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_陆锡明

合集下载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等: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53
1 交通规划理念的发展
1.1 传统交通规划
传统交通规划[1]一般包括基于道路网络的交通 规划和基于公交网络的交通规划,前者亦称基于 小汽车的交通规划(Car Base Planning, CBP),后者 又称基于公共汽车的交通规划(Bus Base Planning, BBP)。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扩展,同步优化调整地面 公交线网,围绕轨道交通形成三个功能层次的公 交线路:填补型线路覆盖轨道交通网络比较薄弱 的区域,补充型线路为轨道交通走廊提供短距离 服务,接驳型线路为轨道交通车站提供接驳服务。
3) 优化生态环境。 发展轨道交通可以减缓小汽车交通增长,减 少道路交通出行量,实现交通节能,优化城市生 态环境。 国内外城市交通能耗表明,小汽车是单位能 耗最高的交通方式。澳大利亚小汽车的单位人公 里能耗是轨道列车的 50 倍左右,美国小汽车单位 人次能耗是公共交通的 70 多倍。通过发展轨道交 通可以延缓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降低小汽车出行 强度,鼓励小汽车停车换乘,实现小汽车与轨道 交通协调发展。香港在限制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增 长的同时,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见图 3[4]; 20 世纪末,韩国首尔加快了地铁网络的建设步 伐,实现了在小汽车增长至 200 万辆的同时建成 200 km 地铁网络的目标;伦敦地铁车站小汽车换 乘平均比例达 16%,与公共汽车换乘比例持平。
收稿日期:2009-05-04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技术”子课题二“城市综合交通与 轨道交通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2006BAG0206(2007-2)) 作者简介:陆锡明(1950— ),男,上 海人,硕士,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 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 市交通规划。 E-mail:lxm@

节约型畅达大都市——上海一体化交通战略

节约型畅达大都市——上海一体化交通战略
第三,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机构整合、职能优化,综合交通的统筹、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政府管理、客货运营、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重视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交通体系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例如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相比,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仍显不足,航运和航空枢纽港设施能力存在缺口。铁路和公路对外通道容量不足,服务水平有所降低。交通系统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与城市轨道衔接需要统一规划,港口集疏运方式有待优化等等。
第二,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以初步建成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机场和初步形成高速公路网为标志,对外交通实现重大突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6亿吨,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600万标准箱,列世界第二;浦东和虹桥两座机场3条跑道,客运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铁路设施改善升级,枢纽布局逐步调整,对外旅客年到发量提高到近亿人次。高速公路、城区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600公里,公路专业客运到发量达六千万人次,货运量3亿多吨;城市道路总里程4千多公里,道路面积近8000万平方米;中心城形成一环半(内环线及中环线浦西段)加十字、七射的快速路和“三纵三横”主干路组成的骨架道路系统。“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初见成效。轨道交通运营网络里程超过230公里,日均客运量近300万乘次。
上海一体化交通战略作为一个具有宏观前瞻性和全面统领性的综合交通发展纲领,是以历史回顾为基点,放眼全球,确立起对全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重大谋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规模、方向和模式等重要内容,用于指明宏观发展方向,协调各相关系统,指导重大设施的建设和各类相关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相关问题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相关问题研究

中 , 取 了 世 界 各 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的 规 划 思 吸
想, 并结合 自身实 际 , 规划 过程 中对 网络 进行不 在 断 的 优 化 调 整 , 后 方 案 基 本 成 型 。本 论 文 分 析 了 最
当今 世 界 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规 划 的 特 点 , 结 合 并
维普资讯
荔 蓟 僦
蕃 囊 囊 0 ≤交 毫 ≤ 囊 鬻 2 鎏强 蕃 强 誉 ≮ j 囊 囊 麓 菇曩 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统 规 划 相 关 问题 研 究
陆锡 明 王 祥


介 绍 了 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统 的 规 划 理 念 和 不
上 海 的 规 划 实 践 , 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规 划 中相 对
铁 系统 19 9 6年总长度仅 4 . m, 32 k 承担 客运量高 达 24万 乘 次 , 为 世 界 上 运 输 强 度 最 大 的 地 铁 系 2 成
统 。 四大 城 市 高 密 度 的 中心 商 务 区 ( B 轨 道 交 C D) 通 长 度 接 近 10k 左 右 , 络 密 度 3 5k / i 0 m 网 . i k 左 n n

关思想和理念 进行 分析 总 结 。希 望本研 究 能为我
国各 大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系 统 的 规 划 和 网 络 优 化 提 供
参考 。
表 1 世 界运 输强 度最 大 的五 大城市 地铁 系统 相 关指标
陆锡 明 : 上海 市城 市综 合交 通规 划研究 所 , 长 , 所 上海 2 0 4 000
模较 大 、 地集 中紧凑 、 用 高密度 的城市 。大城市 中 心 城 区人 口及 岗 位 密 度 均 比较 高 , 发 强 度 大 , 开 大 容量 的轨 道 交 通 是 其 交 通 系 统 的 首 选 方 式 。表 1 、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交通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交通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交通分析项目承担单位:上海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项目主持人: 陆锡明项目参加人员:朱洪 陈必壮一、项目背景上海是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年,上海的城市交通取得了突出成就,以高架网络为标志的一批交通设施投入使用。

目前,上海将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使轨道交通成为城市公交的主导力量,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快捷的交通环境。

为了适应于国际大都市的特殊地位,上海对城市轨道系统规划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市府领导的指示下进行了国际招标,最后邀请法国SYSTRA 公司与规划设计院合作负责规划设计上海轨道交通系统方案。

而其中运用公交规划模型进行的交通分析起到重要作用。

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分析(一)90年代交通发展的回顾分析90年代的上海是交通大发展的时代。

与80年代中期相比,1999年道路设施增长了1倍多,机动车增长近一倍,市民出行的机动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其一其一,,在道路建设方面在道路建设方面。

交通投资不断增加,建成了以高架道路为骨架的城市高等级的道路系统,获得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适应机动车适度增长,维持道路正常运行的效果。

但是社会各界也逐步意识到,道路建设速度与车辆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高架道路建成3年后,本身也出现了拥堵,城市交通问题依然很突出。

目前城市道路主要被小汽车所占用,但是所能承担的人员出行量不到11%,显然获得一个高效的客运系统需要发达的公交网络支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其二其二,,在公交建设方面在公交建设方面。

公共交通在这20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交车辆逐年递增,由90年代初的4千多辆增长到现在的1.5万辆,线路向城市新建小区逐步延伸。

地铁1号线的投入运营,更是打破了原有单一公交模式的格局,其线路长度不到公交线网的0.5%却承担了5%左右的公交客运量,可见轨道交通的特殊优势已经显现。

大都市一体化交通

大都市一体化交通
2 0 年第 2 06 O卷第 1 期
交通体系 的整体效益 。通过 客运枢纽设施 和紧 凑 的站 点 设 置 。 向公 交 乘 客 提 供 方便 的换 乘条 件: 通过 “ 车+ 乘 ” 实现公共 交通与个 体交 停 换 , 通 的有效转换 :通过综合 性枢纽和连接市 内的
l 3
维普资讯
在城市化和机动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 交通 设施规模逐步扩大 , 客货运输需求显著提 高。在 各类交通设施规模逐步扩 大的同时 , 相互之间的 关联性也逐步增强 , 越来越依赖于整体效益 的发 挥: 随着 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 民 的 出行 距 离 也 逐 居 步增长 , 出行方式也 日趋多样化 , 越来越多 的出 行需求 以多方式组 合的形式完成 ; 随着社 会分工 的细化 , 交通涉及 的领域逐步增多 , 通信息化 交 的要求不断提高 , 高效管理越来越依托于各部 门
相互 竞 争 到相互 协 调 的发展 过 程 。E前 在 国外 比 t 较 常 见 的是 “ 车+ 停 换乘 ” 式 , 般 是 居 住在 郊 模 一 区的 市 民驾驶 小 汽 车 到 达地 铁 或公 交 车 站 , 然后
此 , 市 交通 需 要 为小 汽车拥 有 量 提 供一 定 的增 城
路交通问题 的重要环节 ,而且将使交通基础设施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 并保障各类交通系统高效地 运行。 在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过程 中, 交通管理设
施 的作 用 日益显 著 ,虽然 它不直 接 为交通 运行提
长空间。 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可以看作是未来小汽 车 的一 种 发展趋 势 。 国外私人 交 通 的发展 历史 从 来看 , 许多城市都经历过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由
解 中心 区交通 压力 的 目的 。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摘要:城市轨道的交通建设,是政府所建立的一项公共性的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促进了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改善,缓解了交通压力,且间接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

对于这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即惠民又工程浩大,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促进这项惠民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

关键字:公共管理;城市轨道交通1 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1.1城市轨道交通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的交通运输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主要运用高科技的智能体系,不再用人为控制,运用高技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稳定安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高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将列车内的温度定在一个特定值内,确保乘客乘坐的舒适,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提高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大,具有高效性、集约化、优质化。

1.2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使用石油等燃料能源,有效节约了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燃料的耗用,减少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所产生的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优化城市交通的面貌与特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民的社会公共服务时,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我国能源资源,建造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1.3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交通运输也在随之发展变化,具有强大的聚集性,提高其增值能力,促进客运流量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以及商业效应,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

且因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政府对其具有高度的重视,会发挥其政府职能,解决各种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自身的福利和有效地利益。

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扩大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进程。

335-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

335-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

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孙永海 邓琪 陆锡明【摘要】深圳市初步形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向未来三十年,深圳市必须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和二次开发要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本文在总结深圳市过去交通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适应深圳未来城市发展要求的规划方法和相应的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以指导在编《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共享给其他大城市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二次开发;综合交通体系1未来三十年城市发展对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要求经过三十年快速发展,深圳率先面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2011年,深圳全市建设用地基本告罄,全市新增可建设用地仅43km2,这就意味着深圳已进入以存量土地开发(即二次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时期。

未来深圳仍将继续充当改革先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空间形态样板,并探索城市有质量的发展道路。

过去三十年,城市交通规划尽管已经形成全市整体(专项)交通规划、分区交通规划、交通详细规划及改善规划等较为完善的交通规划体系,但规划特点主要面向城市土地一次开发、系统相对独立、以规模扩张满足需求增长为主,难以适应未来城市质量发展和二次开发的要求。

面向未来三十年,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需要突出如下三个特点:1.1以规划结果为导向的外部因素探讨尽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落脚点主要是完成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但是,研究布局的出发点应在规划之外,包括土地、产业、管理等。

比如港口和机场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城市产业发展以及港口和机场的行业发展;停车问题必须要考虑交通政策和社会管理;货运交通必须考虑市场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交通设施规划落实必须充分考虑土地二次开发问题,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空间的要求,还要能够完善城市功能。

1.2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的论证和反馈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从源头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强度和出行距离,也决定了交通体系是“引导”式还是“跟随”式发展。

科学理性地发展有轨电车

科学理性地发展有轨电车
Lu X i mi n g, Li Na
( S h a n g h a i Ur b a n - R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De v e l o p m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4 0 , C h i n a )
提升城 市形 象、提高 交通 品质 的一种选
指 出其是介于公共汽( 电) 车和轻轨之间的轨道交通形式, 客运能 力有限、 投资成本 高昂, 适用于具有一定客流规模和道路 资源条
件、 对舒 适 性要 求 高 、 有 良好 景观 要 求 的地 区 。进 而 明确 有 轨 电 车 在 城 市公 共 交通 系统 中 的定 位 , 并探 讨 其 适 宜 的客 流 走廊 和
— —
摘 要 : 中国的有轨 电车发展 处于起 步阶段, 已有 的天 津滨海、 上海张江有轨电车运行情况并不理想。因此 , 需科学理性地发
展 有 轨 电车 。 首先 , 对 有轨 电 车的 技 术性 能 、 优 缺 点进 行 分析 ,
近 年来 ,随着有轨 电车 国产化 技术 逐步 成熟 ,中国掀起 一股 有轨 电车 发展 热 潮 ,各 大 、 中城 市 视 有 轨 电车 为 优 质 、绿色 、高效 的交通工具 ,将其 作为
i t s i n f a n c y . I t i s n o t i c e a bl e t h a t t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 e i n i t i a l s t r e e t -
c a r s ’ o p e r a t i o n i n T i a n j i n a n d S h a n g h a i a r e n o t a s g o o d a s e x p e c t —

科学理性地发展有轨电车

科学理性地发展有轨电车
应制度 的出台提供有益 的经验 。结果表 明,我 国现 行天然气开发过程 中的 甲烷排放监管制度 亟待进一步完善 : ①在立 法理念 上 ,应提高对 甲烷 逸散排放 问题 的重 视;② 在监管机构设置 上,应尽快通过立法 明确具体 的监管
主体 、监 管职权和监管方 式,使 “ 谁来管 、管什 么、怎么管 ”做到有 法可依 ,确保监管 部门能独立 、有效行使
内平 均 旅 行 速 度 町达 2 5 ~ 3 5 k m・ h ~ , 在 干 线 铁路上可达 4 0 ~ 5 0 k m・ h 。 。 。 最 后 , 作 者 对 有 轨 电车 的 发 展 提 出 了 自 己 的建 议 : 1 . 供应 能力 的 “ 中容 量 ” 不 等 于
现实客流 的 “ 中运量 ”。2 . 坚持经济 和高效 原则 。3 . 完善配 套标准和法律法规 。①尽快 制定有轨 电车车辆管理政策 。②尽快制定驾
驶人培训和驾照考试办法 。③尽快制定交通
事故认定办法。
一 天 然气 开 发 过 程 中甲烷 排 放 监 管 制 度 白 勺 多 比较 曼 j 鑫, i
的中小城 市成为快速客运 骨干 。3 . 作为特色 公共交通服务 中心 快速 公交车辆 宽度接近 ,通道净空要满足有 轨 电车 设 置 的需 要 , 同 时在 路 权 上 要 处 理 好 城 区。接着 ,作 者又提 出有轨 电车布局应选择适宜客流走廊 。 由 于有 轨 电 车 的 运 能 水 平 为 0 . 5 ~ 1 . 3万 人 次 ・ h ~ ,因 此 在 拥 有 成 与通道 内社会车辆 的关系 ,尽可 能保证独立 熟地铁 网络 的大城 市,适合 发展有轨 电车的客流通道常常分布 路权 。在 实施条件有 限的中心城 建议采 用
在外 围地 区的切 向或放射走廊上 ;而 中小城市 中心城 区的客流 中央布 置方式,可结合道路重 要绿化 带布 设 走廊 ,可 以选择 发展有轨 电车 。这些走廊必须具有… 定客流 规 轨 道线 路 ,供 有 轨 电车 专用 ; 在交 叉 口进 口 模 ,保证 建成后的有轨 电车具有较好 的客流效益 。一般 建议有 道 附近 可设置车 站,便 于行人通过人行横道 轨 电车线路规划 建设应 能够适应远 期单 向高峰 小时 0 . 5 ~ 1 . 0万 换 乘 。有 轨 电车 在 中心 城 区步 行街 区域 平 均 人 次,但 不应超过 1 . 3 万人 次的客流量 ,如 果客流量超过有 轨 旅 行 速 度 为 1 5 ~ 2 0 k m・ h ~ ,在 市 区封 闭 路 权

092-特大城市的宜居都市绿色交通战略思考

092-特大城市的宜居都市绿色交通战略思考

特大城市的宜居都市绿色交通战略思考陆锡明 董志国【摘要】绿色交通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种观点认为人口规模越大,城市越不宜居;公交方式分担率越低,交通越不绿色。

实际上宜居城市中有许多是特大城市,并且很多宜居城市的公交分担率也不高。

这说明特大城市也能够宜居,公交分担率也不是评价绿色交通的唯一标准。

本论文重点研究特大城市的宜居都市绿色交通战略问题,提出了绿色交通的多目标整体最优总体要求、绿色出行的合理目标阈值,以及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道路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等主要交通系统的绿色实施途径,以期为城市交通决策和研究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理性分析思路。

【关键词】宜居都市、绿色交通、出行距离、方式分担率、轨道客流强度、道路高峰车速0引言有种观点认为:人口规模越大,城市越不宜居;公交方式分担率越低,交通越不绿色。

但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许可、国际公园协会(IFPRA)主办的《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奖》评选出的2012年全球十大最宜居城市中,新加坡(人口超过500万)、悉尼(人口超过400万)等特大城市均名列其中,这说明特大城市也能够做到宜居。

同时,绿色交通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是指采用低碳、环保、适应城市环境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次概念,如果小汽车采用新能源、低排放等技术,也可以属于绿色交通工具,实际上2012年全球十大宜居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差异很大,这说明公交分担率不是评价绿色交通的唯一标准。

我国特大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并且多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交通建设对于全国城镇交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论文重点研究特大宜居都市交通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对绿色交通的发展要求、目标阈值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理性思考,以期为城市交通决策和研究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思路。

1宜居都市绿色交通总体要求我国特大城市多是本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开展宜居都市建设在全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强化效果导向,发展高度安全、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强化效果导向,发展高度安全、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28 特别策划 | SPECIAL FEATURE
强化效果导向,发展高度安全、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Find a Suit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 the Internation Benchmark
车与行人易达程度的交通发展倾向。

上海交通发展应在全球发挥示范作用,需要在高度安全和整体通达的功能效果上,“拉长板、补短板”。

要构建高度一体化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尤其要强化法治、技术、社会、经济等手段的作用,并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既有管理机制相结合,避免各种交通系统发展之间的
摩擦、矛盾甚至对立。

例如,
共享单车、网约车、分时租赁
等新型交通方式需要与其紧密
关联的传统交通方式相协调,
防止对传统交通方式产生过度
冲击,避免损害大多数市民本
应获得的交通服务条件。

在我国推进交通大国走向
交通强国的发展进程中,上海
应特别强化“效果导向”,发
展高度“安全通达”、符合超
大城市要求的综合交通体系。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
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把城
市安全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

交通安全建设应体现在减少死亡事故、避免重大交通隐患、加强出行者人身安全等三个方面,这些目前也是上海交通发展的短板。

大幅度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达程度,体现在通畅性、易达性、舒适性、经济性等四个方面,特别需要避免重
视汽车行驶速度、轻视非机
动陆锡明 L u X iming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原所长。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陆锡明;陈必壮;王祥【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0(008)004【摘要】针对大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网络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综合交通规划(Rail Base Planning, RBP)"理念.首先简要回顾了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的发展,分析RBP 与传统交通规划的区别.结合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百余年演进历程,提出"优化用地布局、优化交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的RBP"三优论",以及"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圈层用地格局、轨道交通线路引导复合客流通道、轨道交通车站引导高强度用地开发"的RBP"三导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10 余年的综合交通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探讨上海市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加强轨道交通导向作用过程中对BPR 理念的实践.【总页数】8页(P52-59)【作者】陆锡明;陈必壮;王祥【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相关文献】1.轨道交通网络视角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探讨 [J], 邓燕辉2.以轨道交通网络为基础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探讨 [J], 蒋新3.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与实践——基于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实证分析[J], 周鹤龙4.关于新时期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J], 殷洁琰5.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发展阶段的综合交通规划实践 [J], 吕北岳;李迪;杨万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上海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上海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陆锡明;王祥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在总结上海现状市郊轨道交通线路特征的基础上,从运送速度和舒适度两方面,指出现状市郊轨道交通难以适应未来上海大都市长距离城际出行需求。

通过国际实证研究,分析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功能,总结国际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可达、舒适的三大特征,以及直达市中心、穿越市中心和市中心外围换乘三种线网构架。

最后,提出上海大都市范围及其3个交通圈层,以及上海大都市的双层次轨道交通线网和“一环八射”的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构架。

【总页数】10页(P8-17)
【作者】陆锡明;王祥
【作者单位】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1+2
【相关文献】
1.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 [J], 刘晶晶;李小敏;海热提·涂尔逊
2.上海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J], 陆锡明;王祥
3.喷薄欲出的新型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论证 [J], 金辰虎
4.新兴国际大都市——上海第二次综合交通规划 [J], 陆锡明;王祥;朱洪
5.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J], 李彬;郭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陆锡明;朱洪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交通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面临着重大的交通问题。

解决复杂交通问题关键在于综合性的规划与政策。

经过各方4年多的努力,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综合各部门意见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提出了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任务,用以指导上海城市交通的新发展。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陆锡明;朱洪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12
【相关文献】
1.巨型城市交通体系的持续整合政策--新一轮《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研制[J], 朱洪
2.《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J], 陆锡铭
3.修编《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推进城市交通新一轮发展 [J], 王济民
4.《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J], 陆锡明
5.建设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简介 [J], 夏天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世纪上海的交通规划与政策——《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解读

新世纪上海的交通规划与政策——《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解读

新世纪上海的交通规划与政策——《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解读
陆锡明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上海城市化步骤加快,小汽车即将进入家庭,城市交通的供需规模不断
扩大,人们对交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交通涉领域越来越广。

面对未来的挑战,迫切需要将各个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

《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实施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皮书》的主线是一体化交通,强调设施平衡,运行协调和管理综合;并以公交优先,区域差别和路车协调三个重大政策作为一体化交通战略的实施途径。

《白皮书》的分布实施,还需要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形成合力,协调推进,广泛吸取各方建议,鼓励市民参与。

【总页数】5页(P2-6)
【作者】陆锡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1
【相关文献】
1.巨型城市交通体系的持续整合政策--新一轮《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研制[J], 朱洪
2.交通政策顶层设计的战略意义与关键作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十五年历程启示 [J], 陆锡明;顾煜
3.大上海大手笔--读《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有感 [J], 蒋蕴翔
4.修编《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推进城市交通新一轮发展 [J], 王济民
5.《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摘要)(续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模式研究_陆锡明

上海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模式研究_陆锡明

上海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模式研究陆锡明 顾 煜(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200040) 内容摘要: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态势,对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形成集约化交通方式结构以及缓解道路拥堵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回顾上海公共交通发展历程,结合近期公交发展规划,并借鉴世界上公共交通发达城市的经验,提出了符合上海实际、达到亚洲先进水平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交通 公交优先中图分类号:F 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71(2010)01-0096-007收稿日期:2009-09-05作者简介:陆锡明: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顾煜: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研究人员。

过去的20年,上海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未来的20年,这种趋势将得到持续和巩固,将为上海市民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同时,上海城市交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它对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现。

未来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以下简称“四个中心”),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基本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同时,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

城市地位和吸引力的提升,成为上海市大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契机和动力。

一、上海近二十年交通模式的演变 (一)1980年代:慢行交通主宰的交通模式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支持着近1300万人口和700多万个各种工作岗位所产生的每天约2000多万人次上下班出行和各种生活出行。

支持这些活动的是全市23万辆机动车,600多万辆自行车和6000多辆公共汽(电)车,以及一个全市4700公里,中心区人均只有2平方米的单一的地面道路系统。

轨网功能性拓展引导空间紧凑型调整——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主旋律

轨网功能性拓展引导空间紧凑型调整——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主旋律

COMPACT LAND-USE RESTRUCTURING GUIDED BY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RAIL NETWORK:MAIN THEME OF NEW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PLANNING OF SHANGHAI 作者: 陆锡明;王祥
作者机构: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94-10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A01期
主题词: 轨网拓展;功能调整;紧凑型;上海
摘要:总结分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拓展后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如出行时耗长、线路拥挤、单一用地功能带来的客流不均衡性问题,以及轨道交通对引导用地空间紧凑型的要求等。

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高强客流1小时法则",以及轨道交通与用地功能调整的"轨站四圈法";提出了"市郊快线、宽通道、换乘区"等概念与规划理念,以及基于轨道交通车站或枢纽的四种用地功能开发模式。

最后对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思路、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改进与
完善提出了建议,提出了加强轨道交通系统自身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的内在规律研究的建议。

上海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上海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上海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陆锡明
【期刊名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年(卷),期】1991(000)004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陆锡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12
【相关文献】
1.立足上海面向未来——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简介 [J],
2.中国城市群生态综合交通规划指南研究及其对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意义 [J], 黄肇义;Craig Wright;徐炜勇
3.从破解困局到助推发展\r——记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演变 [J],
4.从破解困局到助推发展——记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演变 [J],
5.与上海城市发展同行——以先进理念为导向,不断开拓进取,为政府决策咨询的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RBP“三优论”
1) 优化用地布局。 ① 轨道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用地组团集约化。 通过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 组团式的用地格局,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 方面,通过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城市中心 区进一步保持强大;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网 络结构规划引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用地布局。 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不仅限于中心城 区,而是包括整个市域范围甚至突破行政边界的 交通圈。例如,日本东京交通圈借助轨道交通网 络形成中心、副中心、新城等各级城市中心。 ② 轨道交通线路促进城市用地轴向集中拓展。 轨道交通线路既可以引导城市建成区用地布 局轴向集中,又能推动城市形成轴向线性发展结 构。建成区用地轴向集中表现为围绕轨道交通线 路形成岗位或人口高密度集中的走廊,如上海市 地铁 1 号线沿线淮海路商业与商务走廊、2 号线沿 线南京路商业与商务走廊、1 号线南段以高密度住 宅为主的沪闵路走廊等。城市的线性结构主要表 现为沿轨道交通线路轴向发展,著名的丹麦哥本 哈根手指状结构就是基于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用 地发展。再如,东京是典型的建成区沿轨道交通 呈轴向集中拓展的城市,从都心三区至区部、再 到东京交通圈,城市用地完全由轨道交通线路主 导,见图 1[2]。
54
③ 轨道交通车站优化城市用地性质。 轨道交通车站对用地布局的优化主要表现为 对用地性质的优化,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形 成客流产生量较高的商业、商务和居住用地。国 内外大城市围绕轨道交通车站或枢纽站开发的经 验表明,城市中心区基于轨道交通车站应以商 业、商务等综合性开发为主,外围区、郊区应以 居住开发为主。 2) 优化交通结构。 轨道交通是城市机动化和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的重要基础,小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出租 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紧密结合,通 过轨道交通实现出行功能转换,发挥各自独特的 优势,形成新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更符合人的 交通需求的出行方式结构,实现交通模式的优 化。例如,英国伦敦基于地铁网络形成了稳定的 交通模式及换乘体系,见图 2[3]。 单一小汽车方式的出行将由工作出行向休闲 出行转换,工作出行中的小汽车交通将向停车换 乘(P+R)转换。随着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扩 展、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线网资源充分整合、公 共交通运营效率整体提升,自行车将主要为区域 内部出行或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服务,以增强轨道
陆锡明,等:基于轨道交通网络Hale Waihona Puke 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53
1 交通规划理念的发展
1.1 传统交通规划
传统交通规划[1]一般包括基于道路网络的交通 规划和基于公交网络的交通规划,前者亦称基于 小汽车的交通规划(Car Base Planning, CBP),后者 又称基于公共汽车的交通规划(Bus Base Planning, BBP)。
13% 1% 18%
13%
55%
步行 公共汽车 国铁 客车 其他
图 2 伦敦地铁系统的换乘方式构成 Fig.2 Type of transfer in London rail transit system
城市交通 第 8 卷 第 4 期 2010 年 7 月
交通的可达性。随着轨道交通系统的扩展,大城 市的出租汽车将从长距离的单一出行为主转换为 轨道交通重要的换乘方式之一,发展出租汽车停 靠换乘将是整合轨道交通与出租汽车交通、实现 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各大城市通过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基础设施改造以 适应机动车快速增长的要求,当时交通规划的重 点是道路网络的建设规划。20 世纪 90 年代,公交 网络规划成为交通规划的重点之一,公共交通运 能明显提高,适应了城市拓展带来的出行需求。 由于机动化程度不高,20 世纪末我国交通规划的 思想和技术方法受 CBP 和 BBP 的影响较深,当时 的技术规范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交通规划的状况, 指标体系主要以道路网络和公交网络为主。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扩展,同步优化调整地面 公交线网,围绕轨道交通形成三个功能层次的公 交线路:填补型线路覆盖轨道交通网络比较薄弱 的区域,补充型线路为轨道交通走廊提供短距离 服务,接驳型线路为轨道交通车站提供接驳服务。
3) 优化生态环境。 发展轨道交通可以减缓小汽车交通增长,减 少道路交通出行量,实现交通节能,优化城市生 态环境。 国内外城市交通能耗表明,小汽车是单位能 耗最高的交通方式。澳大利亚小汽车的单位人公 里能耗是轨道列车的 50 倍左右,美国小汽车单位 人次能耗是公共交通的 70 多倍。通过发展轨道交 通可以延缓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降低小汽车出行 强度,鼓励小汽车停车换乘,实现小汽车与轨道 交通协调发展。香港在限制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增 长的同时,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见图 3[4]; 20 世纪末,韩国首尔加快了地铁网络的建设步 伐,实现了在小汽车增长至 200 万辆的同时建成 200 km 地铁网络的目标;伦敦地铁车站小汽车换 乘平均比例达 16%,与公共汽车换乘比例持平。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有 100 多年历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基本 形成了适合各自用地布局和交通特征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土地利用规 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国城市 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随着 21 世纪以来出现的轨道交通大规模网络 化建设新局面,传统交通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轨道 交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国内近 20 年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积累了不少 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的成功经验,提炼形成基于轨道交通的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指导 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及综合交通规划建设、推动大城市交通规划事业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交通方式有机衔接以及交通系统高效整 合。RBP 强调各种交通方式都能充分发挥各自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并与轨道交通形成有效衔
接与组合,形成基于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链,提 高出行效率。因此,围绕轨道交通的综合交通体 系功能优化、网络布局优化、枢纽规划等是 RBP 的重要内容。
2) 更加强调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等方面的广义综合。传统交通规划侧重于交通系 统本身的规划,强调交通系统内部的综合。RBP 则是更加广义的综合规划,不仅要求交通系统内 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交通子系统之间进行全面 整合,而且要求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用地 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能源发展规划、行政管理 体制等进行全面综合与协调。
■ 文章编号:1672-5328(2010)04-0052-08
城市交通 第 8 卷 第 4 期 2010 年 7 月 Urban Trans城po市rt 交of通Ch第ina8, 卷Vol第.8,4N期o.42,0J1u0ly年2701月0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Based on Rail Transit Network in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1.2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Rail Base Planning, RBP),亦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综 合交通规划,与传统交通规划有显著区别。RBP 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小汽车使用者或公共汽车乘 客,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轨道交通乘客,而是采用 不同交通方式的全体出行者。RBP 不再是单一的 道路网络或公交网络规划,也不是单纯的轨道交 通网络规划,而是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综合交通 体系发展规划。RBP 有两大重要特征:
收稿日期:2009-05-04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 技术”子课题二“城市综合交通与 轨道交通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2006BAG0206(2007-2)) 作者简介:陆锡明(1950— ),男,上 海人,硕士,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 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 市交通规划。 E-mail:lxm@
CBP 是 20 世纪初期随着机动化发展而形成 的,其对象主要是小汽车使用者,是以解决小汽 车出行问题为主的道路网络发展规划。但是, CBP 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小汽车的 快速增长使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于 是,公共交通逐渐受到重视,各国纷纷通过制定 政策甚至法律确定公共交通的地位。BBP 的对象 主要是公共汽车乘客,是以解决公交优先问题为 主的公交网络发展规划。
摘 要 : 针对大城市轨道交通大规 模网络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基于 “轨道交通网络的综合交通规划 (Rail Base Planning, RBP)”理 念 。 首先简要回顾了城市交通规划理 念的发展,分析 RBP 与传统交通 规划的区别。结合世界城市轨道 交通百余年演进历程,提出“优化 用地布局、优化交通结构、优化生 态环境”的 RBP“三优论”,以及“轨 道交通网络引导圈层用地格局、轨 道交通线路引导复合客流通道、轨 道交通车站引导高强度用地开发” 的 RBP“三导法”。在此基础上,结 合上海市 10 余年的综合交通规划 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探讨上 海市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加强轨 道交通导向作用过程中对 BPR 理 念的实践。 Abstract : Aiming at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massive rail transit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ail network-base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framework (Rail Base Planning, RBP).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BP and convent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 three-optimization concept and a three-directing plan for RB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