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溶解
4.1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课件)(共12张PPT)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
想一想
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吗?
石头
橡皮
水
牛奶
怎么分类呢?
木块
水杯
白醋
气球
把这些物体分为三类。
想一想
用哪些方法观察呢?
压一压,倒一倒
摸一摸,捏一捏
想一想
哪些物体是一类的?
石头
木块
橡皮
白醋
水 牛奶
气球
空气
怎么分类呢?
把这些物体分为三类。
想一想
用粒子描述,物质的三种形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物质都是由粒子组成的。
物质粒子的排列 有什么不同吗?
找一找
液种形态?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吗?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 )B 是液体。 A.书本 B.牛奶 C.铅笔 D.桌子
2.下列物体中,( C )是固体。 A.醋 B.果汁 C.衣服 D.空气
3.下列物体中,( A )里面有大量气体。 A.鼓起的空塑料袋 B.扁平的塑料袋 C.充水的气球 D.扁平的气球
4.把水倒入U形瓶中,水的形状是( B )。
A.C
B.U C.O D.L
5.把装有水的杯子倾斜后,水面是(B )。 A.斜的 B.平的 C.凹下去 D.凸起来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七巧板有确定的形状,苹果也有确定的形状。( √) 2.静止的水面,都是斜的。( )× 3.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 4.气体是球形的,所以,充气的气球是球形的。( ×) 5.物质的形态与物质的粒子排列有关系。( √)
让科学流行起来
想一想
探究液体、气体的形状
倒入瓶中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梳理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内容概述1.教材编排特点2.教材内容设置三、教材的具体内容梳理1.生命科学领域1.生物的分类2.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2.地球科学领域1.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自然地理现象3.物理科学领域1.简单机械2.声音与光的传播4.化学科学领域1.生活中的化学现象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四、教材的教学方法及建议五、总结正文:一、引言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内容概述1.教材编排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科学知识。
2.教材内容设置教材内容紧密围绕课程标准,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既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又关注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
三、教材的具体内容梳理1.生命科学领域1.1 生物的分类:教材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2 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动植物的典型特征和生活习性,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生物世界。
2.地球科学领域2.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让学生对地球有更直观的认识。
2.2 自然地理现象:教材简述了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貌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3.物理科学领域3.1 简单机械:教材介绍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2 声音与光的传播:教材讲解了声音和光的产生、传播和反射等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的魅力。
4.化学科学领域4.1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教材举例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溶解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三下一单元《溶解》知识点1.像食盐、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的、稳定的分散在水里的现象,叫做溶解。
2.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各个地方一样咸;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3.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液体(碘、乙醇)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4.一般情况下,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搅拌、弄碎。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中,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6.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7.在进行“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的水和食盐必须要一样多。
8.在进行“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两个杯子中都不要搅拌。
9.粗盐在水中溶解的慢,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
10.把水果糖碾碎了放入热水中搅拌可以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11.在做“2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搅拌的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2.在验证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不同条件是搅拌情况。
13.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100ml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大约溶解10克小苏打,所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14.在一袋洗衣粉中,量取两份同样多的分别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洗衣粉溶解得快。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15.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之后,原本能溶解于水的食盐不再溶解了,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这个现象叫做饱和。
16.溶解的速度除了与物质本身有关,还与温度,是否搅拌和压力等有关。
湘教版科学三上4.3《溶解》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上4.3《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是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引入溶解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溶解的过程,最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层次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溶解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难点: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玻璃棒、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溶解概念、溶解过程、溶解方法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为什么物体能在水中溶解?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溶解的概念,通过课件展示溶解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溶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溶解的时间和溶解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能溶解多少》说课稿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能溶解多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溶解多少》是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的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量的变化对溶解效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量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分析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5.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说课稿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溶解》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到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进行探索。
但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溶解的现象,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基本方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原理,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了解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如颗粒消失、溶液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
3.讲解:讲解溶解的基本方法和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
4.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的概念、方法和温度变化。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溶解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溶质+溶剂→溶液•方法:搅拌、升温等•温度变化:溶解过程中,温度可能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2.学生对溶解概念、方法和温度变化的掌握程度;3.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以及对溶解现象的理解程度。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流动的空气
1. 是什么推动纸风车不断旋转的? 2. 怎样做才能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 烛,它会转动吗? 放在什么位置,它才能 旋转?
纸风车在火焰的上方位置会发 生旋转,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
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第5单元 空气
2 流动的空气
板块:教学课件
谁吹弯了它们的“腰”?
谁带走了蒲公英的种子?
谁带着泡泡旅行呢?
谁帮助他在空中“飞”呢?
漂亮的
你有什么办法能使纸风车转动起来?
对着纸风车吹气
让纸风车迎着风吹来的方向
举着纸风车跑
湘教版科学三上3.1《本地的土壤》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三上3.1《本地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1《本地的土壤》一课,是基于学生对土壤的初步认识进行展开的。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学生对土壤的微观结构、组成成分和作用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学会观察和分析土壤样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土壤微观结构的认识,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土壤样品、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本地土壤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观察土壤样品,提问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微观结构,了解土壤的性质和作用。
4.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知识点。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土壤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土壤的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土壤的组成 ->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土壤的性质 -> 肥力、结构、透气性、保水性土壤的作用 -> 植物生长、环境保护、水资源涵养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知识点】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复习
一、物体的性质
1. 重量: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性质。
2. 形状:物体占据的空间形状。
3. 颜色:物体的外表颜色。
4. 材质:物体的材料组成。
5. 光滑与粗糙: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6. 硬度:物体的坚硬程度。
二、物体的分类
1. 植物:有根、茎、叶的生物。
2. 动物:能够运动、呼吸和感觉的生物。
3. 矿物:自然界中存在的无机物质。
4. 人造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三、物质的变化
1.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有:溶解、融化、凝固、蒸发、燃烧等。
2. 物质变化后的物体可以变成新的物质。
四、磁性和非磁性
1. 磁性物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2. 非磁性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五、太阳和地球
1. 太阳是地球的近邻星,它给地球提供光和热。
2.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有固态的陆地和液态的海洋。
六、空气和水
1.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包围着地球。
2.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支持着地球上的生命。
七、天气和季节
1. 天气:气温、天气现象和风力的变化。
2. 季节: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度。
八、保护环境
1. 创造干净的环境,保护动植物、水资源和空气。
2. 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地球。
以上是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复习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复习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
分别搅拌。
3 、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 验 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现象
象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
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做 实验
溶解。 结论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
注意 1. 塑料袋和瓷盘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烧坏塑料袋。 事项 2.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冒反复盖两次
9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
实验 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名称
实验 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 材料 粉、黏土、木屑
1 、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 、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 实验 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 步骤 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 玻璃杯的杯壁。 3 、搅拌后静止一会,观察溶解情况。
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骤
2. 按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 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 象 下掉碎石屑。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 实验结
不一样,时间长了,岩石的各部分热胀冷缩不均匀,内部 论
结构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掉碎石屑。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
实验 名称
水流有力量的实验
实验 材料
小水轮、烧杯、水
实验 步骤
1 、在烧杯内盛满水, 在小水轮上方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的倒水。 2 、观察小水轮的变化,做好记录。
1溶解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溶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难点: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玩过捉迷藏游戏吗?生:玩过。
师:老师有个好朋友,也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就藏在我面前的这杯水中,你愿意帮老师把他们找出来吗?生:愿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把他们找出来呢?生:尝一尝……师:好,那我就找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尝一尝。
生:到前面站好后PPT出示安全提示。
师:在尝之前请同学们看安全提示,做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尝。
现在老师允许你们尝了,可以喝了。
生:(尝纸杯中盐水)师:请这三名同学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位好朋友?生:回答是盐。
师:真棒!你们把好朋友们找出来了。
师:同学们,盐藏在哪里?生:水里。
师:看得见吗?生:看不见。
师:这种现象,我们说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的溶解现象。
(板题)师:那么你知道盐粒是怎么藏到水中的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PPT出示实验一,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烧杯,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一会我们用烧杯装三分之二的水,大约在这(师用手指位置);在家里,我们通常用筷子或羹匙来搅拌,在实验室我们使用的是搅拌棒,使用时一手扶住烧杯,一手拿搅拌棒按一定的方向搅动,由于烧杯和搅拌棒是玻璃做的,碰撞容易破碎,所以我们在搅动的过程中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搅拌结束后,搅拌棒平放在桌面上,不要插入杯中,实验过程中都要轻拿轻放。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溶解的现象,但对其本质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溶解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的基本方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探究溶解的现象。
2.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解的相关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酒精等)、实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溶解的定义、基本方法和温度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常见的动物 1
公里长的通道。可是白鲸却一动也不
动地挤在一起,它们惧怕这艘高大的 破冰船,不敢游进通道。
jù
正当大家着急时,忽然,一个船
员大声说:“白鲸喜欢唱歌,是海上
的百灵鸟。我们放段音乐试试,或许
能把它们引出来!”
啊!奇迹出现了,白鲸成群 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 区,进入深海。
学习要求:
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思考,完成填空:
一群顽皮的白鲸在北极玩耍时 ( ),在人们的帮助
下,白鲸(
)。
一群顽皮的白鲸在北极玩耍
时( 人们的帮助下,白鲸( ), 在 )。
wán
一群顽皮的白鲸在北极玩耍
时 ( 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 ), 在 人们的帮助下,白鲸( 得救了 )。
jì
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课文3、4节。 2.自己想一:人们在抢救白鲸的过程中用 了哪些办法?用“ ~~~ ”划出句子。 3.小组说一说:用了这些办法,结果怎样?
有人发现了这群遇难的白鲸,马上
向附近的村民报信。人们一听这个消息,
纷纷赶来抢救。可是天气太冷了,刚被
凿开的冰,一会儿又冻上了。
直升飞机和破冰船来了。在飞机
dǔ
wán
当白鲸回家的路被冰层堵住 时,它们怎么做?请你读一读课 文第2节,用“ ”划句子。
它们着了慌,拼命用背部撞击冰块。 但是冰块太厚了,怎么也撞不破,它
们绝望地嘶叫着。
sī
pīn
啊!奇迹出现了,白鲸成群结 队地跟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 入深海。
jì
啊!奇迹出现了,白鲸成群结 队地跟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 入深海。
白鲸是来自 北极圈的海洋哺 乳动物,全世界 仅存不足万只。 它们的肤色洁白 无瑕,前额宽阔 圆润,小眼睛炯 炯有神。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溶解 1
科 学
溶解
认识实验器材
• 烧杯:常见的实验室玻璃器皿,顶部的一 侧开有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 壁还标有刻度。
• 玻璃棒:化学实验中使用,细长的棒状搅 拌器,也称为玻棒。
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水
观察要求:
•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 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 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 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 的允许才能尝。
大颗粒
化在水中
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沙子、高锰酸钾、水
物质 沙子
高锰 酸钾 1、没放入水中的沙子、高锰酸钾是什么样 的呢? 2、分别把沙子、高锰酸钾放在烧杯的水中 观察。 3、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食盐、高锰酸钾 在水中时,我看 到了……
其他物体在水中……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猜想 溶解 没有 溶解
√
√ √
√
√
√
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 现象?
沙子在水中时, 我看到了……
没有溶解 溶解 我们的结论: 食盐、高锰 酸钾“藏” 在水中 沙子在水中
• 总结:溶解一定是一种物体均匀地分散在 另一物体(水)里。
其他物体在水中……
观察要求:
•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 记录。 •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 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没放入水中的大米是什么样的呢? 2、取一平匙大米,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3、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观察记录表二
•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大米、水
物质 放入前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大米大颗粒大颗粒大颗粒大颗粒
结论:像大米这样在水中没有变小,产生了沉淀 这种现象叫不溶解
高锰酸钾, 也叫灰锰氧, 常温下为紫 黑色片状晶 体。
石 子
溶解
没有 溶解
白 糖
粉 笔
面 碱
洗衣 橡皮 粉
×
×
×
一、判断题 1、把物体放入水中,当水中看不到沉降物时,物体就溶解了。() 2、把物体放入水中,当水中看得到沉降物时,物体就没有溶解了。 () 3、把沙子捣得很细很细,它也能溶解于水。() 二、选择题 1、关于溶解( ) A、物体溶解后就消失了。B、物体溶解后化成了水 C、物体溶解后是变成了很小的微粒均匀地“藏”在水中了。 2、将2份等量的盐分别投入等量的热水与冷水里,现象是( ) A、在热水里的盐先溶解 B、在冷水里的盐先溶解 C、溶解的速度没有区别 3、利用水能溶解一些物体,能做许多事情,下面三项中,利用了 这个性质的是( ) A、在菜汤里加胡椒粉 B、在菜汤里加味精 C在菜汤里加辣椒面
预 习 提 纲
水里能“藏”东西吗
?
没放入水中的食盐是什么样的呢?
物质 第一步 放入前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刚放下 搅拌几下 再搅拌 静置
盐
1、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2、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3、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观察记录表一
没放入 水中时 盐粒的 样子 白色的 小颗粒 刚放入 水中时 搅拌一 会儿 搅拌较 长时间 后 看不见 了
归纳总结
• 像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 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 溶解在水里。
食盐在水中时, 我看到了…… 没有溶解 溶解
大米在水中时, 我看到了……
我们的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 大米在水中不溶解
1、在水中看不到颗粒
溶 解
在水中均匀分布 2、没有沉淀
溶解就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中 的物质分离出来。
拓展延伸 •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 质还有溶解现象?
散开 了 变小变 沉到水 少了 底了
结论:像盐这样的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 见的微粒分布在水中我们就说盐在水中溶 解了。
记住:科学探究是永 无止境的,只要你善 于思考,经常动手实 验,一定会有更多的 发现!
活动二------
大米在水中……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大米、水
物质 大米 放入前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黎明小学----杨万清
课前一分钟
• 一、判断题 •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 道、透明的液体() • 2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 二、选择题 • 1小水轮转动得比较快的是() • A、让同样大小的水流从较高处流向小水轮 • B、让同样大小的水流从较低处流向小水轮 • C、让较小的水流从较高处流向小水轮