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459d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e.png)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这
一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领城市的未来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未来城市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
合理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智能化建设。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
断发展,未来城市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
我们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城市规划的民主参与。
城市发展规划不应该只是官方的决策,而是需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让市民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建设出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
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勇于担当,才能够引领城市走向
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97fb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0.png)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和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结构、塑造城市形象等目的的活动。
城市规划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地理学、建筑学、交通工程学等。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际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城市规划初期阶段、城市规划现代化阶段、城市规划后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城市规划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需求,注重提高城市的品质。
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
策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考虑规划工程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定的生态条件。
在制定城市规划策略时,亦应考虑城市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等因素。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中,最难的是如何有效管理城市资源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需要准确掌握城市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等信息,以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如下:1.城市分析法城市分析法通过利用城市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
城市分析法可利用多种设备来分析一个城市的情况,从而制定具有鲜明特点的规划方案。
例如,对城市的人口、环境、经济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城市规划的重要信息,借以扶持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或帮助制定单个地区政策,提高城市体质。
2.城市模型法城市模型法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城市未来发展,并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模型法可把每一种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案的特点用抽象符号表示出来,然后以计算机程序为基础进行模拟,以得到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测。
例如,在“绿城”规划中,可运用城市模型法以模拟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并预测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模型法可以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优化。
3.社区参与法社区参与法是通过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方法。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7b6e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e.png)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9a494e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d.png)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摘要:在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它们的基础就是人。
因此,未来的城市规划理论也需要通过从人们的需求中了解城市的本质并从中学习,建立满足城市基本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型,这可以成为研究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趋势和城市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方向前言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或更早。
在西方文学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将米勒图斯的城市布局记录为典型的体育场模型,并解释了原因。
在中国,也有诸如《周礼考工记》的文献,这也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重要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理论已经发展到近代,形成了许多城市规划理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思想体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背景。
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有许多应用,通过研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我们了解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兴起,明晰了其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影响以及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规划要满足城市诉求以及持续发展要求城市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场所和主体阵地,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陆续安排在城市中,且城市建设活动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城市建设依旧处于蓬勃发展期,该阶段的城市规划尚且不太成熟,仍然需要经过社会性的长期实践,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慢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做好资源整合。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多样化的基础设施设备被引进,城市建设活动逐步开展,从土地资源的利用到城市建设规划的细化都需要与当前的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以便发挥城市建设的主体价值作用。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常常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须要禁止建设区域的一些非法活动,严格控制建设区域规划上的管理事项,以法律的方式将该区域保护起来。
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满足社会发展与建设需求。
现代城市规划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181f5166bd97f192279e993.png)
营造涉足人类 自 身进化需求的环境 , 充满人 情味 , 文化气息浓郁 , 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 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 生态城市不是 个仅用 自 然绿色点缀僵死的人居环境 , 而 是美化人 、陶冶人的” 爱之器官 ” 。 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 、 生态景观和 谐 ,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 , 有宏观 、中观 、
一
体化 。农村作 为城市 以外的人居系统 , 其构 成成 为人 与 自然共 生复 合生态 系统 中重要 的基础组成部分。我国村 、镇 的数量众多 , 至2 0 0 5 年底统计 , 我 国共有村庄 3 1 3 . 7 万个 , 农业用地面积 占国土陆地面积 5 5 . 9 8 %, 全国 村镇总人 口 9 . 3 8亿人。我国农村的发展 问 题, 尤其是传统农村社会开始 解体之后 ,受 到社会 各界广泛 的关注 。近代 以来 ,农村规
探索争鸣 2 0 1 4年 2月 ( 上)
现代城市规划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兰英 李趁玲
( 河南省扶 沟县住房和城 乡建设局 ,河南 扶 沟 4 6 1 3 0 0)
现代城 市无论是在城市面积 、 人 口密度 还 是楼层 高度 上都乘 着科学 技术 的翅膀 按 着几 何倍数增长 ,而空气质量、能源储量、 水 分含量 正像 哈雷彗 星尾部 的光芒 一样 突 破几何倍数降低 。 人类在 陶醉于 自 动 门、感 应锁 、德 国厨具 、 法式早点 、英式别墅 、美 国小汽车等高品位的消费时, 也 品尝着 千篇 律 的单元房 、 寸步难行的交通 阻塞 以及 日 益冷漠的邻里关系等感情褪淡 的苦果 。 对交 流 与沟通 的精神 渴望开 始逐渐 胜过对 舒适 快捷 的物质的满足 , 从而城市公 园、广场 、 风景名胜区 、近郊 “ 农家乐”等 为人类休憩 交流提供场所的规划应运而生 。 在现代城市规划 中。 如果说纵横交错 的 道路交通网是线 ,那么离散的广场 、公园 、 修养疗养区等就是点 , 集 中的居住 区、商业 区等则是面。现代城市这个 以点 、线 、面为 依 托不 断幅散 的体块 正规范 着也 约束着 越 来越 多的人 的生活 。 从原始森林 中进化而来 的人 ,只会暂 时被灯红酒绿的表面繁华所 蒙 蔽 。而那 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点点滴 滴的回忆 终将慢慢唤醒久已睡去的 自然心。要使城市 找到真正的生活气息 , 必须要有更 为人性化
未来城市规划设想
![未来城市规划设想](https://img.taocdn.com/s3/m/4f56db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a.png)
未来城市规划设想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未来城市规划的设想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挑战时,科技和创新成为了塑造未来城市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未来城市规划的设想,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划师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在未来的城市中,我们应该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高效的废物处理系统,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城市规划师应该注重社会公平,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智能城市未来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智能交通系统将能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并根据需要调整交通信号,从而减少拥堵和排放。
智能家居将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通过智能设备控制家庭电器、安防系统和照明系统。
此外,智能城市还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供更好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绿色空间未来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绿色空间的保护和增加。
绿色空间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规划师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公园,并鼓励居民参与绿化活动。
此外,城市规划师还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的风险,通过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和湿地,来减少洪水和风暴的影响。
四、人性化设计未来城市的规划还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
城市规划师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师应该规划更多的公共空间,如广场、步行街和自行车道,以促进社交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城市规划师还应该注重建筑的设计,创造宜居的建筑环境,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
五、多元化经济未来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师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政策。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631828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b.png)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未来的城市发展演讲稿
![未来的城市发展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4339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d.png)
未来的城市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的城市发展这一重要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未来的城市发展,更是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那么,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未来的城市将会是智能化的城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城市将会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从智能交通系统到智能家居,从智能医疗到智能教育,城市的各个领域都将会得到智能化的改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其次,未来的城市将会是绿色可持续的城市。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的城市将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再者,未来的城市将会是包容和共享的城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的城市将会成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交汇的地方。
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让城市成为一个包容和共享的大家庭。
最后,未来的城市将会是创新和活力的城市。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创业精神的蓬勃发展,未来的城市将会成为创新和活力的摇篮。
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业园区在城市中崛起,吸引着全球的创新人才和资本,让城市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携手共建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包容共享、创新活力的未来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家园!
谢谢大家!。
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必然趋势和理论技术
![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必然趋势和理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46e3300844769eae009edcc.png)
浅析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理论技术摘要:本文从目前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概述入手,通过介绍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而兴起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技术,浅谈了数字城市发展向智慧城市发展过渡和转变的必然趋势和理论技术支撑。
关键字: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技术;云计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自1998年“数字地球”理念的提出,各国政府以及专家学者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关注。
人口聚集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则作为研究对象单元出现,因此在数字地球的背景下,“数字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当“智慧”二字成为热点的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智慧地球”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1.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最早来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
它是一个关于整个地球、全方位的,与gis、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密切相结合的产物。
即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
数字地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计算机科学、宽带网络、海量数据存贮、互操作性、元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城市gis、全球定位技术等。
2.数字城市自1999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例如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
若说“数字地球”的系统过大,难以实现,那么“数字城市”则是进入了实质性的启动实践阶段。
在数字城市的概念上,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表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①以建设部为代表的城市建设领域、②以测绘局为代表的测绘领域、③以3s企业为代表的3s领域、④以信息产业部为代表的it领域[1]。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数字城市的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2024年规划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2024年规划城市发展的里程碑](https://img.taocdn.com/s3/m/a4dcd26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7.png)
数字化:城 市将更加数 字化,包括 大数据、云 计算、人工
智能等
国际化:城 市将更加国 际化,包括 文化交流、 经济合作等
方面
创新化:城 市将更加注 重创新,包 括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等
方面
共享化:城 市将更加注 重共享,包 括共享经济、 共享空间等
方面
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自然灾害的威胁:地震、洪水、台风等 应对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提高公众意识等 合作与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挑战
公共安全设施:消防站、 警察局、监控系统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绿色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 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污染 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创新技术应用
数字化城市规划与管理
利用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 技术进行城
智能环保系统:利用AI进行环 保监测和治理,提高城市环境
质量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和作 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 部分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智能交通系统在2024年规划 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和影响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采 用环保材料,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能源
数据安全问题:保 护市民个人信息和 隐私,防止数据泄 露和滥用
应对措施:加强数 据安全法律法规建 设,提高数据安全 防护技术水平
合作与共享:加强政 府、企业和市民之间 的合作与共享,共同 应对数字化转型与数 据安全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城市大脑
![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城市大脑](https://img.taocdn.com/s3/m/0a9d25cbf78a6529657d5323.png)
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城市大脑一、首先,未来城市,需要一个大脑有种说法,如今的文明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类的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二个阶段是工业文明,如今正处于向生态文明奋进,但我在想倘若仅仅只是狭义的生态,只有生态就不一定有文明。
未来的城市文明将是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的一个叠合体。
城市作为文明的最主要载体,理当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变成数字革命的主要场所,所以城市的数字化文明转型急需要下跨行业跨层级的指挥调度系统,统领我们的城市展开智慧化和数字化的运行,这个指挥调度系统便是未来的城市大脑。
二、城市大脑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1、首先,城市大脑很有可能会让城市规模更大。
站在传统的城市理论的角度来说,城市不应该太大,城市大了之后会产生很多的“城市病”,难以解决的“城市病”,但当我们思考了城市大脑,了解了城市大脑之后,我在想慢慢对这个观点产生了质疑,我反而更倾向于另外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城市病”是在城市成长历程中,不充分发展所导致的一个过程性的问题,当有了城市大脑之后,很多的“城市病”会被城市大脑自动的免疫。
2、城市大脑会让城市就业方式发生改变。
城市大脑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通过大数据的累积之后,可以对每一个群众展开精准的职业能力的画像,这是我们如今做不到的。
职业画像画出来之后,另一个城市大脑还可以提供快捷的劳务法律关系的创建、解除以及保险、税务方面的一个快速的切换,这两件事倘若实现也就意味着如今的劳务关系是一个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相对稳定的这么一个关系,很有可能会有所改变。
将来很有可能会产生网络化、共享化的就业及办公将变成现实,今后群众工作的空间、时间的自由度会更大。
尤其是劳动工作者、智力工作者,智力型的劳务会发生很多的改变。
3、城市大脑会让一部分人逃离城市。
大家觉得你刚才讲的不是集聚力吗,为何会逃,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为城市人口很多,城市大脑的创建在数据充分收集的基础上,感知的基础上。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a56dc4ac850ad02de8041fd.png)
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3.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3.1.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战略思想,目前已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是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提出来的,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5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
可持续战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的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共存的方式生活,并公平的满足后代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的利益统一;第二,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发展与限制,社会、经济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以及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这对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发展与限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城市的人口、经- 19 -济、社会都需要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但是,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
![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82cd9c80c22590102029d3d.png)
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综合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驱动力量。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挥动,城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长沙的城市化率达65.0%,长沙城市化发展将进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长沙城镇化发展现状城市化是从产业结构相对松散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向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复杂的中高级阶段发展过程。
城市化发展既有节奏性,又有连贯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长沙城镇人口达到455.55万人,城镇化率为65.0%,比2000年“五普”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长沙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619.33亿元,十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4位跃升到第7位,科学发展为长沙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2、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长沙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构想,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长沙城市新格局正变得更加清晰。
2003-2011年,长沙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1909.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29平方公里扩展到306.39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595.46万人提高到709.07万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由6132.40万平方米提高到16619.6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由1150公里提升到2173公里;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1.72平方米提升到32.2平方米。
未来城市的发展演讲稿
![未来城市的发展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c3805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4.png)
未来城市的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些想法。
未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
在未来的城市里,高楼大厦将不再是城
市的主体,而是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人文关怀的绿色建筑。
屋顶上将种满各种植物,墙壁上将布满垂直花园,这些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一个休闲的空间。
此外,未来的城市将会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未来的城市将会更加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城市的管理和生活中。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
时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空气质量、社区活动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家居设备的自动化管理。
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的中心,更是一
个文化的交汇点。
未来的城市将会更加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让城市成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地方。
在未来的城市里,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绿色、智能、人文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
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便利的科技服务。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设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城市!
谢谢大家!。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5714c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6.png)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自然资源和社
会因素,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今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下面是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的一些
想法。
首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在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经济、社会和环境有机结合的发展
模式。
这种模式采用“小而美”的绿色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
展结合起来,使城市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社会建设提供可持续的
发展机会。
其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发展。
智能发展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最新理念。
这种发
展理念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的系统化,有效地控制了城市发展中的能源消耗
和环境污染,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此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还包括低碳发展。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d000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e.png)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
未来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参与的事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未来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未来城市应该是一个宜居
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未来城市应该是一个智慧的城市,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生活便捷。
未来城市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那么,如何规划未来城市的发展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建设生态公园和绿地,让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绿色家园。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城市项目,让城市更加智慧、便捷、高效。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和谐和人民福祉。
要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心民生福祉,让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当然,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
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发展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市民应该自觉遵守城市规划,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能够顺利实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
更加宜居、智慧、和谐。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844f79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1.png)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规划将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道路设计、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将会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城市未来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在相当程度上的自我维持、自我重建和自我调节能力。
城市规划师将考虑城市设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这将导致设计出更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环境,融合自然元素,提供更好的空气和水质。
在可持续设计中,城市规划中的低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再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城市的能源需要,同时也会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未来城市的零碳排放和零污染规划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信息化城市规划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将被应用于未来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运用ICT可以提高城市基本设施的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物流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
通过智能交通工具,交通管理可以实现适时预测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快速的出行体验。
此外,数据智能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工具。
在数字化世界中,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数据支持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城市“智能”模型,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制定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同时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城市信息服务和决策辅助。
三、社区化和公民参与未来城市规划强调社区化和公民参与。
城市规划者将与公民和社区协作,制定规划方案,以确保对社区居民的需要做出响应,促进公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城市规划者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区环境,构建社交物理系统(SPS)。
大量空闲土地可以重新设计和开发,以提供一个多元化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城市社区将成为协作场所,市民可以在此进行交流,组织和协作,将城市规划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190ce1c958f5f61fb73666f1.png)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57ff9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c.png)
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些想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挑战。
如何规划未来城市,使之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
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够长久地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给后代留下一个难以修复的环境问题。
其次,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和繁华商业街,更是人们生活的家园。
我们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再次,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
生活和工作方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最后,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注重社会和谐。
我们要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平等
和谐,减少贫富差距,消除各种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总之,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
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城市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涵理论趋势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
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涵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
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
城市化的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容。
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
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业区、居住区等等,每个次级区域通过交通和通讯设施联结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合的空间联合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域不断扩展,形成更多的居住、商业或工业区,使原来的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区域或卫星城镇,甚而形成新的城镇,城市的规模、等级、数量都得以发展。
3、经济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经济结构、经济联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等日益趋向于城市经济特征。
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二、三产业等非农业经济相对发达,职业的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间和经济部门间联系方式密切,社会化程度加深,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突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持续提高。
4、社会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随着人们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与改善。
相对人口、经济活动等城市化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深刻,难度也更大。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持续全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文化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文化学的城市化含义注重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过渡,认为城市化并非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应该是指社会中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来往和相互联系的日益增多的文化程度。
在城市化含义上,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解释。
城市具有经济特定功能、高密度人口、紧密的社会关系、高度的社会化分工、整合的跨区域组织、丰富的文化生活等特征,并且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含义也在演变,城市化涵盖的容至少应包括上述几个方面。
二、城市化的主要理论问题1、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度问题根据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对应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可以把城市化设定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同步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发展模式,即城市化与国家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过度城市化又可称为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难以赶上人口增长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往往造成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
这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而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发展的消极的城市化模式。
由于其违背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果不仅不能很好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而且还会引发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
城市化不仅是工业化的反映,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的积聚本身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而且还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之适应新的工业化时代生产组织的要求。
如果说工业化意味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那么城市化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
西方发达国家及世界多数国家是同步并行发展,而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与水平落后于工业化,亦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规模效益问题。
城市规模 (City Size)即城市的大小,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聚集的物质域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层次差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多元的,它们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
指标不同,城市规模的含义也不同。
最普遍的指标是户数与人口数目,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
”城市规模是由综合效益决定的,只要能取得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等的效益最大化,无论多大的城市规模都是合适的。
城市规模的理论研究表明合理的城市规模由成本——收益曲线所决定。
在城市的总收益TB与总成本TC相差最大的S点(即净收益最大),城市达到最优规模。
这里的总成本、总收益的概念应该扩充开来,不单指经济成本和收益,还应该包括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及政治等各方面的综合成本与收益。
城市的最优规模应该是综合效益最大化时的规模,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当然不同城市因客观基础条件不同成本—收益曲线各异,最佳规模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上以城市规模为指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从来就是多样化的。
既有以大城市为主体的集中型发展道路,也有以中小城市占多数的分散型发展。
前者如英、美、日,后者如德、法、意等。
无论集中型还是分散型都有成功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城市发展的规模不能人为地加以约束,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由市场效益机制具体决定。
城市规模的收益和成本曲线示意图成本与TC收益TB0 S1 SS2 城市规模3、城市(镇)体系问题城市(镇)体系(Urban system)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围,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各种城市和城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1]。
城市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体系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体系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针、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对市、镇的定义(市镇设置标准)和对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区部开始,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中心即城市。
随着区际分工与交易的发展,各经济区由于异质性而产生不同的比较成本利益,贸易往来进一步密切,继而形成辐射面积更广阔的区域经济中心和全国性的大中城市。
区域城市之间的具体经济联系是通过产业链和贸易往来而自然形成的。
这是大中小城市体系形成的基本规律。
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长,大、中、小城市群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尤其是交汇点分布,迅速成为都市、或都市附加的地区。
这些地带,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强、贸易的增多,促进了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达,促成了城市体系的产生。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整合成经济学上的体系,并超越了地区和国家行政体系的划分。
在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上,集中了单一的、要点的个别城市体系,或许最终会整合为全国性城市体系的一部分。
城市体系或城市群是由现存的单个的城市发展成的。
这种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城市群填充的过程并不限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和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地区,随着都市的膨胀更容易形市网络。
主要的城市和地区的主要中心(在交通要点、新的行政中心、新的工业区)逐渐形成带状的城市群。
这种体系在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如巴西的最南端从里约热卢到圣保罗,墨西哥从墨西哥城到韦拉克鲁斯,埃及从亚历山大到开罗,印度尼西亚从雅加达到腊巴西等等都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发达国家从未经历过发展中国家这种持久的乡村人口增长和高密度。
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大的区域都市和乡村的高人口密度导致新的都市形式产生。
这种都市和乡村的聚合将蔓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印度的北部、西部和东部。
在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些都市体系的最大城市可能将更容易整合到发达国家的体系中,而不是其自身国家的较低体系中。
全球都市核心和乡村外围组成一个并非完全整合的都市系统。
我国的城市化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在调控城市人口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中心带动,圈层外推”为框架的城市体系建设工作,把城市化建立在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模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化,从而以城市群体的整体吸引力汇集区域外的有效资源,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4、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城市是城与市的统一体,城是人口与建筑物的密集之地,市是商品交换之所。
城市产生于“市”的发展,即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但当城市多样化的交换达到一定规模时,某些商品就地生产就会比远道运来更合算,于是城市这类商品的生产就会发展起来,人口的聚集就更多,城市的规模和需求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