罗裙,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完,就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师兄把少女放下,师兄弟两个继续前行。

回到寺院,师弟忍不住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有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怎么能背女孩过河呢?”“你说的是哪个女孩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记挂在心上呀?”师兄回复到。

点评:佛法里经常讲放下,并不是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什么都不干了,而是要更积极的修善积德,更积极的去修正自我,应该放下的是心,而不是事。

三,金子好还是烂泥好?高僧问:“金子好还是烂泥好呢?”求道者:“当然是金子好了!”高僧笑道:假如你是一粒种子呢?点评:金子和烂泥其实是一样的,本性没有好坏之分。

别人对它的评价,完全取决于人的分别心,别人对它的用途。

四,修佛。

一人到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求道。

禅师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呢?”求道者:“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佛没坏,不用修,要修先修自己吧。

”点评:无论修佛、拜佛、念佛,都不是要我们向外去求,而是要返闻闻自性,向自己的内心去求。

和平寺禅茶——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

和平寺禅茶——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

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平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武阳买茶”是茶的初级贸易形式,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限于药用,后来逐渐为皇室贵族特有的祭祀、养生饮料,至晋隋,由于僧侣增多,佛教兴盛,把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向民间普及,饮茶习惯几乎同时代开始产生,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历史。

茶从皇室贵族一路走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爱和重视。

安徽的太湖人喜茶、爱茶,而且十分敬重茶。

从古到今,太湖县内广为流传着“浪费一点黄茶三分罪,三点黄茶罪不轻”的警语,老人们还说茶渣子不能倒在人踩的路上,否则是对茶神的不敬。

茶被作为迎客和馈赠的最佳礼品,贵客临门,奉热茶上前。

有事求人,提上香茶馈赠。

太湖人为何如此看重茶呢?除了茶本身价值外,太湖茶一开始就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太湖的禅与茶相伴而生。

公元561年,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师离开嵩山少林,跋涉千里来到豫州晋熙郡所属的太湖左县狮子山(今太湖县花亭湖狮子山景区),在其山腰的葫芦石旁弘扬佛法,参禅说法达31年之久。

慧可大师常采山中青茶亲自制之,且广栽茶树,并教导僧众栽茶树,开创了“禅农一体”的一代宗风。

建立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体系。

自唐五代至宋,先后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推动太湖禅茶的发展。

在佛教禅宗昌盛的年月,僧众们不但饮茶,而且广栽茶树,禅农一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僧人打坐禅定前,饮清茶有提神、清脑等功效,可防止打坐中昏沉、掉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另外,佛教有“禅遍一切处”,“佛性不离当下”的思想,禅茶蕴含着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的雅气。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返迷途,雅而脱俗。

禅与茶如何结下不解之缘

禅与茶如何结下不解之缘

禅茶最初指的是寺庙僧人种植、采摘、制作,用来供奉佛祖、招待客人、自斟自饮、馈赠他人的茶。

现今,在品茶中参禅、悟道,借茶喻禅,以茶论禅,只要和佛教禅学有联系的茶,都称之为禅茶。

茶与佛教修持有着特殊关系,它清亮、清淡,与“明心见性”的禅意相通。

传统佛教寺院规定,禅僧过午不食,但可以喝茶,茶是佛门弟子的主要饮料。

在佛教徒眼中,茶就是禅,喝茶就是修禅。

曾经有人问赵朴初:“你喝茶,可有禅意?”赵朴初微笑作答:“但以喜心饮茶,就有禅意。

”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品茶雅趣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

禅茶最早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参禅。

传说为了避免犯困打瞌睡,达摩祖师撕掉了自己的眼皮,眼皮所落之处,长出一株茶树,达摩祖师摘下绿叶放入口中咀嚼,口中茶味清苦,却苦而回甘,困意顿消,神清气爽,使他悟出了佛法智慧。

后代的禅僧们都学习祖师,在坐禅时用饮茶来驱赶睡魔,修炼清净。

从此,禅与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僧种茶、饮茶日渐风行,不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饮茶甚至成为禅寺的一项制度,将禅修融入茶中,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禅茶文化。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这首由明海禅师所作的《茶之六度》禅诗,写出了禅茶的精神境界,解读出舍己为人、严于律己、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敬天爱人、助人为乐的禅茶精神内涵。

禅茶一味,禅茶相通,禅茶精神与人性的光辉紧密相连,它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学会包容和分享,将个人融入大众,将小我融入社会,广结善缘,在尽责中求满足,在奉献中求心安,在关爱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不但有益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锻造个人品格修养,提升个人精神境界,更有益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禅茶器具最少不了的是茶杯,茶杯种类繁多,有被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杯,有与佛教“慈悲”之心谐音的陶瓷杯,也有体现佛法清净心的青竹杯,每一款茶杯都蕴含着深厚禅机,给人感悟和启迪。

禅与茶、佛与茶的千古因缘

禅与茶、佛与茶的千古因缘

禅与茶、佛与茶的千古因缘禅,意在明心见性,无关言语章句。

禅的体证,就在万缘应对处。

茶,天地润育之灵物,非精行俭德之人无以尝其至真之味。

禅茶的境界,如何与人说?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于五峰之巅手植茶树,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禅之昏寐,径山茶与禅的因缘已有1200余年。

法钦禅师承袭牛头法融之禅法,以“本寂心境,不为荣枯贵贱所迷”。

法钦禅师的一杯茶,放下了世人贪执的味道,观照万法的本然,绝诸爱恶迷情,于是,由茶悟入,亡迷情断苦因,从而度一切苦厄。

心境本寂,世人却将茶作意于六尘之中,色声香味触法,逐之不已,怎能品味出纯然的禅悦?品不出茶的纯然,忘却心的本然,法钦禅师的茶无人知味,他的禅法也在世间成为绝响。

“法,本无生灭”。

既然众生难以直契如如不动的本心,那就让禅师们用机锋凛冽的临济禅法斩断众生心上的葛藤吧。

作为“临济中兴”的代表人物,径山大慧禅师以直截峻烈的禅风,让多少红尘中人在“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妻儿聚头处、宾客酬酢处、办公职事处,得大彻悟”!禅宗也因大慧禅师成为了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派。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

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

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

”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对僧人普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

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

和平寺禅茶——和尚家风 禅茶得道

和平寺禅茶——和尚家风 禅茶得道

和尚家风禅茶得道和尚家风,并不持戒,又不坐禅,如此,只需三碗两盏酽茶,喝到一心不乱,便可得道。

有僧问如宝禅师,何是和尚家风?大师回答说,饭后三碗茶。

禅家多吃茶,在于水乃至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追求清寂空灵的境界,便不可不吃茶,想做到四禅八定,便不可不吃茶,吃好茶。

中国禅家爱茶,据说跟达摩有关,佛家的禅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禅,另一种是祖师禅,国人修的大都是祖师禅,祖师禅的开山鼻祖就是达摩。

达摩祖师当年在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僧人们给他送饭,但他却原封不动。

他虽然不饮不食,但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眠侵扰,打了一会盹,达摩祖师很生气,觉得自己连昏睡这样的困扰都挡不住,何以弘法渡众生?于是割下眼皮扔在地上继续坐禅。

不久,从达摩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清香枝叶的茶树,他在后来的打坐中,一昏沉就摘下叶子来嚼,这就是禅茶的起源。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当时的禅院都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定时击鼓,召集僧众饮茶,吃茶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

出家人讲究慈悲喜舍,乐善好施,广结善缘,所以他们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下等茶自己吃。

中国禅宗的百丈清规,改革了僧侣乞食的风气,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所以禅林僧众往往因地制宜,种植茶树和五谷,自食其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大禅师也亲自参与。

所以名刹出名茶,于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大都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持良好,既有野生茶树,也适合茶树的种植。

很多名优茶叶品种,大多都来源于寺院茶。

比如四川的蒙顶茶,相传是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在蒙顶山种植七株茶树,据说此茶能治百病,称为仙茶。

号称茶王的武夷山大红袍源自天心寺的僧人;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太湖碧螺春则是宋代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所制,叫水月茶,历代为贡茶,清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此外,还有普陀山的佛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天台山的罗汉贡茶等等,都是有名的寺院茶,现在最流行的铁观音,直接就以观音菩萨的名号为茶。

茶与禅之间的历史渊源

茶与禅之间的历史渊源

茶与禅之间的历史渊源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古籍中并没有记载,就连禅茶、茶禅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书中也都鲜见。

若在佛教典籍中作个检索的话,也会发现茶禅和禅茶的概念都是检索不到的。

结论是,禅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成为一个固定概念。

宣方:如今中国的茶文化呈现一派复兴的景象,我个人喝过的禅茶不下几十种,听过但没喝过的又有很多种。

禅茶已经成为不大不小的热点现象,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却是比较滞后的。

很多学茶、讲茶的人都提过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从学术的角度去看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还要打个问号。

实际上中国古籍中并没有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的概念,就连禅茶、茶禅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书中也都鲜见。

清代乾隆皇帝曾经将一座寺庙命名为“茶禅寺”,以纪念宋代与苏东坡有关的一段公案。

所以这个概念即使出现也只是一个专属名词,不是专属概念。

我们若在佛教典籍中作个检索的话,也会发现茶禅和禅茶的概念都是检索不到的。

结论是,禅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成为一个固定概念。

还有一个影响更大的说法,就是宋代一位禅宗高僧圆悟克勤写了禅茶一味的法帖,被来自日本的容西法师带回国,成为日本茶道的宝物,珍藏在奈良的大德寺。

很多政府网站上都有这样的说法,很多茶艺的培训教材也有这样的说法,前两年四川的一个寺庙还将其刻碑立石,显然已经把它当做一个历史事实。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在日本能够看到的圆悟克勤的书法作品屈指可数,并不包括这一件。

今天茶禅一味的说法产生的历史非常短。

这个词的真正登场是明治三十八年,田中仙樵的《茶禅一味》。

虽然禅茶这个词在古籍中鲜见,不过禅茶一味的文化精神却是古已有之。

茶文化起源于巴蜀地区。

最早的、准确的关于茶文化的记录在汉代。

茶和佛教的紧密结合是在唐宋时期开始的。

唐代时,泰山有一位降魔禅师带大家修禅,让大家喝茶以防止在修禅中睡着。

唐代茶事活动繁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陆羽著《茶经》,《茶经》是茶文化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关于茶事之盛还有另一些例子,比如:杜牧在做官时向朝廷建议要规范民间茶的交易,可见茶贸易的兴盛程度。

禅茶一味由来

禅茶一味由来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那么你知道“禅茶”一说如何由来的吗?传说达摩祖师因为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下,弃于地上。

之后那里长出一株树。

弟子们摘下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可令坐禅的人保持神志清明,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

日本人便是推崇这“禅茶一味”的观点。

虽然还没达到能品出禅味的境界,但当我们听说泰和茶馆从日本请来茶道老师作现场表演时,还是决定去见识一番。

说起来,茶道还是从中国传去日本的,所以,当我们看见茶馆中布有不少明清家具时,不禁觉得这也是一种渊源。

茶道老师来自日本的静冈县。

在日本传统弦乐的伴奏下,身着素雅和服的老师开始用精美的茶具为大家演示煎茶与抹茶的冲泡手法。

手法娴熟,动作细腻,一旁看着觉得如同行云流水般,滑过心间。

其实,所谓的煎茶,并不是煎出来的,而是用“蒸青”的方法,用热气蒸出来的。

茶叶一根根细细小小地卷曲着。

而抹茶则是将茶叶去筋,并磨成粉,所以看上去是粉状的。

在冲泡时要用竹制的搅拌器将茶水打匀,打成泡沫状。

另外,煎茶与抹茶所用的茶杯也不一样。

煎茶使用的就是一般常见小小的茶杯,但抹茶使用的则是大茶碗。

在品茶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茶碗上绘花的话,对方会出于尊重将绘花的一面朝向你,在你双手接过茶碗后,喝前要稍微左右转动一下茶碗,喝完后,还需用手将茶碗擦拭一下,再将绘花的那面朝外递还于对方。

礼仪繁缛得让人感叹。

本文版权归茶马世家官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禅茶一味的故事

禅茶一味的故事

禅茶一味的故事禅茶一味的故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禅宗与茶文化相互交融,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禅茶一味”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圆悟的禅师,他热爱茶道,修行的同时,也研究茶艺。

他的茶艺高超,所煎的茶汤醇香四溢,深受众人喜爱。

于是,圆悟禅师便在寺庙里设了一间茶室,与世人分享茶的美好。


有一天,一位皇帝听闻圆悟禅师的茶艺,心生向往,便亲自前来品尝。

皇帝喝了禅师泡的茶,觉得味道独特,非常好喝。

于是,皇帝问禅师:“这茶的味道是如何调制的?”
圆悟禅师微笑着回答:“这茶的味道,犹如禅宗的修行,需要心境平和,专注寂静,才能品味其中的真谛。

”
皇帝听了禅师的话,有所感悟。

他意识到,这茶的味道与禅宗的理念息息相关,茶道即是禅道,禅道即是茶道。

于是,皇帝赞誉道:“禅茶一味,茶香四溢,真是妙不可言!”
从此,“禅茶一味”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人们认为,禅宗修行与茶艺有着密切的关系,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许多人开始将茶与禅相结合,以茶参禅,用茶道修心,寻找内心的宁静。


这个故事传达了禅宗“一切事物皆修行”的理念,茶成为了连接世间万物的精神纽带。

在品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体会禅宗的寂静与超脱,达到心灵的净化。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茶禅一味,心境如一。

”
如今,禅茶一味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茶馆、寺庙,人们都在茶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而这故事的源头,正是那位将茶与禅相结合的圆悟禅师,是他用茶的醇香,让世人领略到了禅的韵味。

总之,“禅茶一味”的故事,是我国茶文化与禅宗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便能找到禅意的所在。

而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茶便是一剂清凉,让我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静下心来,追寻内心的宁静。

禅茶来源

禅茶来源

禅茶历史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1]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

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

唐末五代,赵县古称赵州,位于河北石家庄市。

我们去的是远近有名的柏林禅寺。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在这个禅院(当时叫观音院)主持40年,有着“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等几桩有名的禅门公案。

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

1000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

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而奠定了赵州柏林禅寺是“禅茶一味”的故乡的基础。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

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

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2]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

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峨眉山万年禅茶文化介绍

峨眉山万年禅茶文化介绍

峨眉山万年禅茶文化介绍据可考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

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远古原创道教人物。

下面就峨眉山万年禅茶文化做一介绍。

峨眉山万年禅茶文化然而到了隋唐以后,佛教的兴盛和寺院经济的扩展以及当时的土地制度,佛门的种茶制度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相传,这个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茶诀,源于南北朝时期驻锡峨眉山洪椿坪的中印度高僧宝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

宝掌法师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千年和尚",传说运用各种养生之法活了一千多岁。

当然,这样的神话是否科学尚不考,但由此足以见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养生传统。

并且也可以推断,峨眉山僧人种茶饮茶习俗很早便有。

峨眉山万年禅茶始于唐宣宗在位期间,由时为峨眉山南岳临济宗第三代门人的昌福禅师创立,并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以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情于一体,并传授茶法给众僧人,随后传给下一位主持隆元法师。

隆元法师是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禅茶又溶入了一些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并获得大量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此后,峨眉山禅茶遂发扬光大。

金顶的佛光,报国寺的钟声,机灵的猕猴,以及金庸笔下最具个*的郭襄、周芷若开创发展的峨眉派武功,几乎是人们对峨眉山最经典的几大印象。

其实与这些美景与传说一样经典的,还有峨眉山的禅茶文化。

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作为*文化中绚烂的两笔重*,在历史上也一直交错发展,彼此影响,浸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深处。

一部峨眉山禅茶史,既是茶文化的成长缩影,也是禅宗的发展足迹,更是古代寺院经济制度的侧面反映。

绵延至今"三道茶"如今去峨眉山,都会听到一种叫"佛门三道茶"的养生秘诀:寅卯、午未、戌亥为每天饮茶最佳时间。

禅茶文化的起源

禅茶文化的起源

禅茶文化的起源推荐文章2017党员建军90周年精神心得体会热度:领导干部会议会议精神学习心得热度:学习新疆工作总目标再动员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热度:民族精神国旗下讲话稿3篇热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热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禅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禅茶的起源,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

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

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

公元696年,武则天向禅宗六祖惠能赐茶。

禅宗北宗禅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穷日尽夜。

【空谷禅音】禅:是茶而非茶

【空谷禅音】禅:是茶而非茶

【空谷禅音】禅:是茶而非茶一千多年前,有一个活了120岁的唐代名僧叫赵州和尚,“禅茶一味”的典故,据说就源自于赵州和尚那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

《五灯会元》卷四记载:“有僧到赵州和尚处,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另一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由于赵州和尚在当时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当时以及后来学禅的人们就理解为:喝茶就是参禅,参禅需要喝茶,禅和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茶一味”,流传开来。

禅是茶不错,但禅又不仅仅是茶。

赵州和尚的本意是平常心是道,妄心不起,则穿衣吃饭,无非祖意,端水喝茶也是佛行。

在教化僧人时,他也讲过“吃粥去”,僧人说:“吃过了。

”他说:“那么洗钵子去吧。

”就是让人回到日常生活中,让本心清净。

由于茶是雅事,不像喝粥洗钵太过平常,加之禅师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禅茶一味”流传甚广,并成为一大文化现象。

后传入日本,"禅茶一味"还成为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

可是如果你痴迷其中,产生分别心,参禅只认茶;就违背了禅的本意,禅也就不是茶了。

其实禅无处不在,在茶中,又不单单在茶中。

天下大道都是相通的。

比赵州和尚大一千多岁的庄子,也说过”道“无处不在:甚至 "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尿溺"中。

道也好,禅也罢,可谓殊途同归。

就是放下分别和执着,达到人生的大自在。

以道眼观物,物物平等,应无大小贵贱的分别。

夜来读书,看到一英国老外肖恩.霍尔丹写的一首诗《在风铃草树林里》,很有禅意,其诗曰:我在风铃草的树林里寻你,/ 却不见你的踪迹。

/ 你无影无痕,/ 但我能感觉到你与我同在。

/ 在小银莲花金色的六角星里? / 在四散的嫩鹅黄的九轮草里?/ 在迷途的知更草粉红的花瓣里?我无从知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茶的故事: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2011-11-12 00:37 来源: 华商网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

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

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

一千多年前,赵州从论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禅,开示人们禅修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喝茶、洗钵、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通过
实践亲身体验,甘苦自知。

“饭罢浓煎茶吃了,池边坐石数游鱼”“粥去饭来茶吃了,开窗独坐看青山”“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多么娴雅、悠扬,多么自然、无求,“茶熟透瓶香”,其香自溢。

禅师舍诸乱意,来到一个寂静、空灵、没有干扰的地方,“烟薰茶灶黑,麻蒸布裘斑。

不悟空王法,缘何得此闲。

”这里的闲,是去掉杂念的闲,是真正的从容不迫,恬淡安适,如入禅定。

“风扬茶烟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没有茶禅一体,谁解得此种空阔、坦荡又浑厚的禅的美丽呢?就像我们今天在紧张、繁忙的空隙里,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无法言喻的当下宁静。

茶的本性是冷静的,而禅是思索的、理智的。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

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

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

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

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

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

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

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

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
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

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

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此外,著名的杭州龙井茶起源于杭州寺庙、成名于杭州寺庙。

据历史记载,西湖龙井就是当年在寺庙僧人建议下始作为贡茶的。

龙井茶加工方法独特运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

特级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西湖龙井茶不仅汇茶之色、香、味、形“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龙井茶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