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教案
构成设计基础 教案
![构成设计基础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171b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f.png)
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
3. 能够应用构成设计的知识,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作品。
教学内容:1. 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a. 介绍构成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b. 解释构成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重复、节奏等。
c. 分析和讨论一些经典的构成设计作品。
2. 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a. 介绍构成设计中常用的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
b. 解释不同要素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c. 演示和实践一些常用的构成设计技巧,如对比、重复、层次等。
3. 应用构成设计的创作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构成设计元素和作品。
b. 分组或个人创作一些小作品,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
c.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鲜明构成设计特点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构成设计的兴趣和好奇。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要素和技巧讲解:逐个介绍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
5. 分享和评价:学生互相展示和欣赏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6. 总结归纳:对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要素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析构成设计的应用,鼓励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创作。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
2. 构成设计要素和技巧的示意图或PPT,用于讲解和演示。
3. 创作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4.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的空间,如展示板或屏幕,用于分享和讨论。
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和反馈。
中职设计构成课件教案模板
![中职设计构成课件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a5e90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2.png)
中职设计构成课件教案模板教案标题:中职设计构成课件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能够分辨和应用不同的设计构成要素。
3. 能够运用设计构成要素创作并呈现自己的设计作品。
教学重点:1. 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不同的设计构成要素及其应用。
3. 运用设计构成要素创作设计作品。
教学难点:1. 运用设计构成要素创作设计作品。
2. 分辨和应用不同的设计构成要素。
教学准备:1. 电脑和投影设备。
2. 设计构成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
3. 纸张、铅笔、颜色笔等绘图工具。
4. 学生们的设计作品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设计构成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设计构成要素的图片或设计作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解释不同的设计构成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并讲解它们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3. 给出实例,演示如何应用设计构成要素创作设计作品。
三、设计构成要素分析(15分钟)1. 分发一些具有不同设计构成要素的图片或设计作品给学生们。
2. 要求学生们分辨和描述每个作品中所使用的设计构成要素,并讨论其效果和表达意图。
四、设计构成要素应用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设计主题或场景。
2. 要求学生们根据所选主题或场景,运用设计构成要素创作一个小型设计作品。
3. 鼓励学生们展示创意和实验性的设计构成方法。
五、作品分享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让其他同学们进行评论和反馈。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设计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3.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设计构成的实践和创新。
六、课堂延伸活动(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寻找一些具有有趣设计构成的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提供一些设计构成相关的网站和资源供学生们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设计构成概念、讲解基本知识、实践应用等环节,使学生们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应用方法,并进行创作实践。
大学设计三大构成教案
![大学设计三大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73a0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6.png)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 使学生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1. 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三大构成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平面设计的魅力。
2. 介绍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面构成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点、线、面、形状、比例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 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教师指导。
三、色彩构成1. 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色彩的三属性、色彩心理、色彩搭配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 学生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教师指导。
四、立体构成1.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空间、体积、透视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练习,教师指导。
五、综合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构成之间的关系,总结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2. 学生进行综合设计练习,教师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设计作业,评价其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优秀平面设计作品集3.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设计构成》教案
![《设计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b33f081c758f5f61f679d.png)
授课方式 (请打√) 教学目标:
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4
安排
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概念,了解平面构成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培养学生练习点 线面的构成,这也是学好其他专业的基础,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举例说明。侧重 培养学生利用点、线、面带来的视觉效果,构成点线面的最佳画面。查阅资料,练习点线 面的构成作业。
的思维理念,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染力,拓展其思维与技法,
教学 目的 要求
发展其空间塑造与想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 为以后人设、原画等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技能基础。 要求:平面构成的目的是:熟悉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技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思 维和形象思维方式、感知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及分析过程,掌握骨骼和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通过例子强调、 演示、讲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骨骼的掌握及基本形的组织和规律。通过例子强调、演示、讲解 教学步骤: 理论指导与实践。多媒体演示、举例分析、一对一指导设计 教具及教学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 讲解等) 电脑,资料光盘,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构成就是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具有美好形象和色彩的一 种新的形体.这种组成的行为及过程就叫构成.所谓平面构成就是按照一 定的构成原则,将造型要素(点、线、面) 进行理性的组合排列主要在二 维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的界 限,描绘形象。 二、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构成设计作为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描写 手法,主要是从抽象形态入手.构成和绘画不同;绘画讲概括,其观察方法 和表现手法都是整体的;构成讲分解,它把对象分解成最小的单元,然后 再根据作者的思想配合一定规律重新组合起来.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 术,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手段之一, 是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 的基础。
设计构成教案
![设计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8a63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a.png)
设计构成教案第一讲:构成概要一.构成的概念1.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
它是一种造型概念,是把不同或相同的形态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象,形成一个新的形态形象。
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
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2.所谓平面构成是将若干单元形(包括不同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并能给人以一定心理感受的观念化的图形。
事物的形式美,把组成图象的基本单位归纳为点、线、面。
二、构成的发展历史1. 构成作为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和相当重要的。
将三大构成引入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包豪斯时代。
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三大构成。
三、形态构成要素1、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2、面构成的形象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 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点的形象:细小、简单点的大小、数量、空间及排列的形式方向使构成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可形成活跃、轻巧等不同表现效果。
线的形象:宽度窄、长度显著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
线的性格:垂直线:赋予生命力、力度感、伸展感。
设计构成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设计构成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4b3bb6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4.png)
课程名称:设计构成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课时:XX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学生能够运用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进行创意设计。
- 学生能够掌握设计构成的基本手法,如对比、重复、对称、节奏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设计构成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运用。
3. 设计构成的基本手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设计构成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设计构成。
2. 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运用设计构成的?它们的设计构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 介绍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讲解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等。
3. 分析设计构成的基本手法,如对比、重复、对称、节奏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构成的特点。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取设计构成元素,并分析其设计意图。
四、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设计实践,要求运用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和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元素和手法。
2. 强调设计构成在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设计构成的奥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设计构成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设计构成(微课版)教案 课题4 立体构成
![设计构成(微课版)教案 课题4 立体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3da6094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3.png)
4.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讲解立体构成的形态和美学法则,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草原上的牛羊
2.螺旋楼梯
3.路标上的木板
4.石板小路
5.几何平面体
6.几何曲面体
7.自由曲面体:水杯、茶杯、花瓶
8.相邻的建筑
2.继续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与造型技法(80分钟)
(1)块立体
块立体是以块材为基本形体构成的立体造型。在立体构成中,可以通过以下3种再造技法实现造型目的。
•变形
∙减法创造
•加法创造
(2)综合立体
采用线材、面材和块材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所构成的立体都可以称为综合立体。
•线与面结合的构成
•线与块结合的构成
9.埃菲尔铁塔
10.形态方向渐变
∏∙德国艺术家汉斯•阿尔普
(HanSArP)的抽象作品《星星》
【第三、四节课】
1.课前回顾(5分钟)
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2.继续讲解立体构成的造型原理(40分钟)
接着前一堂课所讲解的立体构成的美学法则,继续讲解物质美的相关内容。
物质美。立体构成创造的是空间实体,其离不开物质。使用不同物质进行立体构成便会形成不同的美感。
•量感
•空间感
•纹理感
进行名家品读韩美林。
3.讲解立体构成中的材料与工艺(45分钟)
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
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英国艺术家用镀锌钢丝作为材料创作的动物雕塑
2.《丹凤朝阳》
设计构成教案
![设计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9885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9.png)
设计构成教案教案标题:设计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设计构成方式的效果,并能运用设计构成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设计构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设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 学习不同设计构成方式的效果分析和评价。
3. 运用设计构成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投影仪、计算机、教学PPT、设计书籍/杂志等。
2. 教学素材:不同设计构成方式的案例图片、设计作品、设计构成原则的介绍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 利用引人入胜的案例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设计构成的兴趣,并提出导入问题:“你认为设计构成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引入到设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 通过教学PPT展示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如平衡、重点、对比、统一等。
并对每个要素进行简要说明和案例分析。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设计作品中的设计构成要素,并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步:案例分析和评价(30分钟)1. 分发不同设计构成方式的案例图片,学生小组讨论和分析每个案例的设计构成要素,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2.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强调不同设计构成方式在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第四步:设计创作活动(4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设计构成题目或场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设计构成原则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设计创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彼此的设计作品,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提高设计构成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中,应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构成原则。
设计构成(微课版)教案 课题5 构成设计应用
![设计构成(微课版)教案 课题5 构成设计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3c337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b.png)
解构成在包装设计
9.依云云彩瓶
体、色彩、纹理等要素的综合运用。
和产品设计中的应
瓶身与瓶盖设
(1)iPod设计
用,让学生掌握其
计
(2)野口勇茶几设计
应用方法
10.伊然乳矿轻
(3)蛇形沙发设计
饮包装外观
(4)马卡龙包装设计
11.iPodmini
12.不同角度的野口勇茶几的展示
任课教师
专业
日期
年月日
教学课题
构成设计应用
课时
8课时
所选教材
《设计构成(微课版)》
教学班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掌握构成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2)掌握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掌握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4)掌握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素养目标
(1)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3.讲解完案例后,
6.《四季》陈昊
(5)《舌尖上的中国H》海报设计
可以通过一些小练
7.《中国十八般
(6)二手衣服捐赠公益广告设计
习,加强学生对知
厨艺》王德超
识点的巩固与训
8.《食甲天下》
练,提升实操能力
王凯
9.《山河》郑乐10.巴西二手衣服捐赠公益广
告
【第三、四节课】
1.老师提问学生,
1.《天涯》杂志
(2)能够从构成的角度分析和解读设计作品,提升审美能力与设计素养;
(3)能够将构成设计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传统美学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构成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设计教案
![构成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a818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9.png)
构成设计教案教案标题:构成设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创作和评价。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引发学生对构成设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构成设计?为什么构成设计在各个领域中都非常重要?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构成设计是指通过组织、安排和调整各种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来创造出艺术品、设计作品或其他视觉作品的过程。
2. 解释构成设计的原理:对比、平衡、重复、节奏、层次、对称和不对称。
3. 分析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解读其中采用的构成设计原理。
三、要素和技巧(15分钟)1. 介绍构成设计的要素: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空间等。
2. 分析不同要素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3. 教授构成设计的常用技巧,如对比、平衡、重复、节奏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绘画纸和绘画工具,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构成设计要素和技巧进行创作。
2. 提供不同主题的选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构成设计方法。
五、评价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讨论。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构成设计是否符合原则,提出改进建议。
3. 总结学生在创作和评价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
2. 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表达。
2. 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评价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
3. 学生在作业中是否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能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设计色彩构成讲义教案
![设计色彩构成讲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1d6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f.png)
设计色彩构成讲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3. 学习色彩的混合原理,包括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
4. 探索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提高色彩运用的能力。
5. 培养对色彩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色彩构成的概念与重要性介绍色彩构成的定义和作用分析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颜色的名称和分类明度:颜色的亮度和暗度饱和度:颜色的纯度和鲜艳度3. 色彩的混合原理加法混合:色光混合的原理减法混合:色料混合的原理4. 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对比搭配:冷暖对比、明暗对比、饱和度对比类似搭配:色相类似、明度类似、饱和度类似5. 色彩的感知与审美色彩的视觉效应:前进与后退、膨胀与收缩色彩的情感表达:冷暖、喜怒哀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范法:展示色彩搭配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色彩搭配的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实例和练习题。
2. 色彩样本:提供不同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彩样本。
3. 绘画工具:彩色笔、水彩颜料等。
4. 练习纸张:供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示范:展示色彩搭配的实例,讲解搭配原则。
4. 练习: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在下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深入讲解色彩构成的其他内容。
六、色彩构成的应用领域1. 平面设计:学习色彩在海报、广告、标志等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a6ca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5.png)
三大构成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三大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基本认识,培养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三大构成概述1.1 三大构成的概念1.2 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 第二章:平面构成2.1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2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2.3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 第三章:色彩构成3.1 色彩的基本概念3.2 色彩的心理效应3.3 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4. 第四章:立体构成4.1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4.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4.3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5. 第五章:三大构成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5.1 项目一:平面设计5.2 项目二:产品设计5.3 项目三:空间设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大构成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成绩: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三大构成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大构成教材及相关辅导书籍。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及教学图片。
3. 实践材料: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4. 网络资源:相关设计网站、视频教程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平面构成的法则6.1 对称与平衡6.2 对比与统一6.3 重复与节奏6.4 发射与集中2. 第七章:色彩构成的原理7.1 色彩的三要素7.2 色彩的对比效果7.3 色彩的调和7.4 色彩的情感表达3. 第八章:立体构成的形式8.1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8.2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8.3 立体构成的空间表现8.4 立体构成的创意实践4. 第九章:三大构成的实际应用9.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9.2 产品设计中的应用9.3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9.4 时尚设计中的应用5. 第十章:三大构成的创新与发展10.1 现代设计中的新趋势10.2 科技对三大构成的影响10.3 跨领域设计中的融合10.4 学生创新实践与展示七、教学安排1. 第六章:4课时2. 第七章:4课时3. 第八章:4课时4. 第九章:6课时5. 第十章:4课时八、教学活动1. 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法则。
设计构成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设计构成优秀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f3b0d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b.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构成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运用。
2. 设计构成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 设计构成元素在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2. 设计构成原则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设计构成相关书籍、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实物教具(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优秀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设计构成元素。
2. 提问:什么是设计构成?设计构成有哪些基本元素?二、讲授新课1. 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色彩、材质等。
3. 设计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组优秀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设计构成元素和原则。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设计构成特点和成功之处。
四、实践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练习,运用设计构成元素和原则进行创意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设计构成元素和原则?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讨论。
二、巩固练习1.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分享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
2. 教师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三、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设计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领域,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设计构成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设计构成在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设计构成的见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练习情况。
2. 设计作品: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关注其创意、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
构成设计教案
![构成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5a97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f.png)
构成设计教案《构成设计教案》“哎呀,这美术课的构成设计好难呀!”我忍不住跟同桌嘟囔着。
那是一节普通的美术课,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美术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温柔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构成设计哦。
”我和同桌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迷茫。
老师开始讲解什么是构成设计,说构成设计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把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美感的整体。
“哇,这不就跟我们拼拼图差不多嘛!”我小声对同桌说。
老师接着说:“来,大家先看看这些图片,感受一下不同的构成形式。
”我们都盯着大屏幕,看着那些或对称、或不对称的图案,心里渐渐有了点感觉。
“那同学们,现在你们自己试着设计一个简单的构成吧。
”老师鼓励着我们。
我拿起铅笔,开始在纸上比划着,脑子却有点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同桌凑过来,说:“嘿,我们一起想想呗。
”于是我们就开始讨论起来。
“要不画几个圆吧?”我提议道。
“光有圆太单调啦,再加点别的形状呗。
”同桌回应道。
“对呀对呀,再画几个三角形怎么样?”我兴奋地说。
“嗯,好像不错哦。
”同桌点点头。
就在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老师走了过来,看着我们的画,笑着说:“不错呀,很有想法呢。
”我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更有动力了。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构成设计。
看着纸上那虽然简单却充满我们创意的图案,我突然觉得构成设计也没那么难嘛。
这节美术课虽然很普通,但却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尝试,去和别人交流合作,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这构成设计,不就是我们一点一点探索出来的嘛!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我们保持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就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构成》教案第一篇构成设计理论【教学目标】了解构成设计的历史与发展、构成设计的三大板块及概念、构成设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构成设计的三大组成部分及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构成的历史与发展包豪斯的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只是简要的叙述了三大构成的基本框架:一、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构成方法,有如下几点:1、重复构成;2、变异构成;3、渐变构成;4、发射构成;5、肌理构成;6、近似构成;7、密集构成;8、分割构成;9、对比构成;10、平衡构成。
这些简要带过,这些知识点将在后续的学习中结合具体任务详细讲解。
二、色彩构成主要通过色彩在设计中的一些具体体现,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体现色彩的不同魅力。
三、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
从半立体到立体空间的转化。
第二篇构成设计项目实训【教学目标】掌握三大设计元素:点、线、面;形式美法则;面元素的多种组合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形式美法则、三大设计元素在构成中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实践法。
【教学时数】11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项目一:应用形式美法则在教学中有针对的提取几个比较重要的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点讲解。
一、对称与平衡1、对称:形体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2、平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二、对比与调和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
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三、节奏、韵律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
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
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
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
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
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
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四、统一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
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统一的原理如下:1、接近的原理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
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
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2、连续的原理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
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
3、闭合的原理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
任务一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学习,掌握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应用,任务二则进一步加深对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项目二:设计平面造型,应用形式要素一、构成的含义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
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二、点、面、线三要素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
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
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
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一、点点在人们头脑中是一粒尘埃,一个分子。
一个标记点在几何学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
但在构成中是有大小、形状、位置和面积的。
如人站在辽阔的海滩上就会小得像一个点,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物体在他周围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1、点与位置一个圆点在平面上,它与平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位置的不同,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一个黑圆点放在平面正中,点给人的感觉是稳定和平静。
如果这个圆点向上移动就会产生力学下落的感觉。
点的位置移动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会产生动感和强烈的不安定的感觉。
反之将点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则给人一个非常平稳安定的感觉。
两个大小相同的点,放在平面内与底边平行的位置上,两个点会相互吸引,由于张力的作用会产生线和形的感觉。
大小不同的两个点,放在平面内平行于底边的位置上,大的点吸引小的点,人们的视觉将会从大到小移动。
多个点的近距离设置会有线的感觉,从而多点的不同安置相应会使人产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感觉。
2、点与周围环境被周围密集的线包围或者被某些形所包围的空白就变成了点。
点的密聚组合下,可以形成面,从中可利用挖空的空白来表现你所需要的形态和字体,并有一种精致的纤细感。
点由于周围环境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如周围是小的点子,中间点就会显得大;如周围的点大,则中间的点就会显得小;上下两个同样大的点,上方的点显得大于下方的点。
3、点的密集点的密集靠近,就形成了线的感觉,距离较近的点的吸引力比距离较远的点更强,点的间隔小,它的线化就十分明显。
不具趋向性的点的集合也会形成线化现象,从大到小的线化的点群,产生从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也产生从近到远的深度感。
因此点的集结就能加强空间变化效果。
密集的距离相同的点会形成面,随着点的大小疏密变化很容易产生深度感。
按照光照射在物体的亮面、暗面来分布,将会出现凹凸的立体感。
二、线点移动的轨迹形成了线。
线在空间里是具有长度和位置的细长物体。
在数学上来说,线不具有面积只有形态和位置,在构成中线是有长短、宽度和面积的,当长度和宽度比例到了极限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线。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具有长短、宽度的线,随着线的宽度的增加就会使人感觉到面的感觉,但如它周围的都是类似线的群体,那么宽度较大的线也会认为是粗线。
线的长短形状不同,我们把它分成各种不同的线。
由于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1、线的分类:直线、曲线、虚线、锯齿线……2、线的特性直线的特性: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
曲线的特性:丰满、感性、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跳跃、节奏感强。
曲线可分为圆和圆弧形态的几何曲线,圆规画出的曲线,用手工画出的自由曲线和用曲线规画出的曲线。
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准确的节奏感。
自由曲线具有柔和自由感和变化的节奏感。
细线的特性:纤细、锐利、微弱、有直线的紧张感。
粗线的特性:厚重、锐利、粗犷、严密中有强烈的紧张感。
长线的特性:具有持续的连续性、速度性的运动感。
短线的特性:具有停顿性、刺激性、较迟缓的运动感。
绘图直线的特性:干净、单纯、明快、整齐。
铅笔线和毛笔线的特性:自如、随意、舒展。
水平线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续、平静、稳重、广阔、无限。
垂直线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强烈运动力,明确、直接、紧张、干脆的印象。
斜线的特性:倾斜、不安定、动势、上升下降运动感,有朝气。
斜线与水平线、垂直线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现出生动的视觉效果。
3、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
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
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
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
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后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
4、线的紧密排列产生的视觉印象。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
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
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
5、线的组合(1)规则的组合在平面构成中,线为造型要素,若用粗细等同的直线平等设置组事,按照数学中固定的数列来进行构成,这一类的构成图形在造型上比较能够得到统一、有秩序、但变化较少显机械性,因而比较单调和缺少感情。
(2)不规则的组合若用粗细长短不同的各种线条依照作者的构想意念自由的排列,这一类的构成图形,画面较活泼而富有感情,由于画时手法或者笔法不同会产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进行线的组合,在组合图形中作者加以部分变化,使其产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造型方式,使构成变得丰富而有创意。
(4)线的分割以线为造型要素,先组合成一张具有整体感的线的组合画面,再把整体的画面上用直线或是曲线作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自由分割。
有规律的分割常要用数列关系来推算,无规律的自由分割可根据作者的意念来进行分割。
线的分割可分成:平行线分割,直线分割,弧线分割,垂直与水平线分割,放射状分割。
三、面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在平面构成中,不是点或线的都是面。
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会生出面。
面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最基本的形。
在平面构成中,面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形状的实体。
它在轮廓线的闭合内,给人以明确、突出的感觉。
各种不同的线的闭合,构成了各种不同形状性质的面。
1、面的分类几何性的面、直线性的面、有机性形态的面、不规则性形态的面、偶然性形态的面、由特殊的技法意外偶然得到的形态。
如敲打、泼撒。
徒手性形态的面。
从大小到的线化的点群,产生从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也产生从近到远的深度感。
因此点的集结就能加强空间变化效果。
客密集的距离相同的点会形成面,随着点的大小疏密变化很容易产生深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