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6章微专题六动物与地理环境-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九页,共32页。
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与生态破坏虽属不 同形式的环境问题,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表现在:
(1)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 (2)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 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 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反过来,生 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的发生及其后果。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发达国 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问题。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答案】 (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 春 干燥(少雨) 冷锋 (3)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 (4)合理放牧,定期轮牧(lúnmù),种植人工牧草,退耕 还林还草。 (5)A
第二十六页,共32页。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2月2日,是第十二届世界湿地日,其 主题(zhǔtí)为“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三江平原停止开发并加以保护(bǎohù),说明洞
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第二十九页,共32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kǎochá)湿地的功能、形成及 保护。第(1)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 能。第(2)题,由于西部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 水量较少,不具备形成湿地的条件。第(3)题,由于三江平 原夏秋多雨,且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地处中温带,蒸发 量小;加之河网密布,地下水位较高。第(4)题,洞庭湖地 区退田还湖后,可使湖面增大,其调蓄能力增强,可减少 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湖泊作为湿地可调节当地气候。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微专题(七) 生物及生物入侵
5.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自然原因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存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6.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 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 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 ④外来物种入侵。
(1) 分析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的原因。 ____西__双__版___纳__国__家__级__自__然__保__护__区__属__热__带__季__风__气__候__,__野__生__植__物__的__丰__富__度__会__随__季__节__变__化____ _而__变__化__;__亚__洲__象__食__量__大__,__旱__季__时__植__物__有__限__不__能__满__足__其__需__要__,__象__群__会__迁__移__到__其__他__栖__息__地__ _或__农__田__以__寻__找__食__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活动范围向保护区周边扩大 的原因。 ____随__着__对___亚__洲__象__的__保__护__力__度__的__加__大__,__亚__洲__象__群__规__模__扩__大__,__其__觅__食__和__活__动__的__范__围__扩____ _大__;__森__林__的__恢__复__导__致__亚__洲__象__采__食__的__灌__木__和__草__本__植__物__减__少__,__从__而__亚__洲__象__需__要__迁__移__到__保__护__ _区__外__寻__找__食__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返回导航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 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 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下 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 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返回导航
考点一 人口的迁移特点 突难点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如下表所示: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B ) (D) (C)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 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比户籍人口 快,故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 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 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有影响,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有较大的 差异。
2021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6 环境保护
选修6 环境保护本讲复习脉络:考纲: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管理的内容与手段—⎪⎪⎪⎪⎪⎪⎪⎪ 考点一环境污染与防治—⎪⎪⎪⎪ 考向1水污染及保护考向2 大气污染与防治考向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治理 考点二资源问题及利用保护—⎪⎪⎪⎪ 考向1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向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考点三 生态环境保护—⎪⎪⎪⎪考向1生物多样性保护考向2 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考向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环境污染与防治1.主要水体污染和防治 (1)主要水体污染类型的比拟 工程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的现象大量石油流入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 源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污染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海洋上漂浮着大量油膜和油块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畜的安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2)水污染防治2.大气污染及防治(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主要类型成因危害酸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安康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安康温室效应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可吸入颗粒物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安康,如传染病、“尘或不达标肺病〞、恶性病变等(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及治理(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影响方面主要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燃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聚,最终危及人体安康其他影响方面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有害废弃物危害人类安康处理方法优点缺点填埋法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堆肥法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燃烧法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耗资巨大,燃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局部;大气污染严重4.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改变了土壤的性质、组成、性状――→产生土壤污染――→危害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安康(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 人类需求的无限 性的矛盾
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 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 永恒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 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短期经济利益与 长远环境效益的 矛盾
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
2. 解决(jiějué)措施
疑难剖析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考点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主题2
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 世界耕地需求(xūqiú)趋势
疑难剖析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考点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主题2
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疑难剖析
2. 我国耕地资源(zīyuán)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防治
(fángz hì)措
施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 中最有效(yǒuxiào)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第七页,共43页。
考点二 环境污染及防治
主题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疑难剖析
第八页,共43页。
考点二 环境污染及防治
主题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疑难剖析
第十八页,共43页。
考点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主题1
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
1. 短缺(duǎnquē)原因
疑难剖析
第十九页,共43页。
考点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主题1
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
1. 短缺(duǎnquē)原因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第六章第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张
Image
第二十页,共20页。
(2)平衡(pínghéng)
功能
O2
CO2
第六页,共20页。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深化探究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 力能(降水、径流)
意义
大气 (dàqì)
蒸降 发水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环节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能量
太阳能
光合 作用
化学能
分解 呼吸
热能
植物 (zhíwù)
意义
环境
(huánjìn
g)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
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动物 (dòngw
ù)
微生物
生物循环
第九页,共20页。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深化探究
生物
(shēngwù) 循环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基础梳理
2.地理要素(yào sù)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 (shēngchǎn)功能
叶绿素
CO2、光热 (ɡuānɡ rè)
有机物
水分、无机盐
第五页,共20页。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基础梳理
(通用版)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选修六 环境保护课件
命题要点3年考情呈现考情分析环境保护2018:Ⅰ卷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Ⅱ卷芦苇的生态功能、保护的意义;Ⅲ卷“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影响、对策2019:Ⅰ卷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作用;Ⅱ卷生态保护措施及其作用;Ⅲ卷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治理措施2020:Ⅰ卷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的影响、对策;Ⅱ卷河流污染治理模式及其意义;Ⅲ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世界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从高考全国卷来看,近年来以考查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对环境污染考查得相对要少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二、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1.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2.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3.公众参与三、环境污染与防治1.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对水环境的危害、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其他危害。
垃圾处理:垃圾的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原则、土壤污染及防治。
四、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2.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1)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同时兼顾自然原因。
(2)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从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
要根据具体的污染类型,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分析。
(3)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污染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D)A.2001~200来自年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
低(<1.0%)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返回导航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
偏高)
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必考部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研析高考·明规律 研清教材·固基础 研析考点·破疑难 研透技法·提素养
返回导航
研析高考·明规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命题分析
运用资料,描
1.以人口统计图、文字材料为背
述人口 分布及 2021·北京,18题
景,考查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增
其影响 因素 , 2020·课标Ⅲ,4~6题 长模式。
并结合 实例 , 2019·北京,40题
2.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
解释区 域资源 2018·课标Ⅰ,4~5题 为背景,考查人口问题及对策。
环境承 载力 、 2018·江苏,13~14题 3.以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文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富铝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D.黄壤2.B1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分解,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
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2021·天津高三二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的海拔信息,该山脉可能为()A.盘山B.天山C.秦岭D.南岭4.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植被类型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水热条件相似4.B3题,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海拔1000~3000米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
海拔2000米以下,南坡大部分植被覆盖度比北坡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处,南坡水热条件好。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B项错误;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盘山平均海拔400~600米,不符合本山的海拔,A项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000米,南岭海拔较低,海拔仅千余米,C项正确,D项错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自然地理 第六章 第2讲 真题专练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东侧,是我国400 mm 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东坡是夏季东南 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400 mm,有自 然森林分布。草原是生长在降水量400 mm 以下半干旱气候下的植被,图中森林以下 的三处草原出现,说明下部水分条件较差。 草原Ⅰ临近森林,应是草原中水分较好的地区。草原Ⅲ位于山麓洪积扇的底部, 地下水经洪积扇顶部下渗,在扇缘集聚,是洪积扇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区域,地下 水几乎能出露地表,即草原Ⅲ处的水分最优。草原Ⅱ土壤水分相对最差,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 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 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 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从而 使乙山地基带形成了耐旱的干热河谷灌丛, 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全国文综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
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
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1~13题。
1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据此完成3~5题。
4.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6章 第2讲 课时38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38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
3.分异规律: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4.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同一山体的垂直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概念辨析草甸和草原①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它不同于湿生植被的沼泽和旱生植被的草原。
草甸是地方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
②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主要有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类型。
1.垂直带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海拔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1)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垂直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地带相一致。
(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处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
(4)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2.雪线(1)概念: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
(2)影响因素:雪线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3.林线(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
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等温线较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带针叶林的北限,在北纬60°~北纬70°。
(2)影响因素(2021·河北地理)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情况。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新教材新高考地理新编大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一部分第六章+第16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高考总复习·地理
返回目录 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
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6章微专题六动物与地理环境教案
微专题六动物与地理环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6页[基础自查]1.陆生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考法体验]1.菲氏叶猴是亚洲疣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毛色灰黑,以植物为食,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其他猴类如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甚至可以食用树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六动物与地理环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6页[基础自查]1.陆生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考法体验]1.菲氏叶猴是亚洲疣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毛色灰黑,以植物为食,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其他猴类如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甚至可以食用树皮。
据此回答(1)~(3)题。
(1)菲氏叶猴相比其他热带猴种,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主要原因是菲氏叶猴()A.领地意识不强B.生性温和,物种内部矛盾小C.生存空间大,可容纳的菲氏叶猴多D.栖息地位置优越,植物茂盛(2)在我国,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一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A.毛色灰黑,隐蔽性强B.深入森林,人迹罕至C.山高谷深,难以进入D.猴群警戒,行踪不定(3)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2 000 m 的山区,推测我国的川金丝猴与菲氏叶猴栖息地的树种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针叶林;热带季雨林C.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解析:第(1)题,菲氏叶猴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甚至可以食用树皮,其活动范围随当地栖息条件的适宜程度而变化,适应能力强,对所占地盘并无强烈的占有欲,故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A正确。
第(2)题,菲氏叶猴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纵列分布,故研究和拍摄难度大,C正确。
毛色灰黑,隐蔽性强、深入森林,人迹罕至和猴群警戒,行踪不定是猴群的一般规律,不是研究和拍摄难度大的原因。
第(3)题,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且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2 000 m 的山区,故应在森林能够提供充足果实的地方,应是针阔混交林。
菲氏叶猴为热带猴类,故其应生活在低海拔地区,怒江以西低海拔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林。
C正确。
答案:(1)A(2)C(3)C2.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
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
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
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A.觅食活动B.避免阳光照射C.水温适宜D.躲避人类干扰(2)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
因为人工池()A.水浅光照足B.水浅空间小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3)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A.①区域B.②区域C.④区域D.⑤区域解析:第(1)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故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
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
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错误。
第(2)题,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
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3)题,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D正确。
答案:(1)A(2)B(3)D3.(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
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适宜的水温,水质好,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构成统一种群。
第(2)题,分析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来分析,白斑狗鱼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繁殖速度慢,所以白斑狗鱼产量低。
答案:(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规范答题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7页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模板构建]河流的含沙量等植被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思维建模题号模板答题要点要点获取依据(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从图中等高线高度和等高线延伸方向可知山地呈南北向,且垂直差异明显,并对冬季风和夏季风有阻挡作用(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可从气候影响植物生长和多少,植物多少影响动物多少从图中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植物生长缓慢,动物食物少。
半岛面积小,生存空间小。
冬季寒冷漫长,动植物生存条件恶劣,故数量较少(3) 拍摄需要在晴天,便于隐蔽,并且有熊从材料中可知,甲处有河流,是熊经常出没的地方出没的地方;有森林便于拍摄者隐蔽;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多晴天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应用体验]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
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
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
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解析:第(1)题,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根据图中的位置和等高线数值及其分布分析。
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是因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和温泉的加工作用。
第(3)题,根据题干可知,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应该在冰层薄气温高的夏季。
第(4)题,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主要原因是绿色无污染。
答案:(1)山地广布,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量大;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利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
(2)颗粒细:落基山的冰雪融水,携带泥沙进入贝拉库勒河,河口处水流速度慢,搬运沉积的冰川泥颗粒较细;在河口遇地热温泉,掀动翻滚,再次分选沉积为颗粒更细的冰川泥。
矿物质丰富:来源于落基山冰雪融水中的冰川泥富含矿物质;在入海口与温泉中矿物质融合。
(3)夏季;气温相对较高,水温较高,冰层较薄,利于开采作业。
(4)冰层覆盖且埋藏深,冰川泥受外界影响小(或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对冰川泥污染少);人工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全封闭,污染少;加工技术先进。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
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
图1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2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