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意象,诗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隐喻的特点
隐喻通常具有暗示性、比喻性、借代 性等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隐喻的常见类型
意象隐喻
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景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情感 或意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象征隐喻
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或物品来暗示某种概念或意义, 如“梅是君,竹是臣”。
寓言隐喻
比较研究法
总结词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隐 喻的异同点,来探究隐喻在不同语境和 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
VS
详细描述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不同 古诗词中隐喻的特点和规律,探究隐喻在 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通 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探究隐喻与文化、 语境之间的关联,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和认 识。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 力。
04
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研究法
总结词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和分析前人关于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成果,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空白点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为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指导语言教学和应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 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文学批评 等领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作者:苏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象一、诗歌中意象的翻译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语言含蓄、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因其语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而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文化差距,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

特别是唐诗中意象的翻译,我国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经评价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作为是诗歌中精髓的一部分,是诗歌中各种象征的载体。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属于人内在心意的抽象表述,而象则是与之相反的客观且具体的表述。

意来源于象,象是意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所表达的情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意象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中西方对于“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汉语中龙多象征吉祥,而在西方其多象征邪恶。

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诗歌的意象翻译成为诗歌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保持其深刻内涵又准确的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成为诗歌翻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认知语言学诗歌意象的翻译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是体验哲学。

其涉及广泛,对于生成语言学的天赋观,认知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的产生、学习和使用、大体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和概括,因为人类知识的起源来自于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翻译过程就是两种不同语言间机械的语句形式转换。

其认为主体的认知活动在翻译中也需要进行体现,我国著名学者王寅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如下:翻译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与互动中,译者在全面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前提下尽可能的表述于目标语中,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源语言表达的含义以及原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一、诗歌隐喻的概述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

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

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

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

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

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

诗歌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以《长相思》中的意象为例

诗歌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以《长相思》中的意象为例

御 前侍 卫 的纳 兰随 驾 出行 ,诗 人 真 实 的 写 出 了 身 处 边 塞 恶 劣 环境
中的 浓浓 乡愁 。 3 认 知语 言学 角 度 纳兰性 德—— 《 长相 思》 山一 程 ,水一 程 ,身 向榆 关那畔行 。夜 深 千帐 灯 。
从上 述 的分 析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诗人 运 用 多 种 意 象 、意 象
作 者简 介 :赵烨 婷 ( 1 9 9 3~) ,女 ,汉族 ,山西 阳城 人 ,广西 民族 大学在 读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 向 :# b i l l 语言学 及应 用语 言学 。
摘 要 :古代 诗 词 中诗人 表达 情感 常 用 的表达 技巧 有 借 景 抒情 ( 融 情 入景 、寓情 于 景 、情景 交 融 ) 、托 物寄 情 ( 月 、雁、柳 ) 、修 辞传 情 ( 比喻 、拟 人 、双 关 、对 比) 等 ,从表 达技 巧 中我们 由此得知 诗词 中不 可或缺 的就 是 意象。本 文运 用认 知 语言 学 中有 关体 验哲 学 、意象 、
与 “ 故 园” 的美 景形 成 强烈 对 比,心 中苦 闷之 情油 然 而 生 ,无 心
诗歌 与 隐喻 的特 殊 关 系 也来 自于 隐 喻 与 意象 的特 殊 关 系 。 意 睡 眠 ,只 能 勾 起 将 士 们 深 深 地 思 乡之 情 ,与 上 阙 “ 千 帐 灯 ” 相 象 是认 知语 言 学 中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概 念 。诗 歌 表 达 特 殊 的情 感 ,
意 象 图式、 隐喻 的相关 知识 对纳 兰性德 《 长 相 思》 进行 解读 , 旨 在 揭 示诗 人在创 作过 程 中背后 的认知机 制 。 关键 词 :体验 哲 学 ;意 象 ;意象 图式; 隐喻 ;《 长 相 思》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第36卷第5期 武夷学院学报 V〇1.36N〇.5 2017 年 5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May. 2017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刘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400031)主商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主张隐喻是深人 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 成分,一篇优秀的诗歌译作必须处理好诗中意象隐喻的翻译。

阐释了认知隐喻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译作,从认 知视角分析了古汉语诗歌意象隐喻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认知隐喻;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7)05-0031-05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 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传统语言理论认为隐喻属于 单纯的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并且只起到点缀装饰 的作用,与日常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随着上世纪 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关隐喻的研究逐渐转 向认知层面,不同于传统上只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技 巧,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本质,具有普 遍性,此观点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理论,不可否认的是,诗歌 这种特殊体裁的文学特点决定了其与隐喻之间不可 分割。

传统理论中,“‘隐喻’被定义为新奇的或诗歌的 语言表达,即用一个概念的单词来表达其正常的规约 化意义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概念”[11,现代理论中,认知视角涵盖之广泛也必定会将隐喻与诗歌联系在 一起。

作为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诗人选择寄托情感的 媒介,体现着其对世界的认识,意象的表达在很多情 况下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完成的。

古汉语诗歌对意象的 运用尤其丰富和广泛,所以,在古汉语诗歌的翻译中,收稿日期:2016-11-03作者简介:刘謖(1991 -),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_以李商隐诗歌中的_蜡烛_意象为例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_以李商隐诗歌中的_蜡烛_意象为例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magery from the View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ZHANG Guojun
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andle imagery in different poems written by Li Shangyin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contents and style of two poem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magery the translator construes the source text and reconstructs the text world,attempting to represent the meaning,aesthetic effect and cultural spirit of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in order to approach or converge the functions of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Key words: poetry imagery; translation; cognition;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征, 译者对诗歌原文本的意象进行识解 , 并重新构建认知世 “趋同” 以逼近或 原诗歌→文本中意象的功能, 再现原文 界, 乃 至 文 化 精 神, 从而达到一种差异 的意 义 和 审 美 效 果, 对等。 2. 诗歌的意象及其翻译 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抒情达意 、 咏物言志的文学体裁, 。《文心雕龙·知音 》 在情感体验中力求音美 、 形美和意美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说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 “情动 ” “辞发 ” 。 诗歌需有情、 虽幽必显。 可见必须 才能 有 。“文学的内在形式美 美, 这种情与美首先则体现在意象上 ( 刘宓庆: 2005 , 282 ) 。 Pound ( 1935 : 3 - 4 ) 认 集中于意象” : “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intellectual and emo为 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 [ 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 1986 : 10 ) ] 。 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 彼德·琼斯, Cuddon( 1979 : 322 ) 认为, 然而, 意象是用语言来表现事物 、 行为、 感情、 思想、 观念、 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 验。意象概括地分为字面意象 、 感性意象和概念意义 ( 廖七 1995 ) 。 一,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 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 因此, 它不是人或物体形象的

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

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

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作者:周家如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仙鹤和乌鸦在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比较了它们的差别。

这些差异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思想有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唐诗意象一、认知語言学与认知诗学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能力与经验在语言使用和理解中极富影响,认为语言是在生理基础、社会文化、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交互作用下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语言现象中说明认识的历程与能力(赵艳芳,2001)。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遵从体验哲学思维,以体验和认知为基本出发点,以意义研究和概念结构为核心,努力寻求现实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等对语言作统一解释,使概念与认知之间产生理据性。

基本上,上述同样的方法被用于分析、研究文学文本,就是现在所谓的认知诗学。

在认知语言学诞生以前,Reuven Tsur的文学研究,受法国和捷克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后来,1992年Tsur在著作《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中开始了对认知科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相结合的研究,这本书被看作认知诗学的经典之作。

2002年,Stock Well 在《认知诗学导论》中提出基本上认知诗学是研究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它既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文体特质,又关注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真实感受。

因此,认知诗学提供了文学认知的多维角度。

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可以说,意象是诗不可或缺的元素,诗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生发于具体可感的意象,是作者主观意志和外在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象对于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说,“象”,即客观物象,包括外界环境及个人身外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客体,是想象的素材;“意”,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是想象的内容;“言”,即以语词为基本单元的自然语言记录,是想象的书面表现和直接结果。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评价《好了歌》的两个英译本——以其中四个典型意象为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评价《好了歌》的两个英译本——以其中四个典型意象为例

海外文摘 41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7期 2021年第8期 Total of 847No.8,2021翻译 TRANSLATION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评价《好了歌》的两个英译本——以其中四个典型意象为例阚梦(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分析的角度评价《好了歌》两个英译本中四个典型意象,探讨译本与原文的相符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分析;《好了歌》;典型意象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41-020引言《好了歌》出自清代曹雪芹先生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一回,是一首七言诗歌。

它虽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1],表达了世界皆空的主旨,堪称《红楼梦》之纲[2]。

目前为止,《好了歌》共有8个译本,其中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版本最为著名。

曾有学者从目的论[3]、元功能理论[4]和美学[5]等视角评价这两个译本,也有学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6-7]进行分析,但集中于隐喻,本文则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分析的其他角度对比两个翻译版本。

1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认知语言学于20世纪70年代由兰盖克创立,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以使用为基础的具体的知识。

语义源于人与世界的互动,包含了所有的百科知识[8]。

因其对某些语言现象提出合理而任人信服的解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逐渐被运用于翻译批评领域,成为价值评估的新理论,为翻译批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2典型意象词汇分析 2.1“神仙”“神仙”是我国道教中的意象,中国文化中“神仙”一词的语域中则包含着“长生不老”这一概念。

杨译本中的“神仙”为“immortals”,“living or lasting for ever”,其中文意思为“不死”,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凸显的内容相对应。

霍译本中“神仙”一词为“salvation”,“a person or thing that rescues sb/sth from danger,disaster,etc.”,中文意思为“救赎”,而由百科知识可知 “salvation”一词的语域中包含了基督教的宗教色彩,“salvation,originally in the Christian sense,the saving of the soul”,所以“salvation”一作者简介:阚梦(1994—),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作者:刘发明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单词、句子和语篇层面。

本文从语篇层面分析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采用的语料是关于读书的汉英诗歌各一首。

两者都以读书为主题,都采用了概念隐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首诗歌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两首诗歌在隐喻使用上存在相同之处。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汉诗歌;语篇分析;系统性和连贯性一、引言概念隐喻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重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格,而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的是Lakoff和Johnson(1980:3),他们指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1]Koller(2003)认为“隐喻的中心是思维,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可体现为词、句子,也可以体现为语篇”。

语篇既可以是小说、散文,也可以为诗歌[2]。

因此,本文选取了一英一汉两首诗歌,通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进行分析,揭示概念隐喻的本质属性,验证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并尝试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

汉语诗歌选择的是清朝诗人萧抡谓的作品,这位诗人虽不名,但写出的这首诗却流传千古,英语诗歌是来自美国著名诗人Emily Dickinson的He Ate and Drink the Precious Words.两首诗歌全文如下:读书有所见作清代: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舒舟(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

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

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中国古典散文;意象;隐喻;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4-0127-05中国是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度,早在殷商文告和青铜器铭文上已见散文的踪迹。

中国古典散文最大的价值是其美学价值。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将翻译审美客体的美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根据刘宓庆的观点,非形式系统包括情与志、意与象,意象的成功翻译直接影响译文美感的传达。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有类意象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置。

艺术家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具体化,通过隐喻呈现可感可触的景象与画面,使物象成为寄托内心情感的象征。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层面的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喻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获得某些相关特征,在映射的过程中就产生了隐喻。

一、隐喻的认知观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学派将隐喻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研究范围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领域。

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反映了语言和人类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语义学角度研究隐喻,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

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意象翻译作者:王筱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1期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在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语言文化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意象作为其研究的重点。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本文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翻译一、引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蕴涵着各种丰富的意象。

这就要求译者从整体上深入分析和透彻理解原诗的整体意境,同时设身处地地,细致入微地揣摩、体会和捕捉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1]由于诗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由具体的意象产生的,因此,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以帕尔默为代表的文化语言学,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将文化因素与意象研究结合在一起。

他引用语言学家Ronald A.Finke曾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知觉对等原则、空间对等原则、转换对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归纳出了理解意象的基本原则。

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唐诗翻译的成果,对英译唐诗中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了所选唐诗的英译本中意象再现的得与失。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帕尔默在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语言是根植于意象的语言符号演绎。

”[2]他认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构成了心理意象的理论基础。

它们主要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怎样通过相关的意象使用和理解语言。

根据注意力分配的不同,我们对意象的识解可以通过图形、背景,侧面和基体,详细程度和视角对意象进行范畴化。

在文化语言学中意象是具体的、图示化的,它源自于感官体验。

除了视觉意象外,还包括听觉、动觉、嗅觉、温度意象,同时还有源自我们情感的复杂意象——情感意象。

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

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

2021年第4期(总第886期)丈敖冬‘科试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唐诗中#鹤$与“乌$的意象周家如(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课程部,安徽合肥230012)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仙鹤和乌鸦在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比较了它们的差别。

这些差异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思想有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唐诗意象一、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诗学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能力与经验在语言使用和理解中极富影响,认为语言是在生理基础、社会文化、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交互作用下的产物%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语言现象中说明认识的历程与能力(赵艳芳,2001)。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遵从体验哲学思维,以体验和认知为基本出发点,以意义研究和概念结构为核心,努力寻求现实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等对语言作统一解释,使概念与认知之间产生理据性。

基本上,上述同样的方法被用于分析、研究文学文本,就是现在所谓的认知诗学。

在认知语言学生以前,Reuven Tsur的文学研究,受法国和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后来,1992年Tsur在著作《认知诗学理论》中认知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结的研究,本作认知诗学的经作。

2002年,Stock Well在《认知诗学导论》中提出基本上认知诗学是研究文学的一思方式,是一理论,文学作中的文体,在程中的实%,认知诗学文学认知的多维角度。

中文学理论中,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可以说,意象是诗不可或缺的元素,诗的意义和整体生发于具体可感的意象,是作观意志和外在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意象于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说,“象”,客观物象,外环境外的社会系等客体,是想象的素材;“意”,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是想象的内容;“言”,以语词为基本单元的;语言,是想象的书面现和直接结果%外界的“象”一旦诗的“意”,映射到语言排列下,用面语言固定以后,就会形成某种情感充沛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认知语言学阐释_英文_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认知语言学阐释_英文_

[作者简介]陕西理工学院院级科研项目(SLG0832)的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张俊,女,陕西理工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A Cogniti ve Interpretati on to t he Translation ofI m agery i n Classical Chi nese PoetryZhang Jun(F oreign Language Dep t .,Shaanxi University o f T echno logy,H anzhong,Shaanx i ,723001)[Abstract] I m age ry i s no t only an una lienable ele m ent bu t a lso the soul of poetry .H ow to successfull y convey i m ages !i n Ch i nese poem s is a ho t t op i c for translato rs and translati on cr iti cs .Based on the gestalt psycho l ogy and b lended space theo ry in cognitive li nguistics ,th i s paper d i scusses how the i m agery i n Ch i nese poetry i s successf u lly transl a ted i n t o Eng lish .[K ey words] gestalt psycho logy; blended space theo ry ; i m agery ; C l assica l Chinese poetry ;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0)06 0085 03I .IntroductionW hat is t he i m ag ery i n poem s ?Ch i nese and w este rn schol a rs have the i r ow n de finiti ons .In Ch i nese ,∀i m age #has t wo w ords w it h sepa rate meanings :∀Yi #(意)and ∀X iang #(象).T hen ∀Yix i ang #(i m age )is the outco m e o f subject ∃s active re fl ection over objects .T he poetic i m ag ery is actua lized based on the connecti on be t w een ∀fee li ng #(情)and ∀ob j ects #(物)and the f usion o f ∀feeli ng #and ∀surround i ng #(景).I mage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i nte raction and unificati on o f poe t ∃s s ubjecti ve feeli ng and the ob j ec tive surrounding .In 1913,E zra P ound o ffered a defi n iti on fo r ∀i m age #as ∀that wh i ch presents an i nte llect ua l and emo ti ona l comp lex i n an instant o f ti m e ,the key po i nt be i ng the co m pressi on o f i nte llect u a l and e m oti onal expe rience i nto an i nstan t .#T h i s defi n iti on has the sam e i dea as t he actualizati on theory o f Ch i nese scho l ars ∃connecti on be t w een ∀fee li ng #and ∀ob j ects #and the fusi on of ∀fee ling #and ∀surroundi ng #.L ater on ,Pound a m plified the concept o f ∀i m ag e #by cogniti v e m eans .H e thought tha t ∀i m age #w as not si m ply an idea ,but a rad i ant node or cluster ,wh ich was full o f energ ies .Th is cluster of energ i es w as defi ned as vortex later .H e t hought that ∀i m age #is a dynam i c vortex .T h i s de fi n iti on st udies ∀i m age #fro m t 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 ve processi ng and appreciati on psy cho logy ,wh i ch co rresponds to m ental space theo ry o f cogn iti ve psycho logy and the b l ended space t heory .T he process of i m age ry transl a tion is m ade up o f t wo steps analysis and i nterpre tati on o f i m ages i n t he source poe m s ,and the reconstructi on and transferring o f those i m ag es i nto t he targe t language .Thus t he fo llo w i ng t wo parts part II and part III ,w ill d i scusses t he t w o steps o f translati ng w ith s uccessful transl ati on ex a mp les of i m agery i n Chinese poe m s .%.Analysis and In terpretat i on of I m agery i n Ch inese Poem sT he ana l ys i s and i nte rpre tati on o f i m ages i n t he source po em s is the basis f o r translati ng .In this stage ,t he transl a t o r w orks as a reader .T ak i ng the Y uan tune &天净沙∋秋思(as an exa m ple ,th i s partw ill dissect how t he translato r ∃s (a reader also)cogniti ve sy stem f uncti ons the first stage of i m age ry transl a ti on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忠实性研究——以唐诗《春怨》为例牛小艾【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作是否能完美地再现原作的魅力,是众多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互动.选择唐诗《春怨》的英译,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剖析,探讨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趋同度对诗歌翻译中意义忠实的约束和影响.译者必须首先透彻理解源文本信息,进而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最适合的切合点,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其在译文中再现的原作者所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诗歌翻译;认知趋同;忠实性【作者】牛小艾【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标准中的忠实性原则是公认的首要原则,包括译文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上要忠实于原文。

其中,译文首先要在内容上,即在意义上忠实于原文。

诗歌翻译也是如此。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诗歌翻译要重视三美,即:意美,形美和音美[1]。

其中,“意美”指“译诗应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也是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可见,译文内容的忠实是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语读者三者之间的认知互动[2]。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译者的认知语境必须与原作者的认知语境一致。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首先换位到原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中去,透彻理解原文本信息。

只有在此基础上,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再现作者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其次,译者的认知语境还必须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一致。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找到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最适合的切合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语读者所能理解并接受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再现作者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当译者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语境相似或相同时,他们的认知趋同度才能达到最大值,译文才能达到既忠实于原作者,又忠实于译语读者,才是成功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

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

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

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一、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

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发情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

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那么什么是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在有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机制的运作,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与经验认知相关的。

诗歌意象其实就是一种隐喻。

在诗歌意象中有许多分类,张保红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一书中,就将诗歌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意觉意象。

以视觉意象为例,视觉意象是一种以意象为基础的视觉形象,是以人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的。

例如:《诗经》采薇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杨柳就是一种视觉意象,中国人对于杨柳飘飘的印象往往觉得是悲伤的情绪,因此在这样的认知经验背景下,作者就是把杨柳作为源域名,把离别之情作为目的域名,以大家共有的对于杨柳的认知印象为基础,将杨柳映射到离别之情的概念中去。

让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自然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获得形象意识,故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关于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目的简单地说,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中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

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翻译往往是以尽可能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减少文化缺失为主要目的的。

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这一目的的体现则尤为明显。

诗歌意象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知经验和体验方式,因此想要向目的语文化传递源语言的认知方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而在诗歌意象的翻译中,我们不仅要保持原有的隐喻特征,同时也要传递出其意象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在此二者的前提下进行翻译以传递出原诗的整体韵味,这也为翻译本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许渊冲《枫桥夜泊》英译版本的意象翻译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学家,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享有盛名。

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歌翻译是一种美的创造,在诗歌的翻译中,要在以能传达诗歌意美的基础上追求诗歌的音律以及形态结构的相似,因此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在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译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十分注重诗歌的韵律,但是从认知的角度而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认知经验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他在翻译中采用的一些传统的直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导致了他在诗歌意象的英译上存在意象认知的不对等和意象缺失两大问题。

(一)直译造成的意象认知不对等中国古诗歌的意象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若想较为完整地传递出,普通的直译是无法达到的。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六大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钟声,每个意象在诗中都有着其文化蕴涵和认知体验。

然而在许渊冲的英文翻译中,由于他大多使用的是直译的手法,因此意象的含义无法完全传递出。

以下是《枫桥夜泊》的原诗及其译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At moonset cry the crow,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在《枫桥夜泊》的六大意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即月落,也就是月亮。

月亮是诗中常用的诗歌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往往给予人一种清冷之感,而月亮的阴晴圆缺更是会让人想到世间的悲欢离合,因此月亮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往往映射的是诗人的思乡忧愁的情绪。

而《枫桥夜泊》中的月亮意象也正是表达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的情意。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月亮意象上的认知不同,单纯的直译只会造成诗歌意象在认知上的不对等。

在许渊冲的英译中将月落简单地直译成moonset,这样的翻译无法给西方人传递出原诗本来的意象。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月亮的认知与中方很不相同。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代表的是一种妒忌、病态甚至是死亡。

就比如在雪莱的《下弦月》中曾经这样描写月亮:And like a dying lady, lean and pale.在雪莱的诗中,他把月亮形容成一个苍白将死的女人,这样的形容正折射出了西方对月亮的认知。

由此可看出中西方在月亮这一意象上存在着认知经验的不同。

而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版中所使用的直译方法无法将其意象背后的文化蕴涵和认知思想传递给目的语的一方,从而导致了在诗歌翻译上的认知不对等。

(二)省译造成的意象缺失省译在翻译中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删去一些与目的语不相符的或与原文无关紧要的内容,以避免译文的繁复。

但是在省译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由于译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原文从而导致的意象缺失,而意象的缺失则会导致目的语读者对诗歌理解的误读。

这一问题也出现在了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本中。

例如在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本中对于《枫桥夜泊》的第一和第二句的翻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At moonset cry the crow,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许渊冲)在这两句诗中译者省译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是霜满天中的满字,二是对愁眠中的对字。

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对其意象的重要形容。

首先是霜满天中的满字,在许渊冲先生的英译中并没有翻译这个满字,只是直译了其霜的物象。

然而这个满字其实是极为重要的。

霜满天给予人一种大雪漫天覆盖了整座姑苏城的景象,这种漫天布满雪的场景给予人一种无法逃避的寒冷与孤寂之感,而在译文中,这种感觉就要淡漠许多。

其次,是对愁眠中的对字,对字用在江枫和渔火中的相对而眠中多了一丝拟人之感,然而在许渊冲的译文中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这就是在诗歌翻译中省译的缺点,它会造成诗歌意象含义甚至是意境的缺失,从而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无法准确地获得原诗的意象映射。

三、诗歌意象翻译的策略由于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以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单纯的直译是无法达到传递不同文化认知方式这一目标的。

所以,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需要探索其他的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解释性的直译由于中西方文化认知经验的不同,对于同一个意象中西方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就如同在《枫桥夜泊》中的月亮意象,中国人将月亮视为思乡,而西方则将月亮视为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就不能解决认知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就需要直译与解释并用。

这样的翻译策略其实早已在林语堂对《水调歌头》的翻译中有所显现。

《水调歌头》有很多的翻译版本,其中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译本最为典型。

对于《水调歌头》的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林语堂和许渊冲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许渊冲的译本为: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这是对这句诗的直译,然而在林语堂的译本中则不是如此,他的译本中将此句翻译为: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林语堂在翻译此句的过程中,不仅把月亮这一物象直译出来,同时在直译之后加以解释,说明这月亮是轮明亮的满月。

在林语堂的解释翻译的辅助下,月亮这个意象就显得更为饱满了,而且这样的翻译在原有意象翻译的基础上还对这个意象加以解释。

这样,目的语的读者在读译文时也就不容易产生误解,并且这样的译文也能较好地将原文中的中国人对月亮意象的认知方式传递给了目的语中的西方人。

(二)意象的转变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事物上的体验和经验有所差异,因此在对待同一事物的意象上也有所不同,若想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源语言中的文化,那么意象的转变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意象的转变指的就是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象来解释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

其实这样的意象转变在诗歌中并不常见,但在文章特别是成语的翻译中是十分常用的。

比如中国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其意思是喜欢一个人就要连带爱上他屋顶上的乌鸦。

但是在英文的翻译中则成了Love me, love my dog。

在这里,中文成语中的乌鸦被替换成了狗,这是由于中西方认知观念上的不同。

对于中国人而言,爱一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哪怕是他屋顶上表示不吉利的乌鸦也要喜爱。

但是对于西方人而言,乌鸦不仅代表不吉利,它更是死亡的象征,是死神的使者。

而且,西方人相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那么爱一个人自然要连同他的朋友一起喜爱才行。

这样的对于爱情和食物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普通的翻译方式的不足,因而就需要意象上的转变了,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在成语翻译中可行,在诗歌中的意象翻译中也可行。

仅以白居易《黑潭龙》中的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一句为例,在翻译这句话时就要十分注意意象龙。

龙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是神兽,在诗中是象征着权威的一面。

然而在西方人的认知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这一意象时就不能单纯地直译为dragon,而是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特点,将其转变为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神兽,在这里我认为翻译为unicorn更好,更为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方式,同时也较好地传递了源语言中的意象映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